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豫北名校聯盟2021-2022學年高二下學期聯考二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河南省豫北名校聯盟2021-2022學年高二下學期聯考二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河南省豫北名校聯盟2021-2022學年高二下學期聯考二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河南省豫北名校聯盟2021-2022學年高二下學期聯考二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河南省豫北名校聯盟2021-2022學年高二下學期聯考二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中聯考精品試卷PAGEPAGE1河南省豫北名校聯盟高二下學期聯考二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南朝謝靈運曾說:“北境自染逆虜,窮苦倍罹,征調賦斂,靡有止已。所求不獲,則致誅殞,身禍家破,闔門比屋。”反映的主要問題是A.迫使北魏統治者實行宗主督護制來緩和矛盾 B.導致了階級矛盾的激化C.鮮卑族對漢族的壓迫,導致民族矛盾激化 D.漢族對鮮卑族的沉重剝削,導致民族矛盾激化〖答案〗C〖解析〗“北境自染逆虜”說明的是鮮卑族貴族,“窮苦倍罹,征調賦斂”說明鮮卑族對漢族民族壓迫之重,C正確;A、B不符合材料主旨;D中說法與材料相反,排除。2.史學界對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認為北魏孝文帝是蓋世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千古罪人。你認為出現這種分歧主要是針對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A.均田制B.三長制C.租調制D.漢化政策〖答案〗D〖解析〗說孝文帝是蓋世英雄,是指漢文化政策促進了鮮卑民族的封建化;說孝文帝是千古罪人,是指漢化政策改變了鮮卑民族騎射的傳統,使原先的優勢喪失,故選D。均田制、三長制、租調制在當時均適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不存在兩極分化的評價,排除ABC。〖『點石成金』〗本題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對歷史題目的唯一秘籍。3.某位同學在復習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整理了以下表格,表格內容因果邏輯關系對應準確的是改革前的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A將國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給無地農民耕種制定官吏俸祿制,整頓吏治B中原地區長期戰亂,百姓流亡,以致“千里無煙”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C豪強地主隱瞞土地、人口,逃避賦稅徭役設立三長制,推行均田制D民族矛盾激化,威脅北魏統治發動對南朝的征討〖答案〗C〖解析〗由于豪強地主的行為影響了地方管理和國家賦稅的征收,孝文帝改革設立三長制和均田制,C正確;將國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給無地農民耕種屬于均田制的內容,A錯誤;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對南方的統治,B錯誤;民族矛盾激化,威脅北魏統治,為此進行改革,不是對南朝作戰,D錯誤。4.對如圖所示的兩幅魏晉壁畫解讀合理的是A.經濟重心南移 B.農業生產恢復C.社會分工擴大 D.民族交融加強〖答案〗D〖解析〗圖片反映出北方少數民族進行農耕,而漢族放牧,這是漢族與少數民族的融合,故D項正確;ABC項不能從材料中反映出來,故排除。5.南宋浙東學派強調經世致用,主張積極改革時政。他們卻否定王安石采用國家經營生產和貿易方式擴大財政收入的理財方法,尤其反對青苗法、均輸法和市易法。這反映了A.商品經濟發展對市場自由的要求 B.經濟重心南移推動文化重心南移C.理學思想不再適應社會變革需要 D.社會結構變化影響國家政策制定〖答案〗A〖解析〗材料體現的是浙東學派反對王安石通過干預市場及國家直營的方式擴大財政收入,這主要是因為國家干預市場是對商品經濟發展的破壞,A正確;材料與文化重心南移無關,B排除;南宋時期理學成為官方哲學,且材料未涉及理學同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C排除;材料未涉及社會結構同國家政策之間的關系,D排除。故選A。6.北宋時期,王安石曾創立了太學三舍法:太學生每人專攻一經,由主講官定時考試,學生憑學業和德行由外舍升內舍,內舍升上舍;上舍每經成績優異的前兩名可以擔任學正、學錄、學諭等教導職事,稱“職事生員”;上舍生學行優異者,委主判官,中書考察,即可特恩補官。這些做法A.節約了政府的開支 B.貫通了人才培養和選拔機制C.培養了務實的官員 D.解決了科舉取士的種種弊端〖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王安石創立的太學三舍法,“學生憑學業和德行由外舍升內舍,內舍升上舍”“上舍第經成績優異的前兩名可以擔任學正、學錄、學諭等教導職事”“上舍生學行優異者,委主判官,中書考察,即可特恩補官”。這實行上貫通了人才培養和選拔機制,B項正確。材料不有相關政府開支的信息,故A項錯誤;王安石創立的太學三舍法強調的是對儒家經典的掌握程度,無法體現“務實”,故C項錯誤;材料只是強調人才培養和選拔機制的貫通,無法消除科舉取士的種種弊端,且“種種”表述過于絕對,故D項錯誤。7.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史書》中指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善理財者,民不益賦而國用饒。”這說明王安石變法的主要目的是A.調控國家經濟開辟政府財源 B.控制地方財富加強中央集權C.增加軍費開支解決邊患問題 D.擴大民間稅負支撐財政運轉〖答案〗A〖解析〗根據“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善理財者,民不益賦而國用饒。”可得出其強調開源,增加國家財政收入,A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對地方財富的控制,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軍費,排除C項;材料不有增加賦稅,排除D項;故選A項。8.學者黃仁宇在談到王安石變法時說:“新法之重點,無非加速金融經濟,使財政商業化……王安石新法用經濟最前進的部門做財政的基礎,技術上不能與大多數的小自耕農的低層機構融合,所以收效甚微。”據此可知,黃仁宇意在說明王安石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是A.觸犯了地主階級的利益 B.變法指導思想背離統治需要C.忽視了客觀經濟基礎 D.組織變法的機構不夠健全〖答案〗C〖解析〗根據“技術上不能與大多數的小自耕農的低層機構融合,所以收效甚微”可知黃仁宇認為王安石的變法在技術上不能契合當時中國的客觀經濟基礎,所以導致失敗,故選C;材料中沒有體現觸犯地主階級利益和組織變法的機構不夠健全的內容,排除AD;王安石變法是為了維護宋朝的統治,指導思想并沒有背離統治需要,排除B。9.近代俄國出現過兩次較大規模的改革,第一-次是1861年農奴制改革,還有一次是斯托雷平改革。后者準許農民退出村社,每個農民可以取得村社的份地作為私產,并允許出賣。這兩次改革的共同之處是A.廢除了存在已久的農奴制 B.推動了俄國的近代化進程C.破壞了村社的土地公有制 D.成為了十月革命的導火線〖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861年改革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斯托雷平改革則加速了農民的分化,它們均在-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村資本主義的發展,說明兩者都有利于俄國的近代化,故B項正確;俄國1861年改革廢除了農奴制,1906年斯托雷平改革時農奴制早已不存在了,故A項錯誤;破壞傳統村社土地公有制的是斯托雷平改革,故C項錯誤;1861年改革和斯托雷平改革與十月革命都沒有直接關系,故D項錯誤。10.1861年8月,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波爾塔瓦對村長們說:“風傳你們等待著其他的自由,除了我給予你們的那種自由外,不可能再有別的自由了。”從中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俄國①社會關系出現了近代化轉變②改革具有一定的不徹底性③廣大農民擺脫了地主的剝削④社會矛盾得到了有效緩和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A〖解析〗根據“除了我給予你們的那種自由外,不可能再有別的自由了”可得出,俄國農奴制改革使農奴獲得了自由,使促進了俄國的近代化進程,社會關系出現了近代化轉變。但同時反映出俄國農奴制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并不徹底,故①②A項正確;“擺脫了地主的剝削”的說法太絕對,③錯誤。從材料中看不出緩和了矛盾,④錯誤,排除BCD。11.“臭名昭彰的‘解放’,實際上是對農民進行殘酷的掠奪,是對農民施行一系列的暴行和一連串的侮辱”,列寧認為“解放”是“對農民進行殘酷的掠奪”,主要是因為A.改革允許農民獲得人身自由 B.農民付出的贖金高于當時地價二、三倍C.解放后的農民還要受到村社的管理 D.農民只獲得了貧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答案〗B〖解析〗俄國1861年廢除農奴制改革,規定農民在獲得份地時必須出錢贖買,贖金高于當時地價二、三倍,是對農民的殘酷掠奪,故〖答案〗為B項;A項與“對農民進行殘酷的掠奪”無關,排除;“對農民進行殘酷的掠奪”說明農民人身自由還受到一定限制,但不是“對農民進行殘酷的掠奪”,排除C項;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沒有D項的內容,排除。12.廢除農奴制度后,沙皇政府對司法機關進行了改革,廢除過去的等級法院,建立了統一的各級法院,全國的一切案犯都在統一的法院里按照同一法律和同一審判程序受審。這表明俄國的司法改革A.體現了資產階級的法制原則 B.保留了大量的農奴制烙印C.適應了沙皇專制統治的需要 D.廢除了貴族特權〖答案〗A〖解析〗據題干“建立了統一的各級法院,全國的一切案犯都在統一的法院里按照同一法律和同一審判程序受審”可知,這是典型的資產階級法制原則中的“平等”原則,故A選項正確;保留了大量農奴制烙印是農奴制改革的局限性或弊端,B選項錯誤;適應了沙皇專制統治的需要是農奴制改革的目的,C選項錯誤;俄國農奴制改革既沒有改變封建專制政權的階級實質,也沒有改變地主土地占有制,貴族地主繼續掌握著國家政權,D選項錯誤。13.明治維新期間,大久保利通說:“太凡國之強弱,決定于人民之貧富;人民之貧富,則有賴于物產之多寡;而物產之多寡,又在于人民是否勤勉于工業。”下列體現這一主張的措施是A.加強中央集權 B.建立近代化軍隊C.大力發展教育 D.推行“殖產興業”〖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治維新期間推行的“殖產興業”,與“人民貧富”“物產多寡”和“勤勉于工業”等緊密相關,D項正確;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與“勤勉于工業”等不符,A項錯誤;建立近代化軍隊體現的并非勤勉于工業,B項錯誤;大力發展教育屬于文化措施,并未體現“勤勉于工業”,C項錯誤。14.下表是19世紀六七年代美俄等國的相關史事。據此可知國家重大措施美國林肯總統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法令普魯士宰相俾斯麥促成南德諸邦與北德意志聯邦實現合并日本明治天皇頒布“廢藩置縣"、“四民平等”等法令A.資本主義政體模式趨同 B.各國完成向帝國主義過渡C.國家元首享有立法大權 D.深化工業革命的條件成熟〖答案〗D〖解析〗結合材料中"19世紀六七十年代"“解放黑人奴隸”"廢除農奴制”“實現合并"等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美國解放了黑人,維護了國內環境的穩定,提供了大量勞動力,俄國廢除農奴制則為資本主義革命和工業革命提供了市場、勞動力和資金,而普魯士則通過統一獲得了廣闊的國內市場,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道路,資本主義主要國家深化工業革命的條件成熟,D項說法正確;美國是聯邦共和制,俄國此時還是沙皇統治,普魯士是二元制君主立憲制,日本采用君主立憲制,各國政體各不相同,A項說法錯誤;資本主義主要國家在20世紀初完成了向帝國主義的過渡,B項說法與題干中時間不符;C項說法錯誤。15.面對歐美列強要求開埠通商的壓力,德川幕府多次派出留學生,引進歐美技術,但奉行避戰締約政策。明治政府加快了向歐洲學習的步伐,提出“挽回國威”的目標,并強調不平等條約應予修改。這表明日本向西方學習A.存在著全盤西化的傾向 B.具有繼承性與發展性C.實現了脫亞入歐的目標 D.具有計劃性與策略性〖答案〗B〖解析〗材料“德川幕府多次派出留學生,引進歐美技術,但奉行避戰締約政策”“明治政府加快了向歐洲學習的步伐,提出‘挽回國威’的目標,并強調不平等條約應予修改”體現的是明治政府對德川幕府的政策存在繼承和發展的特點,B正確;ACD與材料無關,排除。故選B。16.2018年,日本發行了一套明治維新150周年紀念郵票,包括《東京汐留鐵路館蒸汽汽車等候圖》《橫濱郵局開業圖》《歐洲管弦樂合奏圖》等。推動以上景象出現的是①殖產興業政策②加強中央集權③文明開化政策④制定明治憲法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B〖解析〗材料“《東京汐留鐵路館蒸汽汽車等候圖》《橫濱郵局開業圖》”體現的是殖產興業,①符合題意;廢藩置縣起到了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②不符合題意;材料“《歐洲管弦樂合奏圖》”體現的是文明開化政策,③符合題意;材料與制定憲法無關,④不符合題意。因此B正確,ACD排除。故選B。17.不同于中國的清朝時期,日本的政體和社會結構的特點具有多元化,商人階級擁有更大的自治權和更強的經濟實力,日本的軍人處于社會的最高層。這就意味著日本擁有一個比中國文人階層更容易受西方軍事技術影響、并對此反應更迅速的統治階層。在此基礎上日本推行了“東方道德,西方技藝的運動”。由此推測A.明治維新有更廣泛的基礎 B.日本軍人主導了明治維新C.全盤西化使日本勢力上升 D.日本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日本的政體和社會結構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可知,因為日本商人階級和軍人處于日本統治的上層,擁有較強的實力,故為明治維新的成功提供了條件,故A項正確;應該是軍人和商人階級領導了明治維新,故B錯誤;該項錯在“全盤西化”,與題干中的“東方道德”不符,故C錯誤;《大日本帝國憲法》的頒布標志著日本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故D項錯誤。故選A。18.研究證實中國的政治學科發端于1899年,發軔之初的中國政治學研究以國家理論、憲法理論和制度理論為核心,人權、自由、民主等內容很少涉及。這反映出近代中國A.由器物到制度的學習西方之路 B.學科設立深受啟蒙思想的影響C.學科研究與社會現狀密切相關 D.大學的學科建設不斷發展完善〖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1899年,中國政治學科發端,主要研究國家、憲法及制度理論,很少涉及人權、自由、民主等理念。結合所學可知,此時,維新變法運動剛剛失敗,中國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們思考國家和民族的前途,繼續探索救亡圖存的方式,所以著手研究國家、憲法和制度等理論,這說明學科研究與社會現狀密切相關,故選C;材料沒有涉及器物的學習,無法體現器物到制度的轉變,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很少涉及人權、自由和民主等內容,說明沒有深受啟蒙思想影響,故排除B;材料未涉及到大學的學科建設情況,故排除D。19.“然以數千年前一統儒緩之中國褒衣博帶,長裙雅步而施之萬國競爭之世……誠非所宜矣。……詔天下同時斷發,與民更始。……則舉國尚武之風,躍躍欲振,更新之氣,光徹大新。”這段資料最有可能出自A.洋務派大臣請更風俗的奏折 B.康有為等請革服飾以開風氣的奏稿C.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易服法令 D.新文化運動時批判禮教的報刊文章〖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詔天下同時斷發,與民更始”可知,該資料建議皇帝下詔書,倡導人們斷發易服,更新社會風氣,結合所學可知,此時皇帝制度依舊存在,所以資料最可能是戊戌變法期間康有為等維新派請求變革服飾以更新社會風氣的奏稿,故選B;洋務運動主要涉及經濟和軍事領域,沒有涉及到斷發易服等風俗習慣的改革,故排除A;中華民國時期、新文化運動時期,皇帝制度已經廢除,與材料中“詔天下同時斷發”不符合,故排除CD。20.在中國歷史上,許多改革家通過改革推動了社會進步,但也付出沉重代價。商鞅被車裂,王安石罷官歸隱,六君子戊戌喋血,這一現象反映的實質問題是A.改革措施不當,不得民心B.改革時機不成熟,用人不當C.改革要順應歷史發展規律,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D.改革不可能一帆風順,必然觸動舊勢力利益,遭到他們反對〖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歷史上這三次改革結局都很悲慘,付出沉重代價,說明改革是有復雜性、艱巨性的特點,改革不可能一帆風順,所以選D;A、B兩項不是三者共性,不合題意,排除;歷史上這三次改革都遵循規律,結局仍然悲慘,所以導致這一結局不是由C項原因造成的,排除。21.某同學搜集到以下三則資料。若從這些資料內容所反映的史實中提煉出一個共同的研究主題,這個研究主題應該是A.繪畫藝術的演變 B.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C.中外文化的交流 D.信息傳播方式的變革〖答案〗D〖解析〗由圖片信息可知,圖一反映的是中國古代的驛站系統,圖二是電話,圖三是電子通訊。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這些資料內容所反映共同主題是信息傳播方式的變革,故D正確;繪畫藝術的演變不符合圖二和圖三,故A錯誤;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不符合圖一,故B錯誤;材料主旨不是強調中外文化的交流,故C錯誤。22.18~19世紀,歐美的浪漫主義作家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寫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寫“自然”的詩歌和其他文藝作品。如“地球(或自然)是人類的母親“動物都是人類的朋友."“自然發怒”等,這些作品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追求。這些作品主要表達了當時人們A.對自然風光的熱愛B.對政治現狀的不滿C.對理想社會的追求D.對工業文明擔憂〖答案〗D〖解析〗由材料“18-19世紀”“這些作品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追求”可知這一時期處于工業革命時期,體現了文學藝術領域對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的追求,實質上反映的是對工業革命導致環境污染的一種反思和擔憂,故D項正確。18、19世紀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使生產力不斷提高,是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代,但是煤、石油的過度開采,工廠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使得人類開始思索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對自然風光的熱愛并非實質原因,故A項錯誤;對政治現狀不滿與題意無關,故B項錯誤;理想社會應該是指自由、平等、民主的社會,與題意無關,故C項錯誤。23.“作畫時,要忘掉你眼前是哪一種物體,想到的只是一小方藍色、一小塊長方形的粉紅色、一絲黃色。創作中的注意力,不是集中于要表現的景物上,而是放到景物周圍的空間環境、光線、煙霧、氣流所產生的效果上。”此畫家屬于的派別是A.古典主義 B.現代主義 C.印象主義 D.浪漫主義〖答案〗C〖解析〗抓住題干中“而是放到景物周圍的空間環境、光線、煙霧、氣流所產生的效果上”的信息,可知這與印象主義的特點相符,突出的是光和色的作用,故選C。24.19世紀俄國自然派作家果戈理的《死魂靈》,通過介紹被買賣的死農奴和即將步人死者名單的底層人民,展現了俄國農奴艱難的生活現狀。由此可見,19世紀俄羅斯“自然派”文學的一個重要特征是A.關注社會現實和普通人 B.集中表現自我,手法怪誕C.主張“回歸自然”反思理性 D.注重表現主觀情感和理想〖答案〗A〖解析〗材料“通過介紹被買賣的死農奴和即將步人死者名單的底層人民,展現了俄國農奴艱難的生活現狀”體現的是對注社會現實和普通人的關注,屬于現實主義文學的典型特征,A正確;B是現代主義文學作品的特征,排除;C與材料無關,排除;D是浪漫主義文學的特征,排除。故選A。25.1922年,愛爾蘭小說家詹姆士·喬伊斯出版了《尤利西斯》一書,寫的是一個普通人生中普通的一天。他拋棄了傳統的語法,將外來詞匯、雙關語、少量知識和記憶碎片糅合于令人困惑的混亂的敘述中。這種敘述方式A.表達了精神困惑 B.批判了社會罪惡C.抒發了浪漫情懷 D.痛斥了種族歧視〖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1922年……拋棄了傳統的語法,將外來詞匯、雙關語、少量知識和記憶碎片糅合于令人困惑的混亂的敘述中”可知小說家表達自己的困惑,故A正確;材料只是表達困惑,看不出批判了社會的罪惡,故B錯誤;浪漫主義的特色是想象瑰麗、手法夸張、熱情奔放,與材料不符,C排除;根據材料無種族歧視相關內容,故D錯誤。26.20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紐約畫派領銜人物杰克遜·波洛克以將油墨滴灑和傾潑在大塊畫布上的創作方法而著稱,畫作沒有任何可識別的主題。美國中央情報局竭力推崇該畫派,并資助其在海外展覽,以顯示自由、個性的表達。這表明A.紐約畫派的創作方式受到各國民眾歡迎B.紐約畫派的創作具有濃厚意識形態色彩C.美國政府旨在擴大紐約畫派的影響力D.美國政府借助藝術領域滲透冷戰思維〖答案〗D〖解析〗從材料“美國中央情報局竭力推祟該畫派,并資助其在海外展覽,以顯示自由、個性的表達”可以看出,美國政府利用紐約畫派自由創作的風格,進行對外宣傳,意在滲透其崇尚自由,民主的思維,反映出美國政府借助藝術領域滲透冷戰思維,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各國的態度,排除A;紐約畫派本身并沒有意識形態色彩,只是美國政府利用其進行宣傳,排除B;美國政府旨在利用其進行冷戰對抗,排除C。27.1952年,美國有1500萬個家庭擁有電視機,到20世紀80年代初全國有電視機1.4億臺,收看電視成了人們獲取新聞資訊、教育資源和娛樂重要方式。美國家庭日均收看電視時間越來越長,由1951年的4.58小時升至1981年的6.73小時。這反映出A.電視滿足了人們多元化的精神需求B.電視成為凝聚家庭關系的重要紐帶C.戰爭影響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D.科技發展對生活的影響具有雙重性〖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內容可知,通過電視人們能夠獲取新聞資訊、教育資源和娛樂,而美國家庭收看電視的時間也越來越長,這說明科技發展在滿足人們需要的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科技發展對生活的影響具有雙重性,故選D;“多元化的精神需求”無法體現,排除A;電視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但并不能據此說明電視成為凝聚家庭關系的紐帶,材料中沒有凝聚家庭關系的內容,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電視的影響,和戰爭無關,排除C。28.1849年11月,庫爾貝在路途中看到兩個在路旁打石頭的工人,后來他邀請兩位貧民到自己的畫室里當模特,并以此創作了《打石工》。但是這幅現實主義繪畫杰作卻在1855年巴黎舉辦的第一屆世界博覽會上因將目光聚焦底層民眾而遭官方主辦者的否定而落選。這主要是因為該作品A.不符合當時社會的主流審美 B.如實地描繪了當時社會客觀現實C.顛覆了古典和浪漫主義畫派 D.在客觀上暴露了當時的社會弊端〖答案〗D〖解析〗庫爾貝的《打石工》將目光聚焦底層民眾,展現的是當時底層社會民眾的苦難,客觀上暴露了當時社會的弊端,因此遭到落選,D正確;畫作落選不是因為審美標準,而是因為內容,排除A;畫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無法如實描繪當時社會的客觀存在,排除B;C表述絕對,排除。29.19世紀的歐洲音樂呈多元而豐富的發展態勢。出現圖中的現象主要是因為各國

A.各異的文化傳統 B.國家經濟展程度不同C.意識形態的差異 D.處于不同歷史階段〖答案〗D〖解析〗西歐主要國家確立資本主義制度,實現國家統一,所以在音樂流派上多是浪漫主義,而北歐和東歐多處于反抗外來侵略和爭取國家統一的階段,所以音樂主題多是民族主義,D正確;傳統文化差異性、國家經濟發展程度不同是歷史階段的一部分,是片面的.排除A、B;19世紀世界范圍內并未出現社會主義國家,意識形態差異不明顯,C錯誤。30.1984年非洲遭遇空前災荒,美國搖滾巨星邁克爾·杰克遜和萊昂內爾·里奇為此合作完成了“WearetheWorld”(四海一家)的歌曲。這是一首旋律優美、歌詞動人、充滿了對生命關懷的傳世佳作。1985年他們又在世界范圍內義演義賣,引起舉世矚目。這反映出A.美蘇“冷戰”延伸到文化藝術領域B.各國積極謀求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C.經濟區域化使各地發展不平衡加劇D.全球化中對人文精神的塑造與發展〖答案〗D〖解析〗從材料中的“充滿了對生命關懷”和“又在世界范圍內義演義賣,引起舉世矚目”等信息可以看出,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人類應當攜手前進,克服面臨的困難,這是對人文精神的塑造與發展,故〖答案〗為D項;這一現象與美蘇“冷戰”無關,排除A項;這一現象與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無關,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經濟區域化帶來的影響,排除C項。31.下表是關于007系列部分電影的基本信息。據此可知,這些電影電影片名上映時間故事情節梗概《007之來自俄國的愛情》1963年該片講述了英國特工邦德協助掌握重要情報蘇聯女子逃往西方的故事《007之最高機密》1981年該片講述了邦德要搶在蘇聯之前摧毀可以破壞北極星飛彈系統的發射機的故事《007之黃金眼》1995年該片講述了邦德找回被蘇聯叛變軍官劫走的黃金眼的故事《007之擇日而亡》2002年該片講述了邦德阻止朝鮮野心家發動的災難性陰謀的故事A.反映了對核戰的焦慮 B.拍攝于冷戰的高潮時期C.體現了對時代的反思 D.體現了典型的冷戰思維〖答案〗D〖解析〗根據“該片講述了英國特工邦德協助掌握重要情報的蘇聯女子逃往西方的故事”、“該片講述了邦德要搶在蘇聯之前摧毀可以破壞北極星飛彈系統的發射機的故事”、“該片講述了邦德找回被蘇聯叛變軍官劫走的黃金眼的故事”、“該片講述了邦德阻止朝鮮野心家發動的災難性陰謀的故事”可知,電影中的反派國家是蘇聯和朝鮮,這屬于典型的冷戰思維,所以D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對核戰的焦慮”,所以A錯誤;冷戰結束于1991年,所以B錯誤;材料沒有體現“對時代的反思”,所以C錯誤。32.春秋時期,齊國管仲改革規定,國中“慈孝于父母,聰慧質仁發聞于鄉里者”,“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眾者”,由鄉長推薦,試用考核合格后就能參與政事。這一規定A.加強了中央集權 B.打擊了貴族特權C.加劇了諸侯混戰 D.瓦解了傳統秩序〖答案〗B〖解析〗齊國管仲改革,慈孝、聰慧質仁、有拳勇股肱之力的人都可以通過鄉長推薦的途徑,參與政事,一定程度上選拔出一些有品德、才能的人才,打擊了貴族的世襲特權,故選B;中央集權指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A;選拔人才的改革與諸侯混戰無關,排除C;D項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33.有史家在評價商鞅立木為信的史事時寫到:“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該史家關切的是A.“善惡必書”的秉筆直書精神 B.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C.為全體國民寫史,寫全體國民的歷史 D.史家當具史才、史學、史識、史德〖答案〗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古代史學。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符合司馬光《資治通鑒》中對商鞅立木為信的評價。司馬光借商鞅立木為信的史事,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所以本題正確〖答案〗為B項。材料中司馬光贊賞商鞅立木為信,這是“書善”而不是“書惡”,故A項錯誤;“為全體國民寫史,寫全體國民的歷史”反映的是梁啟超“新史學”觀,故C項錯誤;材料也沒有體現出史家自身素質,故D項錯誤。考點:中國史學的發展?古代的史家與史籍?司馬光與《資治通鑒》34.“商君遺禮,棄仁思,并心于進取。行之二歲,秦舊俗敗,故秦人家富子壯則出分,家子壯到出贊。”此現象對秦政權的積極意義在于A.有利于推動土地私有制的發展,調動勞動積極性B.有利于實行連坐法以加強政府對人民的控制C.有利于增加戶口數以提高政府的賦稅收入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強軍隊的戰斗力〖答案〗C〖解析〗“秦人家富子壯則出分,家貧子壯則出贅”的意思是,秦國人家中如果家庭富裕,那么兒子成年后要(與父母)分家,如果家庭貧困,那么兒子成年后要入贅到別人家。這是商鞅在社會風尚習俗等領域的改革措施,凡一戶之中有兩個以上兒子到立戶年齡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戶口稅,所以這有利于增加戶口數,提高政府賦稅收入,故選C。材料著眼于社會習俗的變革,與土地所有制的變革沒有關系,排除A;材料著眼于社會習俗的變革,材料與司法制度沒有直接聯系,排除B;材料著眼于社會習俗的變革,并非軍事改革,排除D。35.戰國時期,秦獻公改造基層居民組織,將全國人口編為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的單位,這一舉措被稱為“戶籍相伍”;秦孝公用商鞅變法,“并諸小鄉聚,集為大縣,縣一令,四十縣”。“戶籍相伍”和“集鄉為縣”A.確立起皇帝制度B.摧毀了宗法關系C.建立起官僚政治D.加強了基層治理〖答案〗D〖解析〗秦獻公改造基層居民組織,有利于加強對基層的管理,故D正確;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A錯誤;秦獻公改造基層居民組織,實行“戶籍相伍”和“集鄉為縣”與宗法制無關,排除B;材料反映秦獻公改造基層居民組織,無法體現建立官僚政治,排除C。〖『點石成金』〗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秦獻公改造基層居民組織”“戶籍相伍”“集鄉為縣”,緊扣關鍵信息分析解答。36.孝文帝曾下詔曰:“鄉飲禮廢,則長幼之敘亂。孟冬十月,民閑歲隙,宜于此時導以德義。可下諸州,黨里之內,推賢而長者,教其里人父慈、子孝、兄友、弟順、夫和、妻柔。”這說明孝文帝A.以三長制維護社會秩序 B.注重對民眾的道德教化C.運用律法強化基層治理 D.注意保障農民勞動時間〖答案〗B〖解析〗材料強調,如果禮儀廢除了,那么長幼有序就會混亂。因此要教會民眾父慈、子孝、兄友、弟順、夫和、妻柔這些道理。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注重對民眾的道德教化,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三長制,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法律,排除C項;材料與保證農時無關,排除D項。37.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下令放棄本部族崇拜的天神不祀,改為圓丘祭天方澤祭地和以祖宗配天,把君臨中原的北魏第一位皇帝拓跋郁律奉為太祖,位列太廟。這些舉措旨在A.革除鮮卑族落后習俗 B.承繼華夏文化正統地位C.強化君主的專制權力 D.消解舊貴族的政治阻撓〖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魏孝文帝學習中原王朝祭祀禮制的內容、程序,祭祀天地祖宗,尊奉君臨中原的拓跋郁律為太祖,使其享受太廟供奉,目的在于促進鮮卑族融入中原文化,承繼華夏文化正統地位,鞏固其對各族人民的統治,B項符合題意;“革除鮮卑族落后習俗”是做法和表現,不是目的,排除A項;革新祭祀禮制與強化君主的“專制權力”不符,排除C項;“消解舊貴族的政治阻撓”不是北魏孝文帝推行祭祀禮制等漢化措施的主要目的,D項錯誤。38.485年,北魏統治者頒布詔令規定:凡15歲以上的男子,每人授給種植谷物的露田40畝,女子20畝。桑田限3年內種上規定的桑、棗、榆等樹,可作為世業田,終身不還,可以世襲,但限制買賣。受之露田不準買賣,農民年老身死,還田給官府。此制度的實施A.以政府控制全國土地為前提 B.完善了從中央到基層的行政體制C.改變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有利于北方經濟恢復和社會穩定〖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露田”、“桑田”等可知,該制度是北魏均田制。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均田制有利于北方經濟恢復和社會穩定,故D正確;均田制實施的前提是政府手中掌握大量無主荒地,故A錯誤;均田制是土地制度,和從中央到基層的行政體制無關,故B錯誤;均田制是土地國有制,沒有改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故C錯誤。39.“毀鏡”是北方草原地區拓跋鮮卑的一種特殊葬俗,即在下葬過程中將隨葬銅鏡故意打碎、通常僅以其中一塊殘片隨葬的習俗。考古發現揭示隨著鮮卑南遷,越靠近中原,毀鏡現象越少。據此推斷,鮮卑毀鏡習俗的廢棄原因極有可能是A.政府禁止奢侈之風B.鮮卑人審美水平提高C.戰爭頻繁銅鏡難得D.受到漢人習俗影響〖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中“越靠近中原,毀鏡現象越少”可知,題干是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孝文帝改革后,北方民族交融,鮮卑習俗受漢人習俗影響,符合題意的是D項;A、B、C三項在題干中沒有體現,排除。40.吳宗國主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說:北朝的強盛來自體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漢化”……扭轉了魏晉以來的帝國頹勢,并構成了走出門閥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國的歷史出口。作者旨在強調A.北朝統治政策缺乏穩定性 B.北魏因改革成為強大帝國C.隋唐統治重創了士族勢力 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歷史進步性〖答案〗D〖解析〗材料“……扭轉了魏晉以來的帝國頹勢,并構成了走出門閥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國的歷史出口”強調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對歷史發展的重大推動作用,D項正確;材料與北朝統治政策缺乏穩定性說法無關,排除A項;北魏并因為改革成為強大帝國,排除B項;C項說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選D項。二、材料〖解析〗題41.五四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日漸自覺的理性民族主義時代的到來,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巴黎和會前后的愛國運動,遍及海內外所有中國人中間,國人對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國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動起來,“國民外交”成了一個響亮口號。愛國各階層將帝國主義侵略和對中國主權領土的破壞視為外敵與內奸共同作用的結果,這表明此時中國民族主義運動發展到國民整體主動地將反帝反封建斗爭結合起來的新階段。——摘編自衛金桂《論五四時期的中國民族主義》材料二20世紀20年代的國民革命,在“打倒列強除軍閥”的共同目標下,工人、農民、青年學生以及商人、婦女等各個階層的廣大民眾都被動員起來。當時的國共兩黨,一個關注上層,一個關注下層;一個重視軍事,一個重視民眾。北伐戰爭的迅猛推進,時論認為“槍與筆聯合起來,所以到處如入無人之境”。——摘編自張海鵬主編《中國近代通史》材料三抗日戰爭部分大事摘錄時間大事1935年5月24日《義勇軍進行曲》借助電影《風云兒女》開始傳唱大江南北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提交的《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1938年5月26日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指出人民戰爭的力量及其源泉1940年8月20日八路軍對華北日軍發起總攻,參戰兵力達105個團——摘編自張憲文等著《中華民國史》(1)據材料一,概括五四時期中國民族主義的基本特點。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導致這一時期中國民族主義高漲的國際政治背景。(2)據材料二,歸納國民革命運動促進中國民族主義發展與深化的集中表現。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北伐戰爭的迅猛推進”取得的重大成果。(3)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樞紐,請結合材料三加以分析。綜合上述材料,你認為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復興的基本條件有哪些?〖答案〗(1)基本特點:愛國階層主動抗爭;國人廣泛參與愛國運動;將反帝反封建斗爭相結合。國際政治背景:十月革命的推動;巴黎和會對中國主權的嚴重損害。(2)集中表現:反帝反封建成為人民的共同目標;國共通過大規模的社會動員推進愛國斗爭。重大成果:動搖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3)分析:振奮了民族精神,愛國主義得到極大張揚;中華民族為民族獨立與解放共同奮斗;以中國***為核心的人民革命力量發展壯大。基本條件:民族覺醒;民族團結。〖解析〗(1)由材料“愛國各階層將帝國主義侵略和對中國主權領土的破壞視為外敵與內奸共同作用的結果,這表明此時中國民族主義運動發展到國民整體主動地將反帝反封建斗爭結合起來”,可以歸納為:愛國階層主動抗爭;國人廣泛參與愛國運動;將反帝反封建斗爭相結合。結合所學,其基本背景是:十月革命的推動;巴黎和會對中國主權的嚴重損害。(2)由材料“工人、農民、青年學生以及商人、婦女等各個階層的廣大民眾都被動員起來。當時的國共兩黨,一個關注上層,一個關注下層;一個重視軍事,一個重視民眾。”可以歸納為:反帝反封建成為人民的共同目標;國共通過大規模的社會動員推進愛國斗爭。結合所學,北伐戰爭動搖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3)有五四運動和國民革命來看,民族主義容易振奮了民族精神,使愛國主義得到極大張揚;同時民族主義要服務于中華民族為民族獨立與解放共同奮斗;民族主義要以中國***為核心的人民革命力量發展壯大。第二小問,可以答為:民族覺醒;民族團結。4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從16世紀開始,跨國長途貿易成為歐洲資本積累的主要手段。有人把當時全球貿易格局概括為兩個大三角,一個是東方或亞洲三角,另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