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完整計算書_第1頁
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完整計算書_第2頁
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完整計算書_第3頁
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完整計算書_第4頁
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完整計算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完整計算書?一、工程概況本工程為[具體建筑名稱],建筑層數為[X]層,建筑高度為[具體高度]。結構形式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抗震設防烈度為[X]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X]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X]組,場地類別為[具體類別]。建筑場地平坦,無不良地質作用。

二、結構布置(一)柱網布置根據建筑功能和使用要求,柱網尺寸采用[具體尺寸],形成較為規則的矩形網格。這樣的柱網布置有利于建筑空間的靈活劃分,同時便于結構受力分析和計算。

(二)梁、板布置1.樓板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平板,厚度根據計算確定,在不同區域按照結構受力情況進行適當調整,以滿足承載能力和變形要求。2.框架梁的截面尺寸根據梁的跨度、荷載大小等因素確定。一般情況下,主梁截面高度取跨度的1/101/15,寬度取高度的1/21/3;次梁截面高度取跨度的1/121/18,寬度取高度的1/21/3。通過合理設計梁的截面尺寸,確保結構具有足夠的承載能力和剛度。

三、荷載計算(一)恒載1.結構自重梁:根據梁的截面尺寸和混凝土重度計算梁的自重。假設梁混凝土重度為25kN/m3,例如,某梁截面尺寸為300mm×600mm,則梁每延米自重為0.3×0.6×25=4.5kN/m。板:按板的厚度和混凝土重度計算板的自重。假設板厚150mm,混凝土重度為25kN/m3,則板每平方米自重為0.15×25=3.75kN/m2。柱:根據柱的截面尺寸和混凝土重度計算柱的自重。某柱截面尺寸為400mm×400mm,則柱每延米自重為0.4×0.4×25=4kN/m。2.建筑構造層自重樓面做法:如水泥砂漿面層、地磚等,根據實際選用的材料確定其重度,計算樓面恒載。假設樓面做法總厚度為0.05m,材料平均重度為20kN/m3,則樓面恒載增加0.05×20=1kN/m2。屋面做法:考慮保溫、防水層等構造層,計算屋面恒載。假設屋面做法總厚度為0.1m,材料平均重度為15kN/m3,則屋面恒載增加0.1×15=1.5kN/m2。

(二)活載1.樓面活載根據建筑功能,查《建筑結構荷載規范》確定樓面活載標準值。例如,對于辦公樓,樓面活載標準值為2.5kN/m2。2.屋面活載屋面活載標準值根據屋面是否上人確定。上人屋面活載標準值為2.0kN/m2,不上人屋面活載標準值為0.5kN/m2。本工程屋面不上人,取屋面活載標準值為0.5kN/m2。

(三)風荷載根據當地氣象資料,確定基本風壓值。按照《建筑結構荷載規范》中的相關規定,計算風振系數等參數,進而確定作用在建筑物表面的風荷載標準值。假設基本風壓值為0.5kN/m2,通過計算得到各樓層的風荷載標準值,并按照不同的風向角進行組合,以確定最不利的風荷載工況。

(四)地震作用根據抗震設防烈度、建筑場地類別等條件,采用反應譜法計算地震作用。計算結構的自振頻率、振型等動力特性參數,確定地震作用標準值。將地震作用按照不同的振型進行組合,得到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內力和位移。

四、框架內力計算(一)計算方法選擇采用分層法對框架結構進行內力計算。分層法適用于梁柱線剛度比大于3的多層框架,可將多層框架簡化為若干個單層框架進行計算,忽略各層間的相互影響,從而簡化計算過程。

(二)計算步驟1.確定框架計算簡圖根據結構布置,確定框架的跨度、層高、柱截面尺寸等參數,繪制框架計算簡圖。2.計算梁柱線剛度根據混凝土彈性模量和截面尺寸,計算梁、柱的線剛度。例如,某梁截面慣性矩為[具體數值],梁跨度為[具體數值],則梁的線剛度為$EI/L$($E$為混凝土彈性模量)。某柱截面慣性矩為[具體數值],柱高為[具體數值],則柱的線剛度為$EI/h$。3.計算節點彎矩分配系數根據梁柱線剛度,計算各節點的彎矩分配系數。彎矩分配系數等于該節點各桿端線剛度與匯交于該節點各桿端線剛度之和的比值。4.計算固端彎矩根據荷載情況,計算各梁、柱的固端彎矩。例如,對于簡支梁在均布荷載作用下,固端彎矩為$ql2/12$($q$為均布荷載,$l$為梁跨度)。5.進行彎矩分配與傳遞從最上層框架開始,依次對各節點進行彎矩分配和傳遞,直到各桿端彎矩收斂為止。在分配彎矩時,按照彎矩分配系數將節點不平衡彎矩分配到各桿端,并考慮傳遞系數進行彎矩傳遞。6.計算梁端剪力根據梁端彎矩,利用平衡條件計算梁端剪力。例如,對于簡支梁,梁端剪力等于梁兩端彎矩之差除以梁跨度。7.計算柱軸力根據梁端剪力,通過節點平衡計算柱軸力。上層梁傳來的集中力作用在柱頂,柱軸力等于柱頂豎向力之和。8.將各層計算結果進行疊加,得到整個框架結構的內力。

五、框架梁、柱配筋計算(一)梁配筋計算1.正截面受彎承載力計算根據梁的內力設計值(彎矩和剪力),按照《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的相關公式計算梁的縱向受拉鋼筋面積。首先確定梁的受壓區高度,然后根據平截面假定和力的平衡條件計算受拉鋼筋面積。例如,對于單筋矩形截面梁,通過公式$α_s=M/(α_1f_cbh_02)$計算受壓區相對高度$α_s$,再根據$ξ=1\sqrt{12α_s}$計算實際受壓區高度$ξ$,最后由公式$A_s=M/(f_y(h_0ξh_0/2))$計算受拉鋼筋面積$A_s$。2.斜截面受剪承載力計算根據梁的剪力設計值,計算梁的箍筋和彎起鋼筋面積。先通過公式$V≤0.7f_tbh_0+1.25f_yv\frac{A_sv}{s}h_0$進行截面尺寸復核,若滿足要求,則根據剪力設計值計算箍筋面積$A_sv$。當剪力較大時,可能需要配置彎起鋼筋,彎起鋼筋面積可通過計算確定。

(二)柱配筋計算1.正截面受壓承載力計算根據柱的內力設計值(軸向壓力、彎矩),按照《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的相關公式計算柱的縱向受壓鋼筋面積。對于偏心受壓柱,首先確定偏心距增大系數,然后根據不同的偏心情況采用相應的計算公式。例如,對于大偏心受壓柱,通過公式$N≤α_1f_cbx+f_y'A_s'σ_sA_s$($σ_s$為受拉鋼筋應力),結合平截面假定和力的平衡條件計算受壓鋼筋面積$A_s'$和受拉鋼筋面積$A_s$。2.斜截面受剪承載力計算根據柱的剪力設計值,計算柱的箍筋面積。柱的斜截面受剪承載力計算公式為$V≤\frac{1.75}{\lambda+1}f_tbh_0+f_yv\frac{A_sv}{s}h_0+0.07N$($\lambda$為柱的計算剪跨比),根據該公式計算箍筋面積$A_sv$。

六、基礎設計(一)基礎類型選擇根據上部結構形式、荷載大小、地質條件等因素,選擇柱下獨立基礎。柱下獨立基礎具有受力明確、施工方便等優點,適用于本工程的框架結構。

(二)基礎尺寸確定1.確定基礎底面尺寸根據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和上部結構傳至基礎頂面的豎向力設計值,按照公式$p≤f_a$($p$為基礎底面平均壓力,$f_a$為修正后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計算基礎底面面積。例如,已知上部結構傳至基礎頂面的豎向力設計值為$N$,基礎底面面積為$A$,則$p=N/A$,通過調整$A$值使其滿足地基承載力要求。2.確定基礎高度根據基礎沖切破壞錐體的受力情況,計算基礎高度。基礎沖切承載力應滿足公式$F_l≤0.7β_hpf_tb_mh_0$($F_l$為沖切力設計值,$β_hp$為受沖切承載力截面高度影響系數,$b_m$為沖切破壞錐體最不利一側計算長度,$h_0$為基礎有效高度),通過該公式反算基礎有效高度$h_0$,再根據構造要求確定基礎高度$h$。

(三)基礎配筋計算1.計算基礎底板配筋根據基礎底面的彎矩設計值,計算基礎底板的受力鋼筋面積。對于矩形基礎,基礎底板在兩個方向上的彎矩可按照《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中的相關公式計算,然后根據公式$A_s=M/(0.9h_0f_y)$計算受力鋼筋面積$A_s$。2.計算基礎變階處配筋當基礎有變階時,需要計算變階處的配筋。根據變階處的彎矩設計值,按照上述方法計算變階處的受力鋼筋面積。

七、結構變形計算(一)計算內容計算結構在恒載、活載、風荷載和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包括梁的撓度和柱的側移。

(二)計算方法采用彈性力學方法進行結構變形計算。對于梁的撓度,根據梁的內力和剛度,利用材料力學公式計算。例如,對于簡支梁在均布荷載作用下,梁的跨中撓度為$5ql?/(384EI)$。對于柱的側移,可通過矩陣位移法等方法計算框架結構的側移剛度矩陣,進而計算柱的側移。

(三)變形控制要求根據《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和《建筑抗震設計規范》的要求,結構的變形應滿足一定的限值。例如,梁的撓度不應超過規范規定的允許撓度值,框架結構的層間位移角不應超過規定的限值,以保證結構的正常使用和安全性。

八、結論通過本次畢業設計,完成了[具體建筑名稱]的結構設計計算。從結構布置、荷載計算、內力分析、配筋計算到基礎設計和變形計算,全面地對土木工程結構進行了設計。設計結果表明,該框架結構在滿足強度、剛度和穩定性要求的同時,具有較好的經濟性和安全性。通過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