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2年北京市初三一模歷史試題匯編:第二次工業革命_第1頁
2020-2022年北京市初三一模歷史試題匯編:第二次工業革命_第2頁
2020-2022年北京市初三一模歷史試題匯編:第二次工業革命_第3頁
2020-2022年北京市初三一模歷史試題匯編:第二次工業革命_第4頁
2020-2022年北京市初三一模歷史試題匯編:第二次工業革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0-2022北京初三一模歷史匯編第二次工業革命一、選擇題1.(2020·北京順義·一模)18世紀上半期至20世紀初的一百多年間,新機器與新技術革命層出不窮。下列成果誕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有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2.(2021·北京通州·一模)1900年以后,電爐、電冰箱、洗衣機、吸塵器等已經普遍使用,婦女們真正有了空閑的時間,可以參加一些娛樂活動和社會活動,女性的生活質量得到了很大提高,與這一現象直接相關的是A.第一次工業革命 B.馬克思主義誕生 C.第一次世界大戰 D.第二次工業革命3.(2021·北京西城·一模)符合下表所反映情況的一項是1850-1900年主要國家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表(單位:百萬噸)英國德國法國美國1850年122.715.219.619.81870年228.776.750.698.71890年353.3208.497.9402.11900年420.1327.0129.4663.3①各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均有所增加②環境問題隨著人類工業時代的發展愈發突出③工業革命時期上述各國溫室氣體排放量接近④第二次工業革命引發溫室氣體排放量進一步提升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2021·北京房山·一模)下表反映了1880-1920年世界石油年產量的變化。下列哪一產品的應用影響了這一變化年份1880190019101920產量(億噸)0.040.210.460.94A.蒸汽機 B.火車 C.汽車 D.電燈5.(2022·北京順義·一模)下表反映了1880~1920年世界石油年產量的變化。導致這一變化的直接原因是(

)年份1880190019101920產量(億噸)0.040.210.460.94A.蒸汽機的改良 B.火車的發明 C.內燃機的應用 D.電燈的發明6.(2022·北京房山·一模)《大國崛起》中說到:"瓦特馴服了地下之火,使之轉化為機械能。愛迪生則以天上之火的形式,用于照明和動力"材料能夠得出的結論是(

)A.兩次工業革命都起源于英國 B.兩次工業革命的發明來源于工匠的實踐C.兩次工業革命都有科學理論的指導 D.兩次工業革命都出現了新能源的應用二、綜合題7.(2020·北京西城·一模)走進博物館,看技術變革。文物是活著的歷史,是人類文明的見證,文物飽經歷史滄桑,向后世訴說著它們曾經的輝煌,告訴我們人類社會每一次的重要進步都離不開技術的革新和飛躍。材料一生產工具的制造和使用是古人智慧和能力的體現,推動著歷史的前進。我們可以在北京周口店遺址博物館看到石器手鎬上留下的加工痕跡;在浙江河姆渡遺址博物館我們眼前可以浮現出古人翻地用力過猛折斷了骨耜的耕作場景;在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我們不僅能領略甲骨文的奧妙,還能看到制作精良的長青銅器鏟,感嘆其工藝的高超;在浙江湖州市博物館我們可以想象到鐵犁鏵昔日的鋒利和翻耕土壤的高效作用。

①石器手鎬

②青銅鏟

③骨耜

④鐵犁鏵(1)依據材料一,按出現時間先后將上述四個古代生產工具進行排序:、、、。(填序號即可)材料二在湖州市博物館,我們可以看到古代耕作工具江東犁的模型,了解到江東犁原理與曲轅犁一脈相承,在古代農業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河南開封市博物館里的泥活字模型、指南針、火銃火箭等文物,向我們訴說著令人嘆為觀止的中國古代科技。

①江東犁

②泥活字模型

③指南針

④火銃火箭英國作家培根說:“這三種東西曾改變整個世界的面貌與狀況。第一種是在文學上,第二種是在戰爭上,第三種是在航海上,由此又產生了無數變化,這種變化是如此之大,以致沒有一個帝國、沒有一個宗教教派、沒有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這三種發明在人類的事業中產生更大的力量和影響?!保?)“江東犁原理與曲轅犁一脈相承”,曲轅犁發明并得到推廣的朝代是。培根所說的“這三種東西”得到廣泛使用的時代是。(3)請你從“三種東西”中選擇一種,說出其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產生的重大影響。材料三通過相關博物館網頁,我們可以了解匯集到如下信息中國古代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發明人身份發明人身份發明人身份蔡倫中常侍凱伊鐘表匠法拉第物理學家張衡侍中哈格里夫斯紡織工西門子工程學家祖沖之長水校尉克隆普頓工人愛迪生發明家沈括三司使阿克萊特理發師狄塞爾工程師郭守敬太史令瓦特儀器制造師卡爾本茨工程師(4)依據材料三分別概括中國古代和兩次工業革命時期發明人的身份特點。指出兩次工業革命發明人身份的主要變化。8.(2020·北京房山·一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材料一:原始居民生活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距今時間約6000年約7000年生活地點陜西西安半坡村(黃河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長江流域)生產狀況主要種植①;飼養豬和狗等家畜;捕獵、捕魚、采集野果種植人工栽培②;已使用磨制石器,農業工具以骨耜最為典型,家畜以豬、狗和水牛為主居住房屋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復原圖干欄式建筑復原圖(1)將①②填寫完整,試分析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生產和生活方面存在差異的原因。材料二:中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由渠首和灌溉網兩大系統工程構成,使水旱災害嚴重的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靈渠,位于廣西,秦朝時,為解決糧草運輸問題開鑿的運河,溝通了湘江和漓江,靈渠鑿成,秦始皇迅速統一了嶺南。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縱貫南北,成為連接富庶經濟地區與國都的紐帶,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元朝大運河,縮短了從北京到杭州的航線,解決了南糧北調的運輸問題,糧食從南方直達北京。(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說說我國古代大型水利工程的作用有哪些?材料三:19世紀70年代開始的這場革命,使我們已經習慣了借助電燈照明,使用電話與人交流,……遙望天空,銀白色的飛機在空中翱翔。(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說出這場“革命”指的是什么?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怎樣的影響?材料四:隨著科技的發展,環境問題日益嚴峻,人類不斷尋找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模式。各國環境保護一覽表時間國別名稱1913英國《煤煙防治法》1973美國《瀕危物種法》1990英國《清潔空氣法》1991瑞士《水保護法》2004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2007日本《海洋基本法》世界環境史上的三次里程碑會議會議名稱概況斯德哥爾摩會議1972年由聯合國組織召開,人類史上首次研討保護環境的問題,提出“只有一個地球”的口號,在各國共同努力下,簽署了《人類環境宣言》。里約熱內盧會議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討論的核心問題是“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沉降”三大全球性環境問題,各國簽訂了《里約熱內盧發展宣言》等重要文件。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2009年由聯合國召開,192個國家的環境部長和官員參加了會議,商討各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問題,就未來因對氣候變化的全球性行動簽署《哥本哈根協議》。(4)依據材料四,概括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各國是如何應對的?結合生活實際,談談我們應該如何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9.(2021·北京平谷·一模)國家政策與國計民生材料一(1)依據材料結合所學,說出上圖所示歷史時期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分布特點及其原因。政治“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經濟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社會生活提倡“文明開化”,即向歐美學習,努力發展教育軍事實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化軍隊材料二

明治維新成為日本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通過明治維新,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于資本主義強國之列,但是日本的改革保留了大量舊制度的殘余,軍國主義色彩濃厚,他強大起來后,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畔隆妒澜缡贰罚?)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從立足亞洲看日本說明“明治維新的成功是亞洲之幸,也是亞洲之不幸”。材料三19世紀中期以來世界能源消費趨勢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幾乎沒有什么工業部門未曾受到科學新發現的影響。在19世紀,自然科學特別是熱力學、電磁學、化學等方面的新發展,開始與工業生產緊密地結合起來,在技術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并帶動了相應的許多新興工業部門的興起。——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史編》(3)依據材料三,指出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出現的新能源。歸納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材料四(4)從上述材料中,你能獲得哪些歷史信息?10.(2021·北京大興·一模)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材料一

①孔子像②漢武帝像③畢昇像④鄭和像(1)從材料一中任選一位歷史人物,仿照示例,撰寫人物介紹詞。(示例除外)示例:漢武帝:西漢皇帝,采取“推恩令”等統治措施,使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材料二

1814年一位意大利人稱:“我這樣說是痛苦的,因為沒有人比我更意識到我們應該向拿破侖表示感謝,沒有人比我更懂得濕潤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復生氣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國人鮮血的價值。但是,我必須說這樣一句真實的話,看到法國人離開是一種巨大的、說不出的歡樂?!保?)說出材料二中體現的評價人物的方法。結合所學,說明材料二中的觀點。材料三

1844年,卡爾·本茨出生于德國。中學時對自然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大學期間較為系統地學習了機械構造等課程。在輾轉了多個工作后,他開始創建自己的工廠,并很快將目標鎖定在研制發動機上。在經歷多年艱苦生活和無數次失敗考驗之后,利用內燃機等一系列研究成果,終于在1886年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輛以汽油內燃機為引擎的三輪汽車。(3)依據材料三,概括卡爾·本茨事業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材料四新中國成立以來涌現出無數的時代英雄。有“最可愛的人”中國人民志原軍,“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解放軍好戰士雷鋒?!稗r村改革的先行者”小崗村“大包干”帶頭人。還有李四光、錢學森、鄧稼先、屠呦呦、袁隆平等著名的科學家……(4)“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每個人都了不起!”結合材料五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11.(2022·北京·一模)棉花的歷史。材料1:世界棉花種植者、制造商和消費者之間不斷變化的空間安排。(1)根據材料1,概括棉紡織業發展的變化。材料2:回顧過去,18世紀末的英國似乎已經條件成熟,為棉紡織業的徹底革新做好了準備。英國資本家有著兩個世紀的棉紡織品發展的經驗,也有可供投資的資本,可以在國內雇用更多的農民從事紡紗和織布?!詈蟮⒎亲畈恢匾囊稽c,一直有工人可以為新工廠提供勞動力,這些人無力抵抗從農村耕種者或工匠轉變為受薪工人的進程。這些因素為從根本上重新想象生產及其所依托的體制提供了條件。然而,這些條件并非獨一無二。事實上,即使不是在所有方面,至少其中許多特點在中國、印度、歐洲或者非洲等地區都具有。任何一個單一的因素都無法解釋為什么18世紀末不列顛群島的一小部分爆發了工業革命。——【關】斯文·貝克特著徐軼杰,楊燕譯《棉花帝國:一部資本主義全球史》(2)根據材料2,指出英國棉紡織業徹底革新的條件。材料3:盡管有著這些非常有前景的先決條件,中國和印度——以及普魯士這個在技術教育上與英國最接近的競爭者——在支配全球棉紡織業的諸多節點上,都和英國差得很遠。此外,與英國相比,中國和印度農民更牢固地依附在土地上,這使得制造商即使有心,也更難動員大量的工人。由于家戶組織形式不同,特別是婦女在外活動受到限制,印度和中國女性主導的紡紗機會成本極低,因此較少可能采用新技術。——【美】斯文·貝克特著徐軼杰,楊燕譯《棉花帝國:一部資本主義全球史》(3)根據材料3,結合所學概括中國和印度在近代沒能成為全球棉紡織業中心的原因。材料4:最急劇的是英國棉花制造業重要性的下降。1860年,世上61%的機械紗錠都位于英國,但到1900年,這一比例下降到43%,到1930年下降到34%。由于工人為改善工作條件而奮斗,英國機器的運作時間也比其他地方的機器少。一般來說,這些機器也比較老舊,因此它們在全球產出中所占的份額甚至更小,到1932年僅為11%。尤其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那幾年,英國工業遭受了“一場幾乎無法減輕的災難”。英國曾是世界工廠,棉花紡織品是其主要出口產品。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英國對亞洲最重要的市場的出口暴跌,對印度的出口比戰前下降了46%,對荷屬東印度群島下降了55%,對中國的出口下降了59%。結果,英國工業開始痛苦地解體?!久馈克刮摹へ惪颂刂燧W杰,楊燕譯《棉花帝國:一部資本主義全球史》(4)根據材料4,概括英國棉花帝國解體的原因。(5)從英國成為棉花帝國到解體的歷史中你得到的啟示是什么?12.(2022·北京通州·一模)大學建設與社會發展材料一

14世紀以后,由于歐洲大學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原先由學者們自發形成和組織的大學日益減少,而由國家或教會創建的大學迅速增加。地域分布逐漸由意大利向西南歐、中歐和東歐其他地區擴展。它們在許多方面體現和反映了人文主義的特征,一些新的人文主義學科如希臘文、修辭學、文學等有關世俗文化的學科被正式納入大學課程,打破了神學在大學中的壟斷地位。——摘編自劉靜靜《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期歐洲大學變遷研究》(1)依據材料一概括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大學的變化,并結合所學指出其背景。材料二

德國柏林大學的高校經費預算(單位:萬馬克)19世紀六七十年代后,德國社會沉浸在工業化的浪潮中,對科學技術的發展愈加重視,更加著眼滿足于社會提出的前沿性和實用性要求。一些德國大學,開始了對工程學和純科學相結合的嘗試,創辦了應用電工學、數學、化學和物理學研究所?!幾詮堁?9世紀德國現代大學及其社會、國家關系研究》(2)依據材料二說出圖表反映的柏林大學經費預算的發展趨勢。并結合所學分析這種趨勢出現的原因。材料三名稱概況1895年11月18日,盛宣懷按照美國大學模式天津辦起“北洋西學學堂”,后來更名為北洋大學堂,天津大學的前身,盛宣懷在深感“自強之道,以培育人才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設立學堂為先”。北京大學的前身,創辦于1898年7月3日,是百日維新的產物,它以“廣育人才,講求時務”為宗旨,遵循“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方針,標志著中國教育現代化進程的重大發展。(3)依據材料三概括兩所中國早期大學創辦的共同目的。結合所學,分析其出現的共同背景。材料四

習近平指出,一流大學建設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抓住歷史機遇,緊扣時代脈搏,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結合起來,更好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021年4月9日習近平在清華大學考察時的講話(4)依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談談你對大學建設與社會發展關系的認識。

參考答案1.D【詳解】據“19世紀末20世紀初”及所學知識可知,這屬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1885年,德國人卡爾?本茨利用內燃機試制汽車成功,③符合題意;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利用內燃機制成飛機并試飛成功,④符合題意;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1765年,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①排除;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1825年,斯蒂芬森設計制造的“旅行者號”蒸汽機車在新鋪設的鐵路上試車成功,使人類邁入了“火車時代”,②排除。所以D符合題意,ABC排除。故選擇D。2.D【詳解】根據材料“1900年以后,電爐、電冰箱、洗衣機、吸塵器等已經普遍使用,”,結合所學可知,1900年以后處于20世紀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第二次工業革命最突出的革命成果就是電力的發明和使用,故D符合題意;第一次工業革命把人類帶入到了蒸汽時代,電力尚未發明,故A不符合題意;馬克思主義誕生屬于思想理論成果,與題干無關,故B不符合題意;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在1914年到1918年,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故C不符合題意;故選D。3.B【詳解】根據材料數據可知,從1850年到1900年各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均有所增加;從1850年到1900年處于工業革命時期,這一時期,各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均有所增加,說明環境問題隨著人類工業時代的發展愈發突出;根據材料可知,1890年和1900年各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遠遠大于1850年和1870年各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可見,第二次工業革命引發溫室氣體排放量進一步提升,故①②④說法正確,故B符合題意;工業革命時期上述各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差異很大,故③說法錯誤,故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4.C【詳解】由時間信息“1880~1920年”和石油年產量的增加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下半葉,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內燃機的使用使得石油需求量增加,故C符合題意;蒸汽機的改良與火車的誕生導致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對煤的需求量增加,故AB不符合題意;電燈的發明則是對電力的需求量增加,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5.C【詳解】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以石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發明并廣泛使用,直接促進了石油工業的發展,C項正確;蒸汽機以煤炭作燃料,火車以煤炭作燃料,排除AB項;電燈的發明是電氣時代到來的重要用電器,排除D項。故選C項。6.D【詳解】根據材料“瓦特馴服了地下之火,使之轉化為機械能。愛迪生則以天上之火的形式,用于照明”可知,反映了兩次工業革命的動力機械所使用的主要能源不同,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的主要動力是蒸汽機,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炭。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動力是電力及內燃機,能源是電力和石油,D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兩次工業革命領先的國家,排除A項;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明主要來源于工匠的實踐經驗,第二次工業革命則與科學理論緊密結合,排除B、C兩項。故選D項。7.(1)①③②④。(如任意連續三個序號順序準確,其他情況不得分)(2)唐朝(代)宋代(朝)或大航海時代。(3)活字印刷術,促進人類文明的保存和發展;指南針,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進步;火藥,推動歐洲社會的變革。(4)身份:中國古代主要是政府官員;第一次工業革命是一線工人;第二次工業革命是科學技術專業人才。變化:專業人才和專業知識在科技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詳解】(1)依據材料一“我們可以在北京周口店遺址博物館看到石器手鎬上留下的加工痕跡”反映的是生活在距今約70-20萬年的北京人時期;“在浙江河姆渡遺址博物館我們眼前可以浮現出古人翻地用力過猛折斷了骨耜的耕作場景”可知,骨耜是生活在距今約七八千年的河姆渡人使用的;根據“在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我們不僅能領略甲骨文的奧妙,還能看到制作精良的長青銅器鏟”可知,青銅鏟出現在商朝;根據“在浙江湖州市博物館我們可以想象到鐵犁鏵昔日的鋒利和翻耕土壤的高效作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鐵農具出現。所以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應是①③②④。(2)“江東犁原理與曲轅犁一脈相承”,曲轅犁發明并得到推廣的朝代是唐朝,唐朝農民改進犁的構造,發明曲轅犁。根據“第一種是在文學上,第二種是在戰爭上,第三種是在航海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培根所說的“這三種東西”指的是活字印刷術、火藥、指南針。得到廣泛使用的時代是宋朝,北宋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北宋制成指南針并開始用于航海,宋元時期火藥武器得到廣泛使用。(3)根據“第一種是在文學上,第二種是在戰爭上,第三種是在航海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培根所說的“這三種東西”指的是活字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钭钟∷⑿g——北宋時期的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指南針——在宋朝時已廣泛應用于航海,為人類航?;顒犹峁┝酥匾獥l件,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火藥——改變了人類的作戰方式,推動歐洲社會的變革。(4)依據材料三“中常侍”等可知,中國古代發明人的身份特點是政府官員。根據“鐘表匠”“紡織工”等可知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發明人的身份特點是一線工人,根據“物理學家”“工程學家”等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發明人的身份特點是科學技術專業人才。兩次工業革命發明人身份的主要變化是專業人才和專業知識在科技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8.(1)①粟;②水稻;自然環境不同。(2)防洪、灌溉、運輸等。(3)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4)制定法律法規保護環境,加強國際合作,共同保護環境;發展經濟同時注意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驹斀狻浚?)根據所學知識,半坡人是我國黃河流域農耕時代的代表,他們主要種植的農作物是粟,河姆渡人是我國長江流域農耕時代的代表,他們主要種植的農作物是水稻,故①粟,②水稻。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生產和生活方面存在差異的原因是自然環境不同。(2)根據材料都江堰、靈渠、隋唐元大運河介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古代大型水利工程的作用有防洪、灌溉、運輸等。(3)根據所學知識,19世紀70年代開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表現在新能源的發展和利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的發明三個方面。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是電力的廣泛使用,它把人類帶入電氣時代??芍牧先小案锩敝傅氖堑诙喂I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4)根據材料四“各國環境保護法一覽表”“世界環保史上的三次里程碑會議”可以看出,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各國應對的措施是制定法律法規保護環境,加強國際合作,共同保護環境;本問是開放性問題,言之有理即可。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在發展經濟同時注意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等。9.(1)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交通便利的區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的自然條件優越;北民南遷;南方的統治政策注重經濟發展等等。(2)通過明治維新,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給亞洲其他國家走向獨立富強提供了成功的經驗,是亞洲之幸。通過明治維新,日本強大起來后,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給亞洲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是亞洲之不幸。(3)新能源:石油、天然氣、電力。特點:能源消費結構出現了新變化;科學研究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出現了許多新興工業部門。(4)全國居民收入不斷提高,消費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詳解】(1)特點:根據材料一“而今之東南,勝過昔之中原”以及左圖可知以秦嶺—淮河為南方和北方的分界點,可以發現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交通便利的區域。原因:根據所學可知出現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分布在南方的原因是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的自然條件優越;北民南遷;南方的統治政策注重經濟發展等等。(2)根據材料二可知“通過明治維新,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于資本主義強國之列”結合所學可知通過明治維新,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給亞洲其他國家走向獨立富強提供了成功的經驗,是亞洲之幸。根據材料二“但是日本的改革保留了大量舊制度的殘余,軍國主義色彩濃厚,他強大起來后,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可知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強大起來后,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給亞洲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是亞洲之不幸。(3)新能源: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出現的新能源為石油、天然氣、電力。特點:根據材料三“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幾乎沒有什么工業部門未曾受到科學新發現的影響。在19世紀,自然科學特別是熱力學、電磁學、化學等方面的新發展,開始與工業生產緊密地結合起來”,并結合所學可從能源消費結構出現了新變化;科學研究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出現了許多新興工業部門回答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4)根據材料四“197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1元,到2017年年為25794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19787年的1559億到2017年的366262億元”,可知材料體現全國居民收入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10.(1)史實正確,能答出兩點內容即可滿分。(2)方法:一分為二,客觀全面的評價歷史人物。拿破侖對外戰爭打擊了歐洲封建勢力,也給當地人民帶去災難。(兩方面內容正確即可)(3)原因:對科學有濃厚興趣;面對困難意志堅定;完成了系統的理論學習;實踐經驗豐富;借力了現代科技的進步(或答:石油等新能源的發現、利用)(任意兩點即可)(4)積極正向,有理有據即可。【詳解】(1)依據所學可知,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鬃拥暮诵乃枷胧恰叭省保鲝埲收磳琳?;創辦私學,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主張“有教無類”,促進教育在民間的發展。(2)依據材料二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文章的主要意思是肯定拿破侖的對外戰爭的進步性和積極意義,但也認為拿破侖對外戰爭也具有侵略和暴力性。故問題一:材料二中體現的評價人物的方法是一分為二,客觀全面的評價歷史人物。問題二:材料二中的觀點是拿破侖對外戰爭打擊了歐洲封建勢力,也給當地人民帶去災難。(3)依據材料三信息“中學時對自然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較為系統地學習了機械構造等課程”“在經歷多年艱苦生活和無數次失敗考驗之后”“利用內燃機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可知,卡爾·本茨事業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對科學有濃厚興;面對困難意志堅定;完成了系統的理論學習;實踐經驗豐富;石油等新能源的發現、利用。(4)依據材料四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平凡崗位上涌現了無數的時代英雄,正是由于他們的無私奉獻和努力奮斗才換了中國現在的繁榮富強,所以我們應該向他們致敬,要珍惜當下,努力擔負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為祖國的未來奉獻出自己的綿薄之力。11.(1)從以獨立發展、自為中心到以歐洲為中心。(2)技術、資本、勞動力。(3)缺少勞動力、缺少使用使用勞動力的積極性。(4)英國棉花制造業重要性的下降、英國機器的運作時間也比其他地方的機器少、技術落后。(5)順應潮流進行改革、使用新技術?!窘馕觥?1)根據所學和材料可知,這體現出的變化是,從以獨立發展、自為中心到以歐洲為中心。(2)根據所學和材料二“英國資本家有著兩個世紀的棉紡織品發展的經驗,也有可供投資的資本,可以在國內雇用更多的農民從事紡紗和織布?!詈蟮⒎亲畈恢匾?/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