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四章普通邏輯的基本規律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第一節普通邏輯基本規律概述一、什么是邏輯思維基本規律普通邏輯基本規律是關于思維的邏輯形式的規律。由概念聯結成判斷,再用判斷聯結成推理的規律。在思維中運用各種邏輯形式都有各自的規則,諸如概念的定義和劃分,限制與概括;判斷的換質、換位;各種推理、論證;等等,都要遵守本身固有的一些規則。但在思維過程中除了遵守這些規則外,還要遵守基本的廣泛適用的邏輯規律。各種邏輯形式的具體規則涉及全局的并且是各個局部必須首先遵守的規律就是這一門科學中的基本規律。普通邏輯基本規律有四條: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普通邏輯所研究的邏輯思維的規律和規則,它們的作用范圍是不一樣的。有的只涉及局部;有的則涉及全局,并且是各個局部必須遵守的,這就是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二、思維的確定性邏輯思維基本規律中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是客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相對固定性的反映,而充足理由律則是事物的因果必然聯系的反映。因此,普通邏輯基本規律帶有強制性和規范化。思維確定性是邏輯思維最基本的特性。如果一個思想是有意義的、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就說它是確定的;反之,如果沒有意義,無所謂真假,就說它是不確定的。三、邏輯規律的客觀性邏輯規律雖是思維規律,但它與事物規律一樣,也具有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性。普通邏輯的基本規律是思維規律,思維規律的形成離不開客觀事物,但它不等同于客觀事物;客觀事物本身并不存在是否遵守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的問題。所以,不能把普通邏輯的基本規律等同于客觀事物的基本規律。邏輯規律、規則不同于交通規則、體育比賽規則。邏輯規律的發現是人類在長期的實踐中對思維活動的概括和總結。它成為人們思維活動的一種規范,遵守它是認識真理和準確地表達思想的必要條件。第二節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內容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每一思想與其自身是同一的。是什么就是什么,是怎樣就是怎樣,這就叫保持思想的同一性。用公式表示:“A是A”或P→P(讀作“如果P,那么P”)。其中A表示任何一個概念,P表示任何一個判斷。“A是A”或P→P表示同一思維過程中每一個概念或是每一個判斷都要與自身保持同一,即保持確定性。二、同一律的要求(一)在概念方面的要求同一律要求人們在運用概念時必須保持概念的同一性。所使用的概念有明確的內容,要有明確的內涵和外延。如果保持了概念的確定性,那么運用概念和推理,也就有了確定性。例如:“大家應當學點邏輯,因為邏輯是關于思維形式及其規律的科學,學習邏輯可以幫助我們正確地進行思維和表述。所以,我們都應學點邏輯。”在這段話中,“邏輯”這一概念保持了同一,因為這雖然出現了四次,但它的內涵和外延前后如一,沒有變化。為了避免在思維和論證中發生混亂,必須預先確定所用的概念。不僅在社會問題的論辯中要如此,而在科學研究中也要如此。對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范疇或術語,都要預先明確它們的含義和適用范圍。例如:政治經濟學中的商品、價值、使用價值;哲學中的物質、意識;物理、化學中的功、能、原子、分子、化合物、分解;幾何學中的點、線、平面等,都有明確的含義,不能隨意改變。同一律所說的概念要保持同一,而是有條件的。比如:蝌蚪在沒變成青蛙之前,蝌蚪就是蝌蚪。(二)在判斷(命題)方面的要求所做出的判斷必須是明確的、同一的含義,是什么判斷就是什么判斷,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在思考問題議論問題時,要有明確的斷定對象,要始終保持同一。同一律所說的判斷要保持同一是有條件的。這一條件就是同一思維過程中,即指同一時間、同一關系下,對同一對象的思維過程。這是因為,隨著時間的變化,對象的性質就會發生變化。比如:“張某是個青年人”,過了30年,可以說“張某是個老年人”,這兩個判斷雖然不同一,但并不違反同一律,因為這是在不同時間對同一對象提出的兩個判斷,分屬于兩個不同的思維過程。三、違反同一律要求所犯的邏輯錯誤違反同一律要求會犯“混淆概念”“偷換概念”“轉移論題”“偷換論題”的邏輯錯誤。(一)混淆概念混淆概念是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由于認識不清,無意識地、不自覺地把有某些聯系或有某些表面相似之處的不同概念,當作相同的概念來使用;或者是把同一個概念在不同的含義下使用。例如:三月,某初中班團支部組織同學學習《雷鋒日記》。當團支書讀到雷鋒的四句名言中的“對待個人主義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時,有個同學小聲嘀咕說:“要清掃個人主義,那還要不要個人?沒有個人,還有世界嗎?”顯然,這個同學是把“個人主義”與“個人”這兩個不同的概念混淆了。個人主義指的是一切從個人出發,把個人利益放在集體利益之上,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的錯誤思想。而個人指的是與集體相對應的一個個具體的人。這個同學說的話在邏輯上犯了混淆概念的錯誤。(二)偷換概念偷換概念是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把本來不同的概念混同起來,故意制造概念混亂。(與混淆概念不同的是,混淆概念是無意的,而偷換概念則是有意的)例如:李白路過涇川。當地有個豪士叫汪倫的,家居涇川(今屬安徽)桃花潭一帶。汪倫久聞李白的大名,很想與李白見上一面,于是他就給李白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到了汪倫的家,全然不見汪倫信中之所說。就連一棵桃樹也沒有!酒店倒是有一家,哪有萬家酒店?李白非常失望,大呼上當,責怪汪倫欺騙了自己。汪倫笑著說:“我說的一點不假,我們這里有一個桃花潭,方圓十里,這不是‘十里桃花’嗎?我們這里有一家酒店,店主姓‘萬’,這不就是‘萬’家酒店嗎?”李白哈哈大笑,當即賦詩《贈汪倫》一首留別:“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汪倫巧妙地將“十里桃花潭”偷換成“十里桃花”,將“姓萬人家開的酒店”偷換成“萬家酒店”。汪倫犯的邏輯錯誤是偷換概念,而且手法十分高明,竟然使聰明絕頂的李白上當,這在文壇上也是少有的趣事。(三)轉移論題轉移論題也叫離題、跑題、走題。是指在無意識的情況下,違反同一律的要求,離開了原來議論的論題,所犯的邏輯錯誤。例如:一個汽車司機把一位上了年紀的路人險些撞傷,兩人因此爭吵起來,司機說責任在走路的人,因他走路不小心;走路的人說責任在司機,因司機開車不小心。爭到后來,司機說:“責任不在我,因為我已經開了五年車。”走路的人很不高興,回敬道:“你開了五年車有什么了不起,我已經走了五十五年路了!”這兩個人開頭爭論的是“這次事故是誰的責任”,兩人都把責任推給對方,后來卻爭論起開車與走路時間長短的問題。這兩個人在邏輯上都犯了轉移論題的錯誤。(四)偷換論題偷換論題是故意違反同一律的要求,將原有的論題偷偷改換為其他論題所犯的邏輯錯誤,以達到混淆是非的目的,這是一種典型的詭辯。它與轉移論題的區別僅在于是否存在主觀上的有意和無意。例如:某貪官被捕入獄后,記者征得有關方面同意前去采訪。記者問貪官:“你什么時間開始受賄的?”“我受賄犯罪對不起大家,對不起人民。”“你受賄犯罪的主觀原因是什么?”“現在干部管理制度有漏洞,很多地方需要改進。”“法院對你的審判公正嗎?”“我曾在法院工作過。”這個貪官完全答非所問。答非所問是偷換或轉移論題的具體表現。這個貪官把“作案時間”偷換成“作案心理”,把“受賄數目”偷換成“認罪態度”,把“犯罪的主觀原因”偷換成“客觀原因”,把“公正問題”偷換成“工作經歷”。四、同一律的作用(一)遵守同一律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必要條件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離不開對概念、判斷和推理的運用,通過概念、判斷、推理和論證構成知識體系,進而建立科學理論。如果不能保持思想的確定性,就不能準確地在同一意義上運用概念、判斷、推理,也就無法認識事物,把握事物。(二)遵守同一律有助于人們順利交流在交際過程中,必須準確地表達思想。如果思想模糊,概念混亂,就無法進行有效的思想交流。(三)遵守和運用同一律,在反駁謬誤、揭露詭辯方面具有重大作用謬誤和詭辯常常表現為思想模糊、概念混亂,或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真假難辨。掌握同一律、運用同一律,可以從思想的確定性方面反駁謬誤、揭露詭辯。五、正確使用同一律同一律要求思維具有確定性是就同一思維過程而言的。所謂同一思維過程,是指同一對象、同一時間、同一關系。這“三個同一”也叫“三節法”,是亞里士多德首先提出來的。這是對同一律作用范圍的一種限定。正是有了這一限定,也就把同一律同形而上學的世界觀區別了開來。歷史上形而上學曾經把同一律的“A是A”歪曲為認定一切絕對不變的世界的基本原則,這是十分荒謬的。同一律本身并不是形而上學世界觀的基礎,它本來并不包含斷定事物絕對與自身同一、永久不變的內容。作為邏輯規律的同一律只是要求在思維過程中,概念、判斷要保持同一,不得隨意變換。同一律不僅不斷定事物永遠不變,而且也不斷定概念是永久不變的,隨著事物本身的發展,以及人們對事物認識的發展,反映事物的概念也是發展變化的。第三節矛盾律一、矛盾的內容矛盾律的內容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矛盾律用公式表示:“A不是非A”或﹁(P∧﹁P)〔讀作“并非(P并且非P)”〕。二、矛盾律的要求(一)在概念方面的要求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同一對象、同一時間、同一關系)不能同時用兩個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對的概念指稱同一個對象。所以,互相矛盾的概念蘊含著互相反對的概念,不能同真。(二)在判斷(命題)方面的要求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不能同時肯定兩個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對的命題都是真的,必有一假。具有下列形式的判斷不能同時為真:“這個S是P”與“并非這個S是P”(即“這個S不是P”)。“SAP”與“﹁SAP”(即SOP)“SEP”與“﹁SEP”(即SIP)上述的兩個判斷之間的關系,分別為矛盾關系。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不能同時給以肯定,其中必有一假。根據矛盾律的要求,下列判斷也不能同時為真:“這件衣服是紅的”與“這件衣服是黑的”。“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與“所有的天鵝都不是白的”。上述判斷具有反對關系的判斷。具有反對關系的判斷存在著邏輯上的矛盾。“這件衣服是黑的”蘊含著“這件衣服不是紅的”,與“這件衣服是紅的”構成邏輯矛盾。其實,這兩個判斷之間蘊含著P與﹁P的關系。“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與“所有的天鵝都不是白的”,兩個判斷形式分別是SAP與SEP。由于SEP蘊含著SOP,而SOP等值于
,這樣它與SAP構成了邏輯矛盾,即SAP與SEP之間也蘊含著P與﹁P的關系。矛盾律的要求是:P和﹁P不能同時為真,其中必有一假。三、違反矛盾律的要求所犯的邏輯錯誤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對同一對象的兩個互相反對,或兩個互相矛盾的判斷,不能同時為真。因此,不能同時都肯定。如果同時肯定,那就犯了“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例如:《韓非子·難一》中兩次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楚國有一個賣兵器的人,以專賣矛和盾為生。一天,他帶著矛和盾到集市上去賣。他見圍觀的人多了,就高高地舉起他的盾牌,大聲夸耀起他的盾牌來:“誰買盾?我的盾堅固無比,無論什么鋒利的矛都戳不穿它。”又拿起矛說:“誰買矛?我的矛鋒利無比,無堅不摧,無論怎樣堅硬的盾牌,我的矛都能把它戳穿。”這時,圍觀的人群中有一個人大聲問道:“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你看怎么樣?”賣矛和盾的人一聽,就什么也說不出來了。因為世界上不可能同時存在“不能被戳穿的盾”和“什么都能戳穿的矛”。無論他怎么回答,也不能自圓其說。這就是“自相矛盾”成語的來歷。四、矛盾律的作用(一)矛盾律的主要作用是保證思維具有無矛盾性無矛盾性是正確思維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不論何時何地,對待任何問題,如果思維中違反矛盾律的要求,出現邏輯矛盾,那就不可能正確地認識現實。因此任何科學理論都不應包含邏輯矛盾。遵守矛盾律是構造科學體系的起碼要求。(二)矛盾律在科學的發展中有著重大作用許多舊的、錯誤的理論被推翻和新的科學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矛盾律的作用。科學常常是在發現邏輯矛盾,并且逐步排除邏輯矛盾的過程中發展的。在自然科學史上有過這樣的情況,一些看來無可懷疑的判斷,后來由于發現了這些論斷違反不矛盾律而被駁倒了。意大利杰出的物理學家伽利略推翻亞里士多德落體理論、發現“自由落體定律”的經過,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子。古希臘的權威亞里士多德曾斷言:物體從高空下落的快慢同物體的質量成正比,物體的質量越大,下降的速度也就越快。這個錯誤的論斷長期以來幾乎成了公認的觀點,統治物理學達一千八百多年,直到被當時才二十五歲的青年科學家伽利略推翻為止。伽利略是從發現亞里士多德的理論本身有邏輯矛盾開始的。他說:假設一塊大石頭以某種速度下降,那么,按亞里士多德的說法,一塊小些的石頭就會以小些的速度下降。要是我們把兩塊石頭捆在一起,那么,這塊質量等于兩塊指頭質量之和的新石頭將以何種速度下降呢?一方面,新石頭的下降速度應該小于第一塊大石頭下降速度,因為加上了一塊以較小速度下降的石頭,勢必減少了第一塊大石頭的下降速度。另一方面,新石頭的下降速度又應該大于第一塊大石頭的下降速度,因為把兩塊石頭捆在一起,它的質量就大于第一塊大石頭,而按亞里士多德的說法,質量大的石頭要比質量小的石頭下落得快。這樣就會得出自相矛盾的結論:捆起來的新石頭既應該比第一塊大石頭后落地,又應該比第一塊大石頭先落地。這一結論顯然是不合邏輯的。要消除這一邏輯矛盾,必須做出這樣的假定:輕重不同的物體時同時落地的。伽利略認為,物體下落的速度于它的質量無關。如果兩個物體受到空氣的阻力相同,或者消除空氣阻力的影響(例如在真空中),那么兩個不同質量的物體將以同樣的速度降落,它們將同時到達地面。1589年,伽利略用一個50kg和一個1kg兩個大小不同的鐵球在比薩斜塔上做了一個落體實驗,實驗的結果證明,這兩個鐵球幾乎是同時落地的。這就證明了:自由落體在阻力相同的條件下,下落的速度是相同的,從而推翻了統治人們思想近兩千年的錯誤理論。后來他又在真空的條件下進行實驗,也證明了他的新結論是正確的。伽利略在青年時期所發現的“自由落體定律”,至今還寫在物理學教科書里。伽利略創立自由落體學說和發現自由落體定律,就是從發現舊理論中存在的邏輯矛盾并設法消除邏輯矛盾開始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推翻舊理論建立新理論的時候,都要遵守和應用包括不矛盾律在內的形式邏輯基本規律,遵守和應用形式邏輯規律是進行科學研究起碼的和必要的條件。
(三)把握矛盾律有助于從邏輯上揭露謬誤和詭辯運用矛盾律能幫助人們提高辨別能力,分清是非。例如:一個年輕人想到愛迪生的實驗室里去工作。愛迪生接見了他。這個年輕人滿懷信心地說:“我想發明一種萬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愛迪生聽完之后,驚奇地問:“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放置這種萬能溶液呢?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嗎?”年輕人立刻啞口無言,灰溜溜地離開了。這個年輕人把話講過了頭,自相矛盾。五、正確理解矛盾律矛盾律并不否認客觀事物的內在矛盾,它只排除在同一思維過程中的邏輯矛盾。把矛盾律解釋為排斥一切矛盾,那是對矛盾律的誤解或歪曲。世界上萬事萬物都存在著矛盾,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矛盾律所排斥的是邏輯矛盾或自相矛盾,這種邏輯矛盾只存在于思維論證之中,它與客觀物質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辯證矛盾根本不是一回事。因此,不應把二者混為一談。矛盾律也不否認作為客觀事物反映的思想認識上的矛盾。矛盾律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起作用的,它的運用是有條件的。它要求在同一時間、同一方面、對同一事物的不能做出兩個相反的判斷。如果在不同時間、不同方面對同一對象做出相反的判斷,并不構成邏輯矛盾,也不違反矛盾律的要求。例如:臧克家《有的人》一詩“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從生命同精神對照入手,寫“雖生猶死”和“雖死猶生”兩種不同的人。第四節排中律一、排中律的內容排中律的內容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排中律的公式可以表示為:“A或者非A”或P∨﹁P(讀作“P或者非P”)。二、排中律的要求(一)在概念方面的要求排中律在概念方面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即在同一時間、同一關系下,就同一對象而言,它或者是“A”,或者是“非A”,二者必居其一。例如:鯨,或者是“哺乳動物”,或者是“非哺乳動物”,二者必居其一。(二)在判斷方面的要求排中律在判斷方面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對于同一對象所做的兩個互相矛盾的判斷,必須肯定其中有一個是真的。即“P”與“非P”不可能都是假的,必有一真。例如:這個S是P與“并非這個S是P”(即“這個S不是P”)。SAP與﹁SAP(即SOP)。SEP與
﹁SEP
(即SIP)。
如果認為上述具有矛盾關系的兩個判斷都是假的,不是必有一真,那么,就違反了排中律的要求。三、違反排中律的要求所犯的邏輯錯誤排中律的邏輯要求是對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不能同時否定,必須肯定其中的一個。違反這一要求的邏輯錯誤,通常稱為“模棱兩可”或“兩不可”,既不承認這個,又不承認那個,即對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都否定。“模棱兩可”一詞來自《舊唐書?蘇味道傳》。據說唐朝武則天統治時有一位宰相,名叫蘇味道。他對問題的正反兩方面意見,從來都是不表示任何明確的態度。他曾對別人說:“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棱以持兩端可矣。”為此,當時的人給他起了個外號叫“蘇模棱”。因此,“模棱兩可”即指對事物的認識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含含糊糊,沒有明確的態度或主張“似乎此,似乎彼”。“兩不可”出自《墨經》,《墨經》說:“不可兩不可”,如“或謂之牛,或謂之非牛,不可兩不可也”。“莫須有”的故事是一個“既不肯定,又不否定”的典型例子。南宋初年,大漢奸秦檜誣陷抗金名將岳飛謀反,用十二道金牌將岳飛召回,岳飛和他的兒子岳云、部將張憲都被逮捕入獄。雖然秦檜的走狗萬俟高等人,用盡一切卑鄙手段,捏造罪名刑訊逼供,但連一件像樣的“罪證”也找不出來。然而秦檜在宋高宗趙構的支持下,仍然執意問罪,硬把岳飛問成死罪。當這個案子往上報的時候,抗金名將韓世忠感到不平,就去質問秦檜:“你們說岳飛造反,有什么確鑿證據?”秦檜不敢明確回答,只好含糊其辭地說:“岳云給張憲的信雖然沒弄清楚,但是這樣的事情‘莫須有’。”韓世忠聽了以后氣憤地說:“只憑‘莫須有’這三個字,怎么能使天下人心服!”什么叫“莫須有”?“莫須有”就是也許有、恐怕有的意思。面對韓世忠的嚴詞責問,秦檜無言可對,只好用這三個字來支吾搪塞,來個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秦檜不能明確地回答“有”,因為他根本拿不出“罪證”;他又不能明確地回答“沒有”,因為沒有罪證就不能定罪,更不能定人死罪。根據排中律的要求,應該在“有”和“沒有”二者之中肯定一個。不作明確肯定,就違反了排中律。后來,“莫須有”就成了典故,專指用捏造、誣陷的辦法強加的罪名。在這里特別要注意:對兩個互相反對的命題同時都否定,不違反排中律。例如:“我不認為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與“我也不認為所有的人都不是自私的”,這段議論不違反排中律,因為它所否定的兩個命題是同一素材的全稱肯定命題和全稱否定命題,它們之間是互相反對關系,而不是矛盾關系。四、排中律的作用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證思維的明確性。思想具有明確性,才能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才便于被人們所理解和把握。違反排中律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在“是”與“非”之間含糊其詞的,持騎墻居中的態度;或者由于認識模糊,把具有矛盾關系的思想混為一談。當面對兩個互相矛盾的思想的時候,根據排中律即可斷定二者必有一真。排中律是揭露“模棱兩可”或“騎墻居中”的邏輯錯誤的有力武器。在論證中,排中律是間接論證的邏輯依據。五、正確理解和運用排中律排中律并不否認客觀事物本身有可能存在兩種以上的情況或某種中間狀態。排中律只是要求對兩個互相矛盾的思想作出非此即彼的斷定,以保證思想的明確性。同時,排中律也不否認事物有中間環節,有過渡形態。例如:文昌魚是無脊椎的魚類,介于脊椎動物與無脊椎動物之間;鴨嘴獸是卵生的哺乳動物,介于爬行動物與哺乳動物之間。排中律并不排除人們在認識過程中由于對事物尚未作出明確斷定而采取的“二不擇一”的態度。例如:對“非典”的預防,對命題“非典的預防有特效藥或沒特效藥”的任一支判斷,都要不能如排中律所要求那樣作出明確回答,但此時的“二不擇一”的回答并不違反排中律的要求,因為尚未作出明確的選擇和決定。不要把所謂的“復雜問語”看成互相矛盾的判斷,不應簡單地對它做出肯定的或否定的回答。“復雜問語”是一種不正當問語,它隱含著對方沒有承認或根本不能接受的假設。對“復雜問語”的回答,不論是肯定還是否定,其結果都要得承認這個錯誤的假設。例如:某宿舍失竊,保安人員問其中的一位住宿者:“你以后是否還再偷東西?”對“復雜問語”的回答,不能簡單套用排中律。表面上看,“我以后不再偷東西”和“我以后再繼續偷東西”是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由排中律,必須肯定其中的一個。但如果被提問者事實上沒有偷過東西,那么肯定其中任何一個命題都是不恰當的。“復雜問語”事實上預設了一個對被提問者不利的前提,如在上例中預設被提問者“偷過東西”。因此,對“復雜問語”的恰當回答,是針對問題的預設,而不是針對問題自身。所以,不要把“復雜問語”當作互相矛盾的判斷來回答。六、排中律與矛盾律的區別(一)適用范圍不同矛盾律既適用于相互矛盾的概念和命題,又適用于相互反對的概念和命題;而排中律適用于相互矛盾的概念和命題,也適用于相互具有下反對關系的命題。(二)內容與要求不同矛盾律要求不能同真;排中律要求不能同假。(三)具體作用不同矛盾律保證思維的連貫性,排中律保證思維的明確性。矛盾律可由真推假,是間接反駁的邏輯基礎,排中律可由假推真,是間接證明的邏輯基礎。(四)違反排中律和矛盾律的邏輯錯誤不同違反矛盾律的錯誤是“自相矛盾”,違反排中律的錯誤是“模棱兩可”或“兩不可”。在現實生活中,違反矛盾律的錯誤如:“這件事情我沒有問過,只是側面了解了一下情況。”就是“自相矛盾”。違反排中律的錯誤,如:在一次生活會上,討論某甲的行為是否違紀,一個人發言說“說這種行為是違紀,恐怕不行;說這種行為不是違紀,恐怕也不行”。這就是“兩不可”。第五節充足理由律一、充足理由律的內容充足理由律的內容是在同一思維和論證過程中,一個思想被確定為真,總是有充足理由的。這里所說的思想通常是指其真實性需要確定的判斷,因此充足理由律可以表述為:p真,因為q真,并且由q能推出p。也可以用符號公式表示為:[p∧(q
→
p)]→
p。在上述表達式中,“p”代表其真實性需要加以確定的判斷,稱它為推斷。“q”代表用來確定“p”真的判斷(也可以是一組判斷),稱之為理由。因此“[p∧(q
→
p)]→
p”的意思是說:一個判斷“p”所以被確定為真,是因為“q”真,并且由“q”真可以推出“p”真。在這里“q”就是“p”的充足理由。二、充足理由律的邏輯要求(一)理由必須真實;(二)理由與推斷之間要有邏輯聯系。但必須指出,充足理由律本身并不能為人們提供真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今天陜西省高考語文作文題
- 生態保護與生態農業推廣考核試卷
- 十八項護理核心制度
- 湖北省武漢市2023~2024學年高一數學下學期5月聯考試題含答案
- 陜西省咸陽市高新一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五次質量檢測(3月) 數學試卷(含解析)
- 2025年濟南歷下區八年級第二學期數學期中考試試題(含答案)
- 江蘇省無錫市港下中學2025年初三下期中數學試題含解析
- 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語言學概論》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江西省上饒市民校考試聯盟婺源紫陽中學2025年高三第四次聯考生物試題含解析
- 上海市格致初級中學2025年高三考前模擬英語試題含解析
- HG+20231-2014化學工業建設項目試車規范
- 2024海南中考化學二輪重點專題突破 專題三 流程圖題(課件)
- 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健康教育
- 道德與法治賽課一等獎:《勿忘國恥》教學課件(五下)
- 2024年全國初中數學競賽試題含答案
- 任務花式噴泉PLC控制任務課件
- 手術室轉運工人培訓
- MOOC 電子線路分析基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答案
- 15j403-1樓梯欄桿標準
- CATIA CAA二次開發開發教材
- 2024年03月湖南省韶山思政教育實踐中心2024年招考5名合同聘用制教師筆試歷年高頻考題(難、易錯點薈萃)答案帶詳解附后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