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編號 焦作焦作師師范高等范高等專專科學校科學校 畢 業 論 文 論文題目論文題目 論桿秤的歷史來源及其發展論桿秤的歷史來源及其發展 系系 部 部 政教院政教院 專專 業業 歷史教育歷史教育 班班 級級 12011201班班 學學 號號 1295012110212950121102 學生姓名學生姓名 薛蕾薛蕾 指導教師指導教師 張曉民張曉民 職職 稱稱 副教授副教授 2015年5月 目目 錄錄 1 1 桿秤的歷史來源 桿秤的歷史來源 2 2 1 1 民俗傳說 民俗傳說 2 2 2 2 度量衡度量衡 的發展的發展 2 2 3 3 桿秤的歷史來源 桿秤的歷史來源 1 1 2 2 桿秤的發展 桿秤的發展 1 1 3 3 小結 小結 6 6 致謝致謝 8 8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 9 9 摘要摘要 自古以來 桿秤就是我國度量衡 三大件 尺斗秤 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中華民族衡重的基本量具 雖然它即將退出歷史舞臺 但其誕生 凝聚了炎 黃子孫的智慧和血汗 反映了文明古國商貿及科學技術的發展 千百年來 桿 秤在繁榮祖國經濟和科技方面 功效卓著 作用獨特 使用價值極高 但是桿 秤作為中國 度量衡 中的一件重要組成部分 在人民的心中的地位遠超其作 用價值 人們把桿秤比作公平正義的化身 其歷史意義深遠 相關格言如 天 地之間有桿秤 那秤砣是老百姓 等 充分體現了桿秤的廣泛的群眾基礎及政 治意義 關鍵詞 關鍵詞 度量衡 杠桿原理 論桿秤的歷史來源及其發展論桿秤的歷史來源及其發展 一 桿秤的歷史來源一 桿秤的歷史來源 中國向來是喜歡幻想的國度 其吃穿住行等往往都帶有傳奇色彩 所以關 于桿秤的歷史來源有著傳奇又豐富的神話色彩 從民俗傳說 春戰說 秦初說 西漢說 東漢說 魏晉說等來論述桿秤的歷史淵源 1 1 民俗傳說 民俗傳說 范蠡造秤 相傳范蠡在經商中發現 人們在市場買賣東西 都是用眼估堆 很難做到 公平交易 便產生了創造一種測定貨物重量的工具的想法 一天 范蠡在經商回家的路上 偶然看見一個農夫從井中汲水 方法極巧妙 在井邊豎一高高的木樁 再將一橫木綁在木樁頂端 橫木的一頭吊木桶 另一 頭系上石塊 此上彼下 輕便省力 范蠡頓受啟發 急忙回家模仿起來 他用 一根細而直的木棍 鉆上一個小孔 并在小孔上系上麻繩 用手來掂 細木的 一頭拴上吊盤 用以裝盛貨物 一頭系一鵝卵石作為砣 鵝卵石搬動得離繩越 遠 能吊起的貨物就越多 于是他想 一頭掛多少貨物 另一頭鵝卵石要移動 多遠才能保持平衡 必須在細木上刻出標記才行 但用什么東西做標記好呢 范蠡苦苦思索了幾個月 仍不得要領 一天夜里 范蠡外出小解 一抬頭看見了天上的星宿 便突發奇想 決定用南 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標記 一顆星代表一兩重 十三顆星代表一斤 從此 市 場上便有了統一計量的工具 秤 但是 時間一長 范蠡又發現 一些心術不正的商人 賣東西時缺斤少兩 克 扣百姓 他想 怎樣把秤改進一下 杜絕奸商們的惡行呢 終于 他想出了改 白木刻黑星為紅木嵌金屬星形 并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 再加上福 祿 壽三星 以十六兩為一斤 目的是為了告誡同行 作為商人 必須光明正大 不能去賺黑心錢 并說 經商者若欺人一兩 則會失去福氣和幸福 欺人 二兩 則后人永遠得不了 俸祿 做不了官 欺人三兩 則會折損 陽壽 短命 就這樣 秤這種計量工具便一代一代地流傳了下來 并一直沿襲了兩千多年 直至今天 桿秤是 度量衡 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 桿秤的歷史來源及發展 與 度量衡 的發展密不可分 2 2 度量衡度量衡 的發展的發展 夏商周是我國度量衡制度逐步建立的時期 從 關石禾鈞 王府則有 的 夏代 到出土了骨 牙尺的殷商 以及設置了各級官吏來管理度量衡的西周 這些歷史事實從各個不同角度反映了夏商周三代手工業的發展 商業的興旺 以及農業生產和賦稅制度等各個方面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狀況 春秋戰國時期 群雄并立 各國度量衡大小不一 秦始皇統一全國后 推行 一法度衡石丈 尺 車同軌 書同文字 車同軌 書同文 錢同幣 幣同形 度同尺 權同衡 行同倫 一法度 頒發統一度量衡詔書 制定了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 商代牙尺 為中國2000多年封建社會的度量衡制奠定了基礎 很早以來 銖 兩 斤 鈞 石五者都用作重量的單位 但古時對重量單位的說法復雜不一 例如 孫子 算經 卷上 稱之所起 起于黍 十黍為一絫 累 的古字 十絫為一 銖 二十四銖為一兩 說苑 辨物 十粟重一圭 十圭重一銖 說 文 金部 錙 六銖也 淮南子 銓言 高誘注 六兩曰錙 玉 篇 金部 鎰 二十兩 集韻 質韻 二十四兩為鎰 等等 黍 粟 絫 圭 等 都是借用粟黍和圭璧的名稱 實際上早已 不用 錙 鎰 及 鍰 釿 等都是借用錢幣的名稱 也早就不用 所以各家說法有種種不同 自 漢書 律歷志 把銖 兩 斤 鈞 石這五個 單位命名為五權之后 名稱就比較一致起來 直至唐代都沒有改變 其進位方 法頗值一提 二十四銖為兩 十六兩為斤 三十斤為鈞 四鈞為石 關于使用 兩以下的錢 分 厘 毫 絲 忽等小單位 南朝 梁 陶弘景 名醫別錄 曾說 分劑之名 古與今異 古無分之名 今則以十黍 為一銖 六銖為一分 四分成一兩 唐 蘇敬注云 六銖為一分 即二錢半也 可見自唐代起已把本作為貨幣的 錢 當作重量單位 并且 積十錢為一兩 但那時分的進位還沒有確定為錢 的十分之一 再說分 厘 毫 絲 忽等 原是小數名稱 后從長度借用為重 量單位名稱 自宋代開始定為錢的十退小單位 宋代權衡的改制廢棄了銖 絫 黍等名稱 其重量單位名稱自大到小依次為石 鈞 斤 兩 錢 分 厘 毫 絲 忽 其進位方法已如前述 宋制衡量一直沿用至元明清 很少改易 但有一點須指出 宋元明清之醫方 凡言 分 者 是分厘之 分 而晉唐 時一分則為兩錢半 二者不同 要精確的測量出來量的多少 就需要一個很重要的測量工具 桿秤 3 3 桿秤的歷史來源 桿秤的歷史來源 關于桿秤的歷史來源 主要有兩方面的意見 一種認為我國商品經濟歷史悠久 古代文明發達 杠桿原理問世早于歐洲 名列世界之首 有較早衡權器實物出土 又有豐富的文獻記載 桿秤創始應 在春秋戰國 距今已有兩三千年歷史 另一種看法認為 我國桿秤的產生 是 在春秋戰國不等臂秤的基礎上 經過逐步演變 直到秦漢乃至魏晉南北朝才出 現的 距今約1000多年 從目前情況看 持后一種觀點的人為多 但說法也不同 一曰 秦初說 范文瀾在 中國通史簡編 第二編中認為 秦始皇按 秦國制度統一全國度量衡 公元前221 年 頒布統一度量衡詔書 凡制造度量衡器 都得刻上這個四十字的詔書 并說 隋時掘得秦始皇時秤權 有丞相隗狀 王綰二人列名 想見度量衡器 由官府遵照詔書負責監制 不許民間私造 上面提到的 四十字詔書 即 人們熟悉的 廿六年 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 黔首大安 文號為皇帝 乃詔丞 相狀 綰 法度量則不一歉疑者 皆明一之 所謂 秦始皇時秤權 實指 始皇初年的秤錘 說明秦初即有桿秤 二曰 西漢說 吳承洛在 中國度量衡史 中說 漢代之衡器 即今 之桿秤 并說 漢代之衡器已設有準 稱俗作秤 他還說 史記 有 大禹身為度 稱以出 不過古者以 秤 為衡法之名 而稱 秤相通 通以稱或秤為衡器之名 漢以后始著 始諸葛亮曰 我心如秤 不能為人低 昂 吳氏在 度量衡器名歷史表解 中 明確提出衡器被叫作 秤 起源 于漢 再就是1934年 民國廿三年 商務印書館發行的 中國度量衡 林光 澄等編著 一書也多次出現 漢秤 說法 認為桿秤源于西漢 三日 東漢說 其說有二 一是邱隆在 中國古代衡重計量 中認為 史書上關于桿秤 的記載有 東漢孟業 身重千斤 帝疑其重 乃以大秤懸棟間 又說 三國時吳人韋昭 國語 注曰 衡 秤上衡 衡有斤兩之數 隋書 律歷志 載 后魏景明 500 503 年 中 大樂令公孫崇依 漢書 律歷志 先修秤尺 及見此權 指新莽石權 以新秤稱之 重一百二十斤 新秤與權 合若符契 并得出 東漢已 有桿秤 的結論 二是丘光明雖也認為桿秤是東漢產物 但結論源于對92枚秦 漢及新莽權的分析研究 根據秦 西漢 權和東漢權不同的特點 認為秦和西 漢權 多作天平上的砝碼用 而東漢權 明顯是秤砣 并提出 東漢時己 普遍使用桿秤的結論應該是可信 我國古代權衡器簡論 見 文物 198 4年第10期 的看法 四曰 魏晉說 劉東瑞同志認為 戰國的 不等臂秤經過逐步革新 大 約在南北朝時期 五六世紀 出現了今天所見的提系桿秤 劉還說 現在發 現的有北魏和北齊時的鐵秤砣和銅秤砣 說明桿秤至晚在公元6 世紀已在我國廣泛使用 談戰國時期的不等臂秤 王 銅衡 見 文 物 1979年第4 期 王云與上述看法基本相同 他說 從春秋戰國開始 天平逐步向桿秤過 渡 到三國時 天平中間的提紐從衡桿中間移到一端 并刻有斤兩之數于衡桿 上 出現了提系桿秤 并認為 魏晉南北朝時期桿秤已經通行 并且廣為應 用 五 與上述看法相反 有人 提出我國桿秤創始年代更早 應在春秋戰國 其一 認為 鼻紐權便于懸掛使 用 形似今天的秤砣 因此主張已出土的春秋戰國銅鼻紐權 亦應包括秦漢 出土的 是 桿秤上的秤砣 錘 不是 天平上的砝碼 其二 考古 發掘中鼻紐權多單獨出土 不像銅環權那樣成組成套 其三 墨子 經 說下 有 權重相若也 相衡則本短標長 之句 認為講的就是桿秤 權就是 秤砣 其四 春秋戰國桔橰 桿秤的廣泛使用 恰好是 墨經 上述重要論 斷在實踐中的具體運用 正因為此 錢臨照遠在40年代初就明確指出 本條 述及天平與秤可無疑義 其五 有人提出生于春秋末 戰國初的莊子 面對 當時度量衡嚴重紊亂的現狀 發出 剖斗折衡 而民不爭 的激言 證明春秋 戰國桿秤使用已相當普遍 否則 莊子所言 折衡 的話就無法解說 由此看來 人們早就圍繞我國桿秤的歷史來源問題進行研究和探索 且愈 來愈深入 就時空范圍講 產生桿秤時間從公元前五六世紀的春秋戰國 一直 延伸到公元五六世紀的魏晉南北朝 歷時千年之差 據古書記載 遠在四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 我們的祖先就發明了天平 今天我們還能在博物 館里見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的天平 這些古代天平與我們今天在實驗 室里見到的現代天平基本道理一樣 而模樣卻大不相同 它有一根木質或青銅 質的秤桿 秤桿的中點系著提挈用的繩子 兩端則各固定懸掛一個秤盤 一個 秤盤放待稱的物品 另一個秤盤放砝碼 有意思的是 當時的砝碼是一整套大 小不一的青銅圓環 天平的基本特點是秤桿掛砝碼的一邊 力臂 與掛物品的一邊 重臂 長度相等 因此放的砝碼應當與待稱物品重量相等 這就使天平只適用于稱量較輕的物品 要稱量幾十 幾百千克物品 就得放幾十 幾百千克砝碼 這太麻煩 在天 平出現2000多年后 古代制秤匠師們終于摸索出 小小秤砣壓千斤 的巧辦法 把這個問題解決了 不過 這時出現的還不是像今天這樣的提系桿秤 而是 不等臂秤 不等臂秤的特點是 秤桿上有尺寸刻度 掛物品的繩子和掛秤砣的 繩子都可以在秤桿上滑移 不再采用成套的砝碼 而采用一個重量固定的秤砣 我們在博物館里可以見到公元前5世紀或更早的齊國 在今山東省北部 東部 共國 在今河南省輝縣等地 不等臂秤的秤砣 和公元前4世紀的楚國宮廷里 用的不等臂秤的秤桿 中國發明不等臂秤比歐洲早三個世紀 不等臂秤是杠桿 秤家族的第二代 二 桿秤的發展二 桿秤的發展 作為測定物體質量的衡器 常見的有桿秤 臺秤 案秤 彈簧秤等 桿秤 以帶有星點和錐度的木桿或金屬桿為主體 并配有砣 砝碼 砣 繩和秤盤 或秤鉤 的小型衡器 按使用范圍和秤量的大小分為戥子 盤秤和鉤 秤3種 臺秤 承重裝置為矩形臺面 通常在地面使用的小型衡器 按結構原理 可分為機械臺秤和電子臺秤兩類 案秤 在工作臺案或柜臺上使用的小型商用衡器 按結構和功能可分為 普通案秤和電子計價秤兩類 彈簧秤 利用彈簧在被測物重力作用下的變形來測定該物體重量的衡器 其秤量可從1毫克到數十噸 直至今天 人們對重物的測量要求越來越精確 桿秤也即將退出歷史舞臺 但是 桿秤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長河中 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3 3 小結 小結 縱觀全文 介紹了桿秤的歷史來源以及發展 我主要堅持 春戰說 有關 的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中 佐證了這一觀點 作為中國獨立發明的傳統衡器 桿秤并不比電子秤 科學 性差 而且它更具 人情味 在秤砣高與低中充 分體現人際交往關系 其實 桿秤更具有一種 人文性格 中國人向來在根 據一定原則下禮尚往來 不同于外國的精確計算 桿秤的興衰沉浮更是記錄了 社會生活的變遷和政治的興衰 在大工業文明挑戰手工業時 我們的傳統桿秤 及其生產還能否存在呢 值得我們思考 致致 謝謝 本研究及學位論文是在我的導師張曉民老師的親切關懷和悉心指導下完成 的 他嚴肅的科學態度 嚴謹的治學精神 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 深深地感染 和激勵著我 張老師不僅在學業上給我以精心指導 同時還在思想 生活上給 我以無微不至的關懷 在此謹向張老師致以誠摯的謝意和崇高的敬意 我還要 感謝在一起愉快的度過畢業論文小組的同學們 正是由于你們的幫助和支持 我才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中國民航大學《房屋建筑學雙語》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應用技術職業學院《臨床免疫學及檢驗》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江西省高安市第四中學2024-2025學年初三2月化學試題模擬試題含解析
- 漯河職業技術學院《綜合商務英語(1)》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鄭州澍青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醫療與生育保障》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西農業大學附屬學校2025屆初三3月線上考試化學試題含解析
- 浙江傳媒學院《控制論基礎》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云南省勐海縣第三中學2025年高中畢業生班階段性測試(三)英語試題含解析
- 銅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經典創業案例分析》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預防醫學創新實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三診)綿陽市高中2022級高三第三次診斷性考試 英語試卷A卷(含答案)
- 中職語文靜女教案
- 2025年執業獸醫備考攻略完美版
- 2023年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招聘3163人二(高職院校)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內墻石膏抹灰合同樣本
- 豬場6S管理培訓資料
- 2025隨州高新技術產業投資限公司工作人員招聘【24人】易考易錯模擬試題(共500題)試卷后附參考答案
- 人教版2024-2025學年度八年級下冊物理期中模擬測試卷(含答案)
- 武漢數學四調試題及答案
- 生物制藥考試題(附答案)
- 國家安全教育教案第五章堅持以政治安全為根本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