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章催化劑與催化作用基本知識1、簡述催化劑的三個基本特征。答:催化劑存在與否不影響 G 9的數值,只能加速一個熱力學上允許的化學反應達到化學平衡狀態而不 能改變化學平衡;催化劑加速化學反應是通過改變化學反應歷程,降低反應活化能得以實現的; 催化劑對加速反應具有選擇性。2、1-丁烯氧化脫氫制丁二烯所用催化劑為MoO3/BiO3混合氧化物,反應由下列各步組成(1) CH3-CH2-CH=CH 2+2Mo6+O2-f CH2=CH-CH=CH 2+2Mo5+H20(2) 2Bi3+2Mo5+-2Bi2+2Mo6+(3) 2Bi2+1/202-2Bi3+02-總反應為 CH3-CH2-CH=CH 2
2、+1/202-CH2=CH-CH=CH 2+H20試畫出催化循環圖。3、合成氨催化劑中含有Fe3O4、AI2O3和K20,解釋催化劑各組成部分的作用。答:Fe3O4:主催化劑,催化劑的主要組成,起催化作用的根本性物質A12O3:構型助催化劑,減緩微晶增長速度,使催化劑壽命長達數年K20:調變型助催化劑,使鐵催化劑逸出功降低,使其活性提高第二章催化劑的表面吸附和孔內擴散1、若混合氣體A和B2在表面上發生競爭吸附,其中A為單活性吸附,B2為解離吸附:A+Bz+3*A*+2B*,A 和B2的氣相分壓分別為 Pa和Pb。吸附平衡常數為 kA和kB。求吸附達到平衡后 A的覆蓋率9 A和B的覆蓋率0 B。
3、解:對于氣體A :吸附速率VaA=kaAPA(1 。A。B);脫附速率VdA=kdA()A平衡時:VaA=VdA ,即 0A=(kaA/kdA)PA( 1 9 A 9B)=kA'kB( 1 9 A-9B)22對于氣體B:吸附速率VaB=kaBPB(1 0 A 9 b);脫附速率VdB = kdB。b平衡時:VaB=VdB ?即。b = kBPB(1 0 A 一。B)故:R -kA Pa一31=1 - kA pa . kBkB1 *aPa kBkB2、N2在AI2O3上的吸附,以 P/Vo(Po-P)對P/Po作圖得截距為 0.2723,斜率為50.06。(1)求Vm (單位L)和C以及
4、單分子層鋪滿時吸附質物質的量(題中數據已換算成標況)。(2)求Al2O3的表面積。(已知:N2分子截面積16.2X 10-20m2)解:P/Va(P0-P)=(1/CV m)1+(C-1)P/P O=(C-1)/CV m(P/P O)+1/CV m由題目可知:(C-1) /CVm=50.061/CVm=0.2723,C=184.84 Vm=0.01987L(標況)n=0.01987/22.4=8.875 X 10-4S=nNASO=8.875 X 10-4x 6.023 X 1023X 16.2X 10-20=86.60m23、多相催化反應一般包括那幾個步驟?其中哪幾個步驟屬于化學過程?答:多
5、相催化反應包括:外擴散:反應物分子從氣流中向催化劑顆粒表面擴散;(孔)內擴散:反應物分子從顆粒表面向顆粒內表面擴散;化學吸附:反應物分子在催化劑內表面吸附;表面反應:吸附的反應物分子在催化劑表面上反應;脫附:產物分子自催化劑內表面脫附;(孔)內擴散:產物分子從顆粒內表面向顆粒外表面擴散;外擴散:產物分子從催化劑顆粒外表面向氣流中擴散;其中化學吸附、表面反應、脫附屬于化學過程。4、在多相催化反應中,為什么至少有一種反應物必須經過化學吸附?答:因為化學吸附可使反應物分子均裂生成自由基,也可以異裂生成離子或使反應物分子強極化為極性分 子,生成的這些表面活性中間物種具有很高的反應活性,有利于催化反應的
6、進行。5、物理吸附、化學吸附的差別如何?物理吸附和化學吸附的特征比較物理吸附化學吸附作用力范德華力(物電子轉移)化學鍵力(靜電力或共價鍵力,電子轉 移或電子共享)吸附態整個分子吸附常為解離吸附(解離為離子或自由基)吸附量隨溫度開局也減少比較復雜,P一定,T升高,出現最小、 最大值吸附熱(kJ/mol )44040 200吸附質處于臨界溫度以下的所有氣體化學活性蒸氣吸附速率不需要活化,受擴散控制,速率快需經活化,克服能壘,速率慢活化能"凝聚熱化學吸附熱溫度接近氣體沸點(低溫)高于氣體沸點吸附層數多層或單層(以分子密集排列遮蓋)單層可逆性可逆可逆或不可逆吸附態光譜吸附峰的強度變化或波數位
7、移出現新的特征吸收峰選擇性無選擇性,只要溫度適宜,任何氣體可 在任何吸附劑上吸附有選擇性,與吸附質吸附劑的特性有關6、化學吸附態的定義:化學吸附態一般是指分子或原子在固體催化劑表面進行化學吸附的化學狀態、電子結構及幾何構型。7、氫的吸附態有: 在金屬表面上的吸附態(均裂吸附)和在金屬氧化物表面上的吸附態(均裂吸附)8、室溫下,氫在 ZnO上的化學吸附有兩類,它們是:第一類是快速可逆的吸附:這類吸附的氫參與了乙烯加氫-笊交換反應,表明它是處于活化狀態;第二類化學吸附是慢的、不可逆的:示蹤實驗表明這類吸附的氫不能進行乙烯加氫和氫-笊交換反應,因而是沒有得到活化的。即所謂的高配位M-吸附態和低配位L
8、-吸附態。9、CO在過渡金屬上兩種吸附態是:分子態吸附、解離型吸附10、在一些催化劑上,已經確定了哪幾種氧吸附形式?哪種氧吸附態易使燒類發生深度氧化作用?多種吸附態:電中性的氧分子02和帶負電荷的陽離子(。2-,。-,。2-)帶吸附陽離子與深度氧化有關。11、關于烯煌在金屬上的締合化學吸附,已經提出哪兩種吸附態?答:b型和兀型12、有關乙煥在金屬表面上的吸附態,已經提出的吸附態有哪幾種?答:兀型一位吸附、(T型二位吸附、解離吸附13、關于苯在金屬上的吸附已經提出的看法有:答:6位b型吸附、2位b型吸附、刀6兀締合型吸附態、解離吸附14、在一種催化劑表面產生各種吸附態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
9、哪兩種?答:固有不均一性、誘導不均一性。15、固有不均一性的定義:指表面原子(離子)微環境的不均一性,一般是指由催化劑本身的結構所決定的和在制備過程中所產生的價不飽和性或配位不配合性的差異。16、Langmuir吸附的基本假設如何?答:(1)吸附劑表面是均勻的,各吸附中心能量相同;(2)吸附分子間無相互作用;(3)吸附是單分子層吸附,其吸附分子與吸附中心碰撞才能吸附,一個分子共占據一個吸附中心;(4) 一定條件下,吸附與脫附可建立動態平衡。17、喬姆金等溫式成立的條件:只適用于化學吸附,且在較小的覆蓋度范圍內才有效,從化學吸附只能在一部分表面中心上進行(即吸附分子只能吸附在可以成鍵的吸附中心上
10、)的觀點來看,上述二者顯然是一致的。18、物理吸附的多分子層理論的基本假設:(1)固體表面是均勻的,自由表面對所有分子的吸附機會相等,分子的吸附、脫附不受其他分子存在的影響;(2)固體表面與氣體分子的作用力為范德華力,因此在第一吸附層之上還可以進行第二層、第三層等多層吸附。19、溢流定義:一定條件下形成或存在于一種固相表面的活性物種,不經脫附過程進入氣相而向同樣條件 下不能直接形成或本來不存在該活性物種的另一種固相表面上的遷移。第三章酸堿催化劑及其催化應用1、酸、堿的質子論的定義:凡是能提供質子(H+)的物質稱為酸(B酸);凡是能夠接受質子的物質稱為堿( B堿)2、酸、堿的電子論的定義:凡是能
11、接受電子對的物質稱為酸(L酸);凡是能提供電子對的物質稱為堿( L堿)。3、軟硬酸、堿原則:(SHAB原則)軟酸與軟堿易形成穩定的絡合物,硬酸與硬堿易形成穩定的絡合物。而交界酸堿不論結合對象是軟或硬酸堿,都能相互配位,但形成絡合物的穩定性差。4、酸、堿性質的完整描述包括哪三個方面?答:酸中心的類型、酸中心的濃度、酸中心的強度5、均相酸、堿催化反應的特征?答:均相酸堿催化一般以離子型機理進行,即酸堿催化劑與反應物作用形成正碳離子或負堿離子中間物種,這些中間物種與另一反應物作用(或本身分解),生成產物并釋放出催化劑,構成酸堿催化循環。在這些催化過程中均以質子轉移步驟為特征,所以,一些有質子轉移的反
12、應,如水合、脫水、酯化、水 解、烷基化和脫烷基等反應,均可使用酸堿催化劑進行催化反應。6、Bronsted規則公式是什么,怎么應用該規則對液體酸催化反應建立催化劑篩選模型?答:Bronsted 規則公式:k = GaK a a a取對數,得:logk a=lOgGa+a lOgK a 或 lOgk a = lOgGa- OC pK用lOgkaXpKa作圖,可得到一直線,斜率為 -aa值在01之間。a值很小,表明反應對催化劑的酸強度不敏感,此時任何一種酸都是優良的質子給予者,反應與催化劑酸強度無關;相反,a值接近 1,表明反應對催化劑酸強度很敏感,只有強酸中心才能催 化該反應。有些酸催化劑在反應
13、過程中可同時離解出兩個或多個質子,在這種情況下就須對方程作些修正。對酸催化反應為:ka. p =Ga(qKa廣P對堿催化反應為:kb =GbKb或kb p -Gb(- Kb)- q7、對酸中心的檢測包括哪幾個方面?答:酸中心的類型、酸量(酸度、酸密度、酸濃度) 、酸強度及其分布。8、以TiO2-SiO2為例,請闡述田部浩三關于二元混合氧化物酸性中心模型。答:在TiO2-SiO2二元混合氧化物中,當TiO2較SiO2大量過量時:當SiO2較TiO2大量過量時:70ft配位數電荷每個鍵中電荷70ft配位數電荷每個鍵中電荷Si444/4Si444/4Ti644/6Ti644/6O3-2-2/3O2-
14、2-2/2此時,在Si原子上形成L酸中心。此時,在Ti原子上形成B酸中心。9、雜多化合物的結構: 雜多酸和雜多酸鹽形成離子型晶體,其結構可分為三級:一級結構為雜多負離子; 二級結構為雜多負離子和抗衡正離子所組成雜多酸或雜多酸鹽的晶體結構;三級結構指的是由雜多負離子 抗衡正離子和結晶水所組成的晶體結構。10、雜多酸的性質:答:熱穩定性:分解溫度 620870K, PW>SiW>PMo >SiMo ;酸性:雜多酸為強 B酸;氧化還原性: 雜多酸為強氧化劑;“假液相”性:吸收大量極性分子的雜多酸類似于一種濃溶液 11、用指示劑測定固體酸的酸性酸強度的堿性指示劑指示劑堿型色:酸型色p
15、KaH2SO4 % 1業卡基乙酰苯無黃-5.671無r黃-8.2 J901(1)如,某固體酸能使蔥醍變黃色,則樣品酸強度:Ho 08.2(2)如,某固體酸不能使蔥醍變色而能使亞茉基乙酰聚變黃色,則樣品酸強度:-8.2 v Ho v-5.612、正碳離子穩定性順序是 :叔正碳離子仲正碳離子A伯正碳離子乙基正碳離子甲基正碳離子13、固體堿催化反應機理:負碳離子機理,L堿中心能夠供給電子對,把 C-H中的H+脫去,形成負碳離子14、請簡述分子篩沸石的結構特點。答:分子篩的晶格骨架主要由硅鋁酸部分所組成,固體內部的原子排列,是按照一定的規律作周期性的三 維排列。對于不同的硅鋁比例,不同的制備條件與方法
16、,骨架結構也不同。分子篩只有中空的有高度規則性的籠狀結構,通向這籠狀多面體,有各種大小均一的孔道,從而組成了四通八達的微晶體。入口孔徑(窗口)的大小限制了能夠吸附在分子篩內部表面的分子的幾何大小,從而具有篩分分子的性能。其孔徑大小也與陽離子的類型有關。15、沸石分子篩的離子交換度 (簡稱交換度):可用Na+交換度衡量:Na+交換度% =(交換下來的Na20量/原來沸石中含的Na20量)X100%16、分子篩的擇形選擇性:(A)反應物擇形催化:當反應混合物中有些反應物分子的臨界直徑小于孔徑時,可以進到晶孔內,與催 化劑內表面相接觸進行催化反應,而大于孔徑的分子不能進入晶孔內,這樣便產生反應物擇形
17、催化。(B)產物擇形催化:反應產物中分子臨界直徑小于孔口的可以從孔中擴散出來,最終成為產物,而分子臨界直徑大于孔徑的則無法從孔內溢出,此時便產生了產物選擇性。(C)限制過渡態擇形催化:反應物分子相互作用時可生成相應的過渡態,它需要一定空間,當催化劑空 腔中的有效空間小于過渡態所需要的空間時,反應將受到阻止,此時便產生限制過渡態選擇性催化。(D)分子交通控制的擇形催化:具有兩種不同形狀和大小和孔道分子篩中,反應物分子可以很容易地通 過一種孔道進入到催化劑的活性部位,進行催化反應,而產物分子則從另一孔道擴散出去,盡可能地減少 逆擴散,從而增加反應速率。這種分子交通控制的催化反應,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擇
18、形選擇性,稱分子交通 控制擇形催化。17、請簡述催化裂化原料油中固體酸催化劑的發展過程。催化劑的選擇比較明顯地經歷以下三個階段:一、1936年開始采用天然粘土催化劑 (例如酸處理過的白土-微晶膨潤土、 蒙脫土、高嶺土)。這些粘土是 水合硅鋁酸鹽,合有可交換的 Ca2+、Mg2+、Fe3+等離子。經過H2SO4處理后,這些離子絕大部分為 H+所 交換;二、40年代以后,催化裂化使用了合成非晶態硅酸鋁類催化劑(又稱硅鋁膠SiO2-Al2O3)。它的優點是抗硫性能、機械性能較好,所產生的汽油辛烷值比天然催化刑也高,但汽油與焦炭比例較差;三、近年來,由新型分子篩催化劑,與硅鋁膠催化劑對比,有四個特點:
19、1)活性高得多;2)汽油組分中合飽和烷燒及芳燃多,汽油質量較好; 3)單程轉化率提高,比較不易產生“過裂化”,裂化效率較高;4)抗重金 屬污染性能高。第四章金屬催化劑及其催化應用1、金屬分散度:分散度(D)=表相原子數/ (表相+體相)原子數。分散度是指金屬晶粒大小而言,晶粒 大,分散度小,反之晶粒小,分散度大。2、能帶:按照分子軌道理論,把金屬以及金屬氧化物看成 N個原子規則排列成的近乎無限的巨大分子,相 鄰原子的軌道重疊,組成成屬于整個材料的 N個非定域分子軌道。隨著 N趨于無限大,能帶總寬度逐漸增大,但仍保持有限值,因此能級間隔趨向于零,稱為能帶。3、費米能級:電子在能帶中填充的最高能級
20、4、d軌道百分數:價鍵理論認為,過渡金屬原子以雜化軌道相結合,雜化軌道通常為s、p、d等原子軌道的線性組合,稱為spd或dsp雜化,雜化軌道中d原子軌道所占的百分數稱為 d特性百分數,以符號d%表示。6、金屬晶體不均一性:5、逸出功。:費密能級與導帶頂的能量差,即把一個電子從半導體內部拉到外部,變成完全自由電子時 所需的最低能量。近年來隨著表面分析技術的發展,人們用低能電子衍射、俄歇能譜、紫外光電子 能譜及質譜等研究金屬單晶的表面結構,直接觀察到晶體表面存在著晶臺、晶階和晶彎等不均一表面Ni催化乙烯加氫反應7、參照圖,根據金屬催化劑表面原子的幾何排布對催化活性的影響,解釋采用金屬H、3HMM乙
21、懦的雙苴虱附等白物時Ni的110晶面催化活性高于111 晶面的催化活性的原因。乙烯的雙位吸附絡合物如圖所示:乙烯 中碳原子為正四面體,0約為109° 28" C C鍵距離為0.154 nm , C-Ni鍵的距 離為 0.182 nm 。o 0no答:乙烯在金屬催化劑上加氫反應機理 是:氫在Ni表面解離,乙烯在 Ni表面米取不解離雙位(“,3)吸附,然后兩者在表面上互相作用,形成半氫化的吸附態CH 2cH 3,最后進一步氫化為乙烷。乙烯的雙位吸附絡合物如圖所示:乙烯中碳原子為正四面體,。約為 109 °287 , C-C鍵距離為0.154 nm, C-Ni鍵的距離為
22、0.182 nm 。為了活化最省力,原則上除所欲斷裂的鍵外,其他的鍵長和鍵角力求不變。這樣就要求雙位活性中心 M-M有一定的間距a。a , b , c的關系為:0 =arccos(c-a)/2b金屬Ni為面心立方晶格,其不同晶面上有兩種Ni-Ni雙位活性中心,分別稱為窄活性位和寬活性位。窄活性位Ni-Ni間距為a=0.248 nm ,其吸附乙烯時。=105 41'。(比109 28 '小4 28')。寬活性位Ni-Ni間距 為a=0.351 nm,其吸附乙烯時。=122 57'。(比 109 28'小 13 32')。所以,乙烯在窄活性位上吸附時
23、,。角偏離較小,乙烯幾何結構變化較小,因此乙烯在窄活性中心上容易 吸附,是一種強吸附。但其加氫活性并不高,這是因為這種吸附產生的活性物種太穩定,不易進行進一步 加氫的后續反應。而乙烯在寬活性位上吸附時,。角偏離較大,乙烯幾何結構變化較大,吸附較難,形成 鍵造成分子內的張力較大,是一種弱吸附,但卻給出高的加氫活性。Ni的110晶面含有的寬活性位較多,而 111晶面僅含窄活性位, 因此Ni的110晶面催化乙烯加氫的活性高于 111晶面的催化活 性。8、乙烯在各種金屬膜上加氫的速度常數與金屬原子的間距有關 請從金屬催化劑的結構和吸附方面的理論,解釋這種現象。答:金屬催化劑進行乙烯加氫反應時,金屬的晶
24、格間距與活性有 關。這時因為催化劑的活性和反應物分子在它上面的吸附能力相 關。在反應過程中,反應物在催化劑的活性位上進行吸附,吸附 的反應物進行反應生成中間態化合物,中間態化合物進一步脫附離開催化劑形成產物。多原子分子在催化劑上的吸附是多位吸附。當反應物分子的幾何結構與金屬的晶格 距離接近時,在反應過程中,吸附的反應物分子在催化劑表面形成強吸附和穩定化合物,不能進一步反應 生成中間態和脫附,導致反應物分子不能繼續吸附,所以不能起到催化作用。當反應物分子幾何結構與金 屬的晶格距離相差較大時,在反應過程中,反應物分子不能吸附在催化劑表面,也以不能起到催化作用。 只有反應物分子的幾何結構與金屬的晶格
25、距離相匹配,形成強度適中的吸附物種,才能起到催化作用。乙 烯加氫反應中,乙烯在金屬催化劑上吸附反應時的C-C鍵長是0.154nm,而原子間距在0.3750.39nm 的Pd、Pt、Rh等與乙烯有強度適中的吸附作用,所以對該反應具有較好的催化作用。9、巴蘭金多位理論:巴蘭金:提出催化作用的幾何適應性與能量適應性的概念的多位理論。其基本觀點如下:反應物分子擴散到催化劑表面,首先物理吸附在催化劑活性中心上;然后反應物分子指 示基團(指分子中與催化劑接觸進行反應的部分)與活性中心作用,于是分子發生變形,生成表面中間絡 合物(化學吸附);通過進一步催化反應,最后解吸成為產物。幾何適應性;指示基團的對稱性
26、與活性中心的對稱性一致才能具有催化作用。能量適應性;根據最省力原則,要求活性中心與反應分子間有一定的結構對應性,并且吸附不能太弱,也 不能太強。因為太弱吸附速度太慢,太強則解吸速度太慢,只有適中才能滿足能量適應的要求。俄耐Cu呻W在Cu-M合金上乙烷綱解 和環己烷脫氫反應的催化 活札與合金綱成為關索10、晶格缺陷的類型: 原子(離子)缺陷(點缺陷)空位、間隙原子(離子)、雜質、取代原子(離子)、 締合中心,電子缺陷電子,擴展缺陷(復合)缺陷簇、切變面,線缺陷錯位,面缺陷晶體表面 11、合金的分類:機械混合:各金屬原子仍保持其原來的晶體結構,只是粉碎后機械地混在一起。這種機械混合常用于晶格結構不
27、同的金屬,它不符合化學計量。化合物合金:兩種金屬符合化合物計量的比例,金屬原子間靠化學力結合組成的 金屬化合物。這種合金常用于晶格相同或相近,原子半徑差不多的金屬。固溶體:介于上述兩者之間, 這是一種固態溶液, 其中一種金屬元素可視為溶劑, 另一種較少的金屬可視為溶解在溶劑中的溶質。固溶體通常分為填隙式和替代式兩種。12、解釋在用Cu-Ni合金催化劑催化乙烷氫解和環己烷脫氫反應過程中Cu含量增加對兩個反應速度影響的差異:乙烷氫解為甲烷的反應速度降低約4個數量級,而環己烷脫氫速度只是略有增加,然后變得與合 金組成無關,直到接近純銅時,速率才迅速下降。答:(1) Cu-Ni合金催化劑上銅表面富集作
28、用;(2)環己烷脫氫C-H鍵斷裂容易發生,所以合金化影響不明顯;(3)而對于乙烷氫解C-C鍵的裂解,由于發生氫解反應,金屬表面至少有一對相鄰金屬原子與2個C原子成鍵,才能進行氫解反應。當饃和銅形成合金時,由于 Cu的富集,饃的表面雙位數減少,而且吸附強度降低,因而導致氫解反應速度大大降低。13、計算:Ni(3d8)(4s2)。 Ni六個軌道參與成鍵,有兩種成鍵雜化軌道。Z“小”卜丁n曰 i . "L"! 了。物在Ni-A (d2sp3雜化)中共有6個雜化軌道,其中4個原子占據3個d軌道,在6個雜化軌道中共有2個d軌 道,故d軌道百分數為2/6=0.33Ni-B(d3sp2雜
29、化)中共有7個雜化軌道,其中4個原子占據2個d軌道,在7個雜化軌道中共有3個d軌 道, 故d軌道百分數為3/7= 0.43,故Ni的d軌道百分數為:0.33*30%+0.43*70% =40% 答:Ni的d軌道百分數為40%第五章金屬氧化物催化劑1、n型半導體與p型半導體的摻雜生成規律:n型半導體的生成:(1)非化學計量比化合物中含有過量的金屬原子或低價離子可生成n型半導體,(2)負離子(氧)缺位,(3)高價離子取代晶格中的正離子,(4)向氧化物引入電負性小的原子。p型半導體的生成:(1)氧化物中正離子缺位的非化學計量化合物,(2)用低價正離子取代晶格中正離子,(3)通過向晶格摻入電負性大的間
30、隙原子。2、應用金屬氧化物催化劑進行乙烯完全催化氧化反應(1),4GHT46C()24ir=-22(. 6 k. *催化劑的活性和生成熱燃有關系,如圖所示:下圖中縱坐標T 1.8代表乙烯轉化率達到1.8 %時的反應溫度,溫度 越低表示反應活性越高;橫坐標- Hfo代表氧化物的生成熱焰,表示金屬-氧鍵的強弱。由圖可見,氧化物生成熱與乙烯氧化反應活 性成火山曲線。曲線頂端附近是PdO,它的生成熱焰Hfo=-8.54kJ g-1(atomO);而乙烯完全氧化反應(1)的反應熱火含AH =-220.6 kJ g1 (atomO) ; PdO 的 AH f。與反應熱燃 1/2 AH接 近,表現出活性最高
31、。 試用能量適應原理和金屬氧化物催化劑的氧 化還原原理對該現象進行解釋。答:根據催化的能量適應性原理,對于吸熱反應,催化劑催化目的反應進行的活化能約為該反應反應熱的一半時,催化劑有較好的催化性能。因為乙烯反應熱燃AH = -220.6 KJ.g-i (atomO),所以催化劑的活化能等于 1/2 AH時,具有較好的活性。對于金屬氧化物催化劑上進行的乙烯氧化反應包括兩反應氣體個過程:即C2H4的氧化(同時PdO被還原)和還原的Pd被氣相氧氧化的過程。M+1/2QMO 1/6C 2H4+MO- I/3CO2+I/3H2O+M這是個串聯反應,過程中較慢(活化能較大)的一步將決定反應的速率。在整個反應
32、中維持金屬氧化物和金屬之間的氧化還原循環是催化劑在反應中起到的的主要作用。當金屬氧化物被還原和相應的金屬被氣相氧氧化的速率相當,才能給出最好的活性。因為金屬被氣相氧氧化的反應步驟能夠決定整個反應的速率,這步反應的活化能即為整個反應的活化能,因此金屬的生成熱烙(AH f。)等于1/2 AH的金屬氧化物催化劑對該反應具有較好的活性。由圖可見PdO的AH f。約等于1/2 AH ,所以有較好的活性。3 .氧化物催化劑的半導體機理:(半導體催化的電子機理)在半導體催化劑上發生的催化劑反應通常伴有反應物與催化劑之間的電子轉移,即反應物在半導體催化劑表面化學吸附形成單電子鍵、雙電子鍵或離子鍵,使反應物分子被活化,然后進行一系列化學反應。4 .氧化還原機理(dual-redox):過渡金屬氧化物催化劑在催化煌類氧化反應中,反應產物中的氧常常不是直接來自氣相中氧,而是來自金屬氧化物中的晶格氧,氣相中的氧只是用來補充催化劑在反應中消 耗的晶格氧。5 .半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合同工作總結(5篇)
- 個人生活總結參考范文篇(4篇)
- 演講活動方案范文(16篇)
- 2025地鐵個人工作總結參考(9篇)
- 2025開學第一課心得體會觀后感(17篇)
- 2025老師對學生評語(17篇)
- 臨床藥學試題庫
- 消防安全合同(17篇)
- 優惠價店鋪租賃合同(16篇)
- 清庫安全培訓課件
- 我的家鄉煙臺課件
- 2021屆高考英語887核心詞(打印、詞頻、出處、例句、背誦)
- 國外幾家氣壓盤式制動器的比較
- 培養初中學生的數學閱讀理解能力
-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院感染監測統計表
- 信息安全評估表
- 硒知識科普手冊
- 《潔凈工程項目定額》(征求意見稿)
- 政府采購業務知識培訓課件(PPT33張)
- 大體積混凝土施工質量控制論文
- 客戶退貨申請單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