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卷8-2022年中考歷史全真模擬卷(南京專用)_第1頁
黃金卷8-2022年中考歷史全真模擬卷(南京專用)_第2頁
黃金卷8-2022年中考歷史全真模擬卷(南京專用)_第3頁
黃金卷8-2022年中考歷史全真模擬卷(南京專用)_第4頁
黃金卷8-2022年中考歷史全真模擬卷(南京專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贏在中考·黃金八卷】備戰2022年中考歷史全真模擬卷(南京專用)第八模擬(本卷共28題,滿分60分,考試用時50分鐘)單項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小題1分,共2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圖所示的水利工程()A.始建于公元前221年 B.在當今僅存旅游價值C.使成都平原成為千里沃野 D.清除了整個四川地區水患【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中的“內江”“外江”“魚嘴”等關鍵信息可以判斷出這是位于四川成都平原的都江堰,建立時間約公元前256年~前251年,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因此C項正確,A項排除;都江堰至今仍然發揮著防洪和灌溉功能,B項排除;“清除”的說法錯誤,D項排除。故選C。2.“牛”作為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精神化身,在許多中國文物中都能見到它的身影。下圖這組與牛有關的文物反映出漢代()A.繪畫技巧的成熟 B.鹽鐵官營的實施C.經濟重心的南移 D.農耕技術的發展【答案】D【解析】漢代耕作石畫像反映漢代農耕技術的發展,故D符合題意;材料中的繪畫古樸自然,但技巧并不高超,排除A;材料與鹽鐵官營無關,排除B;漢代時期,我國經濟重心尚未南移,排除C。故選D。3.北魏孝文帝下詔“遷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還北”,于是代人南遷者,悉為河南洛陽人。孝文帝的意圖是()A.學習中原文化 B.避免思鄉之苦C.消滅鮮卑貴族 D.減少洛陽人口【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孝文帝改革時期遷都洛陽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學習中原文化,鞏固統治,A項正確;避免思鄉之苦、消滅鮮卑貴族及減少洛陽的人口均與材料無關,且不符合史實,BCD項排除。故選A。4.我國歷朝歷代統治者都非常重視對邊疆的管轄。下表中所列內容對應無誤的一項是()選項朝代機構管轄地區A西漢西域都護西藏B元朝澎湖巡檢司琉球(今臺灣)C明朝宣政院新疆D清朝伊犁將軍東北A.A B.B C.C D.D【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元朝在澎湖設立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這是中央王朝首次在臺灣正式建立行政機構,表明臺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選B;西漢建立的西域都護管轄今天的新疆等地,A錯誤;元朝設立宣政院管轄西藏,C錯誤;清朝在新疆設立伊犁將軍,D錯誤。5.鴉片戰爭前,流行于廣州地區的某些英語學習讀物用粵語發音標注英語單詞,詞匯以貿易和日用為主。此類讀物()A.適應了對外通商的需要 B.揭示了清政府腐敗無能C.反映了科舉制度的發展 D.體現了富國強兵的政策【答案】A【解析】依據題干“流行于廣州地區的某些英語學習讀物用粵語發音標注英語單詞,詞匯以貿易和日用為主”的信息可知,鴉片戰爭前,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只有廣州十三行與外國有貿易往來,廣州地區的某些英語學習讀物用粵語發音標注英語單詞,詞匯以貿易和日用為主,這類讀物的出現是為了更好的適應對外通商的需要,A符合題意;BCD三項的內容與題干內容無關,排除;故選A。6.“在禮炮聲中,代表來賓和海陸軍軍官高呼‘中華共和萬歲’,這是一個值得人們永遠記住的日子。在中國大地上統治了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結束了,一個共和國在世界的東方誕生了。”這個“日子”是值得人們永遠記住,是因為A.武昌起義爆發 B.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C.護國戰爭爆發 D.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答案】B【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的終結。因此,材料中敘述的是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B項正確;武昌起義爆發沒有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排除A項;護國戰爭是討伐袁世凱稱帝的斗爭,排除C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排除D項。故選B項。7.毛澤東指出:“五四運動的杰出歷史意義,在于它帶著辛亥革命還不曾有的姿態。”這種“姿態”是指五四運動具有()A.追求民主共和的進步性 B.推翻清王朝統治的迫切性C.發動武裝起義的正義性 D.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答案】D【解析】根據“在于它帶著辛亥革命還不曾有的姿態”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運動,而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社會的性質,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帝綱領,在反帝反封建方面具有不徹底性,所以這種“姿態”是指五四運動具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故選D;辛亥革命也有追求民主共和的進步性,排除A;五四運動爆發時清王朝已經被辛亥革命所推翻,排除B;五四運動中沒有發動武裝起義,排除C。8.在革命戰爭年代,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探索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以鄧小平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創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二者的共同點是()A.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 B.以經濟建設為中心C.以階級斗爭為綱 D.實事求是,從中國的國情出發【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探索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在社會主建設新時期,以小平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都實事求是。二者體現的是從中國的國情出發,D項正確;毛澤東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排除A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鄧小平的探索成就,排除B項;以階級斗爭為綱是毛澤東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一次探索的失誤,排除C項。故選D項。9.下圖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增長最快階段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與西方列強簽訂《辛丑條約》 B.帝國主義國家忙于“一戰”C.清政府放寬了民間設廠限制 D.“實業救國”思潮的影響【答案】B【解析】民國初年,由于帝國主義國家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無暇東顧,給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一個“短暫春天”的發展機會。圖中發展最快的階段是19121919年,屬于民國初年。故B符合題意;《辛丑條約》簽訂于1901年,排除A;清政府放寬了民間設廠限制是晚清時期,排除C;“實業救國”思潮的影響不是該時期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原因,排除D。故選B。10.下圖中的人物體現的共同時代精神是解放軍好戰士雷鋒“鐵人”王進喜A.艱苦奮斗、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B.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勤政精神C.舍生忘死、不怕犧牲的獻身精神D.勇于改革、不斷進取的創新精神【答案】A【解析】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涌現出一些英雄人物,如大慶石油工人“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解放軍好戰士雷鋒。他們的共同精神是艱苦奮斗、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故A符合題意;B、C和D不符合材料中人物的時代精神,排除。故選A。11.對聯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下列對聯中,體現十八大以來重大成就的是A.火樹銀花不夜天,五億人民展歡顏B.九二共識促交往,兩岸關系譜新篇C.兩次回歸洗國恥,一國兩制載史冊D.偉大復興中國夢,綠色發展新畫卷【答案】D【解析】依據題干和所學知識,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開,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復興“中國夢”,并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D正確;A對應的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實現了國家民族獨立,A排除;B對應的是1992年海峽兩岸達成“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兩岸關系取得突破,B排除;C對應的是“一國兩制”方針在解決香港、澳門問題上得到成功實踐,1997年香港回歸,1999年澳門回歸,C排除。故選D。12.下面兩張紀念郵票分別反映了我國在這兩個地區實行的民主制度,這兩種制度的共同之處有①都在中央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下②都有利于鞏固祖國統一③都從國情出發,具有中國特色④都在各自區域內享有高度自治權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依據題干的圖片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對澳門特別行政區實行“一國兩制”制度,這都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下實行的制度,有利于鞏固祖國統一,澳人治澳,高度自治,都是從國情出發,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①②③符合題意;④在各自區域內享有高度自治權指的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符合題意;排除含有④的BCD三項,故選A。13.日本官員承認,進入核俱樂部使中國“獲得亞洲第一大國的稱號”。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后,英國媒體評論說,如果“四大國”繼續假裝中國弱,這是在發瘋,趕緊讓中國進安理會。據此可知A.核試驗的成功提高了我國國際地位 B.安理會擔負著維護世界和平的責任C.新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D.新中國得到了西方各國的普遍承認【答案】A【解析】據題意可知,中國擁有核武器是英國媒體認為應該趕快讓中國進入聯合國安理會,說明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故選A;材料反映的是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BCD都與這一主旨不符,排除。14.在下圖羅馬共和國到羅馬帝國的發展過程中,頒布于①時期,是羅馬法制建設的第一步,成為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淵源的是()A..《漢謨拉比法典》 B.《十二銅表法》C.《查士丁尼法典》 D.《拿破侖法典》【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羅馬共和國到羅馬帝國的發展過程中”“羅馬法制建設的第一步”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449年頒布《十二銅表法》,是第一部古羅馬成文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對法律的曲解和濫用,同時為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B項正確;《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法典,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查士丁尼法典》頒布于6世紀,這時期已經不是羅馬共和國時期,排除C項;《拿破侖法典》是資本主義國家最早的一部民法法典,與羅馬共和國時期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15.如表是對古代日本發展歷史的歸納,其中的空白表格處對應的事件是A.派遣遣唐使 B.大化改新 C.建立莊園 D.武士集團興起【答案】B【解析】根據表格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中的空白表格處對應的事件是大化改新。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六七世紀的日本非常混亂,7世紀中期,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仿效中國的隋唐制度,進行大化改新,通過改革,使日本從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B符合題意;ACD三項的內容與題干表格內容無關,排除;故選B。16.歷史學家邁爾斯教授認為,猶太人的宗教、希臘人的法術、羅馬人的法律,是現代文明里三種最真實、最強有力的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講,這座臺伯河畔的城市依舊統治著世界。這里“依舊統治著世界”體現在A.拜占庭帝國傳承希臘文化 B.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C.羅馬法奠定歐洲民法基礎 D.羅馬帝國版圖地跨三大洲【答案】C【解析】由題干可知,本題意在說明羅馬法對后世的影響。其中羅馬法的私法體系被西歐大陸資產階級民事立法成功地借鑒和發展;羅馬法中的許多原則和制度也被近代以來的法制所采用的。它的設立對于整個世界的法律設定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故C選項正確。其中ABD三個選項于題意不符,不選。17.中世紀晚期,歐洲社會處于轉型時期,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出現雇傭與被雇傭的生產關系。這一現象主要表現在A.莊園經濟和現代工廠制的形成 B.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的產生C.種植園經濟和工業革命的擴展 D.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實行【答案】B【解析】考查點: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解題思路:根據題干中關鍵信息“歐洲社會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出現雇傭與被雇傭的生產關系”,可知與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相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3世紀,歐洲農村出現了分散的手工工場,后來,這種分散的手工工場逐漸轉向集中的手工工場,勞動分工、簡單協作,新的生產關系和生產方式的出現,是西歐資本主義萌芽的重要標志。14世紀中葉以后,領主出租直領地達到一個高潮,一些富裕農民通過承租、購買領主的土地等方式將土地集中起來,建立租地農場;因此改變中世紀歐洲社會面貌的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出現雇傭與被雇傭的生產關系的是租地農場、手工工場。選項B符合題意;工業革命后,現代工廠制的形成,A排除;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后,工業革命的前提,C排除;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實行,是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建設的措施,D排除。故選B。18.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之一。小麗和小雷同學在學習美國獨立戰爭時要制作如下年代尺,請你幫他們完成空白處的內容。()A.波士頓傾茶事件 B.召開第二屆大陸會議C.約克鎮戰役 D.薩拉托加大捷【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在美國獨立戰爭中,1777年,發生薩拉托加大捷,這是獨立戰爭的轉折點,故D符合題意;波士頓傾茶事件是導火索,第二屆大陸會議任期內建立大陸軍,約克鎮戰役是最后一場陸上大型戰斗,故ABC均不符合題意。故選D。19.工業革命之前,英國和愛爾蘭存在專職叫人起床上班的“叫醒工”。他們每早挨家挨戶拜訪顧客,用短棍敲門或長桿敲窗,或者射豆子的辦法,直到把客戶叫醒為止。隨著鐘表的普遍使用,這種古老的職業到20世紀20年代基本消失了。“叫醒工”消失的根本原因是()A.生產技術的提高 B.政府的強制推行C.環境污染的嚴重 D.社會矛盾的尖銳【答案】A【解析】依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工業革命之前英國等地存在專職叫人起床上班的“叫醒工”,而工業革命開展后,隨著生產技術的提高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現代工廠制度逐步推廣,英國社會各個階層都普遍擁有了鐘表,人們的時間觀念普遍加強,因此導致這一古老的職業逐漸消失,由此得出造成“叫醒工”消失的根本原因是工業革命以來生產技術的提高,A項正確,排除B項;這一職業消失與環境污染問題并沒有必然聯系,排除C項;這一職業的消失源于工業革命以來人們的時間觀念加強,并不是由于社會矛盾尖銳,排除D項。故選A項。20.19世紀中期,美國北方需要大量自由勞動力以及棉花等工業原料,而南方奴隸主卻把幾百萬黑奴禁銅在種植園內,并把棉花等產品大量輸往歐洲國家。這反映出當時美國A.勞動力與生產資料嚴重匱乏 B.南北兩種經濟制度存在矛盾C.工業生產落后并缺乏競爭力 D.經濟發展仍然受到英國束縛【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可知,美國獨立后,南北雙方在奴隸制度的存廢問題上存在尖銳的矛盾。依據材料可以看出,工業較為發達的北部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和棉花,而南部實行奴隸制度,并把棉花大量輸入英國,從英國進口工業品,影響了北方工商業對市場的需求,因此材料反映了南北兩種經濟制度之間存在著矛盾,B項正確;勞動力與生產資料嚴重匱乏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工業生產落后并缺乏競爭力,排除C項;美國通過獨立戰爭取得民族獨立,D項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21.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在全境“拼盡全力鋪設鐵路,為的只是能夠在更短時間內動員更大規模的士兵百奔赴戰場”。戰爭爆發后,技術的進步卻讓“幾千名士兵在幾分鐘內就可能被機槍掃射殆盡!”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科學革命迎來技術發明的高潮 B.一戰波及到亞、非、歐和太平洋地區C.工業革命加劇了戰爭殘酷程度 D.戰爭粉碎了法西斯德國的侵略野心【答案】C【解析】依據題干信息“戰爭爆發后,技術的進步卻讓幾千名士兵在幾分鐘內就可能被機槍掃射殆盡!”并結合所學可知,工業革命的發展帶動了武器裝備的進步,使戰爭更加殘酷,故C正確;題干信息主旨與技術發明的高潮無關,故A錯誤;題干信息未提到戰爭波及的地域、粉碎了法西斯德國的侵略野心,故B、D錯誤。綜上故選C。22.某班同學對下圖中的事件進行分析概括,得出下列結論,其中正確的是()1929年蘇聯開始實施農業集體化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1933年德國納粹黨上臺1933年美國宣布實施新政A.主要國家尋求發展出路 B.經濟危機席卷整個世界C.《凡爾賽條約》被公開撕毀 D.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蘇聯發生了嚴重的糧食收購危機,因此斯大林決定進行大規模的農業集體化運動。受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的影響,德國納粹黨建立法西斯專政,日本法西斯勢力積極推動對外擴張,美國實行羅斯福新政。因此材料反映了主要國家為了解決危機,尋求發展出路而采取了不同措施,A項正確;材料只涉及蘇聯、日本、德國、美國四個國家,無法得出經濟危機席卷整個世界,排除B項;1935年,希特勒公開撕毀《凡爾賽條約》,開始大肆擴軍備戰,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材料無法得出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A項。23.回首二戰,那一幕幕殘酷而血腥、雄偉而悲壯的歷史畫面,時刻提醒著人類珍愛和平。下列選項關于圖示中①②③④處填寫正確的是()A.①珍珠港事件 B.②諾曼底登陸 C.③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D.④莫斯科保衛戰【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可知,斯大林格勒戰役又稱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蘇軍最終取得了勝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故③為斯大林格勒保衛戰,C項正確;結合所學可知,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故①是德國閃擊波蘭,排除A項;結合所學可知,蘇軍取得了莫斯科戰役的勝利,宣告了希特勒“閃電戰戰無不勝”的神話的破滅。極大的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抗擊侵略的決心,故②為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排除B項;1944年,盟軍在諾曼底成功登陸,標志著歐洲第二戰場的開辟,故④為諾曼底登陸,排除D項。故選C項。24.一戰前歐洲形成了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敵對軍事集團,二戰前德意日法西斯形成了軸心國同盟,二戰后世界出現了北約和華約的對峙局面。這反映了()A.法西斯勢力的日益猖獗 B.大國結盟影響世界局勢C.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爭奪 D.冷戰對峙局面開始形成【答案】B【解析】依據題干的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歐洲形成了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敵對軍事集團,最終引發了一戰,德意日法西斯形成了軸心國同盟,最終引發了二戰,二戰后,美國成為世界霸主,與蘇聯爭奪世界霸主,聯合西歐資本主義國家形成北約集團,蘇聯聯合社會主義國價形成華約,形成了兩極格局,由此可知,大國結盟影響了世界局勢,B項正確;法西斯勢力的日益猖獗是二戰前的情況,片面,排除A項;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爭奪是一戰前的局面,片面,排除B項;冷戰對峙局面開始形成于杜魯門主義,排除D項。故選B項。25.近年來,全球人均可用淡水量減少了26%,爬行動物、鳥類和魚類的數量減少了29%,此外,全球碳排放量和平均氣溫持續上升,這表明人類在發展中面臨著A.恐怖主義問題 B.貧富分化問題 C.環境惡化問題 D.毒品泛濫問題【答案】C【解析】根據“全球人均可用淡水量減少了26%,爬行動物、鳥類和魚類的數量減少了29%,此外,全球碳排放量和平均氣溫持續上升”可得出這些都是環境問題,C項正確;ABD項與材料的內容無關,排除ABD項。故選C項。第II卷(非選擇題)二、非選擇題(第26題10分,第27題12分,第28題13分,共35分)26.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友好交往,互相學習,為祖國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這個事件以后,西域地區的葡萄、核桃、胡蘿卜等傳播到中原地區,為人們的日常飲食增添了更多的選擇,豐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從此以后,西域各國紛紛歸附漢朝,為此西漢政府專門設置機構總管西域事務。材料二:詔不得以鮮卑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魏書》材料三:下圖《步輦圖》描繪了唐太宗接見前來求親的吐蕃贊普祿東贊的情景。材料四:在清朝遼闊的疆土上,生活著漢、滿、蒙、回、藏等諸多民族。清朝在邊疆地區,分設機構,進行有效的管轄。清朝的統一,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使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1)依據材料一指出,這個事件指的是什么?并寫出西漢專門設置管轄西域的機構名稱。(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回答:材料說的是中國古代哪次改革,這次的改革的作用。(3)材料三中所提到的吐蕃是今天哪個少數民族的祖先?圖中事件發生后,產生了什么積極的歷史作用?(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請指出清朝前期為了加強對邊疆的統治,在新疆和西藏地區分別采取的措施(分別舉一例即可)并依據材料說出清朝有效管轄邊疆的作用。【答案】(1)張騫出使西域或絲綢之路。(2)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大融合,增強了北魏實力。(3)藏族加強了唐朝和吐蕃的友好關系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促進了西藏地區的發展,加強了漢藏兩族人民的友好交流。(4)新疆:伊犁將軍平叛準噶爾叛亂(回部貴族大小和卓叛亂)西藏:設置駐藏大臣或達賴喇嘛或金瓶摯簽制度。加強了各族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使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解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聯合大月氏共同抗擊匈奴,公元前138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為發展與西域各國友好關系,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加強了西域與內地之間的聯系,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基礎。公元前60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都護府設在烏壘城。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為以后絲綢之路的開通創造了條件。(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響,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面對這種情況,為了加強對各族人民的統治,北魏孝文帝接受漢族地主的建議,實行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增強了國家軍事力量,使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相對穩定,北方的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吐蕃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帶,今藏族的祖先,首領稱贊普,以游牧民族。以游牧、農耕為業,紡織、冶鑄水平高。7世紀,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今拉薩)。松贊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幾次向唐朝求親。641年,唐太宗在位時,文成公主入藏和親,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684年,清政府在臺灣設置臺灣府,鞏固了我國的東南邊疆,維護了國家統一;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鞏固了我國的西南邊疆,維護了國家統一;康熙皇帝平定噶爾丹叛亂,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清朝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鞏固了我國的西北邊疆,維護了國家統一;這些歷史事件的共同影響是鞏固和發展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27.圖說歷史是解讀歷史的一種方式,豐富的圖片資料極大地充實了歷史知識。讓我們通過圖片去探尋近代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進程,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2分)(一)某校歷史興趣小組在準備專題展覽,要布置以下四塊展板,請你參與其中。(1)請你來幫助完成以下展板內容。①文字材料“自強、求富”應放入字母序號為__________的展板。②胡適的照片應放入字母序號為__________的展板。③展板B的主題應是__________之路。(2)請你按歷史發展先后順序擺放四張展板(將字母填入方框內)。(二)以下是民主革命時期重大歷史事件的圖片,仔細觀察,完成下列任務。(1)請在以下摘自教科書的歷史評價后的橫線內,從圖一至圖四中填入與之相對應的圖片序號。①“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圖_____②“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圖_____③“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圖_____(2)圖四中所說的情況最早出現在圖五中A、B、C、D哪一歷史時期?仿照A、B的命名,C、D兩個階段應該分別稱為什么?【答案】(一)(1)①C②D③維新(或:變法)(2)C→B→A→D(二)(1)①二②一③三(2)圖四:B時期。C:抗日戰爭時期。D:解放戰爭時期。【解析】【詳解】(一)(1)①根據所學可知洋務運動提出“自強”“求富”的口號,走上學習外國技術的道路,故填在C展板上;②胡適是新文化運動的代表,而以陳獨秀為代表的新文化運動開啟中國的啟蒙之路,因此胡適應該填在D展板上;③根據展板內容“康有為”“梁啟超”可以總結出主題是維新(或:變法)。(2)根據所學可知19世紀60年代開始的洋務運動,1898年開始的維新變法,1911年的辛亥革命,1915年開始的新文化運動開啟啟蒙之路,故按照時間順序為C→B→A→D。(二)(1)①根據所學可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被稱為“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對應的是圖二;②根據所學可知五四運動被稱為“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對應的是圖一;③根據所學可知南昌起義是“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對應的是圖三。(2)根據圖四結合所學可知是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義,屬于B時期。根據所學可知C是1931—1945年,屬于抗日戰爭時期。1946—1949年的D時期是解放戰爭時期。28.2020年6月。中國政府派出三軍儀仗隊到俄羅斯參加慶祝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紅場閱兵活動。回顧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