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三同步練習 單元檢測卷(六)_第1頁
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三同步練習 單元檢測卷(六)_第2頁
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三同步練習 單元檢測卷(六)_第3頁
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三同步練習 單元檢測卷(六)_第4頁
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三同步練習 單元檢測卷(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單元檢測卷(六)

一、選擇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

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1.《漢官儀》記載:“春三月、秋九月、習鄉射禮,禮生皆使太學學生。”漢順

帝使明識禮樂的宋登“持節臨太學,奏定典律。”這反映了()

A.太學注重培養社會實用人才

B.太學是議定國家大政方針的場所

C.太學承擔了禮儀教化的職能

D.太學帶動了民間積極向學的風氣

答案C

解析由材料“習鄉射禮,禮生皆使太學學生”可知,太學承擔了禮儀教化的職

能,故C符合題意;材料未說明太學注重培養社會實用人才,A不符合題意;太

學是教育場所,不是議定國家大政方針的場所,B不符合題意;材料沒有體現太

學對民間積極向學風氣的影響,D不符合題意。

2.1902—1906年,中國近代最早的國立綜合性大學京師大學堂的師范館共有學生

512人,其中舉人62人、貢生48人、生員232人、監生84人等。這表明()

A.傳統教育制度穩定發展

B.新式學堂教育得到普及

C.培養人才處于轉型時期

D.學生以求取功名為目的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末新政期間,作為中國近代最早的國立

綜合性大學,京師大學堂師范館的學生有不少人兼具舉人、貢生、生員、監生等

科舉舊身份,反映出教育培養人才處于轉型時期,C項正確;“傳統教育制度穩

定發展”與近代最早的國立綜合性大學設立師范館等不符,A項錯誤;20世紀初

新式學堂教育遠未達到普及水平,B項錯誤;“學生以求取功名為目的”在材料

中沒有體現,D項錯誤。

3.書籍是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下列有關書籍發展歷程敘述正確的是()

A.中國早期的簡策和帛書一般被認為是書籍的雛形

B.在東漢蔡倫制成“蔡侯紙”后,中國出現了紙張

C.中國在唐朝時已經開始使用膠泥制成的活字印刷術

D.德國人谷登堡采用金屬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印刷書

答案D

解析結合所學可知,約15世紀中葉,德國人谷登堡將多項技術整合在一起,采

用金屬活字印刷。這成為現代印刷術發展具有象征意義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

被視作“新一代的書籍”的印刷書,還進一步推動了報紙、雜志的普及,故選D

項;約在公元前30世紀,埃及出現的紙草書卷,一般被認為是書籍的雛形,排除

A項;公元前2世紀,中國已出現植物纖維制成的紙,105年,東漢蔡倫在總結

前人經驗基礎上改進制成“蔡侯紙”,排除B項;北宋的畢昇發明用膠泥制成的

活字,排除C項。

4.15世紀末,金屬活字印刷術傳遍歐洲。路德準確地捕捉到新技術帶來傳播方式

的革命,用一場“革命”換來了另一場“革命”的勝利。由此可見()

A.中國技術推動了歐洲政治變革

B.現代印刷術促進文化發展

C.印刷書的誕生促進了思想解放

D.宗教改革發生具有必然性

答案C

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印刷術在歐洲傳遍,有利于文化教育的普及,馬丁?路德利

用這一新技術大力宣傳新教思想,推動了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故選C項;

馬丁?路德并未進行政治變革,排除A項;15世紀末的金屬活字印刷術,并不是

現代印刷術,排除B項;印刷技術的發展對宗教改革起助推作用,無法得出宗教

改革必然發生的結論,排除D項。

5.圖書館,是搜集、整理、收藏圖書資料以供人閱覽、參考的機構。下列關于圖

書館的說法,錯誤的是()

A.18世紀下半葉,英、美等國家出現近代意義上的“公共圖書館”

B.古文明遺址中保存最完整的圖書館由亞述巴尼拔王所建

C.天一閣是古代中國私家藏書的代表

D.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前身是京師圖書館

答案A

6.1905年中國博物館建設的先驅者張騫自費創建了我國第一座公共博物館,開創

了我國近代博物館事業的新紀元。中國人自建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館是()

A.自然歷史博物館B.南通博物苑

C.歷史博物館D.革命博物館

答案B

7.18世紀的歐洲,隨著識字人群的擴大和人們讀書熱情的高漲,私人和公共的借

閱圖書館遍布各主要城市。各種書刊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出現了一些資本雄厚

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則更為普遍。這些狀況()

A.有利于近代國家的發展

B.推動了文藝復興的轉型

C.促進了近代科學的興起

D.促使啟蒙運動深入發展

答案D

解析從材料“18世紀的歐洲,隨著識字人群的擴大和人們讀書熱情的高

漲,……出現了一些資本雄厚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則更為普遍”并結合所學可

知,這些狀況在18世紀促使啟蒙運動深入發展,故選D項;材料沒有體現近代

國家的發展,A項錯誤;文藝復興主要發生在14—17世紀,不符合題意,B項錯

誤;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進了近代科學的興起,不是啟蒙運動,C項錯誤。

8.下列直接有助于人類文化的傳承的是()

A.學校一印刷術一圖書館一博物館

B.史詩一戰亂一大規模移民一火藥

C.傳說一課堂一戰后談判一簽訂條約

D.歷史遺跡一文獻史料一自然災害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學校能夠傳播和傳承知識,印刷術有利于加速

文化的傳播,圖書館和博物館都能夠保存人類的文化成果,所以這些都直接有助

于人類文化的傳承,故選A項;戰亂不利于文化的傳承,排除B項;戰后談判簽

訂條約有可能對戰敗國造成巨大的傷害,激化國際矛盾和民族矛盾,這也不利于

文化傳承,排除C項;自然災害是不利于人類文化傳承的,排除D項。

9.2018年9月啟動的“故宮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強調“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

的歷史信息”“不改變古建筑的文物原狀”“在修繕過程中進行古建筑傳統修繕

技藝傳承”。這體現了對文物古跡保護要遵循的原則是()

A.完整性B.合理利用

C.原真性D.慎重重建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原真性指堅持真實和完整,反對對遺產本身及

其周圍環境作任何改動,符合材料的觀點,故選C項;“完整性”不能全面反映

材料,具有片面性,排除A項;材料的主旨是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歷史信息,

體現原真性,不是對其開發和利用,排除B項;“慎重重建”不是文物古籍保護

的原則,排除D項。

10.1982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是由國家最高立法機關頒布

的法律,其后歷經多次修改。國家頒布這部法律的目的是()

A.強調對文物古跡保護的真實性

B.建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度

C.頒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制度

D.加強文物保護、研究和利用

答案D

解析結合所學可知,頒布專門的文物保護法,意在加強對文物的保護和利用,

D項正確;文物保護法本身不能確保文物古跡的真實性,排除A項;文物保護法

針對的不僅僅是歷史文化名城,排除B項;文物保護法面向的不僅僅是重點文物

保護對象,排除C項。

11.1972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7屆會議上通過了《世界遺產公約》。根據這

一公約,世界遺產可劃分為()

①文化遺產②自然遺產③非物質文化遺產④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C

12.泰山的文化價值體現在佛教、道教、封禪以及世代歌詠、吟誦文化的同為一體。

結合登山線路格局的變換,對泰山的封禪祭祀包括醞釀、登天和抵達仙境三個階

段。這突出了文化遺產()

A.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

B.范圍上的完整性

C.內容上的豐富性

D.影響上的廣泛性

答案A

解析依據材料“泰山的文化價值體現在佛教、道教、封禪以及世代歌詠、吟誦

文化的同為一體……封禪祭祀包括醞釀、登天和抵達仙境三個階段”可知,這體

現了泰山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因此A正確;材料體現的是文化遺產在文化概念

上的完整性,不是范圍上的完整,B錯誤;材料并未體現文化遺產內容上的豐富

性,C錯誤;材料并未涉及文化遺產的影響,D錯誤。

13.有學者評述:“世界文化遺產的申報和管理中,自然延伸出一種‘古為今用‘

的三段論,不遺余力地包裝文化遺產,兢兢業業地將報為‘世界級’的文化遺產

迅雷不及掩耳地進行遺產貨幣化。”該學者認為這種“古為今用”的做法()

A.提升了公眾對文化遺產的認可度

B.背離了《世界遺產公約》的初衷

C.忽視了文化遺產保護的經濟效益

D.保護了文化遺產的民族性多樣性

答案B

解析據材料內容可知,該學者認為當前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最終是為了實現文化

遺產的貨幣化,是為了經濟利益,而非保護文化遺產,這就背離了《世界遺產公

約》的初衷,故選B;該學者認為這種“古為今用”的做法背離了《世界遺產公

約》的初衷,并不是為了提升公眾對文化遺產的認可和保護文化遺產的多樣性和

民族性,排除A、D;材料并未體現“忽視文化遺產保護的經濟效益”,排除C。

14.下列各項中具有代表性的古代世界文明遺跡不包括()

A.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

B.佛羅倫薩歷史中心

C.阿布辛拜勒神廟

D.龐貝古城遺址

答案B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佛羅倫薩歷史中心是世界近代史上文藝復興的象征,

不屬于古代世界文明遺跡,B項符合題意;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阿布辛拜勒

神廟和龐貝古城遺址都是古代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世界文明遺跡,A、C、D三項不

符合題意。

15.1905年,考古專家蘭德爾?麥克維爾評論大津巴布韋遺址時指出:“許多人都

會哀嘆一段羅曼史的破碎,但可以肯定,一個冷靜清醒的頭腦看到的并不是什么

羅曼史,而是一個失落已久的歷史文化遺產。”麥克維爾的觀點()

A.肯定大津巴布韋遺址的歷史文化價值

B.指出了大津巴布韋遺址具有“羅曼史”

C.評價大津巴布韋遺址的重要歷史價值

D.鼓勵人類探索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據材料可知,麥克維爾認為大津巴布韋遺址是一個失落已久的歷史文化遺

產,這體現了他對大津巴布韋遺址歷史文化價值的肯定,A正確;材料強調的是

大津巴布韋遺址的歷史文化價值,而不是“羅曼史”,B錯誤;材料強調的是對

大津巴布韋遺址重要歷史價值的肯定,而不是評價,C錯誤;材料并未體現“鼓

勵人類探索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性”,D錯誤。

16.世界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其突出的普遍價值不僅屬于當代人,也屬

于未來的人類。因此,我們對于世界遺產應()

A.全力開發推向市場

B.嚴格保護封閉保存

C.充分保護適度利用

D.充分利用適度保護

答案C

解析據''其突出的普遍價值不僅屬于當代人,也屬于未來的人類”可知,世界

文化遺產對于今天和后世有著重要價值,因而需要對其充分保護和適度利用,一

方面以保護為主,另一方面以此為平臺發揮文化的軟作用,故選C項;“全力開

發,推向市場”會在一定程度上使世界遺產商業化,容易導致過度開發,不利于

對世界遺產的保護,排除A項;“封閉保存”世界遺產不利于人們對世界遺產的

充分認知和世界遺產歷史文化價值的發揮,排除B項;對文化遺產只是適度保護

不能起到使其長久留存的作用,不利于文化遺產的傳承,排除D項。

二'非選擇題(3小題,共52分。)

17.(20分升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書院是我國古代一種特殊的教育組織形式,唐代始有其名。北宋年間,

涌現出以四大書院(廬山白鹿洞書院、岳麓山岳麓書院、太室山嵩陽書院、回雁峰

石鼓書院)為首的大批書院,南宋更是書院發展的黃金時期。許多著名學者都在書

院任教。書院以培養“希賢希圣”之士為己任,提倡“為己之學”,主張“進德”

與“修業”并重。課程內容完全是由執教的山長、主講教師確定,除以“四書”

“五經”為代表的儒家經典外,還有儒學大師各自的研究心得。同時,歷史典籍

也是宋代書院的課程內容之一,部分書院還教授關于農田、治民、水利、算術以

及軍事等一些實用技能型知識。

—摘編自楊果、趙治樂《也談宋代書院與

同時代的歐洲大學》等

材料二雖然歐洲中世紀大學的產生沒有一個確定的日期,但一般認為,最早的

大學建于12世紀。隨著貿易和工商業的不斷發展,城市需栗更多的管理和服務機

構,并需要大量具備專業知識和業務素養的從業人員,原有的教育機構不論在數

量、規模還是所設專業都無法滿足時代需栗。在1100至1200年間,大量的新知

識涌入西歐,這些新知識沖破了大教堂學校和修道院學校的束縛,產生了有學問

的職業。它吸引了來自歐洲各地的求知欲旺盛的青年...來到巴黎和博洛尼亞,

組成那些學術行會,并給予我們對于大學的最初和最好的定義:一個由教師和學

生組成的社團。

——摘編自賀國慶《歐洲中世紀大學

起源探微》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書院課程內容的特點,并分析宋代書院興盛

的原因。(10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宋代書院與中世紀歐洲大學的不同,并

簡要分析中世紀歐洲大學的勃興帶來的積極影響。(10分)

答案(1)特點:內容豐富廣泛;注重道德修養;課程內容的設置相對自由;儒家

經典為主,兼及文史和實用性知識。

原因:經濟發展提供物質基礎;政治上“重文輕武”政策;理學興起;名師巨儒

影響;印刷技術的發展。

(2)不同:

宋代書院中世紀歐洲大學

辦學目的培養圣賢之人培養專業人才

建造地址偏僻山林繁華都市

學生來源國內學子歐洲各地

積極影響:推動科學和知識的傳播;促進了城市的發展和繁榮;是現代大學的雛

形,為大學的傳統和組織形式打下了基礎;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作了準備。

18.(14分升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盧浮宮的歷史始于13世紀初,起初是一座存放王室檔案和珍寶的城堡。

14世紀,查理五世將其改為王宮并進行擴建。然而,在路易十四看來,即便擴建,

盧浮宮仍不足以體現王權的尊嚴與榮光。于是,他斥巨資新建凡爾賽宮,盧浮宮

不再是法國政治中心,但依舊是王室收藏藝術珍品的地方。1791年,國民議會宣

布盧浮宮既是王室居所,也是匯集科學、藝術的紀念物以及進行公共教育的場所。

1792年,國民議會宣布,盧浮宮將屬于大眾,成為公共博物館。1793年,盧浮宮

正式向公眾開放。19世紀初,盧浮宮的擴建規模空前,在拿破侖的東征西伐中,

被征服國家的大量藝術珍品變為盧浮宮的藏品。滑鐵盧戰役失敗后,約有5000

件藝術品物歸原主,但仍然有很多掠奪而來的藝術珍品留在了盧浮宮。第三共和

國時期,共和派特別重視利用各種平臺與途徑開展公民教育。為此,他們通過收

藏并展示《自由引導人民》之類的作品,將盧浮宮打造為公民教育的重要場所。

——摘編自呂一民《盧浮宮:”法國的

象征與驕傲”》

材料二辛亥革命后,大量珍貴文物以各種方式流出皇宮。后來成立的清室善后

委員會在組織點查清宮物品時,發現清室復辟的企圖。為杜絕這一妄想,委員會

認為必須迅速成立故宮博物院。1925年,故宮博物院宣告建立,皇宮成了故宮,

終于向平民百姓開放。此后,國民政府組織人員整理、刊布清宮檔案,共出版各

類檔案書刊達50余種,300多冊,1200萬字,同時也產生了我國近代第一批從

事歷史檔案工作的專業隊伍。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8-19世紀盧浮宮博物館的主要變化,并

簡析其原因。(8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故宮博物院成立的意義。(6分)

答案(1)主要變化:從凸顯王權的政治中心到成為公共文化教育的場所;館藏規

模擴大(藏品日益豐富)。原因: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殖民擴張與掠奪;

民族主義觀念的影響;公民教育與大眾文化的發展。

⑵意義:消除帝制殘余,弘揚民主共和精神;培育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識;弘揚和

傳播優秀傳統文化。

19.(18分升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文化遺產保護

材料一新中國成立以來,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

的文物保護方針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方針,我國已經建立起有效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

1985年和2004年,中國分別加入《世界遺產公約》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

約》。2006年通過《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強調“確保中國列入《世界遺

產名錄》的世界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2011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非

物質文化遺產法》。

2019年7月,故宮博物院推出“故宮名畫記”“全景故宮”“玩轉故宮”等7款

數字產品,將文化遺產轉化為數字資源,并圍繞這些數字資源展開保護、研究和

利用。

——摘編自寧古轉主編《輝煌70年》等

材料二近百年來的國際文化遺產憲章、宣言、決議等文件繁多,其中重要的遺

產保護文件多由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制定。摘錄于下表:

時間文件保護對象與范圍保護原則與方法

1931年雅典憲章歷史古跡歷史古跡修復七項決議

保護文物建筑及歷原真性原則:將古跡遺址真實

1964年古跡與遺址

史地段的國際憲章地、完整地傳下去

在修復和翻新的過程中,必須

1975年歷史性小城鎮決議歷史性小城鎮尊重當地居民的權利、習俗和

期望

文化多樣性與遺在遵循原真性原則的基礎上,

1994年奈良文件

產多樣性提出多樣性原則

提倡旅游業和遺產保護結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