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13市2017年中考語文按考點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1頁
江蘇省13市2017年中考語文按考點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2頁
江蘇省13市2017年中考語文按考點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3頁
江蘇省13市2017年中考語文按考點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4頁
江蘇省13市2017年中考語文按考點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文言文閱讀專題常州:(一)閱讀兩個文言選段,完成710題。(共13分)甲公將戰,曹劌請見。 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日:“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日:“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偏。”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日:“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既克,公問其故。對日:“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選自曹劌論戰)乙周

2、武王克殷,封姬姓于巴,爵之,建都江州,為南土諸侯之首。周之季世,巴國有亂。將軍蔓子性行剛烈,曉暢軍事,夙夜籌謀。遂請師于楚,許以三城。楚王終救巴,蔓子亦身披堅執銳。巴國既寧,楚使請城。蔓子曰:“借楚之威,克弭禍難,誠許楚王城,然巴土不可分。寧死,將吾頭往謝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死國,以頭授楚使。楚王嘆日:“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為!”乃以上卿之禮葬其頭。巴國葬其身,亦以上卿禮。(摘自華陽國志,有刪改)【注】季世:末代。弭:平息,消除。7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4分)(1)犧牲玉帛: (2)齊師敗績: (3)夙夜籌謀: (4)楚使請城: (5)乃自刎以死國: 8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兩個句子的意思

3、。(5分)l(1)彼竭我盈,故克之 (2)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為! 9乙文中楚王為何要“以上卿之禮”來厚葬巴蔓子將軍?(2分) 10對兩個選段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2分)( )A甲文著力運用精彩的對話描寫來推動情節發展,揭示主題和表現人物性格。B乙文主要是通過描述楚王的言行從側面來刻畫巴蔓子這一感人形象的。c甲、乙兩文都略寫戰爭過程,甲文是為了突出曹劌的謀略與機智,而乙文則是為了突出楚國軍隊的勇猛與強大。D曹劌的“肉食者鄙”、巴蔓子的“自刎以死國”、陳勝的“舉大計”與諸葛亮的“興復漢室”都表達了“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的悲憤之情。7(1)祭祀用的豬牛羊等。(2)軍隊潰敗。(3)日

4、夜。(4)請求兌現承諾的城池。(5)為國而死。 解析:此題考查對文言字詞含義的理解和把握。前兩小題是課內部分,相對簡單。后三題是課外內容。“夙夜”可聯系出師表中的“夙夜憂嘆”,而“死國”可聯系陳涉世家中的“死國可乎”。8(1)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他們。(2)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那樣的臣子,還要城池干嗎! 解析:翻譯時,要注意翻譯的規則與技巧:(1)連猜帶蒙,力爭讀懂;(2)逐字解釋,用詞慎重;(3)查漏補缺,句意要通;(4)注意句式,內外兼工。9巴蔓子為了國家的安危能夠挺身而出,為了國家的完整能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保全,使楚王敬佩。 解析:本題主要是對人物形象的分析,

5、只要將巴蔓子的特點概括出來即可。10A解析:B項不是“通過描述楚王的言行”來刻畫,而是對巴蔓子進行的正面描寫。C項中乙文是為了刻畫巴蔓子的人物形象。D項中巴蔓子的“自刎以死國”和諸葛亮的“興復漢室”不能表達“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的悲憤之情。【參考譯文】【乙】周武王打敗殷商后,把姬姓子弟分封在巴地,授予官職,在江州建都,成為南方諸侯的首領。周朝末年,巴國發生叛亂。將軍蔓子性情剛毅勇猛,精通軍事,日夜想辦法平亂。于是向楚國請求軍隊支援,允諾給楚國三座城池。楚王最終救援了巴國,蔓子也親自披上盔甲,拿起武器參戰。巴國叛亂平定后,楚國的使者來要求兌現許諾的三座城池。蔓子說:“借助楚國的軍力,消除我國的災

6、難,確實許諾給楚王城池,但巴國的土地不能分割。寧愿死,把我的頭顱提給楚王謝罪,城池也不能給他。”于是自殺殉國,將頭顱給了楚國的使者。楚王感嘆說:“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這樣的臣子,還要城池干嗎!”于是用最尊貴的上卿喪禮的規格埋葬了他的頭顱。巴國埋葬他的身軀,也用了上卿喪禮的規格。無錫;4下面文段中加點詞解釋有錯誤的一項是(3分)(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A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崩:古代稱皇帝死B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秋天C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 懈:松懈D欲報之于陛下也 報:報答4

7、B解析:此題考查對課內文言文字詞含義的理解和把握。“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秋”指的是“關頭、時候”。(一)(14分)陳幼學,字志行,無錫人。萬歷十七年進士,授確山知縣。政務惠民,積粟二千石以備荒,墾荒田八百余頃。給貧民牛五百余頭,核黃河退地進三十余頃以賦民。布政使劉渾成弟爛成,助妾殺妻,治如律。行太仆卿陳耀文家人犯法,立捕治之。汝寧知府丘度慮幼學得禍。言于撫按,調中牟。秋成時,飛蝗蔽天。幼學率民捕蝗,得千三百余石,乃不為災。縣故土城,卑且圮。給饑民粟,俾修筑,工成,民不知役。幼學疏為河者五十七,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獲利。給貧民牛種,貧婦紡具,倍于確山。越五年,政績茂著。以不通

8、權貴,當考察拾蹦迪,掌道御史擬斥之,其子爭日:“兒自中州來,咸言中牟治行無雙,今予殿,何也?”乃已。遷湖州知府,甫至,即捕殺豪惡奴。有施敏者士族子,楊升者人奴也,橫行郡中。幼學執敏置諸獄。淫雨連月,禾盡死。幼學大舉荒政,活饑民三十四萬有奇。御史將薦之,征其治行,推官閻世科列上三十六事,御史以聞。詔加接察副使,仍視郡事。幼學年已七十,其母尚在,遂以終養歸。母卒,不復出。天啟三年,起南京光祿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明年卒,年八十四矣。中牟、湖州并祠祀之。(有刪改)【注】撫按:官職名。7下列句中的“于”與“言于撫按”中的“于”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B苛政猛于虎也

9、C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D達于漢陰8下列對文章內容理解有錯誤的一項是(3分)( )A陳幼學擔任確山知縣時,致力于施惠百姓,積粟米二千石以備荒年,墾荒田八百多頃。B陳幼學任職中牟期間,率領百姓捕捉蝗蟲,捉到一千三百多石,中牟最終沒有出現蝗災。C陳幼學不結交權貴,盡管他的兒子為他爭辯,最終還是被權貴上報給朝廷。D陳幼學勤政愛民、秉公執法、孝順母親,去世后,中牟、湖州兩地百姓為他立祠祭祀。9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1)立捕治之: (2)咸言中牟治行無雙: (3)御史以聞: (4)明年卒: 10翻譯下列句子。(4分)(1)幼學執敏置諸獄。(2分) (2)幼學大舉荒政,活饑民三十四萬有奇。(2分)

10、 7A解析:此題考查對“于”這個字含義的理解和把握。“于”有下列意項:(1)介詞(a在,如“生北京”b到,如“榮譽歸老師”;c對,如“勤學習”;d向,如“出自愿”;e給,如“問道盲”;f自,從,如“取之民”;g表比較,如“重泰山”;h表被動,如“限水平”)。(2)后綴(a在形容詞后,如“疏防范”b在動詞后,如“屬未來)。(3)姓。“言于撫按”的“于”應解釋為“向”;下面四個選項的“于”分別解釋為“向”“比”“給”“到”,故選A。8C解析:此題考查對課外文言文內容的理解和把握。C項中“他的兒子”錯誤,應是“御史”的兒子;最終不是被權貴上報朝廷,而是未被御史斥退。9(1)懲治,治罪(2)皆,都(3

11、)使聽到(4)死 解析:此題考查對文言字詞的理解和把握。可結合課內文言字詞的解釋。比如,“咸”可根據桃花源記中的“咸來問訊”;“聞”可根據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聞寡人之耳者”。10(1)幼學逮捕施敏,把他安置在監獄中。 (2)幼學大力推行治理荒災的政令,救活饑民三十四萬多。 解析:此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作答時,注意抓住關鍵字詞,逐字逐句翻譯,注意文言句式即可。【參考譯文】陳幼學,字志行,無錫人。萬歷十七年進士。授予確山縣知縣。在治理方面致力于施惠百姓,積存粟米二千石用來應對災荒,開墾荒田八百多頃,給貧民提供五百余頭耕牛,核實曾被黃河水淹沒的土地一百三十多頃分給百姓耕種。布政使劉渾成的弟弟爛

12、成,伙同小妾殺死妻子,陳幼學依法治罪。代理太仆卿陳耀文的家人犯法,陳幼學立即將他逮捕治罪。汝寧知府丘度擔心幼學惹上禍端,請求巡撫、按察使,調幼學到中牟縣。秋季果實成熟時節,飛蝗蔽天。幼學組織百姓捕捉蝗蟲,提到一千三百多石,最終沒有釀成蝗災。縣城舊有的土城,低矮并且已坍塌。供給饑民粟米,讓:他們修筑城墻。城墻修好了,百姓卻沒有勞役之苦。幼學疏通河流五十七條,溝渠一百三十九條,都引入小清河,百姓大大受益。大莊的各村多水,為他們筑堤壩卡三道防備水患。給貧民提供牛種,貧婦提供紡車,數量是確山縣的兩倍。過了五年,政績顯著。因為不結交權貴,在考核官吏政績時,掌道御史打算斥退他,御史的兒子爭辯說:“兒自中州

13、而來,人們都說中牟縣令的政績(治理水平)和人品天下無雙,如今考核給予下等,為什么呢?”御史這才作罷。升任湖州知府,剛剛到任,就捕殺了橫行霸道的惡奴。有個叫施敏的人是士族子弟,楊升是家奴,兩人橫行郡中。幼學逮捕施敏,把他安置在監獄中。大雨下了一月,禾苗都被淹死。幼學大力推行治理荒災的政令,救活饑民三十四萬多。御史將舉薦他,征集他的冶理措施,推官閣世科將幼學的治理措施列舉出三十六條上交御史,御史上奏給皇帝。皇帝下詔加封為按察副使,仍然負責本郡事務。幼學年已七十,他的母親還健在,于是以回家養母為由,辭官歸鄉。母親去世后也不再出仕。天啟三年,起用為南京光祿少卿,改任太常少卿,幼學都沒有赴任。第二年去世

14、,終年八十四歲。中牟、湖州都為他立祠祭祀。蘇州7(5分)閱讀桃花源記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1)下面哪一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A便舍船,從口入竭其廬之入(捕蛇者說)B復行數十步行深山巨谷中(送東陽馬生序)C屋舍儼然舍生而取義者也(魚我所欲也)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2)有人說,“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一句沒有寫人,卻處處見人。請作簡要分析。【考點】DA:課

15、內文言文閱讀【分析】參考譯文:桃花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沒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邊有個小洞,隱隱約約好像有光亮漁人就舍棄船上岸,從小洞口進入起初洞口很狹窄,僅能容一個人通過漁人又向前走了幾十步,一下子變得開闊敞亮了只見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村里面,來來往往的行人,耕種勞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著裝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自得其樂【解答】(1)本題主要考查點是一詞多義為解答此類題目,一定要先翻譯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釋詞語A句意:漁人就舍棄船上岸,從小洞口進入入:進入;把他們家

16、里的收入也盡數拿去(交租稅仍不夠)入:收入B句意:漁人又向前走了幾十步行:走;行走在深山峽谷之中行:走C句意:房屋整整齊齊舍:房屋;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舍:舍棄D句意: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樹竹林之類之:這(陳勝)停止耕作到田畔高地上(休息)之:去,往故選:B(2)本題考查的是對文中重點句子的賞析,一般按照修辭+寫出的內容+表達了的格式來作答這句話要結合全文寫的桃花源內的景象和整篇文章要表達的中心來思考答案:(1)B(2)文章以“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表現出桃花源內井然有序、和睦安定的社會生活狀態,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點評】“然”的用法:然瓶未見滿(可是)屋舍儼然(

17、的樣子)8(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浮圖文瑛,居大云庵,環水,即蘇子關滄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淪浪亭記,日:“昔子美之記,記亭之勝也。請子記吾所以為亭者。” 余日:昔吳越有國時,廣陵王鎮吳中,治南園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孫承佑,亦治國于其偏。迨淮海納土此園不廢。蘇子美始建滄浪亭,最后禪者居之。此滄浪亭為大云庵也。有庵以來二百年,文瑛尋古遺事,復子美之構于荒殘滅沒之余。此大云庵為滄浪亭也。(節選自歸有光滄浪亭記)【注】浮圖,僧人。吳越,五代時十國之一。迨,到,等到。淮海納土,指將國土貢獻給宋王朝。(1)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昔子關之記,記亭之勝也。復子美之構于荒殘滅沒之余。(

18、2)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內容。【考點】DB:課外文言文閱讀【分析】參考譯文 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面環水,從前是蘇子美建造滄浪亭的地方文瑛曾多次請我寫篇滄浪亭記,說:“過去蘇子美的滄浪亭記,是寫亭子的勝景,您就記述我修復這個亭子的緣由吧” 我說:從前吳越建國時,廣陵王鎮守吳中,曾在內城的西南修建了一個園子,他的外戚孫承佑,也在它的旁邊修了園子到吳越被宋國滅亡時,這個園子還沒有荒廢最初蘇子美在園中造了滄浪亭,后來人們又在滄浪亭的遺址上修建了大云庵,住進了和尚這是從滄浪亭到大云庵的演變過程大云庵至今已有二百年的歷史了文瑛尋訪亭子的遺跡,又在廢墟上按原來的樣子修復了滄浪亭這是從大云庵到

19、滄浪亭的演變過程【解答】(1)本題考查的是重點句子的翻譯,做該題時,要忠于原文、不遺漏、不隨意增減內容,譯文要順暢注意重點字詞以及常見句式的翻譯,以直譯為主,意義為輔中重點詞語有昔:以前;句意為:以前蘇子美所記的,是滄浪亭的勝景中重點詞語有之:的;句意為:在這荒茺殘破的廢墟上修復了蘇子美時的建筑(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與分析的能力答題時需要通曉全文大意即可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內容是記述滄浪亭的歷史變遷過程答案:(1)以前蘇子美所記的,是滄浪亭的勝景在這荒茺殘破的廢墟上修復了蘇子美時的建筑(2)記述滄浪亭的歷史變遷過程【點評】詞義積累:得二者不可得兼(能夠)故不為茍得也(得到

20、,獲得)所識貧乏者得我與(通“德”,感激)南京8(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月食 明顧炎武 李鱸習西洋之學,述其言曰:“月本無光,借日之照以為光曜。至望日,與地,日為一線,月見地不見日,不得借光,以是以無光也。”或曰:“不然。曾有一年,月食之時,當在日沒后,乃日尚未沉,而出地之月已食矣。東月初升,西日未沒,人兩見之,則地固未嘗遮日月也,何以云見地不見日乎?”答曰:“于所見者非月也,月之影也,月固未嘗出地也。何以驗之?今試以一文錢置虛器中,前之卻之,不見錢形矣,卻貯水令滿而錢見,則知所見者非錢也。乃錢之影也。日將落時,東方蒼蒼涼涼,海氣升騰,猶夫水然,其映而升之亦月影也。如必以東方之月為

21、真月。則是以水面之錢為真錢也,然乎?否乎?又如漁者見魚浮水面,而投叉刺之,心稍下于魚,乃能得魚,其浮于水面者。魚之影也。舟人刺篙,其半在水,視之若曲焉,此皆水之能影物也。然則月之受隔于地,又何疑哉。(1)解釋句中加點的字體。與地,日為一線成為不得借光能以是以無光也這猶夫水然好像(2)用現代漢語翻譯句子舟人刺篙,其半在水,視之若曲焉 (3)根據上文完成題目用自己的話解說月影形成的原因,并從甲乙兩圖選一幅輔助說明。我選甲圖,解說東方海氣升騰,把正處于月食狀態的月亮的影子投映在空中請說說,李鱸用問答的方式講述西洋之學中月食道理的好處。【考點】DB:課外文言文閱讀【分析】參考譯文:李鱸學習西洋學問,他

22、說:“月亮本來是沒有光的,是借助太陽光才明亮的到十五日,與地球、太陽成一條線,月亮照見地球照不見太陽,不能借到太陽的光,所以沒有光”有人說:“不是這樣曾有一年,月食之時,當在日沒后,乃日尚未沉,而出地之月已食矣東月初升,西日未沒,人兩見之,則地固未嘗遮日月也,何以云見地不見日乎?”回答說:“你所見的不是月也,是月之的影子,月亮本來就不曾出地面用什么來驗證呢?心在試著用一文錢放置在器皿中,前之卻之,不見錢形矣,卻貯滿水而錢看見了,則知所見者不是錢是錢的影子日將落時,東方蒼蒼涼涼,海氣升騰,好像是水的樣子,其映而升之也是月影如果一定認為東方的月為真月則是以水面之錢為真錢也,是這樣嗎?不是嗎?又如打

23、魚的人看見魚浮在水面,而投叉刺它,要稍微在魚之下,才能得魚,那浮于在水面的是魚的影子船工撐船,高一半在水里,看它像彎曲一樣這都是水中的影子啊即然這樣,那么月亮收到地球的阻擋,又有什么可懷疑的呢?【解答】(1)本題主要考查點是文言實詞的理解為解答此類題目,一定要先翻譯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釋詞語,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特殊情況,平時要注意積累并識記一些常見的實詞句意:與地球、太陽成一條線為:成為 句意:不能借到太陽的光得:能 句意:所以沒有光是:這句意:好像是水的樣子猶:好像 (2)本題主要考查點是對句子翻譯翻譯的要求是做到“信、達、雅”,翻譯的方法是“增、刪、調、換”,具體到某一

24、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若:好像句意:船工撐船,篙一半在水里,看它像彎曲一樣(3)此題考查的是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解答此題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內容根據具體內容分析參考 “日將落時,東方蒼蒼涼涼,海氣升騰,猶夫水然,其映而升之亦月影也” 答案:(1)成為 能 這 好像(2)船工撐船,高一半在水里,看它像彎曲一樣(3)選圖甲東方海氣升騰,把正處于月食狀態的月亮的影子投映在空中用問答的方式既可以增強趣味性,引起讀者的注意與思考,又可以說明事理的思路更清晰鎮江(二)閱讀下面文言文(選段),完成

25、912題。(共13分)宋學士濂,洪武中以文學承寵渥最久,后以老致仕,每值萬壽節則來京賀,上與宴,恩數猶洽。一日,與登文樓,樓峻,陟級躓焉。上日:“先生老矣,明年可無來。”濂稽首謝。至明年萬壽節前數日,上曰:“宋先生其來乎?”蓋忘前語也。久之不至,曰:“其阻風乎?”使使視之江口,不至。日:“其有疾乎?”使使視之家,濂方與鄉人會飲賦詩。上聞大怒,命即其家斬之。已而,入官。上食,孝慈命左右置蔬膳于側,上問:“后何為食蔬?”日:“聞宋先生今日賜死,故為蔬食,以資冥福o。”上感悟,遽起,命駕前雙馬馳赦之,日:“不及罪死。”會前使阻風錢塘江,稍得延,后使至則已綁至市矣,宣詔得免。久之,其孫慎獲罪,復執來京

26、,將殺之。后復力救曰:“田舍翁請一先生尚有終始,濂教太子諸玉珂無師傅之恩?且濂居家,必不知情。”乃免。(選自明·王鏊王文恪公筆記,有刪減)【注】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號。寵渥:皇帝的寵愛與恩澤。致仕:交還官職,即辭官。萬壽節:古代君主的生日。恩數猶洽:依然蒙受皇恩j陟:登。躓:跌倒。稽首:跪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主時所用。孝慈:即孝慈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的結發妻子。冥福:迷信的人指死者在陰閩所享之福。慎:人名,指宋慎。9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4分)(1)至明年萬壽節前數日: (2)孝慈命左右置蔬膳于側: (3)上感悟,遽起: (4)會前使阻風錢塘江: 10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兩個句子

27、的意思。(5分)(1)宋先生其來乎?(2分) (2)使使視之家,濂方與鄉人會飲賦詩。(3分) 11從文中看,皇帝(朱元璋)是一個性格復雜的人,他既有愛惜人才、 等優點,更有沖動易怒、 等缺點。(2分)12孝慈皇后的勸諫使宋濂兩次免死,她兩次勸諫的方式有何不同?(2分) 9(1)第二年(2)近侍,侍從,近旁的人(3)立即,匆忙(4)適逢,正趕上(意思對即可)解析:此題考查對文言文字詞含義的理解和把握。需要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注意積累。“明年”可根據岳陽樓記中的“越明年”;“左右”可根據晏子使楚中的“左右對曰”;“遽”可根據刻舟求劍中的“遽契其舟”;“會”可根據陳涉世家中的“會天大雨”。10(1)宋濂

28、先生大概來了吧?(“其”,表揣測語氣。意思對即可)(2)(皇上)又派使臣去他家查看,(發現)宋濂正和同鄉聚會喝酒賦詩。(“使使”,派使臣;“方”,正。意思對即可)解析:此題考查學生用現代漢語翻譯文言文語句的能力。完成時,應逐字翻譯,注意關鍵詞、句式和語氣。比如第一句,就應注意關鍵詞“其”“乎”;第二句,就應注意關鍵詞“使使”。11尊老敬老(或:知錯就改、重感情、善于納諫、體貼臣子等)殘暴(殘忍、嗜殺、健忘等)解析:此題考查對文中人物性格的把握。從朱元璋還是給辭官回家的宋濂和以前一樣的待遇,可知其尊老敬老;從宋濂未來后,他不斷詢問,關心他是否受大風阻擾,可知其體貼臣子、尊老敬老;從“上感悟,速起

29、,命駕前雙馬馳赦之”可知其知錯就改、善于納諫;從“命即其家斬之”可知朱元璋非常的殘暴、殘忍。學生在完成該題時,都免不了一次辨別人性優劣的過程。12第一次用吃素食的方式暗示、提醒皇帝,宋濂罪不及死;第二次“力救”宋濂直接陳說不該殺宋濂的兩點理由(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意思對即可) 解析:此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把握。完成時,可借鑒出師表曹劌論戰鄒忌諷齊王納諫等文章中對于勸諫方式的概括。【參考譯文】宋濂學士,洪武年間憑借丈學成就蒙受皇恩最為長久,后來(他)因為年老辭官回家每年到了萬壽節的時候就來京城祝壽,皇上賜他筵席,(他)所受恩寵和以前一樣。一天(宋濂)和(皇上)登文樓,樓很高,(他)

30、登臺階時跌倒了。皇上說:“先生老了,明年(萬壽節)你就不要來了。”宋濂跪拜謝恩。到了第二年萬壽節前的幾天,皇上說:“宋先生差不多到了吧?”(他)大概忘記以前說的話了。過了很久宋濂也沒到,(皇上)說:“他是不是因為大風受阻?”(于是)派人到江邊查看,(發現宋濂還是)沒到。(皇上)又說:“他是不是生病了?”又派人去他家查看,(發現)宋濂正和同鄉聚會喝酒賦詩。皇上聽了大怒,命令就在他家殺了他。不久,(皇上)回宮了。吃飯的時候,孝慈皇后叫近侍把蔬菜放在自己(或“皇上”)身邊,皇上問:“皇后為什么只吃(或“安排”)蔬菜?”皇后答:“我聽說宋先生今天要被賜死,所以只吃(或“安排”)蔬菜,來增加宋先生的陰間

31、之福。”皇上突然省悟,立刻起身,命人騎他的駕前雙馬快速前去赦免宋濂,說:藩濂罪不及死。”恰好先派的使者因大風在錢塘江受阻,稍微耽擱了時間,后派的使者趕到的時候(宋濂)已被綁赴刑場,(在刑場上,后派的使者)宣讀了赦免詔書,(宋濂)得以免死。又過了很久,宋濂的孫子宋慎犯了死罪,(宋濂)又一次被抓到京城,(皇上)將要殺他。孝慈皇后又極力營救宋濂,(對皇上)說:“種田人家為子孫請一個先生尚且有始有終,宋濂作為太子諸王的老師,怎能不感謝他的教導之恩呢?況且宋濂在家,一定不知實情。”皇上于是免去了宋濂的死罪。揚州10閱讀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記王忠肅公翱三事(節選)崔鐵 公夫人甚愛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

32、語女曰:“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且遷我如振落葉耳,固吝者乎?”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擊傷夫人,出,駕而宿于朝房,旬乃還第。婿竟不調。 公為都御史,與太監某守遼東。某亦守法,與公甚相得也。后公改兩廣,太監泣別,贈大珠四枚。公固辭。太監泣曰:“是非賄得之,公固知某不貪也。”公受珠,內所著披襖中,紉之。后還朝,求太監后,得二從子。公勞之曰:“若翁廉,若輩得無苦貧乎?”皆曰:“然。”公曰:“如有營,予佐爾賈。”二子心計,公無從辦,特示故人意耳。皆陽應曰:“諾。”公屢促之,必如約。乃偽為屋券,列賈五百金,告公。公拆襖,出珠授之,封識宛然。注:絟:量才授官白:告訴內

33、:同“納”放進尋找太監的晚輩賈:買(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實詞恚而語女曰:怨怒 內所著披襖中:穿予佐而賈:幫助 出珠授之:交給(2)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C例句:而固吝者何?A學而時習之 (論語)B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說)C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刻舟求劍)D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核舟記)(3)翻譯句子公屢促之,必如約但少閑人入吾兩人者耳呼而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4)從文中概括一則實例,并據此寫出王忠肅公的優秀品質。【考點】DB:課外文言文閱讀【分析】參考譯文: 王公的夫人十分疼愛女兒,每當接女兒回娘家,女婿堅決不讓走,他怨怒地對妻子說:“你父親做吏部的長官,把我調任京城的官

34、職,那么你就可以時時侍奉母親;況且調動我就象搖下正在凋落的樹葉罷了,可是你父親硬要這樣吝惜力氣,是何道理?”女兒托人帶話給母親夫人一天晚上擺上酒,跪著稟告王公王公十分生氣,拿起桌上的器物打傷了夫人,走出門外,坐車到朝房里住宿去了,十天后,才回到自己的府第女婿終于沒有調進京城王公做都御史時,同太監某人鎮守遼東這個太監也奉公守法,同王公相處得很好后來王公改調兩廣任職,太監哭著送別,贈給大寶珠四枚王公堅決辭謝不受太監哭著說:“這大寶珠不是受賄得到的東西以前先皇把僧保所買來的西洋珠賞賜給左右近臣,我得到八枚,今天拿一半給您贈別,您本來就知道我并不是貪財的人啊”王公接了寶珠,放進自己所穿的披襖,把它縫在

35、里面后來回到朝廷,尋找太監的后代,找到了他的兩個侄子王公安慰他們說:“你們的老人很廉潔,你們恐怕為貧窮所困吧?”二人都說:“是的”王公說:“如果你們要有所經營,我幫你們出錢”太監的兩個侄子心里盤算,王公無法辦到,只不過是表表老朋友的心意罷了都假裝答應說:“是”王公幾次催促他們,一定要按照說定的辦于是他們就假造了一張買房子的契約,開列的價錢是五百兩銀子,告訴王公王公拆開披襖,取出寶珠交給他們那包裹的記號,仍然是原來的樣子【解答】(1)本題主要考查點是文言實詞的理解為解答此類題目,一定要先翻譯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釋詞語,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特殊情況,平時要注意積累并識記一些常見的

36、實詞句意:他怨怒地對妻子說恚:怨怒句意:放進自己所穿的披襖著:穿句意:我幫你們出錢佐:幫助句意:取出寶珠交給他們授:交給(2)本題主要考查點是一詞多義為解答此類題目,一定要先翻譯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釋詞語例句句意:可是你父親硬要這樣吝惜力氣,是何道理?而:表轉折A句意:學過的內容要經常復習習它而:表順接B句意:我就小心翼翼地起來而:表修飾C句意:船已經劃走了,然而劍還在水中原來的位置而:表轉折D句意: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胡須濃密的人是蘇東坡東坡(蘇軾)而:而且故選:C(3)本題主要考查點是對句子翻譯翻譯的要求是做到“信、達、雅”,翻譯的方法是“增、刪、調、換”,具體到某一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

37、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屢:幾次句意:王公幾次催促他們,一定要按照說定的辦重點詞有:但:只是句意: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重點詞有:與:給句意:(如果)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人(吃),就是過路的饑餓的人都不會接受(4)此題考查的是對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題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內容,概括人物性格從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對人物評價的詞語,也可以自己結合相關的語句進行概括,學會結合原文從原文中找到依據本文著重敘述了他不為女婿謀京職和他與友人交往的事情,著重寫他剛正無私和廉潔的一面答案:(1)怨怒 穿 幫助

38、交給(2)C(3)王公幾次催促他們,一定要按照說定的辦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如果)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人(吃),就是過路的饑餓的人都不會接受(4)他不為女婿謀京職,表現了他的剛正無私;他與友人交往,友人贈與他金子,他最終還給了友人的兩個侄子,看出了他的廉潔南通(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題。(17分)崇明老人記請陸隴其崇明具有吳姓老人者,年已九十九歲,其婦亦九十七歲矣。老人生四子,壯年家貧,鬻子以自給2,四子盡為富家奴。及四子長,咸能自立,各自贖身娶婦3,遂同居 而共養父母焉。伯仲叔季,列肆五間:每戶一鋪,另辟一間,為出入之所。四子奉養父母,曲盡孝道。始擬膳每月一輪,周而復始

39、,其媳日:“翁姑老矣,若一月一輪,則必歷三月后,方得侍奉顏色,太疏。”擬每日一家,周而復始。媳又日:“翁老矣,若一日一輪,則歷三日后,方得侍奉顏色,亦疏。”乃以一餐為率,如蚤餐伯,則午餐仲,晚餐叔,則明日蚤餐季,周而復始。若逢五及十,則四子共設于中堂,父母南向坐,東則四子及諸孫輩,西則四媳及諸孫媳輩。分伯仲坐定,以次稱觴獻壽。率以為常。老人飲食之所,后置一櫥,櫥中每家各置錢一串,每串五十文。老人每食畢,反手于櫥中隨意取錢一串,即往市中嬉,買果餅啖之。櫥中錢缺,則其子潛補之,不令老人知也。老人間往知交游,或對弈,或樗蒲。四子知其所往,隨遣人密囑其家佯輸于老人,老人亦不知也。老人勝,輒踴躍歸。亦率

40、以為常。蓋數十年無異云。(選自明清散文名篇集粹,有刪改)【注】鬻(yu):賣。伯仲叔季:兄弟排行的次序。率(l):文中指頻次。稱觴(shng):舉杯。率(shuài):大致,一般。樗蒲(ch pú):古代一種游戲。8請用斜線()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共兩處)(2分)遂 同 居 而 共 養 父 母 焉9請寫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4分)(1)及四子長 ( )(2)方得侍奉顏色 ( )(3)則明日蚤餐季 ( )(4)老人每食畢 ( )10.請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畫線句的意思。(3分)櫥中錢缺,則其子潛補之,不令老人知也。11.文中兩次寫到“率以為常”,請依次分別概括所指的

41、兩件事。(4分)(1)第節中“率以為常”指 (2)第節中“率以為常”指 12.結合文章內容,談談崇明老人的子女身上有哪些值得我們繼承發揚的中華美德。(4分) 8.遂同居而共養父母焉解析:“遂”是發語詞,發語詞后面要停頓;“而”前面往往要停頓。9(1)等到的時候(2)才(3)第二天(4)完,完畢 解析:這四個字的解釋皆出自課本,要求熟記課本中重點字詞解釋。在此基礎上再聯系上下文活學活用。10.櫥中的錢少了,那么他的兒子就偷偷地補上缺的錢串,不讓老人知道。 解析:翻譯句子要在把握句子大意的基礎上,緊扣關鍵詞的解釋。比如“則”“潛”等,做到字字落實不扣分。11(1)四子奉養父母,曲盡孝道。 (2)四

42、子讓老人不缺錢花,老有所樂。 解析:第(1)處概括可用第節的中心句“四子奉養父母,曲盡孝道”,扣住一個“養”字。第(2)處的概括扣住一個“樂”字。12(1)能自立(2)兄弟和睦(3)曲盡孝道(4)用心使老人快樂解析: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可用文章原文直接作答,不能直接作答的就緊扣文本進行提煉概括。【參考譯文】崇明縣有一位姓吳的老人,已經九十九歲了,他的妻子也已九十七歲。老人生了四個兒子,年輕時家里窮,把這些兒子賣了后才能養活自己,于是四個兒子都成了富戶家里的奴仆。等到四個兒子長大,都能獨立了,各人就都自己贖身娶妻成家,于是一大家人又共同扶養父母親了。兄弟幾個有五閫門店,每個兒子一個店鋪,中間

43、留出一間,作為一家人出入的地方。四子贍養父母,百般孝敬。開始準備每家過一個月,按順序輪轉,他的媳婦們說:“父母都老了,如果一個月一家的話,那么要過三個月后,我們才能侍奉老人,太久了。”準備每天去一家,再按順序輪流,媳婦們又說:“父母年紀大了,如果一天去一家,要過三天才能侍奉老人,也還是太長了。”于是以一餐為標準,如果早餐在大兒子家,那么午餐在二兒子家,晚餐就在三兒子家,明天早餐就在四兒子家,這樣輪流。如果碰上逢五或十,四個兒子就在中堂聚餐,父母朝南坐,東邊是四個兒子和孫子們,西邊是媳婦和孫媳婦們。都按輩分坐好,按照次序斟酒祝壽,大概都是這樣的。在老人飲食地方的后面,放一個壁櫥,壁櫥里每家各放一

44、串五十文的錢。老人吃罷了飯,手反過去在壁櫥里隨便拿一串錢,就捌街上去游玩,買些水果糕餅吃。壁櫥中的錢少了,兒子們就偷偷補上缺的錢串,不讓老人知道。有時,老人到朋友家去下棋,或賭錢,四個兒子知道了,便派人悄悄拿了二三百文錢,放在老人所游玩的人家,并且告訴那人家,假裝輸給了老人,老人自己也不知道。老人勝后,常常很快樂地回來,這樣也成了習慣了。大概有幾十年沒有變更過。泰州(二)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完成8-11題。(14分)東 坡 居 士 極 不 惜 書 ,然 不 可 乞 ,有 乞 書 者 ,正 色 責 之 ,或 終 不 與 一 字 。元 祐 中 鎖 試禮 部 ,每 來 見 過 案 上 紙 ,不 擇

45、精 粗 ,書 遍 乃 已 。性 喜 酒 ,然 不 能 四 五 龠(yuè)已 爛 醉 ,不 辭 謝 而 就 臥 ,鼻 鼾 如 雷 ,少 焉 蘇 醒 ,落 筆 如 風 雨 ,雖 謔 弄 皆 有 義 味 ,真 神 仙 中 人 ,此 豈 與 今 世 翰 墨 之 士 爭 衡 哉 ?                    (節選自黃庭堅題東坡詩后)【注】鎖試:文中指東坡任主考官近兩月間,

46、不能與外界聯絡。龠(yuè)古代容量單位。謔弄:開玩笑,嘲弄。翰墨:借指文章書畫等。8.根據要求,完成下列兩小題。(6分)(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4分)有 乞 書 者(      )  不擇精粗(      )書遍乃已(      )雖謔弄皆有義味(    )(2)、下列各句與例句中“然”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例句:東坡居士極不惜書 ,然不可乞A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幼時記趣A

47、0;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晏子使楚B 吳廣以為然,乃行卜陳涉世家C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出師表)9. 用“/”標出下面句子的兩處朗讀停頓。(2分)然 不 能 四 五 龠(yuè)已 爛 醉10. 翻譯下列句子(4分)(1)、正 色 責 之 ,或 終 不 與 一 字。(2分)譯文:                    

48、  (2)、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記(2分)譯文:                       11. 為什么黃庭堅稱蘇東坡是“神仙中人”?(用自己的話概括)              &

49、#160;                                                 8

50、.(1)的人  選擇   停止、止  即使【解析】這四個字的解釋雖然來自課外的材料, 但根在課內。“者”,很常見,如“京中有善口技者” (口技)。“擇”,來自“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八則)。“已”來自“是亦不可以已乎”( 魚,我所欲也)“懼其不已也”(愚公移山)“不能自已”(一面)。“雖”見“雖乘奔御風”(三峽),“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口技)。在做題時,第一要根據上下文語境對詞語的語境意進行思考,再結合熟悉的文章回憶詞語的意義。另外,要注意檢驗,將想好的詞義代進原文,通順就對不通就錯。(2).D【解析】例句中的“然”是

51、轉折連詞,然而。A項中的“然”是“的樣子”, B項是“這樣”,C項是“正確”,D項是“然而”,與例句意思一樣。9.然 /不 能 四 五 龠(yuè)/已 爛 醉【解析】句首聯詞“然”后要停頓,“不 能 四 五 龠” 是一個聯系緊密的短語,“已 爛 醉” 又是一個聯系緊密的短語,自然這兩個短語之間停頓。10.(1)(他都會)神情嚴肅地責問他,有時到底(最終)也不給(他)一個字。(2)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解析】翻譯題要譯準句子中的關鍵詞,如第(1)句“正色”“詰責”“或"“與”,第(2)句的“得”“寓”“酒”。課內翻

52、譯句子題,見“知識清單三十三醉翁亭記”。11. 為人率真(自己喜歡書法,從不給別人;酒量不行也要喝醉);書法技藝高超(酒醒后寫的字瀟灑飄逸)。【解析】此題屬于“領悟主旨”題。扣住“神人”,從內容分析稱為“神人”的具體原因。附譯文:蘇東坡平時極不吝嗇自己的書法,但卻不可求他寫。凡是求他寫的,他都會嚴肅地拒絕,有時到底也不給一個字。元祐年間他在禮部任職,每次來見到桌上有紙,他會不擇好壞地在上面寫,寫完了才停止。他天性好酒,然而飲上四五龠便會醉,不管什么場地,倒頭便睡,鼾聲如雷。不久醒后所寫的字落筆如風雨般瀟灑,即使是開玩笑也是非常有意味的,真像是神仙中的人呀!這哪里是當世的書法創作者能與

53、他爭高下的呢?鹽城10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甲】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弼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選自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乙】蘇秦者,東周洛陽人也。東事師于齊,而習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數歲,大困而歸。兄弟嫂妹妻妾竊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產業力工商,今子釋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蘇秦聞之而慚,自傷,乃閉室不出,出其書遍觀之。得周書陰符,伏而讀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說

54、當世之君矣。”求說周顯王。顯王左右素習知蘇秦,皆少之。弗信。 乃西至秦,說惠王,弗用,乃東之趙,趙相奉陽君弗說之。去游燕,歲余而后得見(選自史記蘇秦列傳)【注釋】說:勸說,說服少:輕視,貶低。(1)解釋加點詞的意思餓其體膚使饑餓衡于慮同“橫”, 梗塞,指不順出游數歲游歷期年,以出揣摩一年(2)用“/”為文中畫線,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兩處。周人之俗治產業力工商(3)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入則無法家弼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乃閉室不出,出其書遍觀之。(4)【乙】文蘇秦的經歷能否作為【甲】文論點的事實論據?請結合選文內容說明理由。【考點】DA:課內文言文閱讀【分析】【甲】譯文: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這個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使他筋骨勞累,使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