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489-2024 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_第1頁
DB11T 489-2024 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_第2頁
DB11T 489-2024 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_第3頁
DB11T 489-2024 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_第4頁
DB11T 489-2024 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北京市地方標準 DB編 :DB11/T489-2024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retainingandprotectionofbuildingfoundationexcavations2023-03-29發布 2024-07-01實施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聯合發布北京市地方標準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retainingandprotectionofbuildingfoundationexcavations編 號:DB11/T489-2024北京建華建材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城建科技促進會批準部門: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施行日期:2024年07月01日2024北京前 言2022(第一批(2022〕14號文)礎上,修訂本規程。本規程的主要技術內容是:總則、術語和符號、基本規定、勘察與周邊環境調查、地下水控制、放坡、支擋式結構、土釘墻、基坑開挖與回填、監測。本規程修訂的主要技術內容是:1.將原規程3.2節勘察要求單獨成章并新增周邊環境調查內容,作為第4章;2.新增基坑工程碳排放量計算內容;3.新增基坑工程抗震設計內容;4.新增針對地下水位上升的地下水控制要求和降水井封堵要求;5.對第10章監測頻率和監測預警要求進行調整。本規程由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和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共同管理,由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1A910室;郵政編碼:100055)。本規程主編單位: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城建科技促進會本規程參編單位:北京城建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建材地質工程有限公司北京中兵巖土工程有限公司北京綜建科技有限公司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泛華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市第五建筑工程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新興建筑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北京新創展基礎工程有限公司中冶地集團西北巖土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城建道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市政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工業大學中鐵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航天規劃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北京京能地質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市地質基礎工程有限公司北京東地巖土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巖土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北京現代金宇巖土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健安誠巖土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市建設工程質量第二檢測所有限公司北京市建設工程質量第三檢測所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中國建筑一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啟力巖土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巖土工程協會本規程主要起草人員:張 雁楊 斌周與誠孫保衛楊生貴韓 煊陶連金孔 恒郭躍龍王秀麗何世鳴張治華趙杰偉馬 健李建光周振鴻曾德光韓友強金忠良趙 旭張 東韓澤坤黃昌乾高見聞夏瑞萌馮 彬孫華波陳 浩張 丹王建明宗士昌梁 濤李偉強蔡冠軍油新華翟玉新王 鵬戴連雙蔣新民師華強楊 波程嵩濤朱益江梁成華石美成鄭 林劉武軍呂 強羅 鵬王強勛王偉偉宋 寧汪一帆樊金桂孟慶立陳 軍張海濤楊寶森張忠甫張志勇賀美德郭婷婷胡賀祥閆 廣段石敦葉榮德路剡奎錢增志王書行夏繼輝張純波甘玉葉吳夢龍趙林江李瑞雪李保堅譚 磊王晉文宋志強朱 寰周曉輝邵國鑫張德萍郭存豐牛大偉萬家和張 維張 寧本規程主要審查人員:化建新王篤禮張晉勛宋二祥胡瑞深劉 軍李強目 次總 則 1語符號 2術 語 2符 號 3本定 5設原則 5支結選型 7水荷載 7質檢測 察周環調查 12般定 124.2124.3邊境13下控制 14一規定 145.2 截 水 155.3 降 水 155.4 集明排 205.5 回 灌 206 放 坡 21放設計 21放施工 21擋結構 22一規定 22結分析 22基穩性算 22雙樁25截承力算 27錨計算 27構要求 297.8 施 工 327.9 質檢測 34釘墻 36一規定 368.2 設 計 368.3 施 工 418.4 質檢測 43坑挖回填 44一規定 449.2 開 挖 44基防44封及4410 監 測 45一規定 45監項目 45巡檢查 45監點46監頻率 47監預值 48監成果 49附錄A抗設計 51附錄B 基支設件內容 56附錄C 基工碳量計算 59附錄D 滲穩性算 69附錄E 錨鋼梁支梁慮選參表 71本規用說明 72引用準73附:文明 74ContentsGeneralprovisions 1andsymbols 22Symbols 3Basicrequierments 5Principlesofdesign 5Choiceofstructuraltypes 7Horizontalload 7ofquality Investigationofconstructionsiteanditssurroundings 12Generalrequierments 12Investigation 12Investigationofsurroundings 13Groundwatercontrol 14Generalrequierments 14Seepagecut-off 15Dewatering 15Openpumping 20Rechaerge 20Sloping 21Designofsloping 21Constructionofsloping 21Retainingstructures 22Generalrequierments 22Structuralanalysis 22Excavationsstabilitysanalysis 22Designofdouble-row-pileswall 25Sectionalbearingcapacitychecking 27Anchorcalculation 27Structuraldetail 29Consturction 32ofquality 34Soilnailingwall 36Generalrequierments 36Design 36Consturction 41ofquality 43Excavationandbackfill 44Generalrequierments 44Excavating 44Groundwatercontrol 44Sealoffandbackfill 44Monitoring 45Generalrequierments 45Monitoringitems 45Inspectinandexamination 45Arrangementofmonitoringpoint 46Frequencyofmonitoring 47Alarmingonmonitoring 48Resultofmonitoring 49AppendixASeismicdesign 51AppendixB Contentsofdesigndocumentsonfoundationexcavations 56AppendixC Carbonemissioncalculationforexcavationengineering 59AppendixD Calculationonseepagestability 69AppendixE Referenceformforselectionofanchoredsteelwalingconsideredassimplysupportedbeam 71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 72Listofquotedstandards 73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74PAGEPAGE11 總 則本規程適用于北京市行政區域內建筑與市政基坑工程的勘察、設計、施工和監測。建筑基坑支護除應符合本規程的規定外,尚應符合國家及北京市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術語和符號術 語建筑基坑 buildingfoundationpit為進行建(構)筑物及市政基礎設施施工所開挖的地面以下空間?;庸こ?excavationengineering為保證地面向下開挖形成的地下空間的安全穩定而實施的支擋、地下水控制、土方開挖、檢測、監測等工程措施的總稱?;又ёo retainingandprotectingforfoundationexcavations為保證地下結構施工及基坑周邊環境的安全,對基坑側壁及周邊環境采用的支擋、加固與保護措施?;又苓叚h境 surroundingsaroundfoundationpit(構排樁 soldierpiles以某種樁型按隊列式布置組成的基坑支護結構。地下連續墻 diaphragmwall用機械施工方法成槽,并形成的鋼筋混凝土地下連續墻體。土釘墻 soilnailingwall采用土釘加固的基坑側壁土體與噴射混凝土面層等組成的支護結構。土層錨桿 soilanchor設置于土層中由錨固段和自由段組成的抗拔構件。冠梁 cappingbeam設置在擋土構件頂部的將擋土構件連為整體的鋼筋混凝土梁或型鋼梁。腰梁 waling設置在擋土構件側面傳遞錨桿拉力或內支撐軸力的鋼筋混凝土梁或型鋼梁。支點 fulcrum錨桿或支撐體系對支護結構的水平約束點。嵌固深度 embeddeddepth擋土構件在基坑開挖底面以下的配筋段的長度。勁芯水泥土攪拌墻 soilmixedwall通過攪拌切割形成的連續墻體內插入型鋼、預制樁等芯體后形成的復合擋土隔水結構。地下水控制 groundwatercontrolling為保證支護結構、基坑開挖、地下結構的正常施工及基坑周邊環境安全而采取的排水、降水、隔水或回灌措施。隔水帷幕 curtainforcuttingoffwater用于阻隔或減少地下水流入基坑側壁及基坑底而采用的連續截水體??拐饦嬙齑胧?detailsofseismicdesign除根據地震作用和承載力計算進行抗震驗算以外的對支護結構必須采取的各種細部構造要求?;庸こ烫寂欧帕?excavationengineeringcarbonemission基坑工程在建材生產階段、運輸階段、施工階段、使用階段和拆除階段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的總和,以二氧化碳當量表示。基坑工程碳排放因子 excavationengineeringcarbonemissionfactor根據工程預算定額,基坑工程中某一子目單位工程量的碳排放量。符 號抗力和材料性能c——土的黏聚力;φ——土的內摩擦角;fy、fpy——普通鋼筋、預應力鋼筋抗拉強度設計值;fyk——普通鋼筋抗拉強度標準值;fk——支撐軸力標準值;k——土的滲透系數;Kai——i層土的主動土壓力系數;Kpi——i層土的被動土壓力系數;q——單井出水量;Rk——土釘或錨桿的極限抗拔承載力標準值;qsk——錨固體與土層之間的極限粘結強度標準值;МR——抗滑力矩標準值;γ——土的重度;γw——地下水重度。作用和作用效應pak——主動土壓力標準值;ppk——u——孔隙水壓力;q0——均布附加荷載標準值;p0——基礎底面附加壓力標準值;МS——滑動力矩標準值;M——彎矩設計值;Mk——彎矩標準值;N——軸向拉力或壓力設計值;Nk——軸向拉力或壓力標準值;V——剪力設計值;Vk——剪力標準值;Q——流量。幾何參數A——b——截面寬度;d——樁、錨桿、土釘的直徑或基礎埋置深度;h——基坑深度或截面高度;H——潛水含水層厚度或承壓水頭高于含水層頂板的高度;l——長度;ld——擋土構件的嵌固深度;lf——錨桿非錨固段長度;sx——錨桿的水平間距;α——土釘或錨桿軸線與水平面的夾角;β——土釘墻坡面與水平面的夾角;R——影響半徑。計算系數α——相對距離比;γo——支護結構重要性系數;Kt——土釘或錨桿抗拔安全系數;Ke——嵌固穩定安全系數;Ks——圓弧滑動穩定安全系數;Kse1——突涌穩定性安全系數;Kse2——流土穩定性安全系數;η——彎矩折減系數;ηj——土釘軸向拉力調整系數。Cui——與單位工程量對應的碳排放因子;βi——單位工程量碳排放量計算調整系數?;疽幎ㄔO計原則設計文件應明確支護結構的設計使用期限。除有特殊要求外,本規程所列各種支護結構,均應按設計使用年限不少于一年的臨時性結構進行設計?;又ёo結構應按承載能力極限狀態和正常使用極限狀態進行設計。當出現下列狀態之一時,應判定為達到了承載能力極限狀態:支護結構構件或連接因應力超過材料強度而破壞,或因過度變形而不適于繼續承載;支護結構轉變為機動體系,支護結構或結構構件喪失穩定;支護體或土體因土中剪應力達到其抗剪強度而發生滑動、隆起、推移、傾覆、滑移;地下水滲流引起土體滲透破壞。當出現下列狀態時,應判定為達到了正常使用極限狀態:支護結構的變形、基坑周邊建筑物或地面沉降、地下水的狀態已妨礙地下結構施工或影響基坑周邊環境的正常使用。h、鄰近建(構)α3.1.5表3.1.5基坑側壁安全等級劃分環境條件開挖深度 工程地質、h(m) 水文地質條件α<0.50.5≤α≤1.0α>1.0IIIIIIIIIIIIIIIIIIh>15一級一級一級10<h≤15一級一級二級一級二級h≤10一級二級二級三級二級三級注:1h——基坑開挖深度。α——axx構(a見圖3.1.5。Ⅰ復雜——土質差、地下水對基坑工程有重大影響;Ⅱ一般——土質一般,基坑側壁有易于流失的粉土、粉砂層,地下水對基坑工程有影響;Ⅲ簡單——土質好,且地下水對基坑工程影響輕微。坑壁為多層土時可經過分析按不利情況確定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類別。 ()α(構αaxha

圖3.1.5相鄰建筑基礎與基坑相對關系示意圖PAGEPAGE100γoγo=1.1;安全等級為二級時取γo=1.0;安全等級為三級時取γo=0.9。支護結構變形控制應符合下列規定:應根據周邊環境的重要性、對變形的適應能力及土(巖)的性質等因素確定支護結構的水平變形控制值,最大水平變形控制值應滿足正常使用要求;周邊地面豎向變形應根據鄰近建筑結構形式及使用現狀進行控制;(構(構物正常工作的要求控制;當支護結構作為永久性結構時,支護結構的水平變形和豎向變形應按滿足其永久使用工況的要求控制;0.00h0.004h0.006。基坑支護地下水控制方法應以對地下水資源和環境影響最小為原則確定。A進行?;庸こ淘O計應包括下列內容:支護結構體系的方案和技術經濟比較;基坑支護體系的穩定性驗算;支護結構的強度、穩定和變形計算;地下水控制設計;對周邊環境影響的控制設計;基坑土方開挖方案;基坑工程的監測要求?;又ёo設計、施工應具備以下基本資料:建筑場地及其周邊地表至基坑底面下規定深度范圍內地層結構、土(巖)的物理力學性質,地下水分布、含水層性質、滲透系數和施工期地下水位可能的變化等資料;標有建筑紅線、施工紅線的總平面圖及基礎結構設計圖;建筑場地內及周邊的地下管線、地下設施的位置、深度、結構形式、埋設時間及使用現狀;深度、主要尺寸、基礎距基坑側壁的凈距等;(滲入基坑的可能性及其管理控制體系資料;施工期間基坑周邊的地面堆載及車輛、設備的動、靜載情況等。別應符合下列規定:ccu、φcuccq、φcq,對地下水位以上的砂質粉土、砂土、碎石土,土的抗剪強度指c′、φ′;ccuφcu或采用直剪固結快剪方法確定的抗剪強度指標ccqφcqcuu、φuu;c′、φ′ccu、φcuccq、φcqφ′可根據標準貫入試有工程經驗時,土的抗剪強度指標可根據室內或原位測試得到的其他物理力學指標,按經驗方法確定。基坑支護設計應對施工質量檢測及施工過程監控提出要求?;又ёo設計應選擇符合支護結構實際條件的計算模型,并在確認參數的合理性、計算結果的可靠性后,方可將計算結果用于設計?;又ёo設計應提出監測技術要求,包括監測項目、監測頻率、監測點布置及監測控制值和預警值等。B的要求。C進行。支護結構選型3.2.1選型。表3.2.1各類支護結構的適用條件結構類型適用條件安全等級基坑深度、環境條件、土質和地下水條件支擋式結構錨拉式結構一級二級適用于深基坑構外墻,可同時用于截水頭地下水的碎石土、砂土層中()筑物的損害或違反城市地下空間規支撐式結構適用于深基坑懸臂式結構適用于淺基坑雙排樁當錨拉式、支撐式和懸臂式結構不適用時,可考慮采用雙排樁逆作法適用于場地狹小且周邊環境復雜,常規順作實施難度大,工期及變形控制要求高且需作為主體地下結構一部分。土釘墻單一土釘墻二級三級適用于地下水位以上或可實施降水的基坑,但基坑深度不宜大于10m當基坑潛在滑動面內有建筑物、重要地下管線時,不宜采用土釘墻預應力錨桿復合土釘墻適用于地下水位以上或可實施降水的基坑,但基坑深度不宜大于15m水泥土樁垂直復合土釘墻基坑深度不宜大于10m且不宜用在含有高水頭地下水的碎石土、砂土、粉土層中微型樁垂直復合土釘墻適用于地下水位以上或可實施降水的基坑,但基坑深度不宜大于10m放坡三級注:1當基坑不同部位的周邊環境條件、土層性狀、基坑深度等不同時,可在不同部位分別采用不同的支護形式。2支護結構可沿開挖深度,對側壁上、下部位采用不同結構類型組合的支護形式,其設計應按基坑側壁的安全等級進行總體控制。支護結構選型應考慮結構的空間效應和受力特點,采用有利支護結構材料受力特性的形式。大于基坑總1/2(墻(墻(墻水平荷載支護結構設計時,所采用的作用效應,應符合下列規定:其作用基本組合的綜合分項系數分別不應小于1.35及1.25;支護結構整體穩定性計算時,取作用標準組合的效應;支護結構水平位移及周邊地面沉降計算時,取正常使用極限狀態下作用標準組合的效應。計算作用在支護結構上的水平荷載時,應考慮下列因素:基坑內外土的自重(包括地下水);基坑周邊既有和在建的建(構)筑物荷載;基坑周邊施工材料和設備荷載;基坑周邊車輛荷載;凍脹、溫度變化等產生的作用。作用在支護結構上的土壓力應按下列規定確定:支護結構外側的主動土壓力標準值、支護結構內側的被動土壓力標準值宜按下列公式計算(3.3.3):Ka,Ka,ipakakKa,i2ci

(3.3.3-1)Ka,i

tan2(45Kp,iKp,i

(3.3.3-2)ppkpkKp,i2ci

(3.3.3-3)Kp,i

tan2(45i2

(3.3.3-4)式中:pak——i層土中計算點的主動土壓力強度標準值(kPa);pak<0pak=0;σakσpk——3.3.5條的規定計算;Ka,i、Kp,i——i層土的主動土壓力系數、被動土壓力系數;ci、i——第i層土的黏聚力(kPa)、內摩擦角(o);按本規程第3.1.12條的規定取值;ppk——支護結構內側,第i層土中計算點的被動土壓力強度標準值(kPa)。Ka,Ka,ipakakuaKa,i2ci

ua

(3.3.3-5)ppk

u

u

(3.3.3-6)Kp,ipk p p,i 式中:ua、upKp,ipk p p,i 0ak0akpk圖3.3.3土壓力計算面內有限滑動楔體產生的主動土壓力,此時,同一土層的土壓力可采用沿深度線性分布形式。靜止地下水的水壓力可按下列公式計算(3.3.3):uawhwaupw式中:w——地下水的重度(kN/m3),取w=10kN/m3;

(3.3.4-1)(3.3.4-2)hwa——基坑外側地下水位至主動土壓力計算點的垂直距離(m);對承壓水,地下水位取測壓管水位;當有多個含水層時,應以計算點所在含水層的地下水位為準;hwp——基坑內側地下水位至被動土壓力計算點的垂直距離(m);對承壓水,地下水位取測壓管水位。土中豎向應力標準值應按下式計算:akack,jpkpc式中:σac——支護結構外側計算點,由土的自重產生的豎向總應力(kPa);σpc——支護結構內側計算點,由土的自重產生的豎向總應力(kPa);

(3.3.5-1)(3.3.5-2)Δσk,j——支護結構外側第j個附加荷載作用下計算點的土中附加豎向應力標準值(kPa),應根據附加荷載類型,按本規程第3.3.6條、第3.3.7條計算。均布附加荷載作用下的土中附加豎向應力標準值應按下式計算(3.3.6):式中:q0——均布附加荷載標準值(kPa)。

k,jq0

(3.3.6)00k,jd3.3.6均布豎向附加荷載作用下的土中附加豎向應力計算d局部附加荷載作用下的土中附加豎向應力標準值可按下列規定計算:對條形基礎下的附加荷載(3.3.7a):當d+a/tanθ≤za≤d+(3a+b)/tanθ時式中:p0——基礎底面附加壓力標準值(kPa);d——基礎埋置深度(m);b——基礎寬度(m);

k,

p0bb

(3.3.7-1)a——支護結構外邊緣至基礎的水平距離(m);θ——附加荷載的擴散角(o),宜取θ=45o;za——自然地面至土中附加豎向應力計算點的豎向距離。當za<d+a/tanθ或za>d+(3a+b)/tanθ時,取Δσk,j=0。對矩形基礎下的附加荷載(3.3.7a):當d+a/tanθ≤za≤d+(3a+b)/tanθ時k,j

p0bl

(3.3.7-2)式中:b——與基坑邊垂直方向上的基礎尺寸(m);l——與基坑邊平行方向上的基礎尺寸(m)。

b2al2a當za<d+a/tanθ或za>d+(3a+b)/tanθ時,取Δσk,j=0。12Δσk,j時,應取d=0(圖3.3.7b(a)條或形礎 (b)用地的形矩附荷載dd圖3.3.7局部附加荷載作用下的土中附加豎向應力計算ddb<h×tan(45°-φk/2)時,可按下列方法計算有限寬度土體作用在支護結構上的土壓力強度標準值pak(圖3.3.8):鄰近建筑物鄰近建筑物圖3.3.8有限范圍土體的土壓力計算簡圖1 zb×cot(45°-φk/2),z≥b×cot(45°-φk/2)+dh3.3.3條~3.3.6條的規定計算;2 b×cot(45°-φk/2)<z<b×cot(45°-φk/2)+dh時:對于地下水位以上或水土合算的土層對于水土分算的土層式中:h——基坑深度(m);

pak(2nb)nbakKa,i2cinbKa,iKa,ipak(2nb)nbakKa,i2ciKa,iKa,i

u1K

(3.3.8-1)(3.3.8-2)a φka z——計算點深度(m);dh——鄰近建筑物基礎埋置深度(m);nb——系數,nb=b/[h×tan(45°-k/2)]。定計算:h10.5h時,將排樁樁頂或地下連續墻墻頂平面以上的土體自重視為作用在該平面上的附加荷載,按照本規程第3.3.4條~第3.3.7條規定計算水平荷載;h10.5h13.3.4條~3.3.7條計算出樁頂或墻頂平面以上的水平荷載的合力,將該合力換算為作用在樁頂或墻頂到基底范圍內的倒三角形分布荷載。質量檢測支護結構施工及使用的原材料和半成品應根據相關標準進行檢驗。支護結構應進行質量檢測,檢測方法及檢測要求應符合相關標準的規定。檢測工作結束后應提交包括下列內容的質量檢測報告:檢測點分布圖;檢測方法、儀器設備型號及有效計量周期;資料整理及分析的方法;結論及處理意見。土方開挖時,應對土層實際分層厚度、土性狀態、地下水情況等與勘察報告的一致性進行核實。勘察與周邊環境調查一般規定巖土工程勘察應包括基坑工程勘察的內容,并提供滿足基坑工程設計要求的勘察成果。在擬建工程的初步勘察階段,應搜集擬建場區及周圍的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資料,進行工程地質調查,在現場勘測與室內試驗工作基礎上,對巖土工程條件進行初步分析,預測基坑工程中可能產生的主要巖土工程問題。詳細勘察成果應包括基坑工程設計施工所需的周邊環境、巖土地層和地下水等基礎資料,對基坑工程支護和地下水控制方案提出建議。當已完成的詳勘資料不能滿足基坑工程設計和施工需要時,應為基坑設計專門進行補充勘察或專項勘察。施工開挖揭露地質條件存在重大變化或有特殊要求的工程,應進行施工勘察。專門的水文地質勘察。當符合下列條件時,宜對場地地下水水位進行評價或復核:1年;地下水涵養造成地下水水位變化較大?;庸こ虘_展周邊環境調查工作。當環境條件復雜、保護要求高時,應開展周邊環境專項調查??辈鞄r土工程勘察的勘探范圍應按場地和地基的復雜程度以及周邊環境條件確定。對于水平方向分布穩定的地1倍~2倍。2個控制性勘探點??碧近c間距應按場地和地基的復雜程度確定,當地層水平方向變化大,有相對不利的巖土層或軟弱結構面,或遇古河道、溝坑、填土厚度或地層變化大時,應增加勘探點。巖土工程勘察的勘探孔深度應按場地和地基的復雜程度以及擬建物設計條件確定,并應滿足設計計算的要2倍。在基坑工程勘探深度內遇中等風化及微風化巖石時,可根據巖石類別及支3m~5m2m~3m。必要時應進行回彈再壓縮試驗、基床系數試驗、靜止土壓力系數等指標。對特殊性巖土應測定巖土的特性指標。抗剪強度指標可根據設計需要或工程經驗,采用以下試驗方法:地下水位以下的欠固結黏性土、黏質粉土,宜采用有效自重壓力下預固結的三軸不固結不排水試驗;工況分析需要時,應做殘余抗剪強度試驗及側壓力系數試驗;構面的抗剪強度指標。針對地下水條件,勘察工作應符合以下要求:查明地下水含水層和隔水層的層位、埋深和分布情況,分層量測地下水位,查明各含水層的補給條件和水力聯系;對于含水層以及截水帷幕涉及的主要隔水層,應分層提供滲透系數,必要時提供不同降深的涌水量和影響半徑;當地質條件復雜、基坑面積大、降水深時,宜采用現場抽水或注水試驗方法確定含水層的水文地質參數。抽水試驗應合理布置水位觀測孔;分析施工過程中地下水位變化對支護結構和基坑周邊環境的影響,提出應采取的措施;當基坑附近有地表水體時,宜查明地下水與地表水的水力聯系;需要回灌的工程,宜開展回灌試驗。基坑內鉆探孔進入開挖深度以下承壓含水層且承壓水對基坑工程有影響時,鉆探結束后應及時用黏土球等不透水材料封孔。勘察成果除應符合一般巖土工程勘察的要求外,針對基坑工程尚應包括下列內容:提供基坑工程設計所需的地層結構、巖土的物理力學性質指標以及含水層水文地質參數;評價地下水對基坑工程的影響,提出地下水控制方法的建議;土,應分析其對基坑工程的影響,并提出對設計施工等相應措施的建議;對巖質邊坡勘察,必要時應提供軟弱結構面產狀、夾泥情況及巖體結構類型等特征;評價基坑工程與周邊環境的相互影響并提出設計、施工應注意的事項和必要的保護措施的建議。周邊環境調查周邊環境調查范圍應綜合考慮基坑開挖深度、可能采用的支護結構的影響范圍、施工降水影響范圍等因素2查范圍的確定應按有關規定執行。應在基坑工程的勘察、設計、施工階段各自開展周邊環境調查工作,調查內容及工作深度應符合該階段基4.3.3條相關要求確定。周邊環境專項調查工作宜包括以下內容:(含樁基保護范圍內既有軌道交通工程、鐵路工程的設計和施工條件,包括車站及區間的埋深、尺寸、基礎形式、施工工法、損壞情況等,以及變形或受力控制要求;文物建筑等保護性建筑的平面位置、名稱、保護等級、結構形式等;各類地下障礙物的情況及其對施工的影響;類供水、雨水、污水管線的使用情況及其滲漏情況,并分析其對基坑工程的影響程度;施工可能使用的道路的類型、寬度、限高及最大的車輛載重情況;對施工人員產生的影響;基坑工程的影響;地表水的匯集和排泄情況,雨季場地周圍地表水匯流情況,周邊的排水設施及其排放能力及其使用情況;基坑周邊的各類附加荷載情況,地上高壓線、結構外凸等情況對施工形成的限制條件等。地下水控制一般規定地下水控制應滿足下列要求:基坑支護、土方開挖、地下結構正常施工;地下工程周邊環境不受損害;符合地下水資源保護法規規定。5.1.2選用。表5.1.2地下水控制方法及適用條件適用條件方法土質類別(m/d)降水深度(m)截 水黏性土、粉土、砂土、碎石土、巖石不限─降水真空井點粉質黏土、粉土、細砂、中細砂0.1~20.0噴射井點粉土、砂土0.1~20.0<20管 井粉質黏土、粉土、砂土、碎石土、巖石>1不限真空管井粉質黏土、粉土、粉細砂0.1~20.0不限滲 井粉質黏土、粉土、粉細砂、碎石土>0.1不限輻射井粉砂、細砂、中砂、粗砂、卵石和黏性土>0.1不限潛埋井黏性土、砂土、碎石土0.1~20<2集水明排填土、黏性土、粉土、砂土<20.0<5回 灌填土、粉土、砂土、碎石土>1─截水與降水結合方法。DB11/1115的規定。回灌、滲井不宜作為獨立的地下水控制方法選用。當地下水位上升,既有地下水控制工程措施不能滿足基坑正常施工,應在預測地下水位變化趨勢后,對地下水控制方案進行重新設計。地下水控制設計應具備下列資料:含水層巖性、厚度及頂、底板標高;地下水類型、地下水位標高和地下水動態規律以及各含水層之間的水力聯系;與降水有關的各含水層的水文地質參數以及工程地質參數;基坑與附近大型地表水源的距離及其水力聯系;各含水層的水質及地下水控制方法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降水對基坑周邊環境的影響;基坑平面尺寸、基坑深度、支護結構類型等;基坑開挖和基礎施工的工期安排及地下水控制維持時間??又苓叺叵滤幌陆盗?,且場地具備回灌條件時,可采用回灌方法,但回灌不得惡化地下水水質。D.0.1進行坑底抗突涌驗算。截 水并應在施工現場進行工藝性試驗。1.5m。當帷幕進入下臥隔水層深、隔水層之下承壓水頭高時,應驗算帷幕底以下薄層隔水層的滲透穩定。l=0.2Δhw-0.5b (5.2.2)式中:l——帷幕插入隔水層的深度(m);Δhw——基坑內外地下水位之差(m);b——帷幕厚度(m)。150mm。當含水層厚度大時,可采用懸掛式豎向截水與坑內降水相結合或采用懸掛式豎向截水與水平封底相結合的方案。懸掛式截水帷幕插入深度應根據涌水量及坑外水位降深控制目標確定,并應進行基坑滲流穩定分析或基坑抗隆起分析。當坑底之下存在多層承壓水含水層,且各承壓水位高于坑底時,應分別評價承壓水作用下坑底發生突涌的風險。當不滿足基坑底抗突涌穩定性要求時,可采用加深截水帷幕深度和減壓井或采用單獨的減壓井控制地下水位。(多軸(多軸降 水降水井宜在基坑外采用封閉式布置,在地下水補給方向降水井間距應加密。當基坑面積大、開挖深時,可在基坑內增設降水井。降水井的深度應根據設計降水深度、含水層的埋藏條件和降水井的出水量確定。設計降水深度在基坑范圍0.5m~1.0m。當主體結構有加深的電梯井、集水井時,宜采取局部地下水控制措施。位于基底之上的含水層的設計降水深度宜按疏干考慮。降水井的數量(n)、井點間距(a)可按下列公式計算,并應進行降水方案優化。qnmQqa

L

(5.3.3-1)(5.3.3-2)圓形基坑:aLn式中:Q——基坑總涌水量(m3),均質無界含水層可按表5.3.3計算;q——設計單井出水量(m3/d),可按本規程第5.3.4條確定;L——沿基坑周邊布置降水井的總長度(m);m——1.0~1.2取值。表5.3.3基坑涌水量計算表

(5.3.3-3)基坑類型降水井類別涌水量公式圓形基坑潛水完整井Q1.366k2Hssr/r00承壓水完整井Q2.73kMslgRr/r00承壓轉無壓完整井1.366k2HMMhQlgRr/r潛水非完整井1.366k2h2 HhQ ,hr/rl/l0.2h/r m 20 0 m m 0承壓水Q 2.73kMsr/rMl/l0.2M/r00 0條形基坑潛水完整井kL2h21.366k2HsQ R lgRlgB2承壓水完整井Q2kLMs2.73kMsR lgRlgB2線形基坑潛水完整井kLH2h2QR承壓水完整井Q2kLMsR注:1Q——(m3/d);k——H——(m);H0——承壓水頭與承壓含水層厚度之和(m);M——承壓水含水層厚度(m);s——設計水位降深(m);khR——引用影響半徑(m),對于潛水含水層,R=2Sh——基坑動水位至含水層底板的深度(m);khl——濾管有效工作部分長度(m);L——基坑長度(m);B——條形基坑寬度(m);

,對于壓層,R=10S ;kFr0m00.565kFrr…r為各降水井至基坑中心的距離,n為井數。

,F為基坑面積(m2),如已確定井位布置,r0nr1r2…rn,202050算基坑涌水量;基坑長寬比大于50時,可采用線形基坑涌水量公式計算基坑涌水量。設計單井出水量可按下列規定確定:36m3/d~60m3/d確定;5.3.4確定;表5.3.4噴射井點設計出水量型號外管直徑(mm)噴射管工作水壓力(MPa)工作水流量(m3/d)(m3/d)(m/d)噴嘴直徑(mm)混合室直徑(mm)1.5型并列式387140.6~0.8112.8~163.2100.8~138.20.1~5.02.5型圓心式687140.6~0.8110.4~148.8103.2~138.20.1~5.04.0型圓心式10010200.6~0.8230.4259.2~388.85.0~10.06.0型圓心式16219400.6~0.8720600~72010.0~20.0當管井的出水量相等、影響半徑一致時,干擾井群的單井出水量可按下列公式計算:承壓水完整井q 2kMswnRn1n R

(5.3.4-1)j

2rsinj潛水完整井

0 nq k2Hswsw

(5.3.4-2)nRn1n R

2rsinj0 n式中:q——單井出水量(m3/d);r0——大井等效半徑(m);rw——降水井半徑(m);M——承壓水含水層的厚度H——潛水含水層的厚度(m);sw——設計水位降深(m);n——降水井數量。管井出水量應小于過濾管的進水能力。過濾管的進水能力應按照下式計算:qgnDglvg

(5.3.4-3)式中:qg——過濾管的進水能力(m3/s);n——過濾管進水面層有效孔隙率,宜按過濾管面層孔隙率的50%計算;vg——允許過濾管進水流速(m/s),不得大于0.03m/s;Dg——過濾管外徑(m);l——過濾管有效進水長度(m),宜按過濾管進水長度的85%計算。5.3.44款的規定外,應以下式進行允許井壁進水流速復核:式中:q——單井出水量(m3/s);Dk——過濾器處的井徑(m);l——過濾器長度(m);

q≤vjDklj

(5.3.4-4)vj——允許井壁進水流速(m/s)。允許井壁進水流速宜按下式計算:vvjk15式中:k——含水層的滲透系數(m/s)。q(m3/d)可按下列公式計算:承壓水:q2.73kMswlgRr0潛水:q1.366k2HswswR

(5.3.4-5)(5.3.4-6)(5.3.4-7)式中:k——含水層的滲透系數(m/d);sw——輻射井井內水位降深(m);M——承壓水含水層的厚度(m);H——潛水含水層的厚度(m);R——影響半徑(m);Ar——引用半徑(mA0 0.25L 或 n——輻射管根數;A——輻射管控制面積(m2)。過濾器長度宜按下列規定確定:1/3;5.3.4-3確定。5.3.2方式,使降深滿足降水設計要求。基坑降水深度穩定流計算方法:H2H21.366kQlgR1lgrr…r??n12n?sH

(5.3.6-1)承壓完整井

s0.366QlgR1lgrr…r?

(5.3.6-2)??kM ?

n 12 n式中:s——任意點處的地下水位降深(m);r1r2…rn——任意點距各井中心處的距離(m)。基坑降水深度非穩定流計算方法:QlnQln2.25atH21 2 nnr2r2…r22k承壓完整井

sr,tH

Qlnn

2.25atr2r2…r2

(5.3.6-3)sr,t

1 2 n4kM

(5.3.6-4)式中:sr,t——任意時間任意點處的地下水位降深(m);ɑ——含水層的導水系數(m2/d);t——抽水時間(d)。對水文地質條件和基坑形狀復雜的工程,可采用數值法計算降水深度,并對降水方案進行優化。當采用井點或輻射井技術進行降水,井點、輻射井的總出水能力大于計算基坑涌水量一倍以上時,可不進行基坑降水水位預測。采用滲井降水工程,除滲井引滲能力滿足基坑實際出水量外,尚應確定下部含水層水位上升高度滿足基坑開挖要求。當下部含水層水位上升高時,可采用抽滲結合的方法。利用滲井或抽滲結合井時應避免上層水導入下層水造成下層水水質的劣化。在降水漏斗范圍內因降水引起的地層沉降量可采用分層總和法計算評價。真空井點結構和施工應符合下列技術要求:38mm~110mm12mm~18mm,呈梅花狀排列,孔隙率15%30目~803目~10目的金屬網或尼龍網;管壁與濾網間應采用金屬絲繞成螺旋形隔開,濾網外應再繞一層粗金屬絲;當一級井點降水不滿足降水深度要求時,亦可采用多級井點降水方法;0.5m~算值的85%;用高壓水反沖洗后,再進行黏土封孔;黏土封孔厚度應不小于1m;井點使用前,應進行試抽水,當確認無漏水、漏氣等異常現象后,應保證連續不斷抽水;55kPa以上。噴射井點的結構及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73mm~108mm50mm~73mm89mm~127mm,井孔直1m14mm,6.5mm10m3;0.75MPa;井孔的施工與井管的設置方法與真空井點相同;0.25H(H為揚程);正常工作水流量宜取單井排水量。管井結構及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管井施工宜根據地層條件選用沖擊鉆、正循環或反循環、風動潛孔錘等方法鉆進;600mm~700mm;管井井管直徑應根據含水層的富水性及水泵性能選取,且井管外徑不宜小于200mm,井管內徑宜大于水泵外徑50mm;1m;管井過濾管、礫料、泥漿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供水管井技術規范》GB50296的規定;通。滲井結構及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滲井施工宜采用螺旋鉆、工程鉆成孔,對易縮易塌地層可用套管法成孔,宜清水鉆進;U-PVC或黏土球止水,在對應含水層的井周填入適當礫料;2.0m。輻射井結構及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集水井施工宜采用沉井法或反循環鉆機鉆進,預留輻射管位置應對應相應含水層;輻射管施工宜采用頂管機、水平鉆機,也可采用千斤頂法;2.0m50mm~150mm;集水井宜封底,且可隨鉆進抽排水。觀測井結構及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5.3.1315.3.14條的規定;130mm~600mm,可置入無砂混凝土濾水管、鐵濾水管、U-PVC管等,并在井周填入適當洗凈的砂、礫或砂礫混合料或礫料;不同含水層的分層觀測井應采用黏土球對含水層之間進行封填止水。管井和輻射井抽水設備應選用深井泵或深井潛水泵,水泵的流量和揚程應根據井的出水量和下泵深度選20%~30%。水泵應置于設計深度,水泵吸水口應始終保持在動水位以下。降水過程中,抽排水的含砂量應符合下列規定:1/10,000;1/50,000;1/20,000;1/200,000。以便檢查維修;當排水管路置于地下時,排水管路不得出現滲漏。排水管路應進行必要的防護,保證暢通。圍內的降水井應采取可靠措施封堵井孔,并滿足基礎防水要求,其他降水井應采取恰當措施進行封填。集水明排排水溝和集水井可按下列規定布置:0.5m0.3m;在基30m~40m應設一個集水井;0.3m~0.6m0.3m0.3%0.3m~0.4m,集水井底面應比溝底面低0.5m以上;當基坑面積較大時,坑內可設置多條縱橫向排水明溝或盲溝以及集水井。Q’應滿足下列要求:Q’≥1.5Q (5.4.2)式中:Q——設計流量(m3/d)。抽水設備應根據設計排水量大小及基坑深度確定。當基坑側壁出現分層滲水時,可按不同高程設置導水管、導水溝等構成明排系統。當基坑側壁滲水量較大基坑明排期間應采取措施,防止分層滲水(或導水管引水)過程中帶走含水層中的細顆粒土?;?灌當施工降水影響區域已有建(構)筑物和地下管線對地面沉降有嚴格要求和施工降水對地下水資源有影響時,可采用回灌措施。回灌可采用管井、砂井、砂溝等。((為保護已有建(構)筑物和地下管線設置的回灌井,其間距和位置應根據降水井的間距和被保護物的平面位置確定。lm滲透性較好的土層中。5.3.13條的要求。為保護已有建(構)筑物和地下管線進行的回灌,在回灌井的附近應設置水位觀測孔。根據工程周邊環境安全的要求,回灌水量可通過水位觀測孔中水位變化進行控制和調節?;毓鄬游坏乃徊灰顺^原水位標高。當基坑周邊存在資源性地下水回灌時,應評估其對基坑工程降水的影響,并根據其影響程度,采取相應的工程措施。(構線的變形。放 坡放坡設計當場地具備放坡開挖條件,且放坡開挖不會妨礙地下結構施工或影響基坑周邊環境的正常使用功能時,可采用放坡支護。對于基坑周邊開挖影響范圍內存在對變形敏感的地下管線或對變形控制要求嚴格的建(構)用放坡支護。應合理確定放坡坡度,保證坡壁的穩定性和減少土方開挖量。5m1.5m,多級放坡基坑開10m1m當不具備全深度放坡開挖條件時,放坡可以與其他支護形式結合使用。放坡設計應包括坡面防護措施。放坡設計應進行邊坡整體穩定性驗算,土質邊坡可按平面問題考慮,采用瑞典條分法計算整體穩定性。對于多級邊坡,應驗算不同工況的各級邊坡和多級邊坡整體穩定性,坡腳附近有局部坑內深坑時,應按深坑深度驗算邊坡穩定性。基坑整體穩定性驗算,各危險滑裂面均應滿足下式要求:МR/МS≥1.2 (6.1.7)式中:МR——作用于危險滑裂面上的抗滑力矩標準值(kN·m);МS——作用于危險滑裂面上的滑動力矩標準值(kN·m)?;娱_挖時,坡頂應設置有效的安全圍護措施,場地內應設置人員及設備上下的坡道。嚴禁在坡壁掏坑攀登上下。放坡施工在基坑周圍影響邊坡穩定的范圍內,應對地面采取防水、排水、截水等保護措施。對于土質邊坡或易于軟化的巖質邊坡,在開挖時應采取相應的排水和坡腳、坡面防護措施。基底設置排水溝時,應距離坡腳不少于300mm,并排除積水。2.0m或滿足設計要求,堆置高度及堆置荷載應滿足設計要求。對于側壁土含水量豐富地段,不應在基坑邊堆置棄土或施加其他附加荷載。標準《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GB50202的相關要求。支擋式結構一般規定3.2節的規定。支擋式結構的擋土構件采用排樁時,樁型與成樁工藝應符合下列要求:藝;(構擠土、易塌孔、易縮徑或震動大的樁型和施工工藝?;又ёo采用錨拉式結構時,錨桿應符合下列規定:能影響周邊地下空間后期使用或有環保等要求時,應采用可拆卸鋼絞線錨桿;層中,錨拉結構應采用套管護壁成孔工藝;藝或旋噴錨桿工藝;錨桿錨固段不應設置在淤泥、淤泥質土及松散填土層內;在復雜地質條件下,應通過現場試驗確定錨桿的適用性及設計參數。術規程》DB11T/940的規定?;又ёo設計應根據基坑深度、周邊環境、地質條件、變形要求和地面荷載等因素不同劃分計算剖面,對每一個計算剖面,應取最不利條件下的計算參數。結構分析基坑分層開挖時,應對實際開挖過程的各工況分別進行結構計算,并應按各工況結構計算的最不利值進行支護結構設計。當支護結構的錨桿或臨時支撐需要在地下結構的施工過程中拆除時,宜利用地下結構形成替換支撐,并對錨桿或臨時支撐拆除及地下結構形成支撐作用后的各工況分別進行結構計算與驗算。支擋式結構應根據基坑深度和規模、基坑周邊環境條件和地質條件、基坑側壁安全等級等因素,按下列方法進行計算:擋土結構宜采用平面受力條件的桿系有限元彈性支點法;內支撐結構可采用平面受力條件的桿系有限元法;符合空間受力條件時,可用符合實際邊界條件的空間結構分析方法。當采用平面桿系有限元彈性支點法進行結構計算時,結構的支點的邊界條件、彈性支點剛度系數、支護結JGJ120的有關規定確定。7.2.1~7.2.33.3節的有關規定確定;計算的每個工況下3.3基坑穩定性驗算ld應符合下式嵌固穩定性要求(7.3.1):Epkap1≥K

e(7.3.1)eEakaa1式中:Ke——嵌固穩定安全系數;安全等級為一級、二級、三級時,Ke分別取1.25、1.2、1.15;Eak、Epk——基坑外側主動土壓力、基坑內側被動土壓力標準值(kN);ɑa1、ɑp1——基坑外側主動土壓力、基坑內側被動土壓力合力作用點至擋土構件底端的距離(m)。圖7.3.1懸臂式支擋結構嵌固穩定性驗算ld應符合下式嵌固穩定性要求(7.3.2):eEpkap2≥Ke

(7.3.2)Eakaa2式中:Ke——嵌固穩定安全系數;安全等級為一級、二級、三級時,Ke分別取1.25、1.2、1.15;ɑa2、ɑp2——基坑外側主動土壓力、基坑內側被動土壓力合力作用點至支點的距離(m)。圖7.3.2單層支點支擋式結構嵌固穩定性驗算錨拉式、懸臂式及雙排樁支擋式結構應按下列規定進行整體滑動穩定性驗算:整體滑動穩定性可采用圓弧滑動條分法進行驗算;s圓弧滑動條分法整體滑動穩定性應符合下列規定(7.3.3):sminK

,

s,i

(7.3.3-1)Ks,i

cjljqjbjGjcjujljtaj'kkckkv/

(7.3.3-2)jj j jqbGsi式中:Ks——圓弧滑動穩定安全系數;安全等級為一級、二級、三級時,Ks分別取1.35、1.3、1.25;Ks,i——第i個圓弧滑動體的抗滑力矩與滑動力矩的比值;抗滑力矩與滑動力矩之比的最小值宜通過搜索不同圓心及半徑的所有潛在滑動圓弧確定;cj、j——第j土條滑弧面處土的黏聚力(kPa)、內摩擦角(o),按本規程第3.1.12條的規定取值;bj——第j土條的寬度(m);θj——第j土條滑弧面中點處的法線與垂直面的夾角(o);lj——j土條的滑弧長度(m),lj=bj/cosθj;qj——j土條上的附加分布荷載標準值(kPa);ΔGj——j土條的自重(kN),按天然重度計算;uj——j土條滑弧面上的水壓力(kPa);采用落底式截水帷幕時,對地下水位以下的砂土、碎石土、砂uj=γwhwa,juj=γwhwp,j;滑弧面在地下水位以上或對地下水位以下uj=0;γw——地下水重度(kN/m3);hwa,j——j土條滑弧面中點的壓力水頭(m);hwp,j——j土條滑弧面中點的壓力水頭(m);R'k,k——第k(fptkAp)7.6.3外的長度;對懸臂式、雙排樁支擋結構,不考慮' c/s 項;αk——k層錨桿的傾角(o);

k,k

k k

x,kθk——滑弧面在第k層錨桿處的法線與垂直面的夾角(o);SX,k——第k層錨桿的水平間距(m);Ψv——計算系數;可按Ψv=0.5sin(θk+αk)tan取值;——第k層錨桿與滑弧交點處土的內摩擦角(o)。d圖7.3.3圓弧滑動條分法整體穩定性驗算d1-任意圓弧滑動面;2-錨桿支擋式結構的嵌固深度應符合下列坑底隆起穩定性要求:有支點的支擋結構的嵌固深度應符合下列規定(7.3.4-1):m2ldNqcNcm1

(hld)

≥K

(7.3.4-1)Ntan2(45)eq 2

(7.3.4-2)Nc(Nq1)/tan

(7.3.4-3)式中:Kb——隆起穩定安全系數;安全等級為一級、二級、三級時,Kb分別取1.8、1.6、1.4;γm1、γm2——基坑外、基坑內擋土構件底面以上土的天然重度(kN/m3);對多層土,取各層土按厚度加權的平均重度;ld——擋土構件的嵌固深度(m);h——基坑深度(m);q0——地面均布荷載(kPa);Nc、Nq——承載力系數;0m1 d 0m2dc、——擋土構件底面以下土的黏聚力(0m1 d 0m2dd圖7.3.4-1擋土構件底端平面下土的隆起穩定性驗算d性可按公式(7.3.4-1)驗算,但式中的γm1、γm2應取軟弱土層頂面以上土的重度(圖7.3.4-2),ld應以D代替。0m10m2注:D為基坑底面至軟弱土層頂面的土層厚度(0m10m2圖7.3.4-2軟弱土層的隆起穩定性驗算懸臂式支擋結構可不進行隆起穩定性驗算。D水滲透穩定性驗算。7.3.1條~7.3.50.8h;對單支點支擋式結構,不宜小于0.3h;對多支點支擋式結構,不宜小于0.2h。雙排樁設計7.4.1所示的平面剛架結構模型進行計算。akas0.yyd0a圖7.4.1akas0.yyd0a1-前樁;2-后樁;3-架梁 1-前樁;2-后樁;3-樁對中線;4-樁頂冠梁;5-剛架梁7.4.1的結構模型時,應按現行行業標準《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的有關規定計算。雙排樁結構的嵌固穩定性應符合下式規定(7.4.3):EpkzpGzGEakza

≥Ke

(7.4.3)式中:Ke——嵌固穩定安全系數;安全等級為一級、二級、三級時,Ke分別取1.25、1.2、1.15;Eak、Epk——基坑外側主動土壓力、基坑內側被動土壓力的標準值(kN);za、zp——分別為基坑外側主動土壓力、基坑內側被動土壓力的合力作用點至擋土構件底端的距離(m);G——雙排樁、樁頂連梁和樁間土的自重之和(kN);akpkpkGyG——akpkpkGyak pk'dak pk'dpa1-前排樁;2-后排樁;3-剛架梁2d~5dd0.8d1/6~1/3。0.6h50mm,或應采用樁底后注漿加固。雙排樁應按偏心受壓、偏心受拉構件進行截面承載力計算,剛架梁應根據其跨高比按普通受彎構件或深受彎構件進行截面承載力計算。雙排樁結構的截面承載力和構造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的有關規定。1.5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對框架頂層端節點的有關規定。截面承載力計算MVN應按下列公式計算:=F0k (.5.11)V=F0Vk (75.12)=F0k (7.513)式中:γ——綜合分項系數,按本規程第3.3.1條確定;0——結構構件重要性系數,按本規程第3.1.6條確定;η——支護樁彎矩折減系數,當采用截水帷幕或懸臂式支擋結構時,η取值不應小于0.9,其他情況η取值不應小于0.8;k——截面彎矩標準值(kN·),按本規程第7.2節規定計算;Vk——截面剪力標準值(N),按本規程第7.2節規定計算;k——截面軸力標準值(N),按本規程第7.2節規定計算。擋土構件的截面承載力應按下列規定計算:圓形截面混凝土支護樁,其正截面受彎承載力可按現行行業標準《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的規定計算,斜截面承載力可按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的規定計算;構設計規范》GB50010的規定計算,并應符合其有關構造要求;型鋼樁、鋼管樁、鋼板樁排樁的截面承載力應按現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標準》GB50017的有關規定進行計算;預制管樁截面承載能力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預應力混凝土管樁技術標準》JGJ/T406的有關規定。其他預制空心或實心矩形樁截面承載能力應按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的有關規定進行計算;焊接連接時,接樁部位承載力應按現行行業標準《預應力混凝土管樁技術標準》JGJ/T406的相關規定計算確定;其他材料、形狀的擋土構件,其截面承載力計算按國家現行規范的有關規定執行。錨桿計算N7.5.1-3計算。錨桿的極限抗拔承載力應符合下式規定:tRk≥KNkt

(7.6.2)式中:Kt——錨桿抗拔安全系數;安全等級為一級、二級、三級時,Kt分別取1.8、1.6、1.4;Rk——錨桿極限抗拔承載力標準值(kN),按本規程第7.6.3條的規定確定;Nk——錨桿軸向拉力標準值(kN),按本規程第7.2節的規定計算。錨桿極限抗拔承載力應按下列規定確定:1 錨桿極限抗拔承載力應通過抗拔試驗確定,試驗方法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的規定;錨桿極限抗拔承載力標準值也可按下式估算,并應按現行行業標準《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有關規定進行錨桿驗收試驗。式中:d——錨桿的錨固體直徑(m);

kdii

(7.6.3)li——錨桿的錨固段在第i土層中的長度(m);錨固段長度為錨桿在理論直線滑動面以外的長度,理論直線滑動面按本規程第7.6.5條的規定確定;qk,i錨固體與第i土層之間的極限粘結強度標準值(Pa),應根據工程經驗并結合表7.6.3取值。7.6.3確定錨桿極限抗拔承載力。表7.6.3土體與錨固體極限粘結強度qsk標準值土的名稱土的狀態qsk(kPa)填土-16~20淤泥-10~16淤泥質土-16~20IL>118~300.75<IL≤130~40黏性土0.50<IL≤0.750.25<IL≤0.5040~5353~650.0<IL≤0.2565~73IL≤073~80e>0.9022~44粉土0.75<e≤0.9044~64e≤0.7564~100稍密22~42粉砂、細砂中密42~63密實63~85稍密54~74中砂中密74~90密實90~120稍密90~130粗砂中密130~170密實170~220礫砂中密、密實190~260卵石中密、密實200~300注:表中qsk系采用直孔一次常壓注漿工藝的經驗值,當采用二次注漿、擴孔工藝時可根據試驗確定。錨桿桿體的截面面積應符合下式規定:普通鋼筋:

fA≥Nf

(7.6.4-1)預應力鋼筋:

syA≥ N

(7.6.4-2)fpfpy式中:N——錨桿軸向拉力設計值(kN),按本規程第7.6.1條的規定確定;As、Ap——錨桿桿體的普通鋼筋、預應力鋼筋截面面積(m2);fy、fpy——普通鋼筋、預應力鋼筋抗拉強度設計值(kN/m2)。5.0m(7.6.5):(a1l≥

dtan)sin(45○m)2

1.5

(7.6.5)f式中:lf——錨桿非錨固段長度(m);α——錨桿傾角(o);

sin(45○

2

)

cosɑ1——錨桿的錨頭中點至基坑底面的距離();ɑ2——基坑底面至基坑外側主動土壓力強度與基坑內側被動土壓力強度等值點O的距離();對成層土,當存在多個等值點時應按其中最深的等值點計算;d——擋土構件的水平尺寸(m);φm——O點以上各土層按厚度加權的等效內摩擦角(o)。-m7.6.5-m0.75倍~0.9倍。錨桿腰梁的內力應按受彎構件設計,當錨桿錨固在混凝土冠梁上時,冠梁應按受彎構件設計。其內力應根7.5.1GB50017GB50010E選擇。當錨桿傾角較大時,應計算腰梁與擋土構件之間的連接在錨桿垂直分力作用下的受剪承載力與擋土結構的豎向承載力。對壓力型錨桿,應驗算錨固體的受壓承載力。構造要求Ⅰ 排樁1.5d~2.5d(d為樁徑大時宜取大值,反之宜取小值;黏性土宜取大值,砂土宜取小值。鋼筋混凝土排樁的鋼筋配置及混凝土強度等級應符合下列規定:HRB400、HRB500860mm;HPB3001/4,且不應小于6mm;箍筋間距宜取100mm~200mm,且不應大于400mm及樁的直徑;HPB300、HRB4001000mm~2000mm;35mm50mm;5根;C25;其他構造要求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的有關規定。預制混凝土樁支護結構的構造要求應符合下列規定:預制樁樁身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低于C60;樁身縱向鋼筋宜采用預應力鋼筋和非預應力鋼筋混合配筋;預應力縱向鋼筋宜采用預應力混凝土用鋼棒,其質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預應力混凝土用鋼棒》5223.3的相關規定;2部分:熱軋帶肋鋼筋》GB/T1499.2的相關規定;預制樁樁身與腰梁不宜采用鉆孔植筋的形式連接;當采用多節預制樁時,接樁位置不宜設在計算彎矩或剪力大的位置;預制混凝土樁嵌入冠梁長度不應小于100mm;空心預制樁宜采用填芯鋼筋籠形式與冠梁連接,填芯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35要求,且不宜小于1500mm;實心預制樁宜采用樁頂端板焊接錨固筋或樁頂預埋套筒后設錨固筋的形式與冠梁連接;當支護結構有止水要求時,預制混凝土樁宜采用攪拌樁或等厚度水泥土攪拌墻內植樁、墻背高壓旋噴等方式止水。排樁采用素混凝土(或水泥土)樁與鋼筋混凝土樁間隔布置的鉆孔咬合樁形式時,支護樁的樁徑可取800mm~1500mm,相鄰樁咬合長度不宜小于200mmC15的超緩凝混凝土或60h160mm~200mm,干孔灌注時宜取100mm~140mm33MPa28天0.8MPa。(水平方向尺寸(豎直方向尺寸)不宜小于樁徑或截面高度的0.6倍,且不得小于400mm。(板網的噴射混凝土護面等(絲網或鋼板網宜采用12mm100mm?;拥酌嬉陨嫌泻畬踊蛲临|較差時,應采用鋼筋網及豎向加強鋼筋。當存在地下水且不設截水帷幕時,應在含水層部位的基坑側壁設置泄水孔,泄水孔應采取防止土顆粒流失的反濾措施。Ⅱ 地下連續墻400mm槽段長度應根據槽壁穩定性及鋼筋籠起吊能力劃分,宜為4m~8m。C25,地下連續墻作為地下室外墻時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規范的規定。地下連續墻的鋼筋配置應符合下列規定:HRB400、HRB50020mm75mm;HPB300、HRB40012mm200mm~400mm;50mm;50%;其他構造要求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的有關規定。地下連續墻墻段之間的連接接頭應符合下列規定:接頭宜采用圓形鎖口管、波紋管、楔形、工字形鋼或預制混凝土等柔性接頭;150mm,縱向鋼筋下端500mm長度范圍內宜按1:10的斜度向內收口。(水平方向尺寸(豎直方向尺寸)不宜小于墻厚的0.6倍,且不應小于400mm。預埋鋼筋宜采用HPB300級鋼筋,連接鋼筋直徑大于20mm時,宜采用接駁器連接。Ⅲ 冠 梁冠梁應符合下列規定:30倍主筋直徑的較小值。冠梁按結構受力構件設置時,排樁或地下連續墻受力主筋在冠梁內的錨固要求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對鋼筋錨固的有關規定;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的有關規定;冠梁的主筋應位于排樁或地下連續墻受力主筋的外側。Ⅳ 錨 桿錨桿尺寸、布置和構造應符合下列要求:7.6.54m4m,荷載分散型錨桿錨固段每個單元的長度不宜小4m;錨桿桿體外露長度應滿足錨桿底座、腰梁尺寸及張拉作業要求;120mm~150mm;1.5m~2.0m;2.0m1.5m;4.0m;15o~25o45o。錨桿注漿體應符合下列要求:20MPa;注漿宜采用二次壓力注漿工藝。錨桿腰梁應符合下列要求:應用綴板連接,連接焊縫應采用貼角焊;兩型鋼之間的凈間距應滿足錨桿桿體平直穿過的要求;扭穩定性時,可在型鋼翼緣端口處設置加勁肋板。Ⅴ 冠梁上部擋土墻支擋式結構冠梁以上可設置磚砌、混凝土薄板或預制構件擋土墻,當采用磚砌擋土墻時應滿足以下要求: 2.5m1)240mm370mm;擋土墻應設鋼筋混凝土構造柱,構造柱間距不大于3.2m,截面高度宜與擋土墻同厚,截面寬度宜取200mm~300mm;縱向受力鋼筋宜取4根~6根,錨入冠梁內應不小于500mm;擋土墻頂應設壓頂梁;擋土墻體與構造柱之間應咬合砌筑。2.5m370mm,鋼筋混凝土構造柱尺寸和配筋應按計算確定;宜在墻高中部加設圈梁,圈梁截面尺寸可取370mm×240mm;4.0m。施 工排樁的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符合本規程第7.8.3條的規定,且不應影響地下結構的施工;200mm50mm。當兼作承重結構時,樁底沉渣按現行行業標準《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的有關要求執行;24h后進行鄰樁成孔施工;10o;沉樁困難或鄰近建(構)筑物或地下管線受擠土效應的影響敏感時,可采用引孔輔助;JGJ94預制混凝土樁的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70%樁的混凝土強度達到100%后方可運輸和沉樁;沉樁施工時應采取措施降低噪聲、振動、擠土等效應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值,最大錘擊拉應力不應超過混凝土的軸心抗拉強度設計值;力特征值;(墻(直徑30mm~100mm,連續搭接部位最小寬度不應小于預制樁(直徑0.5m~1.0m位后應用懸掛構件控制樁頂標高,并應與已插好的預制樁牢固連接。鋼筋混凝土樁與素混凝土(水泥土)咬合樁的施工,宜采用全套管鉆機,其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3m~4m0.3m~0.5m;通過成孔時切割部分素混凝土樁身形成與素混凝土樁的互相咬合,但應避免過早切割;0.5%1.0m;時應轉動套管同時緩慢提拔;鋼筋混凝土樁施工亦可采用旋挖鉆機、機械沖抓鉆機。水泥土樁可采用攪拌樁機、旋噴樁機或攪噴樁機。地下連續墻的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施工前宜進行地下連續墻成槽試驗,并應根據試驗結果確定施工工藝和技術參數;C20,L槽段的長度、厚度、深度、傾斜度偏差應符合下列要求:槽段長度(沿軸線方向)允許偏差±50mm;槽段厚度允許偏差±10mm;槽段傾斜度≤0.5%。2~3段鋼筋籠起吊前應對轉角處進行加強處理;3m1.5m,導管下端距離槽底宜為300mm~500mm,槽內混凝土灌注速度不宜小于3m/h;地下連續墻施工的其他要求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GB50202的有關規定;對地下連續墻施工有特殊要求時,應按其特殊要求施工。勁芯水泥土攪拌墻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易插入。當地下水有侵蝕性時,宜通過試驗選用水泥;(或槽100mm,導40mm~60mm;工法機就位,平面允許偏差應為±20mm1/250;0.5m/min~lm/min1m/min~2m/min,并保持勻速下沉或0.5m/min~0.8m/minlm/min內;噴漿壓力不宜大于0.8MPa100mm1.5m/min,上銑速度不宜大2.0m/min(根據固化液流量選擇)50mm;漿液泵送流量應與噴漿攪拌下沉速度和提升速度相匹配,應確保墻體中水泥摻量的均勻性;2h的拌制漿液,應作為廢漿處理,嚴禁再用;0.5m再注漿攪拌施工,雙輪銑攪拌設備宜向下硬銑不少于0.5m;24h時間長無法搭接或搭接不良,應作為冷縫記錄,并在搭接處采取補做攪拌樁或旋噴樁等技術措施;勁芯水泥土攪拌墻施工的其他要求及勁芯的插入與回收宜按現行行業標準《型鋼水泥土攪拌墻技術規程》JGJ/T199、《渠式切割水泥土連續墻技術規程》JGJ/T303等有關規定執行。錨桿的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及周邊建(構)筑物的安全時,應采用跟管護壁鉆成孔;50mm2o;錨桿孔深和桿體長度不應小于設計值;100mm~300mm;0.50~0.550.50~1.00、0.40~0.45的配比;0.50~0.551.5MPa,注漿時間可根據注漿工藝試驗確定或一次注漿錨固體強度達到5MPa后進行;錨桿張拉與鎖定應符合下列要求:15MPa75%后方可進行張拉;桿的張拉和鎖定控制標準;一個支護段的中間開始張拉;0.1~0.21~2次;級1.4Nk、二級1.3Nk、三級1.2Nk,觀察5min并穩定后,可判定該錨桿承載力合格;1.5倍;長度和完好程度應滿足張拉要求。冠梁、腰梁的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GB50205的有關規定GB50204的有關規定執行;50mm,且應保證錨桿桿體不與腰梁相接觸。質量檢測鋼筋混凝土排樁的檢測應符合下列要求:不宜少于總樁數的20%,且不得少于5根;2%3根;50m3混凝土的取樣數量應不少于1組。地下連續墻檢測應符合下列要求:3個槽段,每個檢測墻段的預埋超聲波管數不應少于4個,且宜布置在墻身截面的四邊中點處;20%10幅;當地下連續墻作為主體地下結構構件時,檢測數量應滿足結構設計要求;當根據聲波透射法判定的墻身質量不合格時,應采用鉆芯法進行驗證;100m3混凝土不應少11516件。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