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深圳市工程建設地方標準SJG161-2024區域供冷系統技術規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districtcoolingsystem2024-03-20發布2024-07-01實施2深圳市工程建設地方標準區域供冷系統技術規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districtcoolingsystemSJG161-20243根據《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關于征集2020年深圳市工程建設標準制訂、修訂項目的通知》的要求,標準編制組經廣泛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參考有關國內外先進標準,結合深圳市的實際,并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編制了本規程。本規程主要技術內容是:1.總則;2.術語;3.基本規定;4.冷源系統設計;5.供冷管網設計;6.用戶接入系統設計;7.監測和控制;8.供冷站房設計;9.安裝施工;10.調試和驗收;11.運行維護管理。本規程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批準發布,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業務歸口并組織深圳市前海能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編制單位負責技術內容的解釋。本規程實施過程中如有意見或建議,請寄送深圳市前海能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地址: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區夢海大道4008號,郵編:518118),以供今后修訂時參考。本標準主編單位:深圳市前海能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本標準參編單位:深圳華森建筑與工程設計顧問有限公司香港華藝設計顧問(深圳)有限公司中建三局第二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深圳市建筑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深圳市粵鵬建設有限公司深圳證券交易所營運服務與物業管理有限公司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員:傅建平李紅梅李百公李雪松王紅朝吳大農吳延奎伍學智葉宏偉馬曉雯朱樹園趙海紅王昭強羅曙光王克燊姜乙鋒本標準主要審查人員:趙建成任中俊陳祖銘周俊杰黃志剛本標準主要指導人員:宋延龔愛云劉俊躍4 3基本規定 4冷源系統設計 4.1一般規定 4.2冷負荷計算 4.3制冷工藝系統設計 4.4電氣系統設計 4.5運行策略設計 5供冷管網設計 5.1一般規定 5.2管網設計 6用戶接入系統設計 6.1一般規定 6.2計量區設計 6.3換熱區設計 7監測和控制系統設計 7.1一般規定 7.2系統監測 7.3系統控制 8供冷站房設計 8.1土建設計 8.2消防設計 8.3機電設計 9安裝施工 9.1一般規定 9.2工藝設備及管道安裝 9.3電氣系統安裝 9.4室外供冷管道安裝 9.5集中監控系統安裝 10調試和驗收 10.1一般規定 11.2設備調試 10.3電氣系統的調試 10.4供冷管網調試 10.5集中監控系統調試 10.6聯合調試和驗收 11運行維護管理 11.1一般要求 11.2管理要求 11.3技術要求 11.4安全要求 本規程用詞說明 引用標準名錄 附:條文說明 6Contents1GeneralProvisions 3BasicRequirements 4ColdSourceSystemDesign 4.1GeneralRequirements 4.2CoolingLoadCalculation 4.3RefrigerationProcessSystemDesign 4.4ElectricalSystemDesign 4.5OperationalStrategyDesign 5DesignofCoolingPipeNetwork 5.1GeneralRequirements 5.2PipeNetworkDesign 6DesignofUserAccessSystem 6.1GeneralRequirements 6.2MeteringZoneDesign 6.3HeatExchangeZoneDesign 7MonitorandControl 7.1GeneralRequirements 7.2SystemMonitoring 7.3SystemControl 8DesignofCoolingStationBuilding 8.1CivilDesign 8.2FireProtectionDesign 8.3ElectromechanicalDesign 9InstallationConstruction 9.1GeneralRequirements 9.2ProcessEquipmentandPipelineInstallation 9.3ElectricalSystemInstallation 9.4InstallationofCoolingPipe 9.5InstallationofCentralizedMonitoringSystem 10CommissioningandAcceptance 10.1GeneralRequirements 11.2EquipmentCommissioning 10.3ElectricalSystemCommissioning 10.4CommissioningofCoolingPipeNetwork 10.5CommissioningofCentralizedMonitoringSystem 10.6JointDebuggingandAcceptance 11OperationandMaintenanceManagement 711.1GeneralRequirements 11.2ManagementRequirements 11.3TechnicalRequirements 11.4SafetyRequirements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 ListofQuotedStandards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1.0.1為指導和規范深圳市區域供冷系統規劃設計、安裝施工、運行維護管理和調適,使區域供冷系統做到安全穩定、節能低碳、技術先進、經濟適用,制定本規程。1.0.2本規程適用于深圳市新建、改建、擴建的區域供冷系統。1.0.3深圳市區域供冷系統的規劃設計、安裝施工、運行維護管理和調適除執行本規程外,尚應符合國家、廣東省和深圳市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22.0.1區域供冷系統districtcoolingsystem在一個建筑群中設置集中的供冷站制備空調冷水,再通過輸送管道,向各建筑物供給冷量的2.0.2供冷站districtcoolingstation安裝有制冷、變配電及相關的監測和控制系統的集中生產冷凍水的綜合體。2.0.3冰蓄冷系統icethermalstoragesystem通過制冰方式,以相變潛熱儲存冷量,并在需要時融冰釋放出冷量的空調冷源系統。2.0.4水蓄冷系統waterthermalstoragesystem利用水的顯熱蓄存冷量的空調冷源系統。2.0.5制冷機房系統性能系數performancecoefficientofrefrigerationsystem制冷機房系統總制冷量與總用電量的比值。對于水冷式電制冷集中空調制冷機房,即多臺制冷機制冷量之和與制冷機、冷水泵、冷卻水泵及冷卻塔的用電量之和的比值。對于蓄冷系統制冷機房,即多臺制冷機制冷量之和與制冷機、冷水泵(含二級泵)、冷卻水泵、冷卻塔、蓄冷裝置及乙二醇泵的用電量之和的比值。2.0.6制冷機房系統全年平均設計能效比annualaveragedesignenergyefficiencyratioofrefrigerationsystem在設計階段,考慮全年氣象條件、負荷特性變化的基礎上,按照制冷系統運行策略,計算得到的制冷機房系統全年累計總制冷量與全年累計總用電量的比值。2.0.7制冷量變化率changerateofrefrigerationcapacity雙工況制冷機標準制冰工況下制冷量與標準制冷工況下制冷量之比。2.0.8載冷劑coolant在蓄冷系統中,用以傳遞冷量的中間介質。常用的載冷劑包括水、乙烯乙二醇溶液等。2.0.9蓄冷介質coolstoragemedium在蓄冷系統中,以顯熱、潛熱形式儲存冷量的介質。常用的蓄冷介質有水、冰等。2.0.10蓄冷裝置coolstoragedevice由蓄冷設備及附屬閥門、配管、傳感器等相關附件組成的蓄存冷量的裝置。2.0.11蓄冷-釋冷周期periodofchargeanddischarge蓄冷系統經一個蓄冷-釋冷循環所運行的時間。2.0.12蓄冷率coldstoragerate一個蓄冷-釋冷周期內蓄冷裝置提供的能量與此周期內系統累計制冷量之比。2.0.13全負荷蓄冷fullloadcoolstorage蓄冷裝置承擔設計周期內電力平、峰段的全部空調負荷。2.0.14部分負荷蓄冷partialloadcoolstorage蓄冷裝置只承擔設計周期內電力平、峰段的部分空調負荷。2.0.15雙工況制冷機chillerwithdualduty在空調工況和制冰工況下均能穩定運行的制冷機。2.0.16基載負荷baseload蓄冷-釋冷周期內較為恒定部分的空調負荷。2.0.17基載制冷機chillerforbaseload用于滿足基載負荷需求而設置的制冷機。2.0.18供冷管網coolingpipenetwork由供冷站站房至各個用戶換熱站的輸配管網。2.0.19運行模式operatingmode冷源系統本身所能實現的各種運行模式。2.0.20控制策略controlstrategy根據控制指令和監控參數的變化,采用一定的控制邏輯和算法,設置制冷機、蓄冷裝置、水泵、冷卻塔、閥門等設備的運行狀態,以達到某種控制目標的方法。2.0.21用戶consumer用冷建筑的開發建設單位或管理單位。2.0.22有限空間limitedspace有限空間是指封閉或者部分封閉,與外界相對隔離,出入口較為狹窄,作業人員不能長時間在內工作,自然通風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質積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間。2.0.23運行operation對區域供冷系統和設備進行日常巡查、啟停控制、參數設置、狀態監控和優化調節。2.0.24維護maintenance為保證區域供冷系統和設備具備良好的運行工況,達到提高可靠性、排除隱患、延長壽命期目的所進行的工作,主要包括預防性維護、預測性維護和維修。2.0.25系統調適systemcommissioning通過對系統的全過程檢查、測試、調整、驗證、優化等工作,使系統性能、功能達到設計要求和使用要求,保證全工況高效運行的程序和方法。43.0.1區域供冷系統建設應進行可行性研究,對區域內市政基礎設施規劃、能源條件、建筑情況等進行研究,根據研究報告開展規劃、設計等工作。3.0.2區域供冷系統的規劃應滿足下列要求:1應與國土空間規劃、詳細規劃、專項規劃相協調,因地制宜、節能減排;2綜合考慮供冷區域內建筑功能屬性、建筑容積率、冷負荷密度等因素,應以公共建筑、工業建筑為主,區域內總建筑容積率宜大于3.0;3應優先利用工業余熱、可再生能源,實現能源系統的梯級利用和多能互補,在保證需求的前提下,降低系統初投資,提高系統綜合能效和能源綜合利用率;4管網規劃應與市政道路及市政管線規劃相協調,有條件時宜敷設在綜合管廊內。3.0.3區域供冷系統宜符合以下設計原則:1供冷站宜位于冷負荷中心且服務半徑不宜大于2.0km;2供冷站最大供冷能力不宜大于60000RT(210MW)。3.0.4區域供冷系統的冷源應根據供冷規模,供冷站周邊的能源條件、結構、價格,以及節能和環保政策的相關規定等,按下列要求通過綜合論證確定:1有可供利用的廢熱或工廠余熱且溫度較高,經技術經濟論證合理后,冷源宜采用吸收式2不具備上述條件時,制冷機宜采用電動壓縮式制冷機;3經技術經濟論證合理后,采用低谷電價能夠明顯起到對電網“削峰填谷”作用并節省運行費用,且內部收益能滿足投資方的要求時,應采用蓄冷系統供冷。4經技術經濟論證、環境評估合理后,冷卻水可利用海水或地表水;5冷源系統能效應滿足國家及深圳市相關節能標準要求。3.0.5供冷站選址應考慮所在地塊開發時序對供冷站和供冷管網建設的影響;為節約土地資源,供冷站選址宜優先考慮附建于其它建筑內。3.0.6為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供冷站房和冷卻塔選址宜遠離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環境通用規范》GB55016規定的0類、1類聲環境功能區,噪聲排放應滿足國家和地方相關規范的要求;同時應控制冷卻塔排風的熱濕氣流對周邊環境的影響,保障周邊用戶健康舒適。3.0.7區域供冷系統應考慮分期建設并遵循如下原則:1應以滿足用戶負荷需求為目標,根據用戶逐年冷負荷增長情況及經濟性分析結論進行分2應根據供冷站具體條件、制冷工藝要求等因素,統籌考慮制冷工藝、變配電系統、土建工程等設施的分期建設方案;3應根據供冷站分期建成、分期投入運營的要求,統籌考慮供冷站建設工程的消防、給排水、防雷接地、節能及環保等工程實施條件。3.0.8供冷站的市政條件應符合下列規定:1市政電源宜接自不同的變電站,當兩路電源來自同一變電站時,宜取自不同的母線段;2市政供水宜采用兩路市政自來水水源,并從室外環管的不同管段或不同水源分別接入,設計前應核算市政自來水管網供水能力,每一路按市政條件考慮備用率70%~100%;3市政中水可作為市政自來水管網發生事故時的備用水源,水質達標時,可作為冷卻塔補4市政通信網絡應根據供冷站地塊所在紅線位置就近接入;5蒸汽管網應根據工藝需要確定蒸汽流量和管道管徑,蒸汽和凝結水管接口位置應結合區域管線規劃確定,保證系統連續安全穩定運行。3.0.9供冷站應從設計階段創建項目建筑信息模型,建筑信息模型數據應在項目各階段持續更新完善和使用,并應確保項目各階段之間信息傳遞的完整性。64冷源系統設計4.1.1冷源系統設計前應對供冷區域內建筑物的空調冷負荷特性,用冷時間、用冷溫度、資用壓頭等空調系統的運行特點進行分析。4.1.2冷源系統的設計應包括以下內容:1應進行全年動態冷負荷計算以及能耗分析;2確定制冷工藝,如制冷設備型式、蓄冷方式和蓄冷介質等;3確定制冷系統流程、運行模式和運行策略;4進行制冷設備、蓄冷裝置的容量計算和相關設計;5確定其他輔助設備的形式和容量;6應結合分時電價和蓄冷-釋冷周期進行能耗和運行費用分析、全年移峰電量計算;7通過預測空調冷負荷增長趨勢,確定制冷系統分期建設方案。4.1.3冷源系統設計能效應符合下列規定:1常規電制冷水冷冷水系統的全年平均設計能效比應不低于5.5;水蓄冷系統的全年平均設計能效比應不低于4.5;冰蓄冷系統的全年平均設計能效比應不低于3.5;2如采用蓄冷系統,負荷調節比例不宜低于10%。4.1.4蓄冷系統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應根據典型日逐時空調冷負荷曲線、電網峰谷時段以及電價、建筑物能夠提供的設置蓄冷設備的空間等因素,經技術經濟綜合比較后確定蓄冷系統的蓄冷率;2應能滿足蓄冷、蓄冷裝置供冷、蓄冷裝置協同制冷機聯合供冷、制冷機供冷等運行工況。4.1.5供冷站內機電管道應以提高系統效率、布局合理為原則,綜合考慮管道安裝、設備檢修要求優化布置,并宜采用建筑信息模型進行設計。4.1.6設計階段建筑信息模型技術應用宜包括管道綜合、凈空凈高分析、室內外漫游模擬、工程量統計、設計方案優化和模型出圖等內容。建筑信息模型應采用統一的坐標系、高程基準和數據格式,相關數據應符合現行深圳市地方標準《建筑工程信息模型設計交付標準》SJG76的相關規定。4.2冷負荷計算4.2.1在規劃、可行性研究及方案設計階段,宜采用單位建筑面積指標法估算設計冷負荷,并應選取同時使用系數確定區域供冷系統總設計冷負荷。4.2.2區域供冷系統的同時使用系數,應根據供冷規模、建筑類型、使用特點等綜合確定。4.2.3初步設計及施工圖階段應采用情景模擬法計算全年逐時冷負荷,應符合如下規定:1設計日逐時冷負荷宜取全年逐時冷負荷最大逐時日負荷;2應根據用戶分期建設計劃分期計算;3可利用本地區對同類建筑實地調研的數據進行修正。4.2.4蓄冷系統設計時,應對設計蓄冷-釋冷周期內的空調冷負荷進行逐時計算,計算方法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蓄能空調工程技術標準》JGJ158的相關規定。74.2.5對于改建、擴建工程及分期建設項目的后期工程,空調冷負荷宜采用實測和計算相結合4.3制冷工藝系統設計4.3.1應根據確定的冷源,結合場地條件,以系統運行安全、高效及經濟為目標,合理設計制4.3.2采用蓄冷系統時,應采用電動壓縮式制冷機進行蓄冷,采用電動壓縮式制冷機或吸收式制冷機負擔基載負荷。4.3.3供冷站供回水溫差應結合區域能源規劃,根據用戶需求、制冷工藝及外網設計,經過經濟技術分析確定,宜符合如下規定:1采用電動壓縮式制冷機直接供冷時,宜不小于7℃;2采用水蓄冷系統時,應不小于8℃;3采用冰蓄冷系統時,應不小于9℃。4.3.4根據項目特點經技術經濟比較后,蓄冷系統可采用盤管式蓄冰系統、封裝式蓄冰系統、動態蓄冰系統、水蓄冷系統等類型。4.3.5當用戶有穩定供熱需求時,經技術經濟比較,可回收制冷機的冷凝熱制備熱水供應用戶4.3.6在設計階段,應根據經濟技術分析和冷負荷曲線,確定蓄冷-釋冷周期內系統的逐時運行模式,以及對應的制冷機和蓄冷裝置的狀態。4.3.7采用蓄冷系統時,制冷機的裝機容量應按下列原則確定:1雙工況制冷機裝機容量應在設計蓄冷時段內完成全部預定蓄冷量,并應在空調工況運行時段內滿足空調制冷要求;2雙工況制冷機應能適應空調和制冰兩種工況,其制冷量應對空調和制冰工況分別計算;3基載制冷機裝機容量應滿足較為恒定部分的空調負荷,并應考慮供冷站前期低負荷運行4.3.8設計蓄冷系統時,除動態制冰機組外,雙工況制冷機性能參數(COP)及制冰工況制冷量變化率(Cf)應不低于表4.3.8-1的規定,雙工況制冷劑空調與制冰工況參數應符合表4.3.8-2的規定。表4.3.8-1雙工況制冷機性能系數(COP)和制冰工況制冷量變化率(Cf)制冷機類型名義制冷量范圍(kW)性能系數(COP值)制冰工況制冷量變化率(Cf)空調工況制冰工況螺桿式1163~21104.83.765%>21104.83.8離心式<42204.83.965%4220~70324.84.0>70324.94.18表4.3.8-2雙工況制冷機空調與制冰工況參數標準側空調工況制冰工況蒸發器側蒸發器側供回水溫度5℃/10℃;載冷劑為質量濃度25%乙烯乙二醇溶液,蒸發器污蒸發器側出水溫度-5.6℃;載冷劑為質量濃度25%乙烯乙二醇溶液,蒸發器污垢系數0.0176㎡·℃/kW;制冰工況蒸發器側設計流量等同于空調工況冷凝器側冷凝器側供回水溫度32℃/37℃;冷凝器污冷凝器側進水溫度30℃;冷凝器污垢系數0.044㎡·℃/kW;制冰工況冷凝器側設計流量等同于空調工況4.3.9蓄冷裝置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1應保證在電網低谷時段內能完成全部預定蓄冷量的蓄存;2釋冷速率應滿足供冷需求,冷水溫度應基本穩定;3應根據供冷負荷特性及峰谷電價政策條件,經技術經濟分析合理確定蓄冷率,計算蓄冷裝置蓄冷能力時應考慮附加系數,根據不同的蓄冷設備,附加系數取值為蓄冷總量的3%~5%;4蓄冷裝置的選擇應滿足大溫差低溫供水的運行需求;5蓄冷裝置的選擇,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應進行經濟技術分析。4.3.10蓄冷系統設計時,應對不同運行模式下蓄冷裝置與制冷機的進、出介質溫度進行校核,確保蓄冷系統各工況運行穩定高效。4.3.11盤管式蓄冰系統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應對各蓄冰單元內的冰層厚度和蓄冰率進行監控;2外融冰系統應采用合理的蓄冷溫度和控制措施,防止管簇間形成冰橋;內融冰系統應防止膨脹容積形成冰帽;3當設置空氣攪拌泵時,應設置除油過濾器,以免壓縮空氣中的油液進入蓄冷槽;空氣泵的發熱量應計入蓄冷槽的冷量損失;4應對鋼制蓄冷槽和鋼制盤管采取必要的防腐保護措施;5外融冰蓄冷槽分隔數量為2個及以上時,蓄冷槽應連通;6一個蓄冷-釋冷周期內的蓄冷量殘留率不宜超過總蓄冷量的5%。4.3.12封裝式蓄冰系統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宜采用閉式蓄冷裝置,當采用開式蓄冷裝置時,應采取防止載冷劑溢流的措施;2布置不同型式的封裝式蓄冰裝置時,應考慮其特性,合理布置,保證有效蓄冰及融冰;3出水溫度宜采用水泵變頻或者設置三通閥門或聯動的兩通閥門進行控制。4.3.13動態蓄冰系統的具體形式應經過技術經濟分析確定,當采用過冷水式動態冰漿蓄冰系統時,應滿足下列要求;1宜采用雙工況制冷機通過動態冰漿生成器(機組)間接冷卻制取冰漿;2雙工況主機和動態冰漿機組之間可采用“一對一”的方式連接,也可通過設置分水器和集水器的方式采用“一對多”或“多對多”等方式連接;3蓄冰介質宜采用普通清水或體積濃度控制在3%~4%的乙二醇、丙二醇水溶液;4蓄冷介質宜采用低溫、大溫差直接供冷的方式;5蓄冷槽融冰回水管應均勻分流為若干出水口;6蓄冷槽內制冰和融冰吸水管共用,應均勻布置在蓄冷槽底,管口截面平均流速宜小于0.2m/s。94.3.14水蓄冷系統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水蓄冷溫度不宜低于4℃;2水系統設計時,水泵揚程的削減應考慮蓄水槽水位與冷水輸配系統最高點相對位置關系及槽內水體高度影響,輸送泵的吸入壓頭應滿足水泵汽蝕余量要求;3蓄冷和釋冷時,蓄冷槽的進水溫度宜穩定;4蓄冷槽與制冷機、供冷系統的連接方式應根據供冷用戶使用要求、供冷管網與蓄冷槽水面標高關系等因素確定,可采用直接蓄冷與直接供冷、直接蓄冷與間接供冷等型式。5蓄冷槽深度應計入水槽中冷熱摻混熱損失,水槽深度宜加深;6蓄冷槽冷熱隔離宜采用水密度分層法,也可采用多水槽法、隔膜法或迷宮與折流法;7采用分層法的蓄冷槽,應設置布水器使供回水在蓄冷和釋冷循環中形成重力流,并保持合理穩定的斜溫層,斜溫層應不大于0.5m。4.3.15蓄冷裝置與管道保溫層厚度應按下列原則計算確定:1保溫層厚度除滿足現行規范要求之外,還應進行防結露驗算;2蓄冷-釋冷周期內,蓄冷裝置的冷量損失不應超過總蓄冷量的2%。4.3.16載冷劑循環泵耗電輸冷比(ECR)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蓄能空調工程技術標準》JGJ158第3.3.5條的規定;載冷劑循環泵性能參數應滿足不同工況要求,其流量和揚程不宜增加附加系數,宜采用變頻控制。4.3.17冷水泵選型應根據不同工況進行水力計算和耗電輸冷比計算后確定流量和揚程,不宜增加附加系數,宜采用變頻控制。4.3.18載冷劑濃度宜根據制冷機、蓄冷裝置技術性能和蓄冷系統工作溫度范圍確定;當采用乙烯乙二醇溶液作為冰蓄冷系統的載冷劑時,應選用為制冷系統專業配方的工業級緩蝕性乙烯乙二醇溶液。4.3.19當采用乙烯乙二醇水溶液作為冰蓄冷系統載冷劑時,載冷劑管路系統設計應符合下列要1應采用閉式系統;2管路系統的水力計算應根據選用的載冷劑的物理性質進行計算,其中沿程阻力可按現行行業標準《蓄能空調工程技術標準》JGJ158的附錄C進行修正;3管路系統應使用耐腐蝕管道,嚴禁選用內壁鍍鋅或含鋅的管材及配件;4管路系統的最高處應設置自動排氣閥;5多臺蓄冷裝置并聯時,宜采用同程連接;當不能實現時,宜在每臺蓄冷裝置的入口處安裝流量平衡閥。4.3.20當制冷機、板式換熱器、蓄冷裝置及旁通管等設備、管路需采用調節閥進行流量控制時,調節閥應根據計算確定的流通能力選型。4.3.21當蓄冷系統采用直接供冷方式,其管路最高點高于蓄冷槽水位時,管路設計應采取防止系統負壓運行及倒灌的措施。4.3.22采用間接連接的冰蓄冷系統中,換熱器二次水側應采取以下防凍保護措施:1載冷劑側應設置關斷閥和旁通閥;2當載冷劑側溫度低于2℃時,應開啟二次側水泵。4.3.23冷水系統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1冷水系統宜根據制冷工藝特性,供冷管網形式,用戶末端流量需求等因素,經經濟技術2當供冷管網采用分區支狀管網環路時,宜按區域分別設置二級泵;3冷水泵應采用變頻調速控制;4當低負荷明顯持續時,宜配置小流量和小揚程的二級泵。4.3.24制冷工藝系統各介質管道系統應根據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736相關規定設計定壓補水裝置,并應符合以下要求:1冷卻水系統的補水量,可按循環水量的1.0%~1.3%計算;當采用加壓補水方式時,宜采用變頻水泵;2載冷劑管路系統應設置存液箱、補液泵、膨脹箱(罐)等設備。膨脹箱(罐)宜采用閉式箱(罐),溢流管應與溶液收集箱連接;3冷水管路系統最大膨脹量應根據停機前后冷水的最大溫差計算確定。載冷劑系統的膨脹量應根據蓄冷型式、載冷劑性質和定壓方式等計算確定,并應滿足現行行業標準《蓄能空調工程技術標準》JGJ158的相關規定;4當供冷系統存在開式和閉式系統轉換工況時,系統設計應保證工況轉換快捷、方便并穩定可靠。4.3.25冷卻塔設計應符合以下要求:1雙工況制冷機對應的冷卻塔應按最不利工況同時考慮通風條件進行選型;2冷卻塔宜滿足可變水量運行要求,30%~100%循環水量應能均勻布水運行;3冷卻塔宜進行變風速設計以適應不同工況要求;4冷卻塔圍擋宜采用格柵,格柵通風率不宜小于80%;6冷卻塔區域應結合建筑設計設置適當的消聲裝置滿足環保驗收及使用要求,并校核實際散熱能力;7冷卻塔應考慮防白霧設計。4.3.26蓄冷槽、冷卻塔及經常使用的閥門等區域應設置檢修平臺,儀器儀表設置應便于后期運4.4電氣系統設計4.4.1電氣系統應根據工藝系統規模、重要性等因素合理確定負荷等級,且不應低于二級。4.4.2電氣設計應符合所屬供電部門典型設計圖集,設計過程應征求供電部門意見,施工圖應報供電部門審核。4.4.3室外電纜通道應通過電纜溝與市政電纜溝連接,確實不具備設置電纜溝條件的應與供電部門溝通替代方案。4.4.4公共開關房宜設置在靠近外線電纜進線側,電纜路由和檢修通道應滿足運維要求,并具有完善的防臺防汛措施。4.4.5電氣用房、電纜路由等應充分考慮項目分期實施要求,每期變配電設備布置宜靠近當期工藝設備,空間上便于后期設備安裝,系統上滿足變配電設備分段、分組檢修要求。4.4.6變壓器應根據用電設備的電壓等級選擇節能型產品,變壓器容量及臺數應根據負荷容量及制冷工藝系統工況等因素確定,綜合考慮供電可靠性和經濟性。4.4.7電氣系統高、低壓母線宜采用單母線或單母線分段接線。4.4.8電氣設計說明應對水泵接線盒尺寸匹配電纜規格提出要求,主要設備電氣參數發生變化時,應及時校核電氣系統設計容量、開關和電纜選型。4.4.9電氣系統應具有無功補償和諧波抑制功能,無功補償應采取集中自動補償方式,最小補償量應滿足供冷站低負荷用電時的補償要求。4.4.10電氣設備和控制設備的防護等級應與所在場所的環境條件相適應,不宜布置在靠近蓄冷裝置等易結露的區域或易滲漏的地下室外墻上,且不得布置在冷水管道的下方。4.4.11變配電系統應設置電力監控系統,監控系統的工作站應設置在監控中心。4.5運行策略設計4.5.1在各設計階段,應以滿足用戶用冷需求和系統運行經濟、低碳高效為目標,結合分時段電價體系制定詳細運行策略。4.5.2在各設計階段應制定工作日與節假日,至少包括25%、50%、75%和100%四種負荷率下的24小時運行策略,并計算制冷系統全年平均設計能效比及運行費用,據此優化制冷系統設計和運4.5.3設計文件應對系統運行策略進行詳細的描述,包括在不同的時間段、負荷率等條件下運行模式的選擇、設備優先級別的設定以及其它必要的控制和調節措施。4.5.4設計文件應根據制冷工藝要求,合理設計制冷系統的各種運行模式;具體運行模式可分為制冷機單獨供冷,蓄冷裝置單獨供冷以及制冷機與蓄冷裝置聯合供冷等,各運行模式的切換及控制應穩定、可靠。4.5.5設計文件應說明制冷系統各運行模式的切換和控制措施,包括各設備的開關、調節和設定值的改變以及閥門動作等,并應能滿足相應運行模式下的各種負荷率和工況。5供冷管網設計5.1.1供冷管網形式應根據規劃條件、負荷分布、用戶使用特性等情況,結合區域近遠期開發建設需求,進行技術經濟比較后確定;可采用環狀管網、枝狀管網或二者相結合的布置形式。5.1.2設有多個供冷站時,可就近將不同供冷站的管網之間相互連通,提高供冷靈活性和可靠5.1.3供冷管網的設計流量應按其所負擔區域的用戶設計負荷并考慮同時使用系數后確定。5.1.4管網的計算比摩阻應在管網的水力工況分析及水力平衡計算的基礎上,通過技術經濟比較確定;當各環路的水力不平衡率超過15%時,應在用戶分支管上采取相應的水力平衡措施。5.1.5供冷管網系統最不利用戶預留的資用壓頭應滿足用戶需求。5.2.1供冷管網系統設計應模擬正常工況、事故工況的水力計算以及各種工況下的管道輸配能力、用戶資用壓頭分析計算,供冷站出口端主干管的同時使用系數的選取應與供冷站負荷的同時使用系數一致。30Pa/m~70Pa/m,支管比摩阻宜小于300Pa/m。管網最大設計流速不宜超過2.9m/s。5.2.3供冷主干管宜采用管廊敷設,不具備條件時宜采用直埋敷設,無埋設條件時可采用架空5.2.4供冷主干管宜與道路同時規劃建設,敷設宜平行于道路中心線,敷設位置的優先選擇次序為管廊、綠化帶、人行道、非機動車道、機動車道下,供回水管道宜沿道路的同側敷設。供冷管與其它管線、構筑物的水平凈距可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城市工程管線綜合規劃規范》GB50289的相關規定。5.2.5供冷管道采用直埋敷設時,應符合下列規定:1管道穿越高等級公路、河流、鐵路時,應設置套管保護,套管內不應采用填充式保溫,管道保溫層與套管間應預留不小于50mm的空隙;采用鋼套管時,套管內、外表面均應做防腐處2覆土深度可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城鎮供熱直埋熱水管道技術規程》CJJ/T81的相關規定;3敷設在市政道路下方的供冷管道除應滿足設計要求外,其管溝開挖方式、回填材料、回填密實度等宜與該道路管線的設計標準保持一致,避免道路產生不均勻沉降;4宜采用無補償敷設方式,并應對管道的固定支墩、支架進行受力計算;5供冷管道的保溫管及管件宜為工作管、保溫層、外護管為一體的工廠預制管道。5.2.6直埋管道上方應設置管道警示標志,警示標志應視情況標明管道類別、標識內容、管理單位、聯系電話等重要信息,并應符合下列規定:1警示標志應設置在管道轉折點、三通、末端、長直管段等處,長直管段設置的地面標志的間距不宜大于200m;2硬質地面上的警示標志宜采用警示地磚,地磚表面與路面齊平,可采用抗壓耐磨損金屬材質;綠地上方的警示標志宜采用高出地面的標志樁(柱樁頂端距地面高度宜為0.5m~1.5m,可采用復合材料、玻璃鋼等回收價值低、不易破壞的材料制作。5.2.7非直埋敷設供冷管道應進行管道受力計算和應力驗算后合理確定補償方式,并應對管道的固定支墩、支架進行受力計算。5.2.8供冷管網上應考慮運行及維修需要設置閥門。在供冷管網干管、支管的起點應設置關斷閥,在用戶端設置接駁閥門。干管上設置的分段閥門位置應根據沿途接入用戶數量、維修關斷影響范圍、管網分期建設的接駁需求等條件綜合確定,閥門應采用雙向密封閥。5.2.9閥門井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閥門井應采用鋼筋混凝土澆筑。井室內部凈空高度應保證人員下井操作和維修作業條件,井頂部應設置檢修人孔、活動設備吊裝口,井底部應設置集水坑;井室及其穿越井室的管道均應考慮防水設計;2閥門井井蓋、爬梯應采用鑄鐵材質,位于機動車道下、非機動車道、綠化帶下的閥門井蓋、井室結構頂標高等應按照與周圍環境相協調的要求設計;3除滿足設計要求外,閥門井的結構設計還應符合現行深圳市地方標準《排水檢查井及雨水口技術規范》SZDB/Z327中給水閥門井的相關規定。5.2.10供冷管網敷設高點應設置自動排氣閥,低點應設置泄水閥;泄水閥的管徑應結合管網系統沖洗放空需求統籌設計。5.2.11區域供冷管網宜設置管道泄漏報警系統,其設計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城鎮供熱直埋熱水管道泄漏監測系統技術規程》CJJ/T254的相關規定。管道泄漏報警系統應與管網同步設計、施5.2.12工作管的材料及外護管補口應符合以下要求:1當工作管采用鋼管時,管徑小于等于DN300的工作管宜采用無縫鋼管,管徑大于DN300的工作管宜采用雙面焊螺旋縫電焊鋼管;2當外護管采用高密度聚乙烯材質時,現場補口的外護管在工作管管徑小于或等于DN250時,可采用熱縮帶式接頭,在工作管管徑大于DN250時,應采用電熔焊接頭。5.2.13管道保溫層、外護管應符合下列規定:1直埋管道保溫層應采用硬質聚氨酯泡沫塑料,非直埋管道的保溫層宜采用橡塑、玻璃棉等符合敷設區域的防火等級要求和使用環境條件的保溫材料;2管道保溫層結構應保證在正常運行時,每1000m溫升不大于0.1℃,保溫層厚度應通過計算確定且不得小于50mm;3外護管應采用具有耐腐蝕、耐沖擊力的材料,直埋管道保護層采用高密度聚乙烯、玻璃鋼等,非直埋管道的保護層可采用復合材料、金屬、石棉水泥等適合使用環境條件的材料,并應符合敷設區域的防火等級要求;4直管道與閥門法蘭的連接部位,應考慮有效的防水、防結露的封閉措施,并應確保泄漏報警線的引出不易受潮。6用戶接入系統設計6.1.1室外供冷管接駁口的位置應按照區域供冷管網的規劃位置進行預留、接駁。6.1.2室外供冷管接口至用戶換熱站之間的直埋供冷管道應采用與室外供冷管網相同的標準,相關資料提供給供冷站建設單位審核。6.1.3室外供冷管網與用戶的空調水系統宜通過板式換熱器間接連接,板式換熱器設置于用戶換熱站內。經技術論證可行,室外供冷管網可與用戶空調水系統直接連接。6.1.4用戶接入系統宜由計量區與換熱區組成,計量區與換熱區可合用一個設備房。6.1.5用戶計量區與換熱區應靠近區域供冷管接駁口設置,貼近用戶用地紅線或地下室側壁。6.1.6用戶空調系統的總設計冷負荷應滿足國家和深圳的有關現行節能規范。6.2計量區設計6.2.1用戶宜獨立設置專用的計量區,用于安裝總關閉閥門、冷量表、水力平衡控制閥門及檢修閥門等。6.2.2冷量表應選用管段式電磁能量計,冷量表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熱量表》GB/T3224的相關規定,且精度等級不應低于2級。6.2.3計量區應設置區域供冷計量、控制等使用的配電回路,配電回路應采用雙電源供電。6.2.4計量區應考慮功能照明,燈具應采用防潮型,并宜預留不少于2個220V二、三孔插座和設置不少于2個綜合布線信息插座。6.2.5計量區應設置不小于DN50的給水接口,以及排水溝或不小于DN150的排水地漏供設備維護排水使用。6.2.6計量區應設置通風系統,宜設置視頻監控設施。6.3換熱區設計6.3.1用戶宜獨立設置專用換熱區,用于安裝區域供冷板式換熱器及配套控制閥門等。6.3.2當用戶有多個計量區和換熱區時,各換熱區與對應計量區的距離不宜超過100m。6.3.3換熱區最小梁下凈高宜符合表6.3.3的規定。表6.3.3換熱區最小梁下凈高一覽表總換熱量(kW)最小凈高(m)35003.070003.5105004.0150004.5注:總換熱量在本表列出的總換熱量范圍內的,可用插值法計算最小凈高,在本表列出的總換熱量范圍以外的,應根據設備實際尺寸,以滿足設備安裝、維護要求為前提具體確定。6.3.4用戶換熱區板式換熱器選型及臺數應符合以下要求:1板式換熱器二次側冷水設計供回水溫度應根據一次側冷水供回水溫度和用戶空調系統供回水參數綜合確定;2板式換熱器單臺換熱量和配置臺數,應滿足換熱站總設計冷負荷,總換熱量不應超過總設計冷負荷1.1倍,同時滿足運行調節和運維需求。6.3.5換熱區應設置區域供冷控制等使用的配電回路。6.3.6換熱區應設置管徑不小于DN50的給水接口,以及排水溝或管徑不小于DN150的排水地漏供設備維護排水使用。6.3.7換熱區應設置通風系統。7監測和控制系統設計7.1.1區域供冷系統應設置集中監控系統,實現冷源、供冷管網、用戶接入系統的監測與控制。7.1.2區域供冷系統監控內容應包括參數監測、設備狀態及故障顯示、自動調節和控制、工況自動轉換、設備連鎖與自動保護、能量計量等。7.1.3區域供冷系統監控應能實現下列聯鎖保護功能:1根據設備故障或水流開關信號關閉冷水機組;2冷水機組最低冷卻水溫保護;3冷水機組最低流量保護;4乙二醇-水板式換熱器的防凍保護;5水泵電流過載保護;6其他需要設置的聯鎖保護內容。7.1.4集中監控系統應能滿足設計文件中的運行策略要求,并可實現各運行模式的切換和控制。7.1.5集中監控系統應滿足下列技術要求:1供冷站內根據分期建設、設備投入方案等,應合理劃分各期集中監控系統的邊界,并滿足后續兼容性;2控制系統宜采用PLC或DDC系統,系統架構分層設計,并宜采用三層架構(管理層、控制層和現場層);3控制器應采用獨立CPU技術、模塊化結構、雙機熱備機制,通信接口應能滿足監控要求,監控點數冗余應不少于10%;4控制器應具備傳感器掉線故障報警,運行工況超限報警等功能,系統恢復正常后,應能7.1.6集中監控系統應能實現下列功能:1程序控制功能,集成管理冷源系統、供冷管網系統、用戶接入系統的機電設備,包括制冷工藝設備及其附屬設備,以及空調通風、給排水、電氣照明等機電設備;2監控設備的運行參數、檢測控制指令響應情況,并具備能源分析、故障顯示、報警管理、數據報表生成等功能;3冷源系統供冷量、用電量、用戶用冷量及主要能效指標的統計管理,運行費用的計算分4集中監測、顯示及儲存冷源系統、供冷管網、用戶接入系統的運行參數,其存儲介質和數據庫應能保證記錄連續兩個制冷周期以上的運行參數;5預留與第三方系統或者統一平臺進行數據共享的通信接口。7.2.1系統監測采樣時間間隔應根據監測對象的特性確定,記錄時間間隔不宜大于5min。7.2.2冷源系統的監測應包括以下內容:1制冷機組或其它冷源設備的進、出口溫度、壓力、流量、冷量,以及制冷機組制冷劑泄2板式換熱器一、二次側的進、出口溫度和壓力;3出站供回水主管的溫度、壓力、流量和冷量;4蓄冷裝置的進、出口溫度和流量,瞬時蓄冷量、瞬時釋冷量和剩余冷量,液位和補水量;5冰蓄冷裝置冰量、冰厚,水蓄冷裝置斜溫層;6水泵的進、出口壓力,過濾器前、后壓差;7冷卻塔進、出水主管溫度,冷卻水質,積水盤液位及補水量;8制冷機組、水泵、冷卻塔風機和附屬設備等的運行狀態參數;9系統電動閥門的閥位狀態;10室外空氣干球溫度、相對濕度和濕球溫度;11各設備能耗的瞬時值和累計值,其中制冷機、水泵、冷卻塔風機的能耗應單獨計量;12其他應監測的設備狀態參數。7.2.3集中監控系統宜對供冷管網泄漏狀態進行監測。7.2.4用戶接入系統的監測應包括以下內容:1供冷主管供回水溫度、壓力和流量,用戶用冷量的瞬時值和累計值;2板式換熱器一次側、二次側的進、出口溫度和壓力;3循環水泵運行狀態、故障狀態;4電動閥門的閥位狀態。7.2.5制冷機組的電機、壓縮機、蒸發器、冷凝器等內部設備的自動控制和安全保護宜由制冷機自帶的控制系統進行監控,集中監控系統應具有與之進行數據交換的數據總線通信接口。7.2.6冷量表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熱量表》GB/T3224的相關規定,且精度等級不應低于2級;電能表的精度等級不應低于0.5級;溫度、濕度、流量、壓力等傳感器的精度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736的相關規定。7.2.7現場儀表宜采用二線制儀表、4mA~20mA或0V~10V標準電信號。7.3.1集中監控系統宜能根據歷史記錄和實時監測數據對用戶負荷進行預測,并根據預測的用戶負荷以及當前的電力峰谷時段、蓄冷裝置狀態、負荷率等數據,自動切換不同的運行模式,實現節約運行費用或其他控制目標。7.3.2運行模式為制冷機單獨供冷時,應根據冷負荷需求和制冷機的制冷性能系數曲線,采用效率優化原則控制制冷機運行臺數。7.3.3運行模式為制冷機與蓄冷裝置聯合供冷時,宜根據系統效率、運行費用及系統流程,選擇采用比例控制、制冷機優先、蓄冷裝置優先的控制策略。7.3.4運行模式為融冰供冷時,融冰水泵應采用變流量控制。7.3.5蓄冰工況下,乙二醇-水板式換熱器二次水側應設置防凍保護控制措施,宜根據載冷劑溫度信號控制二次側水泵啟停。7.3.6外網循環泵應具有超壓保護控制措施,并宜采用管網資用壓頭最不利點變壓差控制方式運行。7.3.7二級泵系統應設置可靠控制措施,保證一級泵和二級泵之間的流量平衡。7.3.8冷卻水系統應滿足下列控制要求:1冷卻塔出水溫度的設定值宜根據室外濕球溫度確定;2冷卻塔風機宜根據出水溫度設定值和實測值的偏差控制運行轉速;當采用變流量冷卻塔時,宜在部分負荷時增加冷卻塔開啟臺數,降低冷卻塔出水溫度和風機運行轉速;3冷卻水泵宜根據進出水溫差控制轉速,并應保證最低流量滿足冷機正常運行;4冷卻塔排污宜根據水質監測情況進行控制。7.3.9區域供冷系統應有保證冷水供水溫度穩定的控制措施,供水溫度宜能根據負荷及室外氣象參數動態設定。7.3.10采用開式蓄冷裝置直接供冷時,應采取控制措施保證系統運行時壓力最低點為正壓。7.3.11用戶板式換熱器二次側水泵應采用變流量控制方式,換熱器一次側冷水流量宜根據二次側回水溫度進行控制。7.3.12制冷機、水泵、冷卻塔風機、電動閥門應能遠程啟停控制,并應能按照時間表或節能程序自動順序聯動控制。7.3.13系統應能按設備的累計運行時間進行設備的輪換使用。7.3.14水泵、風機、電動閥門等工藝執行設備的啟停控制宜采用2個DO控制。8供冷站房設計8.1.1供冷站建筑設計應根據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和地塊規劃指標進行設計,并結合分期建設情況,預留建筑條件,還應滿足以下要求:1供冷站應具備制冷機房、蓄冷設施、變配電房、控制室、乙二醇存放空間和冷卻塔安放場地等功能區、配備必要后勤區,包括辦公區、維修區、倉庫、衛生間和淋浴間等;2供冷站功能布局和空間組合應結合建筑條件,各功能分區緊湊合理,便于設備管道安裝、運行和檢修,設置標識標線,并考慮分期建設需求;3供冷站內各功能房間梁下凈高和柱網尺寸的確定,應綜合考慮工藝系統設備、管道布置和安裝費需求,以及生產運維需要;4冷卻塔安放場地應滿足設備、管道、消聲裝置和檢修馬道的布置需求,周邊圍護結構通風率應滿足冷卻塔熱工性能的要求,頂部不應有影響冷卻塔通風散熱的遮擋設施;5供冷站制冷機房、冷卻塔應考慮消聲減震措施。8.1.2供冷站結構設計應滿足建筑功能要求,結構布置、結構構件尺寸要與建筑使用功能相適應,還應滿足以下要求:1供冷站制冷機、冷卻塔和變壓器、大型管道等設備重量超常規,需根據設備選型,在結構設計時需單獨計取設備荷載;2大型工藝管道的支撐鋼梁應通過預埋件與結構連接,預埋件應滿足受力要求;便于安裝需要,可在樓面、梁、柱等位置設置必要的預埋件作為吊點或支撐點;供冷站預埋鋼板、預埋套管等預埋件應與納入結構設計范圍,并與土建工程同步實施。8.1.3供冷站建筑應設計可靠的防水防潮構造做法,以維持站內良好運行環境。蓄冷設施采用混凝土結構的,應采用抗滲混凝土,抗滲等級不宜低于P12。穿越地下室外墻和蓄冷池的預留套管,應采用防水套管。電氣房間建筑完成面標高宜高于走道等周邊區域,或設置必要的擋水設施,入戶電纜穿墻部位應進行可靠的防水設計和封堵措施。8.1.4應考慮運維便利性,供冷站宜設置貨梯。8.1.5為滿足設備運輸吊裝和運維便利性需要,供冷站設計應符合以下要求:1供冷站建筑設計應考慮全生命周期內設備運輸安裝需求,室內外運輸通道應滿足大型設備運輸安裝空間和承載力要求;2應合理設置設備吊裝口,吊裝口的位置及尺寸應能滿足各功能分區主要設備吊裝需求;吊裝口的設置應滿足分期建設、分區域安裝及運行維護要求,吊裝口宜直通室外,避免遮擋。8.1.6建筑防火設計應執行國家相關規范要求,防火分區和疏散通道設計應滿足防火設計和制冷工藝要求。8.2.1供冷站獨立設置時可按工業廠房標準設計。供冷站附建時應按附建建筑的標準設計,單層面積過大需調整防火分區時,應經建設主管部門審批。8.2.2附建式供冷站消防系統應與所在建筑消防系統統籌設計,應考慮供冷站消防設施建設時序,供冷站消防系統應具備相對獨立性。8.2.3供冷站變配電房應設置氣體滅火系統,優先采用管網式系統。8.2.4長度超過20m的內走道、經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較多的房間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防煙排煙系統技術標準》GB51251的相關規定進行排煙設計。8.2.5供冷站的消防設施應滿足現行國家標準《消防設施通用規范》GB55036的相關規定。8.2.6供冷站管路集中區域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自動噴水滅火系統設計規范》GB50084第7.2.3條,進行自動噴水滅火系統設計。8.2.7對于供冷站內部高度大于12m的空間應同時選擇兩種以上火災參數的火災探測器。8.3.1供冷站給排水設計應符合以下要求:1供冷站自來水、再生水均應設置獨立計量總水表;2應對供冷站用水量、補水量、排水量、瞬時排污量進行詳細計算,并核算市政管網的供水能力、瞬時排水能力等,設計優先采用直供、直排的方式。8.3.2制冷機房外管網補水口宜預留市政接駁口,用于冷水系統的快速補水。8.3.3供冷站室內空調設計應滿足以下要求:1供冷站內制冷機房、控制室、變配電房、弱電機房、配套服務辦公、員工值班休息室等功能房間應設置空調系統;2制冷機房、變配電房宜設置全空氣空調系統,過渡季節結合排風系統全新風運行;制冷機房空調系統應結合制冷機房內壁與設備防結露要求開展設計;3空調水系統宜獨立設置冷水泵。8.3.4地上制冷機房宜采用自然通風,當不能滿足要求時應采用機械通風;地下制冷機房應設置機械通風;制冷機房應設置事故通風系統,并宜與平時通風系統合并設置。8.3.5制冷機房應根據制冷劑的種類特性,設置必要的制冷劑泄露檢測及報警裝置,探測器應安裝在制冷劑最易泄露的部位,并與機房內的事故通風系統連鎖;制冷劑安全閥泄壓管應接至室外安全處。8.3.6供冷站變配電房的通風應符合下列要求:1地上變配電房宜采用自然通風,當不能滿足要求時應采用機械通風;地下變配電房應設置機械通風;2當設置機械通風時,應與全空氣空調系統結合設置,氣流宜由高低壓配電區流向變壓器區,再由變壓器區排至室外;3應根據熱平衡公式計算確定變配電房的通風量;4變配電房通風空調系統應結合氣體滅火災后排氣系統統一設計。8.3.7供冷站智能化系統應包含安全技術防范系統、信息設施系統等,并符合以下要求:1安全技術防范系統應具備視頻安防監控、出入口控制、訪客登記與管理、電梯監視和對2信息設施系統應包括綜合布線、信息網絡及語音電話等,滿足信息的接收、交換、傳輸、處理、存儲、檢索和顯示等需要,無線WIFI系統應實現供冷站內部區域的全覆蓋。8.3.8供冷站機房工程應包括監控中心、弱電機房、弱電間等,并應符合以下要求:1供冷站集中監控及智能化各系統的主機與顯示裝置應設置于監控中心,監控中心地面應具備抗靜電功能;2各個智能化系統及供冷站集中監控系統的機柜應設置于弱電機房,弱電機房地面應具備3供冷站各層均應設置弱電間,布線機柜應設置在弱電間,并應采取通風措施。8.3.9供冷站智能化系統應預留第三方或統一平臺接入的通信接口。8.3.10供冷站供電設計宜考慮同源性,一臺制冷機組配套的冷卻塔、水泵等,應使用同一路電8.3.11供冷站照明設計應符合國家標準《建筑照明規范》GB50037的相關規定。9.1.1區域供冷工程施工前應有完備的施工圖紙和技術文件,以及經審批通過的施工組織設計、施工方案,并應已完成技術交底和施工圖紙會審。9.1.2進場材料、設備等產品的性能及技術參數應符合設計要求,產品合格證、性能檢驗報告等技術文件應齊全,標志應清晰,外觀檢查應合格,抽樣檢測結果應合格。9.1.3主要設備訂貨后,應根據設備實際參數及時校核電氣系統設計容量、開關和電纜選型、管道尺寸等。9.1.4應采用建筑信息模型技術進行深化設計、構建施工模型。建筑信息模型應用宜包括施工過程可視化模擬、預制加工、施工方案優化、質量與安全管理、進度管理、成本管理、施工9.1.5施工階段建筑信息模型設計應滿足以下要求:1在建筑信息模型深化設計過程中補充完善現場安裝的設備、附件、系統末端等模型構2綜合考慮設備布置和檢修運輸需求,結合設備布置情況復核設備檢修通道和運輸通道;3結合設備布置情況優化管線排布和閥門布置,并考慮管道上閥門安裝及檢修需求;4根據管線排布情況布置柱間管道支撐鋼梁,配合設置落地支架、吸頂支架,閥門、彎頭和翻彎等兩端應設置支撐支架,結合支架布置和受力情況復核預埋鋼板布置,在建筑信息模型中進行結構分析和空間復核;5根據綜合排布完成后的設備位置,結合建筑做法,確定設備基礎尺寸和排水溝路徑。9.1.6管道和支吊架制作與安裝宜采用工廠化預制及裝配式施工技術。9.1.7配套的蒸汽、燃油、燃氣等供應系統,應符合有關消防規范與產品技術文件的規定。9.1.8有綠色建筑認證要求時,應建立綠色建筑項目施工管理體系和組織架構。9.2工藝設備及管道安裝9.2.1設備運輸及吊裝前,應制定專項方案并通過審批,超過一定規模的應按規定組織專家論證,同時做好防護措施,保證主體結構和施工的安全。9.2.2設備安裝前準備工作應符合以下規定:1進行設備基礎驗收,表面平整無露筋,預留螺栓孔應滿足螺栓安裝要求,基礎尺寸、位置和強度滿足設備運行和維護要求;2設備到場后參建各方、供應商或生產廠家聯合進行設備開箱驗收并進行驗收記錄;3設備臨時存放應做好成品保護,應采取防潮、防磕碰等措施,且不應在高、低溫環境以及陽光下長時間存放;4應按各專業圖紙對預留孔、洞、預埋件的標高、位置進行核對;5設備及輔助材料進場驗收合格,并已熟悉設備安裝說明。9.2.3制冷工藝管道安裝前應具備下列施工條件:1管道安裝區域的施工環境滿足作業要求;2已采用建筑信息模型完成管線綜合;3施工方法已明確,技術交底已落實;管道的安裝位置、坡向及坡度已經過技術復核,并應符合設計要求;4已對預留孔洞、預埋件的位置、尺寸等按相關專業圖紙及管線綜合成果進行核對;5已按設計或規范要求完成管道除銹防腐。9.2.4制冷機、水泵等設備安裝除符合現行國家和行業規范標準規定之外,還應符合下列要1上方管道、橋架和設備應安裝完成;2設備接口應臨時封閉,避免雜質進入設備;3安裝過程中應做好成品保護;4設備安裝位置應滿足設備操作及維護的空間要求;5油品、制冷劑罐等廢料應統一收集和處理。9.2.5冷卻塔及附屬設備的安裝應符合下列規定:1基礎的位置、標高應符合設計要求,允許誤差應為±20mm,進風側距建筑物及構筑物的距離應滿足冷卻塔正常運行的要求;2冷卻塔部件與基礎預埋件應連接牢固,連接件應采用熱鍍鋅或不銹鋼螺栓,其緊固力應一致、均勻;3冷卻塔安裝應水平,單臺冷卻塔的水平度和垂直度允許偏差應為2‰。同一冷卻水系統的多臺冷卻塔安裝時應排列整齊,水面高度應一致,高度偏差值不應大于20mm;4組裝的冷卻塔,其填料的安裝應在所有電焊等動火作業完成后進行。9.2.6蓄冷裝置的安裝應符合下列規定:1蓄冷裝置運輸及安裝時應做好成品保護;2蓄冷裝置的基礎應平整,傾斜度不應大于1/1000;3蓄冷裝置應設置旁通閥,系統試壓和清洗時,不應經過蓄冷裝置;4蓄冷裝置安裝完畢應做水壓試驗和氣密性試驗。9.2.7水箱、集水器、分水器、膨脹水箱等設備安裝時,支架或底座的尺寸、位置應符合設計要求;設備與支架或底座接觸應緊密,安裝應平整牢固。平面位置允許偏差應為15mm,標高允許偏差應為±5mm,垂直度允許偏差應為1‰。9.2.8蓄冷槽施工應符合下列規定:1槽體應嚴密,無滲漏,施工完成后應對蓄冷槽本體進行滿水試驗,滿水試驗應滿足現行國家標準《給水排水構筑物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141的相關規定;2鋼制或玻璃鋼蓄冷槽及部件應做耐腐蝕處理;3應對蓄冷槽的保溫層構造做法和厚度進行核實和驗算;4防水層應做24h漏水檢測。9.2.9管道的安裝應符合下列規定:1管道安裝位置、敷設方式、坡度及坡向應符合設計要求;2管道和管件在安裝前,應對其內、外壁進行清潔;管道安裝間斷時,應及時封閉敞開3管道與設備連接應在設備安裝完畢,外觀檢查合格,且沖洗干凈后進行;管道與設備的接管應采用可撓曲軟接頭連接,軟接頭宜為金屬軟接頭,其公稱壓力應符合系統工作壓力要求,且不得強行對口連接,與其連接的管道應設置獨立支架;4管道開三通時,應保證支路管道伸縮不影響主干管;5并聯設備的進、出口管道進入總管的三通處應采用順水流斜向插接的連接形式,夾角6冷凝水管道的坡度應滿足設計要求,當無設計要求時,干管坡度不宜小于0.8%,支管坡度不宜小于1%;7隱蔽安裝部位的管道安裝完成后,應在水壓試驗合格后方能交付隱蔽工程施工。9.2.10閥門的安裝應符合下列規定:1工作壓力大于1.0MPa及在主干管上起到切斷作用的閥門和止回閥,安裝前應進行殼體強度和閥瓣密封性試驗,試驗數量、持續時間及允許泄漏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通風與空調2位置、方向和高度應符合設計要求并方便操作運維;3水平管道上的閥門的手柄不應朝下,垂直管道上的閥門手柄朝向應便于操作;4安全閥應豎直安裝在便于檢修的位置,其排氣管的出口應朝向安全地帶,排液管應有組織排放。9.2.11管道支、吊架制作及安裝前應具備以下條件:1管道支、吊架選型及安裝應進行受力分析并經設計確認;2采用建筑信息模型制定支、吊架專項方案,應明確支、吊架的形式、制作及安裝方法,采用的技術標準和質量控制措施文件應齊全;3加工、安裝場地環境應滿足作業要求;4制作原材料進場檢驗應合格。9.2.12管道支、吊架的安裝應符合下列規定:2設有補償器的管道應設置固定支架和導向支架,其形式和位置應符合設計要求;3管道與設備連接處,應設置獨立的支、吊架,并宜采取減振措施;4干管的支、吊架,應采用承重防晃管架;水平管道采用單桿吊架時,應在管道起始點、閥門、彎頭、三通部位及長度在15m內的直管段上設置防晃支、吊架;5無熱位移的管道吊架,其吊桿應垂直安裝;有熱位移的管道吊架,其吊架應向熱膨脹或冷收縮方向偏移安裝,偏移量為1/2的膨脹值或收縮值;6管道支吊架安裝后,應按管道坡向對支、吊架進行調整和固定,支、吊架縱向應順直、9.2.13儀表安裝前應校驗合格,且應安裝在便于觀察、便于操作和檢修的位置;壓力表與管道連接時,應安裝放氣旋塞及防沖擊表彎。9.2.14管道安裝完畢外觀檢查合格后,應按設計要求進行強度試驗和嚴密性試驗,包括分區域、分段的水壓試驗和整個管道系統水壓試驗。當設計無要求時,試驗標準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通風與空調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43的要求。9.2.15管道沖洗除滿足現行國家標準《通風與空調工程施工規范》GB50738的相關規定之外,還應符合下列要求:1管道沖洗前,施工單位應提供詳細的管道沖洗方案,獲得監理單位批準后方可實施;2沖洗前應檢查現場排水設施,確保沖洗水具有排放條件;3室外供冷管道與供冷站同時投入使用的,可接入供冷站統一進行清洗;4沖洗完成后應保證冷水系統、冷卻水系統的濁度滿足現行國家標準《采暖空調系統水質》GB/T29044的要求。9.2.16管道穿過構筑物外墻、樓板和墻體處應設置套管,并滿足設計和相關規范要求。9.2.17載冷劑管道及冷水管道安裝完畢且水壓試驗合格后,應進行管道、管道支吊架、相關閥門及法蘭的保溫層及保護層施工,以杜絕冷橋現象的發生。保溫材料的性能應符合設計及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411的相關規定。9.3電氣系統安裝9.3.1電氣設備安裝前變配電房的基礎、電纜溝、防火門、窗戶、接地系統等應施工完成。9.3.2配電裝置安裝應符合下列規定:1配電裝置到達現場后,應及時進行檢查驗收。檢查內容應按照供貨合同、技術標準、設計要求和制造廠的相關規定進行;2基礎型鋼的安裝垂直度、水平度允許偏差,位置偏差及不平行度,基礎型鋼頂部平面,應符合規定。基礎型鋼的接地應不少于兩處;3柜體的接地應牢固、可靠,柜門應以裸銅軟線與金屬柜體可靠連接;4將柜體按編號順序分別安裝在基礎型鋼上,再找平找正。柜體安裝垂直度允許偏差不應大于1.5‰,相互間接縫不應大于2mm,成列盤面偏差不應大于5mm;5柜體安裝完畢后,每臺柜體均應單獨與基礎型鋼做接地保護連接,以保證柜體的接地6安裝完畢后,還應全面復測一次,并做好柜體的安裝記錄。9.3.3變壓器安裝應符合下列規定:1開箱檢查核對變壓器規格型號應與設計相符,附件與備件齊全無損壞;2變壓器二次搬運應采用合適的方式,防止損傷或變形;3變壓器就位時,應注意其方位和距墻尺寸應與設計要求相符,基礎的軌道應水平,軌距與輪距應配合;4變壓器的一、二次接線、地線、控制導線均應符合相應的規定,接地可靠,所有連接必須可靠,緊固件及防松零件齊全。9.3.4電纜敷設應符合下列規定:1電纜采購前應根據采購的設備實際參數,校驗電纜規格型號,并報設計審核確認;2電纜型號、規格、電壓應符合設計要求,電纜外觀應無損傷、絕緣良好;3電纜通道應暢通,無堵塞;4電纜敷設時最大牽引強度應符合相關規定,不得損壞保護層,彎曲半徑要滿足規范要5電纜上應裝設標識牌,應寫明線路編號、電纜型號、規格及起止地點;6電纜敷設完應做好絕緣測試。9.3.5防雷與接地裝置的安裝應滿足規范及設計要求,應與土建及裝飾裝修工程統籌進行,做到安全可靠、美觀有序。9.4室外供冷管道安裝9.4.1室外供冷管道和閥門安裝除符合設計和現行規范相關規定外,尚應符合下列規定:1采用預制直埋保溫管道及管件時,產品必須在工廠內完成加工,僅保溫管道之間的鋼管焊接連接、接頭處保溫層制作、接頭處外護套管的安裝連接以及泄漏監測系統信號線的連接可在施工現場完成;2采用非預制直埋保溫管道及管件時,安裝前應按設計和現行國家規范相關規定完成防263管道的焊縫應采用氬弧焊接打底配以CO2氣體保護焊,當管件壁厚大于等于5.6mm時,應至少焊兩遍;4每個施工段兩端均應設管道臨時封堵,封堵應滿足管道試壓要求,并按照設計要求采取相應的保溫、防腐措施;5在現狀道路下進行管道施工時,應有設計、施工措施防止路面發生沉降。9.4.2室外供冷管道宜設置泄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井維修合同標準文本
- 出差工作合同標準文本
- 農村安裝路燈用工合同標準文本
- 2025職工勞動合同期滿評審表
- 保理抵押合同樣本
- 水資源保護與生態恢復的協同發展計劃
- 職場壓力管理的技巧計劃
- 中標合同樣本字體格式
- 2025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咨詢合同
- 共同創業股東合同樣本
- 【16G101】鋼筋平法圖集三維速查2020 88P
-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班會教案
- 消防應急組織架構圖
- TJSTJXH 6-2022 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盾構管片預制及拼裝技術標準
- 信息技術2.0微能力:小學五年級道德與法治上(第三單元)守望相助-中小學作業設計大賽獲獎優秀作品-《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
-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學選擇性必修三全冊知識點梳理
- 基于嵌入式系統的無線傳感器網絡的應用研究
- Q∕SY 08124.23-2017 石油企業現場安全檢查規范 第23部分:汽車裝卸車棧臺
- 有機化學 第十三章 有機含氮化合物
- 青島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解決問題(信息窗3)》參考課件(共12張PPT)
- 中華護理學會科研課題申請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