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孟子精選試題1、閱讀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題。( 10 分)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注)方七十里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曰: “若是其大乎?”曰:“民猶以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猶以為大, 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 雉兔者往焉, 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問國之大禁,然后敢入。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方四十里,為阱于國中,民以為大,不亦宜乎?”( 孟子·梁惠王下)【注】“囿”,天子諸侯養禽獸的地方。(1)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8 分)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則是方四十里
2、, 為阱于國中, 民以為大,不亦宜乎?”(2)孟子在文中表達了什么樣的觀點?(用自己的話回答)(1)( 4 分)割草打柴的去那里,獵取野雞和兔子的人去那里, 與老百姓共同享用它。老百姓認為小,不也是很合情理的嗎?(注意“焉” “以為”及反問句式)(4 分)那么這方圓四十里的地面,就是在國內設置了一個陷阱。 老百姓認為太大了,不也應該嗎?(注意“則” “是” “為”等字)( 2)只有與民同樂,才能得到百姓擁護。【譯文】齊宣王問孟子道: “周文王的狩獵場,方圓有七十里,有這回事嗎?”孟子回答說:“在史籍上有這樣的記載。 ”宣王說:“象這樣狩獵場大嗎?”孟子說: “老百姓還認為小呢。 ”宣王說:“我
3、的狩獵場,方圓只有四十里,老百姓還認為大了,這是為什么呢?”孟子說: “文王的狩獵場方圓七十里,割草打柴的去那里,獵取野雞和兔子的人去那里, 與老百姓共同享用它,老百姓認為小,不也是很合情理的嗎?我剛到齊國邊界的時候, 打聽了齊國的重大禁令,這以后才敢進入。我聽說齊國國都郊外的地方, 有一方圓四十里的狩獵場,殺了那里的麋鹿就象犯了殺人罪。那么這方圓四十里的地面, 就是在國內設置了一個陷阱。老百姓認為太大了,不也應該嗎?”2閱讀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題。( 10 分)孟子曰:“不仁者可與方哉,安其危而利其災,樂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 有孺子歌曰: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
4、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 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 國必自伐, 而后人伐之。太甲曰: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孟子·離婁上( 1)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不仁而可與言, 則何亡國敗家之有!(2 分)清斯濯纓; 濁斯濯足矣。 自取之也。(3 分)“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謂也。( 3 分)( 2)孟子在文中強調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話回答)( 2 分)( 1)不仁的人如果還能同他談什么,那怎么會發生亡國敗家的事呢? (賦分點:與、則倒裝句) 水清就洗帽纓, 水濁就洗雙足。
5、這都是由水本身決定的。 (賦分點:斯、濯、取判斷句)“上天降下的災禍,還可以躲避;自己造作的罪孽,就難以逃匿。 ”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賦分點:孽、猶、違判斷句)(2)不仁者將咎由自取。3文化經典著作閱讀(10 分)公孫丑曰:“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元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 “何謂知言?”曰: “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 1)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公孫丑曰:“敢問夫子惡乎
6、長?”曰: “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3 分)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元害,則塞于天地之間。(3 分)( 2)請用自己的話簡單的說明孟子說的浩然正氣的意思( 4 分)( 1)公孫丑問:“請問,老師擅長哪方面?”孟子說:“我能識別各種言論,我善于培養我的浩然之氣。”它作為一種氣,最為盛大,最為剛強,靠正直去培養它而不傷害它,就會充塞天地之間。 (2)孟子所說的浩然正氣指的是符合道德和正義的精神,是一個人在長期的生活中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培養起來的正大剛直的精神。4閱讀下面的文言材料,把劃橫線的文字翻譯的文字翻譯成現代漢語并回答問題。( 10 分)齊人伐燕,勝之。宣王問曰: “或謂寡人勿取
7、,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對曰: “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下 )( 1)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于此。 ( 3 分)( 2)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 2 分)( 3)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3 分)( 4)此文段體現了孟子什么觀點?(用自己的話回答)(2 分)( 1)五十天就攻下它,光憑人力是做不到的。( 譯出大意 1 分;“旬”
8、1 分;“舉” 1分。) (2)古人有這樣做的,武王就是這樣。(譯出大意 1 分;“是” 1 分。)( 3)用竹筐裝著飯,用酒壺盛著酒漿,來迎接大王您的軍隊。(“簞” 1 分;“壺” 1 分;“師” 1 分。)( 4)統治者應順應民意,才能受到擁戴。參考譯文:齊國人攻打燕國,戰勝了它。齊宣王問:“有人勸我不要占領燕國,有人又勸我占領它。我覺得,以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去攻打一個同樣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只用了五十天就攻下來了,光憑人力是做不到的呀。(一定是天意要我們這樣做)如果我們不占領它, 一定會有天災。 占領它,怎么樣?”孟子回答說: “如果占領它而燕國的老百姓很高興,那就占領它。古人有這樣
9、做的,周武王就是這樣。如果占領它而燕國的老百姓不高興,那就不要占領它。古人也有這樣做的,周文王就是這樣。以齊國這樣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去攻打燕國這樣一個同樣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 燕國的老百姓用竹筐裝著飯, 用酒壺盛著酒漿來歡迎大王您的軍隊,難道有別的什么原因嗎?不過是想擺脫他們那水深火熱的日子罷了 。如果您讓他們生活在更加水深火熱之中, 那他們也就會轉而去求其他的出路了。 ”5、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 2)題。孟子曰:“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蕓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 ”【注釋】
10、帶:束腰的帶子。朱熹注: “古人視不下于帶,則帶之上乃目前常見至近之處也。舉目前之近事,而至理存焉。 ”所以,不下帶指平常淺近的意思。( 1)把上面的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 3 分)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 4 分)( 2)孟子這段話說明了什么道理? (3 分)參考譯文:孟子說:“言語淺近而意義深遠的,是善言;操守簡約而施與廣博的,是善道。君子的言語,講的雖然是平常的事情,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君子的操守,從修養自身開始,然后才使天下太平。 人們的毛病往往在于放棄自己的田地不耕種,卻跑到別人的 田里去除草要求別人很多很嚴格, 要求自己卻很少很輕松。”君
11、子要注重自身修養,才推己及人,正己而后正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題目。(10分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 “叟 ! 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 ! 何必曰利 ?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 何以利吾國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 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節選自孟子·梁惠王)(注) 弒:古代稱子殺父、 臣殺君為“弒”。后:怠慢。(1
12、) 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5 分)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2 分)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 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 (3 分)(2) 以上文字主要從哪兩方面來談國家問題?孟子持什么觀點 ?( 請用自己的話回答 )(5 分)(1) 上下交相追求私利,國家就危險了。(2 分) 沒有講“仁”的人卻遺棄自己父母的,也沒有講 “義”的人卻怠慢他的國君的。(3 分)(2) 主要從利和仁義兩方面來談國家問題。孟子認為一個國家如果把功利放在首位, 就會造成嚴重的后果, 他主張治國應以仁義為先。(5 分,第一問 2 分,第二問 3 分,意思對即可 ) 參考譯文 孟子去見梁惠王。梁惠王說: “老先生 !
13、您不遠千里而來,對我的國家有什么利益嗎?”孟子回答說:“大王 ! 您為什么一開口定要說到利益呢 ?只要講仁義就行了。大王如果說,怎樣才對我的國家有利呢 ?,大夫也說,怎樣才對我的封地有利呢 ?那一般士人和百姓也說, 怎樣才對我本人有利呢 ?上下交相追求私利,國家就危險了。在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里, 謀殺那一個國君的,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里,謀殺那一個國君的,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中,大夫擁有兵車一千輛;在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中,大夫擁有兵車一百輛;這些大夫的產業不能說不多。如果把義放在后面而把利放在前面, 那么不奪取國君的產業是不會滿足
14、的。 沒有講“仁”的人卻遺棄自己父母的,也沒有講“義”的人卻怠慢他的國君的。 大王您只講仁義就行了,為什么定要講利益呢 ?”7、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題目。( 10 分)孟子曰: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將文中下列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3 分)觀其眸子,人焉廋哉。 (4 分)這段話孟子提出了什么觀點?簡析之。(3 分)觀察一個人,沒有比觀察他的眼睛更好了(存,莫良于各 1 分,大意 1 分)看他的眼睛,這人內心的好壞又怎么隱藏的了呢?(眸,焉、廋各 1 分,大意 1 分)可以
15、通過眼睛觀察一個人。 ( 1 分),因為眼睛不能掩蓋一個人內心的丑惡, ( 1 分)正直的人,眼睛是明亮的;不正的人,眼睛則是昏花不明的。8閱讀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題。( 10 分)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為己憂。夫以百畝之不易為己憂者,農夫也。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 孔子曰: 大哉堯之為君! 惟天為大,惟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堯舜之治天下,豈無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選自孟子 ?滕文公上)注:皋陶:人名,舜時的司法官。易:治。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6分)是故以天下與
16、人易, 為天下得人難。(3 分)大哉堯之為君!惟天為大,惟堯則之。 (3分)這段話表達了儒家什么樣的觀點?用自己的話回答。(4 分)所以把天下讓給別人是容易的, 為天下找到賢人卻很難。 ( 3 分)堯作為君主, 真偉大啊!只有天最偉大,只有堯能效法天。 ( 3 分)儒家認為能為天下找到賢能之人來治理國家的國君,才叫仁君。 (4 分)【參考譯文】堯把得不到舜作為自己的憂慮,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為自己的憂慮。把地種不好作為自己憂慮的人,是農民。把財物分給別人叫做惠,教導別人向善叫做忠,為天下找到賢人叫做仁。所以把天下讓給別人是容易的,為天下找到賢人卻很難。孔子說:堯作為君主,真偉大啊!只有天最偉大
17、,只有堯能效法天。(他的恩德功績多么)廣大遼闊啊,百姓無法用語言來形容!舜真是個得君主之道的人啊!崇高啊,有天下卻不事事過問!堯舜治理下,難道不要費心思嗎?只不過不用在耕種上罷了!”9、閱讀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題。(10 分)鄒與魯哄,穆公問曰: “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可也?”孟子對曰: “兇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曾子曰: 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無尤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 (1) “兇年饑歲
18、,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 2) “君無尤焉! 君行仁政, 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3 分)( 3)“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可也?”一句中, “疾”是陳述穆公還是百姓?請簡述理由。 ( 4 分)( 1)在遭災的年頭與饑荒的歲月,君王的百姓,年邁體弱的輾轉餓死于山溝中,年輕力壯的逃荒到四面八方, 這樣的人該有近千人吧?( 3 分)( 2)君王可不能責怪他們。 (“尤”,罪過;過失。這里當動詞用,有指責、歸罪的意思。)君王如能施行仁政,這樣百姓才會擁護他們的上級,甘愿為他們的長官去死。( 3 分)( 3)是陳述穆公的。前后兩句都是寫穆公面對此事的感受;殺
19、又不能全殺,不殺又難解心頭的憤恨(疾) 。恨(疾)的內容是“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 ,語法結構上表現為動賓關系:動(疾)賓(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 4 分) 譯文 鄒國和魯國之間發生戰爭。 (“哄”原字 hong 四聲 ,意爭吵;沖突;交戰。 )鄒穆公問道: “我的官員已經有三十三人戰死了,而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而死難的。要殺他們吧,又不能夠殺那么多;不殺他們吧,又痛恨他們眼看著長官被殺卻見死不救,(“疾”,憎恨。“長” zhang 三聲 ,長上即長官。)到底該怎么處置他們好呢?” 孟子回答說:“在遭災的年頭與饑荒的歲月,君王的百姓,年邁體弱的輾轉餓死于山溝中,年輕力壯的逃荒到四面八方,這樣的
20、人該有近千人吧?(“幾”,接近;差不多。)而君王的糧倉里積滿谷物,庫房中儲滿了財寶,有關的官員卻沒有一個向您報告,這就是高居上位的人漠視小民疾苦還要壓榨他們的表現。 曾子說過: 要警惕啊!要警惕啊!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用同樣的辦法來對待你。百姓們現在可算是懂得怎樣報復了,君王可不能責怪他們。(“尤”,罪過;過失。這里當動詞用,有指責、歸罪的意思。 )君王如能施行仁政,這樣百姓才會擁護他們的上級, 甘愿為他們的長官去死。” 評說 統治者不反省自己的行為,反而怪罪老百姓刁鉆。孟子引用曾子的話: “出乎爾者, 反乎爾者也。 ”意為:用來自你的行為方式反過來對待你, 即”以其之道,還治其身”。 來
21、說服君王愛護百姓。10閱讀下面文言文, 按要求答題。( 10 分)景春曰: “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 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章句下二)( 1)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 3 分)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3 分)( 2)孟子在文中闡述了一
22、個什么思想?( 4分)( 1)見譯文。( 2)闡述“仁”“禮” 的思想,只要具備 “獨行其道,不畏權勢”的人格,才能稱上大丈夫。譯文: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他們一發怒,諸侯就都害怕,安靜下來,天下就沒有戰爭。 ”孟子說:“這樣的人怎么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沒學過禮嗎?男子舉行加冠禮的時候,父親對他進行教導;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對她進行教導, 送她到門口, 告誡她說:到了你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警惕,不要違背丈夫。 以順從為最大的原則,這是婦女之道。至于男子,住在天下最寬廣的房子(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子 (禮)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義)上;得志的時候,和百姓循著大
23、道一起前進;不得志的時候,也獨自堅持自己的原則。富貴不能惑亂我的心,貧賤不能改變我的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屈服,這樣才叫做大丈夫。11、閱讀下面文言文, 按要求答題。( 10 分)孟子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 ?其自反而仁矣, 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于禽獸又何難焉?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
24、也。舜為法于天下,可傳于后世,我由未免為鄉人也, 是則可憂也。 憂之如何 ?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則亡矣。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則君子不患矣。”【注釋】 橫逆: 蠻橫,強暴,不講理。橫音hèng 。擇:區別,不同。難:責難。( 1)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2 分)若夫君子所患則亡矣。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如有一朝之患, 則君子不患矣。 ”(4分)( 2)這段文字孟子強調了哪些人生道理?( 4 分)( 1)君子和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因(在于)他們存有的心理不同。評分標準:所以” ( 的地方 )、“異”(區別)、“以”(因為或
25、在),每詞各 0.5 分,句譯順再加 0.5 分.至于君子所痛苦的 (所憂患的) 東西,那是沒有的。不是仁愛的事不干,不合禮節的事不做。假如一旦遇有痛苦(禍患) ,那么,君子也不以為痛苦了(沒有痛苦了、沒有禍患了)。”評分標準:“若夫 ”(至于 )、“所患 ”(所痛苦的、所擔心的 )、“亡”(沒有 )、“無為 ”(不去做)、后 “患 ”(痛苦 ), 每詞各 0.5 分,句譯順再加 0.5 分.( 2)孟子強調有仁有禮的人愛人敬人,也被人愛敬; / 人常反躬自問,就能無愧于心、無憂無患。【參考譯文 】孟子說: “君子和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居心不同。君子心里老惦記著仁,惦記著禮。仁人愛別人,有
26、禮的人尊敬別人。愛別人的人,別人總是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總是尊敬他。假如這里有個人,對待我蠻橫無禮。那君子一定反躬自問,我一定不夠仁, 一定不夠有禮, 不然,這種態度怎么會來呢 ?反躬自問,我實在仁,實在有禮,那人的蠻橫無禮還是原樣,君子一定又反躬自問,我一定不夠忠心。反躬自問,我實在忠心耿耿,那人的蠻橫無禮還是原樣,君子就會說: 這不過是個妄人罷了,這樣不講理,那和禽獸有什么區別呢 ?對于禽獸又有什么好責備的呢 ?所以君子有長期的憂慮,卻沒有突發的痛苦。這樣的憂慮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是天下人的榜樣,能流芳百世,我卻仍然不免是個鄉巴佬。這個才是值得憂慮的事。有了憂慮怎么辦呢 ?盡力
27、向舜學習罷了。至于君子的別的痛苦,那是沒有的。不是仁愛的事不干,不合禮節的事不做。即使有意外飛來的橫禍,君子也不以為痛苦了。 ”12. 閱讀下面文言文, 按要求答題。 ( 10 分)孟子見齊宣王曰: “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王無親臣矣,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 將使卑 踰尊,疏踰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見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
28、,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后可以為民父母。”(1) 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 分)王無親臣矣,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后可以為民父母。(2) 孟子認為判斷臣子的賢與不賢的標準是什么? 說說它的現實意義。(1) 可大王您現在卻沒有親信的大臣了,過去所任用的一些人, 現在也不知到哪里去了所以說,是全國人殺的他。這樣做,才可以做老百姓的父母官。( 2)孟子認為判斷臣子的賢與不賢的標準是傾聽國人的意見。我們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也就是要聽聽“國人”的意見,而由“人大” 任命政府各級干部正是選拔任用人才聽“國人”意見的具體體現。另一方
29、面,我們一直堅持的干部考查制度也就是聽取群眾意見。【譯文】孟子拜見齊宣王,說: “我們平時所說歷史悠久的國家, 并不是指那個國家有高大的樹木,而是指有世代建立功勛的大臣。可大王您現在卻沒有親信的大臣了, 過去所任用的一些人,現在也不知到哪里去了。 ”齊宣王說:“我應該怎樣去識別那些真正缺乏才能的人而不用他呢?孟子回答說: “國君選擇賢才,在不得已的時候, 甚至會把原本地位低的提拔到地位高的人之上,把原本關系疏遠的提拔到關系親近的人之上,這能夠不謹慎嗎?因此,左右親信都說某人好,不可輕信;眾位大夫都說某人好,還是不可輕信;全國的人都說某人好,然后去考察他,發現他是真正的賢才,再任用他。左右親信都
30、說某人不好,不可輕信;眾位大夫都說某人不好,還是不可輕信;全國的人都說某人不好,然后去考查他,發現他真不好,再罷免他。左右親信都說某人該殺,不可輕信;眾位大夫都說某人該殺,還是不可輕信;全國的人都說某人該殺,然后去考查他,發現他真該殺,再殺掉他。所以說,是全國人殺的他。這樣做,才可以做老百姓的父母官。 ”13閱讀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題。( 10 分)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于善于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孟子曰: “水信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
31、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孟子· 告子章句下 )【注】顙, sng,額。( 1)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4 分)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3分)( 2)孟子在文中提出一個什么主張?(用自己的話回答)( 3 分)( 1) 1.如果水受拍打而飛濺起來,能使(它)高過額頭;如果堵住通道讓水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岡。( 4 分) 2.人,能使(他)做出不善的行為,他的本性的變化也是由于這樣啊。 (指受到了外力的影響)( 3 分)( 2)人性是善的,人為不善是環境和外力的結果。 (3 分)14閱讀下
32、面文言文, 按要求答題。( 10 分)孟子謂宋句踐曰: “子好游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 ;人不知亦囂囂。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 故士窮不失義, 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已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注釋】游:指游說。 囂囂:安詳自得的樣子。( 1)將文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7 分)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2)文中孟子闡述的主要觀點是什么?(用自己的話回答) (3 分)( 1)所以士人窮困時不失去仁義;顯達時不背離道德。 不得志時就獨自修養好
33、自身, 顯達時就要同時給天下人帶來好處。( 2)人生不管窮達, 只要盡了自己所能,就可以安詳自得。參考譯文:孟子對宋句踐說: “你喜歡游說各國的君主嗎?我告訴你游說的態度: 別人理解也安詳自得;別人不理解也安詳自得。 ”宋句踐問:“怎樣才能做到安詳自得呢?”孟子說:“尊崇道德,喜愛仁義,就可以安詳自得了。所以士人窮困時不失去仁義;顯達時不背離道德。窮困時不失去仁義,所以安詳自得;顯達時不背離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時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時修養自身以顯現于世。 不得志時就獨自修養好自身, 顯達時就要同時給天下人帶來好處。”15、閱讀下面文言文, 按要求作答。 (10 分)孟子曰:“愛
34、人不親, 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1) 翻譯文中劃橫線的句子。 (7 分)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3 分)愛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4 分)(2) 孟子的這段話,闡述的是怎樣才能達到“人和”的道理。用自己的話說說孟子所闡述的道理。 (3 分)(1) 愛別人,別人卻不親近自己要,反省自己的仁;治理別人沒有治理好,要反省自己的智 ( 如果 ) 行動有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都要反省自己, 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持身端正,天下的人卻會歸向他。 (2) 每個人都應該“以仁” “
35、以禮”,“以智”待人,同時還要不斷反省自己,提高自己,端正自身,可能達到人和的境界。16、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 2)題。魯欲使樂正子為政。孟子曰: “吾聞之,喜而不寐。”公孫丑曰:“樂正子強乎?” 曰:“否。”“有知慮乎?”曰: “否。”“多聞識乎?”曰:“否。”“然則奚為喜而不寐?”曰:“其為人也好善。 ”“好善足乎?” 曰:“好善優于天下,而況魯國乎?夫茍好善,則四海之內皆將輕千里而來告之以善; 夫茍不好善,則人將曰: 訑訑,予既已知之矣。 訑訑之聲音顏色距人于千里之外。 士止于千里之外,則讒諂面諛之人至矣。與讒諂面諛之人居,國欲治,可得乎?”注釋 訑訑(yí:)
36、聽別人意見時的不耐煩聲音。(1)翻譯原文中劃線的句子。然則奚為喜而不寐?( 3 分)夫茍好善,則四海之內皆將輕千里而來告之以善。( 4 分)( 2)孟子為“樂正子為政”而“喜而不寐”的原因有哪些,請用自己的話回答。 (3 分)( 1)既然這樣,那么您為什么高興得睡不著覺呢?(“奚為” 2 分,表達 1 分,共 3 分)如果愛聽好意見, 那么天下的人都愿意不遠千里地趕來把好意見告訴給他 (“善” 1 分,“輕” 1 分,“告之以善”的語序調整 1分,表達 1分,共 4分)( 2)愛聽好意見,所以天下人都愿意趕來把好意見告訴他。不愛聽意見,就會把別人拒于千里之外,而阿諛獻媚的人就會湊到跟前來。同阿
37、諛獻媚的人混在一起,是不能治理好國家的。(第點 2 分,點提到一點即可得 1 分,共 3 分。)譯文:魯國想讓樂正子管理國家政事。孟子說:“我聽了這消息, 高興得睡不著。 ”公孫子問:“樂正子剛強嗎?”答道: “不。”“有智慧謀略嗎?”答道: “不。”“見多識廣嗎?”答道:“不。”(公孫丑于是說: )“既然這樣,(先生)為什么高興得睡不著呢?”答道:“他這個人啊,愛聽好意見。 ”“愛聽好意見就夠了嗎?”答道: “愛聽好意見,治理天下就綽綽有余,何況治理一個魯國?如果愛聽好意見, 那么天下的人都愿意不遠千里地趕來把好意見告訴給他;如果不愛聽好意見,那么人們就會 (模仿他的腔調) 說:唔唔,我早就
38、知道了。 那種腔調臉色早把別人拒絕在千里之外了。 士人千里之外止步不來,那么喜歡進讒言和阿諛獻媚的人就會湊到跟前來了。同這幫人混在一起,想治理好國家,可能嗎?17、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文后問題。( 10 分)孟子曰: “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詩云: 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此下民,或敢侮予? 孔子曰:為此詩者, 其知道乎! 能治其國家, 誰敢侮之? 今國家閑暇, 及是時,般樂怠敖, 是自求禍也。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詩云:永言配命民自求多福。 太甲曰: “天作孽
39、,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謂也。 ” 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7分)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3分)為此詩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 4 分)這段話表達了孟子什么樣的觀點?用自己的話回答。(3 分)如今這些人非常厭惡屈辱, 但仍然處于不仁之境地, 這就好比厭惡潮濕卻又自處于低洼之地一樣。 (4 分)(賦分點:“惡”、“居”、“猶”、“下”各 1 分)寫這首詩的人大概很懂得道理吧! 能夠治理好自己的國家, 誰還敢欺侮他呢? (3 分)(賦分點: 其“、 “道”、 “侮”各 1 分)奉勸人們既然厭惡恥辱, 就不要自居于不仁的境地。( 3 分)【參考譯文】孟
40、子說:“諸侯卿相如果實行仁政,就會得到榮耀;如果實行不仁之政,就會遭受屈辱。如今這些人非常厭惡屈辱,但仍然處于不仁之境地,這就好比厭惡潮濕卻又自處于低洼之地一樣。假若真的厭惡屈辱,最好是以德為貴而尊敬士人,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當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擔任一定的職務;國家無內憂外患,趁這個時候修明政治、法典,縱使強大的鄰國也一定會畏服它了。詩經上說:趁著天晴沒陰雨,剝些桑樹根上皮,補好窗子和門戶。下面的人們,誰敢把我欺!現在你們下面人,有誰還敢欺侮我?孔子說:寫這首詩的人大概很懂得道理吧!能夠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誰還敢欺侮他呢?如今國家沒有內憂外患,卻趁著這個時候享樂腐化,這是自己尋求禍害。禍害和幸福都
41、沒有不是自己找來的。詩經說:長久地與天命相配合,自己尋求更多的幸福。尚書 ?大甲說:上天降下的災害還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無處可逃。說的就是這個意思。”18、閱讀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題。滕文公問曰: “滕,小國也,間于齊楚,事齊乎,事楚乎?”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筑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這段話表現了孟子怎樣的主張?滕文公問孟子說:“滕是個小國,夾在齊國和楚國之間,是服事齊國呢,還是服事楚國?”孟子回答說:“這種計謀,不是我能想得到的,如果不能不說,那只有一種辦法:深挖護城河,高筑城墻,和百姓一同守衛它,到危急時,百姓能為國效死而不
42、離開,那么國家方可有所作為。” 答:孟子主張興國要自強,不能一味依賴他人。19、閱讀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題。孟子曰:“規矩,方員之至也;圣人,人倫之至也。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賊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 名之曰幽、 厲,雖孝子慈孫, 百世不能改也。詩云: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此之謂也。”1、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7分)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 賊其民者也。(4 分)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
43、(3 分)2、孟子在文中提出一個什么看法?(用自己的話回答)( 3 分)1、不用舜侍奉堯的態度來侍奉君主,就是不敬重他的君主; 不用堯治理百姓的方法來治理百姓,就是殘害他的百姓。 (“所以” “賊”、判斷句式各 1 分,語句通順 1 分)對百姓殘暴太厲害,就會自身被殺、國家滅亡;即使不太厲害,也會自身危險、國家削弱。(“暴”、被動句式各 1 分,語句通順 1 分)2、治國的準則是“先王之道”和仁政。 譯文 孟子說:“圓規、曲尺,是方和圓的最高標準;圣人,是做人的最高典范。想成為好君主,就要盡到做君主的道理;想成為好臣子,就要盡到做臣子的道理。二者都效法堯、舜就行了。不用舜侍奉堯的態度來侍奉君主
44、,就是不敬重他的君主;不用堯治理百姓的方法來治理百姓,就是殘害他的百姓。孔子說:道路只有兩條,仁和不仁罷了。對百姓殘暴太厲害,就會自身被殺、國家滅亡;即使不太厲害,也會自身危險、國家削弱,死后被加上幽、厲這類惡謚,即使他有孝順的子孫,一百代也無法更改了。詩經上說:殷朝的借鑒不遠,就在前代的夏朝。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20、閱讀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題。孟子去齊,宿于晝。有欲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應,隱幾而臥。客不悅曰:“弟子齋宿而后敢言,夫子臥而不聽,請勿復敢見矣。”曰:“坐!我明語子。昔者魯繆公無人乎子思之側,則不能安子思;泄柳、申詳無人乎繆公之側,則不能安其身。子為長者慮,而不及子思;子絕長
45、者乎?長者絕子乎?”1、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7分)弟子齋宿而后敢言,夫子臥而不聽,請勿復敢見矣。( 3 分)子為長者慮,而不及子思;子絕長者乎?長者絕子乎?( 4 分)2、孟子在文中提出一個什么看法?(用自己的話回答)( 3 分)1、我先齋戒了一天,然后才敢來同您說話,您卻睡覺不聽我說,今后再不敢來見您了。(“宿”、“復”各 1 分,語句通順 1 分)你替我這個長輩著想, 卻還趕不上子思的待遇;(光勸我留下而不去勸齊王改變態度,)這是你跟我這個長輩搞僵了呢,還是我這個長輩跟你搞僵了呢?( “長者”“絕”、疑問句式各 1 分,語句通順 1 分)2、主次不分,將導致事與愿違。 (或:解決問題要抓住問題的關鍵。 ) 譯文 孟子離開齊國,在晝邑宿夜。有個想為齊王挽留孟子的人,恭敬地坐著跟孟子說話。孟子不答理他,靠著小桌子打盹。客人不高興地說:“我先齋戒了一天,然后才敢來同您說話,您卻睡覺不聽我說,今后再不敢來見您了。”(說完,起身要走。)孟子說:“坐下,我明白地告訴你,從前,魯繆公要是沒有人在子思身邊(伺候致意),就不能使子思安心留下;要是沒有賢人在魯繆公身邊,就不能使泄柳、申詳(在魯國)安身。你替我這個長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3-12競爭和冒險1-邏輯冒險的判斷
- 山東省名校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3月校際聯考 數學試題(含解析)
- 右江民族醫學院《有機化學B》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瀟湘職業學院《建筑工程質量與安全》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南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工程項目與質量管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陜西省西安市交大附中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十二月份月考英語試題含答案
- 濮陽科技職業學院《西方文學(上)》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現代科學與工程計算(二)》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西晉中理工學院《藥用動物學實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上海嘉定區2025年高三零診綜合試題含解析
- 2025年遼寧中考物理模擬練習卷(3)(含答案)
- 2025河北地質大學招聘工作人員48人筆試備考題庫及答案解析
- 兒童發展問題的咨詢與輔導-案例1-5-國開-參考資料
- GB 45184-2024眼視光產品元件安全技術規范
- 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匯編(2025版)
- 【MOOC】健身氣功八段錦-東南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現代漢語》第三章-文字
- 中醫確有專長綜述范文(5篇)
- 楊福家《原子物理學》答案(共66頁)
- 凝汽器灌水查漏方案及措施
- HXD2電力機車電傳動系統和機車網絡控制系統培訓教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