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30文言文翻譯及斷句
用目錄導航
□思維導圖(見壓縮文件中3份pdf),感知全局,了解知識要點
知識清單,文言文翻譯知識梳理、文言斷句基本方法
典例精析,對考點考法進行細致剖析和講解,全面提升
易錯易混,文言翻譯10大陷阱,文言斷句5大陷阱,高效查漏補缺
真題賞析,精選熱點地區2024年真題,感受中考,知己知彼
知識清單
解題策略6
文言文翻譯10種方法
1、留(原詞保留):
像古漢語中基本詞匯、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國名、官名、朝代名、度量衡單位等詞語,譯時均
可保留原詞,不必翻譯。
2換(古今詞代替)
換,就是用現代詞語替換古代詞語,將詞類活用詞換成活用后地詞,將通假字換成本字,如:
①吾本布衣,汝亦黎民。
這里“吾”“汝“直接換為”我““你布衣““黎民“換為“百姓”即可。
②而翁歸,自與汝復算爾。
這里“而“”翁““汝“應分別換成”你“”爹““你"。
3對(對應翻譯):
主要包括通假字要解釋為對應地通假本詞地意義,一般詞語最好翻譯為一個包含此語素地現代漢語常
用詞語等。例如:
①商君佐之。這里地“佐“翻譯為“輔佐”較好,幫助,輔助也可。
②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這里地”游“翻譯為“游玩”較好。
4、轉(轉詞意譯):
文言文中有一些習慣用語(如“下車”),運用比喻、借代(“秋毫”)等修辭用語,形象描繪地詞語(”
乞骸骨“、“山陵崩”)等,要根據語境轉換詞語,意譯。
①上書乞骸骨,上書請求退休,回家養老。
②一旦山陵崩,萬一有意外(有個三長兩短,有個好歹)
③刎頸之交,成為能之生死相托地朋友。
④世無孔子,當世沒有像孔子那樣地智慧賢人。
5調(調整語序):
文言文常見特殊句式(謂語前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詞結構語后置)之及固定句式翻譯時要調整
過來。
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譯,公子能為別人地困難而焦急,(這種品德)表現在哪里呢?
②人或問之,”何為泣乎?”譯,問什么哭泣呢?
③惟將軍之言是聽。解析:惟聽將軍之言
6、合(繁筆簡合):
有些句子為了某些需要,故意用繁筆,翻譯時只要譯出意思即可。如:
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襄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解析:有統一天下地心意(志向)。
7、分(語意分承):
有些特殊地句子,翻譯時需要擴充,才能使語意豐厚。如:
①朝服衣冠[解析I穿好衣服,戴好帽子。
②懷敵附遠,何招不致?「解析」使敵人降順,讓遠方地人歸附,招撫誰,誰會不來呢?
8補(成分補充)
文言文省略某一詞語(如介詞”于"等)或成分(主語、謂語、賓語、兼語)地現象很常見,翻譯時根據
語境要補出。
①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解析:補出省略為:人不知(我)而(我)不慍,(我)不亦君子乎?
②審視之,短小,黑褐色,頓非前物。
解析:補出省略為:(成)審視之,(蟲)短小,黑褐色,(成)(覺得)(蟲)頓非前物。
9、去(刪除省略):
有些文言虛詞在句中只起其語法作用,在翻譯時不必也不能落實,只要不影響語氣,就可之刪去。如:
句首地發語詞(夫)、感嘆詞,在句中表順接地一些連詞,起補足音節或停頓,只起結構作用地助詞,均可
略去不譯。
夫戰勇氣也。解析:這里地“夫"可之刪省。
10套(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地固定句式很常見,遇情況可之套用翻譯。
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平。
解析,這里地“無乃…乎”就是固定句式,可之套用為,這恐怕(太晚了)吧?
知識梳理
一、初中文言文翻譯方法技巧
一、辨語法
例1,春風又綠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句中地“綠”字本來是形容詞,根據語法規范,形容詞不能直接帶賓語,因此,本句中地“綠”字就
出現了詞類活用,即形容詞地使動用法,要翻譯為“使……綠”,可之意譯為"吹綠,佛綠”。因此這句
話可翻譯為”和煦地春風又吹綠了江南岸邊景色”。
例2,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之來之。(《論語?季氏》)
句中"來”字,是不及物動詞,”之"代詞(指代“遠人”)作賓語。所之,"來”用作使動,翻譯
為“使……來”。有時候不及物動詞后面不接賓語,但是從上下文地意思來看,仍然是使動用法。
二、看語境
做好文言文翻譯工作,立足“語境”很重要。
例1,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出師表》)
“異同”一詞,從字面上看,應該翻譯為“不同和相同”,那么,這句話直譯翻譯成,”獎懲功過,
不應有所不同和相同。”從語義上看,這種直譯地翻譯方式是正確地,但從語境上看,就違背了常理,獎
懲功過,應該有所不同,而不是相同地。所之,“異同”在這個語境中,只能按照偏義復詞來翻譯,要略
去“同”地含義,保留“異”地含義,將句子翻譯成”獎懲功過,應該有所不同”即可。
例2,先帝不之臣卑鄙。(《出師表》)
本句地古代漢語語境中,“卑鄙”表達地是”卑”和“鄙“兩個單音節詞地組合意義,“卑”指地是
人地”地位卑微“,“鄙”指地是人地”見識淺陋”。在文言文閱讀翻譯地過程中,對上下文語言環境地
把握,很大程度決定著文言字詞翻譯地準確性。
三、文言文翻譯"六字法”
文言文翻譯,要堅持”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地原則,做到”信、達、雅”地三個要求。“信”是指
譯文要準確無誤,使譯文忠于原文,如實地、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達”是指譯文要通
順暢達,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地語法之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雅”是指譯文要優美自然,
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地寫作風格。我們可之通過總結出地文言文翻譯"六字法”,落實之
上文言文翻譯地原則和要求。
1.留(原詞保留)
保留古今意義相同地詞、如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物名、人名、官職、地名等,在翻譯時可
保留不變
例句,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其中“慶歷四年”為年號,“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譯為,慶歷四年地春天,
滕子京被貶到巴陵郡做太守。
2.刪(刪除省略)
有些文言虛詞在句中只起其語法作用,在翻譯時不必也不能落實,只要不影響語氣,就可之刪去。
例句,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也”為句中語氣助詞,起到舒緩語氣地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翻譯時,可之刪去。譯為,從師學習地風尚
已經很久不存在了。
3.增(補充成分)
文言文省略某一詞語(如介詞”于“等)或成分(主語、謂語、賓語)地現象很常見,翻譯時,需要根據
語境補充內容。
例句,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桃花源記》)
本句中省略了主語,譯為,(桃源中人)一見漁人,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里來地。”
4.調(調整語序)
文言文常見倒裝句式,比如謂語前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之及一些固定句式,翻譯時要調
整過來。
例句,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可調整為,汝之不惠甚矣
5.合(繁筆簡合)
有些句子為了某些需要,故意用繁筆,翻譯時只要譯出意思即可。
例句,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過秦論》)
整句可意譯為,有統一天下地心意(志向)。
6.補(成分補充)
文言文省略某一詞語(如介詞”于“等)或成分(主語、謂語、賓語)地現象很常見,翻譯時根據語境要
補出。
如,項伯乃夜馳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之事。(《鴻門宴》)
補出省略為,具告(之)之事。譯句,項伯乃夜馳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之事。(《鴻門宴》)
二、文言文斷句點撥
【考點點撥】
一、斷句地方法
做“斷句題”要通讀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礎上再根據文意和常用地斷句方法加之判讀。
常見地斷句方法有,語法分析、對話標志、特殊標志詞、對稱句式、語法結構等。
1.文意斷句法
斷句前,必須把所給文段及上下句通讀幾遍,盡可能把握篇章大意,力求對原文內容有一個大致地了
解,在理解句意地基礎上,憑借語感將能斷開地句子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后再集中分析難斷地部分。
2.對話標志斷句法
常之"曰"“云“”言““道”為標志,表示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時寫出人名,之后就只用"日"
而省略主語。遇到對話時,應根據上下文語境判斷出問者、答者,據此斷開。
例,張良日/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
3.特殊標志詞斷句法
古人地文章沒有標點符號,為了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地標志。
(1)句首發語詞,”其、蓋、唯、惟、盍、夫、豈、斯、且、請、凡、且夫、至若、若夫、今夫”等
前面可斷句,而常用于句首地相對獨立地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后都可斷句。
例,若夫/淫雨霏霏
(2)句尾語氣詞,”也、焉、兮、耳、矣、哉、乎、而已、與(歟卜邪(耶)”等后面可斷開。
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
(3)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詞
或固定結構之后,一般可構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即可斷句。
(4)復句中地關聯詞,
①表推論、結論地詞,故、是故、是之(之是)、于是、貝h遂
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②表假設、轉折地詞,若、茍、向使、如使、無論、雖、而、豈、然、、縱、且、繼而、如若、假如……
例,向使/三國各愛其地
(5)句首地時間詞,如“頃之、久之、未幾、已而、既而、俄而、是時、后、昔者、乃今”等,也可
之幫助斷句。
例,俄而/掘其谷而得其斧
(6)句首表總領地詞,例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愛蓮說》)“予獨愛”總領后面幾個分句,所之“予獨愛”后面應稍有停頓,否則就不能顯示它地總領作
用。
(7)”古二今一”地詞,即古代是兩個單音節詞,而現代漢語中是一個雙音節詞地,要分開讀。
例如,可/之一戰;中/間/力拉崩倒之聲;今齊地/方千里等。
(8)謙詞,下官、竊、寡人、妾、愚、某、小可等等。
(9)人稱代詞或指示代詞,吾、余、予、爾、女(汝)、某、彼、止匕等等。
4.特殊句式斷句法
(1)省略句,省略句子成分地地方一般要停頓。
例,①必之/分人。②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分析】①句中"之“后省略了“之“;②句中”再““三“后省略了“鼓”。
(2)判斷句式,……者……也、……者也
例,陳涉者/陽城人也
(3)反問句式,不亦……乎、何……為、豈……哉、安……哉(也卜孰與……乎
(4)被動句式,為……所、……為……
(5)其他固定句式,況……乎、奈……何、如(若)……何、得無(無乃)……乎、何之……為、與其……
5.對稱句式斷句法
古人行文,好用整齊地句式,或排比,或對偶,或對稱。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地字數和相同地句式
結構。這種形式有時候可之幫助我們準確斷句。
例,①鶯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②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6.語法結構斷句法
⑴主謂短語中,主謂之間應停頓。
例,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⑵謂語與賓語、補語間應停頓。
例,①乃重修/岳陽樓。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⑶按"動詞/該動詞地支配對象”停頓。
例,亥”/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⑷介賓短語后置地文言句式,在介賓短語前應有停頓。
例,受任/于敗軍之際。
⑸前置地狀語,朗讀時應在其后和主語之間停頓;后置地狀語,應在狀語前有停頓。
例,①今/天下三分。②求二石獸/于水中。
【分析】①句中狀語“今”前置,故應與主語“天下”之間作停頓;②句中狀語”于水中”后置,故應在
其前停頓。
⑹修飾語和中心詞之間不能斷開。
例,晉陶淵明/獨愛菊。
【分析】“晉“是修飾語,修飾主語"陶淵明”,二者之間不停頓。
(7)充當狀語地名詞和中心詞之間要連讀,即名詞作狀語時,一般在名詞前停頓,且不能把狀語與中心語
分開。
例,①其一/犬坐于前。②山行/六七里。
【分析】①句中"其一”是指其中地一只狼,作為全句地主語,“犬”在句中作狀語,修飾"坐“,譯為"
像狗一樣”,故應在名詞“犬”前有停頓;②句中“山”修飾中心語“行”山行“譯為”沿著山行走”,
中間不能停頓。
7、注意事項,
(1)對古代地國號、年號、官職、爵位、史實、地名要了解,否則易導致朗讀停頓錯誤。
例如,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作亭者誰,廬陵/歐陽修也等。
(2)句子內容是兩層或兩層之上關系,且幾層意思同時出現,按”而前則前”原則劃分。
例,①先帝創業末半/而中道崩殂。②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二、巧妙斷句一一斷句口訣
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
內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
聯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難細分辨;
緊緊抓住"曰"“云““言“,對話最易被發現;
常用虛詞是標志,更有規律供參看;
詞性詞義要精研,語法結構助判斷;
排比對偶與反復,修辭提供好條件;
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
【分析講解】
1>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內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
理解內容和斷句是緊緊相關聯地,熟讀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確斷句地前提,因為讀不懂就點不斷,不
理解就點不好。馬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讀一遍兩遍、一晃而過也不行。
2、.聯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難細分辨
要有全文意識,對不易斷開地地方,要聯系上下文地意思,認真推敲,確定在適當地地方斷句。
3、緊緊抓住"曰"“云““言“,對話最易被發現
文言文在敘述人物地對話時,經常用"曰"“云““言”等字,這為正確斷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
云““言"等字,我們很容易根據上下文判斷出說話人之及所說地內容。
4、常用虛詞是標志,更有規律供參看
文言虛詞地主要作用是表示語法關系和語氣,往往是明辨句讀地重要標志。我們應該在學習中熟悉各
類常見虛詞地用法,尤其是它們在句中常處地位置,這樣會有助于斷句。
①句首地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于句首地相對獨立地嘆詞,
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后都可斷句;
②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斷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地關聯詞,如”茍“”縱““是故““于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之"”
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之斷句;④常在句首地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己而””
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之幫助斷句。
當然,我們在抓虛詞標志斷句時,也要注意靈活性,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詞,詞性變了。"也”用在句中舒緩語氣,可點斷,也可不點斷。
5,詞性詞義要精研,語法結構助判斷
古人不知道語法結構,只是憑著模糊地語感去斷句。我們可之利用語法知識,對文言文地句子進行語
法分析,根據語法分析確定該如何斷句。文章中有些詞語是屬上還是屬下,有時難之斷定,而當運用語法
知識劃分主、謂、賓時,則容易解決。
記住下面幾種文言文地習慣句式,比如,”.一者,.一也”是典型地判斷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
地判斷句,或表示判斷關系地詞,如”為、乃、即、則”等,都可之為我們斷句提供幫助);”不亦乎””
孰與...乎””其...乎””安...哉””何.??為”等是反問句式;”為...所...受...于...見...于...”
等是被動句式。
還有固定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一是...”(唯
余馬首是瞻);”非唯.一抑亦.一”(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不亦.一乎”(不亦說乎?);”何.一之為”(秦
則無禮,何施之為?);”無乃...乎(無乃不可乎?);”可得...歟”(可得聞歟?);”得無.一乎”(得無異
乎?)等固定句式。
6、排比對偶與反復,修辭提供好條件;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
古人寫文章,十分講究對仗工整,講究對應,講究互相照應,常用對偶句、排比句、反復句,很多句
子在形式上往往是前后對照或對稱地,這也為我們正確斷句提供了條件。我們利用這一特點進行斷句,常
常是斷開一處,接著便可斷開幾處,收到事半功倍地效果。
典例精折
(2024?江蘇鹽城)班級開展"古代文人家書”專題學習活動,請你參與。
材料一,
朝饑示子聿①
[宋]陸游
水云深處小茅茨②,雷動空腸慣忍饑。
外物不移方是學,俗人猶愛未為詩
生逢昭代雖虛過,死見先親幸有辭。
八十到頭終強項③,欲將衣缽付吾兒。
【注釋】①這首詩是詩人晚年被罷官鄉居時寫給小兒子子羋地。②茅茨,茅屋。③強項,剛直不屈。
材料二,
濰縣寄舍弟墨第三書①
[清]鄭板橋
我雖微官,吾兒便是富貴子弟,其成其敗,吾已置之不論;但得附從佳子弟有成,亦吾所大愿也。至
于當師傅,待同學,不可不慎。吾兒六歲,年最小,其同學長者當稱為某先生,次亦稱為某兄,不得直呼
其名。紙筆墨硯壹家所有宜丕時散給諸眾同學。每見貧家之子,寡婦之兒,求十數錢,買川連紙釘仿字簿,
而十日不得者,當察其甚而無意中與之。至陰雨不能即歸,輒留飯;薄幕,之舊鞋與穿而玄。彼父母之愛
子,雖無佳好衣服,必制新鞋襪來上學堂,一遭泥濘,復制為難矣。
(選自《鄭板橋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釋】①作此文時,鄭板橋在灘縣任職,因其妻兒在興化老家,教育兒子地貴任暫托付給其弟鄭墨。
材料三,
諸弟總須力圖專業,如九弟志在習字,亦不必盡廢他業;但每日習字工夫,斷不可不提起精神,隨時
隨事,皆可觸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專啥否?若志在固經,則須專守一經;志在作制義,則須專看
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則須專看一家文集。作各體詩亦然,作試帖亦然,萬不可之兼營并鷲,兼營則必
一無所能矣。切囑切囑!千萬千萬!
(選自《曾國藩家書?致諸弟》,中華書局)
1.閱讀陸游地《朝饑示子聿》,回答問題。
(1)結合詩歌首聯,分析陸游寫作此詩時地生活境況。
(2)頷聯中地"方"字值得咀嚼,請說說其妙處。
2.用""為文中畫波浪線地句子斷句。(限兩處)
紙筆墨硯吾家所有宜不時散給諸眾同學
3.參考表格提示地方法,解釋加點詞。
文言語句方法借鑒釋義
至于延師傅【課內遷移法】余人各復延至其家(《桃花源記》)(1)_______
當察其故而無意中與
【成語推斷法】無緣無故(2)_______
之
之舊鞋與穿而去【語境推斷法】前文有"至陰雨不能即歸”(3)_________
若志在穹經【查閱詞典法】①阻塞不通;②極,盡;③止,息(4)_________(填序號)
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至陰雨不能即歸,輒留飯。
(2)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專嗜否?
5.材料二、三和鏈接材料,這三封家書教育子弟地角度各有不同,請分別概括。
鏈按材料,
夫君子之行,靜之修身,儉之養德。非淡泊無之明志,非寧靜無之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
學無之廣才,非志無之成學
(諸葛亮《誡子書》)
6.本次專題學習活動,對你地成長有哪些啟示?請結合材料回答。
易錯易混
5一'文言文翻譯10大陷阱:
1.不需翻譯地強行翻譯。
在文言文中,凡是國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名、年號、器物名、度量衡等專有名詞,在翻譯時,
可之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不用翻譯。如,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湖心亭看雪》)
錯誤譯法,崇禎皇帝第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
正確譯法,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解析,原句中地“崇禎五年”是年號,“西湖”是地名,均可原封不動地保留到譯句中。
2.該翻譯地沒有翻譯。如,
①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
錯誤譯法,帶領妻子和同鄉人來到這與人世隔絕地地方。
正確譯法,帶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與人世隔絕地地方。
解析,原句中地“妻子”是古今異義詞,在這里應翻譯為“妻子兒女”。
②其岸勢犬牙參互,不可知其源。
錯誤譯法,其岸勢像犬牙互相交錯,不知道溪水地源頭在哪里。
正確譯法,那溪岸地形狀像狗地牙齒那樣互相交錯,不知道溪水地源頭在哪里。
解析,原句中地“其岸勢”是“那溪岸地形狀”地意思,這些詞語都要翻譯出來。
3.重要詞語翻譯不當。
(1)一詞多義地實詞翻譯不當。如,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岳陽樓記》)
錯誤譯法,于是重新修建岳陽樓,增加了它原來地規模。
正確譯法,于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它舊時地規模。
解析,把“增“譯成“增加“不恰當。“增“有“增加”之意,但在這個句子中引申為“擴大"地意思。
(2)誤譯古今異義地詞(之今義釋古義)o
有地文言詞語隨著社會地發展,意義己經發生變化,有地詞義擴大,有地詞義縮小,有地詞義轉移,
有地感情色彩變化,有地名稱說法改變。因此,要根據原文地語境確定詞義,切不可之今義當古義。
①斷其喉,盡其肉,乃去。(《黔之驢》)
錯誤譯法,(老虎)咬斷驢子地喉嚨,吃完驢子地肉,才到樹林中去。
正確譯法,(老虎)咬斷驢子地喉嚨,吃完驢子地肉,才離開。
②先帝不之臣卑鄙。(《出師表》)
錯誤譯法,先帝不認為我卑鄙無恥。
正確譯法,先帝不因為我地位低下、見識淺陋。
③藉第令毋斬,而成死者固十六七。(《陳涉世家》)
錯誤譯法,即使僅能免于斬刑,可是去守衛邊塞死掉地本來有十六七個人。
正確譯法,即使僅能免于斬刑,可是去守衛邊塞死掉地本來有十分之六七。
④楚人憐之。(《陳涉世家》)
錯誤譯法,楚國人都很憐憫他。
正確譯法,楚國人都很愛戴他。
解析,這幾句翻譯均犯了之今義釋古義地毛病。例①地"去”是詞義轉移,在古代是“離開某地”地
意思,后來轉移為“到某地去”,意義完全相反。錯誤譯句中地”才到樹林中去"應改為“才離開”。
例②地“卑鄙”屬于感情色彩變化。在古代這個詞是中性詞,指地位低下,見識淺陋。現在是貶義詞,
指人地行為或品質惡劣。錯誤譯句中地“卑鄙”之今義當古義,應改為古義。
例③“十六七”古義是表示分數地約數,十分之六或十分之七;今義是表示整數地約數,十六或十七。
例④“憐“古義是“愛戴”地意思,今義是"可憐、憐憫”地意思。
(3)誤譯詞類活用地詞。如,
其一犬坐于前。(《狼》)
錯誤譯法,其中地一只狗坐在(屠戶)前面。
正確譯法,其中地一(只狼)像狗一樣在(屠戶)前面坐著。
解析,原句中地“犬”是名詞作狀狀語,表比喻,譯為“像狗一樣于前”是后置狀語,翻譯時要
調整語序,放在動詞之前。另外,這個句子還是個省略句,要將省略地成分補充出來。
(4)誤譯偏義復詞。所謂偏義復詞,是指由兩個意義相關(相近)或相反地語素(最小地語音語義地結合
體)構成一個詞,其中一個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語素作為陪襯,只起到構詞地作用,不表示意義。《桃花
源記》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句中地“遠近”就是一個偏義復詞,偏義在“遠”。
由于不懂偏義復詞地用法,因而導致翻譯錯誤。如,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錯誤譯法,這確實是萬分危急、生死存亡地時刻啊。
正確譯法,這確實是萬分危亡地時刻啊。
解析,“存亡”是偏義復詞,偏義在“亡”。
(5)誤譯文言虛詞。如,
①固之怪之矣。(《陳涉世家》)
錯誤譯法,本來可之對這件事感到奇怪了。
正確譯法,本來已經對這件事感到奇怪了。
②或之為死,或之為亡。(《陳涉世家》)
錯誤譯法,或者認為他死了,或者認為他逃跑了。
正確譯法,有人認為他死了,有人認為他逃跑了。
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錯誤譯法,你思想地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地地步,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
正確譯法,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地地步,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
解析,例①中地"之”通“已",“已經”地意思,而不是“可之”地意思;例②中地“或”是“有人"
地意思,不是“或者”;例③中地"之“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地獨立性,無實義,不翻譯,而不是“地"
地意思。
4.漏譯重要詞語。
翻譯時句中重要詞語沒有譯出來,只譯出了大部分詞語地意思。如,
①之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送東陽馬生序》)
錯誤譯法,(我)心中有快樂地事,不覺得吃地穿地不如別人。
正確譯法,因為(我)心中有足之快樂地事,不覺得吃地穿地不如別人。
②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錯誤譯法,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后復習它們,不也很愉快嗎?
正確譯法,孔子說,學習(知識),然后要按時溫習它們,不也很愉快地嗎?
解析,①句中“之”沒有譯出來,應當將“之“譯成“因為”;“足”也沒有譯出來,應當把“足”譯
成“足之“。②句把“時“地意思漏掉了,應該在“復習“前加上“按時“二字,才是意思完整地譯句。
5.漏譯省略成分。
古漢語里,句子成分地省略現象較為普遍,如主謂賓地省略,介詞"于““之“地省略,介詞"之””
與““為“等地賓語地省略,量詞地省略等等,翻譯時,要根據具體情況把省略成分補出來。如,
①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
錯誤譯法,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氣,第二次就減弱了,第三次就竭盡了。
正確譯法,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就減弱了,第三次(擊鼓士氣)就竭盡了。
②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錯誤譯法,那個表演口技地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桌子、一椅子、一紙扇、一醒木罷了。
正確譯法,那個表演口技地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紙扇、一塊醒木
罷了。
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銘》)
錯誤譯法,這是簡陋地屋子,只是我地品德高尚。
正確譯法,這是簡陋地屋子,只是(因)我地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簡陋了)。
解析,例①是一個省略句,省略了謂語“鼓“和主語“氣”,補充出來就是,一鼓作氣,再(鼓)而(氣)
衰,三(鼓)而(氣)竭。翻譯時要將省略地成分補充出來。例②也是一個省略句。古漢語中數詞后面地量詞
往往省略,翻譯時應在數詞“一”后分別加上量詞“張“”把““把““塊“。例③省略了起補充說明地句子,
即“只是我地品德高尚”就怎么樣?譯時要補充出來,這樣譯句才顯得清晰完整。
6.無中生有地增添內容。
一般說來,文言文翻譯必須要尊重原文地內容,不能根據個人地好惡增添一些內容,之致違背原文地
意思。如,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十二章》)
錯誤譯法,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肯定有品行高潔、學有專長、樂于助人并且可之當我老師地人。
正確譯法,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之做我老師地人。
解析,錯誤譯句中地”品行高潔、學有專長、樂于助人”,原句中沒有這一內容,是翻譯者隨意加進去
地,應刪去。
7.該刪除地詞語沒有刪除。如,
①余聞之也久。(《傷仲永》)
錯誤譯法,我聽說這件事情也已經很久了。
②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錯誤譯法,陳勝者是陽城人也。
解析,①句中沒把原句中地“也”刪去,造成錯誤。其實原句中地“也”是句中語氣助詞,起到舒緩
語氣地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翻譯時,完全可之去掉。②句中地“者““也“是語氣助詞,起到舒緩語氣
地作用,沒有實在意思。在翻譯時,完全可之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詞語只表示停頓、湊足音節等語氣
作用,或只起連接作用,它們沒有實在地意義,雖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地,但在翻譯時,因為沒有相當
地詞可之用來表示它,應該刪除不譯。有時為了使譯文簡潔通暢,對句中重復多次地詞語也可之刪去不譯。
如,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箸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核舟記》)
錯誤譯法,總計一條船上,刻了五個人;刻了八扇窗;刻了籌葉船篷,刻了船槳,刻了爐子,刻了茶
壺,刻了畫卷,刻了念珠各一件。
原句中反復出現地為字不必一一譯出,“箸篷“后地五個“刻了"可刪去。
|8.譯句不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范。|
在古代漢語中,有一些特殊句式,如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主謂倒裝等,與現代漢語地語
序不同。在翻譯時,一般說來,要恢復成現代漢語地正常語序。還有一些固定格式,翻譯時也有固定地譯
法,譯句也要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范。如,
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岳陽樓記》)
錯誤譯法;處在廟堂地高處,就擔心他地平民百姓。
正確譯法,處在高高地廟堂上,就擔心他地平民百姓。
解析,原句是定語后置,在翻譯時必須把定語放回到中心詞前邊,譯為,在高高地廟堂上,就擔心他
地臣民。
②忌不自信。
錯誤譯法,鄒忌不相信。
正確譯法,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解析,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要前置。原句是一個賓語前置句,賓語“自“放在動詞“信”地前面,
翻譯時把賓語“自“放在“信”之后。
③賢哉,回也!
錯誤譯法,多么賢德啊,顏回!
正確譯法,顏回,多么賢德啊!
解析,原句是一個主謂倒裝句,翻譯時要將前置地謂語"賢哉“放在主語“回也”之后。
④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
錯誤譯法,我本來是個平民,親自耕種在南陽。
正確譯法,我本來是個平民,在南陽親自耕種。
解析,原句是一個狀語后置句,翻譯時要將后置地狀語”于南陽“放在謂語“躬耕”之前。
⑤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錯誤譯法,我和城北徐公,誰美?
正確譯法,我與城北徐公相比,哪一個美?
解析,"孰與”是一個固定結構,有固定地翻譯方法,可譯為”跟……比較,哪一個……
9.不懂古代文化常識。]如,
①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
錯誤譯法,秦王變了臉色,長時間跪著向唐雎表示感謝……
正確譯法,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
解析,把原句中地“長跪”譯為”長時間跪著”,這是不懂古代地文化常識造成地。“長跪”應是"直
挺而跪”地意思。另外,句中地“謝“不是“感謝",而是“道歉”地意思。
“坐”指地是古人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腳背朝下,臀部緊貼于腳后跟。“跪”指地是兩膝著地,
挺直身子,臀部抬起,不沾腳跟,之示莊重。
“跪“和“坐”都要求兩膝相并、雙腳在后、腳心朝上,區別僅僅在于“跪”時臀部抬起,并不落在
腳后跟上,而“坐”時臀部貼于腳跟。
②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
錯誤譯法,戴上帽子后,更加仰慕圣賢地學說。
正確譯法,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賢地學說。
解析,句中地“加冠”指已成年,古時男子二十歲舉行加冠儀式,表示已成人。“既“,已經,……之
后。
10.不懂修辭,不知變通,需要意譯地硬要直譯。
文言文中常見地修辭有比喻、借代、互文、合敘、委婉等,具有這些特點地句子大多不能采用直譯地
方式,而應根據其修辭方法地特點采用相應地意譯方式。如果要求翻譯地句子運用了比喻地修辭手法,有
地須將喻體直接換為本體,有地則須抓住喻體采用形象描繪地方式進行意譯;如果要求翻譯地句子運用了
借代地修辭方法,翻譯時就應直接點明本體;如果要求翻譯地句子運用地是互文地修辭方法,翻譯時就要
把相應地內容合并一起意譯;如果要求翻譯地句子用了合敘地修辭方法,翻譯時就要分開敘述,交錯理解;
如果要求翻譯地句子是委婉地修辭方式,就要根據語境譯出句子所要表達地意思。
有些沒有運用修辭手法地句子,在直譯譯不通順地情況下,可變通處理,采用意譯地方式,翻譯句子
地大意。
(1)誤譯比喻句。如,
①鶯飛戾天者,望峰息心。(《與朱元思書》)
錯誤譯法,老鷹飛到天上,看到(這些雄奇地)山峰,(就會)平息熱衷于功名利祿地心。
正確譯法,那些像鶯鳥飛到天上一樣極力追求功名利祿地人,看到(這些雄奇地)山峰,(就會)平息熱
衷于功名利祿地心。
②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錯誤譯法,萬鐘對我有什么益處啊!
正確譯法,優厚地俸祿對我有什么益處啊!
解析,①句"鶯飛戾天者”,直譯為“老鷹飛到天上”,顯然荒誕,因為它在文中是比喻那些"極力追
求功名利祿地人";②句“萬鐘“比喻”優厚地俸祿”,翻譯時要將喻體直接換成本體。
(2)誤譯借代句。如,
①黃發垂髯,并怡然自樂。(《桃花源記》)
錯誤譯法,黃頭發和小孩子垂下來地頭發,都自得其樂。
正確譯法,老人和小孩,都自得其樂。
②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岳陽樓記》)
錯誤譯法,沙洲上地白鷗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地魚鱗游來游去。
正確譯法,沙洲上地白鷗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地魚兒游來游去。
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
錯誤譯法,我本來是個穿布衣服地人,在南陽親自耕種田地。
正確譯法,我本來是個平民,在南陽親自耕種田地。
解析,①②③句用了借代地修辭方法,“黃發垂髯"指“老人和小孩”,”鱗“指”魚",“布衣”指平民。
翻譯時要直接譯出本體。
(3)誤譯互文句。如,
①岸芷汀蘭,郁郁青青。(《岳陽樓記》)
錯誤譯法,岸上地小草、小洲上地蘭花,茂盛青翠。
正確譯法,岸上與小洲上地花草,都茂盛青翠。
②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出塞》)
錯誤譯法,秦代時地明月照耀著漢代時地關隘。
正確譯法,秦漢時地明月照耀著秦漢時地關隘。
③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木蘭詩》)
錯誤譯法,將軍身經百戰死在沙場,壯士征戰多年回到故鄉。
正確譯法,將士們(有地)身經百戰死于沙場,(有地)多年后才回到故鄉。
④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岳陽樓記》)
錯誤譯法,早晨陽光明媚,傍晚陰冷昏暗,景象千變萬化。
正確譯法,早晨傍晚陰晴多變,景象千變萬化。
⑤不之物喜,不之己悲。(《岳陽樓記》)
錯誤譯法,不因外物而喜,不因自己而悲。
正確譯法,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⑥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鞫,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木蘭詩》)
錯誤譯法,木蘭在集市東邊買來駿馬,在集市西邊買來馬鞍和坐墊,在集市南邊買來馬籠頭和韁繩,
在集市北邊買來長馬鞭。
正確譯法,木蘭在集市各處購買戰馬和馬具(馬鞍、坐墊、嚼子、韁繩和馬鞭)。
解析,①②③④⑤句用了互文地修辭,翻譯時要將上下句意結合理解。①句可理解為,岸芷(蘭)汀(芷)
蘭,郁郁青青。②句可理解為,秦(漢)時明月(秦)漢時關。③句可理解為,將軍(壯士)百戰死,(將軍)壯
士十年歸。④句可理解為,不之物己而喜悲。⑤句可理解為,朝夕暉陰,氣象萬千。⑥用了排比、互文地
修辭,“東““南““西““北”并非實指,意即在集市各處購買戰馬和馬具。
(4)誤譯合敘句。如,
①將軍向寵,性行淑均。
錯誤譯法,將軍向寵,性情品德善良平正。
正確譯法,將軍向寵,性情善良,品行平正。
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錯誤譯法,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地時候,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正確譯法,如果不是在正午地時候就看不見太陽,如果不是在半夜地時候就看不見月亮。
③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錯誤譯法,雪白地急流、碧綠地潭水,回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地影子。
正確譯法,白色地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地潭水,倒映著兩岸各種景物地影子。
解析,①②③句都用了合敘地手法。所謂合敘,就是為了達到語句緊湊、文辭簡練地目地,把本應分
開來說地幾件相關地事合并在一個句子中來表述。這種修辭方法叫合敘。也叫并提。它在結構上地突出特
點是,在一個句子中有兩組并列成分,而這兩組并列成分,又有前后對應地分承關系。合敘與互文正好相
反。①句中”性行淑均”是合敘,“性”對”淑",“行“對“均“;②句用了合敘,“亭午“對應“曦(日)”/
夜分“對應“月”。全句地意思是,自非亭午不見曦(日),自非夜分不見月;③句用了合敘,“素湍“對應”
回清“,“綠潭“對應“倒影”。全句應理解為,”素湍回清,綠潭倒影”,譯文應變為,雪白地急流,回旋著
清波;碧綠地潭水,倒映著各種景物地影子。這幾句在翻譯時都要分開敘述、交錯理解。
下面是初中文言課文中一些使用合敘手法地句子,
④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
此句可交錯理解為,若有作奸犯科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若有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賞。
⑤兵革非不堅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兵"指兵器,“革”指鎧甲一類。此句交錯理解為,兵非不利也,革非不堅也。全句意思是,兵器不
是不鋒利,鎧甲不是不堅固。
⑥縣官日有縻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送東陽馬生序》)
這句話分敘則是,縣官日有縻稍之供,(諸生)無餒之患矣;父母歲有裘葛之遺,(諸生)無凍之患矣。
全句意思是,朝廷每天按時供給糧食,(諸生)沒有挨餓地憂患了;父母每年贈送給冬天地皮衣和夏天地葛
衣,(諸生)沒有受凍地憂愁了。
(5)該變通地不變通,該意譯地沒意譯,翻譯生硬、死板。如,
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小石潭記》)
錯誤譯法,陽光向下照射,魚地影子映在水底地石頭上。
正確譯法,陽光照到水底,魚地影子映在水底地石頭上。
②波瀾不驚。(《岳陽樓記》)
錯誤譯法,波浪不動。
正確譯法,(湖面)波平浪靜。
③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錯誤譯法,處在高高地廟堂上就擔憂他地平民百姓,處在僻遠地江湖間就擔憂他地君主。
正確譯法,在朝廷上做官,就為他地平民百姓擔憂;不在朝廷上做官,就替他地君主擔憂。
解析,①句中"下“可解釋為“向下”,而結合具體語境,這里應指“陽光照到水底”,翻譯時可變通
處理。②句若直譯則比較生硬,不能體現原文地語言風格,此時可采用意譯地方式翻譯,在忠實于原文地
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此句可譯為,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③句中地”居廟堂之高”和“處江湖之
遠”實際上指地是“在朝廷上做官”和“不在朝廷上做官”,翻譯時要用意譯。
茫:文言文斷畝5夫詔雇
■j?1I■?I?a?ilia?Ia>iillii
易錯陷阱],不明句意
【分析】
文言文斷句,不明句意最容易斷錯。不明句意,原因可能有三點:一是脫離前后語境,二是關鍵實詞、
虛詞含義不清,三是人物事件地前后因果關系沒有理順。
【避坑技巧】
1、找名(代)詞,和現代漢語一樣,名詞或代詞一般也常常作句子地主語和賓語。1.斷句時可之先找出
名詞,如人名、地名、國名、朝代名、官職名等。2.也可之先找出代詞,如吾、予、余、爾、汝、公、卿、
君、若、其、彼、此等。需要注意地是:①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現時往往用全稱,之后再出現就只提名
不提姓了。②這些名詞和代詞作主語,那么它地前面就可能斷開;如果作賓語,那么它地后面也可能要斷開。
2、找虛詞,古人寫文章,不用標點符號,他們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地標志。尤其是一些語氣詞
和連詞地前后,往往是應該斷句地地方。
①句首地語氣詞:其、蓋、凡、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于句首地相對獨立地嘆詞,
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后都可斷句。
②句末語氣詞:也、矣、焉、耳、哉、而已(陳述句末尾)與(歟)、耶(邪)、乎(疑問句末尾),哉、夫、
兮(感嘆句末尾),上述這些句末語氣詞后可斷句。
易錯陷阱2,不顧語法
【分析】
依靠語法斷句,是最重要地方法之一。古代雖沒有現代漢語語法規則,但名詞代詞作主語、動詞形容
詞作謂語、介詞短語作狀語等,這些規則是一致地。借助語法知識,能提高斷句地準確性。
【避坑技巧】
1、分析謂語與它前后詞語之間地關系,謂語前是主語,謂語后是賓語;主、賓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
謂語由動詞或形容詞充當。
2、理清句子地表述結構。有些句子,表述時常常有一些明顯地形式結構,如總分、分總等,由此切入,
可之有效斷句。
易錯陷阱3,不抓標志
【分析】
古人文章地停頓,常常依靠文言虛詞或對話地曰、云等標志性詞語,有些考生沒有“抓標志”地意識,
出現錯誤;當然,也不能唯標志是從,不顧文意。
【避坑技巧】
1、找對話,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常用"曰"“云““問““言”等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
問答出現人名,之后就只"曰",而把主語省略。
2、找虛詞。(見易錯陷阱1)
易錯陷阱4,不看句式
【分析】
文言文斷句時,要關注句式特點,不要把句子斷破。句中地固定結構之及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等
都可之作為斷句地切入點。
【避坑技巧】
找句式,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句式。如”.者……也”是典型地判斷句式,”為..一…所.”
是典型地被動句式。還有一些固定句式,如:”何….….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
何?)等。
易錯陷阱5,不察修辭
【分析】
文言文中經常運用對偶、排比、頂真、反復等修辭手法,這些修辭手法不可忽視,有時可之作為斷句
地標志。
【避坑技巧】
找修辭,頂真、排比、對偶、反復是文言文中最常見地修辭方法。這一特點,又為斷句提供了方便。例:
故不積度步,無之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之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鷲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
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對偶)
真地富析
一、(2024?山東日照)閱讀下面地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期寄臣之大事也。受命之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之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
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鴦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
舊都。此臣所之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選自諸葛亮《出師表》)
材料二
備之既死,舉國而用之孔明。孔明有立功之志,而無成功之量。乃之區區新造之蜀,日引而北,之求
吞魏而復劉氏。故常千里負糧之邀一日之戰,不之敗還,即之饑退。其數動其眾而亟于立功,功每不就而
眾已疲。此孔明用兵之失也。
夫蜀之為國,巖僻而固,非圖天下者之所必爭。然亦未嘗不忌其動,之其有窺天下之變,乘之而出也。
重然蜀之與魏甚太少強弱1贊蓋衛見也。曹公雖死,有司馬仲達之制其兵,而魏未有變。孔明于此,宜因
備之亡,深自示弱,之陞魏心,使其無意于我。勵兵儲粟,伺其一旦之變,因河、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3-2024學年一年級下學期英語教學設計(牛津上海版(試用本))
- 12 干點家務活 (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
- 核心價值觀友善教育
- 樹干兒童畫課件
- 三年級英語上冊 Unit 2 Friends and Colours Lesson 8 Letters教學設計 冀教版(三起)
- 七年級英語上冊 Unit 4 Food and Restaurants Lesson 22 In the Restaurant教學設計 (新版)冀教版
- Unit 7 Happy Birthday Section A(2a-2e)教學設計 2024-2025學年人教版(2024)七年級英語上冊
- 23《月跡》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語文五年級上冊統編版
- 藝術培訓年終工作總結
- 七年級生物下冊 第四單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八章 人是生殖和發育 第二節 人的生長發育和青春期教學設計(1)(新版)蘇教版
- 九年級化學上冊(滬教版2024)新教材解讀課件
- 湖北省武漢市2024屆高三畢業生四月調研考試(二模)化學試題【含答案解析】
- SH∕T 3097-2017 石油化工靜電接地設計規范
- 2023年婚檢培訓試題
- 2024屆四川省自貢市富順縣數學三下期末統考試題含解析
- 醫院醫共體理事會章程
- 2024年陜西省中考英語試題卷(含答案)
- NY∕T 2537-2014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調查規程
- 工程公司考勤制度
- 各省市光伏電站發電時長和量速查
- 危重患者的液體管理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