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以來英國城市大氣污染及防治措施研究_第1頁
工業革命以來英國城市大氣污染及防治措施研究_第2頁
工業革命以來英國城市大氣污染及防治措施研究_第3頁
工業革命以來英國城市大氣污染及防治措施研究_第4頁
工業革命以來英國城市大氣污染及防治措施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工業革命以來英國城市大氣污染及防治措施研究梅雪芹摘要:英國城市大氣污染由來已久。工業革命以后,這一問題日益嚴重。污染英國城市大氣的主要物質是煤煙、酸性氣體和各種難聞的氣味等,這與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密切相關。英國城市大氣污染曾造成嚴重危害,不僅人們的健康和生命受到了威脅,而且花草樹木、建筑物和氣候等也深受其害。在對大氣污染進行控制與防治方面,英國的措施經歷了由單項治理到綜合防治的階段性變化。而英國人所極力維護的“切實可行措施”這一治污準則既有強制又有彈性,它無疑是英國人的實事求是作風在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方面的一種體現。關鍵詞:英國;城市;大氣污染;大氣清潔法;污染綜合治理1998年國際衛生組織

2、公布的一項報告顯示,全球大氣污染嚴重的城市依次為:太原、米蘭、北京、烏魯木齊、墨西哥城、蘭州、重慶、濟南、石家莊、德黑蘭。從這項報告中,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被列上“黑名單”的幾乎都是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其中,我國占了7個,北京名列第三;發達國家,譬如英國的城市,現已榜上無名。然而,如果回溯150、100、甚至50年,那么,在這一名單上名列前茅的,必定少不了倫敦、曼徹斯特、謝非爾德、格拉斯哥、利茲因為歷史上率先實現工業化的英國,在創造輝煌的工業文明的同時,無意中也打開了“潘多拉魔盒” “潘多拉魔盒”是希臘神話中一個裝滿災難的特殊盒子。,城市的騰騰煙霧曾吞噬了成百上千的英國人的生命。那么,100多年

3、來英國城市大氣污染情況怎樣?它給英國乃至世界造成過怎樣的危害和影響?英國人是如何對待這一問題的?研究英國工業化過程中的環境問題及其為此付出的代價和努力,無疑有助于我們更真切地認識世界工業化的得與失,更深刻地把握當今人類所面臨的環境問題的歷史根源。一、英國城市大氣污染及主要污染物質英國城市大氣污染的歷史久遠,最早至少可追溯到13、14世紀。但是,大氣污染日益嚴重并成為公害,則是工業革命以后的事,它同工業化和城市化如影相隨。眾所周知,英國在18世紀下半葉首開工業革命,“從1780年到1850年,在不到三代人的時間里,革命改變了英格蘭的面貌”1(P2),一個山靜林幽、碧水藍天的農業鄉村社會逐漸變成了

4、嘈雜紛擾、煙囪林立的工業城市世界。誠然,“煙囪林立”代表著新興工業文明的輝煌成就,人們為此而稱頌工業革命在發展生產力,在人同自然作斗爭方面所具有的劃時代的歷史意義。然而,我們也不能忽視林立的煙囪吐出的黑煙所造成的危害,“煤煙曾折磨大不列顛100多年之久,以煙煤為燃料的城市,包括倫敦、曼徹斯特、格拉斯哥等,在未能找到可替代的燃料之前,無不飽受過數十年的嚴重的大氣污染之苦。”3(P8)100多年間,英國城市的大氣污染的確十分嚴重,19世紀末年尤其如此。那時,衡量城市大氣污染的指標有兩種:一種是城市里日照的程度。譬如,18811885年間,“在12月和1月,中央倫敦所能見到的明媚的陽光不足牛津、劍橋

5、、莫爾伯勒(Marlborough)和蓋爾得斯通(Geldeston)等四個小鄉鎮所享有的陽光的六分之一。”3(P14)另一種是以每平方英里、每英畝或每平方碼所沉積的固體的重量來衡量空氣是否潔凈。所選擇的標準是礦泉療養地莫爾文(Malvern)市固體沉積物數量。19141916年,莫爾文每平方英里平均月沉積物共達5噸,那里的空氣被認為是令人舒暢的。按照莫爾文的標準,英格蘭大城鎮的居民呼吸的是含有大量污染物的空氣,因為同一時期,謝菲爾德的工業郊區阿特科里夫(Attercliffe)每平方英里的月固體沉積物達55噸,倫敦和曼徹斯特分別是38噸和32噸3(P14)。那么,長期以來污染英國城市大氣的主

6、要物質是什么呢?研究表明,20世紀50年代以前,英國城市空氣的主要污染物是煤煙、酸性氣體和各種難聞的氣味。其中,煤煙又是最主要的,它來自各類工廠和家庭爐灶所燃燒的煤炭,可稱之為煤炭型污染 關于大氣污染的類型劃分,參閱:關伯仁主編,環境科學基礎教程,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155-156頁。煤炭是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的“糧食”,它支配著工業化時代,成為多種工業部門的熱源和能源。由于需求的增長和生產技術的革新,工業革命以來,英國煤產量和消費量不斷上升。據估計,1800年,英國的煤產量達1000萬噸左右。此后,煤產量每十年增長一倍,到1913年,達28700萬噸的高峰3(P15)。英國國內煤炭

7、的消費,也隨著制造業產量的上升和就業的擴大而大幅上升3(P16)。毫無疑問,煤炭燃燒時會釋放煙氣、粉塵、二氧化硫等一次污染物,而這些污染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后又會產生硫酸、硫酸鹽類氣溶膠等二次污染物。當燃燒效率不高時,燃燒的煤炭越多污染物的排放也就越多。從英國的歷史來看,直到20世紀上半葉,由于燃煤的設備和工藝落后,消煙除塵的凈化裝置和方法簡陋或缺乏,煙塵和其他廢物排放高度普遍較低,僅在10到15英尺,這樣,工廠企業和人口相對密集的城市,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釋放的大量煙塵、二氧化硫和其他污染物質,嚴重地污染了空氣。工業生產的經濟效益與煙塵成正比關系,這一點是19世紀的許多工廠主供認不諱的,“籠罩著早

8、期和維多利亞時代中期的曼徹斯特、謝非爾德或倫敦的大部分煙與霧,來自鍋爐的煙囪、熔爐、煤氣廠、鐵路機車等等。”3(P19)此外,由于英國城市的主要家用燃料是煤炭,因而室內煤火也一直是大氣中煙塵的一個主要來源3(P37)。除煤煙以外,在英國一些城市或城市的某些地方,還存在其他的對健康有害的污染物,譬如酸味物質和其他各種各樣難聞的氣味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經常使用較為委婉的“effluvia”(惡臭)一詞來形容。19世紀,酸性釋放物引起污染的著名例子發生在英國重化工業的最大部門堿制造業中。那時,英國堿業生產集中在朗科恩(Runcorn)、威德尼斯(Widnes) 和圣海倫斯(St Helens)等地,

9、主要產品是蘇打(堿)或碳酸鈉,使用的是路布蘭制堿工藝。制堿過程中會生成有害的副產品鹽酸(氫氯酸)和硫化鈣。當鹽酸與硫化鈣化合時又會釋放臭雞蛋味似的硫化氫,有時候,它的臭味會擴散到蘭開廈西南部很遠、很廣的地方,令人難聞。4(P345)。英國堿業所在地以其空氣混濁而聞名。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這些城市的空氣依然讓人感到刺鼻。令人作嘔的氣味的散發則是維多利亞時代英格蘭城市生活的一個共同特征,它除了部分源自上述的無機物質,主要的則產生于人的排泄物以及各種生活垃圾等有機物質。可以說,這是英國城市化過程中市鎮建設遠遠落后于城市人口增長需要的必然結果。1851年,英國城市人口即已超過農村人口,達到總人口的

10、50%以上,實現了初步的城市化;到1900年,英國城市人口的比重提高到75%,實現了高度城市化。 參閱拙文19世紀英國城市的環境問題初探,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第105108頁。然而,19世紀英國的市鎮建設卻十分落后。從衛生設施來看,雖然盥洗室早在伊麗莎白一世時代就已被人發明出來,18世紀末又有人提出改進計劃3(P27),但由于英格蘭城市長期缺乏總排水系統和固定管道輸水供應設施,這一發明遲遲不能真正地發揮效用。在倫敦,到1864年下水道干線還未完成,許多年以后,盥洗室也未能充分取代古老的衛生方法。在利茲,19世紀60年代,廁所和糞坑的數量是盥洗室的三倍。到一戰前夕

11、,隨著城市排水、供水系統建設的發展,倫敦、曼徹斯特、伯明翰等大城市的衛生設施有了很大的進步,但中小城鎮仍很落后,馬桶、糞堆、垃圾坑、用泥土來覆蓋糞便的廁所等照舊使用。人的排泄物、生活垃圾與動物的糞便等一起堆在糞堆上或垃圾坑里,等待垃圾工人不時的裝運。在城市里,將大糞曬干加硫酸處理后制成混合肥料的生意相當普遍,其生產過程中釋放的氣體,奇臭難耐。直到二戰前夕這一行業才被終止。二、英國城市大氣污染的危害與影響長期以來,在煙塵、硫氧化物等有害有毒物質作用下,英國的城鎮煙霧騰騰,呼吸系統疾病成倍增加,煙霧殺人事件時有發生,乃至花草樹木、建筑物等也深受其害。在英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過程中,隨著工廠雨后春筍般

12、出現,高大的煙囪林立,加上無數傳統的壁爐,處處濃煙滾滾。在倫敦,煙與霧相混雜,形成極濃的黃色煙霧(smog)。 “Smog”一詞,由“smoke”和“fog”組合而成,最早出現于1905年,但直到1952年倫敦大煙霧之后,才廣為人知。今天,一般用于描述與洛杉磯和汽車相關聯的光化學污染。文豪狄更斯曾借他筆下的一個人物之口,將籠罩倫敦街道上空的濃霧稱為“倫敦的特色”(London particular)5(上冊,P5)。其實,那時“滾滾濃煙”絕非倫敦所獨有,而是英國城市的共同景觀。謝菲爾德與英格蘭的東北部英國主要的煤礦和鋼、鐵制造中心,就曾以空氣中煙霧彌漫而臭名遠揚。在19世紀后期的英國,呼吸系統

13、疾病,特別是肺結核、支氣管炎、肺炎和氣喘等,已成為非常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2(P8)。當時,醫生以及公共衛生官員僅憑直覺就能推測導致這類疾病的原因,那無非是過分的擁擠和不潔的空氣等;公眾和輿論也普遍認為,不潔的空氣是引發結核病的一個原因。1863年,一家報紙報道,有個貧窮的鞋匠,“因不潔空氣所造成的疾病而失去兩個孩子”6(P214)。在1880、1891和1892年的三次煙霧事件中,死于支氣管炎的人數分別比正常時期高出130%、160%和90%3(P43)。1835-54年和1871-80年間,英格蘭和威爾士人的壽命明顯地低于現代英國人,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之一,即是大氣污染3(P64)。20世紀

14、的英國出現了更加嚴重的煙霧“殺人”事件。在1952年12月的倫敦煙霧事件中,支氣管炎、冠心病和肺結核等病患者的死亡率成倍增加,4天內竟死亡4000余人7(P38)。倫敦煙霧事件是煤炭型污染的典型代表,人們亦將這類污染稱為倫敦煙霧型。大氣污染還會危害花草、樹木,這也是不爭的事實。1894年一位倫敦人注意到,幾天的濃霧過后,“一些植物的葉子和花兒脫落了,一些植物的花兒萎縮了,還有些變黑了。”2(P8)至于空氣中腐蝕性的酸性物質對磚石建筑和鐵制品的危害,在19世紀的英國城市中也是非常明顯的。1872年,英國人羅伯特·史密斯首次創造“酸雨”(acid rain)一詞,用以描述曼徹斯特城內和周

15、圍地區受污染的空氣。他注意到,當地的酸性空氣損害了植物,腐蝕了金屬制品,并使建筑物脫色8(P257)。此外,在19世紀已有少數科學家認識到溫室效應及其危害 譬如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讓傅立葉(Jean Fourier,17681830)。今天,人們找到了引起溫室效應、造成全球變暖的禍首二氧化碳,而這一溫室氣體的大量釋放,則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能源消費急劇增加的結果。對此,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的英國,是難辭其咎的。三、英國防治大氣污染的措施在英國,大氣污染現象不僅很早就被注意到了,而且早就有過種種對策,其歷史可追溯到13世紀。1273年,倫敦曾以對人體健康有害為由,發布過限制使用煤炭的命令;1

16、306年,國王愛德華一世頒布詔書,禁止倫敦工匠和制造商在議會開會期間用煤,違者,第一次罰款,第二次搗毀爐灶,第三次處以極刑9(P331)。工業革命以來,隨著城市大氣污染狀況的不斷惡化,英國防治大氣污染的措施經歷了階段性變化。19世紀,英國正式把大氣污染作為國家的重要問題提了出來,消煙除塵思想廣受歡迎。不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由于人們對污染機理認識不清,技術上的開發很少,大部分除煙倡導者都將他們的希望寄托在立法的改變上。因而,以立法的形式,或限制燃料使用地區、使用時間,或限制污染物排放數量等,就成為英國治理大氣污染的主要舉措,其中,國家立法處于支配地位10(P11)。譬如,1843年,英國議會討

17、論通過了控制蒸氣機和爐灶排放煙塵的法案11(P88)。1863年,議會又通過了第一個堿業法(Alkali Works Act),要求制堿行業抑制95%的令人討厭的排放物,以控制路布蘭制堿工藝所產生的毒氣12(P126)。1874年議會頒布第二個堿業法,開始要求使用“切實可行的措施”來控制有毒或令人作嘔的氣體的排放,并且第一次制定了法定的氯化氫的最高排放量。在這兩個堿業法的基礎上,1906年英國頒布制堿法,仔細挑選并制訂了散發“有毒的或令人作嘔的氣體”之行業的細目單,以控制化學工業的制造工藝所排放的有毒有害氣體。20世紀2060年代,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特別是電力和汽車工業的增長,在英國,電力和

18、油料的使用漸廣,因而,包括大氣污染在內的環境污染和破壞加劇,從局部地區發展成社會性公害。為此,英國加強了環境立法。譬如,1926年制定的防治煙害的專門法律公共衛生(煙害防治)法,被視為一部控制現代公害立法的代表性法律11(P90)。1930年又制定道路交通法,包含了關于防止道路運輸車輛排放廢氣等條款。根據該法頒布的政令,對汽車等交通工具的排氣作了詳細規定。如果汽車尾氣中含有該政令所禁止的物質,如煙塵、肉眼可見的蒸氣、煤煙、火花、油性物質等,可以禁止該車輛的使用,交通部主管本法的實施。此外,根據地方法授權地方公共團體,以制訂大氣污染防治規則的例子也是很多的。從1946年的曼徹斯特法開始,到195

19、6年為止,約有50個地方公共團體被承認擁有指定無煙區和限制使用燃料的權限,以通過條例實施對大氣污染的控制,防止侵害。1952年倫敦煙霧慘案引起公共輿論的極大憤慨,迫使政府進一步加強立法工作。1953年,政府專門委派比佛委員會(the Beaver Committee)調查這一事件。翌年,該委員會提交了著名的“比佛報告”(the Beaver Report)。報告認為釀成這一事件的罪魁禍首是某些氣態的和特別的排放物,建議政府立即頒布立法,以減少煙柱、硬渣和灰塵。比佛委員會還采納了“國民除煙協會”(the National Smoke Abatement Society)在二戰爆發前夕就開始大力倡

20、導的“無煙區”的思想12(P127)。比佛委員會的調查取證工作促成了1956年大氣清潔法的出臺。大氣清潔法是一部控制大氣污染基本法,控制范圍十分廣泛,包括制堿法控制對象以外的企事業單位、居住或非居住房屋、商店、汽車、汽艇等所排放的黑煙、煤煙和灰塵,主要控制措施如下:(1)禁止排放黑煙:主要控制對象是從房屋等的煙囪排放的黑煙,其色度以林格曼級2級為標準,超過這一濃度標準的黑煙的排放,全面予以禁止。為此,該法令對火爐的構造和使用的燃料都做了詳細的規定。(2)指定無煙區:所謂無煙區,即指全面禁止排放任何煙塵的地區。無煙區域的指定,由地方公共團體根據主管大臣批準的命令,負責組織實施。在無煙區內,居民應

21、用無煙煤,或者必須使用電和煤氣等,為此,必須改造舊爐灶。爐灶改造費的310由居民本人負擔,剩余的7 /10則由國家和地方公共團體以3比4的比例予以補貼。地方公共團體還應調查研究爐灶和燃料,向居民推薦效果好的新設備和燃料,鼓勵居民使用,并加以推廣。(3)防止煤煙:該法規定,為防止煤煙而應采取某些方法,對一定規模以上的設備應安裝除塵裝置。此外,還規定要測定排煙量。(4)規定煙囪的高度:該法允許地方公共團體制定建筑條例,并從防止煙害出發,實施對建筑物的控制。地方公共團體在審核某項目的建筑申請時,如果發現建筑物的煙囪存在著因其排放的物質有害于人體健康而發生公害的情況,或者煙囪因不具備足夠的高度,不能去

22、除煤煙和有毒物質,就必須拒絕批準該項目。關于煙囪的高度問題,應考慮它與其周邊地區環境的關系,以條例形式規定出標準。1956年的大氣清潔法是一部將倫敦煙霧事件的教訓具體化了的法律,它不僅規定具體,而且執行方法十分簡便11(P9192)。譬如,就爐灶的改造而言,為確保法律的貫徹執行,該法除賦予地方代執行的權限外,還明確了對違法者罰則,即:每案每天要課以10100英鎊的罰款;地方官員如果泄漏了在職務上所了解到的秘密,則要課以罰金或徒刑。該法頒布后,得到了很好的實施。根據大氣污染防治協會年報和地方行政官廳白皮書的記載,截止到1962年底,在英格蘭和威爾士所發布的指定無煙區的命令達1300份之多,遵照這

23、些命令所指定的無煙區域,占全國總面積的11.6611(P92)。在蘇格蘭也發布了12道類似的命令,在其指定的面積中,最大的是格拉斯哥。在加強有關立法并予以實施后,英國城市的大氣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空氣質量有了明顯改善。譬如說倫敦,經過多年的治理,到70年代中期,已基本摘掉了“霧都”的帽子。據測定,1976年冬,倫敦的能見度比1958年增加了3倍,市區冬季的日照時間,比1958年以前增加了70%。過去由于污染而消失的100多種小鳥,重又飛回到倫敦的上空,給舊日的“霧都”帶來勃勃生機。不過,仍存在許多問題,因為在造成污染之后再進行治理,畢竟是被動的,可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般所采取的單項治理

24、技術,也只能著眼于解決部門性的污染源,而不能從整體上和防治結合上有效地解決環境問題。1979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第二次環境部長會議紀要提出建議:各自環境政策的核心應該是“防重于治”,該建議得到了工業發達國家的普遍贊同。從英國來看,20世紀80年代末葉以來,英國逐漸打破了“先污染后治理”,以及就某個環境問題立法的老傳統,貫徹了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政策,主要措施有:(1)實行城、鄉綜合規劃,全面解決合理布局問題,力爭做到防患于未燃;(2)實施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使有害環境工程在施工前通過評價而得到有效控制;(3)轉變“單打一”的污染控制態度,采取綜合污染治理措施,全面考慮從工業生產過程

25、到一切媒介物所釋放的物質對環境的影響;(4)采用最為有效而又無需過多費用的技術,來防止污染物的排放,或將污染物的排放量減少到最低限度,或使釋放的物質無害化13(P79-98)。這些措施已被逐步付諸實踐,它們對于大氣污染的治理和環境保護來說是積極而有效的,是污染治理對策的新發展。譬如說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主要用于重大工程或開發項目上馬前的論證之中,它具體評價和核算某一重大工程對環境的可能影響,而在評價和核算時要考慮公眾的輿論以及專家的建議,這樣就使重大的工程建設具有透明度和公開性,并且有助于鼓勵負責任的保護環境的態度。至于綜合污染治理措施,它要求綜合處理固態、液態和氣態廢棄物,使之對環境的侵害降低

26、到最小程度,以確保形成避免損害環境的污染控制體系,這標志著人們的環境教養和態度的急劇變化,并且為環境立法的未來發展樹立了榜樣13(P263-264;97-98)。四、英國治理污染、凈化空氣的一些特點人們常常認為,英國的大氣污染控制是在排放物容量不明確的基礎上執行的,其特色體現在所謂的“切實可行的措施”(the Best Practicable Means,簡稱BPM)之中。BPM這一著名的準則誕生于1842年的利茲改善條例(The Leeds Improvement Act)3(P32);1874年的第二個堿業法首次運用了這一準則。今天,盡管歐洲范圍內解決大氣污染問題的趨勢是確立空氣質量和排放

27、物標準,但是英國卻極力維護它的BPM方法,認為這一方法最適合它的需要,并且已久經考驗。根據1988年英國環境部(th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的解釋,BPM的基本要素有:“(1)不能容忍造成某種公認的或長或短的健康公害的排放物;(2)在考慮地方條件與環境、控制技術知識現狀、所排放物質的后果、財政狀況和所使用的措施等基礎上,必須根據排放物濃度和質量,將其減至最低的適當的水平;(3)為確保排放物達到最低的適當的水平,必須規定氣體排放的高度,以致通過稀釋和消散使殘留的排放物無害而不令人生厭”12(P127)。國外學者分析,實施BPM的優點在于,它能將污染控制措施施行于污

28、染過程的方方面面;它提供了一種靈活、有效的方法來達到控制的開支與收益之間的平衡;它能夠針對獨特的地方環境而靈活地加以運用,而且它已為英國的工業和控制權威所熟悉12(P127)。應該說,英國大氣污染控制的這一準則既有強制又有彈性,它無疑是英國人的實事求是作風在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方面的一種體現 關于英國人所具有的實事求是的作風,參閱:蔣孟引英國歷史的活力,載于英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現代化,王覺非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2529頁。在考慮大氣污染控制的經濟基礎時,英國承認“污染者支付原則”(the Polluter Pays Principle)是大氣污染控制的關鍵因素,這也是英國治理污染的

29、一個特點。當然,“污染者支付”亦是歐洲經濟共同體(EEC)環境政策的一條根本原則12(129),它意味著防治污染的費用,或者減輕因污染造成的環境損害的費用應由對此負責的方面負擔。但各工業發達國家大都根據本國國情,實行某些適用于自身的原則,譬如公共資金補助形式的支付,或以減免稅收來提供投資刺激;以向產生污染的工序征稅的方式收取費用;或者頒發向大氣釋放污染的有價許可證而收取費用。英國并沒有實行這些適用于其他國家的原則,總的來說,它的方法是依照法令要求個人或組織使用切實可行的措施,來減少有害或有毒氣體的排放。如何使用切實可行的措施,則與財政狀況有關系,而它所實行的污染者支付原則,體現了“切實可行措施

30、”中的最大限額的經濟要素。英國治理污染的另一個特點則是科研力量的參與。英國的不少研究機構以及高等學府在相當廣泛的基礎上參與了環境監測和防止污染的研究工作。自1960年起,以華倫·斯普林實驗室為重心,根據遍布全英的1200多個監測站的測定結果,對空氣中煙塵和二氧化硫的含量進行估計,據此提出不同地區控制污染的不同措施,并研究新發現的污染物對環境的影響。里丁大學、阿斯頓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威爾士大學、謝菲爾德大學和利茲大學等高等學府,也分別對車輛排放污染物、空氣質量標準、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空氣污染對農作物和土壤的影響、測定灰塵及其它污染物的儀器的改進,以及煙囪的設計與安裝位置等問題進行了研

31、究12(129)。科研力量的廣泛參與,無疑為大氣污染的防治以及其他環境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可見,英國在先于其他國家創造輝煌的工業城市文明時,也率先踏上污染而后治理的現代文明的環境歷程。英國的經歷從一個方面表明,當今人們所關注的包括大氣污染在內的各種環境問題,其實具有很長的歷史,并且在工業化、城市化以后日益加重。工業經濟的迅速發展、能源的大量消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等因素,無一不給自然環境帶來負面影響;到頭來,這種負面影響又殃及人類自身。因此,在全球環境形勢異常嚴峻的今天,人類應該在深刻地認識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的基礎上,重新審視人類文明的足跡,并帶著歷史的悔悟與自然對話。參考文獻:1

32、 意卡洛M奇波拉.歐洲經濟史:第3卷:工業革命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2 Stradling,D.& Thorsheim,P. The Smoke of Great Cities, British and American Efforts to Control Air Pollution,1860-1914J.Environmental History,1999,4(1).3 Clapp,B.W.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Britain since the IndustrialRevolutionM.Longman Publishing,New

33、York,1994.4 D.W.F Hardie.A history of the chemical industry in WidnesM.Liverpool,1950.5英狄更斯.荒涼山莊M.黃邦杰,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6 Sauvain,Philip A. British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1700-1870M.England:Stanley Thornes Ltd,1987.7 Vogel,D.National styles of regulation, environmental policy in Great Britain

34、and the United StatesM.Ithaca and London,1986.8 McELDOWNEY,JOHN. F& McELDOWNEY,SHARRON. Environment and the LawM. Longman Limited,1996.9 Kiss,A.and Shelton,D. Manual of European Environmental LawM. Cambridge:Grotius Press,1993.10 Jes Fenge,Ole Hertel and Fina Palmgren ed.,Urban Air PollutionEuro

35、pean Aspects, The Netherland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8.11 趙承杰.英國對大氣污染的法律調整J.國外環境科學技術,1989(1).12 International Union of Air Pollution Prevention Associations. Clear Air Around The World:The Law and Practice of Air Pollution Control in 14 Countries in 5 Continents.Britain:Brighton,1988.13 John F.McEldowney & Sharron McEldowney, Environment and Law,an introduction for environmental scientists and lawyers,Essex: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1996. Resea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