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課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 課后作業 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1頁
第11課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 課后作業 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2頁
第11課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 課后作業 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3頁
第11課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 課后作業 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4頁
第11課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 課后作業 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一、選擇題1.(2023·廣東廣州番禺中學)漢朝盛時“編戶齊民”有5900多萬人,境內的百姓不復以“燕人”“齊人”“秦人”相區別,而是“某郡某縣”人,他們雖方言有異,卻使用著統一的不因語言差異而改變的文字。這表明,當時()A.廢除了郡國并行制B.加強了思想控制C.消除了地區間的隔閡D.增強了民族共同體意識2.(2024·河南周口)面對匈奴的不斷內遷,曹操“恐其戶口滋蔓,浸難禁制”,遂于建安二十一年(216年)誘使南匈奴呼廚泉單于留于鄴城,“聽其部落,散居六郡”。這一做法旨在()A.推動各民族間的交融 B.確保絲路貿易的暢通C.維護北部邊疆的穩定 D.提升君主決策的效能3.(2023·天津紅橋五中)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以下能佐證這一觀點的史實是()A.西北各族尊其為“天可汗”B.南詔王多次遣子弟入唐學習C.唐玄宗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D.唐高宗聯合回紇滅亡西突厥4.(2023·湖北荊州沙市中學)如表所示為唐太宗時期與周邊少數民族的和親情況。這可用于說明唐太宗()時間和親對象宗室女子貞觀初年東突厥貴族阿史那忠定襄縣主貞觀六年(632年)鐵勒別部酋長契苾何力臨洮縣主貞觀十年(636年)東突厥處羅可汗之子阿史那社爾衡陽長公主吐谷渾可汗諾曷缽弘化公主貞觀十四年(640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文成公主貞觀十六年(642年)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新興公主貞觀末年(649年)突厥酋長執失思力九江公主注:“縣主”亦稱“縣公主”,東漢時為皇帝之女的封號,隋唐時部分王女亦有此封號。A.最終平息邊疆地區紛爭B.在外交立場上相對軟弱C.注重籠絡少數民族上層D.受到草原各族人民擁戴5.(2023·黑龍江七臺河期末)茶馬古道是宋朝與西南各族進行貿易的重要通道。宋朝設置茶馬司負責茶葉和馬匹買賣等相關事宜,貿易范圍主要包括今四川、重慶、云南、西藏,輻射到廣西、貴州、甘肅、青海、新疆等地區,并延伸至印度、尼泊爾等國家。由此可知()A.茶馬古道是中西方貿易交流的主要通道B.茶馬古道加強了少數民族和內地的聯系C.西南地區成為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中心D.中央政府加強了對西南地區的直接管轄6.(2023·吉林長春外國語學校)1042年,遼興宗在給宋仁宗的信中寫道:“封圻(疆土)殊兩國之名,方冊(典籍)紀一家之美。”第二年,他又寫道:“兩朝事同一家。”其意在表達遼和宋()A.政治上親如一家 B.經濟上有互補性C.文化上有認同感 D.關系上相互依賴7.(2024·湖南期末)成化元年(1465年),明憲宗下詔規定大幅減少西域地區和國家朝貢的次數和數量,如規定土魯番(今新疆吐魯番)和別失八里三年或五年一貢,貢使不得超過10人,嘉靖二十年(1547年),禮部上奏朝廷,建議對隨意放行西域人的邊官治罪,“頃來濫放入京,宜敕邊臣恪遵此例,濫放者罪之”。這些規定()A.加重了國家財政負擔 B.引發了明朝全面衰落C.加劇了西北邊疆威脅 D.削弱了中西陸路聯系8.(2023·河南駐馬店期末)下表介紹了古代中國從漢代到清初的對外交往,下列評述正確的是()漢代使節出使各國,“遠人賓服”唐代對外使節“到彼宜闡揚經典,使知大國儒教之盛”,都城長安各國使節云集明初朝廷四處宣諭“有貢必封”清初順治曾詔諭“南海諸國……有能傾心向化、稱臣入貢者……與朝鮮一體優待”A.都有利于維護統治秩序穩定B.對外都輸出新型外交理論C.都體現了“中原王朝中心觀”D.外交人員眾多且機構龐大9.(2023·遼寧期末)18世紀末,乾隆帝對英國使節“于(朝貢貿易所賜茶葉、瓷器等)定例之外多有陳乞”的行為大為不滿;針對英方擴大貿易的訴求,他也明確致信英王表示:“然(天朝)從不貴奇巧,并無需爾國置辦物件。”這說明當時()A.英國使節的要求隱含著殖民動機B.中外商品及文化交流存在著阻礙C.乾隆帝極力維護國家的經濟主權D.全球性的貿易網絡以中國為中心10.(2023·廣東江門臺山一中)下面是兩漢西北地區關市史料統計表,這說明關市的設置()時間文獻記載備注景帝前元元年(前156年)復與匈奴和親,通關市,給遺匈奴,遣公主,如故約《史記·匈奴列傳》安帝永初中(110年)鮮卑大人燕荔陽詣闕朝賀。鄧太后“令止烏桓校尉所居寧城下,通胡市”《后漢書·烏桓鮮卑列傳》初平元年(190年)劉虞“勸督農植,開上谷胡市之利,通漁陽鹽鐵之饒,民悅年登”《后漢書·劉虞傳》A.是管轄少數民族的重要手段B.充分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C.是促進民族交融的重要方式D.改變了少數民族的生產方式11.(2023·山東聊城期末)如果能打破“夷夏之辨”等傳統的思想壁壘便可發現,所謂“五胡亂華”的本質是中原王朝控制力衰退與周邊民族勢力崛興所導致的競爭與碰撞,隨之而來的則是各民族共同創造出新的制度、文化,呈現出新的社會面貌,進而形成新的“中國”——隋唐國家。據此推知,這一時期胡漢交融的突出歷史貢獻是()A.避免了社會動蕩 B.助力北方各族封建化C.促進了區域開發 D.推動中國獲得新發展12.(2024·海南統考)唐代前期,統治者針對北部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區眾多,在邊緣諸州設置許多都督府、州來妥善安置之,“形成了擁有中華文化的中國與非漢文化的周邊民族共存這一帝國的雙重構造體制”。這說明,“雙重構造體制”()A.強化中央對邊疆的直接控制B.消除了邊疆地區的分裂隱患C.增強了華夏民族的文化認同D.利于邊疆地區的穩定和發展二、綜合題13.(2023·陜西西安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朝的“中國”多為“中央之國”之意,乃天下的“中心”。“中國”的周邊則居住著“四夷”或“四裔”,是王朝的邊緣。“中國”與“四裔”共同組成了王朝。清順治、康熙兩朝將自己定位為入主中國,他們是趕走“闖賊”,取代明朝成為中國的統治者。雍正帝則對在傳統大一統觀下如何構建滿洲與中國的關系進行了深入辨析,并將清統治者“入主中國”的理念向“我本中國”的理念轉變推進了一大步。綜觀雍正皇帝對于滿洲與中國關系的理論體系主要基于三大方面:一是“華夷一家”“我本中國”;二是“清朝即中國”;三是有德者君天下,“夷”也可以統“華”。——摘編自武沐、楊博皓《明清兩朝中國觀對比研究》材料二明清兩代中央政府在土司地區行政管理上的做法是,在西南邊疆重要地區設置與內地相同的郡縣,并任命流官,形成土官與流官聯合治理西南邊疆地區的態勢。在西藏東部地區與川西藏族地區實施了政教合一制度,在川、青、甘、滇藏區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了土司制度。到了清朝中晚期,清政府在面對農民起義沖擊、西方列強入侵的情況下才一改過去“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在川西北地區強力推動改土歸流,迅速推進國家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有效推動邊疆內地一體化。——摘編自李良品、談建成《“因俗而治”:明清時期土司地區的國家治理政策》(1)根據材料一,指出明清兩代在“中國觀”認識上的不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變化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指出明清兩代對西南和西藏地區實施的不同的管理措施,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產生的歷史影響。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一、選擇題1.(2023·廣東廣州番禺中學)漢朝盛時“編戶齊民”有5900多萬人,境內的百姓不復以“燕人”“齊人”“秦人”相區別,而是“某郡某縣”人,他們雖方言有異,卻使用著統一的不因語言差異而改變的文字。這表明,當時()A.廢除了郡國并行制B.加強了思想控制C.消除了地區間的隔閡D.增強了民族共同體意識解析:從材料中的“而是‘某郡某縣’人”“卻使用著統一的不因語言差異而改變的文字”等信息可以看出,當時所出現的這種現象推動了民族融合,增強了民族共同體意識,故答案為D項;西漢實行郡國并行制,排除A項;這種現象與加強思想控制沒有關系,排除B項;C項中的“消除了”說法絕對,排除。2.(2024·河南周口)面對匈奴的不斷內遷,曹操“恐其戶口滋蔓,浸難禁制”,遂于建安二十一年(216年)誘使南匈奴呼廚泉單于留于鄴城,“聽其部落,散居六郡”。這一做法旨在()A.推動各民族間的交融 B.確保絲路貿易的暢通C.維護北部邊疆的穩定 D.提升君主決策的效能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曹操把南匈奴單于留于鄴城,并讓其部落散居六郡,這一做法意在加強對內遷匈奴部落的控制,維護北部邊疆的穩定,C項正確;A項表述是材料中做法的客觀影響,不是其主觀意圖,排除;材料與確保絲路貿易無關,主要是為了維護邊疆地區的穩定,排除B項;材料與提升君主決策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3.(2023·天津紅橋五中)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以下能佐證這一觀點的史實是()A.西北各族尊其為“天可汗”B.南詔王多次遣子弟入唐學習C.唐玄宗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D.唐高宗聯合回紇滅亡西突厥解析:根據材料“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并結合所學可知,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周邊各民族的擁戴,當時北方和西北地區的各族首領尊奉唐太宗為各族的“天可汗”,A項正確;唐玄宗封南詔首領皮羅閣為云南王,與唐太宗無關,排除B項;唐玄宗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與唐太宗無關,排除C項;唐高宗聯合回紇滅亡西突厥,與唐太宗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4.(2023·湖北荊州沙市中學)如表所示為唐太宗時期與周邊少數民族的和親情況。這可用于說明唐太宗()時間和親對象宗室女子貞觀初年東突厥貴族阿史那忠定襄縣主貞觀六年(632年)鐵勒別部酋長契苾何力臨洮縣主貞觀十年(636年)東突厥處羅可汗之子阿史那社爾衡陽長公主吐谷渾可汗諾曷缽弘化公主貞觀十四年(640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文成公主貞觀十六年(642年)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新興公主貞觀末年(649年)突厥酋長執失思力九江公主注:“縣主”亦稱“縣公主”,東漢時為皇帝之女的封號,隋唐時部分王女亦有此封號。A.最終平息邊疆地區紛爭B.在外交立場上相對軟弱C.注重籠絡少數民族上層D.受到草原各族人民擁戴解析:根據材料“唐太宗時期與周邊少數民族的和親情況”可知,唐太宗時期,通過和親的方式加強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聯系,體現了唐王朝對少數民族首領的籠絡策略,C項正確;和親措施并未完全平息邊疆地區的紛爭,選項表述有誤,排除A項;和親政策并不是中原王朝外交軟弱的表現,排除B項;由材料無法得出唐太宗受到草原各族人民擁戴的相關信息,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5.(2023·黑龍江七臺河期末)茶馬古道是宋朝與西南各族進行貿易的重要通道。宋朝設置茶馬司負責茶葉和馬匹買賣等相關事宜,貿易范圍主要包括今四川、重慶、云南、西藏,輻射到廣西、貴州、甘肅、青海、新疆等地區,并延伸至印度、尼泊爾等國家。由此可知()A.茶馬古道是中西方貿易交流的主要通道B.茶馬古道加強了少數民族和內地的聯系C.西南地區成為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中心D.中央政府加強了對西南地區的直接管轄解析:依據“茶馬古道是宋朝與西南各族進行貿易的重要通道”“宋朝設置茶馬司負責茶葉和馬匹買賣等相關事宜,貿易范圍主要包括今四川、重慶、云南、西藏,輻射到廣西、貴州、甘肅、青海、新疆等地區”,可知茶馬古道加強了少數民族和內地的聯系,有利于宋朝與少數民族之間的貿易往來,B項正確;依據題干可知茶馬古道延伸至印度、尼泊爾等國家,但僅憑這一點不足以得出茶馬古道一定是中西方貿易交流的主要通道,事實上當時中西方貿易交流的主要通道應是絲綢之路,排除A項;題干反映了茶馬古道促進了宋朝與西南少數民族之間的貿易往來,但沒有體現西南地區成為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中心,排除C項;題干反映了宋朝設置茶馬司負責茶葉和馬匹買賣等相關事宜,但不代表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區直接設立行政機構進行管轄,排除D項。故選B。6.(2023·吉林長春外國語學校)1042年,遼興宗在給宋仁宗的信中寫道:“封圻(疆土)殊兩國之名,方冊(典籍)紀一家之美。”第二年,他又寫道:“兩朝事同一家。”其意在表達遼和宋()A.政治上親如一家 B.經濟上有互補性C.文化上有認同感 D.關系上相互依賴解析:依據材料“一家之美”“兩朝事同一家”可知,反映了遼和宋“漢契一體”的中華觀念,說明遼宋文化上有認同感,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遼宋的文化認同,而且遼宋在政治上存在差異和矛盾,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遼宋的文化認同,不能體現經濟上有互補性,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遼宋的文化認同,不能說明關系上相互依賴,排除D項。故選C項。7.(2024·湖南期末)成化元年(1465年),明憲宗下詔規定大幅減少西域地區和國家朝貢的次數和數量,如規定土魯番(今新疆吐魯番)和別失八里三年或五年一貢,貢使不得超過10人,嘉靖二十年(1547年),禮部上奏朝廷,建議對隨意放行西域人的邊官治罪,“頃來濫放入京,宜敕邊臣恪遵此例,濫放者罪之”。這些規定()A.加重了國家財政負擔 B.引發了明朝全面衰落C.加劇了西北邊疆威脅 D.削弱了中西陸路聯系解析:據本題材料信息“大幅減少西域地區和國家朝貢的次數和數量”“對隨意放行西域人的邊官治罪”可知,這些規定削弱了中西陸路聯系,不利于中外之間的交流,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國家的財政支出,不能得出加重了國家財政負擔,排除A項;“全面衰落”的表述過于絕對而且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B項;材料中的規定客觀上有利于明朝西北邊疆地區的安全,排除C項。故選D項。8.(2023·河南駐馬店期末)下表介紹了古代中國從漢代到清初的對外交往,下列評述正確的是()漢代使節出使各國,“遠人賓服”唐代對外使節“到彼宜闡揚經典,使知大國儒教之盛”,都城長安各國使節云集明初朝廷四處宣諭“有貢必封”清初順治曾詔諭“南海諸國……有能傾心向化、稱臣入貢者……與朝鮮一體優待”A.都有利于維護統治秩序穩定B.對外都輸出新型外交理論C.都體現了“中原王朝中心觀”D.外交人員眾多且機構龐大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從漢代到清初,在中國與外國的交往中,都體現了中原王朝中心觀,C項正確;材料與維護統治秩序無關,排除A項;材料與新型外交理論無關,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外交人員人數,排除D項。故選C項。9.(2023·遼寧期末)18世紀末,乾隆帝對英國使節“于(朝貢貿易所賜茶葉、瓷器等)定例之外多有陳乞”的行為大為不滿;針對英方擴大貿易的訴求,他也明確致信英王表示:“然(天朝)從不貴奇巧,并無需爾國置辦物件。”這說明當時()A.英國使節的要求隱含著殖民動機B.中外商品及文化交流存在著阻礙C.乾隆帝極力維護國家的經濟主權D.全球性的貿易網絡以中國為中心解析:據材料“于(朝貢貿易所賜茶葉、瓷器等)定例之外多有陳乞”,“然(天朝)從不貴奇巧,并無需爾國置辦物件”可知,在傳統朝貢貿易和天朝上國思想的影響下,中英之間商品以及文化的交流存在著阻礙,B項正確;僅從材料,無法得出英國的殖民動機,排除A項;材料突出的是朝貢思想和天朝上國思想對中英之間的阻礙,并不能看出其對國家主權的極力維護,排除C項;僅從中英兩國之間的貿易狀況,無法判定全球性的貿易網絡的特點,排除D項。故選B項。10.(2023·廣東江門臺山一中)下面是兩漢西北地區關市史料統計表,這說明關市的設置()時間文獻記載備注景帝前元元年(前156年)復與匈奴和親,通關市,給遺匈奴,遣公主,如故約《史記·匈奴列傳》安帝永初中(110年)鮮卑大人燕荔陽詣闕朝賀。鄧太后“令止烏桓校尉所居寧城下,通胡市”《后漢書·烏桓鮮卑列傳》初平元年(190年)劉虞“勸督農植,開上谷胡市之利,通漁陽鹽鐵之饒,民悅年登”《后漢書·劉虞傳》A.是管轄少數民族的重要手段B.充分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C.是促進民族交融的重要方式D.改變了少數民族的生產方式解析:根據材料“復與匈奴和親,通關市”“令止烏桓校尉所居寧城下,通胡市”“開上谷胡市之利,通漁陽鹽鐵之饒,民悅年登”等信息可知,“和親”“關市”等方式有利于漢族與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民族交融,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中原王朝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置管理機構,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絲綢之路的信息,排除B項;材料涉及民族交融的方式,沒有體現改變了少數民族的生產方式,排除D項。故選C項。11.(2023·山東聊城期末)如果能打破“夷夏之辨”等傳統的思想壁壘便可發現,所謂“五胡亂華”的本質是中原王朝控制力衰退與周邊民族勢力崛興所導致的競爭與碰撞,隨之而來的則是各民族共同創造出新的制度、文化,呈現出新的社會面貌,進而形成新的“中國”——隋唐國家。據此推知,這一時期胡漢交融的突出歷史貢獻是()A.避免了社會動蕩 B.助力北方各族封建化C.促進了區域開發 D.推動中國獲得新發展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隋唐之前中國的民族交融趨勢進一步加強,在民族融合的背景下各民族共同創造出新的制度、文化,呈現出新的社會面貌,這體現出這一時期胡漢交融推動中國獲得新發展,D項正確;“避免了社會動蕩”與題干及史實不符,排除A項;材料并不是強調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封建化過程,材料主要反映了隋唐時期的民族融合,排除B項;據材料無法得出民族交融與區域開發的關系,排除C項。故選D項。12.(2024·海南統考)唐代前期,統治者針對北部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區眾多,在邊緣諸州設置許多都督府、州來妥善安置之,“形成了擁有中華文化的中國與非漢文化的周邊民族共存這一帝國的雙重構造體制”。這說明,“雙重構造體制”()A.強化中央對邊疆的直接控制B.消除了邊疆地區的分裂隱患C.增強了華夏民族的文化認同D.利于邊疆地區的穩定和發展解析:據本題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結論:唐代前期,統治者針對北部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區眾多,在邊緣諸州設置許多都督府、州來妥善安置之,形成了雙重構造體制,有利于強化對邊疆地區的管理,促進邊疆地區的穩定和發展,D項正確;“直接控制”,表述錯誤,應是間接控制,排除A項;“消除”,表述絕對,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對邊疆地區的管理,并不是文化認同,排除C項。故選D項。二、綜合題13.(2023·陜西西安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朝的“中國”多為“中央之國”之意,乃天下的“中心”。“中國”的周邊則居住著“四夷”或“四裔”,是王朝的邊緣。“中國”與“四裔”共同組成了王朝。清順治、康熙兩朝將自己定位為入主中國,他們是趕走“闖賊”,取代明朝成為中國的統治者。雍正帝則對在傳統大一統觀下如何構建滿洲與中國的關系進行了深入辨析,并將清統治者“入主中國”的理念向“我本中國”的理念轉變推進了一大步。綜觀雍正皇帝對于滿洲與中國關系的理論體系主要基于三大方面:一是“華夷一家”“我本中國”;二是“清朝即中國”;三是有德者君天下,“夷”也可以統“華”。——摘編自武沐、楊博皓《明清兩朝中國觀對比研究》材料二明清兩代中央政府在土司地區行政管理上的做法是,在西南邊疆重要地區設置與內地相同的郡縣,并任命流官,形成土官與流官聯合治理西南邊疆地區的態勢。在西藏東部地區與川西藏族地區實施了政教合一制度,在川、青、甘、滇藏區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了土司制度。到了清朝中晚期,清政府在面對農民起義沖擊、西方列強入侵的情況下才一改過去“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在川西北地區強力推動改土歸流,迅速推進國家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有效推動邊疆內地一體化。——摘編自李良品、談建成《“因俗而治”:明清時期土司地區的國家治理政策》(1)根據材料一,指出明清兩代在“中國觀”認識上的不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變化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指出明清兩代對西南和西藏地區實施的不同的管理措施,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產生的歷史影響。答案:(1)不同:明:以漢族為中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