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全國青少年載人航天科技知識競賽知識點及相關問題資料1、什么是空間站?空間站,也稱為軌道站或太空站,是一種能長期在地球低軌道上運行的大型載人航天器,航天員可以長期在上面生活和工作,這種大型航天器能在軌道上與飛船或航天飛機對接,由飛船或航天飛機為它運送人員和物資;空間站與飛船或航天飛機的主要區別是它沒有主推進系統和著陸設備,因此它不能在軌道上作機動飛行和返回著陸。根據不同國家和不同的歷史階段,發展空間站有不同的動機和目的。一般講一個國家發展空間站主要有四個目的:第一是政治目的,即為了顯示國家的綜合實力,或者是為了在政治上“壓倒”對方,在載人航天領域取得領導地位,上世紀冷戰時期,這是美蘇發展空間站的主要目的;第二是科技目的,即將空間站作為建在太空的科學實驗室,在上面進行各種科學研究和實驗;第三是經濟目的,利用空間站進行太空生產,或者發展太空旅游;第四是軍事目的,將空間站作為建在太空的“軍事堡壘”。2、空間站的類型?按用途分,空間站可分為民用和軍用兩種類型:民用空間站如前蘇聯的和平號空間站和美國的國際空間站;軍用空間站如前蘇聯的禮炮2,禮炮3和禮炮5號空間站以及美國空軍曾經計劃研制的“載人軌道實驗室”。另外按發射方式劃分,還可分為整體式和模塊式兩種。早期的空間站都是整體式,如美國的“天空實驗室”和前蘇聯的禮炮號,它們都是在地上組裝好,并裝上各種生活用品和實驗儀器,然后整體發射上去,航天員則乘坐載人飛船上去訪問;后來由于技術的改進,采用模塊式建造,即先發射一個核心艙,然后將不同用途的艙室一個接一個發射上去,在軌道上組裝起來,形成一個整體,如前蘇聯的和平號空間站和現在的國際空間站。3、迄今為止在太空一共發射或建造過多少空間站?到目前為止美國和蘇聯/俄羅斯一共發射或建造過4種類型的空間站,共10艘,其中包括前蘇聯在1971-1986年間發射的7艘禮炮號空間站,它們是禮炮1號至7號,不過禮炮1號對接失敗,禮炮2號發射失敗,禮炮3號對接失敗,除了禮炮4號,其余的禮炮5、6、7號都曾發生過一次對接失敗。此外美國于1973
–
1974年間發射的“天空實驗室”;前蘇聯和俄羅斯于1986
–
1999年間建造的和平號空間站,以及至今還在軌道上運行的國際空間站。4、誰最早提出建造空間站的設想?有關空間站的設想最早是由俄國的康斯坦·齊奧爾科夫斯基和德國的赫爾曼·奧伯特分別提出來的。1895年,齊奧爾科夫斯基在一本科幻小說中首次提出建造空間站的設想,1903年他提出在空間站上要安裝人工重力設備,并提出建造太空溫室,以便人類能長期在空間站上生活和工作。1923年奧伯特首次使用“空間站”這個詞,并認為這是人類飛往月球和火星的起始站。1929年渃爾丹在一本名為《太空旅行問題》的書中提出建造大車輪形空間站的設想,這種空間站直徑為30米,在地球同步軌道上運行。1950年,馮·布勞恩進一步發展了車輪形空間站的設想,車輪的直接擴大到76米,由可重復使用并帶有機翼的航天器為其運輸人員和物資。這種空間站可作為地球觀察站、太空科學實驗室和飛往月球和火星的“跳板”。1959年,美國宇航局計劃在月球旅行前建造一個空間站,同年美國眾議院太空委員會決定在水星計劃完成后即開始建造第一個空間站。1969年阿波羅11號的兩名航天員成功登月,宇航局立即決定要在1975年建造一個能承載100人的大型永久性空間站。不過宇航局的這些空間站計劃都是紙上談兵,而前蘇聯在與美國的登月競賽中失敗后,專心致志發展空間站,在上世紀70年代先后發射了7個禮炮號空間站,80年代又建造了大型空間站
–
“和平”號。直到1997年國際空間站開始在太空組裝,美國發展空間站的夢想才變成現實。12、航天員在空間站上需要完成哪些工作及作息時間?空間站就是一個建在太空的研究實驗室,因此航天員在空間站上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利用站上的科研儀器或試驗設備進行科學研究或實驗;另外航天員在空間站上需要完成大量的太空行走(即出艙活動),出艙活動的目的一是組裝國際空間站,還有就是對空間站的維修和保養(如前蘇聯的和平號空間站);第三是日常事務或工作,如完成地面控制中心下達的臨時任務,更新站上計算機上的數據,對站上的設備進行測試和檢查等。在空間站上沒有白天和黑夜,太陽每天升起和落下16次,因此航天員的作息時間完全是自己定。一般是06:00起床,起床后稍微活動一下,就開始對空間站作一次常規檢查,然后吃早餐;08:10左右,在開始正式工作前,全體航天員與地面控制中心開一次當天的工作會議,會后進行一會體育鍛煉,然后開始工作,一直到中午13:05;中午有1小時的午休時間,下午的活動包括工作和體育鍛煉,直到19:30,然后是晚餐和一天的工作總結會;睡眠時間開始于21:30。一般情況下,航天員每天工作10小時,星期六工作5小時。其余的時間由航天員自己安排,可以休息,也可以加班。13、航天員在太空如何睡眠?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因此有一個舒適的環境以保證良好的睡眠極為重要。在這方面天上和人間都是同樣的標準。但天上和人間有一個重要區別,這就是在地面上是1g重力環境,而在太空中是微重力或失重環境。在地面上最好的睡眠方式是躺在床上睡,實在不得已,也可坐在椅子上睡,極少有人站著睡,可能沒有人會倒立著睡。但在失重條件下,睡眠不受姿勢的限制,可以躺著睡,坐著睡,站著睡,甚至倒立著睡。在失重條件下睡眠的最大優點是無需要床。你只要在居住艙中找一個角落,沒有噪聲和振動干擾,便可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覺。不過在睡前一定要用一根帶子將自己固定在某個地方,否則當你睡著后,由于呼氣的推力會將你的身體推到空中,在艙內飄來飄去,直到碰撞在某個物體上把你撞醒。在早期的飛船上,航天員都是坐在座椅上睡眠,在航天飛機上為航天員提供的睡眠條件有很大改進。航天飛機上有兩種睡眠設備分別提供給兩種工作制使用;單班工作制使用睡袋;兩班工作制使用臥廂。在單班工作制時,所有航天員都同時睡眠,因此每人有一個睡袋。在太空中有些任務需要24小時連續操作,因此要求航天員分兩班輪流工作,這時航天飛機上提供給航天員的睡眠設備是小臥廂。臥廂分三個一組和四個一組的兩種。每個小臥廂內都有睡袋,私人貯藏室、照明燈和通風口。睡袋固定在臥廂床板上,用6個彈簧夾固定。照明燈的亮度可調節。新鮮空氣的進氣口正對著航天員的頭部,而排氣口對著腳。所有臥廂都安裝在中層甲板艙的右側,在航天員睡覺時要求頭對著氣壓過渡艙,腳對著電子設備艙。14、國際空間站為航天員提供了什么樣的睡眠設備?在國際空間站的美國居住艙內,為每名美國航天員提供一個臥室,這是一個私人小空間,小臥室有一人大小,能隔音,臥室中也有睡袋,此外里面還有臺燈、小書桌、書架、筆記本電腦和放置私人物品的抽屜,航天員躺下后還可以聽音樂。不過對于臨時來訪的航天員,則沒有這種待遇,他們一般只能睡在睡袋內,睡袋是掛在站艙的艙壁上。不過很多航天員不愿意睡在這種小臥室內,而是在地板上,天花板上或是墻壁找一個比較安靜的地方,將睡袋系在上面,即可安安穩穩的睡上一覺。為了防止噪音和光亮的干擾,航天員睡覺前一般都用耳塞將耳朵堵住,并用眼罩將眼睛蒙上。為了盡可能模擬在地面睡覺的情景,這種航天睡袋是特制的,在睡袋的一邊做得比較硬一些,相似于床墊。另外在航天員睡覺的時候,睡袋上還應當用兩條寬的帶子將身體固定住,這樣使航天員有一種蓋被子的感覺,同時還可防止手臂和下肢飄動。人體的手臂在臉的前方飄來飄去雖沒有什么危險,但會讓人感到不舒服。不過也有個別航天員既不要睡在小臥室內也不愿意使用睡袋,而是愿意在完全飄浮狀態中睡覺。15、太空廁所內的馬桶是什么樣子?目前在國際空間站上有兩個太空廁所,太空廁所內使用的是太空馬桶,這種太空馬桶都是由俄羅斯設計的。太空馬桶與地面上使用的馬桶不一樣。由于太空是失重環境,水不會往下流,因此太空不能使用抽水馬桶,而是使用“抽氣馬桶”。這種“抽氣馬桶”是靠氣流將大小便帶走,因此使用這種馬桶時,屁股一定要跟馬桶的邊緣貼緊,使馬桶內完全密封。如果密封不嚴,里面的氣流就無法將糞便帶走。在“抽氣馬桶”內大小便是分開收集的。馬桶的前端有一個漏斗狀的適配器,可以將小便收集和輸送到小便桶中。“抽氣馬桶”不分男女,但適配器則分男女。16、航天員在太空行走過程中如何大小便?航天員在太空飛行期間可以使用太空廁所,但是在航天飛機發射時、在太空行走期間、以及在航天飛機返回著陸時,航天員又是使用什么東西解決大小便問題?現在在美國,無論是男航天員或是女航天員,在航天飛機發射和著陸時,以及在太空行走期間,都穿著一種稱為“強力吸尿褲”的短襯褲,以解決小便問題。當航天員需要小便時,直接將小便尿在強力吸尿褲上,等回到地面上或是回到氣閘艙以后,將這種褲子扔掉即可。航天飛機發射前,宇航局發給每名航天員三條強力吸尿褲,一條在發射時穿用,一條在著陸時穿用,還有一條留作備用。航天員在太空行走前,也要穿上這種褲子,一般是貼身穿,穿在液冷通風服的里面。這種強力吸尿褲外形像普通的運動短褲,不過它有極強的吸水能力,一條褲子能吸附2升多的尿。17、國際空間站上有幾類食品?航天食品的標準是什么?航天員如何選擇食品?國際空間站的食品分為三大類:日常食品、應急食品和艙外活動食品。日常食品包括冷凍食品、冷藏食品和室溫食品。冷凍食品又包括小菜、蔬菜和各種點心;冷藏食品包括新鮮水果和蔬菜、可以在冰箱中較長期保存的食品以及一些乳制品。室溫食品包括熱穩定食品、無菌包裝的食品,自然形態的食品以及復水飲料。挑選食品的標準是適用性、營養價值和方便性。航天員在發射前6個月對食品進行選擇。雖然每批航天員在站上一般要停留90天,但食品菜單的選擇只要求選出頭28天的來。在選擇菜單時允許航天員對空間站標準菜單中的項目進行刪改和更改。18、什么是應急商品?什么情況下使用應急食品?應急食品可以提供空間站上航天員45天的食品供應。所謂應急供應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空間站發生嚴重事故;另一種是由于某種原因不能正常供應航天員食品。該系統對食品的體積和重量作了嚴格的限制。每人每天僅提供2000kcal的熱量。應急食品在室溫下保存,溫度范圍是16~30℃,因此必須是耐貯存的。這類食品包括熱穩定食品、中濕度食品、脫水食品和飲料。食品的保存期必須在2年以上。19、什么是艙外活動食品?艙外活動食品供航天員在艙外活動(即太空行走)期間食用,包括食物和水,其中食物可提供500kcal的熱量,水有1.08kg,能保證8小時的身體需要。艙外活動食品與水的容器都是特制的,可以多次使用。每次用完后要帶回站內進行清洗,然后重新裝滿食物和水,以備下次出艙時再用。20、國際空間站上有什么樣的冷藏食品?國際空間站上的冷藏食品有乳制品(包括美國干酪、乳脂干酪、酸奶油);還有水果(包括蘋果、葡萄柚、獼猴桃、橙和李子)。國際空間站上的冷凍食品包括肉蛋類、主食類、蔬菜類、水果類、甜點心、湯類、乳制品、飲料和調味品等。其中肉蛋類包括牛肉、小羊肉、火雞肉、豬肉、海產品和蛋類。21、空間站上有未經特殊加工處理的自然食品嗎?有。主要是水果、谷類、甜點心、休閑零食和糖果之類。22、國際空間站上用水方便嗎?國際空間站的供水系統與航天飛機的供水系統有一些不同。由于航天飛機使用燃料電池發電,燃料電池在發電過程中同時產生大量水,因此航天飛機上有較充足的水供應;國際空間站則是靠太陽電池帆板發電,站上的水主要來自座艙空氣中水蒸汽的回收和利用,因此可供飲用的水和衛生用水都不如航天飛機那樣充足。23、國際空間站航天員的營養素攝取量是多少?他們的營養夠不夠?在整個飛行期間航天員的平均能量攝入量為2284±627
大卡/天,相當于世界衛生組織推薦量的80%;總蛋白質攝入量為102±29克/天,鈉攝入量為4
556±1
492毫克/天,鈣攝入量為1
068±384毫克/天,鐵攝入量為23±12毫克/天。飛行期間航天員每周還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和多種維生素補充劑。總而言之,在整個飛行任務期間,航天員的營養素攝入不足,其中主要是能量。24、國際空間站上都有哪些家用電器?在國際空間站上的家用電器不少,如冰箱、微波爐、真空吸塵器、空氣清潔器、電視機和電視攝像機等。早在美國的天空實驗室上就已經有冰箱了。不過這種冰箱比較小,貯存溫度為-230C,里面主要存放冰淇淋和在地面烹調好的速凍套餐。國際空間站上沒有微波爐,因為這種設備會干擾航天器上的電子儀器,因此不能在太空使用。航天員在太空加熱食品是使用電加熱箱。箱內最高溫度可達820C。里面分上下兩層,上層可容納14塊方形復水食品,下層有一塊電熱板,可按傳統方式加熱食物。國際空間站上還有真空吸塵器,不過太空用的真空吸塵器比較輕便,而且裝有消聲器,防止噪音太大,影響其他航天員工作。國際空間站上還有一種特制的空氣清潔器,這種空氣清潔器是用氫氧化鋰來對二氧化碳進行吸附。裝氫氧化鋰的罐必須定期更換:如果供4名航天員使用,需每24
h更換一次;如果供7名航天員使用,則每11
h就要更換一次。目前在國際空間站上的航天員還不能接收地面的電視信號。據說美國航空航天局的科學家正在研究一種新技術,可以讓航天員接收到由地面飛行控制中心發來的電視信號。這種雙向視頻技術,還可以讓在太空的航天員同地面的親人進行“面對面”的交談。25、航天員在太空如何刷牙?他們使用什么樣的牙膏?因為在國際空間站上水非常寶貴,不能大量使用,為了節約用水,航天員使用的牙膏是可以吃的,當航天員刷完牙后,即將牙膏吃進去,這樣就不需要再用水漱口了。26、長期在空間站上生活對航天員的健康有何影響?長期在空間站上生活,人體處于失重狀態,對航天員的健康會產生不利影響,如心血管功能減退、肌肉萎縮、骨質脫失礦物質、免疫系統功能紊亂和航天運動病等。27、航天員發生肌肉萎縮會導致什么后果?嚴重的肌肉萎縮會導致工作能力下降,航天員返回地球時,自己甚至不能從返回艙內出來,有時需要工作人員用擔架將他抬出來。28、嚴重的骨質脫鈣會引起什么并發癥?最常見的并發癥是骨質疏松癥,另外還可以引起腎結石。骨質疏松癥還容易導致骨折,這種骨折還不容易愈合。29、航天員在飛行中每天會喪失多少骨鈣?國際空間站上的航天員每天要喪失250毫克的骨鈣。俄羅斯和平號上的航天員,每月的骨鈣喪失量是全身的1%,其中主要是承重骨,如股骨頭、骨盆、股骨頸和脊椎,而非承重的上肢,骨鈣喪失不明顯。30、航天員在空間站上如何進行鍛煉?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特殊的鍛煉器材:跑步機、固定自行車、阻力運動裝置和企鵝服等。航天中使用的鍛煉器材有特殊的要求:輕巧、便于搬動、能在失重環境中使用。因此在地面上使用的器材要拿到太空中使用必須經過改裝,不過許多是專門為航天員在太空失重環境下設計的。31、空間站上的跑步機和固定自行車與地面上使用的有何不同?空間站上使用的跑步機有兩根彈性繩索,用于將航天員固定在跑步機上,并產生一種向下的拉力,不僅可以防止航天員飄浮起來,而且還可模擬地面重力。兩根彈性繩索的一端固定在航天員的肩部和腰部,另一端分別固定在跑步機的兩邊。彈性繩索向下施的拉力相當于航天員體重的66%~100%。另外跑步機上安裝有電腦,不僅可以顯示航天員跑步的速度和心率,還可以對航天員的運動效果進行監測。航天員如果長期堅持在跑步機上鍛煉,可以有效防止下肢的肌肉萎縮、減輕骨礦物質丟失、緩解心血管系統的功能退化。空間站上的固定自行車跟地面上健身用的固定自行車相似,顧名思義這種自行車是固定的,不能行走。這種固定自行車有特殊的腳踏板、靠背和扶手,目的是將航天員固定在車上,不讓他的身體因失重而飄浮起來。國際空間站上為了防震,跑步機和固定自行車都不安裝在地板上,而是安裝在特制的減震裝置上。32、空間站上有醫生嗎?航天員在太空生病怎么辦?空間站上沒有醫生。不過在國際空間站上一般有太空兼職衛生員,他們是經過40小時培訓、學過一點醫學知識的航天員,在地面太空醫生的指導下完成簡單的太空保健工作,在航天飛機或國際空間站的機組成員中,每次飛行都指定一名正式的太空衛生員和一名候補的太空衛生員,不過都是兼職的,他們主要還是完成航天員的本職工作。如果航天員生病,他們在地面太空醫生的指導下可以做一些簡單的檢查、診斷和治療。33、為確保航天員的健康,如何對航天員進行保健?航天員的保健工作分三個階段進行:飛行前、飛行中和飛行后。在飛行前,太空醫生要對航天員進行一遍又一遍的體格檢查,包括各種各樣的醫學實驗,保證航天員順利通過嚴格的健康狀況評估。在發射前的最后一周,對航天員要實施醫學隔離,不能讓他們接觸外界無關人員,連他們的家屬也不例外。一旦航天員上天,太空醫生就坐在地面飛行控制中心的醫監臺旁,對航天員的身心情況進行實時的監測。他們在醫監臺旁一坐就是6個月。航天員返回著陸后,太空醫生要進行飛行后的保健工作,醫學評估和健康恢復。34、國際空間站作為一個建在太空的研究實驗室可以進行哪些學科的研究?國際空間站的研究領域包括醫學、生物學、物理學、天文學、地球科學、材料科學和大氣科學等。35、國際空間站在醫學領域進行哪些研究?在醫學方面主要研究長期航天對人體生理的影響,如骨礦物質丟失、肌肉萎縮和體液轉移等。這些研究成果可以用來確定人類未來進行長期航天飛行,特別是載人火星探測是否可行、會有何種風險。正是根據這些數據,科學家發現,如果未來的航天員乘坐火星飛船到達火星表面,他們有可能出現骨折和行走困難。36、國際空間站上有哪些實驗研究設備?國際空間站上的實驗設備可分為7大類:人體研究設備、生物學研究設備、物理學研究設備、地球觀測研究設備、宇宙輻射測量設備、多用途研究設備和空間站外部設備。這7大類設備中數量最多的是人體研究設備,其次是生物學研究設備。37、航天員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科學研究取得哪些研究成果?2000年11月2日首批航天員登上國際空間站,到2009年12月,已經有23批航天員訪問國際空間站。在10年中共有14批航天員在站上完成了138項科研實驗,并取得一大批科研成果。這些實驗涉及到技術科學、物理科學、生命科學、人體研究和地球觀測等,這些科研實驗不僅有重大的科學價值,而且給地球上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帶來益處。38、什么是“人體研究計劃”?美國宇航局的“人體研究計劃”是為美國未來的月球計劃和火星任務服務的,是為降低航天員在月球上和飛往火星過程中所面臨的健康風險。“人體研究計劃”的目標就是要確保航天員的健康、安全和月球與火星任務的成功。“人體研究計劃”有6大項研究內容:國際空間站的醫學計劃、宇宙輻射、保證航天員健康的對抗措施、月球和火星任務中的保健、行為健康和工作能力、航天飛行中人的因素和適居性。39、什么是“對抗措施”?所謂對抗措施是指當航天員進行航天飛行時和返回地球后保障他們健康和工作能力的方法,策略,藥物和運動等。對抗措施的目標是維持航天員在飛行前、中、后的生理和心理能力。飛行前的對抗措施主要是體能鍛煉和生理適應性訓練;飛行中的對抗措施包括生理適應、加強營養、體能鍛煉和維持工作能力;飛行后的對抗措施要保證航天員盡快恢復到飛行前的水平。40、什么是宇宙輻射?宇宙輻射對人體有何危害?航天飛行中的宇宙輻射不像其他環境因素,其他因素至多引起航天員生理系統的功能變化,宇宙輻射則可導致航天員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在地球大氣層之外,宇宙輻射主要由高能量的γ射線,質子,電子,中子和高能帶電粒子組成。這種宇宙輻射不能在地面模擬。而在低軌道上運行的國際空間站正好暴露在這種宇宙輻射的作用之下。不過在國際空間站上遇到的宇宙輻射中高能帶電粒子的比例低于月球和火星表面。對于未來的月球營地任務,輻射暴露的風險相對較低。航天員一般不會發生急性放射病,但將來可能會有后遺癥。對于要在月面上停留6個月的月球前哨基地和需要3年才能完成的火星探測任務,航天員暴露于宇宙輻射的風險就大得多,特別是易患癌癥和血液病。41、國際空間站上進行過哪些生物學實驗?國際空間站上先后共有三項生物學實驗:太空植物栽培實驗;小麥生長實驗和小松樹種植實驗。42、什么是太空植物栽培實驗?太空植物栽培實驗的目的主要是研究植物在微重力環境下能否生長和發育;微重力對植物有何影響;在太空中結出的種子與在地面上結成的種子有何不同。在國際空間站上研究這些問題,不僅是為了解決未來在太空家園建立生物再生式生保系統的可行性,而且也是為了將來人類在月球和火星上定居時,解決這些人的吃飯問題。太空植物栽培是國際空間站上的第一個系統的生物學實驗。在國際空間站上可以對植物進行一代又一代的長期栽培,研究植物在微重力環境下完整的生活史。為完成這項實驗,科學家還專門設計出一種完全密閉的植物生長艙,艙內的溫度、濕度、光照、大氣和營養成分都可以根據需要進行控制。43、國際空間站上為什么要進行小麥生長實驗?高等植物在太空的光合作用的效率,是設計未來生物再生式生保系統的關鍵問題,而小麥又是該系統的首選植物。因為小麥不僅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氣,而且又是未來太空農場的主要糧食作物,因此這項實驗實際上就是對未來太空農場的一次可行性檢驗。實驗中主要測量微重力對植物光合作用的影響。為了能順利完成實驗,科學家還設計了一種專用的太空小麥生長實驗設備。44、國際空間站上的三項生物學實驗是由什么人來完成的?國際空間站上的這三項生物學實驗當然是由航天員來完成,不過除了站上的航天員外,美國中學的一些教師和學生也參加。當然不是讓他們到國際空間站上去,而是在地面使用跟國際空間站上一樣的植物生長實驗設備,要求他們用同樣的方法將植物種植在生長實驗設備內,觀察植物的生長發育情況。45、什么是太空行走?太空行走是航天員穿著艙外活動航天服在天上在載人航天器外完成工作和活動的一種情況。所謂“天上”包括在地球軌道上、在月面上或在小行星表面等。因此太空行走不是“走”,而是航天員在艙外工作或活動,所以確切的稱呼應該是“艙外活動”。46、艙外活動分為幾種類型?艙外活動分為三類:計劃內的艙外活動、計劃外的艙外活動和應急艙外活動。所謂應急艙外活動一般是指在航天飛行中出現緊急情況,需要航天員馬上出艙,對遇險的航天員進行營救。47、第一個進行太空行走的航天員是誰?他在太空停留幾分鐘?第一個進行太空行走的航天員是前蘇聯的列昂渃夫,他于1965年3月18日完成人類首次太空行走,在艙外停留了大約12分鐘。48、迄今為止有多少航天員進行過太空行走?共有196名航天員完成過671次太空行走。49、航天員在艙外總共停留多長時間?航天員在艙外總共停留3700.833小時。50、中國哪位航天員什么時候首次完成太空行走?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完成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51、和平號空間站共進行過多少太空行走?在15年的運行中,和平號上共有36名航天員進行過78次太空行走,他們在太空的停留時間共計為717小時。52、國際空間站上至今共進行過多少次太空行走?到2010年8月15日為止,在國際空間站上共進行過150次太空行走,航天員在艙外停留時間總共為944小時零24分鐘。53、國際空間站上航天員太空行走時最重要的裝備是什么?航天員太空行走時最重要的裝備是氣閘艙、艙外航天服和航天員機動裝置。54、什么是航天員機動裝置?國際空間站上的航天員機動裝置有何特點?航天員機動裝置是航天員在太空行走時的一種推進裝置,當航天員遠離航天飛機或空間站時,如果沒有系著安全帶,就需要使用這種裝置來移動身體。該裝置主要是航天飛機航天員在進行太空行走時使用。在國際空間站上,美國宇航局對機動裝置做了改進和簡化,使其更小巧和更方便,并取名為“太空行走簡易救援背包”,這種救援背包不僅可用來推動航天員,幫他移動身體,而且還用于太空行走期間對航天員的應急救援。55、國際空間站航天員太空行走時穿什么?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太空行走時,美國航天員穿航天飛機艙外航天服,俄羅斯航天員穿海鷹-M型艙外航天服。56、一套航天飛機艙外航天服有多重?體積多大?服裝部分有多少層?價值多少美元?一套航天飛機艙外航天服全套重127千克,體積為0.125至o
.153立方米,服裝內為0.29個大氣壓。一套航天飛機艙外航天服價值1200萬美元。服裝部分由14層組成。57、穿著艙外航天服的航天員如何飲水和進食?航天服內裝有飲水袋,專供太空行走的航天員飲用。飲水袋由聚胺脂橡膠制成,袋子上裝有進水閥、飲水閥和飲水管,用尼龍搭鏈將飲水袋貼附在服裝上身的里面。飲水管穿過服裝頸部進入頭盔,直到航天員嘴巴的右下角。飲水管頂端裝有一個飲水閥,航天員只要用嘴一吸閥門,水就流進嘴中,非常方便。飲水袋內可裝1.9千克的飲用水。另外,在飲水管的旁邊還有一個放置食物棒的長孔,航天員需要進食時,只要一伸嘴即可吃到美味可口的棒狀食品。58、什么是氣閘艙?航天員太空行走為什么要用氣閘艙?氣閘艙是指居于兩個氣壓不同的環境之間的過渡艙,在載人航天器上就是居于加壓座艙與宇宙真空之間的過渡艙,目的是在人員和物件通過時防止兩個環境之間的氣體交流。這個詞是直譯,如果譯成“氣壓過渡艙”,可能更確切,也更容易被理解。氣閘艙有兩個作用:其一是在打開載人航天器的艙門時防止加壓座艙內的氣體喪失;其二是在航天員出艙前,對大氣壓力的調節提供一個適應過程,預防減壓病。目前空間站內都是地球海平面的大氣壓力,即1014豪巴,而艙外航天服內的壓力是296豪巴,如果航天員在航天飛機或空間站的加壓座艙內穿上航天服,從高壓環境很快轉為低壓環境,就可能患減壓病。如果在氣閘艙內,高低壓環境之間有一個過度,再加上預吸氧(即呼吸純氧,排除體內氮氣),就可以預防減壓病的發生。59、神舟號飛船是什么?神舟號飛船是我國自行研制的第一種新型太空載人工具,具有艙體大、起點高,一船多用、總體性能優越,不進行搭載動物實驗、直接進行載人飛行的鮮明特色。神舟號飛船采用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兩對太陽能電池陣構型和升力控制返回、圓頂降落傘回收的載人飛船三艙方案,額定乘員3人,可自主飛行7天,飛行任務結束后,其軌道艙可繼續留軌運行約半年時間,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應用技術試驗,同時還可以作為空間交會對接任務的目標飛行器使用。神舟號飛船的任務,,即在確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從總體上體現中國特色和技術進步,完成以下四項基本任務:突破載人航天基本技術;進行空間對地觀測、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提供初期的天地往返運輸器;為載人空間站工程大系統積累經驗。迄今為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成功研制6艘神舟號飛船,其中神舟一、二、三、四號為無人飛船,神舟五號、六號為載人飛船。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成功飛行和回收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是中國航天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60、宇航員在太空中的生活環境是什么?載人航天器中的乘員座艙內的壓力,是由氧氣和氮氣為主的氣體構成的,供氧和壓力調節是一致的。座艙"艙壓體制"或"艙壓制度"是艙內采取多大的總壓和氧分壓的總稱。我們知道人在地球表面生活,大氣壓力為一個大氣壓,即101.3千帕(760毫米汞柱),但人體在高山上或不到一個大氣壓的環境下也能生存。在一個大氣壓呼,氧氣含量為21%左右,在不到一個大氣壓環境中自然氧氣也相對減少,雖然人體還能生存,但易患缺氧癥。設計載人航天器內的艙壓體制時,航天工程師、科學家與醫學專家提出了幾種設想。其中一種是把地面的一個大氣壓的環境全搬到載人航天器艙內,這就是全壓式的艙內壓力體制。
如何造成艙內的大氣壓呢?因為地面氣壓為一個大氣壓,如果艙內壓力體制采用全壓式時,航天器在沒起飛之前其艙壓在地面就形成了,但要對艙內氣體進行配制,使艙內氣體成份達到設計中要求的氧氮比例。如果采用1/2或1/3大氣壓力制度,就必須對艙內氣體進行抽除,使氣壓到達所要設計的水平,并調好氧氣與氮氣的比例。由此看來,造成艙內壓力不是太難,而一直保持艙壓在所設計的水平才是難事,即供氣、調壓是重點。在由氧、氮氣源為主體組成的艙內供氣調壓系統中,包括有減壓組件、供氣開關組件和排氣調壓等組件、各組件中都有相應的開關、閥門和配套的傳感器。座艙大氣控制與測量的主要信息源是氧分壓和艙壓傳感器。氧分壓代表艙內氣體中氧氣的分壓值,其需求量由艙內航天員多少和艙體的漏氣速率而定。由于氧氣是航天員生存的第一物質要素,故測量和控制艙內氧氣分壓或含量是供氣調壓的關鍵技術之一。多乘員的壓力艙氧氣消耗很快,缺氧時通過傳感器傳到供氧組件中,從而得到及時的供氧。當艙體慢性漏氣和排出艙外的廢氣引起艙壓下降時,傳感器傳給主氣源以供氣增壓,使艙壓穩定。及時供氣調壓是載人航天器環控與主保系統中的主要環節之一。由此可見,艙內除需有主氣源來保障有足夠的氣體(含氧氣)外,其供氣調壓系統中的供氣和排氣組件的安全和可靠性也非常重要。在所有載人航天器中,供氣調壓的組件除有自動控制機構外,都裝備有手控調壓組件,以備在自動調控失靈時航天員啟動手動調控機構供氧、供氣,以保障安全。載人航大器乘員座艙的微小空間容易被人體和艙內其他物體排泄和揮發出來的廢氣和化學物質以及塵埃等所污染。根據國外發射的載人航天器的檢測結果,艙內有300多種污染物,它們涉及各類化合物,但絕大多數濃度非常低,不足以對人體造成損害。其中最大量的是二氧化碳氣體,這是人體呼吸的產物。據測定一個人每天要排出0.1~1.0千克二氧化碳氣體,如不及時去除,也會危害人體的健康。航天服也稱宇宙服、宇航服,是在載人航天中航天員穿的一種服裝系統。它由服裝、頭盔、手套和航天靴等組成。實際上它是航天員必備的個人防護救生裝備。從功能上看、航天服有艙內航天服和艙外航天服兩種;從服裝內壓上看,有低壓航天服和高壓航天服之分,從其結構上看,可分為軟式、硬式和軟硬結臺航天服。目前,美國和俄羅斯使用的都是軟硬結合式的航天服。無論哪種航天服都由多層組成,它們互相連接形成一個整體服裝,但要求各層的質量要高、要輕、不能過厚,以避免影響航天員的行動。以艙內使用的低壓航天服為例,其基本結構與功能是這樣的:由最貼身的里層往外數,第一層為內衣褲(有人認為這一層不屬于航天服),選用純棉布或棉麻布制服。第二層是保曖層,它和內衣褲結合,選用羊毛制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水庫進口段施工方案模板
- 礦產資源開發與區域經濟發展-石墨滑石考核試卷
- 木結構防火施工方案
- 糧食批發商市場規范化管理與監管策略研究考核試卷
- 解答證券從業資格證考試疑難試題及答案
- 2023年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招聘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3163人(二)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4項目管理考試復習要點試題及答案
- 硫酸銅在金屬腐蝕中的應用考核試卷
- 2023年中國能建陜西院智能配網公司招聘變電電氣設計崗位工作人員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3年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會昌分公司公開招聘工作人員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桂林市臨桂區中小學教師招聘筆試試題2023年
- 數控等離子切割機操作規程教育課件
- 2022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化學試卷【含答案】
- 機電工程技術標投標方案
- 光伏電纜的敷設
- C#實驗c-圖書管理系統源代碼
- 波羅維茨少女合唱譜
- 化療后嘔吐CINV相關知識考核試題及答案
- 七年級4班期中考試家長會課件
- 降低長期臥床病人便秘發生率
- GB/T 7894-2001水輪發電機基本技術條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