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序原文及翻譯譯文_第1頁
《本草綱目》序原文及翻譯譯文_第2頁
《本草綱目》序原文及翻譯譯文_第3頁
《本草綱目》序原文及翻譯譯文_第4頁
《本草綱目》序原文及翻譯譯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草綱目》序原文及翻譯譯文《《本草綱目》序原文及翻譯譯文》這是優秀的文言文翻譯譯文文章,希望可以對您的學習工作中帶來幫助!1、《本草綱目》序原文及翻譯譯文《本草綱目》序原文及翻譯王世貞原文:紀①稱:望龍光知古劍;覘寶氣辨明珠。故萍實商羊,非天明②莫洞。厥后博物稱華③,辨字稱康④,析寶玉稱猗頓⑤,亦僅僅晨星耳。楚蘄陽李君東璧,一日謁予,留飲數日。予觀其人,睟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談議也,真北斗以南一人。解其裝,無長物,有《本草綱目》數十卷。謂予曰:“時珍,荊楚鄙人也,幼多羸疾,質成鈍椎,長耽典籍,若啖蔗飴。遂漁獵群書搜羅百氏凡子史經傳聲韻農圃醫卜星相樂府諸家稍有得處輒著有數言。古有《本草》一書,自炎皇及漢、梁、唐、宋,下迨國朝,注解群氏群舊矣。第其中舛繆差訛遺漏,不可枚數,乃敢奮編摩之志,僭纂述之權。歲歷三十稔,書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復者芟之,闕者輯之,訛者繩之。舊本一千五百一十八種,今增藥三百七十四種,分為一十六部,著成五十二卷,雖非集成,亦粗大備,僭名曰《本草綱目》。愿乞一言,以托不朽。”予開卷細玩,每藥標正名為綱,附釋名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辯疑、正誤,詳其土產形狀也。次以氣味、主治、附方,著其體用也。上自墳典⑥,下及傳奇⑦,凡有相關,靡不備采。如入金谷之園,種色奪目;如登龍君之宮,寶藏悉陳;如對冰壺玉鑒,毛發可指數也。博而不繁,詳而有要,綜核究竟,直窺淵海。茲豈僅以醫書觀哉?實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箓,臣民之重寶也。李君用心嘉惠何勤哉!噫,碔玉⑧莫剖,朱紫相傾⑨,弊也久矣。予方著《弇州卮言》,何幸睹茲集哉。茲集也,藏之深山石室無當,盍鍥之,以共天下后世味《太玄》如子云⑩者。時萬歷歲庚寅春上元日,弇州山人、鳳洲王世貞拜。(注釋)①紀:古籍記錄。②天明:天才。③華:西晉的張華,強記博識,廣學多聞,著有《博物志》十卷。④康:指魏晉名士嵇康,善認古字。⑤猗頓:春秋時珠寶富豪,以識別寶玉著稱。⑥墳典:三墳、五典的并稱,后轉為古代典籍的通稱。⑦傳奇:泛指各種文藝作品。⑧碔玉:似玉的美石。⑨朱紫相傾:朱色和紫色相排斥。喻真假優劣相混。⑩《太玄》如子云:西漢學者揚雄(字子云)模仿《周易》作《太玄經》。譯文:據古書上的記載,望見龍泉寶劍的光氣,就知道這古劍所在的地方(事載《晉書.張華傳》)。看見寶氣,便知有明珠的存在(事詳《杜陽雜編》)。萍實(一種大的果實)和商羊(鳥名)這樣的吉祥之物不是聰明人(如孔子)是不會認識的。要論廣泛了解事物的人,應當推張華。(張華,晉代人,著有《博物志》十卷)。要論能明辨字義的人,應當說是嵇康。(嵇康,晉代人,字叔夜,著有《嵇中散集》)。要論善于分辯寶玉的人,應當說是倚頓。(倚頓,春秋時人)。但是這些人只能算是早晨的星星。湖北蘄陽(今湖北蘄春縣)有個叫李時珍的(字東璧)。有一天我在江蘇太倉縣隆福寺西的山中與他相遇,一起飲酒幾日。我仔細觀察他,面貌潤澤而有光彩,清瘦而有精神,說話有風趣的樣子。北斗星以南的人間,李時珍算得上第一人了。(這是對李時珍的贊揚)他打開行裝,沒有多余的東西,只有一部數十卷的《本草綱目》,對我說道“時珍是湖北人,幼小多病,天生笨拙。長大以后愛讀古典著作,就象吃到了蜜糖一樣,于是就廣泛的閱讀群書,搜羅百家著述,凡是子,史,經,傳,聲韻,農圃、醫卜,星相,樂府諸家看后有心得就寫下來。原來有一本《本草》神農氏開始到自漢,梁,唐,宋,下至今朝,注解這部書的很多,但是,其中差錯和偽論不是少數。于是我就大膽冒昧的發誓不自量力地擔當起撰述(本書)的工作。經過了三十多年的努力,參考了八百多部書籍,稿件修改了三次。重復的刪去,缺少的加上,錯誤的糾正。舊的《本草》1518種,現由增加374種,分為16部,編著成52卷,雖然未完成,也基本上全了,署名《本草綱目》。我希望您給著書作序,以使其成為不朽之作。”我打開書卷仔細玩味(研究),見每一種藥標明正名為“綱“,別名為“目“。從證明開始,按次序把集解、分辨疑惑、糾正錯誤、排列出土產植物形狀’再按氣味、主治、附方,說明功用。上自古代典故,下到民間傳奇,凡是跟藥相關的沒有記述不到的。就象進入了金谷之園(這里比喻內容豐富,美不勝數)品種多色彩奪目;又象是登上了皇宮寶殿,寶藏都能看的清楚;象是冰壺玉雕般,精致極了。多但不繁雜,詳細卻有要點,綜括核實研究的透徹直看到事物的本質。這怎么能僅僅是醫書呢?!實在是闡述生命精湛道理、解釋萬物的大典,帝王的秘錄,百姓的重寶。李時珍用心良苦,造福與人,多么的辛勤呀!寶玉不剖,真假不辯的時鄙太久了。所以,辨別要用整輛車子才載得動的一節大骨頭,必須等待孔子(語詳《國語.魯語》)。要認識織女星的支機石,必須訪問賣卜的嚴君平(嚴君平,漢人,名遵,以卜筮為業)。我正著《翕州扈言》可惜從《丹鉛扈言》(明代楊慎所撰的一部考據學著作)就沒有后人了。多么幸運能看到這部《本草綱目》哇!讓這部書藏在深山石洞中不恰當,何不把它刻印出來,以供天下后世鉆研就像楊雄(字子云)研著的《太玄經》一樣呢《本草綱目》序2、張岱《冰雪文序》原文及翻譯譯文張岱《冰雪文序》原文及翻譯張岱【原文】魚肉之物,見風日則易腐,入冰雪則不敗,則冰雪之能壽物也。今年冰雪多,來年谷麥必茂,則冰雪之能生物也。蓋人生無不藉此冰雪之氣以生,而冰雪之氣必待冰雪而有,則四時有幾冰雪哉!若吾所謂冰雪則異是。凡人遇旦晝則風日,而夜氣則冰雪也;遇煩躁則風日,而清凈則冰雪也;遇市朝則風日,而山林則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魚之于水,龍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魚與龍不之覺耳。故知世間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聲、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氣;其所以恣人挹取受用之不盡者,莫深于詩文。蓋詩文只此數字,出高人之手,遂現空靈;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間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說。即使其能解能說矣,與彼不知者說,彼仍不解,說亦奚為?故曰:詩文一道,作之者固難,識之者尤不易也。干將之鑄劍于冶,與張華之辨劍于斗,雷煥之出劍于獄,識者之精神,實高出于作者之上。由是推之,則劍之有光铓,與山之有空翠,氣之有沆瀣,月之有煙霜,竹之有蒼蒨,食味之有生鮮,古銅之有青綠,玉石之有胞漿,詩之有冰雪,皆是物也。蘇長公曰:“子由近作《棲賢僧堂記》,讀之慘涼,覺崩崖飛瀑,逼人寒栗。”噫!此豈可與俗人道哉!筆墨之中,崖瀑何從來哉!【譯文】(譯者:江蘇如皋彭興年)魚肉一類的食物,見到風和陽光就容易變質,放入冰雪中就不會腐爛,這說明冰雪是能夠使食物保鮮。今年冰雪多,來年谷物一定長得茂盛,就是說冰雪有助于谷物生長。大概人的一生沒有不借助于冰雪這樣的特質成長的,然而冰雪的特質必定要等到有了冰雪才能有體現,但一年四季又有多少冰雪呢!至于我所說的冰雪和這(自然界的冰雪)不一樣。大凡人在白天就表現出風日一般的平常,但在夜晚就有冰雪的氣質;遇上心情煩躁就表現出風日一般的平常,但心情清凈了就有冰雪的氣質;人在市井朝廷就表現出風日一般的平常,但居住在山林之中就有冰雪的氣質。冰雪的氣質在人的心中,就像魚在深水中,龍在深山中一樣,日夜置身其中,只不過是魚和龍沒有感覺到水和山而已。所以懂得世間的山川、云物(注:浮云靜物)、水火、草木、色聲、香味(注:嗅覺芳香、味覺五味)都有冰雪的特點,其中可以任人酌取并受用不盡的,沒有比詩文更高深的了。詩文僅為數不多的文字,出自高人之手,就顯得超逸靈活;一旦落入凡夫俗子的手中,就變得穢惡。在認識的過程中真是相差雖小,但錯誤極大。只不過遺憾的是看到這樣的詩文的人不能理解,理解了又不能評說。即使有能夠評說的,和那些不懂的人評說,他仍不理解,評說又干什么呢?所以說:詩文的一般規律,做詩文的人原本就難,識別的人更不容易啊。春秋時代干將鑄劍在于千錘百煉,和晉代張華從斗牛分野之間的天象辨別寶劍,雷煥在監獄中挖出寶劍相比,能識別的人的精通神奇實在高于鑄劍的人之上。由此看來,劍有光芒和山有空闊翠綠、夜氣有水霧、月亮有煙霜一般白亮、竹葉有蒼翠深紅、食物的味道有天然新鮮、古銅器有青綠色、玉器有古舊的光澤、詩文有冰雪一樣的氣質,這都是天然的物相。蘇長公(蘇軾)說:“子由(蘇轍)最近所作的《棲賢僧堂記》,讀來悲慘凄涼,有懸崖飛瀑、逼人寒栗的感覺。”哎!這怎么能和平常人說呢!詩文之中,懸崖飛瀑的感覺從何而來呀!3、《湖南文征》序原文及翻譯譯文《湖南文征》序原文及翻譯曾國藩《湖南文征》序(節選)曾國藩吾友湘潭羅君研生,以所編撰《湖南文征》百九十卷示余,而屬為序其端。國藩陋甚,齒又益衰,奚足以語文事?竊聞古之文,初無所謂“法”也。《易》《書》《詩》《儀禮》《春秋》諸經,其體勢聲色,曾無一字相襲。即周秦諸子,亦各自成體。持此衡彼,畫然若金玉與卉木之不同類,是烏有所謂“法”者?后人本不能文,強取古人所造而摹擬之,于是有“合”有“離”,而“法”“不法”名焉。若其不俟摹擬,人心各具自然之文,約有二端:曰理,曰情。二者人人之所固有,就吾所知之理,而筆諸書而傳諸世,稱吾愛惡悲愉之情,而綴辭以達之,若剖肺肝而陳簡策,斯皆自然之文。性情敦厚者,類能為之。而淺深工拙,則相去十百千萬而未始有極。自群經而外,百家著述,率有偏勝。以理勝者,多闡幽造極之語,而其弊或激宕失中;以情勝者,多悱惻感人之言,而其弊常豐縟而寡實。自東漢至隋,文人秀士,大抵義不孤行,辭多儷語,即議大政,考大禮,亦每綴以排比之句,間以婀娜之聲,歷唐代而不改……湖南之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嶺,西接黔蜀,群苗所萃,蓋亦山國荒僻之亞。然周之末,屈原出于其間,《離騷》諸篇,為后世言情韻者所祖。逮乎宋世,周子復生于斯,作《太極圖說》《通書》,為后世言義理者所祖。兩賢者,皆前無師承,創立高文。上與《詩經》《周易》同風,下而百代逸才,舉莫能越其范圍,而況湖湘后進沾被流風者乎?茲編所錄,精于理者蓋十之六,善言情者約十之四,而駢體亦頗有甄采,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惟考據之文搜集極少,前哲之倡導不宏,后世之欣慕亦寡。研生之學,稽《說文》以究達詁,箋《禹貢》以晰地志,固亦深明考據家之說。而論文但崇體要,不尚繁稱博引,取其長而不溺其偏,其猶君子慎于擇術之道歟![譯文]我的朋友湖南湘潭人羅研生先生,拿他編撰的一百九十卷《湖南文征》給我看,而且囑托我為他的書稿寫一篇序。我非常淺薄,年紀又大了,哪里夠得上談論文章的事呢?我聽說古人的文章,最初沒有什么章法。《易》《書》《詩》《儀禮》《春秋》各種經書,他們的體勢(結構和筆勢)聲色,沒有一個字是沿襲而來的。就是先秦諸子的文章,也各自成為一體。拿這類文章來衡量其它文章,像金玉和卉木相比是不同類一樣非常分明,這怎么說有“章法”呢?后來人本不會寫文章,強迫自己拿出古人的文章來摹擬,于是有的模擬得像,有的模擬得不像;模擬得像就說合“章法”,模擬得不像就說不合“章法”。如果他們不是等著摹擬,他們就能發于心而為自然之文,大概有兩個方面:說理,抒情。這兩個方面是人人所固有的,就我所知道的道理,把它寫成文字傳給世人,符合我的愛與惡、悲與愉的情感的,就連綴成文把它表達出來,就像剖開肺肝來陳述文獻典籍,這都是自然之文。性情敦厚的,大概能寫出來的。至于淺或深,工或拙,就相差很遠,未曾動筆就有很大差別。除了各種經書以外,百家的著述,大概都有自己的偏好。以說理取勝的,多是闡明幽深的道理達到極致的語言,可是它弊病是言辭激昂放縱不很恰當;以抒情取勝的,多是悱惻感人的語言,但它的弊病常常是詞藻華麗而缺少實際內容。從東漢到隋朝,文人秀士(德才優異的人),大概不僅闡明自己的思想,而且言辭多有儷語,就是議大政,考大禮,也常常用排比句子連綴成文,用變化的句式夾雜其間,經歷唐代也沒有改變……湖南作為古代諸侯國的封地,北邊靠近大江,南邊接近五嶺,西邊連接黔蜀,是群苗聚集之地,大概也是山國荒僻之地。可是周朝末年,屈原在此地誕生,《離騷》各篇,為后世言情韻者所推崇。到了宋朝,周敦頤又在此地誕生,他寫的《太極圖說》《通書》,為后世言義理者所推崇。兩位賢者,都沒有效法某一流派,卻寫成好文。上與《詩經》《周易》相比有同樣的影響,后來的代代逸才(有杰出才能的人),要列舉出來沒有超過他們這些人的范圍,更何況湖湘后輩深受前輩留下來的好風尚的影響呢?這部文集收錄的,長于說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善于抒情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四,且駢體文也有選擇地錄用,不說章法而章法不曾有亂。只是考據方面的文章搜集太少,前哲的倡導沒有發言,后世的欣慕也少見。羅研生作學問,考核《說文》以求達到訓詁,注解《禹貢》以求明白地志,他本來也很通曉考據家的學說。而談論文章只推崇切實簡要,不推崇繁稱博引,取己之長而不沉溺自己的偏好,這仍是君子謹慎選擇術攻的道理啊!《湖南文征》序4、《序洛詩》原文及翻譯譯文《序洛詩》原文及翻譯白居易原文:①《序洛詩》,樂天自序在洛之樂也。②予歷覽古今歌詩,自《風》《騷》之后,蘇、李以還,李陵、蘇武始為五言詩。次及鮑、謝徒,迄于李、杜輩,其間詞人聞知者累百,詩章流傳者巨萬。觀其所自,多因讒冤譴逐,征戍行旅,凍餒病老,存歿別離,情發于中,文形于外。故憤憂怨傷之作,通計今古,什八九焉。世所謂文士多數奇,詩人尤命薄,于斯見□。又有以知理安之世少,離亂之時多,亦明矣。③予不佞,喜文嗜詩,自幼及老,著詩數千首。以其多矣,故章句在人口,姓字落詩流。雖才不逮古人,然所作不啻數千首。以其多矣,作一數奇命薄之士亦有余矣。今壽過耳順,幸無病苦,官至三品,免罹饑寒,此一樂也。大和二年,詔授刑部侍郎。明年,病免歸洛,旋授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居二年,就領河南尹事。又三年,病免歸履道里第,再授賓客分司。自三年春至八年夏,在洛凡五周歲,作詩四百三十二首。除喪朋、哭子十數篇外,其他皆寄懷于酒,或取意于琴。閑適有馀,酣樂不暇。苦詞無一字,憂嘆無一聲,豈牽強所能致耶?蓋亦發中而形外耳。斯樂也,實本之于省分知足,濟之以家給身閑,文之以觴詠弦歌,飾之以山水風月。此而不適,何往而適哉?茲又以重吾樂也。④予嘗云:“理世之音安以樂,閑居之詩泰以適。”茍非理世,安得閑居?故集洛詩,別為序引,不獨記東都履道里有閑居泰適之叟,亦欲知皇唐大和歲有理世安樂之音。集而序之,以俟夫采詩者。甲寅歲七月十日云爾。(選自《白居易文集校注》)譯文:《序洛詩》,是白居易自敘在洛陽的快樂生活。我遍覽古今詩歌,自《詩經》《離騷》之后,蘇武、李陵以來,李陵、蘇武開始寫五言詩,依次而及鮑照、謝朓等人,直到李白、杜甫等,這中間聞名的詞人有好幾百個,流傳的詩章極多。看它們所寫的緣由,大多因為受讒言被冤,被貶謫放逐,遠行屯守邊疆,受凍忍饑,生病年老,生死別離,內心產生了情感,通過詩文表現出來。因此憤憂怨傷之作,總計而言,在古今作品中占十之八九。世人所說的文人命運大多坎坷,詩人命運尤其不好,由此可見。因此又知道政治修明安定的時代少,戰亂的時代多,這也很明白了。我不才,喜好詩文,從小到老,寫了幾千首詩。因為詩文多,所以我的詩句被人吟誦,我的名字落入詩人之列,雖然我的才華趕不上古人,但是我所寫的不止幾千首,正因為詩文寫得多,我做一個命運不好的讀書人是綽綽有余了。現在我已經年過六十,所幸沒有痛苦,官至三品,免于遭受饑寒,這是一大快樂。大和二年,皇上下詔授予我刑部侍郎。第二年,因生病免去官職回到洛陽,不久被授予太子賓客的官職分管東都。過了兩年,就任河南尹事。又過了三年,因生病免去官職回到履道里居所,第二次被授予太子賓客分管東都。從大和三年春到大和八年夏,我在洛陽總共五周年,寫了四百三十二首詩。除去悲悼朋友、哭悼兒子等十幾篇之外,其他都是在美酒中寄托情懷,或在琴瑟中采取情意。閑適之余,總是飲酒游樂。沒有一字為表達痛苦之詞,沒有一聲為表達憂慮之音,這難道是能勉強得來的嗎?也是內心產生情感,通過詩文表現出來而已。這種樂趣,其實本源于明白本分自知滿足,再以家庭富足生活閑適輔助,以飲酒賦詩歌詠修飾,以賞看山水風月裝飾。這還不感到舒適,到哪里才會感到舒適呢?這又讓我的快樂更進了一層。我曾經說:“安定時代的文辭安閑快樂,閑居時候的詩歌安寧閑適。”假如不是安定的時代,怎么能過上閑居的生活?因此收集在洛陽所作的詩歌,另外為它做一篇序文。不只是記敘洛陽履道里有一個閑居安適的老頭,也想要大家知道大唐大和年間有安定的時代安樂的文辭。匯聚成集,為它做序,以待那些采詩的人。甲寅年七月十日。《序洛詩》5、《萬木圖》序原文及翻譯譯文《萬木圖》序原文及翻譯楊士奇原文:《萬木圖》者,翰林侍講建安楊榮勉仁,昭其大父達卿先生之德,示其后之人也。先生有孝行,于為善施義汲汲焉。然不喜以施名,以為受人之施者,恒有愧恥為辱之心。夫施于人,而使其心愧恥為辱,猶不施也。必使受吾之施者,如其所當得,而即乎其心之安,庶幾可也。元之季世,兵戈饑饉,民困窮凍餒無食,至相食以茍活。雖父子夫婦,相視不能相保恤,所在皆然。時先生藏谷甚富,將發廩振之,指某山號于眾曰:“有能相吾力樹木者乎?樹一木,予谷若干。”于是爭愿出力來請谷。既悉飯之,乃如所言。愿樹木者予之谷,不籍識其姓名,卒亦不視其功,而所活不可勝計矣。先生之樂施,何其忠厚委曲而周備歟!居數歲,木郁然崇茂,悉中于材。先生指以戒其子孫曰:“不自意今之盛如此也!其毋茍自為利!將有為學宮、為釋老之宮、為橋梁及津渡之舟而需材者,給之;有貧欲為居室、沒欲為棺而不得材者,給之。毋茍自利也!”于是所施利益多矣。時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聞而高之,命工作萬木圖表之。搢紳君子多為詩文紀之詠之,既皆失于兵。而其子孫,佩服訓戒,至于今不違。然欲其后世皆佩服不違,此圖所以繼作也。嗚呼!始先生知施谷而已,知求受施者即乎其心之安而已,豈計樹之大后當何如哉!而受施者必盡力焉,不可以茍,蓋天理之在人心,有不能已也。先生所存如此,惜乎其僅施于衰亂艱虞之際,畎畝之間,而徒布衣以終其身也。不然,使遇治平之時,得一命為所欲為,所施利不其博哉!如其后之人能世承其訓,推廣是心而行之不已焉,其于施利固又博也。是用告諸其來者。(選自《明代散文名篇集粹》,略有刪節)譯文:《萬木圖》這幅畫,是翰林侍講建安人楊榮勉仁先生,為了彰顯(/顯揚)其祖父楊達卿的美德,(將萬木)畫出來留給后代看而創作。元末,戰亂饑荒,老百姓饑寒交迫衣食無著,到了人吃人勉強活下去的地步,即使是父子夫妻,彼此相望卻難以互相保全,這種慘狀到處都是。當時,楊達卿先生家儲藏了很多稻谷,打算開倉救濟饑民,(他)指著某座山對饑民大聲地喊話:“有愿出力幫我種樹的人嗎?種一棵樹,我給他一些糧食。”由此(饑餓的)的人爭相出力,來換取糧食。(楊先生)讓他們都吃上飯,就像他所說的那樣。愿意種樹的不登記他的姓名,最終也不看他的功勞大小,給了他谷子,因此活下去的人數不勝數了。施恩于人,卻讓受施者常常感到慚愧和羞辱,還不如不施恩。楊先生的樂于施舍,多么地忠善、委婉又考慮周全啊!過了幾年,樹木長得蔥郁茂盛,都符合用材(的標準)。楊先生指著樹木告誡子孫們說:“沒料到樹木長得如此繁茂!希望你們不要只用它們為自己謀利,將來有建學校、造橋梁和擺渡小船需要木材的人,給他們;有家貧要造房、死后做棺材卻買不起木材的人,送給他們。(千萬)不要只想到為自己謀利!”因此(這些樹林)給許多人帶來好處。唉!開始時楊先生只是送出谷子,懂得讓被救濟的人(因出力獲救濟)內心安寧而已,哪想到樹木長大后會這樣呢!那些被救濟的人一定盡力種樹,不隨便應付了事,大概是天理在人心,(善心好事)會傳續下去吧。楊先生留下了這么好的善行,可惜的是他的善行僅僅施展于戰亂艱難時期,僅限于方圓幾里之內,并且僅以平民身份過完一輩子。否則的話,假如楊先生在太平盛世獲得重任,做他想做的善事,他的善心善舉一定會讓更多的人受益。如果他的后人能夠世代承續他的訓誡,推廣他的善心,并且堅持做下去不停止的話,那這種善心善行帶來的好處將會久遠而寬廣。(我)寫下這篇序以告訴后人。這篇文章選自《東里文集》卷四。楊榮為了表彰其祖父楊達卿的義舉,并用來告知后代要遵從祖先遺訓,就作了一幅《萬木圖》,楊士奇為此圖作了這篇序記。楊達卿在元代末年為賑濟災民,又為了不使災民受施而自愧,就采用種樹救災的辦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使某山成了一片萬木林,這是造福后代子孫的辦法。又遺命其子孫“毋茍自利”,要用來作公益事業及救助貧窮的人。這種行為,在封建社會十分罕見。作者由此而聯想到,楊達卿若生于承平之世,發揮其才能,人們將會得到更大的利益。作者也深為楊達卿的義舉所感動,文字寫得樸實無華,充滿了崇敬之情,而不是一般的泛泛應酬之作。《萬木圖》序6、《荊溪集》序原文及翻譯譯文《荊溪集》序原文及翻譯楊萬里原文:予之詩,始學江西諸君子,既又學后山(北宋著名詩人陳師道)五字律,既又學半山老人(王安石)七字絕句,晚乃學絕句于唐人。學之愈力,作之愈寡。嘗與林謙之屢嘆之,謙之云:“擇之之精①,得之之艱,又欲作之之不寡乎?”予喟曰:“詩人蓋異病而同源也,獨予乎哉!”故自淳熙丁酉(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之春,上塈壬午(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止有詩五百八十二首,其寡蓋如此。其夏之官荊溪,既抵官下,閱訟牒,理邦賦,惟朱墨之為親,詩意時往日來于予懷,欲作未暇也。戊戌三朝,時節賜告,少公事,是日即作詩,忽若有窹,于是辭謝唐人及王、陳、江西諸君子,皆不敢學,而后欣如也。試令兒輩操筆,予口占數首,則瀏瀏焉無復前日之軋軋矣。自此,每過午,吏散庭空,即攜一便面(古代用以遮面的扇狀物),步后園,登古城,采擷杞菊,攀翻花竹,萬象畢來獻予詩材,蓋麾之不去,前者未讎,而后者已迫,渙然未覺作詩之難也。蓋詩人之病去體將有日矣方是時不惟未覺作詩之難亦未覺作州之難也。明年二月晦,代者至,予合符而去,試匯其稿,凡十又四月,而得詩四百九十二首。予亦未敢出已示人也。今年備官宮府掾,故人鐘君將之自淮水移書于予曰:“荊溪比易守,前日作州之無難者,今難十倍不啻!子荊溪之詩,未可以出歟?”予一笑,抄以寄之云。淳熙丁未(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廬陵楊萬里廷秀序。【注釋】①指從眾多流派中選擇某一家或幾家做學習對象,又單單學習所選對象特別擅長的一體來學習模仿。譯文:我的詩,起初學習江西諸君子,以后又向后山居士陳師道學習五言律詩,再以后又向半山老人王安石學習七言絕句,最后才向晚唐詩人學習絕句。學得越賣力,做的詩越少。我曾經與林謙之在一起多次為之感嘆,林謙之說:“從眾多流派中選擇某一家或幾家做學習對象,又單單學習所選對象特別擅長的一體來學習模仿,要從中有所收獲是很難的,想要創作的詩歌不少,可以嗎?”我長嘆道:“詩人大概缺點(不足)不同但根源卻是一樣的,難道只有我是這樣嗎?”所以自從淳熙四年春天一直向前追溯到紹興三十二年,其間創作的詩只有五百八十二首,數量之少原來如此。這年夏天到荊溪為官,上任之后,讀訴狀,理財政,只知道親近公文,往常時有詩意來到心中,想寫下來卻沒有時間。戊戌年正月初一,是朝廷規定的節假日,少有公事,這天就寫一些詩,忽然間若有所悟,于是告別唐人及王、陳、江西諸君子等人的風格,這些都不學,之后卻覺得很高興。試著讓兒輩拿起筆來記錄,我隨口念了幾首,覺得文思順暢不再有以前的艱難。從此之后,每天一過晌午,官吏散去,庭院空闊,我就攜帶一個遮臉的面具,步入后花園,登上古城墻,采摘杞子菊花,攀折花草樹木,大自然的一切景象全都來獻給我,成為我作詩的材料,揮之不去,前面的還沒寫完,后面的已到了眼前。原先所有的疑慮完全消除,不再覺得作詩艱難了。大概詩人的毛病離開我已經有些日子了。這個時候,我不只不覺得作詩的困難,也不覺得做州官的艱難。第二年二月的最后一天,接替我的官員到了,我辦好交接手續離開,整理在這里寫的詩稿,總共是四個月的時間,寫的詩卻有四百九十二首。我也不敢拿出來給人看。今年擔任公府掾,老朋友鐘將之從淮水寫信給我說:“荊溪最近換了太守,你以前覺得做州官不難,現在比以前難了十倍還不止。你在荊溪寫的詩,是否可以拿出來看看呢?”我笑了笑,抄了一些寄給她。淳熙十四年,廬陵楊萬里作此序。《荊溪集》序7、《溪音》序原文及翻譯譯文《溪音》序原文及翻譯朱仕琇原文:楊林溪水出百丈嶺。嶺界于南豐、建寧二邑。水初出,小泉也。南迤十里,合眾流,溪口扼之,水始怒,轟豗日夜,或作霹靂聲。人立溪上,恒惴憟。稍南益夷,臨溪居人亦益眾。未至楊林數里許,水遂無聲。然溪道益回多曲,里人名之曰巧洋。建寧方言,呼水曲曰洋。楊林在巧洋南三里,溪水三面抱村如環。筠園①世居其地。村多楊木,故曰楊林。而溪上群山,多松櫧,雜他果卉,彌望郁然。中夜風雨四至,水潦聲與群木聲相亂,悲壯激越,中雜希微,如鐘鼓既闋而奏管弦絲竹之音。時或晨霧淅瀝,居人未起,籜隕沙頹,蕭屑有無②。緣溪獨游,其聽轉靜。至于春秋朝夕蟲鳥之號,平林幽澗樵采之響,里巷謳吟和答,舂抌機杼,雞犬之鳴吠,遠近斷續,隨風高下,一切可喜可愕之音咸會于溪。筠園家溪上,授徒溪西之草堂,往來溪側,輒聞溪音,感而寫之,于是其詩愈富。筠園方壯時,以詩名天下。嘗游太學,觀京師之巨麗。所涉黃河、長江,湠漫洶涌,駭耳蕩心,足以震發詩之意氣。顧以不得志,困而歸。年幾五十,回翔溪上,其誠有所樂耶?昔之學藝者患志不精,乃竄之無人之地以求其所為寂寞專一者,一旦得之,遂能役物以明其志。今溪之幽僻而筠園樂之,意豈異此耶?余嘗序筠園詩,以為得高岸深谷之理。今讀所補琴操古歌,益淵?,正變備具。至效陶諸什③,則無懷、葛天之遺風猶有存者,其更世益深,日息其志,邁跡于古,殆將往而不可知也。其涵澹蕭瑟④,抑亦得于溪之所助者多也。昔孔子教人學詩之旨,審于興、觀、群、怨,而末不遺夫名物。筠園詩益富,不自名,歸功于溪,集既成,以是名篇,故余得詳其原委云。(選自《明清散文集萃》)【注】①筠園:《溪音》的作者朱仕玠,筠園是他的號。②有無:似有似無。③效陶諸什:仿效陶淵明的作品。④涵澹:涵養淡泊。蕭瑟:寂寞凄涼。這里指不慕名利,自甘寂寞。譯文:楊林的溪水出自百丈嶺。這嶺在南豐與建寧二縣的交界處。水剛流出來時,是一道小泉。向南斜行十里左右,匯合了許多小河的水,由于溪口狹小阻塞,水變得氣勢洶涌起來,日夜不停地轟響,有時響如霹靂。人站在溪岸上,常常感到恐懼戰栗。稍南,水平緩一些,臨溪居住的人也就多起來。離楊林只有幾里了,那水便無聲無息了。然而溪道卻更加回繞,多彎曲,村里人稱它為巧洋。建寧的方言,稱水曲為洋。楊林在巧洋南面三里處,溪水像環一樣三面環抱著村莊,筠園世代居住在這個地方。村子里多楊樹,所以稱為楊林。而溪上群山,多松樹櫧木,間雜著其它花卉果實,遠遠望去郁郁蔥蔥。半夜風雨從四面來,地上的流水聲與眾樹木的聲音相互交雜應和,悲壯高亢,清遠之中,夾雜著一種空虛寂寥、似有似無的音響,好像是鐘鼓的聲音完結了而繼以管弦絲竹聲音一樣。有時或者早上的露水淅淅瀝瀝,村人還未起床,筍殼丟下,泥沙坍塌,那聲音蕭疏細微,似有似無。沿著溪水獨自游覽,聽起來轉覺靜寂。至于春秋早晚,蟲鳥的嗚叫聲,樹林深澗樵夫砍樹的聲音,里巷中謳歌吟誦互相和答的聲音,舂米織布的聲音,雞鳴狗叫的聲音,遠遠近近,斷斷續續,隨風高下,一切使人可喜可愕的聲音都在溪口里聚集。筠園的家建造在溪口上,他在溪西的草堂教書,來來往往于溪畔,常常聽著溪音,一有感觸便寫出來,于是他的詩作也就多了起來。筠園在壯年時,他的詩就名滿天下。曾經在太學游學,觀賞過京師的偉麗。他經涉過黃河、長江,江流河水壯闊無際,洶涌澎湃,驚耳蕩心,足以奮發他詩的意氣。只是因為不得志,處境艱難而回到家里。年紀將近五十了,徘徊在溪上,他確實有快樂嗎?從前學藝的人擔憂志趣不專不精,于是跑到沒人的地方,來求他所謂的寂寞專一。一旦得到這種境界,就能借助山川自然景物來表達自己的心志。現在處在幽僻的溪畔,筠園卻以之為樂,他的意趣難道和這有什么不同嗎?我曾經為筠園的詩集寫過序言,認為他的詩風雄渾深得高岸深谷的理趣。現在又讀所補的琴曲、古歌,更加淵懿深遠,正體變體各種風格全都具備。至于仿效陶淵明體各篇,那簡直是無懷氏、葛天氏的遺風。他閱歷世事越來越深,日日涵養自己的志趣,走古人的路,幾乎是只往前行,不管它至于何處,他的詩有涵養能超脫,無人間煙火氣,或者是由于得到溪的幫助很多啊!從前孔子教人學詩的主旨,在于明白興、現、群、怨,而在小的方面要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筠園的詩作更豐富了,不讓自己揚名,卻歸功于溪水,詩集編成后,拿“溪音”作篇名,因此我得詳詳細細地敘述它的本末。《溪音》序8、《送童子鳴序》原文及翻譯譯文《送童子鳴序》原文及翻譯歸有光原文:越中人多往來吾吳中,以鬻書為業。異時童子鳴從其先人游昆山,尚少也。數年前,艤舟婁江,余過之。子鳴示余以其詩,已能出人。今年復來,吾友周維岳見余,為念其先人相與之舊,謂子鳴旅泊蕭然,恨無以恤之者。已而子鳴以詩來,益清俊可誦。然子鳴依依于余,有問學之意,余尤念之。嘗見元人題其所刻之書云,自科舉廢而古書稍出,余蓋深嘆其言。夫今世進士之業滋盛,士不復知有書矣。以不讀書而為學,此子路之佞,而孔子之所惡。無怪乎其內不知修己之道,外不知臨人之術,紛紛然日競于榮利,以成流俗,而天下常有乏材之患也。子鳴于書,蓋歷能誦之。余以是益奇子鳴。夫典籍,天下之神物也。人日與之居,其性靈必有能自開發者。“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書之所聚,當有如金寶之氣,如卿云輪囷,覆護其上,被其潤者不枯矣。莊渠先生嘗為余言:廣東陳元誠,少未嘗識字,一日自感激,取四子書終日拜之,忽能識字。以此知書之神也。非書之能為神也,古人雖亡,而其神者未嘗不存。今人雖去古之遠,而其神者未嘗不與之遇。此書之所以可貴也。雖然,今之學者,直以為土梗已耳。子鳴鬻古之書,然且幾于不自振,今欲求古書之義,吾懼其愈窮也。歲暮,將往錫山寓舍,還歸太末,書以贈之。(選自《震川先生集》)譯文:吳越一帶的人很多往來于我們吳中地區,以賣書為業。從前童子鳴(曾)跟隨他的先人游歷(過)昆山,(那是他)還很小。幾年前,(他)乘船到婁江,我去拜訪了他。童子鳴把他的詩作拿給我看,已經能夠超出眾人了。今年又來,我的朋友周維岳來拜訪我,因為顧念他的先人與(童子鳴的先人)相親厚的之舊交,說童子鳴漂泊無依蕭然,只恨(自己)沒辦法幫助他。不久以后童子鳴帶著他的詩作來(拜訪我),(他的詩)更加清新雋永可讀了。然而童子鳴對我還是思慕的樣子,(好像)有(向我)求學的意思,我到現在還記著這件事。曾經看到元朝人在他們所刻印的書籍上題記說,自從科舉被廢以后古書漸漸出來,我也深深地嘆服他說的話。現世舉進士之業很興旺,士人不在知道還有書了。用不讀書的方式求學,這是子路的癖好,但是是孔子所不喜歡的。難怪現在的社會上的大多數人在內不知道自身修養之道,在外不知道選拔人才之方法,(大家)亂哄哄地每日爭相謀取功名利祿,而逐漸形成社會上的流行習慣,因而天下常常有人才匱乏的憂慮。童子鳴對書,大概(都)能夠背誦下來。我因此更加覺得童子鳴不同凡俗。所謂典籍,是天下的神靈、怪異之物。人每日與它們在一起,人的智慧必定有能夠自行開發的機會。“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書所聚斂的(靈氣),應當有如黃金珠寶的靈氣一樣,就像祥云盤曲,護佑在它上面,受到它潤澤的事物就(再也)不會枯澀了。我內伯父莊渠先生(魏校)曾經對我說:廣東人陳元誠,少時不曾認字,(忽然)有一日自我感奮激發,拿來四書整天禮拜,忽然間就能夠認字了。我因此知道書的神異。并不是書能成為神,古人雖然死去了,但是他們的精神一直都在。今人雖然距離古代很久遠了,但是我們的精神也總能與古人的精神相遇。這就是書可貴的原因了。雖然如此,但是今天求學的人,卻只以為(書不過是)泥塑的偶像罷了。童子鳴賣古書,尚且幾乎不能生活自給,如今要想探求古書之大義,我怕他的生活會更加窘迫。年末,(我)要到錫山寓所去,回到太末,寫了這篇贈序送給他。《送童子鳴序》9、《李賀集》序原文及翻譯譯文《李賀集》序原文及翻譯杜牧原文:太和五年十月中,半夜時,舍外有疾呼傳緘書者,某曰:“必有異,亟取火來。”及發之,果集賢學士沈公子明書一通,曰:“吾亡友李賀,元和中,義愛甚厚,日夕相與起居飲食。賀且死,嘗授我平生所著歌詩,雜為四編,凡千首。數年來,東西南北,良為已失去。今夕醉解,不復得寐,即閱理篋帙,忽得賀詩前所授我者。思理往事,凡與賀話言、嬉游,一處所,一物候,一日夕,一觴,一飯,顯顯焉無有忘棄者,不覺出涕。賀復無家室子弟,得以給養恤問,嘗恨想其人,詠其言。子厚于我,與我為賀集序,盡道其所來由,亦少解我意。”某其夕不果以書道不可,明日,就公謝,且曰:“世謂賀才絕出于前。”讓。居數日,某深推公曰:“公于詩為深妙奇博,且復盡知賀之得失短長。今實敘賀不讓,必不能當公意,如何?”復就謝,極道所不敢敘賀。公曰:“子固若是,是當慢我。”某因不敢復辭,勉為賀敘,終甚慚。賀,唐皇諸孫,字長吉。元和中,韓吏部亦頗道其歌詩。云煙綿聯,不足為其態也;水之迢迢,不足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為其和也;秋之明潔,不足為其格也;風檣陣馬,不足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為其古也;時花美女,不足為其色也;荒國陊殿,梗莽丘壟,不足為其恨怨悲愁也;鯨呿鰲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蓋騷之苗裔,理雖不及,辭或過之。騷有感怨刺懟,言及君臣理亂,時有以激發人意。乃賀所為,得無有是?賀能探尋前事,所以深嘆恨古今未嘗經道者。賀生二十七年死矣,世皆曰:“使賀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騷》可也。”賀死后凡十有五年,京兆杜牧為其敘。譯文:太和五年十月中旬,半夜的時候,屋外有大聲叫喊著送書信的人,杜牧說:“一定有特別的情況,快拿火來!”等到打開信件,果然裝有集賢殿學士沈子明的一封信,上面寫道:“我的故友李賀,元和年間,和我友愛甚深,從早到晚在一起生活。李賀將死的時候,曾把生平所寫的詩歌交付給我,編為四編,總共二百三十三首。幾年來我四處奔波,確實以為已經失去了;今晚酒醒后,不再能夠入睡,就閱讀整理書箱,忽然找到李賀先前交給我的詩歌。追思往事,凡是與李賀一起交談一起游玩,某一個地方、某一個景象、某一白天某一夜晚,每一次飲酒每一次吃飯,清清楚楚地沒有絲毫的遺忘舍棄,(想起這些)我情不自禁流下了眼淚。李賀又沒有妻子兒女兄弟,能夠按時供養體恤慰問。曾經在遺恨中追想他的為人,吟誦品味他的詩文!您和我感情深厚,替我給李賀的集子作序,全部說出他的詩的來龍去脈,也許稍稍寬慰我對李賀哀思的情意。”當天晚上我不能用書信表明我不能寫序,第二天到沈公處推辭,并說:“世人說李賀的才華遠遠超出前人。”謙讓的過了幾天,我竭力推讓說:“您對于詩的研究深刻奇妙廣博,并且又完全了解他的長短得失。現在讓我為李賀的詩作序而我不辭讓,一定不能稱您的心意,怎么辦?”再次推辭,極力表示自己不敢為李賀的詩作序。沈公說:“您像這樣堅持,這就是怠慢我。”我因此不敢再推辭,勉強為李賀詩作序,始終感到很慚愧。李賀,唐王朝眾多子孫中的一個,字長吉。元和年間,韓愈也非常稱道他的詩歌。云煙連綿,不足以表現他詩歌的姿態;河水遙遠,不足以表現他詩歌的才情;春意盎然,不足以表現他詩歌的溫和;秋日爽朗,不足以表現他詩歌的風格;風中的桅桿上陣的戰馬不足以表現他詩歌的勇氣;瓦制的棺木刻有小篆的銅鼎不足以表現他詩歌的古樸;艷花美女不足以表現他詩歌的色彩;荒涼的國家廢棄的偏殿,枯木丘墳不足以表現他詩歌怨恨悲涼的情感;巨鯨鰲躍、牛頭鬼卒、人身蛇首不足以表現他詩歌的虛無縹緲、荒誕奇異。大概是《離騷》的繼承者吧,說理上也許比不上屈原,在言詞上或許能超過它。《離騷》對君臣治亂有諷諭作用,有指責怨恨,說到君臣治亂之跡,時時有激發人心的感慨。只是李賀的詩歌,恐怕有沒有這些呢?李賀探尋以往的歷史典故,這就是他深深的感慨古今不曾有“經道”之人的原因,如《金銅仙人辭漢歌》《補梁庾肩吾宮體謠》。抒發表達的情感不依據于已有的筆墨史實,往往從前事中生發開去,因此也不能深知了。李賀活了二十七年就死了!世人都說:假使李賀不早死,詩歌上稍稍加一點說理,就可以稱《離騷》為奴仆了。李賀死后十五年,京兆杜牧為他的詩作序。《李賀集》序10、《本草綱目》序原文及翻譯譯文《本草綱目》序原文及翻譯王世貞原文:紀①稱:望龍光知古劍;覘寶氣辨明珠。故萍實商羊,非天明②莫洞。厥后博物稱華③,辨字稱康④,析寶玉稱猗頓⑤,亦僅僅晨星耳。楚蘄陽李君東璧,一日謁予,留飲數日。予觀其人,睟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談議也,真北斗以南一人。解其裝,無長物,有《本草綱目》數十卷。謂予曰:“時珍,荊楚鄙人也,幼多羸疾,質成鈍椎,長耽典籍,若啖蔗飴。遂漁獵群書搜羅百氏凡子史經傳聲韻農圃醫卜星相樂府諸家稍有得處輒著有數言。古有《本草》一書,自炎皇及漢、梁、唐、宋,下迨國朝,注解群氏群舊矣。第其中舛繆差訛遺漏,不可枚數,乃敢奮編摩之志,僭纂述之權。歲歷三十稔,書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復者芟之,闕者輯之,訛者繩之。舊本一千五百一十八種,今增藥三百七十四種,分為一十六部,著成五十二卷,雖非集成,亦粗大備,僭名曰《本草綱目》。愿乞一言,以托不朽。”予開卷細玩,每藥標正名為綱,附釋名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辯疑、正誤,詳其土產形狀也。次以氣味、主治、附方,著其體用也。上自墳典⑥,下及傳奇⑦,凡有相關,靡不備采。如入金谷之園,種色奪目;如登龍君之宮,寶藏悉陳;如對冰壺玉鑒,毛發可指數也。博而不繁,詳而有要,綜核究竟,直窺淵海。茲豈僅以醫書觀哉?實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箓,臣民之重寶也。李君用心嘉惠何勤哉!噫,碔玉⑧莫剖,朱紫相傾⑨,弊也久矣。予方著《弇州卮言》,何幸睹茲集哉。茲集也,藏之深山石室無當,盍鍥之,以共天下后世味《太玄》如子云⑩者。時萬歷歲庚寅春上元日,弇州山人、鳳洲王世貞拜。(注釋)①紀:古籍記錄。②天明:天才。③華:西晉的張華,強記博識,廣學多聞,著有《博物志》十卷。④康:指魏晉名士嵇康,善認古字。⑤猗頓:春秋時珠寶富豪,以識別寶玉著稱。⑥墳典:三墳、五典的并稱,后轉為古代典籍的通稱。⑦傳奇:泛指各種文藝作品。⑧碔玉:似玉的美石。⑨朱紫相傾:朱色和紫色相排斥。喻真假優劣相混。⑩《太玄》如子云:西漢學者揚雄(字子云)模仿《周易》作《太玄經》。譯文:據古書上的記載,望見龍泉寶劍的光氣,就知道這古劍所在的地方(事載《晉書.張華傳》)。看見寶氣,便知有明珠的存在(事詳《杜陽雜編》)。萍實(一種大的果實)和商羊(鳥名)這樣的吉祥之物不是聰明人(如孔子)是不會認識的。要論廣泛了解事物的人,應當推張華。(張華,晉代人,著有《博物志》十卷)。要論能明辨字義的人,應當說是嵇康。(嵇康,晉代人,字叔夜,著有《嵇中散集》)。要論善于分辯寶玉的人,應當說是倚頓。(倚頓,春秋時人)。但是這些人只能算是早晨的星星。湖北蘄陽(今湖北蘄春縣)有個叫李時珍的(字東璧)。有一天我在江蘇太倉縣隆福寺西的山中與他相遇,一起飲酒幾日。我仔細觀察他,面貌潤澤而有光彩,清瘦而有精神,說話有風趣的樣子。北斗星以南的人間,李時珍算得上第一人了。(這是對李時珍的贊揚)他打開行裝,沒有多余的東西,只有一部數十卷的《本草綱目》,對我說道“時珍是湖北人,幼小多病,天生笨拙。長大以后愛讀古典著作,就象吃到了蜜糖一樣,于是就廣泛的閱讀群書,搜羅百家著述,凡是子,史,經,傳,聲韻,農圃、醫卜,星相,樂府諸家看后有心得就寫下來。原來有一本《本草》神農氏開始到自漢,梁,唐,宋,下至今朝,注解這部書的很多,但是,其中差錯和偽論不是少數。于是我就大膽冒昧的發誓不自量力地擔當起撰述(本書)的工作。經過了三十多年的努力,參考了八百多部書籍,稿件修改了三次。重復的刪去,缺少的加上,錯誤的糾正。舊的《本草》1518種,現由增加374種,分為16部,編著成52卷,雖然未完成,也基本上全了,署名《本草綱目》。我希望您給著書作序,以使其成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