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題西林壁優秀教案【篇一:題西林壁教學設計】《古詩兩首》教學設計教學目的:1、通過查字典或有關資料,理解詩句的意思,能夠大致理解詩句中描述的情景。2、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引導學生理解“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此山中”看峰、認識事物的不同,理解詩句蘊含的站得高才干看得遠,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3、有感情地朗誦兩首詩,并背誦、默寫。教學重點:1、理解詩句的意思。2、掌握學習古詩的辦法。教學難點:理解詩句蘊含的站得高才干看得遠,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內容:《題西林壁》《題西林壁》教學設計教學目的:1、有感情地朗誦古詩,并背誦、默寫。2、弄請詩句的意思,在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3、通過學習古詩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辦法。教學重點:1、有感情地朗誦古詩,弄請詩句的意思。2、通過學習古詩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辦法。教學難點:在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學時:一學時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一、引題解題介紹詩人1、引入新課師: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風景優美。同窗們都懂得哪些風景名勝,說說看。生說風景(目的:激發學生學習愛好,培養熱愛祖國的思想)師:同窗們說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紹一處風景。(放映廬山錄像)(目的:讓學生對廬山有初步認識,吸引學生注意力)師:看了后來,你覺得廬山怎么樣?生談感想(目的:使學生對廬山的感性認識進行梳理,同時鞏固認識。)師: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后,寫下至今仍為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齊讀詩題)2、質疑解題同窗們理解課題意思嗎?題:題寫。西林壁,即西林寺的墻壁,西林寺在廬山北面。這首詩是作者游廬山時,在西林寺的墻壁上題寫的。3、介紹詩人蘇軾二、讀通全詩解釋詩意1、初讀古詩,認識生字。師:請同窗們自讀古詩,并把不認識的字勾出來。2、齊讀古詩,糾正讀音。師:我懂得班上的同窗朗誦的能力非常杰出的,能不能為老師朗誦一次。生讀古詩,對出現的問題加以糾正。3、范讀古詩,講讀法。師:同窗們朗誦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止就更加好了??蓜e小看停止,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普通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止,最后三個字連著讀。大家樂意聽老師按照這個規則朗誦一遍嗎?師朗誦古詩現在請同窗們在每句詩的停止處用“/”作上標記看你們作的標記和老師作的同樣嗎?(課件出示)師:請幾位同窗分別來朗誦一遍,注意停止。4、明確學習任務,解釋詩意師:現在我要讓同窗們完畢下列的學習任務(出示學習任務),請讀一遍。同窗們有無信心完畢學習任務?(激勵學生)好,現在就請同窗們以小組為單位完畢學習任務。如果碰到了難題能夠向老師,同窗求助。(合作學習)(教你一招:我們在解釋古詩時,普通要使用拆分法,所謂拆分法,就是將一句詩分成若干個部分分別加以解釋,然后將這些解釋聯系起來。同時你還必須聯系整首詩的內容來解釋,舉例闡明。)生自學,教師根據實際狀況出示有關資料。5、組織學生交流學習成果。師:你們的任務完畢了嗎?生報告。師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加以糾正。)三、朗誦體會進一步理解1、師:我們再來領略一下廬山的風光。我但愿同窗們邊看邊想我們學的這首詩的內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嶺。師:在看過了美麗的廬山后,我想請一位同窗來判斷一下黑板上的圖形哪一種是山嶺,哪一種是山峰,現在請同窗來朗誦這首詩。(引發感情:在朗誦這首詩時你能夠想象一下廬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霧遮擋著連綿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廬山,廬山時隱時現,看到如此美麗的風景,你非常的愉快,于是就朗誦了蘇軾這首廣為流傳的《題西林壁》)2、分析古詩構造,引導學生體會古詩所說的道理。師:看得出許多同窗都想來朗誦,那就請同窗們一起朗誦。但在朗誦這首詩時,請同窗們思考一種問題。普通來說,古詩可分為兩部分——所見和所感。同窗們在朗誦時看看這首詩中哪一部分是寫詩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寫作者的感受的。(前兩句是寫詩人看到的,后兩句寫感受。)詩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廬山是如何的?詩人眼中的廬山有不同的樣子,這是為什么呢?由于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廬山也不相似,告訴我們一種道理,觀察事物時,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樣子會不同。對此詩人是如何解釋的?(只緣身在此山中)為什么處在山中就看不清廬山的全貌呢?(提示:詩人站在廬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種面呢?因此無論詩人從什么角度看廬山,都只能看到廬山的一種——部分。)句式練習(課件出示)“只緣身在此山中”詩人所指的只是廬山一座山嗎?你對此尚有什么理解?師:這首詩通過寫詩人在廬山由于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廬山也不相似,告訴我們一種道理,觀察事物時,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樣子會不同。因此我們在觀察問題時,一定要客觀全方面。正所謂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F在,我要給同窗們講一種故事,大家在聽故事時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錯在那里。師講故事《盲人摸象》師:請同窗們說說這四位盲人他們錯在那里?四、練習背誦嘗試默寫1、填空練習協助背誦。2、下面請同窗們背誦這首古詩。生背誦古詩師檢查背誦狀況3、嘗試默寫五、總結學法聯系生活1、總結、出示學法2、詩人蘇軾通過觀賞廬山明白了一種道理——要想理解一種事物就必須全方面的進行觀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實,許多道理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學習中,但愿同窗們也做個有心人,從生活、學習中找道理,學道理。好嗎?六、布置作業積累知識背誦積累和廬山有關的古詩詞,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七、板書設計橫看嶺角度不同所見側看峰成果各異遠近高低各不同旁觀者清題西林壁所感不識廬山真面目觀察問題當局者迷只緣身在此山中客觀全方面《題西林壁》教學設計張義鎮中路九年制學校教師董菊萍【篇二:四年級語文《題西林壁》教學設計】四年級語文《題西林壁》教學設計四年級語文《題西林壁》教學設計教材分析:《題西林壁》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古詩兩首》中的其中一首。這是蘇軾在游歷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在詩中,作者通過對廬山雄偉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贊美,抒發了他“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感慨,其實就是告訴了我們這樣一種道理: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方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實事求是地去分析問題。學情分析:四年級學生對于學習古詩已初步掌握了基本環節,即:讀——解——悟。而本詩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較難掌握,需要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才干理解得更透徹。教學目的:知識與能力1、教會學生有感情地朗誦、背誦古詩,并能夠默寫出來。2、教會學生說出詩句的意思。過程與辦法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掌握學習古詩的辦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讓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懂得詩中蘊含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2、培養學生根據字面意思想象詩的意境,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體現能力。3、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美妙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能夠將全詩背誦并默寫下來。教學難點:讓學生懂得體會詩中所含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思想。教學時數:一學時教學過程:談話導入1、談話:同窗們,你們有無爬過山?請曾爬過山的同窗說一說自己爬上山頂后看到的景象和在山下看到的有什么不同。2、引入課題:是啊,山上看到的村莊還是原來的那個村莊,但是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景象出現呢?大文豪蘇軾也有過和你們同樣的經歷。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蘇軾寫的一首詩《題西林壁》,看他是怎么為我們解開這個疑惑的。(板書課題)二、解題1、齊讀課題2、請同窗們結合課文的注釋,說一說題目的意思。(構想:可能有同窗不懂“題”的意思,可讓同窗們先組詞,例如“題目”“題寫”“問題”等,結合古詩,選擇對的的譯義。)3、板書課題意思:題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詩文。三、初讀詩文,感知節奏1、請同窗們用學過的朗誦古詩的辦法自己默讀古詩。規定:讀準字音,注意停止。2、教師范讀。規定:同窗們在聽時要注意老師的節奏,在停止的地方用“/”作上標記。3、全班朗誦,教師糾音。注意卷舌音平舌音的對的讀法。4、激勵個別起來展示讀,大家一起糾音、評價。過渡:同窗們已經會讀這首詩了,但是你懂得詩中寫了什么嗎?下面我們一起來探究它的意思四、學習第一、二句詩意1、全班朗誦這兩句。2、猜想詩意:根據自己的理解,同桌間互相說說你猜到的這兩句詩的意思。3、誰來把自己理解到的詩意說一說?(教師根據學生的作答板書詩句意思:橫著看,廬山是一條山嶺,連綿不停;側著看,廬山卻變成了一座山峰,高大陡峭。從遠處看、近處看、高處看、低處看,景象都各不相似。)4、在這兩句詩中,它告訴了我們什么?廬山千姿萬態,從每個角度都看到不同的景象。(有嶺又有峰)5、延伸:學到這里,你與否想起,我們在上一學期也學過這種描述了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發現不同的樣子的文章?(引導學生說出《畫楊桃》中的話:“看的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就不同。有時候看起來真像五角星。”)6、誰來把廬山不同的景象畫一畫?(給時間讓學生作畫,畫完后展示、評價)7、有感情地朗誦這兩句。過渡:就那么一座山,為什么作者會看到好多不同的景象呢?(引導學生說出最后一句詩)五、學習第三、四句詩意1、全班朗誦這兩句。2、請你根據注釋猜想一下這兩句的意思。3、請你說一說,在這兩句來應當注意哪些字的解釋?識:認識;清晰。緣:由于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4、誰來把自己理解到的詩意說一說?(教師根據學生的作答板書詩句意思:認不清廬山真實的景色,是由于我就身處在廬山之中?。。?、有感情地朗誦這兩句。六、進一步體會1、詩人這樣多次、多角度地看廬山,為什么還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呢?(引導學生說出最后一句詩)2、你認為如何才干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3、教師歸納:詩人覺得沒能夠認識廬山的真面目,是由于本身就處在廬山之中,只看到廬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鳥瞰,就能認識到廬山的全貌了。4、讀一讀,比一比,說一說前兩句與后兩句的內容有什么不同?(前兩句寫看到的景象,后兩句寫自己的感受。)七、拓展1、從這首詩中,你覺得作者是要告訴我們一種什么樣的道路呢?(教學構想:生或會回答“看景象要看全方面”、“看待事物要講究辦法”、“不要置身在景物之中只看它的局部,要站在高處看它的全貌”、“從不同的角度看事物會有不同的發現”等)教師作歸納:這就是我們俗話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就像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同樣,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方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實事求是地去分析問題。即:我們要想對事情有一種全方面的理解,就要多聽一聽其別人的意見。根據學生的作答板書:橫看-----嶺遠近高低各不同側看-----峰不識真面目當局者迷只緣在山中旁觀者清2、談感受:你能不能聯系你的生活實際,說一說,你平時碰到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狀況。八、熟讀背誦、默寫1、請你把自己當做詩人,有感情地朗誦古詩。2、練習背誦⑴同桌間互相練習背誦。⑵分組競賽背誦。⑶師生互背:①教師出上一句,學生對下一句。②教師說意思,學生對出對應的詩句。③將詩句次序打亂,讓學生銜接上句或下句,做到倒背如流。⑷誰樂意站起來給大家展示你的背誦?⑸自評、共同評價背誦狀況。3、練習默寫⑴先說一說,在默寫時要特別注意哪個字的書寫?“峰”不要寫成“鋒”,寫成“個”,“緣”的右邊上頭不要寫成“互”。⑵學生練習默寫。⑶誰樂意上黑板來展示你的默寫?⑷共同評價默寫狀況。九、總結、延伸“各”不要【篇三:《題西林壁》教學設計】《題西林壁》教學設計教學目的:1.有感情地朗誦并背誦古詩。2.通過抓住核心字、借助書下注釋、生活積累等辦法理解詩中的詞句,體會詩人的心境,感悟詩的意境,理解詩中富有哲理的詩句。3.通過學習《題西林壁》,鞏固學習古詩的辦法并加以運用。重點:引導學生觀賞古詩文,積累古詩名句難點:體會含有人生哲理的詩句。教學過程:一、課題導入,激發愛好。1.同窗們,今天我們學習的第五課是《古詩兩首》,請同窗們回想一下,過去我們是按照如何的環節學習古詩的?①解詩題;②知詩人;③明詩意;④悟詩情。2.解題:同窗們,當我們寫了精美的文章,想跟人分享習作的愉悅時,我們把文章發表于報紙雜志、廣播網絡上。但是在古代,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詩歌不能刻印出來,于是把詩寫在墻壁上就成了詩人“發表”作品的途徑之一。(板書:題壁)這種類型的詩叫做題壁詩,這樣天南海北的過往行人過而讀之,就能夠傳輸開來,(板書補寫:西林)“題”是什么意思?(書、寫)你懂得題目的意思了嗎?找學生回答(題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對,本詩就是宋朝詩人蘇軾游覽廬山后,在廬山西林寺的墻壁上寫下了一首詩。3.理解背景及作者我們都懂得這首詩是蘇軾寫的,誰能通過自己收集的資料,給大家介紹介紹作者?生介紹,教師補充。作者介紹: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出名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為“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途中通過廬山時寫下的五首游記詩之一。二、對的朗誦古詩。1.自己輕聲把這首詩讀兩遍,第一遍注意讀準字音,把詩念得字正腔圓;第二遍注意詩的停止。2.指名讀《題西林壁》,師生進行評價,強調:朗誦古詩,不僅要的的精確,還要讀得有節奏,要讀得有板有眼。3.師范讀,學生根據規定練習朗誦。規定:讀詩不僅要對的、有節奏,還要盡量讀出它的味道來。4.齊讀三、抓住重點字,理解古詩意思,體會詩句蘊含的人生哲理。在沒到廬山之前蘇軾曾經寫過這樣一句話:“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意思是說要想認識廬山,就得要常來常往,于是,在此后的十幾天里,他“往來廬山南北十余日”那么在這十余天里他所看到的廬山是怎么樣的呢?1.齊讀第一句詩。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一句詩的意思嗎?橫當作嶺側成峰:從正面看,廬山是一條山嶺,連綿不停;從側面看,卻變成了一座山峰,高峻雄偉。向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看到的廬山景色都不相似。(1)這句詩中藏著幾個方位詞,你能找出來嗎?(板書:橫側遠近高低)重點強調橫和側,橫即正面,側即側面??稍诤诎迳袭嫵鲆蛔?,讓學生們標出橫著看是怎么看?側看是怎么看?(2)作者在這十來天里是不是真的就是從正面、側面、遠處、近處、高處、低處這6處地方觀賞廬山美景的?這些方位詞在詩中起什么作用?(板書:角度不同)(3)角度不同,景色怎么樣呢?從詩中找證據。(遠近高低各不同)(板書:景色不同)(4)為什么廬山在蘇軾的眼中會有這樣多變化呢?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從詩中“遠、近、高、低”四個字我們就不難感覺到作者所站位置的變化。大家學過《畫楊桃》這篇課文嗎?誰能回想一下這篇課文講了什么內容?重要講的是:圖畫課上練習畫楊桃時發生的事情?!拔摇备鶕约嚎吹降?,把楊桃畫成像個五角星的樣子,同窗們覺得好笑,其實”我”畫的并沒有錯,由于從不同的角度看上去,楊桃就是不同的。因此同窗們,你們現在理解橫當作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了嗎?是由于作者的角度發生了變化,因此廬山會有這樣多不同的景象。(5)請同窗們想象在遠處,近處,高處,低處都會看到什么不同的景象呢?遠:隱天蔽日;近:危崖險巖;高處俯瞰:深溝幽壑;山下仰望:重巒疊嶂小結:同窗們說了這樣多,可大文豪蘇軾僅僅用了14字就讓我們深切地體會到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就完全不同。(6)帶著自己的理解讀一讀前兩句。(7)指名有感情的朗誦。2.“往來廬山南北十余日”作者每天看到不同的美景,怎么也不認識廬山的真面目,這是什么因素呢?(1)齊讀第二句,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2)“哪個字”是“由于”的意思?你是怎么懂得的?(看書下注釋)同窗們一定要關注書下重點字的注釋,能協助我們較好的理解詩意。(3)為什么處在山中就看不清廬山的全貌呢?(詩人站在廬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不止一面,因此無論詩人從什么角度看廬山,都只能看到廬山的一種部分)(4)同窗們,現在請你們想一想,這首詩僅僅是在描寫廬山的不同景色嗎?從這首詩中你能體會到什么?從不同角度觀察,成果各不相似。想對某個事物有全方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5)同窗們有無碰到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狀況?舉例說一說。(6)帶著自己的理解讀一讀《題西林壁》這首詩。三、總結全文,升華1.同窗們,常見的詩歌題材大家懂得有什么嗎?(寫景詩,懷古詩,詠物言志詩,田園詩,哲理詩)2.你懂得《題西林壁》屬于哪種題材嗎?(既是寫景詩也是哲理詩)(看板書總結)這是一首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前兩句寫作者看到的景色,(板書:所見)后兩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書:所感)3.作者借觀賞廬山的感受,告訴我們無論看人、看事、看問題都要多角度,多側面地去觀察、去體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GB/T 6418.1-2025銅基釬料第1部分:實心釬料
-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分數加減法簡便計算練習200道及答案
- 2025年證券從業資格證考試學習攻略試題及答案
- 項目管理考試內容分析的深入思考與總結試題及答案
- 項目實施中的信息流暢溝通探索試題及答案
- 項目管理中的決策考題及答案
- 證券從業資格證行業分析考題及答案
- 探討證券從業資格證考試的法律條款試題及答案
- 2025年理財師考試復習技巧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證券從業資格證考試多維度分析試題及答案
- GB/T 26354-2025旅游信息咨詢服務
- 部編本六年級下冊語文課件古詩詞誦讀
- 銷售立項申請表
- YC/T 322-2018片煙氣調貯存養護技術規范
- 邁瑞麻醉機介紹精品課件
- GB/T 20441.4-2006測量傳聲器第4部分:工作標準傳聲器規范
- GB 25535-2010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結冷膠
- GA/T 966-2011物證的封裝要求
- 雙心治療課件
- 廣東省肇慶市各縣區鄉鎮行政村村莊村名明細及行政區劃代碼
- 緩和醫療精品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