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細菌的基本性狀_第1頁
第四章細菌的基本性狀_第2頁
第四章細菌的基本性狀_第3頁
第四章細菌的基本性狀_第4頁
第四章細菌的基本性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微生物學檢驗微生物學檢驗第四章第四章 細菌的基本性狀細菌的基本性狀吳正吉吳正吉 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段段巧玲巧玲 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劉劉 新新 沈陽醫學院沈陽醫學院 本本 章章 內內 容容第一節第一節 細菌的形態與結構細菌的形態與結構1第二節第二節 細菌的生理細菌的生理2第三節第三節 細菌與環境細菌與環境3第四節第四節 細菌的遺傳變異細菌的遺傳變異4第五節第五節 細菌的分類與命名細菌的分類與命名5學習目標學習目標學習目標:掌握:掌握:細菌的生物學地位、基本形態,與染色、致病、免疫、耐藥有關重要結構;細菌生長繁殖的條件、繁殖的方式和規律;細菌控制的常用方

2、法。熟悉:熟悉:細菌的特殊結構及其作用和意義;細菌L型的概念和主要生物學特征;條件致病菌、菌群失調癥的形成原因;常見細菌變異現象及其意義。了解:了解:兩類細菌細胞壁結構的異同以及在檢驗、用藥等方面的意義;細菌主要合成代謝產物及其醫學意義;細菌的分布;細菌的分類方法。本章重點:細菌形態、特殊結構;生長繁殖和細菌分布與控制。 細菌變異現象。 第一節第一節 細菌的形態與結構細菌的形態與結構細菌(bacterium) 是一類具有細胞壁的單細胞原核細胞型微生物。第一節第一節 細菌的形態與結構細菌的形態與結構一、細菌的大小與形態一、細菌的大小與形態(一)細菌大小通常以微米(m)作為其大小測量單位。(二)細

3、菌形態細菌的三種類型鏈球菌雙球菌球菌球菌(coccus)四聯球菌葡萄球菌桿桿 菌菌(bacillus)桿菌形態多樣,大小、長短、粗細差異明顯。炭疽芽胞桿菌 310 m大小布魯菌 0.61.5 m大腸埃希菌 23 m中螺形菌螺形菌(spiral bacterium)弧 菌螺 菌 基本結構細胞壁 細胞膜細胞質 核 質特殊結構莢 膜鞭 毛菌 毛芽 胞 二、細菌基本結構(一)細胞壁(cell wall)1.化學組成與結構共有組分:肽聚糖特殊組分:G+ 菌、G-菌不同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革蘭染色肽聚糖肽聚糖(peptidoglycan,粘肽,粘肽)N-乙酰胞壁酸N-乙酰葡糖胺革蘭陽性菌細胞壁肽聚糖:聚糖

4、骨架、四肽側鏈、五肽橋 DAP革蘭陰性菌細胞壁肽聚糖: 聚糖骨架、四肽側鏈革蘭陽性菌細胞壁特殊組分:革蘭陽性菌細胞壁特殊組分: 磷壁酸磷壁酸革蘭陰性菌細胞壁特殊組分:革蘭陰性菌細胞壁特殊組分: 外膜外膜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脂 質 A核 心 多 糖特異多糖(O抗原) 是G-菌的內毒素,組成:區別點 G+菌 G-菌 堅韌度較堅韌較疏松厚度2080nm510nm肽聚糖層數可達50層1-2層肽聚糖含量(占胞壁干重)50%80%20%磷壁酸有無外膜無有結構三維空間(立體結構)二維空間(平面結構)G+菌與G-菌細胞壁結構比較2 2. .細胞壁的功能:細胞壁的功能:(1)維

5、持細菌固有形態和抵抗低滲作用。(2)物質交換作用。(3)屏障作用。(4)免疫作用。(5)致病作用。(6)與細菌藥物敏感性有關。 第一節第一節 細菌的形態與結構細菌的形態與結構青霉素青霉素 抑制抑制轉肽酶轉肽酶溶菌酶溶菌酶 G+菌 G-菌3. 3. 細菌的細菌的L L型型 L型細菌:細胞壁缺陷的細菌。常發生在作用于細胞壁的抗菌藥物治療過程中。根據細胞壁缺陷程度分: 原生質體(完全失去細胞壁,見于G+菌,僅在高滲環境中存活) 原生質球(細胞壁部分缺損,見于G-菌,在高滲或非高滲環境中均能存活)第一節第一節 細菌的形態與結構細菌的形態與結構多形性普通培養不生長 在含10%20%人或馬血清的高滲低瓊脂

6、培養基中能緩慢生長,典型菌落為荷包蛋樣細小菌落。可返祖可致病蠟樣芽胞桿菌L型的鏡下形態(多形性)生物學特性第一節第一節 細菌的形態與結構細菌的形態與結構第一節第一節 細菌的形態與結構細菌的形態與結構油煎蛋樣菌落油煎蛋樣菌落(典型(典型L L型菌落型菌落)第一節第一節 細菌的形態與結構細菌的形態與結構細菌細胞膜的結構與真核細胞基本相同,由磷脂和多種蛋白質組成,但不含膽固醇不含膽固醇。主要有物質轉運、生物合成、呼吸等作用。細菌細胞膜可形成一種特有的結構,稱中介體中介體。(二)細胞膜(二)細胞膜(cell membrane)第一節第一節 細菌的形態與結構細菌的形態與結構 中介體:是部分細胞膜內陷、折

7、疊、卷曲形成的囊狀結構,多見于革蘭陽性菌。其功能類似于真核細胞的線粒體。中介體第一節第一節 細菌的形態與結構細菌的形態與結構(三)細胞質(三)細胞質(cytoplasm)3.質粒(plasmid) 是細菌染色體外的遺傳物質,是一段環狀閉合的雙鏈DNA分子。1.核糖體(ribosome):合成蛋白質2.胞質顆粒(如:白喉桿菌異染顆粒)第一節第一節 細菌的形態與結構細菌的形態與結構白喉桿菌異染顆粒第一節第一節 細菌的形態與結構細菌的形態與結構 (四)核質(四)核質(nuclear materialnuclear material)特點:特點: 無核膜、核仁染色體:染色體: 單一 、環狀、閉合、雙螺

8、旋DNA。第一節第一節 細菌的形態與結構細菌的形態與結構三、細菌特殊結構三、細菌特殊結構 莢膜(capsule)鞭毛 (flagellum) 菌毛 (pilus ) 芽胞 (spore)第一節第一節 細菌的形態與結構細菌的形態與結構(一)鞭毛(一)鞭毛:某些細菌表面附著的細長蛋白絲狀物,有免疫原性。功能:細菌的運動器官醫學意義:1.依據其免疫原性對細菌進行血清學分類和鑒定。2.某些細菌的鞭毛與致病有關。第一節第一節 細菌的形態與結構細菌的形態與結構普通菌毛具有黏附性,與細菌致病性有關。(二)菌毛(二)菌毛:必須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性菌毛與細菌的遺傳變異相關菌毛電鏡圖菌毛電鏡圖第一節第一節 細菌

9、的形態與結構細菌的形態與結構(三)莢膜:(三)莢膜:是某些細菌細胞壁外包繞的粘液性物質。1.化學成分:多數為多糖,少數為多肽。2.功能: 具有抗吞噬和抵抗殺菌物質的殺菌作用,增強細菌的侵襲力,構成細菌致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具有免疫原性。鑒別細菌和血清學分型。第一節第一節 細菌的形態與結構細菌的形態與結構 (四)芽四)芽 胞:胞:某些細菌(主要為革蘭陽性桿菌)在一定條件下,細胞質濃縮脫水而形成一個折光性很強,具有多層膜狀結構、通透性很低的圓形或卵圓形的小體。 第一節第一節 細菌的形態與結構細菌的形態與結構芽孢的功能芽孢的功能具有強大的抵抗力,常用高壓蒸汽滅菌。 判斷滅菌效果的指標。 根據其大小、

10、形態和位置可鑒別細菌。是細菌的休眠狀態,是潛在的外源性感染源。芽孢的觀察芽孢的觀察革蘭染色法不易著色。普通光學顯微鏡下常為胞內發亮的小體。芽胞染色法才能著色。第二節第二節 細菌的生理細菌的生理一、細菌的主要理化性狀一、細菌的主要理化性狀(一)細菌的化學組成(一)細菌的化學組成 與其他生物細胞相似的成分:水、無機鹽、蛋白質、糖類、脂類、核酸等。 細菌細胞特有的成分:肽聚糖、胞壁酸、磷壁酸、吡啶二羧酸等。(二)細菌的物理性狀(二)細菌的物理性狀 1. 1. 帶電現象帶電現象 特點:特點:在中性、弱堿性環境中,細菌細 胞均帶負電荷。 意義:意義:與染色、凝集反應、殺菌抑菌等 作用有關。第二節第二節

11、細菌的生理細菌的生理 (二)細菌的物理性狀(二)細菌的物理性狀 2. 光學性質 特點:特點:細菌細胞為半透明體,因此細菌懸液呈混濁狀態,且濁度與細菌數量呈正比。 應用:應用:根據菌液的混濁程度,可粗略估計懸液中細菌的數量。第二節第二節 細菌的生理細菌的生理(二)細菌的物理性狀(二)細菌的物理性狀 3. 3. 滲透壓滲透壓 特點:特點:細菌細胞內滲透壓高,在低滲環 境中會發生胞漿壓出胞漿壓出;在高滲環境中會發生 胞漿分離。胞漿分離。 應用:應用:在等滲環境中培養細菌,用低滲 或高滲環境抑制、殺滅細菌。第二節第二節 細菌的生理細菌的生理(二)細菌的物理性狀(二)細菌的物理性狀 4. 4. 半透性半

12、透性 特點:特點:細菌細胞壁、細胞膜都有半透性, 可允許小分子物質通過; 意義:意義:有助于細菌吸收營養、排除代謝 產物。第二節第二節 細菌的生理細菌的生理(二)細菌的物理性狀(二)細菌的物理性狀 5. 5. 表面積表面積 特點:特點:細菌細胞個體小,單位體積內表 面積巨大。 意義:意義:有利于菌體內外物質交換,故細 菌代謝旺盛、繁殖迅速。第二節第二節 細菌的生理細菌的生理二、細菌的生長繁殖二、細菌的生長繁殖(一)細菌生長繁殖的條件(一)細菌生長繁殖的條件 1. 1. 充足的營養物質充足的營養物質 包括:水、碳源、氮 源、生長因子等。 2. 2. 適宜的酸堿度適宜的酸堿度 多為pH7.27.6

13、。 3. 3. 合適的溫度合適的溫度 多數病原菌為3537。 4. 4. 必要的氣體環境必要的氣體環境 主要是O2和CO2。第二節第二節 細菌的生理細菌的生理按細菌對按細菌對O O2 2的需要與否,將細菌分為:的需要與否,將細菌分為:第二節第二節 細菌的生理細菌的生理 需在有氧環境中生長繁殖 需在無氧環境中生長 在有氧、無氧環境中均可生長(病原菌多屬此類) 宜在5%左右的低氧環境中生長(二)細菌生長繁殖的規律(二)細菌生長繁殖的規律 細菌的繁殖方式:無性二分裂。無性二分裂。 細菌的繁殖速度:大多數細菌2030分鐘即可分裂一次。第二節第二節 細菌的生理細菌的生理(二)細菌生長繁殖的規律(二)細菌

14、生長繁殖的規律 細菌群體生長繁殖的規律:生長曲線生長曲線 第二節第二節 細菌的生理細菌的生理第二節第二節 細菌的生理細菌的生理 遲緩期:遲緩期:細菌代謝活躍、未繁殖。 對數期:對數期:細菌繁殖迅速、形態典型、對外界因素敏感。 穩定期:穩定期:由于營養消耗、毒性產物積聚、pH下降等,細菌繁殖速度逐漸減慢;次級代謝產物開始產生。 衰退期:衰退期:環境條件不斷惡化、死亡加快;細菌變異、甚至自溶。第二節第二節 細菌的生理細菌的生理三、細菌的新陳代謝三、細菌的新陳代謝能量代謝能量代謝 物質物質代謝代謝分解代謝:分解代謝:大分子 小分子 + 能量合成代謝:合成代謝:小分子 大分子+ 能量第二節第二節 細菌

15、的生理細菌的生理(一)能量代謝(一)能量代謝 細菌獲取能量的途徑 生物氧化生物氧化。 細菌能量代謝的主要類型: 以分子氧作為最終受氫體。產能多。 需氧呼吸需氧呼吸 以有機物作為最終受氫體。產能少。發酵發酵 不同種類細菌的酶系不同,對底物的分解能力不一致,因而代謝產物也不同,如:第二節第二節 細菌的生理細菌的生理(二)分解代謝(二)分解代謝 應用生化試驗檢測代謝產物,有助于鑒定、鑒別細菌。葡萄糖大腸埃希菌傷寒沙門菌酸+氣體酸第二節第二節 細菌的生理細菌的生理 檢測細菌糖分解產物的常用試驗:檢測細菌糖分解產物的常用試驗: 糖發酵試驗、甲基紅試驗、VP試驗等。 檢測細菌檢測細菌蛋白質和氨基酸分解蛋白

16、質和氨基酸分解產物的常用試驗:產物的常用試驗: 吲哚(靛基質)試驗、硫化氫試驗、苯丙氨酸脫氨酶試驗等。 其他檢測細菌分解產物的常用試驗:其他檢測細菌分解產物的常用試驗: 尿素分解試驗、枸櫞酸鹽利用試驗等。第二節第二節 細菌的生理細菌的生理(三)合成代謝(三)合成代謝 醫學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代謝產物主要有:1熱原質2毒素與侵襲性酶類3色素4抗生素5細菌素6維生素毒素熱原質熱原質熱原質色素色素侵襲性酶毒素與侵襲毒素與侵襲性性酶類酶類第二節第二節 細菌的生理細菌的生理可引起機體發熱反應。耐高溫,多用蒸餾等方法去除。有助于鑒別細菌與細菌致病性有關毒素抗生素抗生素熱原質維生素維生素侵襲性酶細菌素細菌素第二

17、節第二節 細菌的生理細菌的生理可用于細菌感染的治療。有助于鑒定細菌具有種、型特異性,可用于細菌分型一、細菌的分布一、細菌的分布(一)細菌在自然界的分布(一)細菌在自然界的分布第三節第三節 細菌與環境細菌與環境細菌分布于自然界的細菌分布于自然界的土壤中水中空氣中 進行細菌檢驗時,須嚴格無菌操作,防止環境中的微生物污染實驗材料,影響檢驗結果。 正常人體的體表及與外界相通的腔道都有一定數量和種類的微生物寄生,這些微生物在正常情況下對機體無害,甚至有益,稱之為正常微生物群正常微生物群或正常菌群。正常菌群。正常菌群正常菌群第三節第三節 細菌與環境細菌與環境(二)細菌在人體的分布(二)細菌在人體的分布正常

18、菌群的分布:正常菌群的分布: 體表皮膚 與外界相通的腔道第三節第三節 細菌與環境細菌與環境第三節第三節 細菌與環境細菌與環境正常菌群的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生理作用生物拮抗作用營養作用免疫作用抑癌作用第三節第三節 細菌與環境細菌與環境 在正常情況下不致病,但在特定條件下能引起疾病的菌群稱為條條件致病菌件致病菌或機會致病菌。機會致病菌。條件致病菌條件致病菌第三節第三節 細菌與環境細菌與環境正正常常菌菌群群條條件件致致病病菌菌不致病不致病 致致 病病 正常菌群與條件致病菌的關系:正常菌群與條件致病菌的關系:第三節第三節 細菌與環境細菌與環境 菌群失調癥:菌群失調癥:嚴重的菌群失調可導致宿主出現一系列臨

19、床病癥,稱為菌群失調癥。菌菌群群失失調調 菌群失調的主要誘因:菌群失調的主要誘因:第三節第三節 細菌與環境細菌與環境二、細菌的控制二、細菌的控制消毒消毒滅菌滅菌無菌無菌殺死物體或介質中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的方法。殺滅物體或介質中所有微生物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無活菌存在的狀態。無菌操作無菌操作防止微生物進入機體或物體的操作技術。防腐防腐防止或抑制細菌生長繁殖的方法。(一)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第三節第三節 細菌與環境細菌與環境(二)物理控制法(二)物理控制法 運用對微生物有致死作用的物理因素,來達 到消毒滅菌目的。 常用方法:熱力滅菌法紫外線和電離輻射法濾過除菌法干燥法第三節第三節 細菌與環境

20、細菌與環境1. 1. 熱力滅菌法熱力滅菌法 原理:原理:高溫可使細菌蛋白質及酶類變性凝固、 核酸結構被破壞,從而導致細菌死亡。 方法類型:方法類型:干熱滅菌法濕熱滅菌法第三節第三節 細菌與環境細菌與環境 干熱滅菌法:干熱滅菌法:燒灼燒灼焚燒焚燒干烤干烤適用于接種環、試管等。適用于無經濟價值廢棄物品。適用于耐高溫、不宜遇水物品。干燥箱酒精燈第三節第三節 細菌與環境細菌與環境 濕熱滅菌法:濕熱滅菌法:高壓蒸汽滅菌法高壓蒸汽滅菌法煮沸法煮沸法巴氏消毒法巴氏消毒法間歇滅菌法間歇滅菌法高壓蒸汽滅菌器第三節第三節 細菌與環境細菌與環境方法類型方法類型條件條件效果效果應用應用高壓蒸汽滅菌法高壓蒸汽滅菌法10

21、3.4kP(121)、1520min滅菌耐高溫物品(如金屬器械、基礎培養基等)煮沸法煮沸法100、15min以上消毒餐具、飲水等間歇滅菌法間歇滅菌法10030min37過夜10030min37過夜10030min滅菌不耐高溫物品(如含糖培養基等)巴氏消毒法巴氏消毒法61.162.830min消毒牛奶等濕熱滅菌法比較濕熱滅菌法比較第三節第三節 細菌與環境細菌與環境2. 2. 紫外線和電離輻射紫外線和電離輻射 紫外線紫外線滅菌滅菌 殺菌原理:殺菌原理:紫外線被細菌吸收后,干擾細菌細胞DNA復制,而產生致死作用。 應用:應用:室內空氣、物體表面的消毒殺菌。 第三節第三節 細菌與環境細菌與環境2. 2

22、. 紫外線和電離輻射紫外線和電離輻射 電離輻射電離輻射 殺菌原理:殺菌原理:破壞細菌核酸、酶等。 應用:應用:醫療器械、藥物、食品等物品的消毒殺菌(冷滅菌)。 第三節第三節 細菌與環境細菌與環境3. 3. 濾過除菌濾過除菌 原理:原理:利用機械方法截留微生物細胞。 應用:應用:空氣、液體物質除菌蔡氏濾菌器一次性濾菌器第三節第三節 細菌與環境細菌與環境4. 4.干燥干燥 原理:原理:干燥可使細菌脫水、鹽類濃縮、菌體蛋白變性,妨礙細菌代謝和生長繁殖,產生抑菌殺菌作用。 應用:應用:保存食品、藥材、菌種等。第三節第三節 細菌與環境細菌與環境(三)化學控制法(三)化學控制法 即運用化學消毒劑來處理物品

23、,從而殺死或抑制微生物,達到消毒滅菌效果。 應用:應用:體表皮膚、物體表面、環境等消毒。 作用機制:作用機制: 改變細菌細胞壁或細胞膜的通透性 干擾或破壞細菌的酶系統和代謝 使菌體蛋白質變性或凝固第三節第三節 細菌與環境細菌與環境(三)化學控制法(三)化學控制法 影響因素:影響因素: 消毒劑的性質、濃度、作用時間消毒劑的性質、濃度、作用時間 微生物的種類、數量微生物的種類、數量第四節第四節 細菌的遺傳變異細菌的遺傳變異 概念:概念:遺傳遺傳細菌子代與親代生物學性狀表 現相同稱為遺傳。變異變異細菌子代與親代生物學性狀表 現差異稱為變異。第四節第四節 細菌的遺傳變異細菌的遺傳變異基因型變異基因型變

24、異(遺傳型變異)(遺傳型變異)表型變異表型變異(非遺傳型變異)(非遺傳型變異)變異原因變異原因基因結構改變環境作用等變異性狀能否變異性狀能否遺傳遺傳能不能變異是否可逆變異是否可逆 不可逆可逆變異數量變異數量個別細菌所有細菌本質本質DNA改變DNA未改變 細菌變異類型細菌變異類型第四節第四節 細菌的遺傳變異細菌的遺傳變異一、細菌的遺傳物質一、細菌的遺傳物質 細菌遺傳物質是細菌遺傳、變異的物質基礎。 主要種類: 染色體 質粒 轉座子第四節第四節 細菌的遺傳變異細菌的遺傳變異(一)染色體(一)染色體(chromosome) 細菌染色體為一環狀閉合雙股DNA長鏈,呈超螺旋形式纏繞成團,附著在橫隔中介體

25、或細胞膜上,構成核質,攜帶細菌主要的遺傳信息。 目前,已完成約80種細菌全基因序列測定,對深入研究細菌致病機制及進化有重要意義。第四節第四節 細菌的遺傳變異細菌的遺傳變異(二)質粒(二)質粒(plasmid) 質粒是細菌染色體外的遺傳物質,也是環狀 閉合的雙鏈DNA分子,存在于細胞質中,比染色體小,控制某些特定的遺傳性狀(如細菌菌毛、耐藥性、細菌素等)。質粒第四節第四節 細菌的遺傳變異細菌的遺傳變異 質粒的特征:質粒的特征: 自我復制自我復制 可與染色體同步/不同步。 決定細菌的某些遺傳性狀決定細菌的某些遺傳性狀 如致育性、致病性、耐藥性等。 可從宿主細胞中消失可從宿主細胞中消失 不影響細菌存

26、活 具有轉移性具有轉移性 可通過接合、轉化、轉導等方式在細菌間轉移 相容性與不相容性相容性與不相容性 幾種質粒可存在于同一菌體內,稱質粒 相容性。而兩種結構相似密切相關的質粒不能穩定共存于同 一宿主菌,稱質粒不相容性。第四節第四節 細菌的遺傳變異細菌的遺傳變異 質粒的主要種類:質粒的主要種類: 耐藥質粒耐藥質粒致育質粒致育質粒毒力質粒毒力質粒R質粒,編碼細菌耐藥性。F質粒,編碼細菌性菌毛。Vi質粒,編碼細菌的毒力因子。細菌素質粒細菌素質粒代謝質粒代謝質粒編碼產生細菌素。編碼與代謝相關的多種酶類。第四節第四節 細菌的遺傳變異細菌的遺傳變異 (三)轉座因子(三)轉座因子 是一段具有自行轉位特性的獨

27、立DNA序列,可在染色體、質粒或噬菌體之間自行移動。 意義:意義: 改變遺傳物質的核苷酸序列; 影響插入點附近基因的表達; 引起基因的轉移和重組。主要種類:主要種類: 插入序列 僅攜帶自身轉座所需酶的基因 轉座子 除攜帶與轉座有關的基因外,還帶有其他特殊功 能的基因導致細菌變異第四節第四節 細菌的遺傳變異細菌的遺傳變異 二、常見的細菌變異現象二、常見的細菌變異現象 形態與結構變異形態與結構變異 如:正常形態細菌 細菌L型青霉素、溶菌酶等葡萄球菌葡萄球菌L型第四節第四節 細菌的遺傳變異細菌的遺傳變異 二、常見的細菌變異現象二、常見的細菌變異現象 菌落變異菌落變異光滑型(S型)菌落 粗糙型(R型)

28、菌落第四節第四節 細菌的遺傳變異細菌的遺傳變異 二、常見的細菌變異現象二、常見的細菌變異現象 毒力變異毒力變異 毒力減弱/增強。毒力減弱用于疫苗制備 抗原變異抗原變異 與細菌鑒定相關 耐藥性變異耐藥性變異 影響臨床治療。合理用藥對防止細菌發生耐藥性變異有重要作用。 酶活性變異酶活性變異 對細菌新陳代謝、生長繁殖等均會產生影響第四節第四節 細菌的遺傳變異細菌的遺傳變異 三、細菌變異的機制三、細菌變異的機制 機制機制基因突變基因突變自然突變自然突變誘導突變誘導突變基因轉移與重組基因轉移與重組轉化轉化接合接合轉導轉導溶原性轉換溶原性轉換原生質體融合原生質體融合第四節第四節 細菌的遺傳變異細菌的遺傳變

29、異(一)基因突變(一)基因突變 指細菌遺傳物質的結構發生突然而穩定的改變。按突變涉及范圍,分點突變染色體畸變按突變發生原因,分自發突變誘發突變第四節第四節 細菌的遺傳變異細菌的遺傳變異(二)基因轉移與重組(二)基因轉移與重組 指外源性遺傳物質由供體菌轉入受體菌細胞內的過程稱為基因轉移或基因交換。基因轉移或基因交換。 供體菌的基因進入受體菌細胞,并在其中自行復制與表達,或與受體菌DNA整合在一起的過程,稱為基因重組。基因重組。第四節第四節 細菌的遺傳變異細菌的遺傳變異1. 1. 轉化轉化 受體菌直接攝取供體菌游離的DNA片段, 經整合而獲得供體菌部分遺傳性狀。+吸附攝入重組突變株受體菌游離DNA

30、第四節第四節 細菌的遺傳變異細菌的遺傳變異 肺炎球菌轉化試驗肺炎球菌轉化試驗第四節第四節 細菌的遺傳變異細菌的遺傳變異2. 2. 接合接合 通過性菌毛相互溝通,將遺傳物質從供體菌直接 轉移給受體菌。F因子性菌毛 F因子復制并轉移第四節第四節 細菌的遺傳變異細菌的遺傳變異3. 3. 轉導轉導 以噬菌體為載體,將供體菌的遺傳物質轉移到受 體菌,經重組使受體菌獲得供體菌的遺傳性狀。供體菌受體菌整合成功,完成轉導噬菌體復制噬菌體第四節第四節 細菌的遺傳變異細菌的遺傳變異4. 4.溶原性轉換溶原性轉換 溫和噬菌體感染細菌后,以前噬菌體的形 式存在于細菌染色體中,使細菌基因型改 變并獲得新的性狀。細菌核酸

31、噬菌體核酸噬菌體核酸噬菌體核酸噬菌體核酸噬菌體第四節第四節 細菌的遺傳變異細菌的遺傳變異5. 5.原生質體融合原生質體融合 兩個不同的細菌經去除細胞壁形成原生質體,然后在高滲條件下借助融合劑使兩者融合,融合后的細胞通過基因交換與重組而產生新的遺傳性狀。A菌B菌細胞融合基因重組第五節第五節 細菌的分類與命名細菌的分類與命名一、概一、概 述述(一)分類等級:細菌屬于原核生物界。種以上的系統分類單元由上至下依次分為 第五節第五節 細菌的分類與命名細菌的分類與命名 臨床細菌學檢驗中常用的分類單位科:相近的屬歸為一個科,依次類推。屬:性狀相近、關系密切的若干菌種組成屬。種:種是細菌分類的基本單位,生物學

32、性狀相同的細菌群體構成一個菌種。第五節第五節 細菌的分類與命名細菌的分類與命名 相鄰等級之間可添加次要的分類單位,如亞門、亞綱、亞屬、亞科,科和屬之間還可以添加族(tribe)。 同一菌種的細菌可再分為亞種(subspecies),亞種以下分為型(type):血清型(血清型(serotypeserotype)。)。 根據生化反應和其他某些生物學性狀不同可分生物型 (biotype)等。 不同來源的相同菌種稱為菌株(strain)。 具有某種細菌典型的生物學特征的菌株稱為該菌的標準標準株(株(standard strainstandard strain)或模式菌()或模式菌(type strai

33、ntype strain),),在細菌的分類、鑒定和命名時都以標準菌株為依據,也可以作為質量控制的標準。基本概念基本概念第五節第五節 細菌的分類與命名細菌的分類與命名一、概一、概 述述 (二)細菌分類命名系統二)細菌分類命名系統細菌的命名:國際通用的拉丁文雙命名法。Mycobacterum sp. SP:泛指某一屬的細菌,而不是特指:泛指某一屬的細菌,而不是特指某個菌種(某個菌種(sp.代表菌種代表菌種species,復數用,復數用spp.)菌種學名(2個拉丁字)屬名(名詞) Mycobaterum種名(形容詞)tuberculosis中文:結核分枝桿菌第五節第五節 細菌的分類與命名細菌的分類

34、與命名二、細菌分類方法二、細菌分類方法(一)生物特性分類方法(一)生物特性分類方法 Bergey分類系統:分類系統:Bergey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伯伯杰杰鑒定鑒定細菌學細菌學手冊手冊 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伯伯杰系統細菌學杰系統細菌學手冊,手冊,2004第五節第五節 細菌的分類與命名細菌的分類與命名 最早和最基本的分類依據:形態、染色以及特殊結構; 分類的主要依據:細菌的生理、生化特征 生理生化項目:生長條件(營養要求、需氧或厭氧等)、色素、抵抗力、菌體成分以及糖類、有機酸、蛋白質和氨基酸等的利用情況,代謝途徑、代謝產物和致病力等。分類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