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金匱要略》習題.
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
§綜合練習
一、名詞解釋
1.五常2.風氣3.元真4.客氣邪風5.灰難6.導引
7.吐納8.膏摩9.未至而至10.陽病11.陰病12.五勞
13.七傷14.六極15.谷飪16.五邪17.厥陽18.卒厥
19.脈脫20.四季脾王21.痼疾22.卒病
二、填空題
1.若,o客氣邪風,中人多死。
2.病人脈浮者在前,—,浮者在后,—,腰痛背強不能行,必短氣而極也。
3.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血氣—,—,此為卒厥。
4.師曰:夫治未病者,,,-
5.夫肝之病,補用—,助用—,益用—之藥調之。
6.清邪—,濁邪—,大邪—,小邪中里,谷飪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
7.師曰:病,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體疼痛者,;后身體疼痛,清便自調者,
也。
8.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后乃治其-
9.夫諸病在臟欲攻之,當—,如渴者,與豬苓湯。余皆仿此。
10.五臟病各有—愈,五臟病各有所惡,各隨—為病。
三、單項選擇題
1.《金匱》認為雜病發病的主要因素為()
A.客氣邪風侵襲B.七情C.房室竭乏D.五臟元真不足
E.蟲獸、金刃災傷
2.冬至之后,“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中的“至而不去”是
指()
A.以得甲子,天未溫和B.未得甲子,天因溫和C.以得甲子,天大寒不解D.以得甲
子,天溫和如盛夏五、六月時E.未得甲子,天大寒不解
3.《金匱?臟腑經絡先后病》中的“六微”是指()
A.六種疾病B.六淫C.六經D.六氣E.六腑
4.其性散漫,中人肌表,發病常在午前的病邪是()
A.風邪B.寒邪C.濕邪D.霧露之邪E.熱邪
5.其性清輕上浮,易傷人上部和皮媵的病邪是()
A.風邪B.濕邪C.寒邪D.霧露之邪E.熱邪
6.其性緊束,常在暮時發病,多中于經絡之里的病邪是()
A.風邪B.寒邪C.濕邪D.飪之邪E.霧露之邪
7.望診見鼻頭色微黑的病機是()
A.虛勞B.肝病C.腎水反侮脾土D.瘀血E.痰飲
8.肝病乘脾,臨床上望診常見()
A.鼻頭色白B.鼻頭色青C.鼻頭色黃D.鼻頭色赤E.鼻頭色黑
9.病在中焦屬實者的呼吸特點為()
A.其吸而微數B.其吸遠C.其吸促D.呼吸動而振振搖E.喘
10.病在下焦的呼吸特點為()
A.其吸而微數B.其吸遠C.呼吸動而振振搖D.息引胸中上氣
E.其吸促
11.病人語聲寂然,喜驚呼者,屬()
A.頭中病B.骨節間病C.心膈間病D.腹中痛E.肝膽病
12.病人頭中有病,聞診可見()
A.語聲喑喑然不徹B.語聲寂然,喜驚呼C.語聲洪亮
D.語聲啾啾然細長E.語聲低微
13.春季,下列各組色脈中,何者病情最重()
A.色青脈石B.色青脈毛C.色白脈毛D.色青脈弦E.色青脈洪
14.卒厥見身和、汗自出的病機為()
A.表衛不固B.陽氣渙散C.陰陽離決D.氣血通暢E.亡陰
15.早春時,出現色白,脈毛的機理是()
A.肺氣郁閉B.邪犯肺衛C.肺氣虛D.金克木E.風邪戀肺
16.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的病機是()
A.邪熱消谷B.臟氣為邪氣所改變C.胃陽漸復D.邪氣漸退
E.虛陽浮越
17.卒厥見唇口青,身冷的機理是()
A.血液郁滯,陽氣閉阻B.氣血逆亂C.邪氣閉阻,血液郁滯,陽氣渙散
D.陽氣虛衰,陰寒內盛E.氣隨血脫
18.其性重濁,易傷人關節及下部的病邪是指()
A.寒邪B.霧露之邪C.熱邪D.風邪E.濕邪
19.對虛勞望診,可見()
A.色白B.色黑C.色黃D.色赤E.色青
四、多項選擇題
1.“治未病”的含義是()
A.未病先防B.早期治療C.已病防傳D.適時治療E.謹防誤治
2.《金匱》提出疾病的預防方法有()
A.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B.保持五臟元真通暢
C.無犯王法,避免禽獸災傷D.房室勿令竭乏
E.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
3.《金匱?臟腑經絡先后病》提出雜病的治療原則有()
A.治未病B.虛實異治C.表里應分緩急D.新久宜有先后
E.攻邪當隨其所得
4.根據《金匱》對陽病的與陰病的分類,下列何種病屬陽病()
A.頭痛B.腰痛C.腸鳴D.腳攣急E.啰
5.《金匱?臟腑經絡先后病》篇對面部望診指出()
A.色青為痛B.色白為亡血C.色鮮明者為有留飲D.色黃者便難
E.色赤者為熱
6.《金匱》指出“非其時色脈,皆當病”。下列屬非其時色脈的有()
A.春季色青脈弦B.春季色白脈毛C.夏季色赤脈洪D.秋季色白脈毛
E.冬季色赤脈洪
7.卒厥預后佳的標志是()
A.唇口青B.汗自出C.身和D.身冷E.無汗
8.《金匱》中指出疾病的治療、護理方面,應根據臟腑特性而調治,以下何者符合此原則
)
A.肝病虛者食用辛辣B.脾病濕困用辛燥C.胃陰不足用甘寒
D.肺病氣虛而食寒涼E.腎虛水泛而居溫暖之處
9.攻在臟之邪時,遵循審因論治原則,“隨其所得而攻之”的例子有()
A.風寒外束,用麻黃湯B.水熱互結傷陰用豬苓湯
C.下焦熱與血互結,用桃核承氣湯D.宿食下利用承氣湯
E.陽明熱盛用白虎湯
10.《金匱》的“五邪”不包括()
A.風邪B.寒邪C.暑邪D.濕邪E.燥邪
11.根據“治未病”的理論,臨床上對肝實證的治療,除瀉肝外,還可采取何種治法
)
A.柔肝B.滋水涵木C.清心D.實脾E.寧肺
五、簡答題
1.1.為什么《金匱》認為“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脈浮者在后,其病在里”?
2.2.簡述五邪中人的特點。
3.3.試述“厥陽獨行”的含義和臨床意義。
4.4.什么是“心膈間病”?其在聞診方面有何異常表現?請簡述其機理。
5.5.為什么“脈脫入臟即死,入腑即愈”?
6.6.請簡述“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必發熱”的機理。
7.7.試述“設微赤非時者死”的病機與臨床意義。
六、論述題
1.試述《金匱》首篇以臟腑經絡先后病命名的意義。
2.張仲景對疾病的病因及發病途徑有何認識?與陳無擇的“三因學說”有何異同?
3.試述《金匱》對肝虛證的具體治法。
4.談談表里同病的治療法則。
5.整體觀念在《金匱?臟腑經絡先后病》篇中體現在哪些方面?
6.談談張仲景對疾病的預防有哪些主要觀點?
7.試述臟腑虛實相傳的基本規律,并舉例說明。
8.請解釋“卒厥”的病機與預后。
9.談談你對“夫諸病在臟,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的理解,及臨床如何運用?
10.請分析新舊同病時的治療原則。
11.為什么說“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遠,此皆難治”?
12.如何正確理解“五臟病各有所得者愈”,“各隨其所不喜者為病”?
§參考答案
一、名詞解釋
1.1.五常:指五行。
2.2.風氣:指自然界的氣候。
3.3.元真:指元氣或真氣。
4.4.客氣邪風: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泛指外來的致病因素。
5.5.灰難:指疾病。
6.6.導引:指自我按摩的一種養生卻病療法。
7.7.吐納:是調整呼吸的一種養生卻病方法。
8.8.膏摩:用藥膏熨摩體表的-一種外治法。
9.9.未至而至:第一個“至”字指時令,第二個“至”字是指相應的氣候變化。
10.陽病:指屬外表經絡的病證。
11.陰病:指屬內部臟腑的病證。
12.五勞:《素問?宣明五氣篇》及《靈樞?九針論》均以“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
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為五勞所傷。
13.七傷:《諸病源候論?虛勞候》指出七傷為大飽傷脾,大怒氣逆傷肝,強力舉重,久坐
濕地傷腎,形寒飲冷傷肺,憂愁思慮傷心,風雨寒暑傷形,大恐懼不節傷志。
14.六極:楊雄《方言》:“極,疲也”。六極指六種虛損的病證。《諸病源候論》謂氣
極、血極、筋極、骨極、肌極、精極為六極。
15.谷飪:谷同毅(gti谷)。飪(rGn任),熟食也。飪指飲食。
16.五邪:指風、寒、濕、霧、飲食之邪。
17.厥陽:厥,逆也。厥陽即陽氣上逆。
18.卒厥:卒同猝。卒厥,是突然昏倒的一種病證。其病機陰陽氣血逆亂。
19.脈脫:指一時性脈象乍伏不見,多由邪氣阻遏,脈中氣血一時不通所致。
20.四季脾王:王,通旺。意指四季之末,即農歷三、六、九、十二各月之末十八天,為脾
土當令之時。此處可理解為一年四季脾氣都健旺之意。
21.痼疾:指難治的慢性久病。
22.卒病:指突然發生的新病。
二、填空題
1.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2.其病在表其病在里3.入臟即死入腑即愈
4.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5.酸焦苦甘味6.居上居下中表
7.急當救里急當救表8.卒病痼疾9.隨其所得而攻之10.所得者其所不
喜者
三、單項選擇題
1.D2.C3.E4.A5.D6.B7.C8.B9.A10.B11.B12.D
13.C14.D15.D16.B17.C18.E19.B
四、多項選擇題
1.ABC2.ABCDE3.ABCDE4.ABD5.ABCD6.BE7.BC8.BCE
9.BCD10.CE11.DE
五、簡答題
1.為什么《金匱》認為“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脈浮者在后,其病在里”?
“脈浮者在前”指浮脈見于關前寸部。寸脈屬陽主表,所以寸脈浮,病邪多在表,是正氣抗
邪于表的征象,脈多浮而有力。“脈浮者在后”是指浮脈見于關后尺部。尺脈屬陰主里,所以尺
脈浮則病在里,多由于腎陰不足,虛陽外浮所致,脈多浮而無力。《金匱》意在指出,臨床診脈
要注意分部,而且辨證還應注意結合臨床癥狀。該條條文提出“腰痛背強不能行,必短氣而極”
的腎虛癥狀,是為了說明只有脈證相參,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
2.簡述五邪中人的特點。
五邪是指風、寒、霧、濕、飲食五種病邪,又分別稱作清、濁、大、小、谷飪之邪。五邪侵
襲人體,各有一定的規律,即''五邪中人,各有法度”之謂。風為陽邪,其性散漫,多中于午前
而侵犯肌表,令人脈浮緩;寒為陰邪,其性緊束,常在暮時中于經絡之里,令人脈緊急;濕邪類
水,其性重濁下流,常傷于下而流注關節;霧露之邪輕清居上,易傷于上而犯皮媵;飲食之邪即
谷飪之邪,從口而入,易損傷脾胃,而形成宿食。以上五邪中人的法度,體現了同氣相求,以類
相從之共同規律,所謂大小、表里、上下,午暮等,都是相對而言,不必拘泥。
3.試述“厥陽獨行”的含義和臨床意義。
“厥陽獨行”指陰氣衰竭,陽失所附,有升無降,獨盛于上的病機。在正常情況下,人體處
于“陰平陽秘”的狀態,陰與陽相互維系,其升降保持相對平衡。如果陽盛陰竭,就會導致陰不
斂陽,陽氣上逆,所謂“有陽無陰”,就形成了“厥陽獨行”的病理狀態。《金匱》論述厥陽的
意義,是為了強調陰陽失去平衡是一切疾病發生的基本病機。臨床上見到的肝陽上亢而面赤、眩
暈,跌仆,甚至昏不識人,即屬這一類性質的病證,如果進一步發展到陰陽離決,就會導致死
亡。
4.什么是“心膈間病”?其在聞診方面有何異常表現?請簡述其機理。
“心膈間病”,指結胸、心痞等一類病證。這類疾病在聞診方面有“語聲喑喑然不撤”之
狀,即語聲低微而不清徹。由于膈間為心肺所居,肺主氣,司呼吸,實邪閉塞心胸,導致氣道不
通暢,肺氣出入升降失常,產生了語聲低微而不清徹的臨床癥狀。
5.為什么“脈脫入臟即死,入腑即愈”?
脈脫,指一時性的脈象乍伏不見,脈絕似脫,并非真正脈絕或脈脫,多由正邪相爭,邪氣阻
遏正氣,脈中氣血一時失去通利所致。如邪氣深入難出,氣血不易一時通暢,脈道運行難以恢復
正常,脈乍伏不見,提示疾病深重,所以說:“入臟即死”;若邪未深入,病位較淺,容易外
泄,氣血迅即通利,脈道運行恢復正常,則預后較好,所以說:“入腑即愈”。說明病邪輕而病
位淺者,易治;病邪重而病位深者,難治。
6.請簡述“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必發熱”的機理。
所謂“素不應食”,指未病前不喜愛的食物,個體有差異。如見患病之后,突然想吃平素所
不喜愛的食物,這是“臟氣為邪氣改變”所致。食了平素所不喜愛的食物以后,可能反助長邪氣
而引起發熱,應加以注意。臨床上有的患者,突然想吃平時不喜歡的食物,往往會出現發熱現
象,對重病人來說,可能預后不佳。一般情況下,視為病理狀態,有臨床診斷意義。
7.試述“設微赤非時者死”的病機與臨床意義。
赤為心之色,又屬火熱之色,此處指亡血病人,本應面色白,反見微赤,是陰虛血少,虛陽
不斂而上浮所致。“非時者”,說明既非炎熱季節,又非遠行急走或酒后、飯后,以及急躁暴怒
時的面“微赤”,而是病情危重的表現,預后不佳,若不及時救治,將有陽脫之虞,故曰
“死”。
六、論述題
1.試述《金匱》首篇以臟腑經絡先后病命名的意義。
《金匱》一書是以整體觀念為指導思想,以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來論述雜病的證治。就
人體而言,臟腑在內,經絡在外,是一個整體。就疾病而言,雖然內傷雜病多自內而發,病變多
在臟腑,但常因外感“客氣邪風”而來。病邪侵襲,往往先中經絡,肌膚媵理,而后入臟腑,所
以雜病的產生,都是臟腑經絡病理變化的反映。因此在分析雜病的病機上,《金匱》以臟腑經絡
理論為主,而且對疾病的分類也以臟腑經絡劃分,如把經絡病歸為陽病,臟腑病歸為陰病。若能
掌握臟腑經絡先后病的病理傳變規律,就能分清標本緩急,給予恰當的治療。篇名中“先后病”
提示臨床應注意臟腑經絡先后病的傳變規律。雜病有在經絡臟腑和出現先后的不同情況,根據這
些疾病的不同表現,辨證施治才能收效。所以該篇以臟腑經絡先后病來命名。
2.張仲景對疾病的病因及發病途徑有何認識?與陳無擇的“三因學說”有何異同?
對于疾病的病因,張仲景認為歸納起來,主要發病途徑有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
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
刃、蟲獸所傷。”即第一為經絡受邪,傳入臟腑,是因為體內臟腑正氣不足,邪氣乘虛入內所
致,故云”為內所因也”。第二是病邪在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是外部體表受邪所
致,病邪不傳于內,故云”為外皮膚所中也”。以上兩條,均由“客氣邪風”侵襲。第三不因
“客氣邪風”的侵襲,由于房勞過度,意外的金刃創傷,以及毒蟲猛獸等所傷,與上二者不同。
張仲景的發病學說是以經絡臟腑分內外,六淫邪氣為主要致病原因,以邪正力量的對比決定病位
的淺深。
陳無擇的“三因學說”是以六淫為外因,七情為內因,將房室、金刃歸為不內外因,將三種
病因并列討論。張仲景的發病學說與陳無擇的“三因學說”在病因方面都強調了六淫和房室金
刃。所不同的方面為,陳無擇將七情作為內因,而張仲景卻未明確提出這一點。
3.試述《金匱》對肝虛證的具體治法。
《金匱》以“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具體說明肝虛證的治法。
肝虛之證,多為肝之陰血不足,除直補本臟外,還應根據五行相生方面來養肝體,酸入肝,肝虛
當補之以本味,故補用酸。焦苦入心,因心為肝之子,子能令母實,而且肝虛易受肺金之侮,助
心火可制約肺金。甘藥調和脾土,目的在于補土制水以助火,從而制金防其侮肝木;且肝苦急,
急食甘以緩之;另外,酸甘相合,又可化陰以養肝體。說明治療肝虛證不僅要補肝之本臟,且要
從相生方面滋養肝體。這對于臨床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后世根據酸甘焦苦合用的原則,選用芍
藥、五味子、當歸、丹參、地黃等藥,配以炙甘草、淮小麥、大棗之屬來治療頭目眩暈,失眠多
夢,舌光紅,脈弦細之肝虛證,有較好的療效。
4.談談表里同病的治療法則。
表里同病一般有三種情況:表證重而里證輕;表證輕而里證重;表里證輕重相當。治療時相
應有三種治則:①先治表證,后治里證;②先治里證,后治表證;③表里同治。臨證選擇哪一種
治則,須視其病情的輕重緩急而定,《金匱》主要強調了前二者。如《金匱?臟腑經絡先后病》
云:“病有急當救里救表者,何謂也?師曰:病,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體疼痛者,急
當救里;若身體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說明一般情況下,表里同病,表證勢急,里
證不重時,當先治其表,表解之后才能攻里。若先攻其里則易導致表邪內陷,而變生它證,故采
取先表后里的治則。即“若身體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但是如果表里同病,里證勢
急,如出現“下利清谷”伴“身體疼痛”,即屬里陽虛寒,又兼表邪時,則當急治其里,后攻其
表。如先發其表,則犯“虛虛”之戒,重傷陽氣,會導致正虛難以抗邪,邪氣蔓延,反有亡陽之
變。臨床對這種病證,一般先以四逆湯溫其里,里證緩解,再用桂枝湯解表散邪。所以,表里同
病,應采取急者先治的原則。而只有在表病與里病處于急緩相當的情況下,才可表里同治。
5.整體觀念在《金匱?臟腑經絡先后病》篇中體現在哪些方面?
整體觀念在本篇中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人與自然界是一個整體。如原文“夫人稟
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就是從生理和
病理兩方面說明,一方面,自然界為人類提供了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存在
致病因素可使人產生疾病。又如原文“寸口脈動者,因其旺時而動,假令肝旺色青,四時各隨其
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時色脈,皆當病”,說明自然界變化可以影響人體的生理功能。正常
人的色脈,會隨著四時的變化而發生相應的變化。人體與自然界的變化相適應則身體健康,否則
就會導致疾病。以上體現了人與自然界密切相關的整體觀。二、人體自身是一個有機整體。如原
文在論述“治未病”原則時說:“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補
之。”說明疾病可以在臟腑間互相傳變,在某臟有病時,就要預防已病臟腑向未病臟腑傳變。而
原文”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也說明經絡與臟腑疾病亦可相互傳變。上述條文可以
看出,臟腑之間,經絡與臟腑之間,都存在著疾病相互傳變的關系,從而體現了人體內各臟腑、
經絡之間相互關聯的整體觀。
6.談談張仲景對疾病的預防有哪些主要觀點?
張仲景對疾病預防方面的觀點,歸納起來主要有幾個方面:重視人體正氣,未病先防和已病
防變。一、未病先防:《金匱》認為疾病的發生與否,關鍵在于人體內的正氣,外因“客氣邪
風”,雖是人體發病的重要因素,但正氣卻是決定人體發病的根本因素。所以《金匱》強調“若
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如果人體正氣不虛,”不遺形體有衰”,縱有“客氣邪風”侵襲,
“病則無由入其媵理”,即使得病亦不會深入。要做到未病先防,張仲景指出要“養慎”。其具
體措施有:“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及“房室勿令竭乏”等。說
明既要加強道德修養,愛國守法,避免意外的災傷,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飯及房室都要有節制,
這樣就能保持“五臟元真通暢”而健康無病。二、已病防傳:指一旦不慎發病,應早期治療,防
止疾病由經絡入臟腑,或由一臟傳入它臟,使病情進一步發展。所謂“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
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采用“導引、吐納、針灸、膏摩”等法,驅邪外出,使病邪
不能深入。若邪已入臟腑,則當根據臟腑虛實相傳的基本規律,治未病之臟腑,截斷其傳變,阻
止病情發展蔓延。
7.試述臟腑虛實相傳的基本規律,并舉例說明。
依據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人體臟腑在生理方面相互密切聯系,在病理變化方面則有虛實相
傳的規律。即:實則傳而虛則不傳;虛則受邪而實則不受邪。一、實則傳而虛則不傳,指已病的
臟腑而言。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是指肝實證易傳其所勝之脾,故需“當先實脾”。若屬
肝虛證,則不易傳脾。二、虛則受邪而實則不受邪,則是指受傳的臟腑而言。再以肝病傳脾為
例,如肝實脾虛則肝病傳脾,治療上必須“當先實脾”,如脾不虛則不需補脾,故云:“四季脾
王不受邪,即勿補之”。總之,臟腑邪盛則傳,而臟腑邪不盛則不傳;臟腑虛則受邪,而臟腑不
虛則不受邪氣相傳,這就是臟腑虛實傳變的基本規律。
8.請解釋“卒厥”的病機與預后。
“卒”同“猝”,突然之意。“卒厥”是指突然發生昏厥的病證。其病機為陰陽氣血逆亂,
臟腑功能失調。卒厥的預后,《金匱》以入臟、入腑來判斷。病人卒然昏倒之后,如出現唇口
青、身冷,說明邪氣內閉,血流郁滯,陽氣渙散,內閉外脫,屬入臟,預后不良,所以說“入臟
即死”。若見身和、汗自出,說明氣血流通恢復正常,屬在腑,比較容易治愈,所以說“入腑即
愈”。所謂“入臟”、“入腑”,主要指病位的深淺,猶言在里、在外,是相對而言。同樣,
“即死”、“即愈”也非絕對之辭。因臟性藏而不瀉,腑則瀉而不藏,病邪入腑尚可排泄,治療
較易。而邪入臟則邪無出路,需要通過攻其相為表里的腑才能驅除,所以難治。《金匱》以此舉
例說明臟腑病位之深淺可判斷疾病的預后。
9.談談你對“夫諸病在臟,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的理解,及臨床如何運用?
“夫諸病在臟,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這句話,體現了《金匱》審因論治的治療法
則。“所得”是所合、所依附的意思,指與病邪相結合的意思。病邪入臟在里,痼結不解,多與
體內痰、水、瘀血、宿食等有形實邪相結合,治療時當審因論治,攻逐其有形實邪,使無形之邪
失去依附,則病易痊愈。例如,渴而小便不利,審其因為熱與水結而傷陰,當用豬苓湯育陰利
水,使水去而熱除陰復,渴亦隨之而解。它證可以此類推,如熱與食結用大、小承氣湯。另以唐
宗海為代表的醫家認為“得”者,合也。古訓相“得”為相合,五臟各有所合,即臟有病者,當
隨其所合之腑而攻治。如腎與膀胱相合,腎病則治其膀胱。這種“臟病取腑”的治法已在臨床應
用,有實踐指導意義。
10.請分析新舊同病時的治療原則。
新舊同病,即指“病痼疾加以卒病”的情況。《金匱》認為,一般情況下應先治卒病,后治
痼疾。因為從病勢分析,痼疾日久勢緩,卒病新起勢急。另一方面,痼疾根深蒂固,證候復雜,
難以速愈,而卒病邪氣尚淺,其病易除。因此,在痼疾加以卒病的情況下,應先治卒病,后治痼
疾,可以避免新邪深入與舊疾相合。當然在臨床治療新病與舊病相合的病人時,治新病同時還須
考慮到舊病。如《傷寒論?太陽病》篇:“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就是治療新病兼
顧舊病的例證。
11.為什么說“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遠,此皆難治”?
人的呼吸主要與肺腎兩臟有關。肺主呼吸,而腎主納氣。所以有“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
根”的說法。此處“上焦”指肺,“下焦”指腎。“在上焦者,其吸促”指病在上焦,呼吸短促
困難,為肺氣大虛而吸入之氣不能下達,氣入而隨即外出所致。“在下焦者,其吸遠”指病在下
焦,吸氣深長而困難,為元氣衰竭,腎不納氣所致。二者在臨床上都是病程較長,病情嚴重,故
云:“此皆難治”。
12.如何正確理解“五臟病各有所得者愈”,“各隨其所不喜者為病”?
“五臟病各有所得者愈”這句話說明,臨床應根據五臟病的喜惡來進行治療和護理,才有利
于五臟生理功能的恢復。因為五臟的生理特性各異,因而適宜病情好轉的飲食、居處也不相同。
“所得”指與五臟特性相應的飲食、居處與治療。如脾喜燥而惡濕,脾為濕困,則宜溫燥而忌肥
甘,護理時就要注意避免吃肥甘厚味之品。又如脾胃虛寒的病人,除服溫補脾胃的藥物外,要注
意食用溫熱易消化的食物,及居處保持溫暖等,才會有助于疾病的恢復。反之,如果治療、護理
違背五臟特性,則會助長病邪而使病情惡化。如果脾胃虛寒的病人服用了苦寒的藥物,吃生冷不
易消化的食物,住在寒冷潮濕的居處等,這些都會加重脾胃虛寒。這就是“各隨其所不喜者為
病”。
痙濕喝病脈證治第二
§綜合練習
一、名詞解釋
1.剛痙2.柔痙3.兒兒然4.中喝5.瘡家6.濕家7.濕痹8.火攻
9.日晡所10.取冷11.臥不著席12.齒介齒13.蟲行皮14.食頃
15.冒狀
二、填空
1.1.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
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O
2.2.病者一身盡疼,發熱,,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
3.3.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湯發其汗為宜,
4.4.濕病的發汗法當為
5.5.大承氣湯可治療_.致痙。
三、單項選擇題
1.痙病的主脈是()
A.浮緊脈B.緊而弦脈C.沉遲脈D.沉而細者E.浮數脈
2.柔痙的治療選方為()
A.調胃承氣湯B.葛根湯C.防己黃茂湯D.止痙散E.括簍桂枝湯
3.痙病,高熱.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證屬()
A.剛痙B.欲作剛痙C.柔痙D.表熱致痙E.里熱成痙
4.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
A.血痹B.歷節C.痛痹D.濕痹E.風痹
5.太陽中喝,津氣兩傷,治用()
A.白虎加蒼術湯B.白虎湯C.白虎加參湯D.竹葉石膏湯E.白虎加桂枝湯
6.麻杏母甘湯證屬()
A.風濕表虛B.風濕陽虛C.寒濕表虛D.風濕陽郁化熱E.風濕在表?化熱傾向
7.風濕,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方用()
A.桂枝加附子湯B.桂枝附子湯C.桂枝去芍藥湯
D.防己黃黃湯E.甘草附子湯
8.下列病證禁用汗法者為()
A.痙病B.濕病C.喝病D.歷節病E.水氣病
9.麻黃加術湯證的病機是()
A.風濕在表B.風濕兼氣虛C.風濕兼陽虛D.風濕表里陽虛E.寒濕郁表
10.防己黃黃湯治濕病,下列癥狀何項不具備()
A.惡心B.身重C.惡風D.汗出重E.脈浮
四、多項選擇題
1.痙病的治法可用()
A.汗法B.下法C.吐法D.補法E.溫法
2.濕病治療不能用的治法為()
A.微發汗B.火攻C.大汗D.攻下E.利小便
3.甘草附子湯證的臨床表現有()
A.午后潮熱B.汗出短氣C.不嘔不渴D.惡風不欲去衣E.小便不利
4.桂枝附子湯的藥物組成為()
A.桂枝白芍炮附子B.桂枝炮附子C.炙甘草生姜大棗
D.甘草大棗E.生姜大棗
5.治風濕在表,大汗不愈的原因是()
A.汗不得法B.過汗傷陽C.過汗傷陰D.汗后又受寒濕E.風濕未能俱去
五、簡答題
1.如何理解“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2.簡述防己黃黃湯的藥物組成及證治?
3.試比較麻黃加術湯證與麻杏饃甘湯證有何異同?
4.試述痙病的病因病機與治法,其預后難治有哪兒種情況?
5.治療太陽中喝,為何不用汗法?
6.如何鑒別剛痙與柔痙?
六、論述題
1.試述濕病的治療原則是什么?說明其機理。
2.試述《金匱》對痙病的辨證施治。
3.試比較桂枝附子湯.白術附子湯.甘草附子湯的證治異同。
4.在濕病的治療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參考答案
一、名詞解釋
1.剛痙:是外感痙病的一種以頭項強急,口噤,甚則角弓反張,發熱惡寒,無汗為主癥的疾
病。
2.柔痙:是外感痙病的一種以頭項強急,口噤,甚則角弓反張,發熱汗出而不惡寒為主癥的
疾病。
3.幾幾然:本指小鳥羽毛未盛,伸頸欲飛而不能飛的樣子。此指病人身體強直,不能俯仰轉
側自如,“幾”,(sh萬殊),也有的讀作(jin今)。
4.中喝:即夏季之傷暑,外感暑熱之邪,多有挾濕。
5.瘡家:久患瘡瘍或金刃創傷不愈的病人。
6.濕家:久患濕病的人,意指素體脾運不健之人,易招外濕致病。
7.濕痹:痹,閉也。指濕邪留注關節,閉阻筋脈氣血,出現關節疼痛的病證。
8.火攻:指燒針,艾灸,熨,熏一類外治法。
9.日晡所:日晡,為申時(下午三時至五時)。日晡所,即指午后,或傍晚時分。
10.取冷:貪涼的意思。
11.臥不著席:指手足向后伸仰,臥時腰背不能著席,即角弓反張的樣子。
12.齒介齒:齒介(xi'e械)。齒介齒是指上下牙齒相摩切磋有聲。
13.蟲行皮中:指服用防己黃黃湯后,病人的皮膚出現猶如蟲爬樣的異常感覺,它是方藥得效
的標志。
14.食頃:指服藥時間而言,大約吃一頓飯的功夫。
15.冒狀:指瞑眩.頭暈眼花。這是服藥后的反應。
二、填空
1.不嘔不渴白術附子湯主之2.日晡所劇者可與麻黃杏仁慈飲甘草湯
3.慎不可以火攻之4.微汗5.陽明里熱
三、單項選擇題
1.B2.E3.E4.D5.C6.E7.B8.C9.E
10.A
四、多項選擇題
1.AB2.BCD3.BDE4.BC5.ABCE
五、簡答題
1.1.如何理解“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本篇提出的濕痹之候,是以“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為特征的濕病,這種特征不同于一般的
濕邪在表之侯,而是內濕與外濕相合的指征性表現,說明外濕內趨,病程已遷延一定時日,正氣
無力抗邪。既有外濕流注關節.筋脈造成的關節煩疼之癥,又有內濕為重引起的“小便不利,大
便反快”之癥,是濕邪內阻影響膀胱氣化而小便不利;濕趨大腸則大便反快。故宜取利小便法。
小便得利則內濕去,陽氣通,外濕亦可隨之祛除。此即“利小便,所以實大便”,“治病求本”
之謂。
2.簡述防己黃黃湯的藥物組成及證治?
防己黃黃湯的藥物組成為:黃黃、防己、白術、甘草、生姜、大棗。本方可治風濕表虛證,臨
床表現為一身關節疼重、惡風、自汗、脈浮,系由表氣不足,又受濕邪或風濕犯表,衛氣被傷,
失于固護所致,雖為風濕邪在表,但表氣已虛,故不應更發汗傷正,而應當用益氣固表,祛風除
濕法治之。
3.試比較麻黃加術湯證與麻杏直:甘湯證有何異同?
相同點:均為濕邪在表之表實證,以一身關節疼煩為主癥,以微汗法治療,二方用藥均有麻
黃、杏仁、炙甘草,是由麻黃湯變化而來。不同點:麻黃加術湯證為寒濕在表,除主癥外,尚有
發熱、惡寒、無汗、脈浮緊等表現,治法為微發汗、除寒濕,宜用麻黃湯加白術。麻杏饃甘湯證
為風濕在表,有化熱、化燥傾向,除主癥外,以發熱午后為重、無汗、惡風為特征,故治以發汗
除濕、輕清宣化,方用麻黃湯減桂枝加惹欲仁,且小其制。
4.試述痙病的病因病機與治法,其預后難治有哪幾種情況?
痙病為邪傷筋脈,津液不足或耗傷,筋脈失于濡養所致,故其預后與津液受傷的程度有密切關
系。仲景對外感痙病的病因認識是由失治或誤治所致,故外感痙病在臨床上是一種急重病,故在
治療上,應急則治其標,用汗、下法是為病因療法。仲景以括簍根、葛根兩藥啟示我們必須重視
津液的保護,以使病人保留生機。本篇從脈象上推論預后有以下兒種情況,即脈沉而細者、有炙
瘡者、脈伏弦者等,均為正虛邪盛,病情進展,為難治,預后不佳。
5.治療太陽中喝,為何不用汗法?
太陽中喝的病因雖為外感,但感受的是暑熱之邪。暑熱之邪傷人,多入氣分,首先耗傷的是津
氣,熱邪致病與寒邪致病迥異,不可用汗法。若對中喝者發汗,則更傷陽氣和陰津,且不利于祛
邪,當治以清熱益氣生津法,方用白虎加參湯。
6.如何鑒別剛痙與柔痙?
“金匱”將痙病分為剛痙與柔痙。二者除發熱、頸項強急、口噤、甚則角弓反張等痙病的共同主
癥外,剛痙以惡寒、無汗為特征;柔痙以汗出而不惡寒為特征。
六、論述題
1.1.試述濕病的治療原則是什么?說明其機理。
濕病有外濕和內濕之分,外濕常兼風邪,而成風濕之邪,宜用微汗法;內濕宜用利小便法,此
為《金匱》對濕病提出的治療原則。治外濕之發汗法,必須遵循微汗法的原則。因為風為陽邪,
其性輕揚,易于表散;濕為陰邪,其性濡滯,難以速去。如果發大汗,則風氣雖去,而濕邪仍
在,不僅病未愈,還易傷衛陽及陰津。故取微汗,使陽氣內蒸而不驟泄,在肌肉、關節之間充滿
流行,營衛通暢,可使風濕之邪一并宣泄而俱去。
內濕宜利小便法。因病人素有內濕,又招致外濕,形成內外合邪,且內濕重于外濕,表現為
“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必須治以利小便法,小便得利,則里濕去,陽氣通,濕痹自除。可見,
濕病治法雖有發汗和利小便之不同,但除濕必須通陽,陽氣宣暢,濕邪方可盡除。禁忌大汗、火
攻和下法。
2.2.試述《金匱》對痙病的辨證施治。
本篇論述痙病的證治主要有三種情況:柔痙、欲作剛痙、陽明里熱成痙。三者存在共同的病
機,即邪傷筋脈,津液不足,筋脈失養而拘急不舒。其治法雖有微汗和瀉下之不同,但其目的均
以祛除病邪,固護津液為主。柔痙的病機為外感風邪,津液不足,邪傷筋脈,又營衛不和所致。
癥見發熱汗出、身體強幾幾、脈反沉遲;治以調和營衛、清熱生津疏筋;方用梧簍桂枝湯,即桂
枝湯加括萎根。欲作剛痙的證治,指痙病發作初起或將要發作,病機為風寒表實,邪傷筋脈,津
液不足或輸布不利所致。癥見發熱、惡寒、無汗、小便不利,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治以發汗
解肌、生津疏筋;方用葛根湯,即桂枝湯加麻黃、葛根而成。里熱成痙多為外感邪氣不解而入里
化熱,傷津動風所致,癥見壯熱息高、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齒介齒。治當攻下實
熱,急下存陰,方用大承氣湯,當得下止服。
3.3.試比較桂枝附子湯.白術附子湯.甘草附子湯的證治異同。
相同點:桂枝附子湯、白術附子湯、甘草附子湯三方證均為風濕兼陽虛證,其治法均為溫經
通陽、祛風化濕法,方中均用炮附子,但各有特點:桂枝附子湯證屬于風濕在表,風重于濕的表
陽虛證,癥見“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是邪未入里,表陽已虛,故
以桂枝配炮附子溫經助陽、祛風化濕。白術附子湯證系服桂枝附子湯后,風邪得除而外濕仍在,
因濕邪為重,表陽不足。除上癥外,又見大便堅而小便利,故仍遵原法。因桂枝有助熱傷津之
弊,故當減去,再加白術。此處白術當為生白術,配炮附子,不但能通陽除濕,更能扶脾生津以
通便,此為證情而設,亦為治未病而設。甘草附子湯證為風濕兩盛,表里陽氣俱虛,此時邪傷已
久,正不勝邪,亦不任攻伐,其表現為“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
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故將炮附子、白術、桂枝并用,但小其制,且以(炙)甘
草名方,意在緩圖,溫復表里之陽氣、祛風除濕。
4.4.在濕病的治療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本篇論及的濕病側重于外感濕病,由于寒濕、風濕致病因素的不同,在辨證上當分表里虛實。
如風濕有表氣虛、表陽虛、表里陽氣俱虛,還有化熱、化燥傾向者,總結這種治療方法在臨床應
用時的注意事項,將對臨床用藥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在治療上,應根據風與濕邪的輕重以及體
內陽氣虛弱的程度具體分析選藥。六方中既體現微發其汗的原則,善用辛溫發散藥;又不乏辛溫
(熱)溫經通陽藥,目的是利于祛風(寒)、除濕邪。因此,有以下幾種情況當細思。(1)寒邪
較重時,發散藥應重用,但必須遵循微汗法的原則,因多用極易過汗或使病情失控,此時宜加用
適量的補氣助陽藥。(2)濕郁化熱時,溫散藥宜少用,以免助熱,或導致兩熱相得,更易汗出,
故發散藥當減量。亦可加適量清利濕熱藥。(3)化燥傷陰時,溫燥藥的使用更應斟酌,以切中病
機為宜,需伍用生津護陰的甘潤之品。(4)對陽氣已虛者,不用或少用發散藥。臨證時為免傷正
氣,不求速效,只應緩圖。如風濕表虛之防己黃黃湯證,表里陽氣俱虛之甘草附子湯證等即是例
證。所以,濕病是一個病機較為復雜的疾病,對其邪正虛實的不同病情必須認識清楚,判定緩急
方可斟酌用藥。
止匕外,治療濕病用微發汗法,應重視患者服藥后的反應和護理,以及注意濕病與季節、氣候變
化因素的關系,促進疾病向愈,更利于提高臨床療效。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
§綜合練習
一、名詞解釋
1.百合病2..狐惑病3.陰陽毒4.中病,勿更服5.見于陽者,以陰法救之
6.聲喝7.漿水8.目四皆黑9.目赤如鳩眼10.淅然11.溺快然
12.百脈一宗
二、填空題
1.百合病是一種的疾病。臨床癥狀以神志恍惚不定,、、
感覺失調及口苦、小便赤、等為特征,以為主方。
2.百合病的主要病機為,其治療原則為,常用治法
3.“百合病,不經,病形如初者,主之。”
4.“百合病見于陰者,以陽法救之;見陽攻陰,復發其汗,此為逆;見陰攻陽,乃
復下之,此亦為逆。”
5.“百合病發汗后者,主之。”
6.“百合病,百合滑石散主之。”
7.狐惑病是一種所致疾病,臨床癥狀以為特征。咽喉部蝕爛為;
前后二陰蝕爛為o
8.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不欲飲食,
主之。
9.狐惑釀膿證用主治。
10.狐惑病蝕于,用苦參湯外洗;蝕于,用雄黃外熏。
11.陰陽毒是一種所致的疾病,臨床以為主癥。
12.陰毒與陽毒,治則均以為法,可用隨證加減。
13.“陰毒之為病,,,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去
雄黃、蜀椒主之。”
14.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見于病,治方用
15.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見于病,治方用
三、單項選擇題
1.百合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其中“一宗”是指()
A.先天之本腎臟B.主血脈的心臟C.朝百脈的肺臟
D.包括心肺兩臟E.宗氣
2.百合病的病機是()
A.心脾兩虛B.心肺陰虛C.心肝血虛
D.心腎不交E.肝腎陰虛
3.百合病的主要治法是()
A.清養肺胃B.潤養心肺C.滋養心腎
D.調補脾胃E.滋養心脾
4.百合病的治療主方是()
A.百合滑石散B.百合雞子湯C.百合知母湯
D.百合地黃湯E.滑石代赭湯
5.《金匱》治百合病諸方,皆為下列哪種治法而設?()
A.見于陰者,以陽法救之B.見于陽者,以陰法救之C.見陽攻陰
D.見陰攻陽E.汗、吐、下
6.百合病的內服諸方,多用下列哪種水煎煮?()
A.漿水B.甘瀾水C.米泊水
D.泉水E.河水
7.下列哪項不是百合地黃湯中百合的炮制方法?()
A.水洗B.水漬去沫C.炙
D.以泉水煎E.擘
8.服用百合地黃湯后,“大便當如漆;是指()
A.干血B.近血C.遠血
D.地黃本色E.蓄血
9.下列哪味藥物須“浸,令芽出,曝干”后,方可使用?()
A.百合B.當歸C.赤小豆
D.瓜子E.蕙孩仁
10.據《金匱》原文,赤豆當歸散主治狐惑病何癥?()
A.前陰蝕爛B.后陰蝕爛C.眼部化膿
D.咽喉蝕爛E.面部變色
11.狐惑病的主癥是()
A.狀如傷寒B.默默欲眠C.咽喉及前后二陰蝕爛
D.目四皆黑E.惡聞食臭
12.狐惑病的成因是()
A.感染疫毒B.濕熱蟲毒C.陰虛內熱
D.情志化火E.感受風熱
13.狐惑病“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病人若由不欲食轉為
能食,表明()
A.胃熱增加,熱能消B.胃氣來復,病將向愈
C.胃陰受損,引食以自救D.局部釀膿,濕熱影響脾胃反輕
E.腹中蟲毒,饑而飲食
14.陰毒和陽毒病的共有癥是()
A.面赤B.身痛C.唾膿血
D.咽喉痛E.面目青
四、多項選擇題
1.百合病臨床表現為()
A.行為失常B.心神不安C.飲食失調D.口苦尿赤E.身形如和
2.用于百合病的方劑有:()
A.百合地黃湯B.百合滑石散C.百合知母湯
D.百合雞子湯E.瓜婁牡蠣散
3.百合病變渴選用()
A.百合知母湯B.百合滑石散C.百合洗方
D.枯萎牡蠣散E.百合地黃湯
4.狐惑病的外治法有()
A.甘草瀉心湯B.苦參湯C.赤豆當歸散
D.雄黃熏法E.升麻鱉甲湯
5.陽毒的主癥包括()
A.面赤B.身疼痛C.咽喉痛
D.唾膿血E.小便數
五、簡答題
1.百合病、狐惑病、陰陽毒三病合篇的意義是什么?
2.如何理解“百脈一宗,悉致其病”?
3.百合病的命名,歷代醫家有何見解?
4.百合病的的臨床表現有何特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小學美術7 折折剪剪教案配套
- 寫作《學寫傳記》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
- 質量教育培訓資料
- 小學英語滬教牛津版(六三制一起)四年級下冊Module 3 My colourful lifeUnit7 My day教學設計及反思
- 人教A版 (2019)必修 第一冊3.1 函數的概念及其表示教案配套
- 2025至2030年中國交流式消磁器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TPR拉力繩料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90°長彎頭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高端數字中繼語音卡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鑷子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屈光參差(anisometropia)課件
- 醫務科依法執業自查表
- 機器學習-聚類分析
- 書香家庭申報表參考模板
- 組織供應,運輸,售后服務方案
- 安全閥管理臺賬
- 中國胃腸間質瘤診斷治療共識(完整版)
- 員工手冊(國企通用版員工手冊)
- 2023年高速公路監理工程師質量目標責任書
- 口腔醫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書
-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制講座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