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課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教學課件高二下學期歷史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1頁
第11課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教學課件高二下學期歷史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2頁
第11課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教學課件高二下學期歷史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3頁
第11課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教學課件高二下學期歷史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4頁
第11課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教學課件高二下學期歷史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導入新課“戰爭是政治的工具;戰爭必不可免地具有政治的特性。”——克勞塞維茨《戰爭論》“他(克勞塞維茨)的思想已經非常精微深邃,但如果他的思想再加上一個方面,或許就能認識到,戰爭包括的遠不只是政治。戰爭從來就是文化的表現,它還經常是決定文化形式的一個因素,在有的社會中,戰爭就是文化本身。”——約翰?基根《戰爭史》

課程標準:了解古代歷史上的重大戰爭對人類文化的破壞,以及戰爭帶了的不同文化的交鋒;認識戰爭在客觀上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與重構提供了契機。一、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二、蒙古西征與東西方交流時空坐標基礎梳理相關史料一、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一)亞歷山大遠征(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24年)基礎梳理相關史料一、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一)亞歷山大遠征(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24年)1、概況:(1)BC334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率軍進攻波斯,開始了亞歷山大東征。(2)前333年10月,遠征軍在伊蘇斯之戰中擊敗大流士三世大軍,BC332年11月,亞歷山大進軍埃及,占領上下埃及。(3)BC331年10月在高加米拉之戰中大獲全勝。大流士三世逃往米底。遠征軍輕取巴比倫,占波斯都城蘇薩,隨后進入伊朗高原,洗劫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波斯波利斯戰役)(4)BC330年夏,亞歷山大沿里海南岸東進,進入帕提亞(安息),大流士三世被其屬下所殺,古波斯帝國至此滅亡。(5)BC329年侵入中亞巴克特里亞(大夏),遭粟特人激烈反抗,BC327年夏入侵印度河流域,迫使波魯斯國王投降。(6)軍中疫病流行,官兵厭戰情緒增長,亞歷山大被迫于BC326年10月決定停止東征并撤軍。BC324年春,亞歷山大返抵巴比倫,東征結束。2、性質:掠奪性戰爭,侵略戰爭基礎梳理相關史料一、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一)亞歷山大遠征(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24年)3、影響:(1)消極:破壞性①給當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②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③在一定程度上打斷了被征服地區固有的文化發展進程。(2)積極:①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希臘文明、兩河流域、印度、埃及文明)②建立統一的大帝國,加強了地區經濟的聯系與發展。③促進了“希臘化時代”的到來。概念解析相關史料一、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二)“希臘化時代”(公元前334-公元前30年)(1)“希臘化世界”: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去世,帝國逐漸分裂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國和馬其頓王國三個主要國家。這些區域被統稱為“希臘化世界”。材料一:亞歷山大確實開創了一個新時代—希臘化時代。希臘化”一詞源子希臘語,意思是“仿效希臘”。描繪這一時代的一個很恰當的說法就是,它是把希臘的文化和思想傳播到東方非希臘世界的一個時代。—[美]杰克遜·丁·斯皮瓦格爾著,董仲瑜等譯《西方文明簡史(第四版)上》(2)“希臘化時代”:從公元前4世紀后期(亞歷山大東征開始)到公元1世紀(古羅馬征服埃及托勒密王朝),長達300年左右,愛琴海以東原有文明區域的語言、文字、風俗、政治制度等逐漸受希臘文明的影響而形成新的特點,在19世紀30年代以后逐漸被西方史學界稱為"希臘化時代"。1、含義:基礎梳理相關史料一、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二)“希臘化時代”(公元前323-公元前30年)2、表現:(1)亞歷山大統治期間以希臘文化占據主導地位,融合埃及和西亞文化。材料:亞歷山大下令不許侵犯巴比倫的神廟和居民住所;自己號稱“巴比倫之子,巴比倫之王,四方之王”,之后向巴比倫的保護神——馬爾都克神奉獻犧牲,巴比倫祭司稱亞歷山大為“馬爾都克神之子”,重建和修復被薛西斯破壞的神廟,尊重巴比倫的宗教和祭司。①在埃及,自稱法老之子(宣示政權的合法性和正統性)②在波斯,以波斯帝國正統繼承人自居,穿波斯服裝,沿用帝國制度,推廣波斯禮儀,任用波斯人為官員,鼓勵和波斯人通婚,以馬其頓的方式訓練波斯士兵。(因地制宜,鞏固統治,緩和與被征服者的矛盾)基礎梳理相關史料一、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二)“希臘化時代”(公元前323-公元前30年)2、表現:(1)亞歷山大統治期間以希臘文化占據主導地位,融合埃及和西亞文化。材料一:亞歷山大及其繼承者在東方的土地上建立了300多座希臘城市,在每一座城市中都建有希臘式的劇場和體育場,而希臘的巡回演出劇團則定期在這些城市的劇場中上演希臘的悲劇和喜劇。——趙林《西方文概論》(2)亞歷山大去世后,帝國逐漸分裂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國和馬其頓王國三個主要國家。這些區域被統稱為“希臘化世界”。基礎梳理相關史料一、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二)“希臘化時代”(公元前323-公元前30年)2、表現:(3)文化融合:①民族融合:希臘人和馬其頓人逐漸融合,成為希臘化各國的統治階級,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臘文化。②文化中心:建造希臘風格的城市,希臘文化的中心逐漸東移亞歷山大城、安條克、帕加馬成為新的希臘文化中心。③文化碰撞:被征服地區與希臘文化碰撞,促進文學科學等諸多文化領域發展。A、系統研究和整理《荷馬史詩》和古希臘的悲劇、史學、地理學作品;B、歐幾里得編寫《幾何原本》;C、阿基米德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學定理;D、埃拉托斯提尼對地球周長的精確計算;E、通過解剖尸體,對人體的神經系統及消化系統的基礎研究。基礎梳理相關史料一、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二)“希臘化時代”(公元前323-公元前30年)2、表現:(4)局限性:材料一:托勒密埃及經常讓士兵借用埃及人的房屋。埃及人則用他們特有的方式反抗:在鱷魚城,我們發現原來用來安置軍隊的一些房屋,房頂已經被揭掉,門被墻封住了,那個地方修起了祭壇。他們所以這樣做,是為了這些房子不致被占。——摘譯自[美]威廉·弗格森《希臘帝國主義》①希臘化對西亞、北非地普通民眾和農村區影響有限;②文化差異引發反抗,甚至武裝沖突。材料二:馬卡比起義公元前198年,巴勒斯坦被塞琉古王國占領。塞琉古王國的統治者推行希臘化政策,向當地的猶太人征收重稅,引起猶太人的強烈不滿。公元前168年,猶太祭司馬卡比發動起義,以靈活的戰術與塞琉古周旋,同時積極爭取外部支持,與羅馬結成同盟。公元前165年,猶太人基本贏得獨立,傳統的猶太教文化繼續發展。學思之窗相關史料一、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這本是一場平常的民間糾紛,但這個希臘人為什么特別強調自己的希臘人身份和對方的埃及人身份?公元前218年5月5日,一個希臘人與一個埃及婦女發生沖突。后者把尿倒在希臘人身上,而且拒絕道歉。這個希臘人寫信向托勒密埃及的國王控告說:

國王啊,我請求你,如果你同意,就請不要坐視一個埃及女人這樣無理地侮辱我,我是一個希臘人,一個外地人。——摘譯自《恩泰克塞伊斯莎草紙文獻》英文版希臘人在當時的埃及是統治者,托勒密王朝統治下的埃及馬其頓人和希臘人擁有一系列的特權,希臘人在控告時強調身份,是為了能獲取更有利的裁決。探究總結相關史料一、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二)“希臘化時代”(公元前323-公元前30年)3、“希臘化時代”的文化特點:(1)以希臘文化為主,希臘文化與東方文化相互交流融合;(2)具有多元性和開放性的特點;(3)文化中心逐漸東移;(4)文化融合是軍事征服的結果。材料一:從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東侵到公元前30年羅馬帝國最后吞并埃及,這300多年在地中海東部地區的歷史上被稱之為“希臘化時代”。希臘化時代的文化是希臘文化與東方文化相互交流融會的結晶。雖然它承襲希臘的傳統,但與古典時期的希臘文化不同。如果說希臘古典文化是一種城邦文化,那么希臘化文化則是一種走向帝國的、多民族的文化。其基本特征是希臘一體化和地方多元性相結合,文化中心也從雅典移到了埃及的亞歷山大。——齊濤《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課后探究相關史料一、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羅馬人本來是勝利者,為什么也甘愿學習希臘文化?查找資料,看看羅馬人如何借鑒希臘文化,并談談你對賀拉斯這句話的理解。羅馬人很早就接觸到希臘文化,拉丁字母就是他們改造希臘字母的結果。公元前3世紀,羅馬人征服了意大利南部的希臘人,大約100年后,又征服了馬其頓和巴爾干半島南部,把馬其頓和希臘都變成了羅馬的行省。但在文化上,羅馬人更愿意拜希臘人為師,學習希臘文化。如羅馬詩人賀拉斯所說:“被征服的希臘人征服了野蠻的征服者,把藝術帶給了粗鄙的拉丁姆。”學習原因:當羅馬征服希臘時,希臘人已經創造了非常輝煌的文化,文學、藝術、科學和哲學,無不領先于羅馬人。羅馬人意識到,要真正統治希臘,必須像他們在戰場上不斷學習他人的戰斗技術一樣,學習希臘的文化。所以羅馬人主動向希臘學習。如何借鑒:從公元前3世紀起,羅馬人廣泛學習希臘語,并且學習希臘人的哲學、藝術和辯論術,連他們的歷史最初都是用希臘文書寫的。羅馬人不但在戰場上打敗了希臘,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文化也在很多方面開始超越希臘文化,這才實現了羅馬帝國數百年的長治久安。理解:說明只有相互學習,才能不斷進步,哪怕是所謂的勝利者,也只有從戰敗者那里汲取長處,才能真正取得勝利。“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那些他們所征服的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征服”。—馬克思基礎梳理相關史料二、蒙古西征與東西方交流基礎梳理相關史料二、蒙古西征與東西方交流(一)蒙古西征1、蒙古西征的原因:材料一:據說成吉思汗曾經說過:“人類最大的幸福在勝利之中:征服你的敵人,追逐他們,奪取他們的財產,使他們的愛人流淚,騎他們的馬,擁抱他們的妻子和女兒。”

——摘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開疆擴土,奪取資源,建立帝國;(2)花剌子模國扣留蒙古商隊,殺害蒙古使臣;(3)成吉思汗的雄才大略;(4)東西無強國。材料二:部落聯盟時代的首領,其職責便在于對內能保證部民的安全,對外則能掠奪更多的財物。成吉思汗是當時最能勝任這兩種職責的第一人選。他的理想就是對外征服和掠奪。12世紀末期,中國四分五裂的版圖和互相征戰的紛雜局勢為成吉思汗的征服提供了有利條件。——摘編自紀宗安李強《略論蒙古西征的原因和影響》基礎梳理相關史料二、蒙古西征與東西方交流(一)蒙古西征2、蒙古西征的過程:(1)第一次:1219年,成吉思汗發動第一次西征,滅掉花剌子模國,蒙古軍隊直抵黑海北岸。(2)第二次:滅亡金朝之后,蒙古征服今俄羅斯、烏克蘭地區的諸多公國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國、匈牙利和巴爾干半島。(3)第三次:13世紀中葉,蒙古以西亞地區為目標,攻占巴格達。基礎梳理相關史料二、蒙古西征與東西方交流(一)蒙古西征3、蒙古西征的影響:(1)對蒙古:發展為橫跨歐亞大陸的世界性帝國(形成了四大汗國)。材料:據估算,在兩年的時間里,成吉思汗的軍隊殺了125萬人,當時花刺子模的全部人口大約是300萬。……在攻陷這些城市后,蒙古士兵有條不紊地進行了分批屠殺。無論是老人還是青年,戰斗人員還是非戰斗人員,都死在了他們的刀斧之下。顱骨成堆,血流成河。

——[英]安德魯·馬爾著,邢科譯:《世界史》(2)給被征服地區的社會經濟帶來嚴重破壞。(3)客觀上推動中西方文化的交流。(4)引發較大規模的民族遷徙,改變亞歐內陸的民族分布和文化面貌。基礎梳理相關史料二、蒙古西征與東西方交流(二)東西方交流1、表現:(1)歐洲傳教士受教皇和法國國王派遣來華,來漠北與蒙古交涉;材料:元代歐亞交往頻繁,促進了文化交流。中國的印刷術和火藥武器在這一時期傳到了歐洲。中國的醫學成就也傳向西方。醫學家王叔和的《脈經》被譯成波斯文,取名《伊利汗的中國科學寶藏》。——楊共樂《歷史長河中的人類社會》(2)意大利馬可·波羅來華,《馬可·波羅行記》對后世歐洲產生深遠影響;(3)列班·掃馬到歐洲訪問,見到了教皇和英、法國國王;(4)東西方在政治、經濟、宗教、科技方面交流頻繁。合作探究相關史料二、蒙古西征與東西方交流(二)東西方交流2、蒙古西征如何推動東西方文化交流?(1)蒙古帝國內外發達的交通(或“驛站”制度),為東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2)蒙古帝國將歐亞大陸連成一片,恢復、加強了東亞和歐洲之間的直接交往,擴大了東西方文化交流。(3)蒙古統治者對東西方貿易關系和技術交流的注重和保護措施,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發展。(4)蒙古帝國的宗教兼容并蓄政策,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材料一:從成吉思汗動身西征起,蒙古人就采用了中原的“驛站”制度。據不完全統計,蒙古帝國時期,僅元各行省范圍內設置的主要水陸驛站就達1500多處。這一制度,對于東西方之間,中原和北方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的暢通和擴大,起到了相當重要的推動作用。材料二:蒙古西征橫掃歐亞大陸,消除了國界的限制,使整個亞洲暢通無礙。……阿拉伯地區的天文,數學、醫藥、建筑、藝術等成果傳人了中國;中國的歷史、算術、制圖、醫學和藝術等方面的成就,通過阿拉伯人更加廣泛地傳播到西方,這些都對西方社會的變革和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材料三:蒙古帝國時期,歐洲的商人、使節、游人來遠東的絡繹不絕。他們或長期留居,經商傳教,其中不少人在政治上被蒙古帝國所重用。與此同時,蒙古帝國也常派使節、商隊到歐洲。歐洲和東亞間的來往還有雙方人口的相互流動和遷居現象,這對擴大東亞和歐洲之間的聯系和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起到的作用決不能低估。材料四:《馬可?波羅游記》中記載,元世祖忽必烈對馬可?波羅講過這么一段話:“有人敬耶酥,有人拜佛,其他人敬穆漢默得,我不曉得哪位最大,我便都敬他們,求他們庇佑我。”通過宗教傳播,不僅使不同的宗教受到了影響,而且在宗教傳播過程中由于人們的廣泛交往,使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甚至連物質文化等方面都也受到了影響。學習拓展相關史料二、蒙古西征與東西方交流3、蒙古西征對不同地域的文化影響來自亞洲腹地的原始游牧民族蒙古人,對世界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們征服的規模無與倫比……亞洲和大部分歐洲的政治組織都變換了。許多地區的人民被滅絕或四散,永遠改變了其種族特征。世界主要宗教的分布和力量也發生了變化。橫越歐亞大陸的道路由一個政權控制,旅行變得安全了。在中斷了一千年之后,歐洲人又能進入亞洲和遠東了。

——[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主編,毛昭晰等譯《泰晤士世界歷史地圖集》(1)對中國:①中亞西亞移民來華成為色目人,與漢人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回族。②伊斯蘭教在中國大范圍的傳播。③中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躍。(2)對中亞和西亞的影響:①伊斯蘭文明受到戰爭的沉重打擊;②當地蒙古人被西亞中亞文化和民族所同化。(3)對歐洲:①受到震撼,激發了探索東方的熱情;②中國印刷術和火藥武器傳到歐洲,推動歐洲社會轉型③打擊了天主教會的統治,推動了文藝復新人文主義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探究總結相關史料二、蒙古西征與東西方交流亞歷山大遠征與成吉思汗西征的相同特點與影響(1)相同特點:①武力侵略,手段殘暴;②政策靈活;③宗教政策寬容;④重視科技;⑤傳播先進文化。(2)相同影響:①促進了不同民族間的交融;②引發較大規模的民族遷徙,產生新的民族;③推動了東西文化交流,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④帶動了絲綢之路的繁榮,促進東西商業的交流與發展;⑤對被征服地區的社會發展造成嚴重破壞,一定程度上阻斷了當地文明的延續。材料:成吉思汗西征過程中顯示了他極其殘酷的一面,在戰爭過程中有極其野蠻的屠殺屠城行為,但在宗教政策上極為寬容,“在成吉思汗統治下,我們見到了在整個亞洲大陸上建立的最為徹底的宗教寬容”。成吉思汗每攻占一城一池總是搜索當地的工匠、科學家、天文家等并將其帶回蒙古帝國,與中原文化相互融合,取長補短。更重要的是中國的先進文化技術尤其是火藥、羅盤、印刷術、造紙術先后傳入歐洲,打破了漢唐以來歐亞各國封閉壁壘,對中國和世界歷史進程產生很大影響。他建立了龐大的驛站傳遞系統,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聯絡線、運輸線。海上絲綢之路也在宋元時期繼續發展,泉州成為當時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海上窗口。——摘編自王雪娜《歷史的跨越——亞歷山大遠征與成吉思汗西征》

材料一遠征后的頭一個世紀,借鑒幾乎是單向的:東方向希臘學習。這時征服者的自信還沒衰退,希臘本土的社會活力還衰而未竭,希臘移民涌向東方,帶來了他們風格獨特的生活方式。希臘化城市中上流社會不管是何種出身、何種文化背景都希望被視為標準的希臘人,他們全盤模仿希臘生活方式。然而,正是在希臘、東方文化交流表面上一邊倒的時代,希臘本土的社會結構逐漸被東方早已流行的模式所同化。——摘編自陳恒《從希臘化文化的傳播看全球化之起源》

材料二蒙古人自身有兩個根本因素決定了他們所創建的帝國必然終會衰落。首先,他們的數量不足以服眾,因而容易受其屬下外族臣民的影響;其次,他們的文化過于原始,難以幫助他們處理與比他們更超前的臣民之間的關系。蒙古人,恰如普希金所說,是“沒有亞里士多德和代數學的阿拉伯人”,這也就是說他們一旦離開了馬背,或者說是脫離了他們游牧民族戰無不勝的形象,他們就暴露出了他們落后、野蠻、易受同化的本來面目。而且這時候,他們與阿拉伯人的不同之處當然就不僅僅在于他們沒有文化思想和科學技術最重要的是,蒙古人缺少阿拉伯人所擁有的特殊宗教和語言令他們所有的臣民接受并形成一個普遍的共同點以促進帝國的團結統一性。阿拉伯人的阿拉伯語和伊斯蘭教甚至傳播到了許多未被他們征服的地區,其影響力可想而知。無奈文明不及阿拉伯人那么先進的蒙古人不但無法采用宗教和語言來同化他們的人民,蒙古大汗旗下各個汗國的可汗反而還主動接納了他們所統治的外族人民的語言、文化和宗教,因此也使蒙古人作為征服者的至高地位受到了嚴重的質疑,成就曠古絕今的蒙古帝國于是就這樣毀在了蒙古游牧民族的缺乏文明根基上。

——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探究總結相關史料二、蒙古西征與東西方交流從文化傳播和交流的角度比較亞歷山大遠征和蒙古西征異:蒙古西征是單純的武力征服,而且最終被征服者的文化征服;亞歷山大遠征不僅是武力的征服還有文化的輸出。同:都以武力征服的方式為文化交流開辟了道路,都受到了被征服地區文化的影響。本課小結戰爭是一種特殊的政治延伸。在戰爭中,不同民族、不同類型、不同水平的文化,相遇并發生碰撞。古代戰爭對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亞歷山大東征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蒙古西征開啟了歐亞文明交流的新時代。我們要辯證看待古代戰爭對文化的影響,一方面給被征服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另一方面,客觀上又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機。當今社會,我們從不否認戰爭促進文化交流,但是我們盡量避免戰爭,避免戰爭帶來的危害。作為負責任的大國,我們倡導“文明的交流與互鑒”,在維護世界和平的前提下促進文明間的和諧共生。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沖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習近平《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1)和平和暴力是文明交往的主要兩種方式;(2)文化的征服才是最持久的征服;(3)在文化競爭中落后文化要被先進文化淘汰;(4)文化的交流互鑒是文化發展的動力。板書設計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一、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二、蒙古西征與東西方交流(一)亞歷山大遠征(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24年)(二)“希臘化時代”(公元前334-公元前30年)(二)東西方交流(一)蒙古西征1.(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