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SC 0022-2023 數字孿生城市平臺技術要求_第1頁
TISC 0022-2023 數字孿生城市平臺技術要求_第2頁
TISC 0022-2023 數字孿生城市平臺技術要求_第3頁
TISC 0022-2023 數字孿生城市平臺技術要求_第4頁
TISC 0022-2023 數字孿生城市平臺技術要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35.240.01L70團 體 標 準T/ISC0022—2023數字孿生城市平臺技術要求Technicalrequirementsfordigitaltwincityplatform(發布稿)20230302

2023-03-02實施中 國 互 聯 網 協 會 發布T/ISC0022-2023T/ISC0022-2023T/ISC0022-2023T/ISC0022-2023目??次前 言 4范圍 5規范性引用文件 5術語和定義 5縮略語 6概述 6功能要求 6數據融合供給功能 6數據接入加載功能 6數據清洗處理功能 7數據關聯融合功能 7數據服務供給功能 8全要素數字化表達功能 9數字化標識功能 9城市要素時空表達功能 9可視化呈現功能 10場景可視化渲染功能 10業務可視化渲染功能 11物聯感知操控功能 11全息感知功能 11感知設備管理功能 12遠程操控功能 12空間分析計算功能 12矢量空間分析功能 12柵格空間分析功能 13三維空間分析功能 13時空數據計算功能 13虛實融合互動功能 14視頻虛實融合功能 14人機交互功能 14模擬仿真推演功能 15算法模型構建功能 15仿真推演過程管理功能 15仿真推演應用功能 15自學習自優化功能 16算法模型構建功能 16知識分析預測功能 162眾創擴展功能 17數據眾創功能 17應用眾創功能 18性能要求 18數據融合供給性能 18全要素數字化表達性能 18可視化呈現性能 18物聯感知操控性能 19空間分析計算性能 19虛實融合互動性能 19模擬仿真推演性能 19自學習自優化性能 19眾創擴展性能 19參考文獻 21前 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給出的規則起草。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這些專利的責任。本文件由中國互聯網協會提出并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北京五一視界數字孿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東南大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泰瑞數創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阿里巴巴(北京)軟件服務有限公司、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智能城市研究院、北京泰豪智能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優锘科技有限公司、長安大學、北京睿呈時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軟通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亞信科技(中國)有限公司、北京世紀高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超圖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數字冰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北京相數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飛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維智卓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南京紫金山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百度網訊科技有限公司、南京致途慧城科技有限公司、杭州趣鏈科技有限公司、訊飛智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孿數科技有限公司、蒼穹數碼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陳才、張育雄、蒲自源、張焜棋、于小博、陳果、劉瑜琦、陳九法、寇明、雒冬梅、董南、李錦燦、鄧玥、紀德勇、金程、張艷、鄧瀟、劉俊偉、姚新新、陳傲寒、王金蘭、趙賀、劉嘯、史進、黃琳、黎濤、莫洪源、何文武、朱旭平、付鑫、王建偉、解建偉、謝芳荻、王瀟、馬三立、馬俊杰、閆嘉豪、陳科、吳志全、張晴、張一劍、陶闖、孔杰、趙志凱、楊舵、陳建、李露、余海強、錢仲豪。4數字孿生城市平臺技術要求范圍本文件規定了數字孿生城市平臺的技術要求本標準適用于數字孿生城市平臺的研發、評估和驗收等工作。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5271.31-200631部分:人工智能機器學習GB/T37043-2018 智慧城市 術語CJJ/T157-2010 城市三維建模技術規范CH/T9015-2012 三維地理信息模型數據產品規范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數字孿生城市digitaltwincity利用感知標識、地理信息、建模渲染、算法仿真、虛實交互等技術構建的一個與城市物理空間和社會空間一一對應、相互映射、同生共長、協同交互的復雜巨系統。數字孿生城市平臺digitaltwincityplatform集成數據融合供給、全要素數字化表達、可視化呈現、物聯感知操控、空間分析計算、虛實融合互動、模擬仿真推演、自學習自優化、眾創擴展等能力,支撐數字孿生城市建設、應用和服務的信息系統,是數字孿生城市的核心技術與應用平臺。仿真推演simulationandinferring通過人工智能、仿真計算、模擬渲染、數學建模、統計分析等技術,對物理世界及其運行發展全過程進行仿真模型構建、模擬分析、智能推演等,實現仿真對象未來運行規律以及狀態的推測演變。實體對象entityobject現實世界中的事物在數字世界中的反映。數據標準模型datastandardmodel通過面向對象程序設計實現信息封裝的基礎,是一種標準化的用戶定義的引用數據類型。縮略語下列縮略語適用于本文件。WMSWeb地圖服務WebMapServerWFSWeb要素服務WebFeatureServerWCSWeb地理覆蓋服務WebCoverageServerWMTSWeb地圖瓦片服務WebMapTileServiceOSGB開放式場景二進制圖像OpenSceneGraghBinary概述為衡量數字孿生城市平臺對城市的遠程監控、運行模擬、精確診斷、精準預測和智能控制的程度和水平,展現數字孿生城市全域一體的先進理念和建設重點,按照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數字孿生城市白皮書》,數字孿生城市平臺應至少具備九大核心能力。一是物聯感知操控能力,采集城市“脈搏”數據,反映城市實時運行狀態。二是全要素數字化表達能力,構建城市語義信息模型,實現現實世界與數字世界一一映射。三是可視化呈現能力,渲染數字空間效果,是數字空間城市的“打開方式”。四是數據融合供給能力,有序治理數據資源,建立數據資源關系,促進數據資源高效開發利用。五是空間分析計算能力,呈現廣域范圍內萬物三維空間精確關系,是模擬仿真的基礎條件能力。六是模擬仿真推演能力,基于城市運行規律構建行業分析算法模型,數字空間提前推演運行效果。七是虛實融合互動能力,從數字空間觀看實體空間情況和控制實體空間設施,通過實體空間設備隨時進入孿生城市空間。八是自學習自優化能力,通過機器學習算法,預警城市發展問題,制定應對措施并持續優化。九是眾創擴展應用能力,發揮公共服務平臺屬性,支撐行業應用持續創新。數字孿生城市平臺技術要求是指作為軟件產品本身所具備功能和性能的概括,以數字孿生城市技術架構與核心能力為分類依據,從九大能力評價數字孿生城市平臺的技術要求。通過設置指標,將數字孿生城市平臺產品從不同維度進行分級歸納。功能要求數據融合供給功能數據接入加載功能數據接入加載功能是數字孿生城市系統平臺的基礎環節,需要根據應用需求,平臺按照不同方式接入不同類型的數據,該項功能相關要求包括:6應支持接入服務型數據:基礎地理信息類服務,包括但不限于符合OGCWMS、WMTS、WFS、以及矢量瓦片(MVT)服務等;三維模型類服務,包括但不限于3DTiles數據規范,宜支持I3S、S3M、O3dml三維地形類服務,宜支持QuantizedMeshTerrain、Terrain-RGB應支持接入文件型數據:矢量數據,包括但不限于SHP、DXF、KML、KMZ、GeoJSON等格式,宜支持UDB、MIF、DWG、GeoBuf柵格數據,包括但不限于TIFF、GeoTIFF、IMG、SIT、SCI、JPG、PNG、BMP等格式;手工模型數據,包括但不限于OBJ、FBXDAE、3DS、STL、C4DOSGBLAS、LAZ、TXT、XYZ、PLY、PCD、CVSBIMIFCRVT、TEK、DNG、DWG、3DDCityGML、CityJSONGeo3DML數據清洗處理功能數據清洗功能是指經過清洗、轉換等操作,數據預處理部分可以解決數據可能存在的質量問題(如不一致、無效、缺失、重復等),將數據加工為模型開發能夠直接使用的形式,并在此基礎上開展后續環節,該項功能相關要求包括:應支持元數據管理,包括數據結構、數據質量、數據關系等至少3項;應支持非空間數據質量檢查,包括數據完整性檢查、數據準確性檢查、數據冗余性檢查;應支持空間數據質量檢查,包括空間拓撲檢查、空間一致性檢查、數據完整性檢查等;應支持空間數據坐標轉換、拓撲糾正、不完整數據處理、數據格式統一等空間轉換處理;應支持非空間數據的重復數據處理、不完整數據處理、沖突數據處理、錯誤數據處理、增量數據標記等數據處理。應支持基于設定的數據標準對清洗后的數據進行質量評估。數據關聯融合功能基于業務運行模型以及實體模型對象之間相互的邏輯、空間關系,在數字孿生場景中構建物理實體之間的關聯關系、指標關系、空間關系等,該項功能相關要求包括:應支持多源異構數據統一時空基準:2000(CGCS2000)2000高程基準:1985時間基準:應采用公歷紀元,北京時間。應支持多源數據融合,包括但不限于三維地形數據、手工模型數據、傾斜攝影模型數據、BIM數據、物聯感知數據等:空間層面數據融合,實現場景無縫拼接、空間位置準確;語義層面數據融合,實現語義互操作。應支持通過GIS要素編碼、地理實體編碼、BIM模型編碼、物聯網編碼等不同形式的標識將實體空間信息和靜態屬性信息進行關聯:建筑單體與標準地址、實體基礎信息、人口、經濟數據、納稅等關聯;城市基礎設施類實體與部門、型號、功能、類型、運維信息等業務屬性關聯。應支持構建實體對象標準模型,描述實體的空間幾何特征、屬性特征和關系特征:ID、實體類型、分類名稱、對象之間關系定義、來源等;應支持實體對象之間關系構建,包括但不限于空間關系、從屬關系、業務邏輯關系構建等;IoT應支持定義實體模型關系圖譜的可視化表達,以架構邏輯圖的展示實體對象分類之間的關系展示,展示內容包括分類名稱、屬性、分類之間的關系線、全覽圖的放大縮小、移動、調整布局等。數據服務供給功能數據服務供給功能是指在保證海量數據實時性要求、質量要求下,以數據流方式供給各類業務機理模型、數據驅動模型以及各類子系統,更準確的實現全域可視、動態監測、趨勢預判、虛實融合等核心功能,該項功能相關要求包括:應支持以服務形式進行數據供給,包括:OGCWMS、WMS-C、WMTS、WFS、WFS-G、WCS、WPS、CSW、KMLMVTS3M、I3S、M3D、3DTilesQuantizedMeshTerrain、Terrain-RGB通用的數據服務協議,包括但不限于RPC、HTTP、RESTful、WebSocket、WebRTC應支持以文件導出形式進行數據供給:導出矢量文件數據,包括但不限于SHP、KML、DXF、DWG、UDB、DGN、Tab、E00、MIFVCT、GeoJSON、GeoBuf等格式;TIFF、BMP、ArcGISGridErdasImageDIMAP)、電信柵格文件、SITOSG、OSGB、3DTiles、SLPK、S3M、OBJ、FBX、GLTFCSV、EXCEL、JSON、XML數據服務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應支持數據服務管理,包含數據服務目錄、服務查詢、服務詳情、服務測試、接口協議、接口定義等功能;8應支持數據服務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如服務的注冊、發布、編輯、注銷、刪除、取回、運行監控等;應支持歷史數據服務功能,包含歷史數據的查詢與分析;應支持服務使用審批及服務細粒度權限控制,包括允許設置訪問時間、圖層限定、查詢字段限定、范圍的空間范圍等;應支持服務運行實時狀態監控,支持對服務實時訪問監控;應支持服務器狀態監控、服務器狀態異常告警;應支持服務器監控拓撲圖查看;應支持對服務訪問日志的管理;應支持基于日志管理的服務統計分析、平臺運行統計分析的可視化展示,并可生成綜合分析報告,幫助管理員了解平臺及服務的總體運行情況。B/SC/S宜滿足數據服務對渲染引擎的多級、多尺度適配。全要素數字化表達功能數字化標識功能數字化標識功能是指對城市要素進行精準標識,從而對城市實體對象快速索引、定位及關聯信息加載,可利用地理空間網格碼、行政區域網格碼等方式,實現對各實體要素進行數字化標識和快速定位,該項功能相關要求包括:應支持對城市實體進行唯一編碼,包括但不限于統一身份標識、統一時空標識等;應支持城市事件的信息標識,包括但不限于事件類型、事件發生位置定位等信息;應支持各類動態信息的標識,包括但不限于各類物聯網采集的數據;應支持對城市要素的快速檢索和定位。CGCS2000、O-XYZ應支持局部坐標系或物體坐標系,如物體原點坐標等;BIMCAD宜具有三點坐標,即模型上三點的坐標,以確認定位、朝向等。城市要素時空表達功能城市要素時空表達功能指對城市不同場景與圖層進行數字化表達,主要包括地表層、道路層、水域層、地形層、建筑層等,該項功能相關要求包括:應支持對實體對象的時空三維表達,包括:地形模型,主要表達地面起伏形態;建筑要素模型,主要表達建(構)筑物及其附屬設施的空間位置、幾何形態、時間屬性、外觀效果及標識信息、質量信息、維護信息、生產信息等;交通要素模型,主要表達道路、橋梁、軌道交通及其附屬設施的空間位置、幾何形態、時間屬性、外觀效果及標識信息、質量信息、維護信息、生產信息等;水系要素模型,主要表達江、河、湖、海、水庫、溝渠、池塘及其附屬設施的空間位置、幾何形態、時間屬性、外觀效果及標識信息、質量信息、維護信息、生產信息等;植被要素模型,主要表達人工綠地、花圃花壇、帶狀綠化樹等空間位置、幾何形態、時間屬性、外觀效果及標識信息、質量信息、維護信息、生產信息等;場地模型,主要表達除建筑、交通、水系、植被所占地面意外的自然或人工修筑場地的空間位置、幾何形態、時間屬性、外觀效果及標識信息、質量信息、維護信息、生產信息等;管線及地下空間設施要素模型,主要表達地上地下管線、地下交通、地下人防工程、地下商業體等設施的空間位置、分布、形態、時間屬性、種類及標識信息、質量信息、維護信息、生產信息等;城市部件模型,主要表達城市內部市政基礎設施、道路設施、市容環境設施、園林綠化設施、房屋土地設施、電力及通訊設備設施、防汛排水設施及其他公共基礎設備設施等。應支持對實體對象的狀態、事件、關系的表達,包括:實體對象的狀態,包括但不限于定位、氣溫、能耗、運動速度、運動方向、健康度等;注1:實體對象的狀態是指事物、對象、事物-對象系統所處的狀況。實體對象的事件,可以通過圖像、聲音的方式變化表達事件的重要、緊急程度,包括但不限于圖層形式、圖層顏色、圖層大小、特效樣式、特效頻率、音頻音高、界面變化;注2:實體對象的事件是指事物、對象、事物-對象系統所處的狀況超過某一閾值時的瞬時狀態。實體對象的關系,應包含空間關系,宜包含系統關系、領域關系;注3:實體對象的關系是指事物、對象、事物-對象系統之間的關系。應支持對實體對象的交互:對實體對象的時空三維表達內容的編輯,包括但不限于點選、框選、索引選中、復選、添加、剖切、切割、表達風格選擇、開挖、綁定、解綁、刪除、圖層順序調整、對象及圖層要素搜索、保存;多種瀏覽交互方式,如顯隱、重疊、縮放、旋轉、環視、鳥瞰、平移、漫游、飛行、查詢等。可視化呈現功能場景可視化渲染功能場景可視化渲染是指根據業務需求和場景條件,提供豐富多樣的可視化效果,在自然地形、城市模型、地下模型、室內模型等方面都最大可能地還原真實世界中的景觀,提供多種可視化渲染特效。該項功能相關要求包括:應支持多格式模型和圖層的幾何、關系可視化(見5.1.1);多要素場景的幾何、材質、紋理特征可視化:1)應支持地下場景可視化;應支持建筑場景可視化;應支持路網場景可視化;應支持室內場景可視化;應支持水面以及水下場景可視化;10應支持不同天氣與光照下的場景可視化,包括但不限于雨、雪、風、雷電、四季、24應支持動態場景可視化以及動態模擬,如非實時、實時的場景,包括但不限于交通流、人流、水流、施工進度等需要數據更新的場景;PBR(基于物理的光照)技術,具有貼圖、材質、紋理等屬性;應支持豐富的粒子特效、動畫特效、后處理特效、光照特效等,包括但不限于爆炸、火焰、煙霧、噴泉等;應支持多種瀏覽模式,包括但不限于縮放、環視、鳥瞰、平移、漫游、飛行、查詢;應支持LOD細節層次渲染技術:全自動化場景下,單個要素的多級LOD下進行性能優化渲染;全自動化場景下,同一個空間要素在不同的地理尺度下,提供不同粒度的幾何表示形態,實現從大范圍到具體模型細節的動態連貫、平滑、細粒度加載顯示,無需進行畫面切換。應支持空間場景相關的組合集成以及可視化管理:組合集成包括空間場景、觀察視角、二三維圖形內容的組合集成,形成復雜主題,并支持編輯、保存;可視化管理包括多空間場景、多業務場景的組織編排敘事/演示,支持連貫展示、自由調度以及演示內容管理。應支持B/S和C/S兩種架構的渲染功能,滿足不同終端場景的使用。業務可視化渲染功能業務可視化渲染是指針對空間場景、建筑模型、設備信息等屬性,根據業務需求將靜態空間地理信息、傳感網絡采集的動態位置等數據通過豐富的可視化組件進行呈現,具備海量數據的加載和可視化功能,數據預處理和加載功能,數據可視化呈現等功能。該項功能相關要求包括:應支持業務屬性數據在二三維場景中的融合顯示和交互;應支持業務流、工藝流、過程流等數據在二三維場景中的融合顯示和交互;應支持統計類、指標類數據在二三維場景中的融合顯示和交互;應支持感知類、動態檢測類數據在二三維場景中的融合顯示和交互;應支持大數據分析結果數據在二三維場景中的融合顯示和交互;應支持復雜業務應用場景在二三維場景中全流程、全信息的融合顯示和交互;應支持頁面可視化和三維場景可視化的交互聯動、下鉆上卷和上下文同步;應支持業務語義可視化,包括物理連接、上下游、邏輯關聯、依賴等;應支持多種形態的可視化,包括文字、圖表、圖片、視頻、關系網絡等;應支持物聯網控制指令上傳下達過程在二三維場景中的融合顯示和交互。應支持業務邏輯的圖形化編輯,能夠以圖形化的方式閱讀業務交互邏輯,并支持交互邏輯編輯;物聯感知操控功能全息感知功能全息感知功能是指通過采用物聯感知技術,對城市靜態設施、社會動態事件、環節場景等實現物與物、物與人的泛在連接,實現對城市運行狀態和設備設施的精準映射、智能化感知和數據處理,該項功能相關要求包括:應支持自然地理信息感知:多種接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有線寬帶、公眾移動通信網、NB-IoT多種感知要素,包括但不限于地形、地貌、土壤酸堿度、水溫、水位、流速、水質、溫度、濕度、風力、風向、空氣質量、降雨量、照度。應支持社會信息感知:多種接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有線寬帶、公眾移動通信網、NB-IoT多種感知要素,包括但不限于能源信息,監控視頻信息,人員位置信息,車輛信息,人員公開交互內容,政府公司等實體的公開信息,個人自媒體信息,用戶生成內容。感知設備管理功能設備管理功能是指針對數字孿生城市系統所接入的各類設備,形成感知設備臺賬,實現設備資產管理,同時可對設備信息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設備管理模塊支持功能。該項功能相關要求包括:應支持設備注冊注銷管理、身份認證管理、空間點位管理等;應支持設備基礎信息管理、數據存儲管理、動態信息傳輸、運維信息管理等;應支持內置數據庫進行感知數據存儲與處理,對海量感知的實時流數據進行即時存儲;應支持處理后的數據和歷史存檔數據的搜索、軌跡回放、時間軸播放等;應支持設備基礎信息配置,狀態監控、告警管理及故障診斷管理、OTA固件升級以及獲取固件信息操作等。遠程操控功能遠程操控功能是指將數字孿生場景中對業務實體的操作映射為對現實世界實體的指令,實現數字城市對現實城市的反向控制,該項功能相關要求包括:應支持對設備管理命令進行定義、管理和下發過程的管理等;應支持對命令關聯設備發送命令,并能夠監控命令執行的過程;應支持上層應用通過平臺開放的接口對設備進行管理和控制;應支持通過管理門戶或API進行遠程設備命令下發,例如開啟、關閉等,實現對設備的手動遠程控制;應支持基于規則引擎遠程開啟或關閉設備。應支持設備安全防護管理,包含設備安全加固、設備唯一可信認證、設備通訊加密等。空間分析計算功能矢量空間分析功能針對矢量數據,利用空間分析算子,對城市地理對象的空間位置、分布、形態、形成和演變等信息進行分析計算,該項功能相關要求包括:12應支持緩沖區分析,包括但不限于點緩沖區、線緩沖區、面緩沖區、線的單邊緩沖區等;應支持疊加分析,包括但不限于相交、擦除、合并、對比等;應支持鄰近分析,包括但不限于鄰近匯總、鄰近查詢等;應支持空間查詢,包括但不限于對象空間查詢、圖層空間查詢、范圍空間查詢等。柵格空間分析功能對以二維矩陣形式表達空間地物或現象分布的柵格數據的空間分析和模擬,該項功能相關要求包括:應支持代數運算,包括但不限于加、減、乘、除等常用運算符,最大值、最小值、取整等運算,條件運算,三角函數運算,指數運算等;應支持柵格統計,包括但不限于對柵格數據集的基本統計分析,指定區域統計分析,柵格密度分析;應支持地形分析,包括但不限于坡度分析、坡向計算、三維暈渲圖、流向分析、水文分析等;應支持空間插值,包括但不限于二維插值分析,利用已知的樣點去預測或評估未知樣點的數值;三維插值分析,利用三維空間已知點預測或評估未知樣點的數值。三維空間分析功能基于立體空間,對城市地理對象的空間位置、分布、形態、形成和演變等信息進行分析計算,該項功能相關要求包括:應支持可視域分析,包括通視分析、天際線分析;應支持陰影分析、日照分析;應支持開敞度分析、剖面分析、淹沒分析等可視化分析;應支持氣象分析,包括空氣流動、煙霧擴散、洋流、潮汐等可視化分析;應支持可達性分析,包括單出行方式可達范圍、混合出行方式可達范圍等;應支持空間測量分析,包括但不限于空間距離測量、貼地距離測量、水平距離測量、高程測量、空間面積測量、貼地表面積測量、體積測量等;應支持基于二維面和三維體的三維空間查詢,查詢算子包括但不限于包含、相交等;應支持三維空間分析,包括但不限于通過性分析、三維空間關系判斷等。應支持基于網絡拓撲關系(結點與弧段拓撲、弧段的連通性)的網絡分析功能:二維網絡分析功能,包括但不限于最佳路徑分析、旅行商分析、最近設施分析、服務區分析、連通性分析、關鍵設施查找和追蹤分析功能;三維網絡分析功能,包括但不限于匯查找、源查找、上下游追蹤、上游基礎設施查找;空間路徑規劃,包括但不限于地圖匹配、軌跡預處理、動態軌跡重建、最短路徑、室內導航、通道分布。時空數據計算功能時空大數據計算功能處理和分析城市中各類多源時空數據,包含浮動車軌跡、手機信令、社交網絡、Web訪問日志、傳感器等,該項功能相關要求包括:。應支持流式計算,包括但不限于地理圍欄、屬性過濾、地理過濾、字段運算、字段映射;應支持數據匯總計算,包括但不限于屬性匯總、區域匯總、構建區域格網、格網匯總、空間匯總;應支持模式分析,包括但不限于OD分析、熱點分析、密度分析、駐留分析、穿越分析;應支持基于語義信息的計算和推理,包括但不限于指標計算(如用于規劃和報建的指標,容積率、建筑密度等)、環境影響分析(如噪音分析等)、實體關系推理等;應支持空間數據篩選,包括但不限于異常檢測、相似位置篩選、要素連接、相似度計算。虛實融合互動功能視頻虛實融合功能視頻虛實融合是在三維的地理參考系中,使用AR、計算機視覺等技術,支持視頻嵌合、AR地圖、三維目標重建等功能,從而支持將動態的視頻與靜態的三維空間進行結合,實現虛實融合、虛實交互,該項功能相關要求包括:應實現視頻畫面與默認三維場景觀察視角的等視角嵌合;應實現視頻畫面隨默認三維場景觀察視角的縮放,拖拽;宜實現在三維場景下視頻畫面隨三維場景視角變換進行仿射變換的功能;可實現兩路重疊度不少于30%的視頻畫面進行場景三維重建,并將重建的結構與三維場景進行嵌合的功能;應支持本地視頻及視頻流接入;應支持視頻數據集多種顯示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視頻點、視頻范圍面、視頻實景等;應支持視頻數據與矢量和柵格數據疊加,包括但不限于點、線、面、三維模型、管線、地形、影像等數據;應支持基于三維空間的視頻數據交互操作,包括但不限于場景畫面中快進、慢進、單楨播放等多種播放控制;支持多種監控攝像設備類型,包括但不限于球機、槍機、魚眼等;支持將魚眼類型監控攝像設備拍攝到的視頻進行矯正,矯正后與三維場景進行融合展示;人機交互功能人機交互功能是指針對人員無法進入或者還沒有物理實現的特殊場景,通過遠程VR或AR的方式控制,實現人員對物理場景的決策增強。通過打通不同通知設備的執行協議,實現對控制終端的操作,完成虛實信息融合和控制融合,實現雙融合閉環,該項功能相關要求包括:宜支持多模態感知,包括但不限于語音、圖像、視頻、手勢、眼球跟蹤等多模態的識別與交互;宜支持通過AR完成虛擬場景和現實場景的融合展現;宜支持通過AR實現融合場景的量算,包括但不限于距離、高度、面積等數據;宜支持通過AR在融合場景中進行內容編輯,包括但不限于添加標簽、文字、圖片、視頻、網頁等;宜支持通過AR在融合場景中添加特效,包括但不限于雨、雪、云、光線、粒子等;14模擬仿真推演功能算法模型構建功能算法模型構建功能是指集成和構建仿真推演算法模型,形成支撐城市仿真推演典型應用的算法模型庫,實現模型管理。該項功能相關要求包括:應支持仿真推演數據的接入,滿足本文件5.1.1要求;仿真推演算法集成:應支持主流算法模型集成調用;宜集成流體力學、有限元、元胞自動機、空間聚類、趨勢分析等數學算法;宜集成人口仿真、宜居仿真、環境仿真、安防仿真、交通仿真、能源仿真、市政設施運行仿真等業務算法。仿真推演模型構建優化:應支持模型訓練、測試和優化;應支持模型管理、調用、發布和更新;應支持仿真模型的云化部署;宜提供模型構建環境;可提供模型融合及定制化開發功能。仿真推演過程管理功能仿真推演管控功能是指對仿真推演任務管理、數據驅動、結果管理和模型評估,實現仿真推演過程管控。該項功能相關要求包括:仿真推演任務管理,包括:應支持任務新建、刪除、修改、查看等操作;應支持任務啟動、暫停、終止、排期等操作;應支持仿真節點條件輸入及修改;宜支持仿真任務協同調節;可支持多用戶依據權限在線協作仿真任務管理。仿真源數據實時驅動,包括:應支持海量多源異構動態數據的低延遲、高并發接入;應支持最新源數據信息的快速響應;應支持基于在線、實時動態數據的模擬仿真,仿真計算參數可自適應設置,并能夠根據不同參數設定條件,進行事件發展及影響范圍的推演;宜支持多維度、多場景、全生命周期數據的實時更新。仿真推演結果呈現與管理:應支持過程文件和結果文件的呈現、導入、提取、遷移、融合、存儲、發布和訂閱等;宜支持仿真結果的動態解析。仿真推演模型評估優化,包括:應支持過程結果和最終結果的評估;宜支持仿真推演模型成效評估,對多種仿真推演模型和不同參數條件下產生的仿真推演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和檢驗。仿真推演應用功能仿真推演應用功能是指基于算法模型構建、仿真推演管控功能,結合城市業務應用需求及城市要素仿真推演特性,實現仿真推演賦能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服務,該項功能相關要求包括:宜支持多種方式實現仿真推演結果與物理城市的交互映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虛實互動、預警報警、處置干預等;宜具備以下多種仿真推演應用功能:空間類仿真,包括但不限于城市生態環境、自然現象、空間物體形態等城市要素空間形態的仿真推演;流程類仿真,包括但不限于城市突發事件、運行策略、業務管理優化、物流倉儲接駁等生產生活活動的仿真推演;綜合類仿真,包括但不限于綜合應急預案評估、交通態勢預測、人群疏散推演、產業政策調整等城市綜合業務應用仿真推演。宜支持多模型仿真融合,包括不限于氣象、交通、應急、建設、水環境等不同事件的仿真關聯,實現城市復雜系統下的融合推演。自學習自優化功能算法模型構建功能算法模型構建是指集成了業內較為成熟的各類基礎算法,可供用戶直接使用,以節省算法開發的時間、降低使用門檻。平臺可根據功能、場景等維度對算法進行分類管理,并支持開放自定義算法接口,該項功能相關要求包括:應支持多種深度學習算法,包括卷積神經網絡、循環神經網絡;應支持多種類型的聚類分析,如空間熱點分析、空間密度聚類分析;應支持多種類型的分類分析,如梯度提升分類、地址要素識別、基于森林的分類、地面匹配、邏輯回歸、決策樹分類、樸素貝葉斯分類、支持向量機;應支持多種類型的回歸分析算法,如線性回歸、地理加權回歸、廣義線性回歸、決策樹回歸、基于森林的回歸、地理模擬等。應支持多種空間總體特征類算法,如空間自相關性、空間分層異質性、可變面元等;應支持多種空間插值類算法,如反距離加權法、克里金方法、徑向基函數插值法、核密度評估等;應支持多種空間抽樣類算法,如SPA模型、B-SHADE模型、空間隨機抽樣、空間分層抽樣、三明治抽樣等;應支持多種度量地理分布分析功能,包括但不限于:中心要素、平均中心、中位數中心、方向分布、線性方向平均值、標準距離。應支持構建知識圖譜功能,提供關系抽取、實體抽取、事件抽取、實體搜索、知識融合等功能,可應用于關系網絡分析、可視化決策支撐等。宜支持數據時空化功能,包含語義解析、智能匹配、異常檢測、自動擴量等,應用于海量時空數據治理與融合。應支持時空圖譜化功能,包含表示學習、節點分類、標簽預測、關聯挖掘等,可應用于高維時空數據動態關聯與推理。應支持圖譜智能化功能,包含規劃推演、定位評估、歸因優化、預測推算,為線下場景提供智能決策。知識分析預測功能16知識分析預測功能是指利用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知識圖譜等技術,學習歷史事件并發現其中的規律,形成優化策略從而交通運輸、城市管理、規劃建設、生態環境輔助決策支撐,有效提高城市運行管理和服務效能,該項功能相關要求包括:在交通管理和公共安全場景下,應具備車輛識別、車輛特征識別、違法檢測分析、位置與速度計算、擁堵分析等功能;在交通控制、風險評估和公共安全場景下,應具備人流預測與異常事件檢測功能;基于城市路網、節點和關系數據等,應具備城市的交通流量變化預測、流向預測、出行目的地預測、人群行為模式分析能力;在交通監控、路線規劃、乘客共享、出租車調度等場景下,應提供基于交通軌跡數據分析的行程時間預估、出行目的地預測、通勤方式推斷等功能;基于傳感器數據、氣象數據和空間數據等,宜具備提供濕度、溫度、空氣質量等相關預測功能;在零售場景、POI/AOI推薦、建筑規劃等場景下,宜具備智能推薦選址功能。眾創擴展功能數據眾創功能數據眾創功能是指政府、企事業單位、行業應用開發者、個人用戶能在符合數據安全和保密要求的前提下,為數字孿生城市平臺提供更豐富的數據與持續應用的特性,該項功能相關要求包括:宜支持第三方用戶上傳數據;宜支持多種格式數據的上傳(見5.1.1);宜支持數據和模型格式的轉化;宜支持實體對象場景的范圍切割;宜支持數據質量的檢查和反饋;宜支持模型的分類管理;宜支持模型多版本的管理;可支持平臺數據的導出;可支持公開數據和模型庫的分享;可支持用戶數據和模型庫的加密管理;應提供API操作手冊與開發文檔;應提供包括但不限于WebAPI、SDK、示例代碼、快速入門教學等資源;應支持主流編程語言,包括但不限于JavaScript、C++、C#等;應支持用戶注冊、登錄、權限管理等;應支持多終端的訪問;應支持場景的編輯功能,包括但不限于點選、框選、索引選中、復選、添加、縮小、放大、旋轉、剖切、切割、表達風格選擇、開挖、綁定、解綁、刪除、顯示、隱藏、圖層順序調整、對象及圖層要素搜索、保存、多方案保存、多方案對比等;應支持空間的分析功能,包括但不限于:緩沖區、插值、疊加、泰森多邊形、提取等值線/面等;應支持應用的開發功能,包括但不限于商業圖表、數據對接、頁面開發、媒體交互、服務發布等;應支持應用的發布和傳播功能,包括但不限于發布物生成、開放轉載、授權轉載、傳播埋點、傳播和使用報告生成、高分辨率錄屏、協作邀約、協同創作等。應用眾創功能應用眾創功能是指通過行業應用擴展開發工具集,賦能行業應用開發者,結合行業應用場景構建功能應用的功能,該項功能相關要求包括:應支持將外部三維物體模型文件進行導入和統一管理,形成模型庫;應支持利用工具內模型庫中已有三維模型,進行三維場景的搭建;應支持以文件方式導出和導入三維場景并自動同步所需模型,導入后的三維場景能夠進行二次編輯;應支持以多用戶方式進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