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五單元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課程標準】 1、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 2、了解中國近代以來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認識其對人民社會生活的影響。 3 、以我國近現代報刊、影視和互聯網的逐漸普及為例,說明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 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進步大眾傳媒的變遷1、動蕩中變化的近代社會生活 2、新中國社會生活新風尚1、交通工具的變遷2、通訊工具的變遷1、報刊業走向繁榮2、廣播影視業的發展3、互聯網的興起一、動蕩中變化的近代社會生活 1、變化的主要表現:(1)城市: A、社會生活的變遷: 沿海大城市里
2、,西式住宅不斷增加;高官顯貴建花園式洋房 住通商口岸出現西餐館,還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為有錢人的時尚;西式糖、煙酒和飲料傳入食變化表現: a、鴉片戰爭后,西裝傳入,廣州、上海等地的買辦穿起西裝; b、辛亥革命后,孫中山提倡中山裝,受到新派人士的歡迎;c、20世紀20年代以后,旗袍成為城鎮新潮女性的日常著裝; d、隨著洋布的涌入,百姓穿洋衣洋襪的漸多變化趨勢:由等級森嚴走向平民化; 由拘謹、呆板走向美觀、得體、方便;由“保守”走向 “開放”變化特征:中式與西式、傳統和現代服飾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衣B、風俗習慣的變遷: 近代維新派主張 辛亥革命前后 民國臨時政府成立 斷發易服,廢止纏足,
3、改革傳統的婚姻制度“斷發易服”還帶有反清革命的色彩婦女解放廢止纏足、倡導婚姻自由婚喪禮儀由鋪張繁瑣愚昧改為簡約文明社交禮儀社交禮儀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禮,稱呼上用“先生”“同志”增添了國慶、元旦等新節日。(原因:民主平等的觀念深入民心)(2)農村:廣大農村仍處在落后、封閉、貧窮狀態,傳統習俗堅若磐石探究一:中國近代城市和農村的物質生活和風俗習慣差異大的原因?政治上:中國主權雖然遭到破壞,但對中國農村的直接影響并不大;經濟上:雖然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但開始僅限于通商口岸和沿海地區,沒有立即對內陸的廣大農村原有的自然經濟產生巨大的影響;文化上:中國原有的封建文化根基深厚,農民愚味落后的情況,很難在短時間
4、內扭轉。3、變遷的特點: 受西方影響明顯。帶有明顯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色彩。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發展不均衡,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的社會生活近代化進程明顯,但在偏遠農村則變化不大變化過程中既有新舊文化沖突,又有東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來越明顯。2、變遷的原因:外因:內因:歐風美雨的潛移默化(西方政治、經濟、文化勢力傳入中國)經濟:近代工商業發展的影響(即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生活的變化);政治:近代中國民主政治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推動 ;思想:西方民主思想的影響和先進的中國人主動吸收1.(2019如東、啟東測試)在“歐風美雨”的影響下,中國的近代化艱難起步,社會生活也異彩紛
5、呈。下列服飾既體現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滿漢風格的是A.西裝 B長袍馬褂 C旗袍 D中山裝D2.有關右圖中央第一代領導人所穿服裝的表述,錯誤的是 A孫中山設計的,定名中山裝 B體現了中西合璧的特點 C在中國一度非常流行 D出現于19世紀末期C(2009安徽文綜高考)下列圖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會生活的變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A B C DB.(上海文綜)服飾體現了社會風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時代烙印。中國廢除服飾分貴賤的冠服制度(見右圖),并實現服飾制度根本轉變的歷史事件是 A.洋務運動B.辛亥革命C.五四運動D.抗日戰爭B5.清末的一首打油詩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兩撇口邊開。平生第一傷心事,
6、碧眼生成學不來。”該詩反映了當時 A服飾的西化 B洋貨傾銷中國 C社會上的崇洋現象 D學習西方的迫切愿望C6、(2009巢湖質檢)老照片能生動鮮活地再現歷史的真實。以下是一張辛亥革命后街頭剪辮子的照片,由此可以獲得有關辛亥革命的信息是首開“斷發易服”之風氣 當時剪辮子被視為是革命的表現 革命已波及到社會生活層面 民國臨時政府的各項舉措得到百姓大力支持A、 B、 C、 D、7、(2009年江蘇模擬)民國時期,在社交禮儀上逐漸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禮;在稱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爺”、“大人”,這一變化在本質上體現了 A近代化的歷史趨勢 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C西學的中國的發展 D“中學為
7、體,西學為用”CB8(2009泰安質檢)文繡是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妃子。1931年由于與溥儀感情不合,要求法院出面調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與溥儀解除婚約。這件事情震動社會,被稱為中國千年未有的奇事。這件事情說明A中國的君主專制時期已經結束 B落后的婚姻風俗正在發生變化C中國已經成為近代化法治國家 D一夫一妻制婚姻關系已經確立B9 、民國時期,民間多因循傳統,視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1949年以后則以公歷1月1日為“元旦”。這一變化表明 A民國時期傳統節日得到完整保留 B1949年以后傳統節日徹底改變 C近代西方節日在中國得到普及 D西方節日融人了中國文化元素D二、新中國社會生活新風尚 1
8、.改革開放前(19491978年) 農民分得土地,城市解決了勞動就業問題,國家實行統購統銷政策(出現糧票、油票、布票等)作用:穩定了物價,保障了人民基本物質生活的需要a、食物簡單b、衣著樸素,與革命相關的服飾成為主流;c、住房總體看比較擁擠,家具陳設只有床、飯桌、椅子等必需用具(1)物質生活方面: (2)社會習俗方面: 取締賣淫嫖娼、販毒吸毒、聚眾賭博、反動會道門等丑惡現象制定婚姻法,廢除包辦婚姻制度,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黨和政府提倡節約、熱愛勞動、無私奉獻、樂于助人,社會風氣發生根本變化。(3)原因:新中國成立,人民當家作主開展了大規模經濟建設黨和政府切實解決人民困難
9、。(實行統購統銷) 2、改革開放后(1978至今)“吃”1987年基本實現溫飽;實施“菜籃子工程”“穿”衣服人均擁有量大幅度提高,款式多樣化(階段特征:與世界接軌,異彩紛呈) “住”農村住房不斷更新并樓房化;2019年“安居工程”實施實行雙休日,延長節日休假時間,休閑方式多樣化;并注重環保、講究衛生等社會新風尚也在逐步形成。黨和政府把實現“小康”作為經濟建設的奮斗目標 實行了改革開發政策解放了生產力,經濟迅速發展;對外開放引進了先進的物質文明和生活方式。 (1)物質生活方面: (2)社會習俗方面: (3)原因: 習俗風尚住食衣改革開放以來5070年代新中國的新生活新風尚近代生活變化中西餐并行衣
10、著樸素食物簡單住房擁擠物資缺少統購統銷多彩 多樣 時尚“菜籃子工程”2019年在城鎮啟動“安居工程”取締黃賭毒黑新的婚姻制度休閑娛樂多樣化傳統住宅、中西合璧、 西式洋房長袍馬褂 西裝 中山裝上衣下裙 旗袍婦女解放廢止纏足、倡導婚姻自由婚喪禮儀由鋪張繁瑣愚昧改為簡約文明社交禮儀西式握手、鞠躬取代等級界限鮮明的跪拜禮,“先生”、“同志”取代了尊卑貴賤森嚴的“老爺”“大人”。增添了國慶、元旦等新節日。近現代中國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根因:在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下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匯的結果10新中國出現新生活新風尚的根本原因是 A經濟的迅速發展 B人民當家作主 C蘇聯的援助 D人們對美的追求B11下列哪一
11、組事物和現象表明當時中國尚未進入改革開放時期 A身份證個體戶移動電話豪華住宅區 B銀行卡私人轎車互聯網出國旅游 C肉票糧票上山下鄉樣板戲 D菜籃子工程安居工程裝修熱流行服飾C12.世紀70年代中國人的打扮,從整體樣式、色彩看都較單調,其主要原因是當時商品供應匾乏,穿衣還主要停留在遮身御寒上 受當時政治環境的影響人們不喜歡穿著打扮 受民國時期服飾的影響 A. B. C. D.C 請回答: (1)判斷圖、圖、圖各反映的歷史時代。 (2)圖的著裝一時成為中國時尚,可能是受到當時中國對外關系的哪兩件重大歷史事件或政策的影響?13、閱讀下列材料:圖 長袍馬褂 圖 西裝圖 列寧裝(2)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12、的簽訂;“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圖 紅衛兵服裝 圖 穿毛料大衣的皮爾卡丹走在北京街頭 (3)判斷圖、圖各反映的歷史時代。 (4)說明圖到圖服裝發生變化的政治和思想根源分別是什么?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思想上: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方針,打破了個人崇拜,審美多元化。二、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進步(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古代交通工具-轎子、馬車、木船。2.近代交通工具人力、畜力牽引的交通工具(近代落后交通工具)人力車、三輪車、馬車、自行車(19C中后期傳入中國-20C初,出現在大街小巷-50年代后開始自己制造
13、)機械牽引的交通工具電車(1906)、公共汽車(1924)、汽車、火車(19C末20C初)、輪船(1865)、飛機(20C20年代初)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點?動力:人力、自然力機械力; 技術:引進自制自研; 地區發展差別:城市顯著,鄉村緩慢;對象:平民化、普及化 進程:先慢后快; 種類:海陸空中國近代交通工具發生變化主要原因有哪些?(1)中國近現代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推動;(2)政府的大力提倡;(3)群眾反帝斗爭的推動;(4)中國人民聰明才智的推動;(5)外來交通技術傳入的推動。重難點突破4從無到有,從外國人建到自建經歷了一段長期的發展過程。發展緩慢,到新中國成立前夕,人有很多地方沒有鐵路交通,
14、特別是西北、西南,出行很不方面。大部分鐵路被外國人控制。從根本上是由近代中國的社會環境決定的,國家不能獨立,受外國列強壓制。中國近代的民族化鐵路缺乏資金、技術,重工業不發達。守舊、傳統思想觀念的阻礙。長期的社會動蕩,使得民不聊生,鐵路建設缺乏穩定的社會環境(2)近代中國鐵路發展特點(3)不能長足發展的原因:2、公路發展狀況:(1)20世紀初,汽車開始出現在上海等大城市。(2)民國時期陸續修筑了一些公路,但受到限制。原因:政治腐敗,民生凋敝;汽車和油料幾乎全部依賴進口(3)新中國成立到后,建起汽車制造廠,公路運輸獲得較快發展,許多偏遠閉塞的山區也通了汽車。(1)鴉片戰爭后,輪船進入中國,西方列強
15、建立輪船公司,控制中國水上運輸。(2)19世紀70年代,洋務派辦輪船招商局,打破列強在中國的壟斷局面。各大口岸出現的輪船公司推動了水上交通的近代化(3)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統一管理輪船運輸業,獲得較大發展,20世紀90年代后,逐漸萎縮。(4)1909年,馮如制成中國第一架飛機,標志中國航空事業的開始(5)1920年中國首條空中航線北京至天津航線開通,中國民航拉開序幕。(6)新中國成立初期,民航發展有限,改革開放后發展迅速,中國成為民航大國。探究一: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點?動力:人力、自然力機械力; 技術:引進自制自研; 地區發展差別:城市顯著,鄉村緩慢;、水運與航空的發展對象:平民化、普及化 進
16、程:先慢后快; 種類:海陸空中國近現代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推動;政府的大力提倡(為了適應世界工業化潮流)群眾反帝斗爭的推動;先進的中國人為救國救民,積極興辦近代交通業;探究二:近代交通業發展的原因、特點及影響?原因:外因:內因:列強侵華的需要(為擴大在華利益,加強控制、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縱中國交通建設)外來交通技術傳入的推動(西方工業革命的成果傳到中國,為近代交通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特點:近代中國交通業逐漸開始近代化的進程,鐵路、水運和航空都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近代中國交通業受到西方列強的控制和操縱。地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影響: 積極方面: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方便了人們的生活;
17、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加強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總之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消極方面:便利了列強對中國的侵略與掠奪;帶來了城市交通阻塞、空氣污染等負面影響。1(2009泰安質檢)近代時期有人說,建鐵路“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非中國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非千萬人之公利。”這說明A修建鐵路受到頑固勢力的反對 B鐵路的發展對近代中國有害無利C在當時的中國不適宜修建鐵路 D修建鐵路只是便于外國人經濟侵略A2(2009廣州高三調研)據記載,1888年清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條鐵路,慈禧太后因火車司機坐在自己前面開車,棄用了從德國引進的蒸汽機車而改用太監牽拉。這表明A頑固勢力拒絕引進西方科技
18、 B封建等級制度阻礙社會進步C清廷天朝大國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礙近代科技傳播3、(2009廣州高三調研)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橋通行交通工具變化表(據上海研究資料) 該表反映了當時上海交通工具的種類增加 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公共交通有一定的發展 汽車制造業有了很大發展A B C D 年份人力車馬車轎子馬自行車摩托車汽車公共汽車有軌電車188969845449110000019261460000034591943764172922注:1889年數字系3天平均所得, 1926年數字則是2天平均所得BA4(2009。蘇州模擬)下圖是國產“和諧號”CRH3型動車組在京津城際鐵路運行試驗中創出3943公里
19、的時速的場景。它也預示著中國鐵路現代化建設實現了質的飛躍。以下對中國鐵路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中國鐵路誕生于19世紀80年代B中國近代鐵路網的基本格局形成于北洋軍閥時期C“九五”期末,中國的鐵路營運總里程躍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D世界上第一條投入商業性運營的磁懸浮列車線路在上海開通B5輪船、火車等交通工具傳人中國,對中國近代社會產生的影響有 促進了人口流動、信息交流 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便利了列強進一步掠奪中國 減緩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A B C D6歷史學家白壽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90年來中國交通事業之設施,殆非以前數千年間之交通事業所可比擬。在此一點上,我們不能不說是
20、近年交通事業之進步。”他所說的“進步”應包括 傳統的代步工具逐漸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 由機械牽引的電車與汽車出現 城市交通系統有所發展 內地與西北、西南等地區之間都有鐵路交通 A B C D AA 時間 電報發展成就19世紀70年代1877年20世紀初1932年丹麥在上海建起電報機房上海裝置無線電臺,設立無線電報局除國內無線電報外,還開設國際無線電報業務福建巡撫在臺灣建起第一條有線電報線二、通訊工具的變遷A、電報:B、電話: 時間 成就 1875年 19世紀80年代20世紀初 20世紀80年代后 截止2019年上海招商局開通第一部電話外國在上海設立電話公司清政府開辦第一個電話局,開通第一部市內
21、電話電訊產業快速發展電話業務居世界第一位主要用于軍事目的和官商通報,民間百姓使用很少影響我國近代通訊工具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幾方面:外國侵略的需要;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中國是封建的落后國家,生產力落后,科學技術落后,經濟基礎薄弱;政府的政策影響;清政府同列強的交涉中,以及在維護電報權利斗爭中對電報的重要作用開始有所認識,思想觀念發生變化,給軍政、商務帶來了方便,有效地制止了外國資本主義企圖壟斷中國電報事業的侵奪利權的活動。探究三:影響中國近代通訊工具發展的因素?71881年12月花圖新報栽:“中國之設電線(電報線)也,始于同治十二年,由上海達吳淞,長三十余里,接連海底電線。至中國自設之電線,
22、則于同治十三年,由福州城內通至制造局,長三十六里。其經費出自中國,操持仍屬西國。后因臺灣有事,力籌防御,電線公司請于閩督光緒七年,將造電之物料,運至臺灣。自臺灣府城直達大高(地名),約百里,皆電報局學生經辦,無西人襄助。”從此段史料中可得出的正確歷史信息有有線電報進入近代中國最早是在上海,由外國人創辦中國最初架設電報線時需要外國人技術上的幫助近代中國完全由中國人自主創辦的有線電報最早出現在臺灣臺灣架設電報線最早是出于軍事目的,而非民用。A B C DA8(2009泰安質檢)到2000年末,我國的電話使用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電話從奢侈品變成了日用品,這個現象不能說明的是A我們在現代生活中越來越依
23、賴現代通訊工具B改革開放后,我國的國民經濟迅速發展C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活質量的提高D中國疆域遼闊9(2009泰州聯考)1911年,倫敦居民約翰可以打電話訂購世界上任何產品,也可以投資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資源開發和新的冒險事業中。這一現象的最終形成在根本上得益于A兩次工業革命的推動 B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C經濟全球化 D交通通訊技術的不斷進步DA階段形成發展繁榮時期或時間代表刊物影 響19世紀中前期1873年戊戌變法時期辛亥革命時期五四運動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新中國成立初期改革開放后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申報 中國叢報萬國公報外國人開始在華辦報昭文新報中國人最早在中國境內創辦的報刊(艾小梅,漢口
24、)時務報民報新青年成為宣傳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發揮著制造輿論、喚醒民眾的重大啟蒙作用紅色中華新華日報解放日報宣傳黨的路線政策和方針;介紹各行各業模范人物及事跡;傳播生產生活的知識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同國民黨控制的報刊展開針鋒相對的斗爭,為奪取革命的勝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恢復了生機,出現欣欣向榮的景象擴大了信息含量,拓寬了報道領域,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一、報刊業走向繁榮1、近代報刊業的興起和發展: 19世紀末20世紀初,思想政治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推動了報刊業的發展。同時報刊又成為宣傳政治綱領和開展政治斗爭的武器,發揮著制造輿論、喚醒民眾的重大啟蒙作用。近代報刊創辦的三次高潮出現于
25、此時。申報是中國近代歷時最長、影響最大的中文報刊。2、近代報刊業出現的原因:物質條件-近代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社會急劇變化,人們渴求對動蕩社會信息的需求;西人辦報潮流的推動;探究一:中國境內的第一份中文報刊是由外國人創辦的,你如何看到外國人在中國創辦報紙?促進西方文化在華的傳播,加強了列強對華文化侵略; 把近代報刊帶來中國,促使國人辦報,人們思想觀念改變。3、近代大眾報業發展的影響傳播西方文明,促進中國近代的思想解放;成為宣傳政治綱領和開展政治斗爭的工具;宣傳教育,啟迪民眾;對奪取近代革命的勝利發揮了重大作用;滿足了市民消遣娛樂的需要(通俗性報刊)1(2009肇慶質檢)進入近代社會以來,人與
26、人之間的聯系變得越來越密切,社會化程度大大加強,需要有一種大眾化、傳播速度快的媒介,作為人與人之間進行溝通的渠道。適應這種需要,近代中國最先出現的大眾媒介是A報刊雜志 B電報電話 C電影電視 D火車飛機2(2009蘇、錫、常、鎮四市調研)“飲早茶,嘆(粵語,意為享受)報紙”仍為當今廣州的一大民俗。報刊對近代中國所起的影響包括密切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 開闊了民眾的視野 大大豐富了下層民眾的精神和物質生活 進步報刊發揮著制造輿論、喚醒民眾的啟蒙作用A B C D3(2009泰安質檢)在晚清時期,假如你是一名維新派,你會選擇什么武器來宣傳政治綱領和開展政治斗爭A報紙 B電影 C組織工人運動 D發動民眾
27、起義AAB4(2009棗莊檢測)清末一首名為報館的竹枝詞寫道:“是非曲直報中分,一紙風行四海聞。振聵發聾權力大,萬般提創總由君。”對該詞的恰當解讀是 A當時報刊言論不受限制 B民眾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報紙已成為黨的宣傳工具 D報紙的社會功能已被認知5. (2009福建龍巖質檢)1907年秋瑾在上海創辦的婦女雜志。該雜志設有論說、演壇、譯編、傳記、小說、文苑、新聞和調查等欄目。該雜志大量發行對人們的影響有 開闊視野關注國事減少文盲傳播新 AB. C. D. 6. 1919年京報對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 失敗做了專門報道,這一報道最能體現出報紙具有的功能是 A圖文并茂、聲像俱備地傳播重大事件 B傳播
28、時事新聞,以助人們快捷了解重大事件 C輿論監督,以助人們提高參政議政的能力 D通達民情,以助人們更便利地上書言政DBB二、廣播影視業的發展時期代表影響1905年定軍山中國電影事業開始起步1931年歌女紅牡丹中國電影從無聲有聲的標志1935年漁光曲中國第一部獲得國際榮譽的影片1935年風云兒女插曲后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建國后工農生活和革命戰爭成為主要題材20世紀80年代中期后中國電影走向輝煌1、電影發展特點:中國電影發展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進口到國產的發展階段。2、廣播(教材P74歷史縱橫)3、電視(1)1958年,北京電視臺試播,標志中國電視業誕生。(2)改革開放后,電視逐
29、漸普及。(3)影視業對人民生活方式的影響 最主要任務是滿足大眾的文化娛樂生活; 其次是影響人們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視技術的進步。(如衛星傳送技術的運用)國家的政策支持,如“村村通”工程。探究二:根據(教材P74學思之窗)和所學知識分析為什么改革開放后電視會逐漸普及?1、傳統三大媒介:報紙、廣播、電視、第四媒介網絡2、原因:當今社會正在經歷著由工業時代向信息時代的巨變 3、發展:互聯網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末,20世紀90年代風靡全球;1994年中國正是介入互聯網; 2019年上半年用戶達到6800萬戶,居世界第二位5、影響:促使知識經濟的產生和發展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教育
30、和學習方式的革命思維方式的變化具有迅速傳播信息的功能,被稱為 “第四媒介”。網絡媒介可以 集文字、圖像、聲音于一體,還能模擬三維動態效果,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4、功能:三、互聯網的興起探究三:美國科學家米歇爾科茲曼對近現代歷史作的劃定:“19世紀是鐵路時代,20世紀是高速公路時代,21世紀將是寬帶網絡時代。”那么,網絡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有何啟示? A、互聯網的優勢:(P75本課測評)(1)集報紙、廣播和電視的優勢于一體;(2)費用低廉;(3)可以高度互動,雙向傳受;(4)可以更主動、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B、互聯網的缺陷:(1)不法分子傳播影響青少年成長的不良信息;(2)利用網絡
31、進行犯罪;(3)使青少年沉迷于網絡游戲。C、啟示:互聯網比其它媒介更有潛力,但它是一把“雙刃劍”,只有正確使用才能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7.消失的舊時光一九四三,在回憶的路上時間變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屬于那年代白墻黑瓦的淡淡的憂傷”以上是周杰倫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詞,下列情況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現的是A、青年男女身著西服、婚紗在西式教堂中舉辦婚禮B、戀愛中的青年男女把約會地點放在咖啡館、西餐廳、電影院C、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車,有的騎自行車。如果去北平出差也可以選擇乘坐飛機D、徐小姐愛好很多,讀書、閱讀申報、看上海當地電視臺播放的電視節目D8. 1932年,第十屆奧運會在美國洛
32、杉磯舉行,中國短跑運動員劉長春在張學良將軍的資助下從上海搭乘輪船赴美參加奧運會。劉長春在洛杉磯受到當地華僑熱烈歡迎,當時傳播這一消息可運用的媒介有 電話 電視 網絡 電報A B C D D9. 1909年,大公報上的一篇文章稱“第一是開眼界,可以當作游歷,看看歐美各國的風土人情真如同身歷其境,親眼所見一樣時常看看,豈不比聽戲強的多么?”使人們“開眼界”的是 A電視 B電影 C報紙 D廣播10.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網址是http:/wwwm1905combbs,網址設置為“1905”的寓意是 A這一年電影誕生不久就傳到了中國 B這一年中國電影事業的起步 C這一年中國結束了電影無聲的歷史 D這一年中
33、國影片第一次獲得國際榮譽11.中國青年報(2019)11月15日報道: 中國可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把上網成癮列為一種臨床精神疾病的國家,并計劃率先向世界衛生組織申請登記。這主要說明A.網絡的弊逐漸大于利B.信息化社會的到來,造成傳統產業的衰落C.沉迷于網絡會給人們身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D.信息技術隨著社會發展逐漸失去活力BBC探究四:影響近現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因素主要有哪些?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化有何特點?產生了怎樣的影響?(1)外因:歐風美雨的潛移默化(西方政治、經濟、文化勢力傳入中國)(2)內因:政治:為適應變化,中國政府不斷推行各種改革,從而推動中國社會生活習俗的變化;資產階級維新變法運動、辛
34、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沖擊封建制度和舊的生活方式,促進了社會生活的演變;新中國的成立,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黨和政府切實解決人民困難;改革開放后,把實現小康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奮斗目標。經濟: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新中國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思想:西方民主思想的影響和先進的中國人主動吸收; 人們思想的解放與追求從根本上說是西方工業文明對近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造成了強烈的沖擊,并進一步影響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1、原因: 經歷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向西方學習的歷程,有較強的殖民色彩,且中西、新舊并存,甚至中西合璧。 隨著中國近代政治、思想的變化而發展,且不斷加深。
35、地域間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 實質是東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使中西文化逐漸融合,但始終保留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 有利于消除封建因素和促進中國社會向前發展。、特點:、影響:(1)中國社會生活發生顯著變化,增添了新內容,客觀上促進了近代社會的文明與進步。政治上:有利于中國反封建斗爭的展開,促進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展。經濟上: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工業化進的發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沖破封建文化的事縛,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國文化的精髓,又日趨科學合理。(2)具有明顯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烙印,加重了中國社會殖民化的色彩。總趨勢:從封閉到開放,逐漸走向世界;由過去的封建傳統一統天下,變為向近代化的趨進
36、12(2009廣東六校聯考)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19世紀以來,外報傳入中國后,一些知識分子積極投身報界,引進“西學”,自辦報刊。中國人自己辦的報刊,在國內始于19世紀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辦的漢口昭文新報、王韜主編的香港循環日報、容閎等創辦的上海匯報、上海官商合辦的新報以及廣州的述報、廣報等。這些報刊對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和文化,廣收博攬,學習吸收洋為中用,以求自身發展。其版式、體例和印刷技術,都仿效外國報紙。【材料一】 維新變法迎來了中國國人辦報的一次高潮,據不完全統計,在1895年一1898年間,全國新出版的中國報刊約120種,其中80左右為中國人自辦。同時資產階級改良派的領袖人
37、物開始了辦報活動。在北京創辦的中外紀聞,在上海創辦的強學報、時務報、國聞報,在澳門創辦知新報,湖南維新派創辦湘學新報、湘學報和湘報等等,宣傳變法圖存。這些活動推動了維新運動的發展,促進了變法的實現。 以上材料均摘自姚福申中國編輯史(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國近代報刊的創辦者及其基本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9世紀70年代出現國人自辦報刊的原因。 創辦者:中國知識分子。內容:宣傳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和文化。原因: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與發展,為報刊業提供了物質條件;西方先進科技、文化的傳播在客觀上的促進作用;外國人在華辦報潮流的推動。 (2)材料二所述報刊的核心內容是什么?這些報刊的創辦有什么特點
38、? 核心內容:救亡圖存,變法圖強。特點:報刊以中國人自辦為主;辦報數量多;地區廣;社會影響大。 (3)國人自辦的近代報刊在當時有什么意義? 宣揚資產階級新文化,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推動了中國的印刷出版、大眾傳播以及整個文化事業的發展。 Good bye! Good luck!本人在中學歷史教學園地建有專欄,并建有個人教學資源博(hexun/cf1980中學歷史教學在線),熱忱歡迎各位同行好友交流指導,共同進步!長袍馬褂滿族婦女衣著(寬袍大袖)自然經濟早期西裝西裝革履鴉片戰爭后傳入,民國后流行長袍馬褂西裝中山裝時代縮影:從孫中山服裝看男裝變遷中西合璧民國晚清前清中山裝的特殊意義:五個扣:五權分立
39、袖口三個扣:三民主義四個兜:禮儀廉恥袋蓋為倒筆架型:以文治國封閉的衣領:“三省吾身”嚴謹治身后背不破縫:國家和平統一。鴉片戰爭前的旗袍改良后的旗袍旗袍的變化: 進入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稱經典之作 。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旗袍,被稱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實際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三十年代的旗袍民國上襖下裙你知道廚師為何要戴帽子嗎?那你又知道帽子的高低有何含義嗎?據資料記載;18世紀末,法國巴黎一家大菜館有位頗有名氣的高級廚師,名叫安托萬克萊姆。安托萬生性幽默。一天,他看到有位顧客頭上戴著一頂白色高帽子,覺得十分別致,就仿制了一頂,并且讓自己的帽子比那位顧客的帽子更高。他戴上
40、這頂帽子進進出出,引人注目,逗人發笑,一時顧客慕名紛至沓來。 其他一些飯店、菜館的廚師們聽說后紛紛仿效,也都戴上了高頂的帽子以招待生意。久而久之,白色的高帽子便成了廚師們的裝飾品。 更有趣的是,有關部門還制訂了戴帽的標準:根據廚師技術水平的高低和廚師工齡的長短,分別規定廚師所戴帽子的高低,使人們一看帽子便知道這位廚師的烹任水平,帽子越高,手藝也就越高超。 廚師常戴的帽子,最高的竟達35厘米,所以,在法國,人們總愛用“大帽子”這一稱號稱呼那些技術水平高、有名氣的老烹調師。后來,國際上還曾成立過一個廚師帽會組織,總部就設在廚師高帽子的發源地法國巴黎。 (防止掉頭發)中西餐飲食文化有什么區別?中餐:
41、把追求美味奉為首要目的。西餐:以講究營養為最高準則。老北京的建筑經典天圓地方的四合院中國建筑文化體現出很強的內向性和封閉性 里弄住宅注重建筑間的綠化與環境,起居方式已完全西化,建筑高度一般三層,有的甚至四層。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完全西化的獨院式“洋房”這些別墅洋房多為殖民統治者、商業巨頭、晚清官宦的私宅,有雄厚的財力為后盾,因此多精美別致、豪華氣派。也直接體現了西方文化移植式的輸入。 一雙繡花鞋竟不及一個巴掌大,而最寬的鞋跟部分,也最多不過一寸。 由繡花鞋到高跟鞋你看到什么變化?圖一:“三寸金蓮”繡花鞋圖二:時髦的高跟鞋比一比從反對傳統道德,爭取婦女解放的角度看,不纏足運動帶有反封建的政治意義,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 由繡花鞋到高跟鞋,主要是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響。反映了婦女地位的提高。蔡元培:三次婚姻印證中國近代婚俗變遷第一次婚姻:1889年,迎娶王昭(1900年病逝)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婚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三年級思品與社會上冊 友愛殘疾人教學設計2 北師大版
- 一年級數學上冊 八 1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第4課時 得數是6、7的加法教學設計 蘇教版
- 七年級語文下冊 第三單元 10 老王教學設計 新人教版
- 第7課 小小音樂家《星光圓舞曲》(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人音版(2012)音樂一年級上冊001
- 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 第1章 地球和地圖第1節 地球和地球儀 第2課時 地球的模型-地球儀教案
- 8 人之初教案-2024-2025學年統編版(2024)語文一年級下冊001
- 長者保護安全培訓
- 靜物組合寫生課件
- 10竹節人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六年級上冊語文統編版001
- 七年級歷史上冊 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學設計 新人教版
- 西安房地產現狀調研
- 1例血液透析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護理查房
- 普法講座-治安管理處罰法課件
- 掛名法定代表人免責協議范本
- AC-20瀝青混凝土配合比報告
- GB 18434-2022油船在港作業安全要求
- 小學語文課外補充古詩詞
- 中藥湯劑課件完整版
- 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讀寫教程第一冊unit1教學課件
- 房地產案例:商業街-鐵像寺水街
-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