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黔之驢》賞析《黔之驢》是我國一篇聞名的古典寓言。開頭是這樣寫的:“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作者首先從故事發生的地區環境寫起。“黔”,是唐代當時一個行政區的名稱,又叫黔中道,包括今日湖南西部、四川東南部、湖北西南部和貴州北部一帶。這一帶有什么特點呢?“無驢”,從來沒有過驢子。這一特點很重要,因為假如沒有這一特點,就不會出現后面老虎被驢一時迷惑的情節,因此也就不會發生后面這樣的故事?!坝泻檬抡叽d以入”,有一個沒事找事的人用船運去了一頭驢。這一句緊緊承接著“黔無驢”三個字而來,交代了寓言中的主要角色驢的來歷——原來它是一個外來戶。“船載”兩個字還暗說了驢子形體的巨大沉重?!爸羷t無可用,放之山下”,運到以后,派不上什么用場,就把它放養到山腳下。這兩句不僅說明白為什么說運驢的人是一個“好事者”,而且也很奇妙地把這個“好事者”一筆撇開——因為他同后面的情節沒有關系——從而為下文集中描寫寓言中的主要角色準備了便利條件。隨著驢被“放山下”,到了一個詳細的地方,寓言中的另一角色虎的出場就很自然了:虎見之,碩大無朋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這一段主要寫虎見到驢以后的心理狀態。“虎見之,碩大無朋也,以為神”,老虎看到這個又高又大的家伙,以為是什么神物。這是虎對驢的最初印象和相識。由于寓言一開頭就交代了“黔無驢”,誰也沒有見過,因此老虎少見多怪,產生這樣的錯覺是很自然的。于是,“蔽林間窺之”,它就躲藏到樹林里,偷偷地盯著驢子。這里,一個“蔽”字,充分寫出了老虎在“以為神”的相識基礎上所產生的膽怯 心理;而一個“窺”字,又說明白作為獸中之王的老虎雖怕但并不甘心、亟想摸清對方底細的心理活動,從而孕育了后面情節的必定發展?!吧猿鼋?,后來老虎又漸漸走出來向驢靠近些。這是對老虎并不甘心、準備摸底的心理的進一步揭示?!氨瘟珠g窺之,稍出近之”兩句,不僅寫出了老虎行動的連續和發展——由快速離開驢子的“蔽”,到立定腳跟的“窺”,再到走出樹林、走向驢子的“近”——而且初步地揭示了老虎一心要相識這個“碩大無朋”的決心。不過這里的“近”,并不是說同驢已經靠得很近了,只是指略微縮短了一點同驢的距離罷了;因為這時老虎對驢還是“慭慭然莫相知”,當心謹慎,不知道它是個什么怪物?!皯\慭然”,謹慎膽怯 的樣子。由于“莫相知”,自然“慭慭然”;而由于“慭慭然”,當然也就只能“稍出近之”了。這里“莫相知”三字,既有承上的作用,說明老虎產生“慭慭然”擔憂心理和實行“稍出近之”謹慎行動的緣由;又有啟下的作用,交代了后面情節演進的依據。“他日”,有一天。這是寄全于一的筆法,說明老虎為了變更自己“莫相知”的狀況,對驢視察已經不止一天了。由此也可見其決心。然而相識并未取得進展,仍舊停留在“以為神”的階段。所以“驢一鳴”,驢子吼叫一聲,“虎大駭,遠遁”,老虎大吃一驚,逃得遠遠的。為什么要“遠遁”呢?“以為且噬己也”,因為老虎認為驢子要吃掉自己,所以“甚恐”,特別恐驚?!耙詾榍沂杉阂病?,點明白“甚恐”的實質;而“甚恐”,又為老虎后來識破驢子的真面目得出“不過如此”的結論進行了鋪墊。這一節寫老虎的心理活動雖然只是一個“怕”字,但時起時伏,特別生動。“虎見之,碩大無朋也,以為神”,畏懼之心突然而起;“蔽林間”,可見膽怯 得還很厲害,縱是獸中之王,也不敢露面;“窺之”,雖膽怯 得很,但驚魂初定;“稍出近之”,說明畏懼心理已經明顯削減,盡管仍舊當心翼翼;“驢一鳴,虎大駭,遠遁”,“甚恐”,畏懼之心又一下子達到了高潮。而全部這些變更又無不圍圍著“以為神”的思想相識。然而老虎“遠遁”,會不會一走了之呢?假如這樣,情節又將如何發展呢?我們不用擔憂,因為從虎一起先所表現出來的雖怕驢但并不甘心的心理活動來看,它是不會一走了之的。事實正是這樣,虎不但沒有逃之夭夭,而且很快就看穿了驢子的假象;不僅漸漸消退了畏驢之心,甚至漸漸產生了吃驢之意: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這一節主要寫虎對驢相識的深化?!叭煌鶃硪曋?,覺無異能者?!比欢ㄟ^來回視察,覺得驢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本事。這是虎對驢“神”的形象懷疑的起先。這里的一個“然”字,特別有力,具有特別的作用,不僅是語氣的轉折,而且也是虎由怕驢到漸漸認清驢的本質并最終把驢吃掉的整個情節的轉折?!巴鶃怼保f明老虎的視察是多么細心和頻繁。因而“覺無異能者”,并進而“益習其聲”,對驢的吼叫聲也漸漸習慣了。心理上的這一變更,必定導致行動上的更加大膽,于是,“又近出前后”,進一步到驢子的身前身后轉來轉去。留意,這里的“近”,比“稍出近之”的“近”,又進了一步,是靠近的意思,充分反映了老虎“覺無異能者”的心理。那么,既然認為驢子沒有什么了不得,又為什么“終不敢搏”,始終不敢撲上去抓取它呢?這是因為老虎對驢的底細尚未徹底摸清的原因?!m然“覺無異能者”,但驢子的“無異能”,只不過是自己的主觀感覺罷了,實際狀況如何,誰又知道!一個“終”字,把老虎慎重對敵、不敢貿然行事的思想揭示得淋漓盡致;而一個“搏”字,又把老虎圍繞驢子挖空心事的全部目的披露無遺,從而為后面的吃驢情節作了伏筆。這一節寫虎“覺無異能者”的心理活動,盡管歸結為“終不敢搏”,仍有怕的意味,但與起先的怕不僅有著程度上的不同,而且有著性質上的區分:以前的怕,是擔憂自己被對手吃掉的恐驚;現在的怕,只不過是擔憂自己不能順當吃掉對方的顧慮而已。所以,“終不敢搏”,既說明白老虎對驢的相識由“以為神”到“覺無異能者”的巨大進步,同時也說明白它對驢的徹底相識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化。那么后來,虎是怎樣取得了對驢的徹底相識并最終消退了顧慮的呢?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⒁蛳?,計之曰:“技止此耳!”這一節寫虎對驢相識的最終完成。為了徹底摸清驢的底細,變更自己“終不敢搏”的心理,虎進行了一系列的摸索活動。首先,“稍近”,漸漸靠攏驢子。留意,這里的“近”,比“近出前后”的“近”,又進了一步,說明虎已經特別貼近驢子了?!吧越敝?,“益狎”,越來越輕佻起來——這是對驢進行戲弄;進而又“蕩倚沖冒”,搖搖它,靠著它,撞擊它,甚至扒著它的脊背(“冒”,古代同衣帽的“帽”,覆蓋的意思)——這是對驢進行挑逗。這里,我們不僅看到了虎一系列的挑釁性的行動,而且通過它貪得無厭、逐步發展的行動,還可以察知它大膽而謹慎、既褻瀆對方又重視敵手的思想。由“近出前后”的視察到“稍近”的摸索,已經大膽了,但這終歸只是距離的靠近;見對方沒有反應,才進而由“稍近”的摸索到“益狎”的戲弄,但這終歸只是看法上的不恭;見對方仍舊沒有反應,最終才由看法上的“益狎”到動作上的“蕩倚沖冒”??吹交⒃絹碓綗o理和放縱,“驢不勝怒,蹄之”,驢再也壓抑不住生氣了,就踢了虎。這一下驢在虎的面前最終暴露了自己的全部隱私。所以,“虎因喜”,老虎因而特別興奮。明顯,它是在為自己最終摸清了對手的老底——最大能耐不過一“蹄”而已——而在竊竊自喜。然而盡管如此,虎在下最終結論之前,還得要“計之”,在心里掂掇掂掇。掂掇什么呢?是不是對方還有更厲害的招兒沒有使出來呢?想了想,不行能;因為自己對它“蕩倚沖冒”,已經使它到了“不勝怒”的程度了,盛怒之下,不顧一切,哪里還能保留一手呢?一個“計”字,又一次有力地說明白虎對生疏之敵的特別重視。經過審慎地“計之”以后,才“曰:‘技止此耳’”,說:它的本事也不過這么一點點罷了。到這里,虎已經把驢的本質徹底揭穿了。隨著它對驢的相識的最終完成,“終不敢搏”的心理自然也就不復存在了:因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于是虎大吼一聲,騰空撲去,咬斷了驢的喉嚨,吃光了它的肉,心滿足足而去。這一小節寫驢最終葬身虎腹的下場,盡管情節特別簡潔,只有“吃驢”兩字,但作者寫起來并沒有簡潔化。吃驢之前,先寫虎“跳踉大”,大發威嚴,用足令百獸魂飛魄散的一吼一縱震攝住對方,讓它乖乖就范;吃驢時,也不是一下子就“盡其肉”,而是先“斷其喉”,擊其要害,使其斃命,然后大嚼大吃,一啖而光。這樣描寫,既生動而詳細,又說明白慎重對敵的老虎是多么機警和精明。以上,是寓言的故事情節。介紹到這里,你有什么感想呢?你是否覺得黔驢可悲呢?然而它又可悲在什么地方呢?人們從這里應當獲得什么教訓呢?這些問題,或許你還將來得及考慮。那么,我們還是先來看看作者的爭論和感嘆吧: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這一節正面寫作者對這一事務的看法?!班?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唉!形體浩大似乎很有風度和德性,聲音嘹亮似乎很有本事和能耐。這里,言外之意是說,形雖龐而無德,聲雖宏而無能,徒有其表,名不副實,這是第一可悲之處?!跋虿怀銎浼?,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當時假如不拿出那么一點可憐的本事,虎雖然猛烈,但因疑慮、畏懼,始終不敢吃掉它。這里,言外之意是說,驢既不知自己無能,更不知敵手強大,輕舉妄動,最終落了個被“斷喉”“盡肉”的下場,這是其次可悲之處。以上,作者用言外之意的爭論指出黔驢的可悲,雖然辛辣但還比較委婉;篇末用感嘆指出它的可悲,就直截了當了:“今若是焉,悲夫!”今日偏偏是這樣,真可悲啊!明顯,“今若是焉”,正是指前面言外之意的兩層爭論,既包括“類有德”而沒有德、“類有能”而沒有能的意思,更包括“今出其技”、自取滅亡的意思。所以,作者發出“悲夫”的深厚長嘆。這篇寓言的題目叫“黔之驢”,然而通篇寫驢的筆墨卻很少,只有“碩大無朋”“一鳴”“不勝怒,蹄之”等十多個字;相反,寫虎的筆墨卻特別之多,從起先的畏驢,到中間的察驢,再到最終的吃驢都寫了。既有不斷發展的行動的生動描寫,更有不斷變更的心理的細致刻畫。因此,或許有的人要問:這是否有點“文不對題”呢?既然重點寫虎,為什么不命題叫“黔之虎”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需弄清這篇寓言的主題是什么,作者創作這篇寓言的意圖是什么。我們知道,《黔之驢》是柳宗元在“永貞革新”失敗后,他因參與這一進步改革而被貶作永州司馬時寫的《三戒》中的一篇。所謂“三戒”,就是應當引起世人警戒的三件事。《黔之驢》就是以黔驢的可悲下場,警戒那些“不知推己之本”、毫無自知之明而必將自招禍害的人。聯系作者的政治遭受,諷刺當時無德無能而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色厲內荏的統治集團中的某些上層人物,指出他們必定覆滅的下場,也就不能不是他的寫作動機了。這一點,從寓言末尾作者的爭論、感嘆和《三戒》文前的小序當中都可以得到說明。明顯,要想表現這樣的主題思想,關鍵在于充分揭示黔驢的可悲下場;而黔驢覆滅的可信與否,關鍵又在于是否能夠把虎寫活?!@,或許就是作者為什么命題為“驢”而著意寫虎的緣由了。當然,假如把主題理解為對于任何事物,不應被表面現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質,仔細應付,就肯定能戰而勝之,那么寓言自然就“文不對題”而應易之為“虎”了。應當說,這樣理解,也未嘗不行。但是必需明白,這是對寓言本意的引申和發揮,不是原作的原來意思。然而,盡管用于驢的筆墨甚少,但是驢的形象依舊極其顯明。這當然一方面是由于借助虎的形象的有力襯托。因為虎的一切心理和行動都是圍繞驢而產生和綻開的,所以明寫了虎的深謀諳練、謹慎精明,也就暗寫了驢的麻木不仁、愚不行及,這樣,驢的形象便在不寫之中被寫出來了。另一方面,這是由于描寫驢的筆墨雖少卻精、以寡勝多的原因?!按T大無朋”一語,由于作者沒有把它處理成自己筆下的客觀描寫,而是作為老虎心目中的主觀反映,這就很富諷刺意味,不僅明寫了驢的外在形體,而且示意了它的內在無能?!安粍倥阒蔽遄郑ㄟ^對驢的心理和行動的極其簡略的交代,就把它在別人暗算面前的麻木和乖乖進入圈套的愚蠢揭示無遺。假如說在虎“蕩倚沖冒”的時候,作者只用“蹄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人教部編版歷史七下2.8《金與南宋的對峙》授課教學設計
- 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下冊山坡羊·潼關懷古教案
-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級全冊第3節 電阻的測量教案
- 服務員培訓計劃
- 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實驗小學2023-2024學年四年級下學期期中測試語文試題1744934665
- 人教部編版四年級上冊11 蟋蟀的住宅教案
- 初中湘教版第六章 認識大洲第二節 非洲教學設計
- 人教版(2024)生活需要法律教學設計
- 人教版 九年級化學上冊教學設計
- 2024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所屬單位崗位合集(8月)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第14篇局部水基滅火系統(修改后版本)
- 配管配線工程量計算實例
- CAMDS培訓ppt課件
- 包裝設計外文文獻翻譯最新譯文
- 治安管理課件新興行業場所
- 中國鐵路總公司《鐵路技術管理規程》(普速鐵路部分)
- HY∕T 122-2009 海洋傾倒區選劃技術導則
- 《聲門下吸引技術》PPT課件
- 幼兒園繪本故事PPT:《小紅帽》
- 一年級下冊數學6.6兩位數減一位數、整十數(不退位減)人教版
- 成都體育學院全日制學術型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