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專題復習(3月23日)
一、考綱要求
考點要求考點要求
從“公天下”到“家天下”A三省六部制與政事堂B
封邦建國體制的內容B科舉制A
社會大變革C文官體制B
大一統(tǒng)帝國的建立A行省制度B
皇帝與中央集權體制B內閣制度B
漢承秦制B軍機處的設立B
從“無為”到“有為”B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體制C
二、知識梳理
1、中央制度演變
夏朝-從“公天下”到“家天下”A
天下為公的禪讓制一大人世及以為禮的世襲制;國家特征:官職、軍隊、監(jiān)獄、刑法
商朝-方國聯(lián)盟
內服、外服
西周-封邦建國體制的內容B
對象:王室成員、功臣、先代貴族等(血緣為紐帶);目的:“封建親戚,以藩屏周”;作用:周王成為“天
下”的共主;保障:周公“制禮作樂”;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東周T二會大變革C
禮崩樂壞-禮樂征伐自諸侯出;B.C.221秦統(tǒng)一中國
秦朝一大一統(tǒng)帝國的建立A;皇帝與中央集權體制B
皇帝制(皇權至上);三公九卿
漢朝-漢承秦制B
漢初:繼承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寬間舒緩、黃老思想):郡國并行制度(封國威脅中央)
漢武帝:內朝、外朝(裁抑丞相);刺史制度(監(jiān)察地方)
隋唐-三省六部制與政事堂B
中書-門下-尚書;唐朝設政事堂作為宰相議事場所
宋朝-文官體制B
杯酒釋兵權;樞密院主軍政;重文輕武
元朝一行省制度B
中央設中書省,下設六部,總理全國政務;樞密院-軍事、御史臺-監(jiān)察
明朝-內閣制度B
太祖:廢不相,政府各部門直.接聽命于皇帝;成祖:正式確立內閣制度;設廠衛(wèi),直接由皇帝指揮
清朝-軍機處的設立B
康熙設南書房:雍正設軍機處:乾隆進一步強化軍機處;軍機處成員由皇帝挑選親信,軍機處完全秉承皇帝
旨意辦事。詔令直接發(fā)往各地或直接下達中央各職能部門,百官的奏折也直接送軍機處議復。
2、地方制度演變
①中央制度演變對應地方制度演變
°口■--------A|封建君主專制統(tǒng)治逐步加強|口°■!>
廢
書
中
外朝
省
封建
J三
設軍
大
尚
擴
二府制、中書省、丞J
三公篇
部
制
專
君主六
臺
權
書
設
處
機
—
九卿參知政事樞密院、—
制
內
義
主
,
力
專制制和三司使宣政院閣
央
中
權
IW3EW1IB]集
度
制
郡國并州縣派文臣做步
中央郡縣一行省廢行省逐
行制、刺兩級斯州、改f
強
集權設三司加
制史制制道為路制度
口口?--------A封建中央集權制進一步加強口口iA
②元明清時期對邊疆的鞏固
元朝對邊疆地區(qū)的管理A
宜攻院-西藏、澎湖巡檢司-臺灣。
清朝鞏固多民族國家的措施A
東北-沙俄《尼布楚條約》
西北-康雍乾三代平定準喝爾部、設伊犁將軍
西南-雍正設駐藏大臣、乾隆實行金瓶掣簽
東南-設臺灣府
3、選官制度演變
魏晉南北朝、隋唐到明清、
,九品中正制科舉制
古
代
官
選
度
制
.
三、難點
(1)中央集權體制的發(fā)展趨勢
1、中央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郡縣制-郡國并行、推恩令、刺史制度-行省制度
對邊疆的管理(機構:漢、唐、元、清)
2、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①機構:三公九卿-內朝、外朝-三省六部制-內閣-軍機處
②方法:
分割相權:使宰相集體議政、相互牽制,加強皇權。
啟用親信:以親信構成決策機關,加強皇權。
3、加強對人民的思想控制,文化走向專制
秦始皇:焚書坑儒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清朝:文字獄、修書
(2)對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評價
1、在明清以前(封建社會的早期)以進步作用為主。表現(xiàn)在:
①有利于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fā)展。
②有利于各地區(qū)之間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和先進生產技術和文化的傳播。
③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財力從事大規(guī)模經(jīng)濟活動,興建大型工程,奠定中華文明長期領先世界的基礎。
④有利于抵御外來侵略,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和統(tǒng)一。
2、明清以后(封建社會的末期)以消極作用為主。表現(xiàn)在:
①政治方面:皇權專制,易成暴政;壓抑民主政治,束縛才智創(chuàng)新;“人治”、官僚、特權、腐敗等
②經(jīng)濟方.面:越來越束縛生產力的發(fā)展:重農抑商政策,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
③思想文化方面:文化專制主義。科技發(fā)展停滯,中華文化難以提升等。
四、例題
1.(2011?上海單科?6)在商代,商王和許多邦國首領都稱“王”。不過,商王不僅是本國君長,他還是邦國的
()
A.國主B.領主C.盟主I).君主
2.【最優(yōu)】(2015?上海單科?32)“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
貌者,禮樂之事也。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據(jù)此,禮樂的主要社會功能是()
A.規(guī)范“和而不同”的秩序B.塑造人群的集體認同C.促使君子庶人日趨平等D.明確社會的等級關系
3.【最優(yōu)】(2014?上海單科?32)據(jù)《史記》記載,周公旦滅古唐國,成王得到消息后用刀削下一片桐葉,與弟
弟叔虞開玩笑說:“用此桐葉作為珪(象征爵位的玉器)賞你”。史官因此請成王擇日行封常禮。遂封叔虞于唐.
此則故事反映出()
A.成王分封時授予爵位B.成王分封時以桐葉為封國之名
C.成王分封時要舉行儀式D.成王分封時是整國授予的
4.(2013?上海單科?5)有學者認為,自中國古代進入文明社會,先后出現(xiàn)了“方國聯(lián)盟”
等三種政治統(tǒng)治模式。據(jù)此,與右圖匹配的正確選項是()方國聯(lián)盟
A.郡縣制度、封邦建國
B.行省制度、封邦建國
C.行省制度、郡縣制度
D.封邦建國、郡縣制度
5.(2010?上海單科?14)歷史上大凡激烈變革和動蕩的時代,總不免出現(xiàn)兩種傾向:一種是
要砸爛一切舊傳統(tǒng)的革命傾向,一種是要維護舊傳統(tǒng)的保守傾向。中國歷史上符合這種現(xiàn)象的
時期有()
①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②7世紀初期③20世紀初期
A.①②③B.②@C.①②D.①③
6.(2015?上海單科?4)在中央集權體制初創(chuàng)的秦朝,選用嗇夫的是()
.A.太尉B.皇帝C.郡守、以令D.丞相
7.(2014?上海單科-37)傳國璽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創(chuàng)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璽,分別刻著“皇帝之璽”、“天子之璽”、“皇帝行璽”、“天子行
璽”、“皇帝信璽”、“天子信璽”。如任命國家官員,則封印“皇帝之璽”;若任命四夷的官員,則用“天子之
璽”;信璽用于對國內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璽則為皇帝外巡時隨身攜帶。秦亡,御璽落入漢室,代代相傳,稱“傳
國璽”,漢亡,傳國璽為魏文帝所得,蜀漢和東吳亦想握有傳國璽,遂自行刻之,并編造了傳國璽神授的故事。唐
興,所獲傳國璽多達十余套。唐太宗明白了這一切,于是重新刻制了御璽,使其形制增大,并增“授命璽”一枚用
于祭天儀式,表明君權神授。
問題:(14分)
(1)根據(jù)材料,秦始皇制釜的史實反映出他所創(chuàng)立.的國家體制有哪些特點?(4分)
8.(2013?上海單科-36)“無為"與“有為"(12分)
材料一秦滅六國,……此乃古代貴族封建勢力之逐漸崩潰,……直至漢興,始為中國史上平民政權之初創(chuàng)。……
然在平民政府創(chuàng)建的過程中,欲屢次有“封建”思想之復活。……平民政府的……思想則為“無為而治”,“無為”
之實則為“因循”。
一一錢穆《國史大綱》
材料二漢興七十余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腹庾皆滿,而府庫余貨財。京師之錢
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當此之時,網(wǎng)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兼并,豪黨之徒,以武斷于鄉(xiāng)曲。
——司馬遷《史記?平準書》
問題:
(1)儂如何理解材料一“'無為’之實則為'因循'”的說法?(4分)
(2)漢初七十余年的“無為”給漢武帝留下怎樣的歷史遺產?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你如何看待漢武帝的“有
為“?(8分)
9.(2011?上海單科-7)歷史是復雜的。有時吸取前人的歷史教訓會導致新問題的產生。下列史實能佐證這一看
法的是()
A.秦二世而亡,漢推行郡國并行制B.秦二世而亡,漢啟用布衣將相
C.隋二世而亡,唐廣招賢才知人善任D.隋二世而亡,唐實行寬簡舒緩法令
10.(2012?上海單科-10)右圖中的斜線部分是中國古代某王朝的直接統(tǒng)治區(qū)域。該王朝是()
A.西周
B.秦朝
C.西漢
D.唐朝
11.(2011?上海單科-35)選官制度
中國歷史上的選官制度有一個演變的過程,西周、漢代與唐代是三個重要的發(fā)展階段。
問題:(12分)
(1)按示例填寫表格。(6分)
西周漢唐
血統(tǒng)德才③
①②不斗舉制J
①②③
(2)簡要評述漢、唐的選官制度。(6分)
12.(2D10?上海單科?34)皇權與相權
自秦朝以后,皇帝為了集中權力,不斷削弱相權。唐朝曾以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行使宰相職權;清朝
又以滿漢大學士等出任軍機大臣,主持全國軍政要務。
問題:(10分)
(1)下圖反映了漢、唐、明、清四朝中樞的演變過程,按示例完成空格。(6分)
①②③。
(2)從上述材料中歸納出皇帝集權的兩種方式及其作用。(4分)
13.(2015?上海單科?33)《資治通鑒》載:高宗初即位,欲更立武昭儀為后,猶豫未決,直恐宰臣異議耳。唐
高宗所頤忌的宰臣,通常指的是()
A.政事堂議事的宰相B.御史大夫
C.三省六部的長官D.諫臣
14.(2D11?上海單科-9)如圖為中國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體制示意圖,該朝代是()
A秦朝B.漢朝C唐朝[)宋朝
15.(2D13?上海單科-7)歷史課上,討論中國古代的官制演變,同學們征引史料,各抒己見。
甲說:方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
乙說:天下之兵,本于樞密,有發(fā)兵之權而無握兵之重。
丙說:置中書省以治內,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
丁說:……青海軍興,始設軍機房,領以親王大臣。
其中涉及宋代文官體制的史料是()
A.甲說、乙說B.甲說、丙說C.甲說、丁說D.乙說、丙說
16.(2012?上海單科?37)開國議政(14分)
假設你是宋初的決策者,需要做出一項重要的決定一一是否大力推行科舉制。決策之前,你需要考慮的因素如下:
—
:唐末五代以來,藩鎮(zhèn)傭兵自重,:_K
:武將常篡奪皇位。I匚)A
E唐代設置科舉,人才匯聚,享國:匚)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共定國是,提高士
:三百年。=大夫的參政意識,王朝便能穩(wěn)固了。
唐代參加科舉考試者越來越多,:
求官者多,得官者少,政府遂增?0
設員外官,候補官。:
/\
Z唐代行人認為朝廷的顯要官員必開國之初,國家百廢待興,亟需大量富
:須是公卿的子弟,他們從小就有
=機會學得各種做官的知識,而以有實干經(jīng)險的官員來應對政治挑戰(zhàn),僅
■
=科舉入朝的布衣之士則塊乏此類
■通過科舉制選官難以滿足這個需求。
=經(jīng)驗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1)請你在文本框內的A、B兩處填上恰當?shù)奈淖帧#?分)
A
B
(2)綜合以上因素,你會做出怎樣的決策?理由是什么?(6分)
16.(2D15?上海單科?9)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行政管理體制()
A.隋朝B.唐朝C.北宋D.元朝
17.(2D12?上海單科?9)元朝時右丞相鐵木迭兒掌管宣政院,他的兒子也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傳》記載
了時人的批評,稱其“無功于國,盡居貴顯。”宣政院的“貴顯”在于()
A.向各省宣達政令B.負責中央官員選拔C.管理佛教事務和吐蕃地區(qū)D.掌管蒙古兵馬征發(fā)
18.(2D10?上海單科?10)元朝為加強中央對西藏和臺灣的管理,分別設置了()
A.中書省、伊犁將軍B.宣政院、中書省
C.伊犁將軍、澎湖巡檢司D.宣政院、澎湖巡檢司
19.(2015?上海單科?12)一位清朝皇帝曾賦詩言志:“萬里扶桑早掛弓,水坪軍指島門空。……海隅久念蒼生
困,耕鑿從今九壤同。”詩中壯志因何事而發(fā)()
A.抗擊沙俄入侵B.設置伊犁將軍C.平定準喝爾叛亂D.收復臺灣
20.(2D14?上海單科-33)根據(jù)右側圖示及所學知識,軍機處是()
A.輔助皇帝行使權力的機構
B.囊括內閣、六部權力的機構
C.隸屬于皇帝的最高權力機構
D.總攬全國軍政要務的機構
21.(2011?上海單科-14)乾隆自稱有“十全武功”。他的主要“武功”包括()
A.平定回部叛亂、統(tǒng)一天山南北B.首派駐藏大臣、實行金瓶掣簽制
C.取得雅克薩大捷、簽訂《尼布楚條約》D.收復臺灣、設立伊犁將軍
五、練習
中央制度演變
1.(2011年12月十校聯(lián)考/01)《禮記?禮運》把禹作為“天下為家”的開端,以區(qū)別此前的大同之世。其主要依
據(jù)應是()
A.禹死后啟繼位B.建立武裝C.建造大型宮殿0.建立宗法制度
2.(黃浦嘉定2012二模/08)《三字經(jīng)》中有這樣一句話:“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以下四項中與''家天下”
有關的是()
A.大同之世B.傳賢不傳子C.禪讓制D.世襲制
3.(金山2010一模/28)明確反映我國原始社會瓦解,國家產生的史料是()
A.《國語》中記載的“防風后至,禹殺而戮之"B.《禮記》中記載的“天下為家……大人世及以為禮”
C.《左傳》中記載的“茫茫禹跡,劃為九州"D.《越絕書》中記載的“禹穴之時,以銅為兵”
4.(閔行2010二模/08)香港中學歷史教材《新理論中國歷史?中四上》中“周代封建”提到:“在封建制度下,
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統(tǒng)治地位,諸侯必須服從天子的命令”,書中的“封建制度”在大陸歷史教材的提法是()
A.分封制B.封建社會C.君主專制D.中央集權制度
5.(奉賢2010二模/10)著名歷史學者李慎之在《“封建”一詞不可濫用》中認為:“歷覽前史,中國的封建時代
恰恰是人性之花開得最盛最美的時代,是中國人的個性最為高揚的時代”。文中的“封建時代”指的是中國的()
A.先秦時期B.唐宋時期C.明清時期D.秦漢時期
6.(寶山2014—模/01)西周在延續(xù)前代制度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的完善與創(chuàng)新,以便達到“天下歸周”、“天
下歸宗”和“天下歸心”的目的。下列與“天下歸周”相對應的是()
A.世襲制B.宗法制C.分封制D.禮樂制
7.(長寧2012二模/06)史載: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國面積很小,二三十個聯(lián)合在一起也沒有王畿大。周王朝這樣
做的目的是()同姓今山西
A.建立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B.提高同姓貴族的地位
衛(wèi)同姓今河南北部
C.強化周王室對地方的控制D.保證貴族血統(tǒng)的純正
8.(閘北2010二模/02)周王朝“封邦建國”是指()魯同姓今山東南部
A.分封同姓諸侯齊功臣今山東北部
B.分封異姓諸侯宋商朝后裔今河南東部
將同姓諸侯分插到各地異姓方國間
C.燕同姓今北京一帶
D.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給卿、大夫
9.(普陀2012二模/09)右表是西周初年主要諸侯國的簡況,它說明分封制實質上重視的是()
A.血緣關系B.姓氏關系C.地域關系D.官僚關系
10.(普陀2014二模/03)歷史學家指出:西周王朝雖然顯示出一定的統(tǒng)一性、集權性,但國家結構上的分散性、
松散性仍是最本質的特點。造成“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A.貴族擁有土地所有權B.分散的自然經(jīng)濟C.貴族們擁有世襲特權D.王室的日益腐敗
11.(普陀2013—模/02)《左傳》隱公十一年載:“禮,務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而《禮記?禮
運》中記載“壞國喪家亡人必失去其兒”。這里所說的“禮”主要指()
A.禮儀B.社會秩序和社會制度C.風俗D.貢賦
12.(閔行2012二模二6)《禮記?坊記》記載:“夫禮者,……故貴賤有等,衣服有別,朝廷有位,則民有所讓。”
所以,周公制定禮樂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發(fā)展文化教育事業(yè)B.嚴格宗法制度C.打擊舊貴族勢力D.激發(fā)認同,維護社會秩序
13.(黃浦2014二模/03)假設有甲、乙、丙、丁四位同學穿越到了中國古代的商周時期,請判斷下列哪位同學被
封為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同學是西周王族成員,整日無所事事B.乙同學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和人品俱佳
C.丙同學帶兵攻打商紂王,立下汗馬功勞D.丁同學是商朝末年的貴族,抵抗周部落進攻
14.(2014年3月五聯(lián)/06)下列官職,其職責為“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的是()
A.秦朝初年的御史大夫B.漢朝初年的丞相C.明朝初年的內閣大學士D.清朝初年的軍機大臣
15.(2。11年3月十三校二聯(lián)/04)下列官職和秦朝的太尉職能相近的是()
A.刺史B.節(jié)度使C.樞密使D.都指揮使
右圖是一幅中國古代“中央機構示意圖”。這一政府架構當始于()
A.秦始皇B.漢武帝C.唐太宗I).康熙帝
16.(閔行2012二模/II)“近臣,代起執(zhí)政,品位既高,退居閑曹。”這種情形以漢武帝為例的話,下列敘述正
確的是()
A.尚書被中書取代B.重用近臣,攘奪相權,朝廷始分內外朝
C.以三公決策,輔政武帝D.將相權一分為三,互相制衡以分割相權
17.(崇明2011—模/19)隋朝對秦朝丞相制度進行的重大調整是()
A.設立參知政事,分割相權B.設立三省,分散相權C.廢除丞相,權分六部D.設立內閣,強化王權
18.(松江2014三模/09)中國古代史上,曾有這樣一個機構:各部門首長聯(lián)合議事,資歷淺者以“同中書門下平
章事”為名參與議事,詔敕的頒行必須有宰相的附署。據(jù)此推測,該機構是()
A.樞密院B.政事堂C.內閣D.軍機處
19.(普陀2014二模/12)《通考》載:“太祖受命,以宰相專主文事,參知政事佐之,樞密使專主武事,副使佐
之。”文中的“太祖”是指()
A.漢太祖劉邦B.宋太祖趙匡胤C.元太祖鐵木真D.明太祖朱元璋
20.(2010年10月虹口統(tǒng)考/22)唐代和宋代都有諫官。唐代諫官由宰相薦舉,主要評議皇帝得失;宋代諫官由皇
帝選拔,主要評議宰相是非。這說明()
A.唐代君主的權力不受制約B.唐代以諫官削弱宰相的權力
C.宋代諫官向宰相和皇帝負責1).宋代君主專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21.(長寧嘉定2014二模/09)《史記?陳丞相世家》中說:“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
外鎮(zhèn)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這些權力被剝奪是在()
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
22.(2013年3月八校二聯(lián)/12)“上諭文武百官日;朕自臨御以來,十有三年矣,中間圖任大臣,期于輔弼,以珠
至治。牧立中書省以總天下之文治,都督府以統(tǒng)天下之兵政,御史臺以振朝廷之紀綱。豈意奸臣竊持國柄,枉法誣
賢,操不軌之心,肆奸期之蔽,嘉言結于眾舌,朋比逞于群邪,蠹害政治,謀危社稷……賴神發(fā)其奸,皆就殄滅。
朕欲革去中書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據(jù)此,這位“上”應該是()
A.唐太宗B.宋太祖C.元世荏D.明太祖
23.(奉賢2013二模/09)“夫宰相之名,自前朝時已廢而不設,其后置大學士,我朝亦相沿不改。然其職僅票擬
承旨,非如古所謂秉鈞執(zhí)政之宰相也”。文中的“我朝”指的是()
A.元朝B.明朝C.宋朝D.清朝
24.【最優(yōu)】(閔行2012二模/32)君主專制在從秦到清不斷強化的過程中偶有特殊情況,能反映這一特殊情況的
是()
A.漢武帝時期的內外朝制度B.隋唐時期實行的三省六部制度
C.明初廢除宰相,權分六部D.清初軍國大事決于議政王大臣會議
25.(2012年12月五校聯(lián)考/15)下面是在課堂上一位歷史老師的兩首打油詩:“縱然葫蘆變千端,葫蘆神韻躍筆
尖。半瓢葫蘆抵六部,葫蘆半瓢達三江”;“俯首銘心聽葫蘆.,神筆妙韻畫葫蘆。廷寄交片依葫蘆,萬端政務效葫
蘆”。從打油詩中可以領悟到()
A.明朝內閣純系皇權專制的御用工具B.清朝內閣已經(jīng)名存實亡,形同虛設
C.唐朝的中央集權尚未達到皇權獨斷1).清朝軍機處實質是皇權專制的附庸
26.【最優(yōu)】(普陀2014二模/31)下圖所反映的實
質問題是()
A.皇權的加強
B.中央集權的加強
C.皇帝與宰相矛盾激化
D.君臣關系不斷變化
27.(2014年3月七聯(lián)/10)錢穆在《國史大綱》的
前言引論中說:“中唐以來之社會,……常易招致‘王室'與‘政府’之嬌縱與專擅……故中國政制之廢宰相,統(tǒng)
‘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為獨夫專制之黑暗所籠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則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
據(jù)此,我們作出的合理推斷有()
①明朝以前的“政府”并不完全統(tǒng)屬于“王室”,明朝廢除不相后六部直接隸屬于皇帝
②明以前政府權力完全被丞相掌控,我國古代的丞相制度歷經(jīng)六百多年后被廢除
③明朝廢宰相造成了政治的極度黑暗,明清兩代都是極端專制集權的社會
④明朝以前的中國社會并非專制社會
A.①②B.①@C.③④D.②④
28.(虹口2013二模/19)當代史學家而傳統(tǒng)社會政府的權力中樞運行的規(guī)律作出如下總結:皇帝從資歷較淺、地
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從中選拔一些人來承擔政務,逐漸演變成正式的輔助機構,當這些輔助機構和官員的權利較
重時,皇帝又從更新寵的近侍或仆從中另選一些人來承擔政務,有意架空原有的輔助機構,剝奪其實權……皇帝的
權力更加強。這種權力的不斷集中與轉移,是傳統(tǒng)社會政府權力中樞運行的基本規(guī)律。能夠印證上述觀點的史實有
①西周分封制②唐朝三省六部制③明朝的內閣制④清乾隆帝建立軍機處()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
29.(浦東2014二模/37)君相的“拔河”(12分)
皇帝與丞相的關系可以用拔河來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別在繩子的一頭,向著自己的方向拉,這項運動并沒有裁判,
但卻有一項不成文的規(guī)則。這個規(guī)則正是上千年的政治實踐劃定的,……雙方都知道自己該做什么,能做什么,就
在這樣的規(guī)則中,權力達到了平衡。而朱元璋不守規(guī)則,改變了這i切……權力由他i人掌握就可以了,不再需要
所謂的平衡。
一一摘自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
問題:
(1)明朝以前,皇帝和丞相遵循的“規(guī)則”主要有哪些?(2分)
(2)你贊成中國古代皇帝和丞相之間的“權力”拔河說嗎?說明理由。(4分)
30.(長寧2012二模/37)宰相制度
從秦朝正式確立宰相開始,中國的宰相制度一直延續(xù)了1600年。
問題:(9分)
(1)指出秦、唐、明三代宰相制度的演變過程。(6分)
A:
B:
C:
(2)指出中國古代宰相制度演變的特征及實質。(3分)
31.(徐匯2014二模/36)內外朝的演變
“秦漢以后,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發(fā)展有一個規(guī)律,那就是皇帝為了加強集權專制統(tǒng)治,往往提拔心腹近
臣,在自己身邊建立一套秘書班子,……。內朝官的權力急劇膨張,后來就逐漸取代了外朝官。當內朝官成為正式
的國家機構以后,皇帝又重用近臣,在內朝建立另一個參謀班子,他們入侍帷幄,內參機密,在朝廷正式機美之外,
又建立了一個凌駕于其上的內朝組織。”一一秦學頑《機變詭異的中國古代權術》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3分)
(1)概述西漢至清代內外朝演變的史實。(8分)
(2)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內外朝更迭這一規(guī)律看法?(5分)
地方制度演變
1.(松江2010二模/01)王國維說:“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于殷、周之際。”“殷、周之際”的政治變
革是()
A.從“公天下”到“家天下”B.從方國聯(lián)盟到封邦建國
C.從方國聯(lián)盟到郡國并立D.從封邦建國到中央專制
2.(2010年3月六校二聯(lián)/03)從地方行政組織來看,呂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國劃分為“部落時代”、“封建時代”、
“郡縣時代”這三個先后相繼的時代。其中與“封建時代”相對應的朝代是()
A.西周B.秦朝C.西漢D.宋代
3.(虹=12014三模/02)《漢書?地理志》載:“秦遂并兼四海,以為周制微弱,終為諸侯所喪,故不立尺土之封,
分天下為郡縣。”材料中的“周制”是指()
A.郡縣制B.分封制C.王位世襲制I).行省制
4.(青浦2011一模/04)“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jiān)”。《史記》所載這項措施的頒布者是()
A.商鞅B.秦始皇C.漢武帝D.北魏孝文帝
5.(崇明2014二模/09)柳宗元之《封建論》言:“夏、商、周、()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其中括號內應
為()
A.春秋B.戰(zhàn)國C.漢I).唐
6.(2011年3月十三校二聯(lián)/03)柳宗元認為,秦末農民起義“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漢七國之亂''有
叛國而無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材料本意是探討()
A.郡縣制與農民起義的關系B.郡縣制與七國之亂的關系
C.郡縣制與中央集權的關系D.郡縣制與分封制的關系
7.【最優(yōu)】(徐匯三區(qū)2013二模/31)明代王夫之說:“郡縣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勢之
所趨,豈非理而能然戰(zhàn)。”郡縣制'‘弗能改"的主要原因是()
A.符合中央集權需要B.兩千年慣性使然C.符合民眾發(fā)展需求D.古今上下皆安之
8.(徐匯三區(qū)2012二模/06)歷史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主觀動機和客觀效果背離的現(xiàn)象,即所謂“種瓜得豆”。中國古代下
列政治制度在實施過程中直接反映這一現(xiàn)象的是()
A.秦朝郡縣制B.西漢郡國并行制
C.元朝行省制D.清朝軍機處
9.(2012年12月十三校聯(lián)考/07)右圖是以長安為都的
幾個早期王朝“中央與地方”關系的變化過程。①②處
所缺的依次應該是()
A.方國聯(lián)盟;諸侯國勢力坐大
B.方國聯(lián)盟;加強了中央集權
C.郡縣制;諸侯國勢力坐大
D.行省制;加強了中央集權
10.(普陀2014二模/13)右圖是我國古代某一時期的部分行政區(qū)域圖,這一時期管理區(qū)域①的機構是()
A.宣政院B.中書省C.行中書省D.樞密院
11.(奉賢2012二模/09)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對古代某一地方制度作出了如下評價:“(它)就是一
個……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駐在這個地方來管事。如是則地方絕無權,權只在中央。”這一制度是()
A.分封制B.郡縣制C.郡國并行制D.行省制
12.(奉賢2012三模/12)下圖所示兩個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別是()
A.分封制、郡縣制B.分封制和州郡制C.分封制和行省制D.郡縣制和行省制
13.(普陀2014二模/06)觀察下面兩幅不同時期的山東地圖。左圖到右圖的變化主要說明了古代東地區(qū)()
A.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強B.行政區(qū)劃范圍由小到大
C.在全國的政治地位提高D.行政機構設置由繁到簡
14.(靜安四區(qū)2011二模/07)“中國古代地方行政體系不是簡單的修補,而是在不斷創(chuàng)新與完善”。以下能體現(xiàn)
這一觀點的是()
①商方國聯(lián)盟②秦郡公制③漢刺史制④唐三省六部制⑤元行省制
A.②④B.②@C.③④⑤0.①②⑤
15.(徐匯2014二模/09)中國古代“分封制一郡縣制一郡國并行制一行省制”的演變說明了()
A.封建社會的地方建制逐漸完善B.君權與相權的矛盾是古代主要問題
C.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逐漸瓦解D.占代中國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漸完善
16.(2012年3月十校二聯(lián)/37)行政管理制度(12分)
中國歷史上的行政管理制度經(jīng)歷了一個不斷修正、完善的過程,西周、秦朝、元朝是三個重要的發(fā)展階段。
問題:(12分)
⑴按示例填寫表號(6個)
商朝|西周|I—|秦朝|I—西漢―I—\
方國制變I?I?軍國并行制,
①..②.
(2)扼要分析①與②的不同之處?(4分)并概括中國古代行政管理的特點?(2分)
選官制度
1.(20」年12月X校二聯(lián)/03)”只要在戰(zhàn)場上獲得了敵人的一個首級就可以進一級爵位。按照軍功大小授予不同
的爵位和田宅。貴族凡是沒有軍功的就沒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權……”材料中反映的這種選官制度最早出現(xiàn)在()
A.西周B.東周C.秦朝D.西漢
2.(徐匯2013—模/05)秦始皇“建立了絕對的專制制度,這一制度以個人親信為基礎,而不考慮世系和教育。”
從人類玫治文明發(fā)展的角度看,這一政治轉向的積極意義主要在于()
A.否定血緣在政治中決定性作用B.完全否定了世襲政治這?傳統(tǒng)
C.開始實行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D.徹底否定中國傳統(tǒng)的宗法觀念
3.(青浦2014一模/05)下列歷史事項標志著貴族政治體制被打破的是()
A.廢除世卿世祿制B.吳楚爆發(fā)七國之亂C.戰(zhàn)國實行軍功授爵I).漢初布衣將相之局
4.(靜安四區(qū)2011一模/08)“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這一評
價針對的是()
A.世卿世祿制度B.察舉制度C.九品中正制D.科舉制度
5.【最優(yōu)】(2012年9月X校聯(lián)考/32)東漢時期的民謠說:“舉秀才,不識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
泥,高第良將怯如雞”。……“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材料主要反映了()
A.察舉制的沿革B.科舉制興起的背景C.察舉制的弊端1).察舉制的選才標準
6.(徐匯2013—模/06)“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對于此詩的正確
理解是()
A.東漢察舉制度的流弊,推薦出來的文人及武將多不適任
B.唐代科舉制度的弊端,考上秀才的寒門子弟才識多平庸
C.宋代科舉取士的結果,導致重文輕武,武將多怯于外侮
D.明代八股取土的遺毒,造成文人品性不端武人不勝戰(zhàn)爭
7.(2013年3月八校二聯(lián)/05)“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yǎng)無主,群不赴命
李密《陳情表》,作者生活的時代應是()
A.秦朝B.晉朝C.唐朝D.宋朝
8.(松江2012一模/07)“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西晉文學家左思在此詩中抨
擊()
A.秦漢的察舉B.魏晉的門閥C.隋唐的科舉D.明清的八股
9.(閔行2013二模/12)以下歷代有關選拔官員方式與對應的依據(jù)搭配正確的是()
秦朝授爵制一一漢代察舉制一一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一一隋唐科舉制
A.軍功一考試成績一品行一門第聲望B.考試成績一軍功一品行一門第聲望
C.考試成績一品行一門第聲望一軍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醫(yī)療設施建設項目委托代建合同
- 環(huán)保物品采購合同范本
- 合伙企業(yè)退伙合同范本
- 租售養(yǎng)殖基地合同范本
- 企業(yè)推廣策略
- 鋁單板幕墻合同范本
- 育苗基地合作合同范本
- 中考古文整合復習主題八為人處世類
- 房屋親屬贈與合同范本
- 廠家木屋出售合同范本
- 一例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個案護理
- GB/T 38472-2023再生鑄造鋁合金原料
- 初中美術-《手工書設計》教學課件設計
- 《城市軌道交通客服英語》課程標準
- 如何進行六年級數(shù)學總復習的講座
- 保密工作會議上的講話(6篇)
- 融資崗面試題及答案
- 美國大選-特朗普介紹(個人演講PPT)
- 2023年河南工業(yè)和信息化職業(yè)學院單招面試題庫及答案解析
- 國企治理三會一層詳解
- GB/T 6081-2001直齒插齒刀基本型式和尺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