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歷史七下第15課《明朝君權的加強》課程教案3_第1頁
人民教育出版歷史七下第15課《明朝君權的加強》課程教案3_第2頁
人民教育出版歷史七下第15課《明朝君權的加強》課程教案3_第3頁
人民教育出版歷史七下第15課《明朝君權的加強》課程教案3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十五課明朝君權的加強一、教學目標1基礎知識目標: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廢除行中書省、設三司,廢除丞相和中書省,以六部處理朝政,設置錦衣衛,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遷都北京、實行學范、增設東昌等加強君主專制的基本史實,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以及特點。2思想教育目標:通過聯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統治的措施與明朝的相關措施對比,概括明朝加強君權的特點,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觀點,綜合分析、對比史實的能力;通過對科舉制度的評價,提高學生運用辯證的兩點論的方法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3能力培養目標: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明朝君權的加強,在一定時間和程度上,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但同時

2、它又是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衰落再政治上的表現。二、教學方法:啟發與探究相結合的互動式教學。三、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難點:八股取士。四、教學過程講授新課回顧我國封建社會的分期,從而弄清本課在我國封建社會中所處的發展階段。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歸納:(1)封建社會的形成和初步發展時期戰國、秦漢;(2)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3)各民族的進一步融合和封建經濟的繼續發展五代、遼、宋、夏、金、元;(4)封建社會的逐步衰落明清(13681840)。提出問題(1)元朝為什么會滅亡?朱元璋怎樣從一個和尚做了明朝的開國皇帝?(2)明太祖是怎樣加強君主專制的?他為

3、什么采取這些措施?產生了什么后果?(3)明朝為何遷都北京?一、明朝的勃興(板書)1元末紅巾軍起義(板書)紅巾軍起義沉重打擊了元朝的統治,為后來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提供了有利條件。那么,朱元璋的勢力又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呢?2朱元璋勢力的發展(板書)學生通過閱讀教材7小字了解。思考:朱元璋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學生回答,然后教師歸納:一是朱元璋注意吸收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李善長、劉基、朱升等人充當謀士;二是采納朱升“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即:擴充兵力,鞏固后方;發展生產,增強經濟實力;講究策略,不急于稱王。)經過幾年的努力,朱元璋的勢力迅速壯大。朱元璋勢力的發展為明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4、3明朝的建立時間:1368年;都城:南京(回憶南京城名字的變化:吳建業,東晉、南朝建康,元應天,明改名為南京);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年號:洪武。這樣,朱元璋從農民領袖變為封建皇帝。同年秋,明軍攻入大都,元朝在全國的統治至此結束。元順帝逃到塞外,仍稱元朝,史稱北元。明朝建立后,明太祖為鞏固統治,是怎樣加強君權?二、明太祖加強君權(板書)1改革機構(板書)(1)地方:廢除行中書省,設三司(板書)行省制度始于何時?為什么要廢除?答:行省制度始于元朝,它統一管轄一個省的行政、財政和軍事,職權極重,不利于中央集權。所以,明太祖下令廢除行中書省,設三司,都直屬中央。三司指什么?有什么職能和特點?三

5、司指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掌財政、司法、軍事,三司長官地位平等,共商一省事務,都直接對皇帝負責。(2)中央:廢丞相,設六部(板書)丞相制度始創于何時?為什么要廢除?答:丞相制度始創于秦朝,此后曾多次發生丞相專權,皇帝大權旁落的現象。為防止此類事情的重現,加強君權,明太祖在中央廢除了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這樣,從中央到地方,權力都集中于皇帝一人,君權空前加強,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了頂峰。既然廢除了丞相,為何又設殿閣大學士?由于全國軍政大權集于皇帝一人,致使政務十分繁忙,遇事無人商量。所以,明太祖另設殿閣大學士,以備顧問,但無實權。明成祖時,閣臣可參與機

6、務,協理朝政,逐步形成內閣制度。后來,內閣的權力越來越大,幾乎相當于丞相。為使明王朝長治久安,明太祖還設置廠衛特務機構2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置(板書)(1)目的:監視官吏和鎮壓人民。(2)職能:錦衣衛是由皇帝的侍衛親軍組成,歸皇帝直接指揮。它兼管偵察、逮捕和審訊等事。(3)特點:都由皇帝直接指揮。明朝君主專制加強的又一表現是“八股取士”。3八股取士(板書)科舉制始創于何時?到明朝時有何變化?如何認識這些變化?始創于隋朝,到明朝時仍沿用科舉制選拔官吏,但有變化,采取八股取士指導學生看教材“八股取士”一目,明確“八股文”的含義,弄清八股取士的目的,并認識其危害。(1)八股文明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

7、書五經范圍內命題,應考的人不能有個人見解。文體要死板地分成八個部分,叫作“八股文”。許多讀書人為金榜題名,埋頭攻讀經書,不求實際學問。即使考中作了官,也至多成為皇帝的忠實奴仆。(2)目的:加強思想控制,培養忠實奴仆,以加強君權。(3)危害:束縛思想,敗壞人才。明太祖加強君權是為了使明王朝長治久安,但是在他死后皇族內部為爭奪皇位卻發生了自相殘殺的事件即“靖難之役”。三、“靖難之役”(板書)1“靖難之役”(板書)明太祖為鞏固統治,把他的二十多個兒子分封到全國各地去做藩王。藩王的勢力日益膨脹,并威脅中央。明太祖死后,其長孫建文帝即位。為加強君權,建文帝實行削藩政策,引起皇室內部矛盾激化,終于導致了“

8、靖難之役”的爆發。結果:燕王朱棣取勝,奪得帝位,年號永樂,即明成祖。建文帝懦弱迂腐,將領無能,失去戰機;燕王勢力強大,先發制人,精于謀略,善用奇兵。那么,明成祖為何遷都北京呢?2遷都北京(板書)明成祖為保住搶到手的皇位,繼續推行建文帝的削藩政策,進一步加強君權。而削藩又導致北方對蒙古的防御力量大為削弱。所以,為加強北方的防御力量,于1421年遷都北京。廠是一個緝捕“叛逆”的特務機構,由皇帝的親信宦官組成,也歸皇帝直接控制。東廠是明成祖時設立的,西廠是后來明憲宗時設置的(小結)歸納一下,明朝前期是從哪幾個方面加強君主的權力的?(1)改革行政機構。明太祖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直屬中央;在中央,廢丞相,設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這樣,從中央到地方全國軍政大權集于皇帝一身。另設殿閣大學士,以備顧問。(2)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置。明太祖時設錦衣衛,明成祖時設東廠,都由皇帝直接指揮,目的是監視官吏和鎮壓人民。這反映了明朝君主專制的空前加強。(3)八股取士。目的是從思想上控制知識分子,培養皇帝的忠實奴仆。這是明朝在思想文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