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唐宋古詩詞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有內容_第1頁
中小學唐宋古詩詞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有內容_第2頁
中小學唐宋古詩詞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有內容_第3頁
中小學唐宋古詩詞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有內容_第4頁
中小學唐宋古詩詞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有內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XX市XXX小學九年級二班語文課件九年級(上冊)授課老師:尚可時間:XX月XX日——【南宋】辛棄疾激趣導入請大家根據下列信息猜測這是哪一位詩人或詞人:生于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追贈少師,謚忠敏。02他的詞風“激昂豪邁,風流豪放”,代表著南宋豪放詞的最高成就。他----是誰呢?04他是中國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字幼安,號稼軒居士,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臨港街道四風閘村)人。01他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和愛國詩人陸游雙峰并峙。03目標導航01掌握對比手法和疊句使用。03體會作者濃墨重彩的“愁”。02體會構思的巧妙,生動真切。?/作家名片辛棄疾(1140-1207年10月),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于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背景鏈接辛棄疾四十二歲時被彈劾落職,閑居信州上饒,離博山不遠,辛棄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軒書屋”,故常往來于博山道中,這首詞寫于此時期的一個秋天。辛棄疾這次落職,一直閑居十年。《詞苑萃編》:“辛稼軒……負管(仲)樂(毅)之才,不能盡展其用,一腔忠憤,無處發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無聊之氣,一寄其詞。”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丑奴兒》就是在這種思想支配下寫出來的。自主學習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辛棄疾qiǎnghuán自主學習⑴丑奴兒:詞牌名。又名《采桑子》⑵博山:在今江西省廣豐縣西南。因狀如廬山香爐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罷職退居上饒,常過博山。⑶少年:指年輕的時候。不識:不懂,不知道什么是。陳慥《無愁可解》:“光景百年,看便一世,生來不識愁味。”⑷“為賦”句:為了寫出新詞,沒有愁而硬要說有愁。強,勉強地,硬要。⑸識盡:嘗夠,深深懂得。⑹欲說還休:內心有所顧慮而不敢表達。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詞:“生怕閑愁暗恨,多少事欲說還休。”休,停止。詞語解釋自主學習詩詞大意人年少時不知道憂愁的滋味,喜歡登高遠望。喜歡登高遠望,為寫一首新詞無愁而勉強說愁。現在嘗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說卻說不出。想說卻說不出,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文本解讀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詞的上片,作者著重回憶年輕時登高遠眺,氣壯如山,不知愁苦。首句“少年不識愁滋味”指其涉世未深。作者連用兩個“愛上層樓”:前一個“愛上層樓”,指作者年輕時根本不懂什么是憂愁,所以喜歡登樓賞玩;后一個“愛上層樓”,即因為愛上高樓而觸發詩興,于是故作深沉,勉強說些“愁悶”之類的話來作詩。這一疊句的運用,把兩個不同的層次聯系起來,從而將上片“不知愁”這一思想表達得十分完整。文本解讀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詞的下片,作者著重寫而今歷經艱辛,飽嘗憂患,滿腹抑郁、深沉的愁苦。“而今識盡愁滋味”,這里的“盡”字,概括了詞人半生艱難辛酸的經歷,是整篇詞作在思想感情上的轉折點。文本解讀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01作者連用兩句“欲說還休”,仍然采用疊句形式:前一個“欲說還休”緊承上句的“盡”字而來,曾經年少輕狂,故作深沉,如今愁到極點卻無話可說。02后一個“欲說還休”則是緊連下文。因為,作者胸中的憂愁不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而是憂國傷時之愁。03而在當時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況下,作者不便直說,只得轉而言天氣,“天涼好個秋”,這句結尾表面灑脫,實則內心沉重,充分表達了作者“愁”之深沉博大。文本解讀此詞通篇言愁,上片描繪出少年涉世未深卻故作深沉的情態,下片寫出滿腹愁苦卻無處傾訴的抑郁,通過“少年”時與“而今”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受壓抑、遭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之情。全詞突出地渲染了一個“愁”字,以此作為貫串全篇的線索,構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淺意深,令人回味無窮。問題探究1.全文圍繞哪那個字來寫的呢?讀上闕: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愁”2、少年時的愁是怎樣的一種愁?為什么(結合“強”字分析)學生自由交流少年時涉世未深,即使登樓,要愁也愁不出來,因而這時的愁是一種無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閑愁。閑愁。知識鏈接知識鏈接:“登樓”《登樓賦》是東漢文學家"建安七子"--王粲的作品。這篇賦主要抒寫作者生逢亂世、長期客居他鄉、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產生思鄉、懷國之情和懷才不遇之憂,表現了作者對時局的憂慮和對國家和平統一的希望,也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負、建功立業的心情。后人常以登樓暗喻“愁”,成了“愁”的代名詞。問題探究3、辛棄疾“愛上層樓”但這種愁是閑愁嗎?老師談談自己的看法,同學們可以參考,(學習態度指導:不唯師、不唯教、不唯書,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見解。少年古時指青年時期,從辛棄疾的生平看,這時的他正處于金人統治區內,看到淪陷區的人們在異族的奴役之下,作為血氣方剛的愛國青年,油然而生收復失地的報國之志。因而這時的愁情也是真實存在的,那就是對淪陷區人民的同情,對國土淪喪的恥辱感,這時的愁,更多是一種渴望收復中原,建立不世功業的志愿和動力,是昂揚而充滿激情的問題探究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4、而今的愁是怎樣的一種愁?而今的愁是胸懷大志,倍受打擊,以致年華虛度壯志難酬的愁,是一種深沉而無法解脫的愁。問題探究5、為什么詞人“欲語還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說卻又不說了?作者處境的殘酷。統治者處處排擠、打擊他,他處處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敢說。0

1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負化付與流水,鬢發蒼蒼,功業無成,而又沒有知音,無人理解。這種孤獨的愁情,跟誰訴說,說了又有什么用,這中間也包含著對南宋小朝廷的無限失望。0

2因為這種失望,所以辛棄疾(欲語還休)0

3問題探究6、詞中的“天涼好個秋”是什么含義,是閑話還是弦外有音?“天涼好個秋”是句閑淡的話,意即言不由衷地顧左右而言他。表明作者骨子里包含著憂郁和憤激之情。化深為淺,化濃為淡,寓沉郁之情于閑淡之中,耐人尋味。但“天涼”和“秋”卻透著無比的凄涼和冷清,有力地襯托了作者無限的愁情這句話看似閑話,平靜灑脫,實則卻深沉含蓄。人說秋色入心即為愁,作者這樣寫,正寫出了內心的無奈和愁緒的無盡。這一腔“愁”,詞人越是不說,越是令人感到愁的沉重。問題探究7、比較少年時登樓與而今登樓的目的有何不同?少年時登樓,是為了登高望遠,抒發自己的豪情壯志。而今登樓,是為了排遣內心的悲憤之情8、文中哪里運用了對比的手法?第一組:“少年”和“而今”對比;第二組:“強說愁”與“欲說還休”對比。第三組:“不識”與“識盡”對比。問題探究9、少年和老年,哪個是主?哪個是賓?少年為賓,老年為主。少年之愁,是可說之愁,是激昂之愁;老年之愁,是無言之愁,是沉郁之愁。而這種濃得化不開、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愁情,才是詞人要傳達的。少年”愛上層樓“的原因是為了寫出新詞,沒有愁而硬要說愁,而今是嘗遍了愁的滋味卻說秋天很美好。“卻道天涼好個秋”的理解是:心中充滿了愁苦,卻無處訴說,只好找個話頭,說說這天涼的秋天。問題探究10、找出文中運用重復手法的句子,并說出其作用。上片中兩個“愛上層樓”重復使用,將兩個不同層次的內容聯系起來,表達了一個完整的意思,真實地寫出了詞人年輕時代的精神面貌。“欲說還休”也有兩層意思。一是因為“識盡”愁滋味,飽經滄桑,歷經坎坷,有說不盡的“愁”。二是當時投降派當權,有“愁”無處可說,說了犯忌,不如不說。重復也同時起到了“中間樞紐”的作用。真題演練1、下列對這首詞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丑奴兒”是詞的標題,“書博山道中壁”是這首詞的副標題。B.這首詞以“愁”字貫穿全篇,著重表現了作者思想成熟的心路歷程。C.詞的上片以“少年不識愁滋味”為核心,回憶了年少時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時光。D.詞的下片表現“而今識盡愁滋味”,愁到極點而無話可說的深沉和悲憤。D真題演練2.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上片中第一個“愛上層樓”,與上句構成因果復句,意謂作者年輕時根本不懂什么是憂愁,所以喜歡登樓賞玩。B.上片中第二個“愛上層樓”,與下句構成因果關系,即因為愛上高樓而觸發詩興,在當時“不識愁滋味”的情況下,也要勉強說些“愁悶”之類的話。C.下片中第一個“欲說還休”緊承上句的“盡”字而來,作者過去無愁而硬要說愁,如今卻愁到極點而無話可說。D.下片中第二個“欲說還休”則是緊連下文的“天涼好個秋”,表現作者積極樂觀,將愁緒寄予自然景色之中的豁達。D真題演練3、下列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A.詞的上片側重回憶作者“少年”時的“愁”,詞的下片側重抒發作者“而今”的“愁”。B.詞的上片作者的情緒悲壯豪放,詞的下片作者的情緒哀婉凄絕,全詞形成鮮明對比。C.詞的上片作者把不諳世事的閑愁當作了愁,詞的下片作者感慨“欲說還休”的愁緒。D.上片中“不識”描繪了年輕時的純真無知,下片中“識盡”概括了作者艱辛的歷程。B真題演練4、理解性默寫:(1)、形成因果關系,疊句的應用把兩個不同層次聯系起來,將上片“不知愁”這一思想表達十分完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表現詩人嘗遍心酸后無可奈何的復雜況味,體現詩人之“愁”的深沉博大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板書設計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上片:少年不識愁滋味過渡:愛上層樓下片:而今識盡愁滋味對比、襯托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XX市XXX小學九年級二班語文課件九年級(上冊)感謝您的觀看!——【南宋】辛棄疾梁甫行尚可曹植(192—232)三國魏詩人。字子建,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的兒子。因富于才學,早年曾被曹操寵愛,一度欲立為太子。及曹丕、曹叡相繼為帝,備受猜忌,郁郁而死。他的詩歌多為五言,前期之作多抒寫人生抱負及宴游之樂,也有少部分反映了社會。后期諸作集中反映其受壓迫的苦悶和對人生悲觀失望的心情。其詩善用比興手法,語言精練而辭采華茂,對五言詩的發展有顯著影響。也善辭賦、散文,《洛神賦》尤著名。宋人輯有《曹子建集》。知識備查作者簡介梁甫行曹植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劇哉邊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整體感知詞語解釋【異氣】氣候不同。【劇】艱難。【行止】行動止息,這里

泛指生活。【林阻】山林險阻之地。【翔】這里指自在地行走。【宇】房屋。/整體感知譯文八方的氣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內,這里有雨那里刮風。海邊的人民生活艱難啊,他們寄身在荒野之中。妻子兒女像禽獸一樣,奔走止息在山林險境。柴門內外多么蕭條啊,狐貍、兔子在我屋里自在地行走。“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是全詩的精華所在。逃民們每日出沒在山林之中,與狐兔爭食爭住,而自己原來的家園卻因為無人居住,反而變成狐兔們自由跳踉、縱情嬉戲的王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