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出題人歷史組審核人歷史組高一年級歷史限時訓練本套題測試內容:高一年級歷史限時訓練本套題測試內容:第20課限訓第一部分基礎夯實1.1952年,蘇聯某集體農莊的統計數據顯示:生產1公擔馬鈴薯的成本是40盧布,而它的收購價格僅為3盧布。1952~1953年,生產谷物、牛肉、豬肉和牛奶都是賠本的,而這種現象在蘇聯各地的集體農莊是“普遍存在的”。據此可知,當時的蘇聯(
)A.農業機械化落后于西方 B.受制于西方的經濟封鎖C.糧食緊缺現象較為普遍 D.經濟體制改革勢在必行2.有學者在評價蘇聯某一時期時說:“這一時期,蘇共領導人對蘇聯的改革設計既缺乏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方向,又缺乏總體上的判斷與把握??他的統治集團已基本上喪失了與人民大眾的血肉聯系,喪失了其應有的代表性和先進性,淪為一個老朽腐敗的特權集團。”由此可知,“這一時期”是(
)A.斯大林時期 B.赫魯曉夫改革時期C.勃列日涅夫改革時期 D.戈爾巴喬夫改革時期3.以“一半是失敗,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這種較長遠的政治眼光來看,赫魯曉夫時期的蘇聯是社會主義改革的一次失敗的嘗試,但我們對赫魯曉夫的改革不應全盤否定,主要原因是其改革(
)A.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 B.使蘇聯躍升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C.使得農業領域的改革成就顯著 D.拋棄了以計劃經濟為主導的模式4.20世紀50年代,蘇聯政府發動大規模的宣傳運動,動員人民前往西伯利亞等地區墾荒。墾荒運動使1954-1958年蘇聯的糧食產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長。但到了1959年,墾荒區就出現了后繼乏力的跡象。導致這一狀況的因素包括(
)①政府對農業發展缺乏足夠的重視
②擴大耕地面積而未改變發展模式③運動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④社會生活需求發生了變化A.①②B.①③C.②③ D.②④5.赫魯曉夫為了改變蘇聯農業長期落后的面貌,于1953年開始推行他的“處女地”計劃。他動員來了5萬臺拖拉機,6000輛卡車,在西伯利亞廣袤的草原上播下了幾十噸的種子。結果冬小麥全部被凍死,到1960年,“處女地”幾百萬英畝的土地,變成了沙漠。這說明赫魯曉夫改革(
)A.主觀行政命令違背自然規律 B.科學運用人的主觀能動性C.符合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 D.缺乏明確具體的改革思路6.1953年,蘇聯采取了一系列鼓勵發展個人副業的措施,有人稱之為一種使私人生產受益的“新經濟政策”。1958年蘇聯農業實現豐收。對此赫魯曉夫指出:蘇聯“在短期內克服了農業生產的落后狀態”,個人副業“將逐漸失去它的意義”。據此可知,赫魯曉夫改革(
)A.延續了新經濟政策的措施 B.缺乏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C.實現了國民經濟協調發展 D.改革措施脫離蘇聯實際情況7.1953年,蘇聯爆炸首顆氫彈;1954年,蘇聯建成世界上首座核動力發電站;1957年率先發射人造衛星上天;1961年實現人類首次宇宙航行。這一時期,蘇聯建立了核工業、無線電電子工業、儀表工業、宇航工業、噴氣式飛機制造業。這些成就的取得(
)A.反映出計劃體制效率較高 B.推動了世界多極化發展C.增強了蘇聯的國際影響力 D.鞏固了社會主義陣營8.赫魯曉夫認識到了“經濟管理方面過分集中”的弊端,但他對“社會主義經濟的性質是計劃經濟”堅信不疑。勃列日涅夫繼續這一觀點,并重申“計劃工作是……中心環節和核心”。據此可知,蘇聯改革的失敗主要在于(
)A.違背經濟發展的規律 B.國家機構的日益膨脹C.經濟體制的僵化保守 D.改革過程中小修小補9.1959年夏天,美國在莫斯科舉行了為期6周的博覽會,幾乎所有的參展商品都受到了蘇聯民眾的喜愛和好評,就連當時的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也手持一杯美國某知名品牌的飲料,在各國記者的攝像機面前露出了滿意的表情。據此可知,這次博覽會(
)A.折射出蘇聯經濟發展的隱憂 B.促使蘇聯的改革重心轉向工業C.改善了蘇聯民眾的生活水平 D.表明美蘇經濟具有高度互補性10.有人評論赫魯曉夫是“徘徊在新舊時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腳跨進了新時代,而另一只腳又由于歷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舊時代的泥淖中而不能自拔。”認為“他的一只腳跨進了新時代”的史實依據有(
)①他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個人崇拜②他為重建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作出了努力③他對計劃經濟體制發起了沖擊④他描繪了“20年內蘇聯將基本建成共產主義社會”的藍圖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11.有學者認為,當西方國家正在“滯脹”和經濟增長率消失中掙扎時,蘇聯創造了破紀錄的產量。以1984年為例,蘇聯的鋼產量超過美國的80%,鐵礦產量是美國的6倍。但蘇聯的繁榮是一種錯覺,公布的增長和產量數據與它們實際的經濟表現沒有關系。在蘇聯,工業的“成功”意味著滿足專斷而任意的定額,不管生產貨物的質量、產品的實際需要或生產的成本。材料旨在說明(
)A.蘇聯戈爾巴喬夫改革勢在必行 B.西方發展經濟要避免使用計劃手段C.高度集中的體制阻礙經濟健康成長 D.蘇聯未發生滯脹證明蘇聯工業化的成功12.1978年.蘇聯個人副業固定生產資金只占全蘇聯農業固定生產資金的很少部分,但蘇聯個人副業的產值卻占農業總產值的25%。個人副業生產的土豆占全國土豆總產量的61%.蔬菜占29%,肉占29%,奶占29%.集體農莊莊員個人副業的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25.2%.這一史實可用來說明,當時蘇聯(
)A.糧食短缺問題得到了解決 B.重視工業化建設忽視農業C.農業集體化措施存在弊端 D.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的發展13.有學者指出,蘇聯過度的擴張,不僅消耗了蘇聯的國力,而且還加劇了國民經濟的軍事化,導致經濟結構更加畸形,損害了蘇聯的經濟。到1978年,蘇聯的軍費開支已占世界首位。由此可知(
)A.美蘇爭霸惡化了蘇聯經濟 B.勃列日涅夫改革沒有成效C.斯大林模式逐漸得以突破 D.蘇聯積極適應新科技革命14.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極力批判“市場社會主義”,當時報刊文章認為,“市場社會主義”是一種資產階級的“邪說”,它是“右傾修正主義”作為計劃工作“民主化”向“官僚主義”作斗爭的借口,實際上會使經濟離開黨和國家的政策。這表明,當時蘇聯(
)A.經濟體制改革的停滯 B.公有經濟的衰敗C.人民生活的極大改善 D.思想理論的僵化15.關于二戰后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下列表述準確的是(
)①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也經歷了曲折②蘇聯由沿用斯大林時期創建的模式到成功改革此模式③中國由學習蘇聯模式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④東歐國家從照搬蘇聯模式到謀求自主發展的道路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6.后斯大林時代,蘇聯加大對農業的投資力度,不斷提高農產品的收購價格,但為了保持食品的低價,國家不得不擴大物價補貼規模,1989年用于食品需求的補貼金在國家預算中占到支出部分的三分之一左右。上述現象說明蘇聯(
)A.產業結構失衡有所改善 B.國家財政狀況漸趨好轉C.居民消費結構尚需優化 D.經濟體制改革舉步維艱17.戈爾巴喬夫把“民主”“多元化”概念引入經濟領域,認為蘇聯主要而又刻不容緩的任務是全面改革所有制關系,進行財產非國有化,實現所有制私有化。由此可知,戈爾巴喬夫改革(
)A.完善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 B.認識到了蘇聯社會的根本問題C.背離了社會主義發展方向 D.實現了政治與經濟的統籌推進18.1986年,戈爾巴喬夫第一次提出了“全面改革”的概念,主張不僅“要對經濟關系和全部社會關系進行深刻的變革”,而且要對社會進行真正的革命性的和全面的改革。由此可知,戈爾巴喬夫(
)A.認識到深入改革的重要性 B.把政治改革作為改革重點C.旨在糾正前任改革的弊端 D.改革的側重點搖擺不定19.自蘇共二十七大以來,蘇聯的經濟體制改革方案幾經變化。1987年通過了根本改革經濟體制的基本原則之后,又于1989年底提出經濟健康化計劃,1990年5月又提出向可調節市場經濟過渡的《構想》,8月底推出“500天計劃”。這說明蘇聯經濟體制改革(
)A.具體方案在不斷優化 B.從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C.缺乏一貫性和堅決性 D.致力調整國民經濟比例失衡20.蘇聯流傳著一則笑話,這則笑話把蘇聯比作一列因鐵軌已到盡頭,無法繼續前進的火車。每個領導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處理這場危機:“斯大林下令把司機和列車員槍決;赫魯曉夫則為他們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簾拉上并命令左右搖動列車,造成列車正在運行的假象;戈爾巴喬夫則拉開窗簾,把身子探出窗外大聲喊道:‘前面沒有鐵軌了,前面沒有鐵軌了!'最后,戈爾巴喬夫決定把火車拆了,到有鐵軌的地方再拼裝起來。”戈爾巴喬夫“把火車拆了”主要是指(
)A.擴大企業自主權,利用獎金等經濟杠桿 B.平反冤假錯案,強調集體領導C.取消蘇共領導地位,放棄社會主義制度 D.實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體制21.1953年,南斯拉夫政府頒布法令,允許解散農業生產合作社,并逐步取消農產品征收制度,實行了農產品自由貿易。1961年,南斯拉夫又通過法律規定,企業由部分進口自由轉變為完全進口自由,同時有權在完稅后決定企業和個人之間分配的比例。南斯拉夫的這些舉措(
)A.徹底突破了蘇聯模式的束縛 B.迷失了社會主義的方向C.有利于增強社會經濟的活力 D.導致了東歐劇變的發生22.據統計,經互會國家對外貿易總額的60%是在內部進行的,能源和其他原料的80——90%由內部供應,蘇聯機器技術產品進口的60%來自經互會國家。該統計反映出(
)A.蘇聯加強對東歐各國經濟援助 B.東歐的社會主義改革成效顯著C.西歐經濟一體化進程受到阻礙 D.經互會國家間經濟依存度較高23.20世紀80年代初,波蘭本國實行軍管后,美國政府強烈要求國際金融組織嚴格控制對波蘭的貸款,阻撓波蘭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員,迫使蘇聯為穩定波蘭局勢買單。同時,美國政府還利用蘇東陣營內部的問題,推動蘇東地區的“自由化”。美國這些做法(
)A.強化了西方資本主義陣營的勢力滲透 B.說明美蘇對抗形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C.旨在弱化蘇聯對東歐地區的管控力度 D.開啟了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歷史進程24.馬歇爾計劃出臺的過程中,東歐各國及其共產黨內的部分領導人對這一計劃表示感興趣,尤以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最為積極。這一現象加劇了蘇聯的警惕。蘇聯認為,只有軍事上的影響是不夠的,“意識形態和制度的一致性才能提供可靠的保障”。據此可推知(
)A.東歐的蘇聯模式化加深 B.社會主義改革迷失方向C.美蘇的對抗趨于白熱化 D.援助計劃誘導東歐劇變25.1989年,喬治·布什就任美國總統后,在外交上對東歐國家區別對待。根據如表,布什“區別對待”東歐國家的目的是(
)波蘭、匈牙利因團結工會獲得合法地位而專門制定“援助波蘭行動計劃”,贊賞匈牙利“走在撕開鐵幕的最前面”,并向其提供2500萬美元發展資金。羅馬尼亞、東德以兩國“拒絕任何變革”、“嚴重侵犯人權”等理由進行經濟報復,如禁止從羅馬尼亞進口商品、禁止國際組織向羅馬尼亞提供貸款等。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兩國改革“起步晚且進展小”,絕不輕易給予經濟實惠。A.扭轉美國在“冷戰”中的被動地位 B.維護雅爾塔體系的國際秩序C.加速東歐國家“和平演變”的進程 D.建立美國為主導的單極世界26.1968年7月16日出席華沙會議的蘇、波、匈、保、東德五國領導人聯名致信給捷共中央,“我們不能坐視敵對勢力把你們的國家推離社會主義的道路并且引起使捷克斯洛伐克表示,脫離社會主義大家庭的危險。這已經不僅是你們一國的事情了。”這一事件(
)A.表明社會主義陣營開始瓦解 B.源自于美國對東歐的和平演變C.不利于東歐國家的獨立發展 D.加速了蘇東劇變和多極化趨勢27.1965年,蘇共中央開始實行“新經濟體制”,按部門原則建立中央和加盟共和國各專業部;減少下達給企業的計劃指標,引導企業關注產品銷售額、利潤額和盈利率。這表明新經濟體制旨在(
)A.提升國民經濟調控的專業化 B.增強管理和企業的經濟活力C.徹底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縛 D.借鑒歐美國家市場調節經驗28.20世紀50-80年代,蘇聯和東歐進行了三波改革,但都未取得實質性突破。與蘇聯相比,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勞動力75%在農業部門,蘇聯75%在工業部門;蘇聯已將社會保障網擴展至城鄉全體勞動者,而中國享受保障的只有占勞動者總數20%的城市勞動者。這些數據反映了(
)A.蘇聯的社會保障優于中國 B.中國改革的阻力相對較小C.中國的改革成就高于蘇聯 D.中國的改革開放勢在必行29.赫魯曉夫上臺后,許多集體農莊“人們的勞動態度完全變了樣,以前生產隊長必須一個個的勸人們到田間或者谷場區勞動,而現在則操另一種心:怎樣想出一些工作來好讓人們有活干”。這一現象(
)A.體現“新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效 B.得益于勞動分配制度的改革C.扭轉了國民經濟比例失調的局面 D.是對農業集體化的根本調整30.下表二戰后蘇聯出口商品構成比例變化表(部分)年份產品比例19501960197019801985機械設備/%12.320.721.515.813.9燃料和電力/%3.916.215.646.952.7礦石、金屬及其制品/%10.820.219.68.87.5糧食及糧食加工品/%21.113.18.41.91.5日用工業產品/%4.92.92.12.52.0根據此表可知,蘇聯(
)A.扭轉了片面發展重工業的局面 B.赫魯曉夫改革改善了國內民生C.經濟發展日益倚重于能源出口 D.勃列日涅夫改革提高生產效益二、材料分析題3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我們計劃(說我們計劃欠周地設想也許較確切)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列寧《十月革命四周年》,《列寧全集》第四十二卷材料二必須再退,再后退,從國家資本主義轉到由國家調節買賣和貨幣流通。商品交換沒有得到絲毫結果,私人市場比我們強大,通常的買賣貿易代替了商品交換。——《列寧全集》材料三農業集體化運動用強制的手段和“階級斗爭”的方式完成生產關系的變革,使蘇聯建構起完整的計劃經濟體制。從此,國家對農民有了強制征糧的穩定機制,以農民“貢稅”滿足高速工業化的資金需求。——摘編自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蘇俄經濟政策“轉到由國家調節買賣和貨幣流通”的原因。(2)“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這是鄧小平對材料二中提到的政策的評價,結合蘇俄的相關史實加以說明。(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赫魯曉夫針對“貢稅”的改革措施,并對赫魯曉夫的經濟改革措施予以評價。32.在世界歷史的漫漫進程中,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都在探索一條適合自身經濟發展的道路。在這些探索中,我們看到了成功與失敗,我們也得到了啟迪與借鑒。材料一
1932年羅斯福入住白宮時,美國正是“一片痛苦的海洋”。失業的人們四處游蕩,在夏日的酷暑里,在蒼蠅成群的垃圾堆中尋找食物,他們甚至不放過變質的肉,因為他們可以將“最壞的部分去掉后再食用”,他們還會摘下眼鏡食用壞掉的肉,因為“這樣就看不見肉上的蛆了”……——選自亞當.科恩著《無所畏懼》材料二
從二戰結束到20世紀70年代初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盛行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出現了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縮小貧富差距,減少因貧困引發的社會問題,進行了政策的調整……商業、運輸業、金融、保險、房地產業、電信業、水、電、煤氣供應等公共事業在不斷擴大……(20世紀九十年代)在美國形成了一種以知識經濟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的經濟增長模式。——節選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2》(人教版)材料三
(戈爾巴喬夫剛上臺時)蘇聯雖然號稱“最發達的社會主義國家”,但主要消費品長期供應不足。經過七十多年的建設,1985年蘇聯人均GNP為3396美元,不僅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而且還落后于亞洲、拉丁美洲一些國家。蘇聯人均收入為西方國家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由于蘇聯實行控制消費、高積累的政策,蘇聯人的生活水平與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費品長期短缺,供給不足,經常需要憑票供應,暗藏了通貨膨脹的危險,人民生活水平從革命前的居歐洲第五位下降到在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1985年人均住房面積僅15平方米,為西方國家的50%;每百戶汽車擁有量為14輛,僅為西方國家的17.50%。——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中美國正是“一片痛苦的海洋”具體指什么?羅斯福采取了怎樣的措施最終使美國社會擺脫了“痛苦”?(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二戰后的資本主義國家有哪些新變化?(3)材料三反映了蘇聯社會發展的什么問題?其根本原因是什么?(4)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體制和模式前后都發生過許多的變化,從中你得到了哪些啟示?3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59年9月,赫魯曉夫訪美后,在蘇聯推動玉米的擴種工作。1960年,蘇聯玉米播種面積達到2800公頃,1962年又擴大到3700公頃,在日光不足的高緯度地區,農民也被迫種植玉米。1959—1962年,農產品的年均增長率僅為1.7%;1963年,則為負增長,按價值計算的總產量低于1958年的水平,國內的面包供應出現了嚴重困難。嚴重缺糧和缺飼料,導致蘇聯農場大量屠宰牲畜,結果使得肉、油、蛋及其他產品嚴重缺乏。到1964年,肉類產品在各地幾乎普遍出現長時間脫銷。——摘編自陸南泉《蘇俄經濟改革二十講》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上臺后,在改革農業管理體制和發展農業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于1969年制定了新的《集體農莊示范章程》。從1965年起,國家實行“固定收購,超售獎勵”的辦法。同時,大范圍地提高收購價格。對莊員實行有保障的勞動報酬制度,對個體農牧副業發放銀行貸款,減少稅收,放寬私有牲畜頭數,擴大擁有宅旁園地的居民范圍,放松農莊市場價格。大量增加農業投資,用以解決農業機械化、化學化、電氣化、水利化和土壤改良等。同時,注意建設農產品商品基地,加強農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和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1966—1970年,蘇聯農業總產值年增長率達4.2%,較1961—1965年提高1.9%。1981年,蘇聯的小麥、甜菜、土豆、牛奶等產量已居世界第一位,棉花、肉、蛋的產量居第二位,谷物產量居第三位。但是,蘇聯農業落后問題未得到根本解決,國家統得仍然過多,“吃大鍋飯”問題仍然存在。——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下卷》(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20世紀60年代初蘇聯出現物資供應困難局面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概括勃列日涅夫農業改革的措施,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其簡要評價。1.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蘇聯。據材料可知,蘇聯各地的集體農莊“普遍存在的”產品的成本高于價格的現象,說明當時的經濟體制出現問題,其經濟體制改革勢在必行,D項正確;材料中沒有蘇聯與西方的對比信息,無法判定機械化是否落后于西方,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涉及西方經濟封鎖的信息,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農產品成本高于價格,而非糧食緊缺,排除C項。故選D項。2.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蘇聯。根據材料“缺乏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方向,又缺乏總體上的判斷與把握”“喪失了與人民大眾的血肉聯系,喪失了其應有的代表性和先進性,淪為一個老朽腐敗的特權集團”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戈爾巴喬夫改革放棄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和蘇共的領導地位,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改革,不僅導致國內思想的混亂,還加速了蘇聯統治集團內部的腐化,最終導致蘇聯解體,D項正確;斯大林時期蘇共領導人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赫魯曉夫改革時期蘇共領導人沒有放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和蘇共的領導地位,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勃列日涅夫改革時期蘇共領導人沒有放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和蘇共的領導地位,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3.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蘇聯)。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赫魯曉夫積極推行農業改革,注重民生經濟改善,他的改革沖擊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開了蘇聯社會主義改革的閘門,具有探索性和開創性,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A項正確;使蘇聯躍升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是在勃列日涅夫統治時期,排除B項;赫魯曉夫改革側重于農業,但由于其急躁冒進,不顧客觀實際,倡導“種植玉米運動”,導致糧食減產,因此農業成就顯著的說法錯誤,排除C項;赫魯曉夫的改革并未改變以計劃經濟為主導的模式,沒有擺脫斯大林模式,排除D項。故選A項。4.C【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赫魯曉夫時期蘇聯。根據材料,墾荒運動到了后期出現了后繼乏力的跡象,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是隨意擴大耕地面積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導致產量下降,②③符合題意,C項正確;政府對農業發展很重視,但是沒有正確理論指導,①不符合題意,排除AB項;當時社會需求沒有發生變化,④不符合題意,排除項。故選C項。5.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3-1960年(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赫魯曉夫改革時期,忽視西伯利亞的自然環境,最終導致草原變成了沙漠,說明主觀行政命令違背自然規律,A項正確。根據材料,赫魯曉夫改革失敗,說明其并未科學運動人的主觀能動性,并不符合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排除BC項;根據材料“他動員來了5萬臺拖拉機,6000輛卡車”可知赫魯曉夫并不缺乏具體的改革思路,排除D項。故選A項。6.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3年、1958年(蘇聯)。據材料“赫魯曉夫在1953年采取了一系列鼓勵發展個人副業的措施,1958年蘇聯農業實現豐收,赫魯曉夫認為個人副業”“將逐漸失去它的意義”,表明赫魯曉夫在經濟政策的實施上沒有繼承性,這說明赫魯曉夫改革缺乏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B項正確;赫魯曉夫改革沒有延續新經濟政策的措施,排除A項;赫魯曉夫改革沒有實現國民經濟協調發展,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改革措施脫離蘇聯實際情況,排除D項。故選B項。7.C【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提示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50、60年代(蘇聯)。據本題材料“這一時期,蘇聯建立了核工業、無線電電子工業、儀表工業、宇航工業、噴氣式飛機制造業”結合學知識可知,二戰后,蘇聯順應新科技革命的時代潮流,在原子能的開發利用、電子技術、航天技術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這增強了蘇聯的國際影響力,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計劃體制的效率高低,排除A項;蘇聯為世界兩極格局的一極,排除B項;20世紀50年代末,中蘇關系破裂,表明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開始瓦解,排除D項。故選C項。8.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蘇聯)。根據材料“社會主義經濟的性質是計劃經濟”“計劃工作是……中心環節和核心”可知,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都沒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因此蘇聯改革失敗主要在于經濟體制的僵化保守,C項正確;計劃經濟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違背經濟發展的規律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國家機構的日益膨脹不屬于改革失敗原因,排除B項;改革過程中小修小補屬于改革的局限性,而題干問的是原因,排除D項。故選C項。9.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9年(蘇聯)。根據材料可知,蘇聯領導人對美國某知名品牌飲料很滿意,側面反映出蘇聯人民的生活水平較低,折射出蘇聯經濟發展的隱憂,A項正確;斯大林時期蘇聯的改革重心已經轉向工業,排除B項;博覽會不能改善蘇聯民眾的生活水平,排除C項;高度互補性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A項。10.B【詳解】本題是多項組合題。時空:二戰后(蘇聯)。據材料及所學可知,①的表述符合史實,在蘇共二十大的秘密報告上作出的。②的表述符合史實,赫魯曉夫平反冤假錯案,強調集體領導,改革干部制度等。③的表述符合史實,赫魯曉夫對舊體制進行改革,改革注入市場經濟成分,取得一些成效。B項正確;④的表述不符合史實,赫魯曉夫改革失敗而下臺,蘇聯未能建成共產主義社會,排除ACD項。故選B項。11.C【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蘇聯)。據材料“但蘇聯的繁榮是一種錯覺,公布的增長和產量數據與它們實際的經濟表現沒有關系。在蘇聯,工業的‘成功’意味著滿足專斷而任意的定額,不管生產貨物的質量、產品的實際需要或生產的成本。”可知,蘇聯工業在高度集中的體制下發展,但存在著問題,即高度集中的體制阻礙經濟健康成長,C項正確;材料沒有講述蘇聯戈爾巴喬夫改革勢在必行,排除A項;從材料無法得出西方發展經濟要避免使用計劃手段的論斷,排除B項;材料講述蘇聯工業在高度集中的體制下發展,但存在著問題,可見蘇聯工業化并未成功,排除D項。故選C項。12.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78年(蘇聯)。據本題材料圖片信息可知,蘇聯是勃列日涅夫統治時期,推行的農業措施以集體農莊莊員為主,結合所學可知推行的是農業集體化措施,C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糧食短缺問題,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農業方面,排除B項;這時期注重發展軍事工業,農業的發展狀況不好,排除D項。故選C項。13.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78年(蘇聯)。根據材料信息,美蘇爭霸時期蘇聯過度的擴張,加劇了軍事工業的發展,從而加劇了經濟結構的畸形化,體現了美蘇爭霸惡化了蘇聯經濟,A項正確;勃列日濕夫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排除B項;這一時期蘇聯經濟結構更加畸,即重工業畸形發展,體現了其沒有突破斯大林模式,也沒有適應新科技革命要求去發展高新科技產業,排除C、D兩項。故選A項。14.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本題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時空是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20世紀60-80年代初)的蘇聯。根據材料信息“極力批判‘市場社會主義’”、“‘市場社會主義’是一種資產階級的‘邪說’”、“實際上會使經濟離開黨和國家的政策”可知當時蘇聯依然堅守高度集中在計劃經濟體制,認為在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市場經濟是錯誤的,思想理論僵化,D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蘇聯正在進行勃列日涅夫改革,排除A項;蘇聯的衰敗是“蘇聯模式”的問題,并不是公有經濟的問題,排除B項;材料沒有信息涉及民眾生活,排除C項。故選D項。15.C【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二戰后社會主義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后,社會主義從一國擴展到多國,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這些國家經歷了快速發展與艱難曲折的改革,①正確。蘇聯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的改革沒能突破斯大林時期創建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②錯誤。新中國成立后仿照蘇聯模式建立計劃經濟體制,改革開放后,中國以農村改革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③正確。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前后,東歐各國人民經過艱苦斗爭,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東歐各國著手恢復遭到戰爭破壞的經濟,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但大多采取蘇聯模式,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一些東歐國家希望擺脫蘇聯控制,通過改革,走自己獨立發展的道路,④正確。C項正確;排除A、B、D項。故選C項。16.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1989年左右的蘇聯。根據材料可知,1989年蘇聯的經濟改革,為了保證食品的低價,國家不得不增加食品價格補貼,加重了國家的經濟負擔,折射出政府無法通過經濟改革穩定物價水平,說明經濟體制改革舉步維艱,D項正確;材料僅涉及政府對食品提供價格補貼的相關信息,無法得出產業結構失衡有所改善的結論,排除A項;國家增加食品價格補貼,加重了國家的經濟負擔,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居民消費結構的相關信息,與題意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7.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蘇聯)。根據材料“進行財產非國有化,實現所有制私有化”及所學知識可知,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經濟基礎的公有制被取消,體現了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C項正確;戈爾巴喬夫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并非完善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排除A項;蘇聯社會的根本問題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而非社會主義公有制,排除B項;材料只體現了戈爾巴喬夫在經濟上的改革,沒有體現政治改革,排除D項。故選C項。18.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86年(蘇聯)。根據材料可知,戈爾巴喬夫主張對蘇聯經濟和社會進行全面改革,這符合當時蘇聯需要深化改革的社會現狀,說明其認識到了深入改革的重要性,A項正確;材料未提及把政治改革作為重點,排除B項;“旨在糾正前任改革的弊端”說法錯誤,排除C項;改革的側重點搖擺不定與材料中“全面改革”不相符,排除D項。故選A項。19.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87年至1990年(蘇聯)。從材料看,蘇聯的經濟體制改革方案頻繁變動,最終會使得前面的種種方案沒有一個是貫徹到底,缺乏一貫性和堅決性,C項正確;結合所學可知,蘇聯最終解體,其改革方案沒有促進蘇聯的進步,改革方案沒有不斷優化,排除A項;“根本改革經濟體制的基本原則”僅是方案口號,并不意味著從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調整國民經濟比例問題,排除D項。故選C項。20.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戈爾巴喬夫時期的蘇聯。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戈爾巴喬夫“把火車拆了”主要是指其取消蘇共領導地位,放棄社會主義制度,從而直接導致了蘇聯的解體,C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擴大企業自主權,利用獎金等經濟杠桿是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的舉措,排除A項;平反冤假錯案,強調集體領導是赫魯曉夫執政時期的舉措,排除B項;實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體制是斯大林執政時期的舉措,排除D項。故選C項。21.C【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目的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歐洲)。根據材料可知,南斯拉夫改革策略中,不僅發揮商品貨幣關系,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還降低政府對企業的干預,增強企業的自主性,這些舉措有利于增強南斯拉夫的社會經濟活力,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C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南斯拉夫改革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并最終失敗,排除A項;南斯拉夫改革未放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展,排除B項;20世紀80年代末東歐劇變才發生,排除D項。故選C項。22.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經互會國家)。據材料“經互會國家對外貿易總額的60%是在內部進行的,能源和其他原料的80-90%由內部供應,蘇聯機器技術產品進口的60%來自經互會國家”可知,經互會國家對外貿易主要在內部進行,能源和其他原料主要來自經互會國家,這說明經互會國家間經濟依存度較高,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蘇聯對東歐各國經濟援助,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東歐的社會主義改革,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西歐經濟一體化進程,排除C項。故選D項。23.C【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80年代初(世界)。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結論是:20世紀80年代,美國運用經濟手段打壓波蘭,并利用蘇東陣營內部問題推動蘇東地區的“自由化”結合所學可知,美國這些做法旨在削弱蘇聯對東歐地區的管控,C項正確;材料中美國主要利用了經濟手段和蘇東陣營內部問題,而不是勢力滲透,排除A項;當時美蘇對抗的形式仍然是冷戰,并未發生變化,排除B項;材料中的事件與蘇聯的解體沒有直接聯系,所以“開啟了”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C項。24.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二戰后(世界)。根據材料可知,東歐各國對馬歇爾計劃產生了極大興趣,為防止社會主義陣營出現分裂,蘇聯計劃加大在軍事、意識形態和制度上對東歐國家的控制,這強化了東歐國家在發展模式上與蘇聯的一致性,A項正確;馬歇爾計劃出臺時1948年,此時東歐國家在建立或剛剛建立社會主義,還沒有進行社會主義改革,“迷失方向”的說法不準確,排除B項;材料無法得出美蘇對抗趨于白熱化的結論,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東歐劇變發生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25.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89年(美國、東歐國家)。結合所學知識,1989年世界處于兩極格局之下,美蘇冷戰仍在繼續,布什“區別對待”東歐國家的目的在于加速瓦解東歐,C項正確;這一時期美國在“冷戰”中處于主動地位,排除A項;維護雅爾塔體系的國際秩序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項;材料體現不出美國建立單極世界的目的,排除D項。故選C項。26.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68年(東歐)。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開始改革,受到了蘇、波、匈、保、東德五國的干預,因此不利于東歐國家的獨立發展,C項正確。根據所學可知,蘇聯的大國主義和民族利己主義所導致的東歐國家反對蘇聯控制的斗爭,以及中蘇關系的破裂,表明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開始瓦解,排除A項;美國對東歐的和平演變屬于客觀因素,且材料并未涉及,排除B項;20世紀80年代末蘇東劇變和多極化趨勢明顯,與材料內容關系不大,排除D項。故選C項。27.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時空是1965年的蘇聯。根據材料“1965年,減少下達給企業的計劃指標,引導企業關注產品銷售額、利潤額和盈利率”及所學可知,該時期蘇聯的這些改革舉措減少下達給企業的計劃指標,引導企業關注產品銷售額、利潤額和盈利率,意在擴大企業自主權,增強企業的活力,B項正確;材料只是加大企業的自主權,與整個國家國民經濟的調控無關,排除A項;勃列日涅夫改革只是對傳統體制的修修補補,無法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C項;材料中的舉措僅僅調整了國家與企業之間的行政和經濟關系,體現不借鑒歐歐美國家的市場調節,排除D項。故選B項。28.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蘇聯和東歐、中國)。材料中提到蘇聯和東歐改革未取得實質性突破,同時對20世紀80年代初中蘇情況進行對比,蘇聯較高的工業化人口占比和完善的社會保障網使得改革需要觸及的面較大,從而決定了改革的難度阻力較大,而中國“享受保障的只有占勞動者總數20%的城市勞動者”,比例相對較小,所以中國改革的阻力相對較小,B項正確;蘇聯的社會保障優于中國不是材料反映的情況的主旨,材料主要想強調蘇聯和中國改革阻力問題,排除A項;材料沒有對中蘇改革成就進行對比,排除C項;20世紀80年代中國已經實行改革開放,排除D項。故選B項。29.B【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原因題和影響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的蘇聯。材料“以前生產隊長必須一個個的勸人們到田間或者谷場區勞動,而現在則操另一種心:怎樣想出一些工作來好讓人們有活干”反映了赫魯曉夫改革時期,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了一定的提高,這主要得益于赫魯曉夫對勞動分配制度進行改革,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B項正確;“新經濟體制”是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措施,排除A項;蘇聯時期的改革并未扭轉國民經濟比例失調的現狀,排除C項;赫魯曉夫改革是對農業集體化的局部調整,非根本變革,排除D項。故選B項。30.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1950年至1985年的蘇聯。根據材料“二戰后蘇聯出口商品構成比例變化表(部分)”可知,1950年至1985年,蘇聯出口商品的構成比例中燃料和電力的比重呈現出大幅增加的趨勢,說明蘇聯經濟的發展日益倚重于能源出口,C項正確;材料無法得出蘇聯片面發展重工業的局面得到扭轉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無法得出赫魯曉夫改革對民生改善的作用,排除B項;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蘇聯經濟逐漸陷入停滯狀態,并不是提高生產效益,排除D項。故選C項。31.(1)原因:國內戰爭結束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弊端日益顯現(生產關系不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蘇俄出現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2)新經濟政策符合蘇俄當時的國情,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得到了廣大工農群眾的支持;使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蘇維埃政權得到鞏固。(3)措施:將農產品義務交售制改為收購制。評價:注入某些市場經濟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改革推進了農業的發展,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有所增加;改革沒有突破計劃經濟體制,國民經濟比例仍然嚴重失調。【詳解】(1)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現代蘇俄(聯)。原因:根據材料“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和所學可知,可從國內戰爭結束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弊端日益顯現、蘇俄出現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等角度進行分析。(2)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現代蘇俄(聯)。說明:根據材料“商品交換沒有得到絲毫結果,私人市場比我們強大,通常的買賣貿易代替了商品交換”和所學知識可知,列寧的思路較好實際上說明鄧小平對新經濟政策的肯定,主要從新經濟政策的積極影響角度回答,如新經濟政策符合蘇俄當時的國情,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得到了廣大工農群眾的支持;使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蘇維埃政權得到鞏固。(3)本題是特點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現代蘇聯。措施:根據材料“國家對農民有了強制征糧的穩定機制,以農民‘貢稅’滿足高速工業化的資金需求”和所學可知,針對“貢稅”的改革措施是將農產品義務交售制改為收購制。評價:結合上述分析和所學可知,可從注入某些市場經濟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改革推進了農業的發展及未能從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等角度進行分析。32.(1)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政府采取了加強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政。(直接答羅斯福新政也可)(2)變化:國家大力干預經濟(或答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建立“福利國家”、科學技術的新發展、社會結構的新變化等。(3)經濟發展極為緩慢,人民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江蘇省宿遷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1月期中生物試題 含解析
- 4《我們的公共生活》第一課時(教學設計)-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
- DB41∕T 1799-2019 LED讀寫臺燈性能要求
- Unit 4 My Family Lesson 5 教學設計 2024-2025學年冀教版(2024)七年級英語上冊
- (11.1.3)本能說-朱松苗
-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 (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湘藝版(2012)音樂三年級下冊
- 橋梁下部結構施工課件交通工程專業群79課件
- Module 3 Unit 2 Collecting stamps is my hobby(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外研版(一起)英語六年級上冊
- 13《探訪古代文明》第一課時(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統編版五四制
- 2025新型建筑玻璃貼膜材料采購合同
- 化妝品生產防滲漏質量控制措施
- 政務服務知識培訓課件
- 政府績效評估 課件 蔡立輝 第6-10章 政府績效評估的結果應用與改進 -政府績效評估在當代中國的推進
- 2025年職教高考對口升學 護理類 專業綜合模擬卷(3)(原卷版)(四川適用)
- 煙霧病教學查房
- 延長石油集團招聘筆試
- 風機及塔筒吊裝工程吊裝方案
- 交流電機控制原理及控制系統 習題及答案 第2-12章 交流電機調速系統功率電子電路- 全數字交流電機調速系統設計
- 【MOOC】電子線路設計、測試與實驗(二)-華中科技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2024年人大題庫考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題庫答案
-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書分享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