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PAGE"pagenumber"pagenumber頁,共NUMPAGES"numberofpages"numberofpages頁浙江省嘉興市第五高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月考歷史試題一、單選題(本大題共21小題)1.從二里頭至秦漢時代都邑布局的主流是“大都無城”,即并未構筑起外城郭的城墻,此現象延續到了春秋時代。到了兼并戰爭更為慘烈的戰國時代,中國歷史進入了“無邑不城”的新的發展階段,甚至邊地郡縣還出現了大規模的筑城運動。戰國時期城市建造轉型的主要原因是(
)A.“工商食官”制度解體 B.軍事防御或擴張的國家策略C.已形成營都建邑的定制 D.城市經濟職能的大幅度增強2.帝國時期的羅馬住宅開始向高處發展,出現了多層樓板疊加組合而成的集體住宅,被稱為“復合式公寓”,一層為店面,二層以上租給百姓或外來人員。這類住宅(
)A.適應了人口劇增的住房需要 B.普遍采用木構抬梁結構C.標志著富人的居住形式變化 D.使用了鋼筋混凝土技術3.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指出,大工業企業需要許多工人在一個建筑物里共同勞動,這些工人須住在近處,甚至在工廠的近旁,這樣就會形成一個完整的村鎮。于是村鎮就變成小城市,而小城市又變成大城市。恩格斯旨在說明(
)A.工業化推動了人類社會城市化進程B.城市生活方式已取代農村生活方式C.城市為人們提供了更加便捷豐富的生活服務D.城市化成為衡量國家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4.《元史》記載:“凡鋪卒皆腰革帶,懸鈴,持槍,挾雨衣,赍(攜帶)文書以行。夜則持炬火,道狹則車馬者、負荷者,聞鈴避諸旁,夜亦以驚虎狼也。響及所之鋪,則鋪人出以俟其至。”材料反映的制度(
)A.直接繼承于秦朝的文書傳送系統 B.促成了以大都為中心的驛路交通網C.有助于提升封建國家的行政效率 D.標志著古代民間通信機構開始出現5.1839年,英國雜志《每季評論》發文:“我們已經看到,蒸汽的力量立刻就將那浩瀚的大西洋抽干到剩下不到一半寬。不列顛與愛爾蘭島之間的諸海峽,也不比老福斯灣寬;萊茵河、多瑙河、泰晤士河、恒河等等,無論長度還是寬度,都縮到不及以前的一半。世界上的大湖迅速地干涸成一個小水塘。”材料意在說明(
)A.蒸汽機是工業革命開始的重要標志 B.交通運輸業進步便利了人們的出行C.英國建立起溝通內外的水陸運輸網 D.技術進步為殖民擴張提供有利條件6.1830年英國建造了第一條從利物浦通往曼徹斯特的鐵路線,到1840年,鐵路線超過4500英里,1850年鐵路線超過23500英里。這一現象出現(
)①催生了近代工廠制②增強了民眾的時間觀念③推動了城市化進程④直接導致世界市場形成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阿姆斯特丹是17世紀歐洲的貿易中心,也是東方香料、歐洲谷物、油料、木材等的集散地,港內停泊的商船經常超過2000艘。西歐其他國家的殖民地產品,也主要由荷蘭船只轉運到西方各國。助推上述情形出現與發展的有利因素有(
)①蒸汽輪船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現
②阿姆斯特丹運河系統的建立③新航路開辟后歐洲貿易中心的轉移
④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成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某醫藥學著作的序中寫道:“予開卷細玩,每藥標正名為綱,附釋名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辨疑、正誤,詳其土產形狀也。次以氣味、主治、附方,著其體用也。上自墳典,下及傳奇,凡有相關,靡不備采”。下列有關該著作的說法,正確的是(
)A.最早提出辨證施治原則 B.體例完備且重視真偽辨析C.奠定中醫臨床學的基礎 D.受此啟發的研究問鼎諾獎9.下表所示為元代醫學方面的記載情況(部分),據此可知,元朝(
)文獻內容《弘治溫州府志》卷十九“余被命守溫,作醫學于惠民局之北端,以延祐戊午(1318年)八月經始,越三月落成。”《青崖集》卷五“公諱友,字鵬舉,三世業醫,為人愷悌簡質,不立崖岸……至元丙子,皇子開府于秦,擢公教授京兆醫學。”《元典章》卷三十太醫院諸路醫學提舉司規定:“各處學校應設大小學生,今后有不令坐齋肄業、有名無實者,初次,教授罰俸一月,正、錄各罰中統鈔七兩;再次,教授罰俸兩月,正、錄視前例倍罰。”A.儒學繼續向基層發展滲透 B.政府重視醫學教育的發展C.醫學管理受社會觀念束縛 D.醫學得益于民間力量支持10.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設定的平湖普濟堂規規定:“設養老房四十間,每間可住三四人。如有偶患小恙,延醫服藥。倘患疫癘瘡瘍,易致傳染諸癥,即移居養病房,延請專科醫治。”據此推斷,普濟堂(
)A.為宗族內救助機構 B.尚未認識“癘氣”致病說C.為西學東漸之產物 D.優撫善待老人且管理規范1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農村缺醫少藥。在黨中央的號召下,涌現出大批無固定薪金、半農半醫的鄉村赤腳醫生,形成了深入每個村鎮的醫療網。赤腳醫生的出現()A.提升了中國的整體醫療水平B.徹底解決了農村的醫療難題C.彌補了我國醫療能力的不足D.提升了農村醫生的整體素質12.以下是《國情報告》刊載的我國1955——2008年全國辦合作醫療的村占村的比重變化曲線圖,對此圖解讀正確的是(
)A.50年代大量涌現的鄉村醫生為農村醫療事業做出貢獻B.60年代農業合作化運動促進了農村基層衛生組織發展C.80—90年代農村土地所有制變革使合作醫療失去依托D.21世紀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覆蓋并惠及全國農村13.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認為:“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直(只是)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涂(途)。”據此可知,六家“同歸”表現為(
)A.主張恢復西周等級森嚴的禮樂制度 B.提出政治主張力求解決社會現實問題C.主張加強道德修養克服過度的欲望 D.對天地萬物的本源進行了系統地闡述14.有學者寫道:“兩宋畫家自北宋始,要么以王昭君、蔡文姬、李陵等為繪畫內容,來表達異族入侵山河破碎的傷感,要么通過唐太宗、郭子儀等強勢政治或軍事人物的形象塑造,來表達漢民族復興的強烈愿望,要么以義不食周粟而餓死首陽山的伯夷、叔齊以及牧羊十九年終未降服于匈奴的蘇武為創作內容,來表現對投降派的批評和民族氣節的張揚。”這些題材的畫作最能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為(
)A.重視以人為本 B.推崇天下為公C.追求家國情懷 D.主張和而不同15.有學者對敦煌石窟內的壁畫展開研究,發現北魏時期的壁畫中印度題材占據大量畫面,場景悲慘殘酷、陰森莊嚴。隋唐時期則是大量各種幻想出來的極樂世界的佛國景象,色調華貴絢爛,氛圍熱鬧歡騰。到晚唐五代時期,《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宋國婦人出行圖》等現實生活題材繪畫占據重要位置。這反映了(
)A.社會發展推動文藝繁榮 B.佛教開始本土化發展的歷程C.世俗審美影響藝術風格 D.佛教融合為中華文化一部分16.英國在人類社會文明進程中擁有重要的地位,它對世界的貢獻不僅體現在科技、經濟和政治領域,還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的思想和文化。以下起源于英國的有(
)①判例法
②近代律師制度
③最早的商品交易所
④牛痘接種法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17.從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柱國大將軍楊堅“晉封隋王”,到公元960年后周忠武軍節度使趙匡胤“黃袍加身”,中國歷史又一次經歷了“波峰波谷”的庚續發展期。下列選項中,不屬于這一“發展期”的文化現象是(
)A.吸收佛道思想闡釋儒學的理學形成B.造紙術逐漸傳入中亞、西亞以及歐洲C.佛學較為繁榮而傳統儒學受到挑戰D.編修了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18.1866年初,清朝官員斌椿從上海乘輪船出洋、赴歐考察,遍歷西歐英、法等國,同年回國。下列內容,不可能出現在他行記中的是(
)A.抵上海,“黃浦江兩岸,洋樓鱗次櫛比,夾板洋船,一望如林,泰西十七國洋人大聚處也”B.在法國馬賽,“客寓樓七層……登降苦勞,有小屋可容六七人,用火輪轉法,可升至頂樓”C.坐火車,“前車為火輪器具,燒石炭,貯水激輪。……后車以巨鉤銜其尾,蟬聯三四十輛”D.過蘇伊士,“入新開河……河窄不許暢行,又不能并置兩舟,舟相遇,須于寬出停輪以讓”19.《管子·牧民》中有“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的記載。下列項中,與其內涵最為接近的是(
)A.“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B.“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C.“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D.“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20.唐朝時,中華文化不斷向外輻射和傳播,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展示出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下圖中所列國別序號,與該國受唐文化影響發展而來的文化成就對應正確的是(
)A.①—茶道 B.②—喃字 C.③—和服 D.④—法隆寺21.1877年,郭嵩燾致李鴻章私信道:“竊以為方今治國之要,……如此二者(鐵路、電報),可以立國千年而不敝。……其淺而易見者有二利:中國幅員逾萬里,郵傳遠者數十日乃達,聲氣常若隔絕。二者行萬里猶庭戶也,此一利也;二者行,官民皆得自救,以供國家之用,及群懷踴躍之心……則無慮有貪吏遏抑民氣為奸利者,此又一利也。”據此可知(
)A.歷史真實依存于私人信函的表達 B.私人信件包含印證史實的歷史資料C.唯當事者記述最能反映時代需求 D.私人交流比公開活動更能接近真相二、材料題(本大題共4小題)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古代羅馬國家筑路的成就是舉世聞名的。羅馬廣場的黃金路標,刻有帝國主要城市的名字以及它們同羅馬的距離,象征著世界上的一切道路都匯合到這里。據統計,到公元2世紀時,帝國境內的硬面道路已有372條,總長度達到8萬公里。與陸路交通相輝映,羅馬國家的海上交通線也相當安全便捷。古羅馬國家極盛之時地中海儼然已成為其內海,船舶噸位達到一千噸,順風時每小時可航行五海里以上。有學者研究表明,那時的海上交通比之19世紀開始之前歐洲任何一種交通都快捷,而就其舒適和安全而論,也并不比我們今天相差很多。——孫寶國《古代羅馬社會新聞史簡論》材料二時間英國交通發展概況17世紀中期英國相繼出臺一系列的航海條例和航海法案,英國的海上運輸才出現了歷史性的轉折。1663年英國議會通過第一個收費公路法案,即在某些道路上征收通行稅的法令,此項稅收款必須專用于道路工程。18世紀以來道路管理方式逐漸按商業化的方式運作,由信托公司負責道路的經營管理和維修養護。1724年英國可通航河道從1600—1660年間的685英里增加到1724年1160英里。1760—1776年議會通過了不下于452項有關道路建筑及其保養的法令。1825—1835年議會通過54項各式各樣的鐵路條例。鐵路公司采用股份制形式,發行債券和股票,迅速完成大規模的鐵路建設。1870年英國通車鐵路長達15500英里,近代化鐵路運輸體系大體完成。——摘編自張衛良《工業革命前英國交通運輸業的發展》等(1)依據材料一、歸納古羅馬舉世聞名的“筑路的成就”,結合所學知識,從國家治理的角度簡析古羅馬交通建設的作用。(2)時間是認識歷史的尺度,時間的伸縮,可以定位或解釋歷史事件。請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持續200余年的長時段對研究英國交通發展的價值,并以此時間尺度為視角,解釋這一時期英國交通發展的原因。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56年赫魯曉夫強調利用西方科技促進經濟和生活水平改善,同西方展開“和平競賽”,引導“全世界勞動人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美國強調應將美蘇文化交流當作外交政策的工具,將“和平演變”作為文化交流的原則。1958年美蘇簽署《文化交流協定》,包括互派代表團和科學家、互換醫學出版物等。1959年蘇聯活疫苗大規模接種試驗成功,隨后蘇聯向他國提供活疫苗。這為蘇聯贏得聲望,還回應了美國稱其為“邪惡帝國”的意識形態攻擊。1960年在首屆聯合科學會議上,美國了解了活疫苗實驗狀況及有效性等問題。1964年美國也用活疫苗替代滅活疫苗,脊髓灰質炎不再被視為“重大醫學問題”。馬里、古巴和黎巴嫩等國紛紛啟動活疫苗接種計劃。1968年在越南戰爭和蘇聯出兵占領捷克斯洛伐克等事件沖擊下,美蘇衛生交流陷入低谷。1972年莫斯科峰會召開,美蘇衛生往來再度繁榮。——摘自潘迎春、郭慶賀《冷戰時期的美蘇衛生交流(1958-1971)》閱讀材料,結合所學,評價這一時期的美蘇衛生交流。2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國文化問題,近年來,已不僅為中國人所熱烈討論之問題,抑且為全世界關心人類文化前途者所注意,然此問題,實為一極當深究之歷史問題。中國文化,表現在中國已(以)往全部歷史過程中,除卻歷史,無從談文化。我們應從全部歷史之客觀方面來指陳中國文化之真相。……中西文化各有體系,舉大端而言,從物質生活起,如衣、食、住、行,到集體生活,如社會、政治組織、以及內心生活。如文學、藝術、宗教信仰、哲學思維、煢煢大者,屈指可數。然相互間則是息息相通,牽一發,動全身,一部門變異,其他部門亦必變異。我們必從其復雜的各個方面了解其背后之完整性。——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牟言》材料二
突出的連續性是中華文明最為鮮明且最為基礎的特質。進而言之,歷史的連續性并非僅指線性維度上的連綿不絕,實際上具有極為廣泛而深刻的含義:獨特的地理氣候是中華文明突出連續性的自然基礎,穩定的空間規模是中華文明突出連續性的生長保障,厚重的文化積累是中華文明突出連續性的內在支撐,深沉的歷史精神是中華文明突出連續性的核心品格。只有從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才能理解真正的中國。——摘編自王學斌《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連續性》材料三
中國傳統文化在一個半封閉的北溫帶塊狀大陸得以滋生發展,其物質生產方式的主體是農業自然經濟,社會組織以宗法——家族制度和專制政體為基本形態。而周邊則為后進民族所環繞。這樣一種特定的生態環境,使中國文化形成賦予特色的性格。——馮天瑜、楊華、任放《中國文化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錢穆先生對中國文化的總認識。指出中華優秀文化有哪些重要特點。(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從政治、經濟、思想角度簡述“中華文明突出連續性”最主要的表現。用一句話概括中華文化對中國發展的作用。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居滬粵商重陽節赴天后宮舉辦迎神賽會,雇傭西洋樂隊為之伴奏——《西樂迎神》,摘自《點石齋畫報》辛九——68,1866年出刊材料人們對電燈的歡迎和熱情,也體現在爭買電燈股票一事上。1882年6月20日《申報》報道:“滬上刻有人招集股份,電燈者。其事原系西人主之,而一時出銀附股者,合中西人躍而起。……因而買股不得之人,遂不惜重價以轉購之,而于是大漲。”——摘編自李長莉《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根據材料,結合19世紀中后期的相關史實,以“社會變遷”為主題,自擬題目,寫一篇歷史短文。(要求:立論正確,史論結合,史實充分,邏輯清晰,表述成文)
參考答案1.【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到了兼并戰爭更為慘烈的戰國時代,中國歷史進入了’無邑不城’的新的發展階段,甚至邊地郡縣還出現了大規模的筑城運動”可知,戰國時期兼并戰爭頻繁,為了兼并他國或為了不被他國兼并,很多地方出現大規模筑城運動,因此戰國時期城市建造轉型的主要原因是軍事防御或擴張的國家策略,B項正確;“工商食官”制度是經濟制度,和筑城無關,排除A項;已形成營都建邑的定制說法絕對化,排除C項;此時期筑城更多的是和軍事政治相關,城市經濟職能的大幅度增強說法錯誤,排除D項。2.【答案】A【詳解】依據材料可知進入帝國時期羅馬住宅向高發展,出現集體住宅,租給百姓和外來人員,反映出帝國時期羅馬人口急劇增加,建造“復合式公寓”以滿足其需求,A項正確;羅馬住宅主要為石材所建,結構多為拱門拱架結構,木構抬梁結構多為中國古代建筑,排除B項;依據材料住宅多租給百姓和外來人員,不能反映富人居住形式變化,排除C項;鋼筋混凝土是現代房屋建筑技術,非羅馬帝國時期,排除D項。3.【答案】A【詳解】據本題材料可知,恩格斯論述了大工業企業通過集中工人勞動,促使人口向工廠附近聚集,村鎮逐漸發展為城市。這一過程直接體現了工業化對城市化的推動作用,A項正確;題干僅描述城市化的形成過程,未涉及城市生活方式對農村的“取代”,且工業革命時期農村與城市長期并存,B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恩格斯的論述重點在于城市的形成機制,而非城市提供的服務,雖然城市可能帶來便利,但這并非題干強調的核心,排除C項;題干未討論城市化與現代化水平的關系,更未將其作為“衡量標志”,恩格斯關注的是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因果關系,而非現代化標準,排除D項。4.【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概況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元朝時期官方的文書遞送制度,強調送信人在途中的裝備和規范,以及他們在夜間的職責。這是一個由政府組織和管理的系統,目的是確保國家文書的安全與快速傳遞,從而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C項正確;該制度雖然和秦朝的文書傳送系統有相似性,但材料未涉及其直接繼承秦朝文書系統的相關內容,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文書傳遞過程,未涉及是否形成了以大都為中心的交通網,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文書傳遞是官方性質的,不能得出標志著古代民間通信機構開始出現,排除D項。5.【答案】B【詳解】據材料信息可知,蒸汽的力量縮短了世界各地的距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工業革命以蒸汽為動力,斯蒂芬森發明了蒸汽火車,富爾頓發明了汽船,交通運輸業的進步極大便利了人們的出行,B項正確;珍妮紡紗機的發明是工業革命開始的重要標志,A項史實錯誤,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火車和汽船的發明對出行的影響,C項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工業革命,不是殖民擴張,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項。6.【答案】C【詳解】依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鐵路運輸依賴嚴格的時刻表,迫使人們適應準時的生活節奏,直接推動了時間觀念的強化。這一影響在歷史研究中被廣泛認可,②項正確;鐵路縮短了城鄉距離,加速了人口向城市集中,同時便利了工業原料和產品的運輸,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繁榮。這是鐵路發展的重要社會影響,③項正確;近代工廠制形成于18世紀末工業革命早期,如阿克萊特的水力紡紗廠,早于19世紀鐵路的大規模建設。鐵路是工廠制發展的結果而非原因,①項錯誤;世界市場的形成是殖民擴張、國際貿易體系、工業革命等長期綜合作用的結果。鐵路雖促進了貿易,但“直接導致”的表述過于絕對,④項錯誤。②③正確,C項正確;①④錯誤,排除ABD三項。7.【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阿姆斯特丹運河系統是荷蘭“黃金”時代經濟繁榮和文化發展的重要體現。17世紀初,荷蘭商人緊隨葡萄牙、西班牙的海外擴張步伐,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開辟新的貿易路線,并先后創建東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荷蘭商業體系擴展到東西印度,把全球貿易中具有戰略意義的物資如白銀、香料控制在自己手中。到17世紀中葉,阿姆斯特丹成為歐洲新的國際轉運貿易中心與貨幣金融中心。②③④符合題意;蒸汽輪船屬于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的交通工具,與題干時間不符,①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排除ABC項。8.【答案】B【詳解】據材料“每藥標正名為綱,附釋名為目”“次以集解、辨疑、正誤,詳其土產形狀也。次以氣味、主治、附方,著其體用也”及所學知識可知可知,該藥學著作為《本草綱目》,其中對每種藥物的名字、附釋、土產、氣味、用途等有明確的記載,反映了編著體例相對完備,重視辨析,B項正確;材料不能反映“最早”提出辯證施治的原則,且材料內容與辨證施治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奠定中醫臨床學基礎的是《傷寒雜病論》,并非《本草綱目》,排除C項;屠呦呦受到《肘后備急方》的啟發穩定諾貝爾獎,排除D項。9.【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作醫學于惠民局之北端”、“三世業醫,為人愷悌簡質,不立崖岸……至元丙子,皇子開府于秦,擢公教授京兆醫學”、“初次,教授罰俸一月,正、錄各罰中統鈔七兩;再次,教授罰俸兩月,正、錄視前例倍罰”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代注重醫學學校的設立、民間醫學人才的任用和醫學教育的管理、考核,B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儒學向基層滲透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材料并未反映儒家思想對醫學管理的束縛,排除C項;材料主要反映了元朝政府較為重視醫學教育,并非側重于民間力量對醫學規模的影響,排除D項。10.【答案】D【詳解】據題干“偶患小恙,延醫服藥”、“易致傳染諸癥,即移居養病房,延請專科醫治”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慈善組織開始興起,出現了善堂、善會等慈善機構,收養無依無靠的老人,并對不同生病層次的老人進行醫治,體現了一種民間救濟并且有完善的管理制度,D項正確;該善堂并非宗族內救助機構,屬于社會救濟機構,排除A項;尚未認識“癘氣”致病說說法錯誤,明代醫學名著《溫疫論》“癘氣”致病說,排除B項;善堂、善會等慈善機構在明清時期出現,不屬于西學東漸之產物,排除C項。11.【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新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農村缺醫少藥”的背景下,農村涌現了大批赤腳醫生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國醫療能力有限,鄉村大批赤腳醫生的出現正好有利于解決當時農村“缺醫”困境,彌補我國醫療能力的不足,故選C項;“提升了中國的整體醫療水平”不合史實,赤腳醫生行醫范圍是農村,且赤腳醫生水平較低,排除A項;“徹底解決”不合史實,應為“相對緩解”,排除B項;赤腳醫生具有“半農半醫”特點,專業程度不高,與“整體素質”相悖,排除D項。12.【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數據可知,2003年后,全國辦合作醫療的村占村的比重呈現急劇上升的趨勢,這主要是因為21世紀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覆蓋并惠及全國農村,D項正確;20世紀50年代,全國辦合作醫療的村占村的比重上升主要和政策調整有關,且A項鄉村醫生大量涌現時間在1965年以后,故50年代合作醫療村比重上升與之無關,排除A項;農業合作化運動時間是1953年至1956年,排除B項;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土地所有制仍然是公有制,并未變革,排除C項。13.【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直(只是)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和所學可知,百家爭鳴的實質是在社會轉型的影響下,各學派提出政治主張力求解決社會現實問題,因此六家“同歸”表現為提出政治主張力求解決社會現實問題,B項正確;儒家主張恢復西周等級森嚴的禮樂制度,排除A項;理學主張加強道德修養克服過度的欲望,排除C項;理學對天地萬物的本源進行了系統地闡述,排除D項。14.【答案】C【詳解】據材料“山河破碎的傷感”“民族復興的強烈愿望”“民族氣節的張揚”及結合所學可知,這些歷史人物形象的塑造或是表現宋朝文人對異族入侵的傷感,或是謳歌對國家復興的愿望,或是贊揚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反映了對國家命運和民族氣節的關注與熱愛,由此可知,這些畫作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家國情懷的特征,C項正確;中華文化重視人本思想,反映在政治上是民本思想,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天下為公的思想是強調崇德尚賢,選賢與能。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和而不同是中華傳統文化中認識和處理事情的方法,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15.【答案】C【詳解】據材料信息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魏時期戰爭不斷,人們生活痛苦,壁畫場景悲慘殘酷、陰森莊嚴,隋唐時期經濟發達,統一盛世,佛國景象色調華貴絢爛,氛圍熱鬧歡騰,晚唐五代時期經過戰亂,人們渴望現實生活,生活題材繪畫占據重要位置,這反映了世俗審美影響藝術風格,C項正確;A項體現的是材料的表象,不是本質,排除A項;佛教開始本土化發展的歷程是在東漢時期,排除B項;材料的繪畫不只是體現佛教文化,還有風俗畫,D項以點代面,排除D項。16.【答案】C【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判例法制度最早產生于中世紀的英國,是英美法系國家的主要法律淵源,①正確;1878年德國頒布《國家律師法》,奠定了近代律師制度的基礎,②錯誤;最早的商品交易所出現在比利時的安特衛普,③錯誤;18世紀晚期,英國醫生詹納發明牛痘接種法,④正確。因為①④符合題意,C項正確;因為②錯誤,排除A項、D項;因為③錯誤,排除B項。17.【答案】A【詳解】據題干“從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柱國大將軍……到公元960年后周忠武軍節度”可知,題干時間段是隋唐至五代時期,結合所學知識,理學形成于宋代(如程朱理學),非隋唐五代文化現象,A項符合題意;造紙術西傳(怛羅斯之戰后)、佛學繁榮(玄奘取經)、國家藥典(《唐本草》)均屬隋唐五代時期,排除B、C、D項。18.【答案】D【詳解】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而斌椿回國時間是在1866年,當時蘇伊士運河尚未開通,因此D項不可能出現在其行記中,D項正確;近代上海由租借區,是外國人集中的地區,A項能夠出現在其行記中,排除A項;B項描述的是電梯,而電梯在1853年就發明了,因此可以出現在其行記中,排除B項;C項是對蒸汽機車的描述,1814年蒸汽機車改進,因此可以出現在其行記中,排除C項。19.【答案】B【詳解】材料主旨認為國家治理關鍵在民心,要順民心,要富民,這體現了以民為本、以人為本的文化傳統,B項是孟子的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B項正確;A項體現出老子的天地公平的觀點,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民本思想,C項體現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家國情懷,排除C項;D項也體現了家國情懷,不符題意,排除D項。20.【答案】C【詳解】據題干“與該國受唐文化影響發展而來的文化成就對應正確的”,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華文化不斷向外輻射和傳播,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展示出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唐朝服裝傳入日本后,被改造為和服,③是日本,C項對應正確,C項正確;日本學習、改進中國的飲茶方法,形成獨具特色的茶道,①是印度,A項對應錯誤,排除A項;越南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出喃字,②是朝鮮,B相對應錯誤,排除B項;日本的法隆寺是佛教木結構寺廟,其建筑深受中國南北朝建筑風格的影響,④是阿拉伯,D項對應錯誤,排除D項。21.【答案】B【詳解】依據材料概括可知:題干展示的是郭嵩燾致李鴻章的私人信件。里面涉及建議修建鐵路和電報的建議,并陳述了好處,印證了洋務運動開展與清政府所面臨的內憂外患,說明私人信件包含印證史實的歷史資料,B項正確;歷史真實是需要多方面的印證的,而非僅依存與私人信函,排除A項;時代需求是不能通過個人反映全面的,以偏概全,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私人交流與公開活動的比較,二者的真實與否,是需要多方面因素的作用的,排除D項。22.【答案】(1)成就:形成了以羅馬為中心遍布全國的交通網絡;道路多,里程長;海陸并舉;海上道路交通相對更安全、便捷和舒適。作用:加強了行省與帝國的聯系,提升行了政效率(通達政令)有利于軍隊的調動和擴張;有助于信息、人員、物資的交流(促進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國家的統一和政權的穩固(2)價值:有利于從整體上更全面地認識英國交通發展脈絡(趨勢)及影響因素。原因:國家在交通發展中發揮主導作用;政府(議會)持續、多方面的推動和立法規范的促進;股份制鐵路公司運作方式的變化;海外殖民擴張、爭奪世界市場的需求;科技進步和工業革命的推動。【詳解】(1)成就:根據材料一可知,古代羅馬形成了以羅馬為中心遍布全國的交通網絡;道路眾多,總長度達到8萬公里;海陸交通并重;海上交通安全便捷,船舶噸位大,航行速度快,舒適和安全程度高。作用:從國家治理角度來看,古羅馬的交通建設加強了行省與帝國的聯系,提升了行政效率,使得政令能夠更快速地通達各地;便利了軍隊的調動和擴張,增強了國家的軍事力量;有助于信息、人員和物資的交流,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從而促進了國家的統一和政權的穩固。(2)價值: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段長達200余年的時間跨度,有利于從整體上更全面、深入地認識英國交通發展的脈絡、趨勢以及背后的影響因素。原因:國家在交通發展中發揮了主導作用,如英國相繼出臺一系列的航海條例和航海法案,議會通過眾多有關道路建筑和鐵路建設的法令等;政府(議會)持續、多方面的推動和立法規范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交通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股份制鐵路公司運作方式的變化,吸引了資金,提高了建設效率;海外殖民擴張、爭奪世界市場的需求,促使英國不斷改善交通條件以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科技進步和工業革命的推動,為交通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和動力。23.【答案】觀點:美蘇衛生交流形式多樣,既有波折也有成果,折射出兩種制度的并存與競爭。背景:冷戰背景下,人類面臨共同的疾病威脅。積極:促進了醫學和公共衛生的發展;有利于美蘇關系的緩和。消極:成為意識形態對抗的工具,一度陷入低谷。【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從觀點、背景、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等方面評價。觀點:根據材料“1956年赫魯曉夫強調利用西方科技促進經濟和生活水平改善,同西方展開‘和平競賽’,引導‘全世界勞動人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美國強調應將美蘇文化交流當作外交政策的工具,將‘和平演變’作為文化交流的原則”“1959年蘇聯活疫苗大規模接種試驗成功,隨后蘇聯向他國提供活疫苗。這為蘇聯贏得聲望,還回應了美國稱其為‘邪惡帝國’的意識形態攻擊”“1964年美國也用活疫苗替代滅活疫苗,脊髓灰質炎不再被視為‘重大醫學問題’。馬里、古巴和黎巴嫩等國紛紛啟動活疫苗接種計劃”和所學知識可知,美蘇衛生交流形式多樣,既有波折也有成果,折射出兩種制度的并存與競爭。背景:根據材料“1959年蘇聯活疫苗大規模接種試驗成功,隨后蘇聯向他國提供活疫苗。這為蘇聯贏得聲望,還回應了美國稱其為‘邪惡帝國’的意識形態攻擊”“1960年在首屆聯合科學會議上,美國了解了活疫苗實驗狀況及有效性等問題”“1964年美國也用活疫苗替代滅活疫苗,脊髓灰質炎不再被視為‘重大醫學問題’。馬里、古巴和黎巴嫩等國紛紛啟動活疫苗接種計劃”和所學知識可知,冷戰背景下,人類面臨共同的疾病威脅。積極:根據材料“1958年美蘇簽署《文化交流協定》,包括互派代表團和科學家、互換醫學出版物等”“1959年蘇聯活疫苗大規模接種試驗成功,隨后蘇聯向他國提供活疫苗。這為蘇聯贏得聲望,還回應了美國稱其為‘邪惡帝國’的意識形態攻擊”“1964年美國也用活疫苗替代滅活疫苗,脊髓灰質炎不再被視為‘重大醫學問題’。馬里、古巴和黎巴嫩等國紛紛啟動活疫苗接種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