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6課阿西莫夫短文兩篇學習目標重點難點知識與能力1.掌握重點字詞的讀音及詞的詞義,并學會運用。2.理清短文的行文順序,學習短文的說明方法、語言特色。過程與方法1.采用比較閱讀法,比較分析兩篇短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讓學生懂得寫文章時可根據情況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寫作角度,培養學生善于多角度、多方面看問題的科學思維能力。2.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體會文章語言的準確、平實、生動的特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學會從不同角度對所觀察到的自然現象進行思考。2.學習作者運用豐富的科學知識、敏銳的科學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教學重點了解兩篇短文所說明的事理以及說明的順序、方法。教學難點1.理解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作者簡介阿西莫夫(1920-1992),美國科幻、科普作家,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產,著述甚豐,一生著述近500本。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云終身成就大師獎。代表作有《蒼穹微石》《鋼穴》等。二、故事背景長期以來,人們試圖解釋地球上陸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種各樣的假說。現在,地質學家們普遍認為,在2億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陸都是連在一起的,后來由于某種原因,這塊超級古大陸一分為二,繼而又四分五裂,相繼形成了北美洲和亞歐大陸、南極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蘭和印度次大陸。這就是在地質學上曾引起一場深刻革命的大陸漂移學說。1986年,阿根廷南極研究所的專家在南極發現的恐龍化石,就為這一學說提供了有力證據。三、文體知識事物說明文的說明對象是具體事物。通過對具體事物的形狀、構造、性質、特點、用途等作客觀而準確的說明,使讀者認識、了解這個或這類事物。根據說明語言的不同特色,表達方式的使用情況的不同,把說明文分為平實說明文和生動說明文兩種。生動說明文又叫文藝性說明文。
《大自然的語言》一文在語言上是生動說明與平實說明相結合。四、理解詞義(1)讀準字音,記準字形。遺骸()劫()難追(sù)兩棲()
骨(gé)
射(yǎn)潮汐()
帶(xié)
地殼()馱()
運隕()
石化(róng)皺(zhě)
硅()
銥(yī)鳥目恐龍(tún)(2)理解重點詞語的詞義。領域:學術思想或社會活動的范圍。俯沖:(飛機等)以高速度和大角度向下飛。跡象:指表露出來的不很顯著的情況,可借以推斷事物的過去或將來。褶皺:這里指由于地殼運動,巖層受到擠壓而形成連續彎曲的構造形式。潮汐:通常指由于月球和太陽的引力而產生的水位定期漲落的現象。劫難:災難;災禍。驗證:通過實驗使得到證實;檢驗證實。排斥:使別的人或事物離開自己這方面。熔化:固體加熱到一定溫度變為液體。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發源處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來。冰天雪地:。天衣無縫:。
五、課文層次《恐龍無處不在》第一部分為第1段,這兩句話是全篇行文的邏輯基礎。第二部分為2~7段,介紹恐龍無處不在是大陸在漂移。(1)2、3段介紹南極和地球其他大陸上都發現有恐龍化石,“說明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2)4、5段寫這一發現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作者沒有把思維定格在恐龍本身研究上,而是把“這個發現與南極大陸聯系起來”考察;(3)6、7段作者思有所獲,“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第三部分為8~12段,簡明介紹板塊學說,并說明每個大陸都有恐龍化石的原因。第四部分為13~15段,再次聚焦南極恐龍和其他生物,確證這一推斷的正確性。《被壓扁的沙子》第一部分為第1段,引出說明對象。第二部分為2~6段,探討恐龍大滅絕,介紹兩種學說“撞擊說”和“火山說”,揭示研究這一問題的重要意義。第三部分為7~11段,解釋斯石英的成因,重點說明其性質,為排除“火山說”提供科學依據。第四部分為12~17段,依據科學理論,進一步斷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發生過撞擊,而且肯定沒有發生過火山運動,從而得出結論,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六、問題歸納《恐龍無處不在》1.課文開頭段在文中有怎樣的作用?2.為什么說恐龍無處不在?
3.說說恐龍為什么會無處不在,這個現象證明了怎樣的理論。4.文中認為“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試列舉作者這樣認為的兩點理由。5.第九段“似乎”能否刪除?為什么?6.這一段寫了什么內容?有什么作用?7.文章為什么要舉斯石英和金剛石的例子?《被壓扁的沙子》1.“似乎可以肯定地說,斯石英也應該出現在壓力極高的地殼深處。”“似乎”與“肯定”連用,是否矛盾?2.第16自然段中舉例子,是為了證明什么?3.文章為什么要舉斯石英和金剛石的例子?4.“似乎可以肯定地說,斯石英也應該出現在壓力極高的地殼深處。”“似乎”與“肯定”連用,是否矛盾?
5.課文結尾段有什么作用?6.題目“被壓扁的沙子”是否離題太遠?換成“恐龍是怎樣滅絕的”不好嗎?7.《恐龍無處不在》和《被壓扁的沙子》兩篇文章有什么異同?七、課文主題《恐龍無處不在》這篇短文從恐龍的化石無處不在證明了“板塊構造”理論的正確。《被壓扁的沙子》這篇短文以“被壓扁的沙子”作為說明對象,證明了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恐龍無處不在》《被壓扁的沙子》一、這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但選用的材料不同,所說明的主要問題也不同。試結合課文做具體分析。二、這兩篇短文都是從某一現象出發,通過分析事物間的內在聯系,得出規律性的認識。試任選其中一篇,分析其思路。三、下列語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號里的補充說明文字,試結合上下文,說說它們各自的作用。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現代兩棲動物。2、如果看一張地圖,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么天衣無縫。3、萬一哪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4、即非常純的沙子。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從而把它恢復到原始碳的狀態,但誰愿意這樣做呢?四、閱讀下面的材料,說說材料中描述的現象與課文中的哪個理論是相聯系的。深海溝是在大陸與大洋之間靠大洋一側的地方。地球上水深超過6000米的海溝共24處,其中19處在太平洋中。全球最深的海溝是馬里亞納海溝,水深約11034米。海溝是板塊構造活動的杰作。一個板塊向下俯沖到另一個板塊之下時,一邊下垂,一邊上翹,這中間就形成了海溝。所以說海溝是板塊構造俯沖帶開始的地方,也是板塊構造擠壓活動的場所。這里好像一個樞紐或傳動帶,一方面海洋板塊的巖石俯沖下去,另一方面大陸板塊翹起來。五、恐龍滅絕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課文為我們提供了兩種假說,其實還有多種相關的假說。課外搜集整理資料,寫一篇小短文闡述你的認識,并相互交流。題組A基礎過關練一、選擇題1.(2023下·八年級課時練習)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地震(zhèn)
劫難(jué)
天衣無縫(fèng)B.褶皺(zhě)
潮汐(xī)
海洋深淵(yuān)C.隕落(yǔn)
追溯(sù)
地殼運動(ké)D.衍射(yǎn)
彗星(huì)
兩棲動物(xī)二、基礎知識綜合2.(2018下·八年級課時練習)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隨著時間的流誓,北美又與亞洲和歐洲分開,南美也與非洲相離。(如果看一張地圖,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么天衣無縫。)印度向北移動,并且大約在5000萬年前與亞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馬拉雅山脈。兩個陸塊在那里聚合并緩慢地褶皺變形。南極和澳大利亞也已相互分離。當大陸相互分離時,每一個大陸都xié帶著自己的恐龍而去。(1)給加點字注音,根據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xié()帶碰撞()褶皺()(2)文中有錯別字的一個詞語是“”,這個詞語的正確寫法是“”。(3)選文中“天衣無縫”的意思是:。(4)畫線的句子運用了的修辭手法。題組B能力提升練(2023下·廣東汕頭·八年級校聯考期中)閱讀下文,完成小題。被壓扁的沙子(節選)①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紹夫的原蘇聯科學家發現,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純的沙子)處于超高壓的狀態,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從而變得極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這種被壓扁的沙子因此被稱為“斯石英”。②斯石英并不十分穩定,原子之間靠得太近以至于它們又出現相互排斥的趨勢,最后又變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間結合得極為致密,所以這種反彈變化進行得非常緩慢,從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數百萬年。③金剛石的形成與此相同。金剛石中的碳原子被擠壓得異常緊密,它們同樣存在一個向外擴散并且恢復為普通碳的趨勢。在通常條件下,這也需要數百萬年。④如果你把溫度升得足夠高,就可使這種變化加快。增溫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們之間能夠相互分離,返回到原始狀態。因此,如果在850℃的溫度下把斯石英加熱30分鐘,它將變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從而把它恢復到原始碳的狀態,但誰愿意這樣做呢?)⑤斯石英可以在實驗室里制造,但它們在自然界中存在嗎?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它們只出現在沙子被強烈擠壓的地方。⑥在一些地方已經發現了斯石英,而且有證據顯示,這些地區曾經受到巨大隕石的撞擊。撞擊所產生的巨大壓力形成了斯石英。另外,在進行過原子彈爆炸實驗的場地也發現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脹火球的巨大壓力形成的。⑦在這種情況下,它可通過火山噴發被攜帶到地表。似乎可以肯定地說,斯石英也應該出現在壓力極高的地殼深處。事實上,在火山活動地區至今沒有發現過斯石英。然而,噴發溫度極高,巖石會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攜帶而來的斯石英都被轉化為普通的二氧化硅。⑧那么,你可能會說在斯石英出現的地方肯定發生過撞擊,而且肯定沒有發生過火山活動⑨亞里桑那大學的麥克霍恩和幾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的巖層。巖層的年齡為6500萬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龍滅絕的年代。⑩他們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測試固體物質中的原子排列的現代技術,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們確實檢測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種原子排列。?這種情況顯示,在6500萬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擊并形成了數噸重的斯石英。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濺到了平流層中。那么,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3.對文段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斯石英是原蘇聯科學家斯季紹夫在1961年發現的。B.斯石英比沙子要重。C.“斯石英并不十分穩定”的依據是斯石英是沙子組成的。D.第③段中“金剛石的形成與此相同”中的“此”指的是斯石英的原子之間靠得太近。4.對下列各句中使用的說明方法判斷最不恰當的一項是(
)A.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列數字)B.斯石英并不十分穩定,原子之間靠得太近以至于它們又出現相互排斥的趨勢,最后又變為普通沙子。(做詮釋)C.如果在850℃的溫度下把斯石英加熱30分鐘它將變為普通沙子。(列數字)D.在進行過原子彈爆炸實驗的場地也發現了斯石英。(舉例子)5.第④段第一句中“如果”能不能換成“只要”?為什么?6.(2023下·甘肅隴南·八年級統考期末)閱讀下面文章,完成題目。恐龍無處不有①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②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極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羅斯島發現了一些骨骼化石。該島是離南極海岸不遠的一小片冰凍陸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這些骨頭毫無疑問屬于鳥臀目恐龍。③在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現有恐龍化石。這些古老的爬行動物在南極的出現,說明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④如果把這個發現與南極大陸聯系起來,這比僅考慮恐龍來說重要得多。恐龍如何能在南板地區生存呢?恐龍實際上并不適應寒冷的氣候,但1986年在南極確實發現了這種古老的動物的化石。⑤這一問題的答案是: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幾十年前,人們發現地殼是由一些緊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緩慢運動的大板塊構成的。一些板塊被拉開,而另一些則擠壓在一起,一個板塊也許會緩慢地向另一板塊下面俯沖。“板塊構造”理論很快為地質界幾乎所有的問題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島嶼鏈、海洋深溝等等,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謎。⑥可以這樣比喻,板塊背上馱著許多大陸,當板塊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運動時,大陸也隨之一起運動。每隔一段時期,板塊會將所有的大陸匯聚在一起,地球此時僅由一個主要陸地構成,稱為“泛大陸”。當板塊繼續運動時,大陸又重新被分離開。⑦在四十多億年的地球發展史中,泛大陸形成和分裂過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的。這個泛大陸存在了數百萬年以后,又開始顯示出破裂的跡象。⑧早期恐龍在那時已經開始出現,并且有機會分散到泛大陸的各個地方。所有陸地似乎都處在熱帶和溫帶環境內,所以恐龍可以在泛大陸的不同地區舒適地生活。⑨大約在兩億年前,泛大陸分裂出四部分。北部就是現在的北美、歐洲和亞洲,南部是由現在的南美和非洲構成,最南部是現在的南極洲和澳大利亞,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⑩隨著時間的流逝,北美又與亞洲和歐洲分開,南美也與非洲相離。(如果看一張地圖,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么天衣無縫。)印度向北移動,并且大約在5000萬年前與亞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馬拉雅山脈。兩個陸塊在那里聚合并緩慢地褶皺變形。南極和澳大利亞也已相互分離。?當大陸相互分離時,每一個大陸都攜帶著自己的恐龍而去。到6500萬年以前,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所有的恐龍都滅絕了,大陸也已完全分開。現在的每一個大陸都有自己的恐龍化石。?南極也有自己的恐龍、兩棲動物和其他在恐龍時代繁盛的植物和動物。然而,這些生物的命運比其他同類要悲慘得多,因為板塊把它們向南攜帶到了極地。大約經歷了一億年,氣候逐漸變冷,植物慢慢越來越稀少,動物的種類和數量也大量減少。氣候變得越來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為冰天雪地。?位于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極冰蓋。那里的冰有數英里厚,覆蓋著豐富的化石。如果南極冰雪層再薄一些的話,我們就可以找到它們。?因此,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現,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另一個強有力的證據。(1)說說本文題目有何作用?(2)下列關于“板塊構造”理論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泛大陸是由一個板塊構成的。B.板塊與板塊之間是相互緩慢運動的。C.板塊之間可以被拉開、擠壓或抬升。D.板塊交界處多火山、地震等。(3)下面語段是從原文中摘抄出來的,請將其放回最合適的位置,并簡要說明理由。恐龍不可能在每一塊大陸上獨立生存,那么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的呢?(4)本文和《被壓扁的沙子》都談到了“恐龍”,一篇是通過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現來證明“板塊構造”理論;另一篇是通過“被壓扁的沙子”來探討恐龍滅絕的原因。通過學習這兩篇文章中科學家研究問題的方式,我們能得到哪些啟示?題組C培優拔尖練(2023·江蘇鎮江·統考一模)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恐龍無處不有(節選)阿西莫夫①恐龍不可能在每一塊大陸上獨立生存,那么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的呢?②這一問題的答案是: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幾十年前,人們發現地殼是由一些緊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緩慢運動的大板塊構成的。一些板塊被拉開,而另一些則擠壓在一起,一個板塊也許會緩慢地向另一板塊下面俯沖。“板塊構造”理論很快為地質界幾乎所有的問題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島嶼鏈、海洋深淵等等,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謎。③可以這樣比喻,板塊背上馱著許多大陸,當板塊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運動時,大陸也隨之一起運動。每隔一段時期,板塊會將所有的大陸匯聚在一起,地球此時僅由一個主要陸地構成,稱為“泛大陸”。當板塊繼續運動時,大陸又重新被分離開。④在四十多億年的地球發展史中,泛大陸形成和分裂過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的。這個泛大陸存在了數百萬年以后,又開始顯示出破裂的跡象。⑤早期恐龍在那時已經開始出現,并且有機會分散到泛大陸的各個地方。所有陸地似乎都處在熱帶和溫帶環境內,所以恐龍可以在泛大陸的不同地區舒適地生活。⑥大約在兩億年前,泛大陸分裂出四部分。北部就是現在的北美、歐洲和亞洲,南部是由現在的南美和非洲構成,最南部是現在的南極洲和澳大利亞,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⑦隨著時間的流逝,北美又與亞洲和歐洲分開,南美也與非洲相離。(如果看一張地圖,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么天衣無縫。)印度向北移動,并且大約在5000萬年前與亞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馬拉雅山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遼寧省丹東市五校協作體2025屆高三12月考-化學試題(含答案)
- 初中數學第四章 三角形單元復習題2024-2025學年北師大版七年級數學下冊
- 2《合理利用網絡》表格式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3
- 藏族民間舞蹈的文化特征
- 化工安全作業票培訓講座
- 臨時工勞務派遣合同模板
- 員工服務合同協議書
- 人防工程專業分包合同
- 2025耕地流轉合同范本
- 2025年勞動合同書范本
- Oracle-EBS生產制造解決方案
- 全國初中英語優質課大賽一等獎《八年級Unit 6An old man》說課課件
- 植物生理學第十三章植物的逆境生理課件
- 宮頸癌護理查房
- 施工單位人員退場制度
- 漢譯巴利三藏相應部3-蘊篇
- 建筑外窗抗風壓性能計算書
- 年產萬噸酒精發酵車間設計
-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人衛版教材全集
- 照片里的故事
- 土木工程畢業設計框架結構教學樓計算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