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二模語文試題 含解析_第1頁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二模語文試題 含解析_第2頁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二模語文試題 含解析_第3頁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二模語文試題 含解析_第4頁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二模語文試題 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保密·啟用前★吉林地區普通中學2024-2025學年度高中畢業年級第二次調研測試語文試題說明: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貼好條形碼。2.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答非選擇題時,用0.5毫米的黑色簽字筆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字體工整,筆跡清楚。3.請按題號順序在答題卡相應區域作答,超出區域所寫答案無效;在試卷上、草紙上答題無效。4.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杰弗里·辛頓,這位常被冠以“人工智能教父”的計算機科學家,幾十年來勤勤懇懇,以獨創的方式構建出更大的神經網絡。他設計出了訓練它們并幫助它們改進的新方法。他認為自己正在研究的項目,可能在他死后的一個世紀里才會碩果累累。在承受生活與研究瓶頸雙重壓力時,他傾盡所有,努力做到最好?!拔?6歲的時候(三十年以前)就已經覺得研究走進了死胡同”。不過大約十年前,他沒有預料到神經網絡技術會突然加速,進步得如此之快。我們繞著海岸走回到辛頓的小屋,這是島上唯一的小屋。小屋的外立面以玻璃鑲嵌,矗立在小島的高處,連接它的是寬闊的黑色巖石臺階。當我們走近房子時,辛頓告訴我,“有一次,就在這兒,一條巨大的水蛇探出了頭”。美好的回憶歷歷在目。辛頓的父親是一位著名的昆蟲學家,這讓辛頓從小就產生了對冷血動物的喜愛。如今,辛頓也會觀察它們。辛頓是一個敏銳的非人類物種觀察者,他一生都在用從低級生物到高級生物的方式逐級思考生命的思考方式?!敖芨ダ锾焐褪强茖W家”。在學校里,辛頓表現出了對科學的極大興趣。在劍橋,辛頓嘗試了不同的領域。他短暫地退學,然后又回到大學,試著上了僅一天的建筑學課。最后,在涉獵了物理、化學、生理學和哲學后,選擇攻讀實驗心理學學位。他經常在道德哲學家伯納德·威廉姆斯的辦公室里閑逛,后者對計算機和思維很感興趣。有一天,威廉姆斯指出,我們的不同想法一定反映了我們大腦內部不同的物理結構;這與計算機內部的情況完全不同,計算機中的軟件獨立于硬件。辛頓被這一觀察擊中;他記得在高中時,一位朋友告訴他,記憶可能“全息地”存儲在大腦中——也就是說,記憶是分散在大腦中的,但可以通過任何一個部分訪問整體。而他現在要面對的事正是“聯結主義”——一種結合神經科學、數學、哲學和編程來探索神經元如何協同工作以“思考”的方法。聯結主義的一個目標是在計算機中創建一個類似大腦的系統。(摘編自約書亞·羅特曼《為什么AI教父害怕他一手建立的人工智能帝國?》)材料二:語言學家被一個叫喬姆斯基的人誤導了好幾代。他有一個偏執古怪的理論,即語言不是學會的。他成功地說服很多人相信這一點。這個說法顯然是一派胡言。語言顯然是學會的。大型神經網絡學習語言,不需要任何先天結構,只是從隨機權重和大量數據中開始學習。喬姆斯基卻仍然在說,但這并非真正的語言,這不算數,這是不對的。許多統計學家和認知科學家也說,永遠不可能在這樣一個大網絡里學習語言。喬姆斯基從來沒有提出任何一種有關語義的理論,他的理論全是關于句法的。我們如果考慮語義,就會發現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語義理論。一種是符號人工智能研究者相信的結構主義理論,即一個詞的意思來自于它與其他詞的關系。你如果想捕捉一個詞的意思,就需要制作一個關系圖,圖中包含這個詞與其他詞的鏈接,也許還有鏈接點上的標簽,說明它怎樣與其他詞相關。這就是一個語義網絡,是捕捉意思所需要的。此外還有一種非常不同的理論,即一個詞的意思是一個大的特征集合,意思相近的詞具有近似的特征集合。這兩種理論看起來完全不同。但實際上,我們可以把二者統一起來。我認為第一個做到這一點的是我在1985年制作的一個小型語言模型。它通過嘗試預測下一個詞來學習。具體而言,它學習每個詞的特征以及這些特征之間的相互作用,這樣就可以預測下一個詞的特征。重要的是,所有知識都體現在給一個詞分配哪些特征以及不同詞的特征應該怎樣相互作用。這個模型不存儲任何句子,卻可以重構句子,也就是通過反復預測下一個詞來生成句子。這也是大語言模型的工作原理,實際上也是人類語言的工作模型。(摘編自《杰弗里·辛頓接受尤利西斯獎章時發表的獲獎感言》,陳國華譯)材料三: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要有創造性思辨的能力、嚴格求證的方法,不迷信學術權威,不盲從既有學說,敢于大膽質疑,認真實證,不斷試驗。原創一般來自假設和猜想,是一個不斷觀察、思考、假設、實驗、求證、歸納的復雜過程,而不是簡單的歸納。假設和猜想的創新性至關重要。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比绻x不準,即使花費很大精力,也很難做出成果。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樹立敢于創造的雄心壯志,敢于提出新理論、開辟新領域、探索新路徑,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要多出高水平的原創成果,為不斷豐富和發展科學體系作出貢獻。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出發點往往是科學家探究自然奧秘的好奇心。有研究表明,科學家的優勢不僅靠智力,更主要的是專注和勤奮,經過長期探索而在某個領域形成優勢。要鼓勵科技工作者專注于自己的科研事業,勤奮鉆研,不慕虛榮,不計名利。要廣泛宣傳科技工作者勇于探索、獻身科學的生動事跡。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使他們更多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摘編自習近平《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辛頓對神經網絡的研究竭心盡力,對自身獲得成果的前景很有信心。B.辛頓能夠從全面的角度去觀察思考,這促成了他取得獨創性的成就。C.人類學習語言,并不依靠對句子的背誦記憶,而是依靠語詞的特征。D.科學家精神的培養需要借助宣傳手段,發揮榜樣的示范、引領作用。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描寫辛頓生活的小島,增強了“在場感”,有利于深刻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B.材料二中“誤導”“偏執古怪”“顯然”等詞,鮮明表達了辛頓對喬姆斯基的諷刺。C.材料三圍繞原始創新,從必備品質、關鍵能力、培養方法等角度提出未來工作方向。D.對辛頓人生選擇、研究成果的介紹,充分支撐了材料三應大力培養創新精神的觀點。3.下列情形不符合“大語言模型”工作原理的一項是()A.輸入幾組不同的詞匯,可以輸出這些組詞匯的分類標準。B.輸入某個事物的新特征,推斷同類事物具有這個新特征。C.輸入某個句子,得到修改了語法和語義錯誤的新句子。D.在家譜中,輸入一個名字及親屬關系,顯示對應人名。4.如何理解“他一生都在用從低級生物到高級生物的方式逐級思考生命的思考方式”這句話?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5.請結合材料,談談作為青少年的你獲得了哪些成長啟示?!敬鸢浮?.A2.C3.C4.①辛頓的科學之路的起點是對冷血生物的觀察,后來選擇了對人類大腦思考模式的研究作為一生的研究內容。②辛頓將對人類大腦思考的神經網絡原理應用到計算機大語言模型中,使計算機的思考方式從低級的軟件獨立于硬件走向高級的神經元協同工作的思考方法。5.①科學興趣:要培養自己敏銳觀察的能力,保持好奇心。②科學知識:要跨學科學習,便于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③科學方法:要敢于猜想、認真實證、專注勤奮地深耕探索領域。④科學態度:要培養創造性思辨能力,敢于質疑,不迷信權威。【解析】【導語】這篇閱讀文章通過三則材料,分別從杰弗里·辛頓的科研歷程、語言學習理論以及科技創新精神的角度,展現了科學家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探索與思考。文章不僅揭示了辛頓在神經網絡研究中的獨特視角與貢獻,還通過對語言模型的討論,反映了科技創新的復雜性與挑戰性。同時,材料三強調了原始創新的重要性,呼吁培養科學家的好奇心與專注力,為青少年提供了成長的啟示。整體上,文章結構清晰,內容豐富,兼具學術性與啟發性。【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對自身獲得成果的前景很有信心”錯。材料一提到“他認為自己正在研究的項目,可能在他死后的一個世紀里才會碩果累累”“我46歲的時候(三十年以前)就已經覺得研究走進了死胡同”,說明其對自身獲得成果的前景并不是很有信心。故選A?!?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的能力。A.“有利于深刻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錯。材料一第2段對辛頓的居住環境進行了整體描寫,呈現了采訪的情景,雖能夠一定程度上揭露人物的精神風貌,但無法深刻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上。B.“鮮明表達了辛頓對喬姆斯基的諷刺”錯。選項中“誤導”“偏執古怪”“顯然”等詞鮮明地表達了自己否定對方觀點的態度,但并沒有“諷刺”這種感情色彩。D.“對辛頓人生選擇、研究成果的介紹”錯。選段重點介紹的是“研究理論”的選擇和工作原理的介紹,而不是重點介紹研究成果。辛頓的人生選擇是從興趣出發、敢于質疑主流理論,大膽假設、認真實證,無論在怎樣的困境下都勤懇地研究,最終以獨創的方式構建出更大的神經網絡,這與材料三中的觀點一致。故選C?!?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根據原文“重要的是,所有知識都體現在給一個詞分配哪些特征以及不同詞的特征應該怎樣相互作用。這個模型不存儲任何句子,卻可以重構句子,也就是通過反復預測下一個詞來生成句子。這也是大語言模型的工作原理”可知,“大語言模型”工作原理是給一個詞分配特征以及不同詞的特征的相互作用。A.從分類成果到分類標準,需要判斷每組分類中子項進行特征分析,進而找到共性的分類特征。能體現詞的特征的相互作用。B.特征推斷,需要在不同對象間進行特征分析。能體現詞的特征的相互作用。C.修改句子的語義或句法錯誤是利用語義網絡模型完成的。不能體現“大語言模型”工作原理。D.要將人名、代際關系對應,就需要建立特征神經網絡。能體現詞的特征的相互作用。故選C?!?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①題干內容來自材料一第2段最后一句,是一句承上啟下句。重點是要理解低級生物思考方式與高級生物思考方式在材料中具體指什么內容。結合材料一第2段的內容及辛頓對冷血動物的觀察內容可知,他一直觀察冷血生物的思考方式;材料一第1段、第3段,材料二的內容都可以得出辛頓的主要研究對象是人類大腦的思考方式是如何借助神經元來完成的。由此可分析出“辛頓的科學之路的起點是對冷血生物的觀察,后來選擇了對人類大腦思考模式的研究作為一生的研究內容”。②根據材料一“而他現在要面對的事正是‘聯結主義’——一種結合神經科學、數學、哲學和編程來探索神經元如何協同工作以‘思考’的方法。聯結主義的一個目標是在計算機中創建一個類似大腦的系統”和材料二“這也是大語言模型的工作原理,實際上也是人類語言的工作模型”等內容可分析出,辛頓將對人類大腦思考的神經網絡原理應用到計算機大語言模型中,使計算機的思考方式從低級的軟件獨立于硬件走向高級的神經元協同工作的思考方法?!?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結合兩則材料思考辛頓科學之路給予的啟示,可以從“科學興趣”“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等角度進行歸納。同時結合第三則材料,整合提煉信息。①關于科學興趣的方面:結合材料一第2段關于辛頓對童年和當下習慣的描述,可以知道科學興趣源于對生活的觀察,材料三中強調好奇心。由此可以得出要培養自己敏銳觀察的能力,保持好奇心。②關于科學知識:結合材料一第3段對辛頓的求學過程“在劍橋,辛頓嘗試了不同的領域。他短暫地退學,然后又回到大學,試著上了僅一天的建筑學課。最后,在涉獵了物理、化學、生理學和哲學后,選擇攻讀實驗心理學學位”與“聯結主義”的介紹可知,要跨學科學習,便于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③關于科學方法與科學態度:結合材料二辛頓不遵循主流觀點,將兩種觀點結合起來,并于1985年制作小型語言模型來證實自己的猜想和材料一第1段,辛頓耗費心力、不求成果、承受壓力進行科學研究的介紹,以及材料三中“大膽質疑,認真實證,不斷試驗”“更主要的是專注和勤奮,經過長期探索而在某個領域形成優勢”等句子可以提煉出答案,要敢于猜想、認真實證、專注勤奮地深耕探索領域,培養創造性思辨能力,敢于質疑,不迷信權威。(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牧歌蔡測海①和父親爭吵,兩個人一天沒吃飯。生氣可以當食物,生三天氣,等于多種一丘田。一直生氣,你就是一座糧倉。②父親是誰?他是我爹。我那點小聰明就是他遺傳的。無論買機器,還是造機器,他都不同意,看不透我這點小心思,他就不是我爹。我和父親,彼此不看對方一眼。他把鍋碗弄得很響。他是鄉間酒席的掌勺,廚事一點不笨拙。他故意弄出響聲,是在告訴我,人是要吃飯的。父親盛了一大碗飯,遞給我一雙筷子,我扒了幾口,飯里埋了幾片臘肉。我夾了一片臘肉給父親。父親不會因為吃恨孩子,他只會恨孩子吃了飯不務正業。③我在《魯班經》的某一頁,見到木牛流馬這種東西,木與銅,還有神奇的自動力。讀過《魯班經》,一開始沒造木牛流馬,我做的第一架機器是一條拐杖。拐杖,扁擔,這樣簡單的事物,不會成為我和父親的隔閡,機器也不會讓我和父親疏遠?;叵氩痪们暗哪翘?,我和父親爭吵,兩個人氣得吃不下飯,是我有不務正業的苗頭。一個人打算不務正業,那真是不可救藥。不務正業,接下來是游手好閑,這是父親最厭惡的。一個人安心做某一件事,久了,就成正業。不務正業,就是做沒把握的事。父親應該是最務正業的人。父親的正業,是破碎的,又是豐富的。自由,隨意,無長久之計。最多是一年之計,春種,秋收。循環不止。父親的正業,不可言喻。父親只在意自己耕種的土地。④那個冬天,我完成了木牛流馬。冬天是個好季節,寂靜,適宜沉思。記憶和想象,在這個季節交融、匯合。許多念想,像雪花一樣飄落,一些念頭,像積雪,在泥土之上。我的手藝,真微不足道,在高科技時代,我做了一件古董。我用了最好的藤條,金竹,椿木,一種血椿做骨架,它就有了血液。我用雞血石給它做心臟。用水晶做眼睛。水晶是一種神秘的礦石。裝上水晶就裝上了靈魂。用麻和棕絲做成皮毛。找了幾塊銅皮做它的屁股。屁股是最應該好好裝飾一下,它行動起來,屁股就很好看。如果是人,當然是看臉。我按下機關,它走得快,一個時辰三五十里的速度。讓它馱上一副石磨,一百多斤,它一點不吃力。它像一頭動物。好機器就是一種生物。它有自己的心思和記憶,有自己的家族血統,有自己的年齡,有自己的長相。它們的靈魂輕如蝴蝶,比蝴蝶活得長久。⑤我給木牛流馬取了名字,叫谷子。父親養的那頭牛,叫秧子。這樣,它們就成了同類,不孤獨,有伴。谷子不能和秧子在一起。秧子要吃,要排泄。谷子潔身自好,它們在一起會彼此不習慣。我先把谷子拴在一棵老柏子樹下,它還是會被日曬雨淋。后來,我給它蓋了樹皮屋,讓它有了安身的地方。我不知道它會遇到些什么事,一件東西,一經出世,就會有自己的命運,命運,是專為出世安排的。再好的手藝,制作一件東西,不能同時為它制作命運。⑥經過一年的農事,谷子的能力出色。犁田,耕地,馱水,運糧,它扛下全部力氣活。秧子閑下來,吃草長膘。谷子在哪里,秧子就跟到哪里。谷子犁田,秧子就在不遠處吃草。谷子不干活的時候,秧子就湊上去舔谷子。谷子屁股上那塊銅,變得光亮。這是一頭牛的愛情表達。這愛情,對牛來說,沒什么好結果。秧子的愛情只是一種味道,銅的味道。戀愛的人會變傻,一頭牛也是。⑦秧子越長膘,父親越愁。一頭牛很壯,是用來耕田犁土,不用它干農活,那一身膘就是個擺看的。牛的全稱叫耕牛,不干活的牛叫什么呢?父親認為,根本就不要什么木牛流馬。父親也知道,就算沒有木牛流馬,還會有別的機器。人總是希望,干活越來越省力。⑧后來的牛不再叫耕牛,改稱肉牛,水牛和黃牛的統稱。秧子不會再有耕牛那樣光榮的稱號,秧子變得越來越懶,父親用它試了一次犁,它躺下,賴著不動。它不再舔谷子的銅屁股,它也不舔自己。它一天一天地變成肉牛。⑨過中秋節,父親動手把秧子殺了。我想父親會哭。父親說:“出過汗的牛肉才香?!边@是真的,很香,吃出香味才是真理。我以后再沒吃到那么香的牛肉。肉牛的肉不香,沒那個味。肉牛只長肉,不出汗。牛肉的香味,就像魯班的秘訣,會慢慢消失。記憶會中斷。⑩父親對我說,你那個木牛流馬好,不吃草,不長蜱蟲,也不會走失。它就是不會走失,也不知道它累不累。一頭牛,走失了讓人生氣,找回來又讓人快樂。?是呵。我想制造一頭會說話的牛,知道累的牛,會走失的牛。?一頭牛走失了,父親有找牛的經驗,把牛找回來,父親會很開心。?開心就是一頭會走失的牛。(選自《邊疆文學》2022年第1期,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牧歌”原指以農村生活、田園風光為題材的詩歌。小說以此為題,不僅點出了小說環境,而且具有懷舊氣息和抒情意味。B.父親和我爭吵,他恨我不務正業,認為根本就不要什么木牛流馬。表明父親對我所作所為的反感,父子關系對立且緊張。C.在高科技時代,“我”做了一件古董。用了最好的藤條、金竹、椿木、雞血石、水晶,這表明了“我”對傳統工藝的熱愛。D.文中父親的正業是破碎的、豐富的、自由的、隨意的,他“只在意自己耕種的土地”,這體現了《鄉土中國》中的“鄉土性”。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生氣可以當食物,生三天氣,等于多種一丘田。一直生氣,你就是一座糧倉?!彼究找姂T的家長里短,經作者的形容,頓時變得如此詼諧、深刻。B.“回想不久前的那天,我和父親爭吵,兩個人氣得吃不下飯,是我有不務正業的苗頭。”這一情節和第一段的情節形成呼應,并交代了爭吵的原因。C.“好機器就是一種生物。它有自己的心思和記憶,有自己的家族血統,有自己的年齡,有自己的長相?!本C合使用了比喻、排比、借代等修辭手法。D.小說采用了詩意的語言表達,能讓讀者在享受文學美的同時,對人生與人性、社會與自然有所思考。這種創作風格與沈從文的《邊城》有相似之處。8.文中畫線處,父親夸贊我的木牛流馬“不會走失”,我卻想制造“會走失的牛”,請談談你的理解。9.三川半之于蔡測海,就像魯鎮之于魯迅,高密之于莫言。如果以“三川半的牧歌”為題寫一篇讀書札記,請你把文中第⑥段作為讀書札記的素材,列出札記的內容要點。【答案】6.B7.C8.①父親只在意自己耕種的土地,需要的是耕牛不是肉牛。木牛流馬有神奇的自動力,無需喂養,不會生病,能馱重物,能干農活,不會變傻,不會偷懶;不會丟掉自己的正業。②我想要一頭有生命、有靈魂的牛。有自己的心思和記憶,有自己的命運的牛。9.①形象:無生命的谷子能干農活,務正業;有生命的秧子閑散,不務正業。②環境:將故事的環境置于農耕背景之下,便于讀者加深對牧歌的思考。③構思:將無生命的谷子和有生命的秧子置于對比之中,讓彼此的形象更加鮮明。④敘事腔調:采用講述的方式敘事故事,作者的思想情感,直接顯豁,有童話色彩。⑤語言:喜用短句,語言簡潔,節奏明快;形象生動,詼諧幽默,有散文化特色。⑥主旨:在高科技時代,講述制作木牛流馬且代替耕牛,耕牛懶惰退化為肉牛的故事,最后我想制造會走失的牛,表達了作者對科技時代生命境況的思考?!窘馕觥俊緦дZ】《牧歌》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父子間的情感糾葛與鄉村生活的變遷。通過“木牛流馬”這一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碰撞,作者巧妙地將個人理想與家庭矛盾交織在一起,展現了傳統與現代、父與子之間的張力。文中詩意的語言與深沉的思考相結合,既抒發了對鄉村生活的懷念,又引發了對人性與命運的深刻反思?!?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作品內容的能力。B.“父子關系對立且緊張”錯誤。有時我會和父親爭吵,有時父親會在給我盛的飯里埋幾片臘肉,我也會夾臘肉給父親。“埋”和“夾”這兩個動詞表達了父與子彼此之間的愛。“父親不會因為吃而恨孩子,他只會恨孩子吃了飯不務正業。”“父親對我說,你那個木牛流馬好,不吃草,不長蜱蟲,也不會走失?!笨梢娢液透赣H的關系中隱藏著對彼此的愛。故選B?!?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作品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C.“借代”錯誤。列舉的修辭手法中,“借代”無中生有?!昂脵C器就是一種生物。它有自己的心思和記憶,有自己的家族血統,有自己的年齡,有自己的長相?!焙脵C器就是一種生物,是比喻;連用4個“有自己……”構成排比;“它有自己的心思和記憶,有自己的家族血統,有自己的年齡,有自己的長相?!笔菙M人。故選C?!?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①父親的角度:父親是一位傳統的農民,他最關心的是土地和農活。對他來說,牛是一種勞動工具,它的價值在于能夠耕地、馱重物,而不需要過多的照顧。木牛流馬對父親來說,是一臺理想的農用機器。它“不吃草,不長蜱蟲,也不會走失”,這意味著它不需要喂養,不會生病,也不會丟失,能夠穩定地完成農活,不會因為外界因素而影響工作。父親所認可的“牛”是忠誠于農活的,不會偷懶,不會丟掉自己的正業,即耕種土地。木牛流馬正好符合這一點,它不會變傻,不會因為懶惰而停止工作,這是父親眼中“?!睉械钠焚|。②我的角度:我作為一個有創新精神的人,不僅僅將牛視為勞動工具,而是希望它具有生命和靈魂。我希望牛能夠有自己的心思和記憶,有自己的命運。“會走失的?!贝砹艘环N自由和生命的活力。它不僅僅是執行任務的機器,而是有情感、有選擇的生物。會走失意味著它有自己的意愿,可能會因為好奇或追求而離開,這是生命的一種表現。我想要的牛是活的,有情感的,它不僅僅是為了工作而存在,它有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情感世界。這樣的牛更接近于一個生命體,而不是一個簡單的勞動工具。【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提煉文章內容以及主題分析能力。①形象對比:文中寫道:“谷子能力出色。犁田,耕地,馱水,運糧,它扛下全部力氣活?!惫茸幼鳛槟九A黢R,雖無生命,卻能高效完成農活,象征著傳統農耕文化的勤勞與實用。而秧子則被描繪為“閑下來,吃草長膘”,甚至“變得越來越懶”。文中提到,“父親用它試了一次犁,它躺下,賴著不動?!边@種鮮明的對比,暗示了現代某些生活方式的懶惰與退化,形成對技術進步背景下傳統價值失落的隱喻。②環境設置:故事發生在農耕背景下,如文中所寫:“父親只在意自己耕種土地?!边@一環境不僅為故事提供了具體背景,也讓讀者更容易理解“牧歌”主題的內涵。通過描寫“犁田,耕地,馱水,運糧”等農事活動,作者展現了三川半地區的鄉土氣息,喚起讀者對農耕文化和傳統價值觀的思考。③構思特點:作者將無生命的谷子和有生命的秧子進行對比,使兩者的形象更加鮮明。文中提到:“谷子在哪里,秧子就跟到哪里。谷子不干活的時候,秧子就湊上去舔谷子?!边@種互動既表現了秧子對谷子的依賴,也突出了兩者之間的差異。這種對比構思讓讀者更深刻地理解傳統與現代、勞動與懶惰、實用與閑散等對立概念的意義。④敘事腔調:文章采用講述的方式敘事,如文中寫道:“一頭牛的愛情表達。這愛情,對牛來說,沒什么好結果?!边@種直接而顯豁的敘述方式,帶有童話色彩,使得故事既有深度又易于接受。同時,敘事腔調輕松詼諧,如“戀愛的人會變傻,一頭牛也是。”這種幽默的語言增強了文本的趣味性。⑤語言風格:文中喜用短句,如“冬天是個好季節,寂靜,適宜沉思。”“它像一頭動物。好機器就是一種生物?!边@些簡潔明快的語言節奏,使得文本易于閱讀,同時生動形象。又如“開心就是一頭會走失的牛。”這種散文化的語言風格,既詼諧幽默,又富有哲理,增強了文本的文學性。⑥主旨表達:在高科技時代背景下,作者通過講述制作木牛流馬代替耕牛的故事,表達了對科技時代生命境況的深刻思考。文中提到:“人總是希望,干活越來越省力。”但與此同時,秧子從耕牛退化為肉牛,暗示了技術進步對傳統生活方式的沖擊。最后一句“我想制造一頭會說話的牛,知道累的牛,會走失的牛?!狈从沉俗髡邔鹘y生活方式和生命價值的懷念與追求,表達了對生命意義的深刻反思。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勢之相因,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惡亂其中,而利害奪其外也!昔者,山巨源見王衍曰:“誤天下蒼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陽見盧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孫無遺類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見者。以吾觀之王衍之為人容貌言語固有以欺世而盜名者。然不忮不求,與物浮沉。使晉無惠帝,僅得中主,雖衍百千,何從而亂天下乎?盧杞之奸,固足以敗國。然而不學無文,容貌不足以動人,言語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從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今有人,口誦孔、老之言,身履夷、齊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與造作言語,私立名字,以為顏淵、孟軻復出,而陰賊險狠,與人異趣。是王衍、盧杞合而為一人也。其禍豈可勝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慝,豎刁、易牙、開方是也。以蓋世之名,而濟其未形之患。雖有愿治之主,好賢之相,猶將舉而用之。則其為天下患,必然而無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孫子曰:“善用兵者,無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則吾言為過,而斯人有不遇之嘆。孰知禍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將被其禍,而吾獲知言之名,悲夫?。ü澾x自蘇洵《辨奸論》)材料二:伏見眉州布衣蘇洵,履行淳固,性識明達,亦嘗一舉有司,不中,遂退而力學。其論議精于物理而善識變權,文章不為空言而期于有用。其所撰《權書》《衡論》《機策》二十篇,辭辯閎偉,博于古而宜于今,實有用之言,非特能文之士也。其人文行久為鄉閭所稱,而守道安貧,不營仕進。茍無薦引,則遂棄于圣時。其所撰書二十篇,臣謹隨狀上進。伏望圣慈下兩制看詳,如有可采,乞賜甄錄。(節選自歐陽修《薦布衣蘇洵狀》)10.材料三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以吾觀之A王衍B之為人C容貌D言語E固有F以欺世G而盜H名者。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蒼生,文中指百姓。與《過秦論》“以愚黔首”的“黔首”詞義相同。B.衣,穿?!拔瀹€之宅,樹之以?!钡摹皹洹北硎痉N植,兩者用法相同。C.被,遭受。和《陳涉世家》“將軍身被堅執銳”的“被”的意思不同。D.茍,文中指“暫且”。和成語“茍全性命”中的“茍”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蘇洵通過“月暈而風,礎潤而雨”等自然現象來比“人事”和“理勢”,指出人事變化雖然復雜難測,但仍有其可循的規律。B.蘇洵否定了山巨源和郭子儀對王衍、盧杞的預言。他認為是惠帝和德宗的昏庸無道導致奸臣弄權,暗示了人才選用的重要性。C.在蘇洵看來,如果有這樣一個人,標榜自己是顏淵在世,孟軻復生,實際上卻陰險狠毒,那么這個人潛在的危害性是極大的。D.歐陽修在文中一再強調蘇洵的才華和學識,并誠懇地建議朝廷錄用。體現出歐陽修對人才的愛惜,也展現了他的社會責任感。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好惡亂其中,而利害奪其外也!(2)其人文行久為鄉閭所稱,而守道安貧,不營仕進。14.歐陽修對蘇洵的文筆進行了高度評價,其中哪些評價內容體現了《辨奸論》的論述特點?請簡要概括。【答案】10.ACE11.D12.B13.(1)是因為愛憎的感情擾亂了他們的思想,利害得失的考慮改變了他們的行為。(2)他的學識和道德行為長久以來被鄉里稱頌,他堅守道德原則,安于清貧,不謀求官職晉升。14.①精通實物的道理和規律。(或:對事物之理見解深刻)②博古通今,以古論今,于時有用。(或:善于借古諷今,說服力強)③多謀善斷,語言宏大,充滿智慧?!窘馕觥俊緦дZ】這兩篇文章分別展現了蘇洵在辨析人物與處理政事上的深刻見解及其在文壇上的地位。材料一揭示了奸臣與昏主共生的因果關系,強調深察人性的重要性;材料二突出了蘇洵的才識與治國思想,肯定其文章注重實際、緊扣時局的特點,表現出對其人品與才學的高度認可。【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依我看來,王衍這個人,容貌言語方面,確實有欺世盜名地方?!耙晕嵊^之”,語意完整,“之”為賓語,引起下面“觀”的內容,故在A處斷開;“王衍之為人”,主謂結構,“容貌言語”作下句主語,故在C處斷開;“容貌言語”作主語,“固有以欺世而盜名者”謂語部分,因句子較長,同時為表強調,主語后可斷開,故在E處斷開。故選ACE?!?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A.正確。句意:將來貽害天下百姓的;/用來使百姓愚蠢。B.正確。名詞作動詞,穿;/名詞作動詞,種植。句意:徒穿奴仆穿的衣服;/五畝大的住宅場地,種上桑樹。C.正確。遭受;/通“披”,穿。句意:天下將要遭受到他的禍害;/將軍親身穿著戰甲,拿著銳利的武器。D.“文中指‘暫且’錯誤。如果/茍且、暫且。句意:如果沒有人的推薦和引薦;/茍且保全性命。故選D?!?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蘇洵否定了山巨源和郭子儀對王衍、盧杞的預言”“惠帝和德宗的昏庸無道”錯誤。由原文“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見者”“使晉無惠帝,僅得中主”可知,蘇洵認為從今天的情況分析起來,山巨源和郭子儀說的道理確實是可以預見的,可見蘇洵對這二者的預言并不是持“反對”態度;此外,在蘇洵的眼中,晉惠帝是個智力障礙者,說惠帝“昏庸無道”也于文無據。故選B?!?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亂”,擾亂,或使……亂;“奪”,改變;“……也”,表判斷。(2)“為……所”,被,表被動;“稱”,稱贊,稱頌;“營”,謀求。【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①由材料一“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勢之相因,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可知,蘇洵通過對自然現象的觀察,類比人事的變化,揭示出人事變化雖然復雜,但仍有其可循的規律。這表明蘇洵對事物之理有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力,能夠從現象中提煉出本質規律,體現了材料二中的“精于物理”。②由材料一“昔者,山巨源見王衍曰:‘誤天下蒼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陽見盧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孫無遺類矣!’”可知,蘇洵通過對歷史人物的分析來警示當下,這種借古諷今的手法,不僅增強了論述的說服力,也體現了蘇洵對古今歷史事件的深刻理解和靈活運用,體現了材料二中的“博于古而宜于今”。③由材料一“使晉無惠帝,僅得中主,雖衍百千,何從而亂天下乎?盧杞之奸,固足以敗國。然而不學無文,容貌不足以動人,言語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從而用之?”等可知,蘇洵在《辨奸論》中展現了對復雜問題的多角度思考和果斷的判斷力。他的語言宏大且富有智慧,能夠清晰地表達出對奸臣危害的深刻認識,并通過嚴密的邏輯推理,使讀者信服其觀點,表達“辭辯閎偉”,說服力強。參考譯文:材料一:事情的發展有必然如此的原因,情理有原本如此的根源。只有天下最冷靜的有修養的人,才能從細微的變化中預知發展的結果。月亮周圍起暈,將要刮風,屋柱石礎返潮,將要下雨,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人世間事情的發展變化,道理情勢的相互因循,其空疏難知、變化莫測的程度,怎能與天地陰陽之事相比呢?而賢能的人也有不知道的,那是什么緣故呢?是愛憎的感情擾亂了他們的思想,利害得失的考慮改變了他們的行為。從前,山巨源見到王衍后,就說:“將來貽害天下百姓的,一定是這個人。”郭子儀見到盧杞后,就說:“這個人如果得志,我的子孫就會一個也留不下來?!睆慕裉斓那闆r分析起來,那道理確實是可以預見的。依我看來,王衍這個人,容貌言語方面,確實有欺世盜名的地方。然而,他不忌恨別人,不妄求,只是隨波逐流,假使晉朝當時沒有惠帝這個呆子,哪怕僅是一個一般的君主,即使有千百個像王衍這樣的人,又怎么能把天下搞亂呢?盧杞的奸險,固然足以敗壞國家,但是他不學無術,容貌不足以動人,言談不足以欺世,如果不是遇到鄙陋昏庸的唐德宗,又怎么會得到重用呢?由此說來,山、郭二公對王、盧二人的預言,或許也未必一定如此?,F在有個人,口中說著孔子、老子的話,親身實踐著伯夷、叔齊的行為,招納一些沽名釣譽之士和不得志的人,共同制造輿論、自我標榜,(把自己)說成是顏淵再世孟軻復生,實際上卻居心叵測,陰險狠毒,與一般人的志趣不同。這人是把王衍、盧杞合于一身了,他造成的禍害難道可以用語言形容嗎?面孔臟了不忘洗臉,衣服臟了不忘洗衣服,這是人之常情。現在(這個人)卻不是這樣,穿奴仆穿的衣服,吃豬狗吃的食物,頭發蓬亂像囚徒一樣,滿面灰塵像居喪一樣,卻大談詩書,這難道是他的真性情嗎?凡是做事不近人情的人,很少不成為大奸大惡的,豎刁、易牙、開方就是這樣的人。用蓋世的好名聲,來促成他尚未形成的禍患,雖然有想把國家治好的君主,愛好賢才的宰相,還是會舉薦他,任用他的。那么他成為天下的禍患,將是必然而沒有疑問的,這就不只是王、盧二人所能比得上的了。孫子說:“善于用兵的人,并無顯赫的功勛。”假使這人不被重用,那么我的話就說錯了,而這個人會有懷才不遇的感嘆。誰能知道禍患將會到這樣嚴重的地步呢?假使不是這樣的,(他受到了重用)天下將要遭受到他的禍害,而我會獲得能見微知著、察言識人的美名,那就太可悲了。材料二:我看到眉州的平民蘇洵,他的品行純正,見識明智。他曾經參加官府的考試,但沒有成功,于是退回來努力學習。他的議論精妙,對物理有深刻的理解,并且能夠善于把握時機。他的文章不是空洞的言論,而是有實際應用的。他所撰寫的《權書》《衡論》《機策》二十篇,文辭雄辯,博古通今,實際上是有深度的言論,不僅僅是善于作文的人。他的學識和道德行為長久以來被鄉里稱頌,他堅守道德原則,安于清貧,不謀求官職晉升。如果沒有人的推薦和引薦,他可能會在當代被拋棄。他所撰寫的書籍二十篇,我謹此隨文上報。希望陛下圣明,讓朝廷的兩輪官員(指翰林學士和中書舍人)詳細審閱,如果其中有所可取,請求賜予錄用。(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入峽次巴東①白居易不知遠郡何時到,猶喜全家此去同。萬里王程三峽外,百年生計一舟中。巫山暮足沾花雨,隴水春多逆浪風。兩片紅旌數聲鼓,使君艛艓上巴東。[注]①這首詩作于元和十四年(819)春,詩人由江州赴任忠州刺史,途經三峽。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頷聯與“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一樣,都抒發晚年的孤苦之感。B.頸聯寫三峽優美的風光,其中“雨”“風”“逆浪”等意象的選取別有寓意。C.尾聯從視覺和聽覺的角度,展現了作者去忠州赴任途中的儀仗和行船的情形。D.詩人用淺近曉暢的語言描繪所見所感,這種語言風格與《錢塘湖春行》相似。16.謝榛主張“情乃詩之胚”,本詩情感復雜,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敬鸢浮?5.A16.①家人相伴的喜悅:此次路途雖偏遠,但職位有變動且全家同行,讓詩人感到欣慰。②干事業的勇氣和決心:全家生計都在船上,暗含全家命運都寄托在此事上,說明作者有著破釜沉舟的決心;頸聯寫“浪風”既指自然風浪,也指人生逆境,“逆”體現了作者不懼風浪的勇氣。③對未來的不安:此次上任路途偏遠,全家生計都在船上,迎著風浪逆流而上,前路充滿不確定性。④對新職位的期待:盡管前途命運有不確定性,但是尾聯作者對使君儀仗的描寫,能感受到他希望在忠州有所作為。⑤世態炎涼的感慨:被貶江州時,無人問津,改任刺史后乘坐帶有儀仗的船只去赴任,仕途的起伏讓其對人性和官場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窘馕觥俊緦дZ】以淺近曉暢的語言,描繪了赴任途中的復雜情感。詩中既有對全家同行的欣慰,又有對前程未卜的憂慮,通過“三峽”“一舟”等意象,展現了旅途的艱辛與人生的漂泊。頸聯的風光描寫寓含深意,尾聯的儀仗行船則透露出官場生活的氣息。全詩情感豐富,既有對自然的贊美,也有對仕途的感慨,展現了詩人細膩的情感世界?!?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A.“都抒發晚年的孤苦之感”錯。此詩的頷聯“萬里王程三峽外,百年生計一舟中”表達了詩人對長途跋涉的感慨和對未來生活的期待,并沒有直接抒發晚年的孤苦之感。故選A?!?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家人相伴的喜悅:詩人在首聯中寫道“猶喜全家此去同”,表達了他對全家同行的欣慰之情。盡管路途遙遠,職位變動,但有家人陪伴,詩人感到溫暖和安心。這種喜悅之情貫穿全詩,成為詩人情感基調的一部分。②干事業的勇氣和決心:頷聯“百年生計一舟中”暗示了全家命運都寄托在此次赴任上,體現了詩人破釜沉舟的決心。頸聯中的“逆浪風”不僅指自然風浪,也象征了人生逆境,詩人用“逆”字表達了他不懼風浪的勇氣和堅定信念。③對未來的不安:盡管詩人有家人相伴和堅定的決心,但“萬里王程三峽外”和“百年生計一舟中”也透露出他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全家生計都寄托在一條船上,面對風浪和未知的前路,詩人的內心難免感到不安。④對新職位的期待:尾聯中“兩片紅旌數聲鼓”描繪了使君儀仗的壯觀場面,詩人通過這一描寫表達了他對新職位的期待和希望在忠州有所作為的決心。盡管前路充滿挑戰,但詩人希望通過此次赴任有所作為。這種期待之情在尾聯中得到了充分體現,為全詩增添了一抹亮色。⑤世態炎涼的感慨:詩人曾因被貶江州而無人問津、備受冷落,如今改任刺史,乘坐帶有儀仗的船只赴任,這種仕途的起伏讓他對人性與官場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詩中隱隱透露出對世態炎涼的感慨,表達了他對官場冷暖的深刻體會。(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周末,小明準備了一桌家常飯菜招待來家中做客的同學。席上他引用了杜甫《客至》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既表達了照顧不周的歉意,也表達了對同學到來的盛情歡迎。(2)“經常被模仿,從未被超越”是某品牌的宣傳語,你發現它與《種樹郭橐駝傳》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話表達了相近的意思。(3)“涼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極?!敝袊糯姼柚?,“寒”不僅是一種感覺,還會被賦予情感和哲理內涵?;驙I造清冷孤寂的氛圍,或意味著人情冷暖,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敬鸢浮竣?盤飧市遠無兼味②.樽酒家貧只舊醅③.他植者雖窺伺效慕④.莫能如也⑤.去來江口守空船⑥.繞船月明江水寒(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漸黃昏,清角吹寒/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詞:飧、樽、醅、窺伺、乍。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0分)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眼前這個建筑,原屬一戶沈姓鄉紳,建造于百年前,古樸而典雅。【甲】重疊的黛瓦、灰白色的石雕門楣、有一點斑駁的白色墻體和黑灰色的大理石墻基,【乙】從上到下,找不到哪里與半空中那一片鮮艷的花朵有血脈或邏輯上的聯系。在鮮花和泥土之間,實實在在地隔著堅硬厚實的磚石建筑,以及比磚石還難以穿越的悠長歲月?!颈炕厥自呵埃瑯酥八谠M竟腔揖慈鎏帯焙汀靶滤能娞K浙軍區舊址”的兩塊紀念碑映入眼簾,【丁】將人的思緒引向歲月深處那個彌漫著硝煙和戰火的久遠年代。1944年,粟裕進駐長興煤山,領導新四軍與日偽軍、國民黨頑軍開展斗爭,將當地人民從日寇的長期統治和壓迫中解脫出來。在此期間,粟裕依托這塊紅色根據地,屢出奇兵,不但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勝利,而且與當地民眾結下了①的魚水深情。在生命的最后時段,粟裕大將仍念念不忘這片曾為之流血、流淚的熱土,留下遺囑,讓后人將自己的骨灰分一份撒在長興,撒在他曾經運籌帷幄、日夜鏖戰的沈家大院。其實,早在粟裕到來之前的1943年,新四軍六師十六旅四十八團就已經進駐長興煤山。這個四十八團,打起仗來異常勇猛,到了長興之后,專打硬仗,屢建戰功。只要聽說與這個團交鋒,敵人都會②,“避讓三分”。因此,四十八團成了威震四方的“老虎團”,也是粟裕手中一張響當當的王牌。有戰爭,就會有流血犧牲。血如靈魂或生命的種子,滴灑在那些呼喚自由、和平與尊嚴的年代。18.“仿佛時間的入口”這句話出現的位置,最恰當的是()A.【甲】處 B.【乙】處 C.【丙】處 D.【丁】處19.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0.請分析文中畫線句子的修辭效果?!敬鸢浮?8.D19.①患難與共(或:同甘共苦/生死與共)②聞風喪膽(或:膽戰心驚/魂飛魄散)20.①這句采用了比喻(明喻)的修辭手法,將“血”比作“靈魂或生命的種子”。②“血”這一具體而殘酷的事物被賦予了“靈魂或生命的種子”這一抽象而崇高的含義,使得原本冰冷的“血”變得富有生命力和象征意義。③意味著流血犧牲不僅僅是肉體上的痛苦和消亡,更是精神上和生命本質上的傳承與延續。④表達了對英雄先烈的緬懷與崇敬。⑤表達了一種悲壯而崇高的情感。不僅增強了句子的感染力,也激發了讀者對于自由、和平與尊嚴的深刻思考和共鳴。【解析】【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語句復位的能力。【甲】處描述了建筑的外觀特征,如黛瓦、石雕門楣等,強調了其古樸典雅的風格,與“時間的入口”概念關聯不大?!疽摇刻幹赋鼋ㄖ庥^與空中鮮艷花朵之間沒有明顯的聯系,突出了建筑的歷史沉淀與周圍環境的對比,但并未直接觸及歷史或時間的流轉?!颈刻幪岬絻蓧K紀念碑,分別標記著“粟裕同志骨灰敬撒處”和“新四軍蘇浙軍區舊址”,具有強烈的歷史紀念意義,但主要是介紹這些紀念物的具體內容,與“時間的入口”這一抽象概念不完全契合。【丁】處通過紀念碑將人的思緒引向久遠的年代,這里的“時間的入口”可以很好地表達通過這兩塊紀念碑,人們仿佛進入了歷史的深處,感受到了時間的流轉和歷史的厚重。故選D?!?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①處,這個成語出現在描述粟裕與當地民眾關系的部分。結合前文“粟裕進駐長興煤山,領導新四軍與日偽軍、國民黨頑軍開展斗爭,將當地人民從日寇的長期統治和壓迫中解脫出來”可知,粟裕在長興煤山領導新四軍與日偽軍、國民黨頑軍開展斗爭,將當地人民從壓迫中解脫出來,這種共同經歷困難和戰斗的關系,正是“患難與共”的體現,故此處可填“患難與共”或“同甘共苦/生死與共”?;茧y與共:共同承擔禍患與災難,比喻同心同德面對困境。同甘共苦:指同享歡樂幸福,共當禍患苦難。生死與共:形容彼此情誼深重,生死相依。②處,這個成語出現在描述新四軍六師十六旅四十八團戰斗力的部分。結合前文“這個四十八團,打起仗來異常勇猛,到了長興之后,專打硬仗,屢建戰功”可知,四十八團打起仗來異常勇猛,屢建戰功,使得敵人聽到其名字就感到害怕,故此處可填“聞風喪膽”或“膽戰心驚/魂飛魄散”。聞風喪膽:形容聽到風聲就嚇得喪失了勇氣,形容對某種力量非常恐懼。膽戰心驚:形容內心十分驚慌恐懼?;觑w魄散:嚇得魂魄都飛散了,形容驚恐萬分或形容受到刺激或誘惑時不能自持?!?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并分析其表達效果的能力。①畫線句子采用了明喻的修辭手法,將“血”比作“靈魂或生命的種子”。這種比喻賦予了“血”更深層次的含義,使其不再僅僅是肉體上的物質,而是象征著精神和生命的延續。②通過將“血”這一具體而殘酷的事物比作“靈魂或生命的種子”,作者將原本冰冷的“血”賦予了抽象而崇高的意義。這種轉換使得“血”變得富有生命力和象征意義,增強了句子的表現力。③比喻的運用意味著流血犧牲不僅僅是肉體上的痛苦和消亡,更是精神上和生命本質上的傳承與延續。這種表達方式強調了犧牲者的精神價值和對后人的深遠影響。④通過這種比喻,作者表達了對英雄先烈的深切緬懷與崇高敬意。句子中的“靈魂或生命的種子”象征著先烈們的精神永存,激勵后人繼續追求自由、和平與尊嚴。⑤這種修辭手法使整個句子表達了一種悲壯而崇高的情感,不僅增強了句子的感染力,也激發了讀者對于自由、和平與尊嚴的深刻思考和共鳴。通過將“血”與“靈魂”和“生命”聯系起來,句子引導讀者思考戰爭的意義和犧牲的價值,從而產生更深層次的情感共鳴。(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0分)閱讀語段,完成各題。葉嘉瑩教授曾講過“字從音出,字從韻出,詩詞是伴隨著吟誦自己跑出來的”。古人讀書,往往“先自吟誦,聲振左右”“諷誦之聲,瑯然聞于遠近”——吟誦曾是漢語詩文傳統的誦讀和教學方法,包括“吟”和“誦”兩種主要方式?!耙鳌笔菍⒐旁娢牡恼Z音長短有致地延長,①,所以有人將其稱之為“吟唱”。“誦”是在口語基礎上強化語音張力和節奏感,產生一種抑揚頓挫的效果。吟誦之所以成為古人喜愛的詩文口傳方式,主要是基于兩點:②;二是古詩文本身所具有的節奏韻律。通過漢語四聲音調的高低和發聲的長短,再配合古詩文本身內在的節奏韻律,自然就會形成具有優美旋律的聲音形式。而這個聲音形式③是無法體現的,只有通過有聲的吟誦才能表達出來。作為最古老也最凝練的表達方式的詩歌使相互孤絕游離的文字與靈魂在字斟句酌、語詞推敲之間發出永恒而深刻的共鳴。而“吟誦”則將古人詩歌原有的韻律與自己讀詩時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使自己的生命和詩人的生命結合起來,令詩歌的生命延續,生生不息。2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22.文中畫波浪線處是個長句,請改成幾個較短的語句。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答案】21.①聽上去有類似歌唱的旋律感②一是漢語言文字有聲調(或:一是漢語具有四聲音調)③只用默讀的方式(或:只用眼睛來看;通過無聲的品讀)22.①詩歌是最古老也最凝練的表達方式,②它讓相互孤絕游離的文字與靈魂產生共鳴,③在字斟句酌、語詞推敲之間,④這種共鳴變得永恒而深刻。【解析】【2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第一空,前文提到“吟”是將古詩文的語音長短有致地延長,后文進一步解釋有人將其稱為“吟唱”。由此可知,此處應補充說明“吟”的特點,即其具有類似歌唱的旋律感。故填:“聽上去有類似歌唱的旋律感”。第二空,后文提到“二是古詩文本身所具有的節奏韻律”,表明此處應填寫與之并列的內容,且需呼應前文關于漢語聲調的討論。結合上下文,此處應強調漢語聲調的特點對吟誦的重要性。故填:“一是漢語言文字有聲調(或:一是漢語具有四聲音調)”。第三空,前文提到聲音形式的優美旋律無法通過無聲的方式體現,后文則強調只有通過有聲的吟誦才能表達出來。因此,此處應填寫描述無聲方式的句子,以形成對比。故填:“只用默讀的方式(或:只用眼睛來看;通過無聲的品讀)”。【2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句式變換的能力。①首先提取句子主干,把原句壓縮為“詩歌是最古老也最凝練的表達方式”。然后拆解句子成分,把定語、狀語單列出來,將復句拆解為多個單句,再將定語、狀語置于其所修飾的中心語的相應位置即可。②原句中“使相互孤絕游離的文字與靈魂在字斟句酌、語詞推敲之間發出永恒而深刻的共鳴”這一部分,是對詩歌作用的具體描述。因此,我們可以將其拆分為兩個短句。第二個短句:“它讓相互孤絕游離的文字與靈魂產生共鳴?!雹墼渲械臓钫Z“在字斟句酌、語詞推敲之間”單獨成句,形成第三個短句:“在字斟句酌、語詞推敲之間?!雹軐⒃渲械亩ㄕZ“永恒而深刻的”和賓語“共鳴”結合起來,形成第四個短句:“這種共鳴變得永恒而深刻。”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文章。心理學上有個“美麗困境效應”,是說人們都認為,暴露自己的弱點會讓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