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第6課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教案階段特征:(隋唐時期)總體特征:封建社會繁榮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時期。具體表現:1.政治上: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繼續發展,國家統一,政治清明,疆域遼闊,社會穩定;三省六部制、科舉制進一步完善;唐朝中后期的藩鎮割據削弱了唐朝的統治,最終形成五代十國分裂局面;2.經濟上:封建經濟繼續發展,呈現繁榮局面;經濟重心進一步南移;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繁榮,對外貿易繁榮;重農抑商政策松動;土地和賦役制度調整:由魏晉時期的租調制到唐朝的租庸調制和兩稅法,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3.思想文化上:出現三教合流的趨勢;中華文化兼收并蓄、多元發展、全面繁榮、世界領先、影響深遠,形成以中國為中心的中華文化圈;4.民族關系上:唐朝統治者實行較開明的民族政策,通過戰爭、和親、冊封、設管理機構等方式加強了與周邊各族的關系,各民族進一步融合;5.對外關系上:交通發達,海陸并舉;唐朝實行比較開放的對外政策,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課程標準:1.通過了解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隋唐時期的民族交融;2.認識民族融合、區域開發的新成就。核心素養:【時空觀念】隋唐興亡與五代十國政權更迭的時間及其統治地域的范圍,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唯物史觀】通過識記從隋唐到五代十國的政治、經濟、民族等相關史實,運用歷史發展觀點理解從隋唐到五代十國政權更迭與社會經濟、民族關系的發展;【史料實證】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使學生了解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形成的原因、表現,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通過學習“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盛世局面,認識隋唐時期是國家大一統和民族大融合時期;【家國情懷】感悟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的繁榮、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體會古代王朝統治者管理國家的政治智慧,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以及社會責任感。時空坐標:教學分析:教學重點: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教學難點:隋朝滅亡的原因、藩鎮割據。教學設計:本節課內容上覆蓋從隋唐一五代十國的歷史,利用多媒體的優勢,通過圖片、圖示等,了解這一時期的政權更迭歷史脈絡。隋唐是中國古代發展歷史中繁榮昌盛的階段,由于內容較多、頭緒繁雜、課時有限,在內容上要有所取舍,區域經濟的開發和民族交融是本課集中講述的內容;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通過史料閱讀、唯物史觀對隋煬帝給予正確評價;用合作探究方式加強學生對民族大交融的理解。教學主要內容:教學過程:情景導入:《唐宮夜宴》是曾經風靡大唐的舞蹈,顯示出大唐人雍容華貴、開放包容、文化繁榮、民族交融、自信活潑情景。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入中國歷史上封建社會的大繁榮——隋唐時期,領略大放異彩的隋唐盛世。一、隋朝興亡1.隋朝的建立與統一(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楊堅代周稱帝,改國號隋,定都長安,是為隋文帝。(2)統一:589年,隋滅陳,結束了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面。(3)意義:隋朝的統一,結束了南北近400年的分裂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2.隋朝的建設問題探究:如何評價隋朝大運河的開鑿。1.目的:為加強對南方的有效控制,鞏固統治;2.地位: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余杭,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2000多千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3.評價:利:①貫通南北,促進南北經濟交流;②促進運河沿岸城市發展③促進南北方文化交流民族交融④維護國家統一,鞏固中央集權弊:加重人民負擔,激化階級矛盾,推動農民起義,加速了隋朝滅亡。(三)隋的滅亡:1.原因:①根本:隋朝的暴政;②經濟:大興土木,窮奢極欲。營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等;③軍事:窮兵黷武,濫用民力,三次大舉征伐高麗。④政治:階級矛盾激化,農民起義爆發。2.滅亡:留守太原的隋朝貴族李淵也趁機起兵。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知識拓展:隋朝歷史地位:承上啟下,繼往開來①統一全國:順應了我國歷史發展的潮流,重新實現了國家統一,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安定的環境。②首創制度:創三省六部制,完善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創科舉制,有利于擴大統治基礎。③開鑿運河:便利南北交通,促進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加強中央對全國的控制。學思之窗:結合皮日休的詩,說說你是如何看待隋煬帝的?萬艘龍舸綠叢間,載到揚州盡不還。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余里地無山。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唐皮日休《汴河懷古二首》提示:(唯物史觀)有功有過,罪在當代,功在千秋(1)功:早年平陳、完成統一;開鑿的大運河,消除分裂隱患,促進南北經濟交流和沿岸發展。(2)過:大興土木,窮奢極欲,窮兵黷武,超過社會承受極限,引發起義,可謂暴君。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原則和科學態度一是,遵循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二是,應該全面、歷史、辯證地看待和分析。三是,將歷史人物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四是,歷史人物能否正確對待自己所犯的錯誤。五是,總結和吸取歷史教訓,以史為鑒、更好前進。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618—907)(一)唐朝的建立與統一(1)建立: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2)統一:唐軍消滅各支起義軍和割據勢力,唐朝統一全國。(二)唐朝的繁榮1.政治之盛: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學生閱讀教材歷史縱橫:皇帝的謚號、廟號和年號中國古代皇帝死后,朝廷根據其生平事跡和地位,為他選擇某個評價性的字詞作為謚號,如漢光武帝、隋文帝、“光武”和“文”都是謚號。皇帝除謚號外,大部分還有廟號,即死后在太廟接受子孫祭祀時追尊的名稱,如唐高祖、宋神宗。年號是皇帝用來紀年的稱號,如康熙、乾隆。文獻中對于從漢到隋的皇帝,習慣上都用謚號相稱。自唐朝開始,廟號成為皇帝在文獻中常見的代稱。對于清朝入關后的皇帝,習慣上多用年號相稱。2.經濟之盛:農業、手工業、商業繁榮(1)農業:①中國古代耕犁基本定型
:曲轅犁②新型灌溉工具:筒車;歷史縱橫:唐朝曲轅犁唐以前,耕犁是笨重的長直轅犁,回轉困難,耕地費勁。唐朝時,江南農民在長期生產中創造出一種輕便的短曲轅犁。晚唐陸龜蒙的《耒耜經》中有關于曲轅犁的記載。曲轅犁在3個地方有重大改進:一是長直轅改為短曲轅;二是加裝犁評,可以調節耕作的深淺;三是改進了犁壁。這種犁成為當時最先進的耕具,在江南水田地方推廣。至此,耕犁基本定型。(2)手工業:①形成南青北白兩大制瓷系統;②唐三彩是唐朝著名的瓷器。(3)商業:①長安、洛陽成為大都市;②對外貿易發達,絲綢之路又被稱為“瓷路”3.民族交融:(1)含義:指不同民族之間不同生產方式、風俗習慣、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響和滲透,是民族之間的自然交融。(2)概況:閱讀教材,填寫下表問題探究: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意義及啟示材料一(唐太宗認為)人主(君主)患德澤不加,不必猜忌異類。蓋德澤恰,則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則骨肉不免為仇敵。——《資治通鑒·唐紀十三》材料二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設置羈縻府州,任命該族首領為都督或刺史,世襲其職,但必須由中央任命。其賦稅不上交中央財政,戶口一般也不上報戶部。該制度在突厥實施成功后,又推廣到其他少數民族地區。——摘編自韋慶遠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等提示:(1)特點:①政策開明包容;②措施靈活多樣;③以“和”為主;④因俗而治,因地制宜。(2)意義:①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②促進邊疆地區的開發;③促進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和交融。(3)啟示:①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政策;②尊重少數民族的習俗、宗教信仰;③堅持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教材思考點: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1)歷史趨勢:經歷了魏晉南北朝三個多世紀的動亂,人心思定,百姓需要穩定的生產生活環境;(2)經濟繁榮:①魏晉南北朝時區域經濟開發奠基;②隋唐輕徭薄賦,發展生產;(3)政治清明:①完成統一;②統治者勵精圖治,改革吏治,完善制度;(4)文化開明:①開創并發展科舉制;②興學重教;③人心思定;(5)民族交融:實行民族平等的開明政策,邊境統一安定,民族間交往密切;(6)軍事節制:改革兵制、節制用兵。社會:經歷長期戰亂,人民渴望安穩生活。三、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一)安史之亂(755—763)1.背景:《長恨歌》白居易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驪宮高處入青云,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歸納為:①政治腐敗:唐玄宗統治后期,沉于享樂,用人不當;怠于政事;②邊疆危機:邊疆形勢隨著版圖的拓展日益緊張;③軍事失當:任用胡人擔任節度使;外重內輕。2.概況:①安祿山叛亂:755年,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與平盧兵馬使史思明偽稱奉密詔討楊國忠,于范陽(今北京)起兵叛亂,后安祿山為其子安慶緒所殺,唐軍收復長安洛陽。②史思明叛亂:758,史思明殺安慶緒,復叛,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唐朝借回紇之力收復洛陽。763,史朝義兵敗自殺,歷經八年之久,最后平定,史稱“安史之亂”。3.影響:(史料史證)材料一安史之亂后,吐蕃從唐朝手中奪走河西走廊和西域,代宗即位初甚至一度攻占長安。…安史之亂爆發后,南詔繼續擾邊,大渡河以南盡為其所有。——張帆《中國古代簡史》材料二大盜既滅,而武夫戰卒以功起行陣,列為侯王者,皆除節度使。——《新唐書·兵志》材料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人煙斷絕,千里蕭條。——《舊唐書·郭子儀傳》材料四安史之亂后,中原地區陷入了長達百年的藩鎮割據的混亂狀態,相對和平的南方再次成為中原居民逃避戰火的首選之地。從湖北荊州至湖南常德一帶,因移民而增加戶口十倍。——《安史之亂對我國社會經濟思想文化影響》歸納為:①政治:皇帝開始利用宦官制衡武將,導致宦宜專權和朋黨之爭;②經濟:嚴重破壞北方經濟,迫使大量北方民眾南遷,促進江南地區的進一步開發;③軍事:參與平叛的許多將領擁兵自重,形成藩鎮割據局面,中央集權被削弱;④民族:邊防空虛也導致少數民族趁機侵擾,邊疆告急。總之,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二)藩鎮割據:1.含義:開元年間,隨著版圖的拓展,唐玄宗加強邊防,在邊疆的重要地區設立軍鎮,長官成為節度使,安史之亂后內地也設軍鎮。本為保衛自身安全,但結果形成了對抗中央的割據勢力。2.概況:割據性的表現:①政治:擁有自主權,可以自行任免官吏,節度使死后職位傳給兒子或部將;②經濟:擁有財權;③軍事:擁有強悍的武裝,獨霸一方。問題思考:如何評價唐朝的藩鎮割據?材料一材料二(安史之亂后)的藩鎮,是一種帝國為化解安史之亂危機相當理性的舉措……在與藩鎮的博弈中,唐帝國通過不斷學習調整……延續時間比代表“盛唐”氣質的帝國前期還要長。——李碧妍《危機與重構:唐帝國及其地方諸侯》提示:(1)藩鎮割據嚴重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2)中央依賴藩鎮維系統治,一定程度上延續了唐朝統治。(三)黃巢起義:(875—884)1.原因:①唐朝后期,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加劇;②土地兼并的嚴重,人民負擔加重。歷史解釋:朋黨之爭也稱牛李黨爭”,指的是從唐憲宗末,經穆宗、敬宗、文宗到武宗初,約四十余年期間,以牛僧孺等為領袖的牛黨(庶族官僚)與李德裕等為領袖的李黨(士族官僚)之間的爭斗。實質是兩黨在政治上也有深刻的分歧:一是通過什么途徑來選拔官僚;二是如何對待藩鎮。牛李黨爭使本來腐朽衰落的唐朝走向滅亡。2.經過:①875年,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起義軍橫掃大半個中國,一度攻占長安;②880年黃巢長安稱帝,建立“大齊”;③黃巢起義的將領朱溫降唐,被封為節度使,與其他藩鎮聯合鎮壓了起義。3.結果:①沉重地打擊了唐朝的統治。②903,宣武節度使朱溫入長安,誅宦官;907年,朱溫滅唐,更名朱晃,建立梁,都于汴(今河南開封)。(四)五代十國:1.概念:①五代:唐滅亡后,黃河流域先后經歷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5個短命王朝,稱為“五代”。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陽外,其余都定都開封。②十國:與五代同時,南方各地先后出現吳越、南唐等9個割據政權,連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漢,稱為“十國”。2.實質: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開國君主都是掌握兵權的武將。3.影響:①政權分裂但統一始終是一個客觀趨勢;②后周世宗柴榮改革,提升了軍隊的戰斗力,國力大大增強,為后來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礎。知識拓展:周世宗改革的背景和內容(1)背景:①五代十國后期,走向統一步伐也在加快;②各地人民反對割據帶來種種災難;③為了抵御契丹貴族的掠奪。(2)內容:①政治上,嚴明法紀,懲治貪官,抑制藩鎮,強化中央政權;②經濟上,招撫流民,墾種荒田,核定田畝,均定租賦,減免苛斂;③軍事上,整頓軍隊,嚴肅軍紀,整編禁軍。課堂總結:初試牛刀:1.(2023.山東高考)下圖為西漢與隋京畿區示意圖。與西漢相比,隋京畿區的變動是為了A.減少制度變革阻力B.拓寬財政收入來源C.促進中原地區民族交融D.緩解關中地區經濟壓力正確答案D。【解析】考點:隋唐時期經濟中心的變動。據題干地圖信息可知,與西漢相比,隋京畿區不但向東擴展,范圍更大,且以洛陽為中心,結合所學可知,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便利了南方糧食的北運,據此可知,隨著國家的統一,人口大量增加,亟需通過南糧北運來緩解關中地區的經濟壓力,故選D項;題干地圖展示的是京畿地區范圍的變動情況,與“制度變革”無關,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政府財政收入來源無非就是農業、手工業、商業,但是京畿地區范圍的擴大并沒有增加政府征收渠道,“拓寬財政收入來源”這一說法也就無從談起,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隋朝建立者楊堅本身就是漢族,其京畿地區范圍的擴大與促進民族沒有多大關系,排除C項。2.(2023.湖北高考)唐代初期,太宗稱:“我今為天下主,無問中國及四夷,皆養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樂者,我必令樂。”由于邊遠諸族聚居地生產相對落后,無法執行內地賦役標準,朝廷依據實情實施輕稅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規定:“諸邊遠州有夷僚雜類之所,應輸課役者,隨事斟量,不必同之華夏。”上述材料集中體現了唐朝()A.采取靈活政策促進民族交往B.重視邊境民族地區的社會治理C.調整經濟政策推動區域發展D.堅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正確答案:B。【解析】考點:唐朝對邊疆落后地區的治理。由材料“由于邊遠諸族聚居地生產相對落后,無法執行內地賦役標準”“隨事斟量,不必同之華夏”可知唐朝依據實情實施輕稅政策,重視對邊境民族地區的社會治理,故選B項;征稅屬于社會治理的范疇,不是民族交往的表現,排除A項;材料“我今為天下主,無問中國及四夷”“不安者……我必令樂”強調對邊遠諸族的統治和國家統一,而非區域發展,排除C項;“因俗而治”是根據不同的地區、不同民族的風俗、社會發展狀況實施統治或者管理,與材料“邊遠諸族聚居地生產相對落后,無法執行內地賦役標準”不符,排除D項。3.(2023.北京高考)“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是對唐代兩個重要時期的贊譽。一般認為,“貞觀之治”更強調政治開明、社會安定;“開元盛世”更強調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以下詩文能夠直接反映“貞觀之治”特點的是①“君臣相得”“樂聞直諫”②“小邑猶藏萬家室”“公私倉廩俱豐實”③“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④“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正確答案:C。【解析】考點:唐朝的繁盛——貞觀之治。據材料“‘貞觀之治’更強調政治開明、社會安定”可知,唐太宗時期,君臣關系融洽,虛心納諫,與“君臣相得”“樂聞直諫”相符,故①正確;“小邑猶藏萬家室”意思是連小縣城都有上萬戶人家;“公私倉廩俱豐實”,描述了“開元盛世”的場景,故②錯誤;“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意思是五尺高的學童以不說詩詞文賦為恥,強調科舉制度帶來的積極影響,體現文化繁榮,與“政治開明、社會安定”不符,故③錯誤;“商旅……常空”大意是出門旅游或做生意的人,也不會碰上小偷強盜,國家的牢房常常是空的,說明政治開明、社會安定,能夠直接反映“貞觀之治”,故④正確;選擇C項符合題意。4.(2021·湖南高考)據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詩中所記中央官吏俸錢與史籍所載無不相合,所記地方官吏俸錢比史籍所載額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載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據此可知,當時A.地方勢力膨脹B.中央官吏受到嚴密控制C.中央財政緊張D.地方官吏貪腐比較隱秘正確答案:A。【解析】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中唐地方勢力的膨脹。唐代白居易詩中所載地方官吏的薪俸比史籍所載額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載于法令的合法收入,這種情況和唐代中期后,地方節度使掌握財政權有關,即地方勢力膨脹,故選A項;材料只是提及中央官吏的俸錢情況,沒有說明中央官吏受到嚴密控制,排除B項;官吏俸錢沒有降低,無法說明中央財政緊張,排除C項;高出部分是合法收入,不能說明地方官吏貪腐,排除D項。5.(2021·廣東高考)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發生兵變,楊貴妃死于馬嵬坡。以下為若干記載。有學生以上述材料探究楊貴妃之死,下列推論正確的是A.《馬嵬行》選材來自傳說,不能作為歷史研究的材料B.《資治通鑒》較多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合同
- 醫藥研發合作合同
- 老字號店鋪裝修合同監管費
- 二零二五年度保健食品冷鏈運輸冷鏈保險服務合同模板
- 2025年營養師基礎知識考核試卷:食品安全與營養質量控制
- 企業聘用人員合同
- 二零二五版名譽校長聘用合同書
- 二零二五版全新合同履約擔保承諾書
- 二零二五房屋買賣居間合同范例
- 二零二五全新房屋場地租賃合同書樣本
- 反派研究報告by紙上譜
- 五年級下冊數學北師大版教材習題參考答案
- 【農產品網絡營銷策略分析文獻綜述2400字】
- 五年級下冊科學全冊知識點總結與梳理(新改版蘇教版)
- 能源管理體系培訓課件(2023年EnMS)
- 【獲獎】英語跨學科項目式作業設計
- 2022年江蘇省南京市中考語文真題(解析版)
- 山西省繁峙縣鑫秀礦山有限責任公司香臺-康家溝鐵礦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和礦山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
- 國家開放大學《成本管理》形考任務(1-4)試題答案解析
- 班組LOGO,彰顯特色區隊文化
- 中國認證認可協會 (CCAA) 全國統一考試題庫及答案-合格評定基礎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