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基礎高職PPT完整全套教學課件_第1頁
攝影基礎高職PPT完整全套教學課件_第2頁
攝影基礎高職PPT完整全套教學課件_第3頁
攝影基礎高職PPT完整全套教學課件_第4頁
攝影基礎高職PPT完整全套教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攝影概述

第1章攝影概述.pptx第2章攝影器材.pptx第3章光影魅力.pptx第4章色彩語言.pptx第5章構圖奧秘.pptx第6章常見題材的拍攝技巧.pptx第7章后期秘籍.pptx全套PPT課件TITLE

知識縱觀:

第一節攝影的概念第二節叩啟復制時代的大門第三節攝影的門類第四節攝影的流派TITLE

學習要點及目標:1.了解攝影的內涵。2.認識攝影的功能。3.初步了解世界攝影簡史和中國攝影簡史。4.熟悉攝影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個風格流派。案例導入圖1一1萊茵河Ⅱ/安德列亞斯·古爾斯基分析:安德列亞斯·古爾斯基的作品《萊茵河Ⅱ》采用橫構圖,強調水平視線,給人以一種和諧的穩定感。照片中的天空、萊茵河和兩岸的綠色形成不同寬窄的色條,使照片既富有變化又和諧統一。照片整體簡潔有力,耐人尋味。TITLE

第一節攝影的概念

一、攝影的內涵相對其他藝術,攝影是一門年輕的藝術。它是現代科技發展的產物,是建立在光學、化學和物理學等現代科學基礎上的一種科學技術手段。從詞源學的角度來看,“攝影”一詞源于希臘語phos(光線),graphis繪畫)兩個單詞,意思是“以光線繪畫”。《辭海》對攝影的解釋是“用照相機或電影攝像機等攝取景物影像的過程”。

TITLE

1839年8月」9日,法國政府公布了達蓋爾發明的銀版攝影法,這標志著攝影術的誕生。自攝影術誕生以來,攝影在技術與藝術方面同時取得了迅速的發展,并逐漸成為與科學相結合的獨立的藝術門類。作為一門實用技術,攝影被廣泛地應用于人類現代生活的各個領域,如新聞紀錄、科學研究、太空探索、教育醫療及其他領域。除了技術屬性,攝影同時具有很強的藝術屬性。攝影是利用攝影技術,使其服務于攝影藝術,并將兩者有機結合,創造出的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TITLE

二、攝影的功能自誕生之日起,攝影由于其獨特的功能與價值,很快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伴隨技術的不斷發展,攝影的功能也越來越多樣化。圖1一2男孩/布列松(一)記錄功能

攝影是科技進步的產物,在誕生之初便被視為記錄的重要工具。歷史上,繪畫曾經是人們通過視覺記錄人物、場景或事件的最主要手段。攝影被發明后,以其超越繪畫的客觀性、準確性、快捷性、普及性迅速取代繪畫,成為記錄人類社會活動的最主要媒介。人們用定格瞬間的影像輕松自如地記錄下大千世界的各個細節。(圖1-2)TITLE

(二)認知功能攝影的誕生延伸了人類的視覺,使人類觀察世界和認識世界的方式更加深入、細致、連貫和完整。攝影技術的發展使人們將過去很難做到甚至無法想象的事情變為可能。例如,高速攝影使人們可以將肉眼無法捕獲的瞬間定格(圖1-3),顯微攝影實現了肉眼不可見的細微物象的可見,延時攝影記錄了人們無法客觀感知的時間流動,等等。攝影不僅呈現給人們神奇壯闊的自然世界,更真實地記錄了復雜的社會百態。它不僅向人們展示了社會真、善、美的一面,同樣也將社會的假、丑、惡赤裸裸地擺在人們面前。圖1-3子彈穿過撲克牌和蘋果的瞬間/哈羅德(HaroldEugeneEdgerton)TITLE

(三)審美功能攝影不僅具有記錄和認知的基本功能,通過攝影者拍攝的影像,觀者還可以獲得心靈上的震撼和精神上的愉悅,這便是攝影的審美功能。攝影作為情感表達的一種媒介,需要攝影者運用恰當的審美標準,通過相機有目的地拍攝影像,而后才能產生審美效果。優秀的攝影作品是藝術性和技術性的完美統一,讓人感受到美的豐富性。(圖1一4)圖1一4克莉絲蒂·杜靈頓和老鼠(ChristeTerlingtonandMouse)/帕特里克·德馬舍利耶(PatrickDemarchelier)/1999TITLE

(四)教育功能攝影是視覺傳播的主要媒介之一。優秀的攝影作品所產生的巨大的視覺沖擊力和影響力是其他藝術形式難以企及的。攝影的客觀記錄功能和低成本、方便、快捷的可復制性使其成為大眾傳播的主要途徑。因此,攝影者通過攝影作品呈現給觀者的影像具有非常直觀、顯著的教育作用。然而,攝影技術的特點決定了攝影的教育作用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于攝影者的真實目的。因為攝影作品本身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在攝影者主觀惡意歪曲或有選擇性地記錄時,攝影的教育作用也有可能是負面的。圖1一5人道主義士兵在執行任務嗎大部分戰地攝影作品承載著一定的教育作用,能引起人們心靈的振顫。例如,照片《人道主義士兵在執行任務嗎》乙TheHumanitarianWarriorihaction)真實、生動地記錄了一名人道主義士兵和孩子之間的親密關系,此時此刻他們忘記了戰爭所帶來的各種傷害,畫面溫馨、動人。同時,照片也可以調動觀者的情緒,弓}人深思,使人更加痛恨戰爭的發動者。TITLE

三、攝影的特性(一)瞬間性與時代性美學家常把攝影稱為瞬間藝術,這是因為攝影作品所表現和反映的不是整個生活、事件的全貌,而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選取的特定的對象。因此可以說,攝影只是截取了整個生活之流的一瞬間,通過靜態的圖片來展現流動不息的整個人生、社會、自然、宇宙,甚至產生出一種陌生化的效果,將彼時彼地的存在以獨特的科技手段凝固下來。

TITLE

相比其他藝術形式,攝影對現實生活的反映更加及時、迅速、直接和緊密。瞬間性可以說是攝影的最大特征。攝影與繪畫、雕塑雖然同為造型藝術,都是表現某一事物運動瞬間的形象,但創作一幅畫需要一年半載,完成一尊雕塑需要一年或兩年,而攝影作品的成敗卻取決于快門開啟的剎那。事物雖然有由發生到結束的過程,但快門時間決定了絕大多數攝影作品只能捕捉到事物運動過程的某一瞬間的運動形態。現實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是運動發展的。有時甚至是瞬息萬變、稍縱即逝的。要捕捉瞬間的美,就要求攝影者具備深厚的藝術修養和嫻熟的技術技巧,機智、敏捷地按動快門,凝固每一個美的瞬間。如果錯失良機,抓不住決定性的瞬間,事物的形象就會改杏,甚至一去不返。圖1-6勝利之吻/阿爾弗雷德·艾森斯塔特瞬間性的意義不僅包括拍攝瞬間被攝對象的相對美感,還要求攝影者捕捉生活中的時代特色,揭示時代本質,給觀者以美的享受。應選擇最富有時代感染力和表現力的瞬間,即典型瞬間,塑造既具有普遍時代意義,又具有獨特個性的典型時代形象,這是攝影藝術時代性的體現。(圖1一6)圖1-7糕點工/奧古斯特·桑德

(二)紀實性與社會性紀實性是攝影的另一個顯著特性。攝影與生俱來就具有見證性,具有發現與記錄真實的功能。攝影的紀實性首先表現在它能運用科學技術手段客觀地、相對完整地再現被攝對象,使對象具有客觀性、真實性,給觀者以代入感;其次,攝影的紀實性表現在它必須直接面對被攝對象進行現場拍攝,如實地反映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人物、事件和環境。(圖1一7)

TITLE

無論用什么樣的技術手段進行攝影作品后期的再創作,都離不開實景拍攝的基礎。許多優秀的攝影作品常常是抓拍或搶拍出來的,這種拍攝方法可以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受。同時,攝影的紀實性又是攝影者有意營造的、有選擇性的真實,也依賴于攝影者主體性的有效發揮。攝影者不是消極、被動地對待眼前的現實,而是通過自己的深入觀察和認知,半青心選擇具有典型意義的場面、形態和瞬間并加以攝取,以展現其思想和意味。TITLE

(三)信息性與圖像性從信息論的角度看,攝影具有記錄信息和傳播信息的功能。攝影作品包合的信息具有文字信息所無法比擬的直觀性、客觀性和相對準確性。中國古代《周易》中就有“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圣人立象以盡意”的說法。同時,雖然照片信息是客觀、自然的,但傳遞的是主觀的文化信息。照片不僅可以為文字信息提供圖像注釋,自身還包合了非常大的信息量。常勝過千言萬語。在視覺文化占主導、閱讀時間碎片化、信息接收移動化的當代,圖像信息的接受度、認知度和傳播速度遠遠超過了印刷時代的文字信息,更具優越性。TITLE

(四)藝術性與表現性優秀的攝影作品應是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攝影者不但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典型瞬間,還需要熟練掌握攝影的藝術技巧和藝術語言,熟練運用畫面構圖、光線、影調(或色調)三種王要表現手段,以創造出優秀的攝影作品。

TITLE

攝影的藝術性主要取決于以下三個方面。1.思想表現內容作品的思想性是由攝影者決定的。作品的優劣首先是由攝影者通過自身的創造性思維創作的作品所包合的思想性體現出來。2.器材展現內容不同檔次與價位的攝影器材、攝影器材的新功能呈現給人們不一樣的世界,給人們以不同的影響。攝影的創作隨攝影器材的技術革新而不斷變化。3.技巧反映內容技巧同樣對被攝對象的視覺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被攝對象或拍攝題材,會有與之相匹配的不同的拍攝技巧。嫻熟的拍攝技巧可以展現拍攝內容的最佳風貌。TITLE

第二節叩啟復制時代的大門

一、世界攝影簡史西方對攝影光學的認識和對攝影術的研究起步比中國晚些,但發展迅速且成熟較快。第一張照片最早是由歐洲人拍攝而成的。世界攝影的發展史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三個時期。TITLE

(一)孕育期1822年,法國人約瑟夫·尼舍弗朗·尼埃普斯(JosephNicephoreNiepce)經過長期的試驗,拍攝出攝影史上的第一張照片—丹保瓦茲主教的肖像,其曝光時間長達」4小時。1825年,尼埃普斯委托法國光學儀器商人查爾斯·塞福爾(CharlesChevalier)為他的照相暗箱(camerao匕scura)制作光學鏡片。同年,他拍攝出了公認的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牽馬少年》。畫面翻拍自17世紀的一幅荷蘭版畫。1826年,尼埃普斯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實景照片—《窗外的風景》(圖1-8)。他使用了被稱為“日光蝕刻法”(heliography)的技術,作品的曝光時間長達8小時。

1835年,英國科學家威廉·亨利·福克斯·塔爾博特(WilliamHenryFoxTalbot)拍攝了《家鄉教堂的窗格》,其負片是世界上第一張照相底片,現存于英國倫敦科學博物館內。(圖1-9)圖1一8窗外的風景/尼埃普斯圖1-9家鄉教堂的窗格/塔爾博特圖1-10畫室中的靜物/達蓋爾圖1一11圣殿大道/達蓋爾圖1-12惠斯通發明的立體鏡1838年,查爾斯·惠斯通(CharlesWheatstone)發現人的左、右眼看到的圖像是不同的,大腦將左、右眼接收到的不同圖像合并為立體圖像。為此,他發明了立體鏡。(圖1-12)

1839年,法國學術院在其舉行的科學院和美術院聯席會議上公布了達蓋爾發明的銀版攝影法,法國政府放棄對這項發明的專利,將其公之于眾,并宣布1839年8月19日為世界攝影術誕生日。圖1-13扮成溺水自盡者的巴耶爾自拍像/希伯利特·巴耶爾1840年,希伯利特·巴耶爾(HippolyteBayard)拍攝的((扮成溺水自盡者的巴耶爾自拍像》(圖1-13)是世界上第一幅有感而發的攝影作品。同時,攝影史家認為它是攝影藝術中荒誕攝影這一流派第一幅試驗性作品和首張自拍照片。TITLE

1841年,塔爾博特完成了用負片(底片)洗多幅正片(照片)的試驗,奠定了現代攝影感光材料的基礎,并在同年取得卡羅式攝影法(calotype)的專利。該攝影法又被稱為碘化銀紙照相法。1844年,美國人德雷帕(JohnWilliamDraper)拍攝的《青蛙血球》是世界上第一幅顯微攝影作品,其開創了醫學攝影的先河。1850年,弗雷德里克·斯科特·阿切爾(FrederickScottArcher)發明了濕版火棉膠攝影法(wetplatecollodionprocess),其后的短短數年,濕版火棉膠攝影法就取代了達蓋爾攝影法和卡羅式攝影法。1851-1853年,攝影學會分別在巴黎和倫敦成立,攝影開始被很多人視為一種職業。1854年,玻璃干版攝影法(ambrotype)出現。同年,塔爾博特運用卡羅式攝影法以紙為底片拍攝影像的負片效果,這是底片攝影的起始。1860年,錫版攝影法(tintype)出現。1877年,英國攝影師愛德沃德·邁布里奇(EdweardMuybridge)成功地拍攝了動體連續攝影作品《運動中的馬》(圖1-14)其拍攝時間也有稱是1879年。圖1-14運動中的馬/邁布里奇圖1-15跳/馬雷

1882年,法國攝影師艾蒂安·朱爾斯·馬雷(自ienneJulesMarey)用一張感光板成功拍攝了連續動作的照片(圖1-15)。同年,法國巴黎攝影俱樂部成立。TITLE

(二)發展期1901年,伊斯曼·柯達(EastmanKodak)公司成立。1903年11月創刊于倫敦的((每日鏡報》是第一份專門使用照片插圖的日報。1921年,美國超現實主義攝影師曼·雷把多種平面的、立體的不透明物放在感光紙上曝光和顯影,制作出光影圖像(photogram)。同年,匈牙利攝影師拉茲洛·莫霍利·納吉(LaszloMoholyNagy)也嘗試不用照相機的實物投影攝影,1925年發表理論著作《新視野》。他的理論與實驗對20世紀中葉西方攝影、美術及應用美術有很大的影響。1928年,被稱為“新聞攝影之父”的德國攝影師埃利克·沙樂門用小型相機偷拍一個轟動一時的謀殺案宣判場面而成名。1929年,美國攝影師愛德華·韋斯頓強烈的現實主義攝影作品在德國斯圖加特舉辦的膠片與攝影國際影展中引起轟動。最初的照相機是笨重而簡陋的,并逐漸由大型化、重型化向小型化、輕型化轉變。1947年,埃德溫·赫伯特·蘭德(EdwinHerbertLand)制造出一種寶麗萊(Polaroid)技術的相機(圖1一19)。1947年,羅伯特·卡帕(RobertCapa)、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CartierBresson)、喬治·羅杰和大衛·西摩創建了瑪格南圖片社(MagnumPhotos),這是一家國際性的攝影記者合作機構。圖1一19蘭德的寶麗萊相機1948年,日本富士彩色負片問世,尼康相機研制成功。1959年,自動調焦的可變鏡頭問世,最新型的全自動照相機也相繼出現,并立即受到業余攝影者的青睞。1960年,激光器的發明使三維圖像的展現成為可能,全息圖像(hologram)出現(圖1-20)。1963年,世界上第一張一步成像的彩色照片在美國問世。圖1-20全息影像自拍/埃德溫娜·奧爾(EdwinaOrr)TITLE

(三)成熟期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攝影藝術也在享受著現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呈現出更為先進、更為神奇的發展趨勢。以使用數字成像元件(CCD,CMOS)替代傳統膠片來記錄影像的新攝影技術被稱為數碼攝影或數字攝影。與此同時,攝影器材和技術更加趨于成熟、完善。

TITLE

1978年,日本科學家發明的500kV電子顯微攝影儀可以拍攝比原物大600萬倍的原子照片。現代的天文望遠攝影機可以拍攝距地球100億光年的類星體。使其成為觀測未知星體的可靠憑證。現代紅外線攝影可以根據物體本身反射出來的紅外線拍攝到已經飛走的飛機、已經開走的坦克、已經被搬走的尸體的輪廓等。遠紅外線還可以穿透墻壁表層,拍攝其內部的結構。當今的攝影術已經發展到能“知過去,看未來”“看穿墻壁”的地步,把過去在神話中的幻想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另外,現代的高速攝影在專用攝影機上加裝了光電轉換器。閃光時間只有二十萬分之一秒,因而可以隨心所欲地拍攝火箭飛行、光電轉換等極其高速的現象。

數碼攝影的出現標志著既不用膠片又不用沖洗的攝影方式已經形成。這種新手段極大地拓展了影像的表現形式,使人們能欣賞到在傳統攝影中從未出現過的經過數碼處理的超表現主義的影像。現代全息攝影不僅反映了被攝物體的反射光波的強度(振幅),而且還記錄了反射光波的位相,可以不用光波,僅用超聲波或微波就可形成相應的全息圖。并可用激光加以再現。綜上所述,攝影技術的不斷發展為人類開拓了新的視覺夭地,也為攝影藝術提供了更具表現能力、更為便捷的技術條件,還為攝影者捕捉特定瞬間、創造更為誘人的美提供了可能。TITLE

二、中國攝影小史

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墨子所著的《墨經》是世界上最早論及光學的一部著作。此后,戰國韓非子的《外儲說》、西漢劉安的《淮南萬畢術》、東漢王充的《論衡》、西晉張華的《博物志》和崔豹的《古今注》、唐代歐陽詢編撰的《文藝類聚》、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以及元代趙友欽的《革象新書》等,都不同程度地論述過與攝影光學理論相關的問題。在清代,科學家鄭復光和鄒伯奇進一步完善了攝影光學的理論和技術。1832年,鄭復光著成《鏡鏡詅癡》一書,全書7萬余字,共五卷。包括四個部分。分別是明原、類鏡、釋圓和述作。書中簡明扼要地分析了各種反射鏡和折射鏡的鏡質和鏡形,系統地論述了光線通過各種鏡子(主要是凹、凸透鏡和透鏡組)之后的成像原理。它是一部重要的光學著作,標志著中國光學研究水平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1844年后,鄒伯奇先后完成了兩篇有關攝影光學的著作一一《格術補》和《攝影之記》,在后一部著作中他正式把繪畫暗箱定名“攝影之器”。他對攝影(當時被稱為照像術)進行了全面研究,還親自動手制造了中國第一臺照相機。他用這臺照相機為自己拍攝的底版所沖印的照片至今仍保存在廣州博物館(圖1-22)。他的《攝影之器記》和另一篇文稿論述了攝影器材的光學原理、暗箱制作、感光板制造,以及拍攝、沖洗等方法,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全面的攝影著作。據鄒伯奇遺書記載,他的照相機的制作原理和制作方法大部分是自己摸索出來的。只是由于當時清代已走向腐朽沒落,科學技術發展嚴重受阻,他所研究的照相原理和機械制作沒能得到推廣和發展。圖1-22清鄒伯奇像圖1-24仙樂(SELO)相機民國時期。由于內戰頻繁,國力積貧積弱,中國民族相機工業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才生產出第一臺國產的仙樂(SELO)相機。(圖1-24)20世紀20年代后,中國出現了對攝影美學的研究。就攝影組織而言,當時的北平有光社,廣州有景社,上海有華社,等等。它們以研究攝影藝術為宗旨。多次舉辦攝影作品展覽。1922年,中國第一本攝影刊物((攝影雜志》在廣州出版。此后,在上海相繼出版的攝影刊物有《攝影學月報》《夭鵬》《中華攝影雜志》《華昌攝影月刊》《飛鷹》《攝影畫報》等。1927年,文學家、教育家劉半農編著的中國第一部攝影美學著作《半農談影》出版,該著作系統地總結了當時的藝術攝影經驗。1951年《攝影工作》誕生,它是新中國成立后創刊的第一本攝影刊物。圖1-25小鳥/郎靜山/1957圖1-26雪中寶塔/張印泉/1960圖1-27曉市/吳印咸20世紀60年代,中國開始了一段仿制相機的發展史。新中國的第一臺相機是在」956年作為黨慶禮物試制成功的七一牌相機。1958年,肩負著發展民族照相機工業的使命,上海照相機廠成立,1968年更名為海鷗相機廠。與此同時,東風牌照相機和紅旗牌照相機陸續出現。中國攝影進入蓬勃發展時期,涌現出一批名噪一時的攝影家,如“南郎北張”(郎靜山和張印泉)、吳印咸等攝影名家(圖1-25一圖1-27)20世紀90年代在出版界興起《紅鏡頭》《黑鏡頭》《黃鏡頭》等鏡頭書熱,不僅讓更多的人看到了歷史上一些著名的攝影作品,了解到由這些作品記錄的史實,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人們對攝影藝術的關注,刺激了攝影藝術的發展。(圖1一28)進入21世紀,攝影刊物層出不窮,如《大眾攝影》《人像》《攝影世界》《攝影之友》《數碼攝影》和《先鋒攝影》等,與攝影有關的大賽、展覽和網站不勝枚舉。人們學習攝影的渠道也更加豐富。圖1-28搏斗/陳復禮/1967TITLE

第三節攝影的門類

在攝影發展的過程中,隨著影像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拍攝技巧的日益豐富,攝影藝術的樣式和體裁也變得愈加繁多。《美國ICP攝影百科全書》一書中所列舉的攝影門類就有大自然攝影、廣告攝影、衛星攝影、夭文攝影、專業攝影、藝術攝影、風俗攝影、風景攝影、刑事攝影、考古攝影、產品攝影、體育攝影、時裝攝影、醫學攝影、色情攝影、旅游攝影、航空攝影、裸體攝影、監視攝影、靜物攝影等40余種。如果籠統地從經濟性和實用性的角度來看,攝影可分為商業攝影與非商業攝影;如果依據的是現代技術手段,攝影又可分為傳統攝影(機械攝影)和現代攝影(數碼攝影)。攝影的分類方法很多,每個類別又有其自身特點攝影所用器材和拍攝方法也多種多樣。TITLE

各種攝影門類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嚴格地講,明確區分攝影的門類相當困難。站在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方法,對同一件攝影作品進行分類會獲得不同的結果。例如,按照色彩屬性,攝影可分為黑白攝影和彩色攝影;按照光照條件,攝影可分為自然光攝影和人造光攝影;按照光的屬性,攝影可分為可見光攝影、全息攝影、紅外線攝影和X光攝影等;按照攝影器材,攝影可分為航空攝影、水下攝影(圖1-29)和高溫攝影等;按照感光材料特性,攝影可分為膠片攝影和數字攝影;按照傳播媒介,攝影可分為圖片攝影、電視攝影和電影攝影;按照功能,攝影可分為實用攝影、紀實攝影和觀念攝影等;按照題材。攝影可分為新聞攝影、人像攝影、風光攝影、戰爭攝影、體育攝影、建筑攝影、考古攝影、生活攝影、舞臺攝影、旅游攝影和廣告攝影等;按照產業(職業)性質,攝影可分為工業攝影、農業攝影、商業攝影、科技攝影、教育攝影、軍事攝影和體育攝影等;按照從屬范圍,自然景物攝影分為靜物攝影、風景攝影、花卉攝影、雪景攝影、雨景攝影、霧夭攝影、夜景攝影(圖1-30)、日出日落攝影等。

圖1-29水下攝影(underwaterphotography)/大衛·杜比利圖1-30夜景攝影(nightscapephotography/孫明陽1837年,法國畫家、物理學家路易·雅克·芒代·達蓋爾(Louis-Jacques-MandeDaguerre)發明了被稱為達蓋爾銀版法(daguerreotype)的攝影術。達蓋爾在攝影室內用自然光拍攝了《畫室中的靜物》(StillLifeinStudio)(圖1-10)。這張照片是存世最早的達蓋爾銀版法照片,也是世界上第一幅靜物攝影作品。1838年。達蓋爾拍攝的《圣殿大道》(BoulevardduTemple)(圖」-1們是攝影史上第一幅城市攝影作品。圖1-10畫室中的靜物/達蓋爾圖1一11圣殿大道/達蓋爾TITLE

一、新聞攝影新聞攝影是最重要的攝影門類之一。它以及時地反映和報道現實生活中的重要事件為基本任務,把生活中真實、直觀的景象以照片的形式呈現在人們眼前,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和感染力。當看到英雄子弟兵抗洪救災的感人照片時,人們不禁清然淚下;當看到美國9·州事件中世貿大樓被撞擊的照片時,人們感到震驚;當看到美伊戰爭中巴格達的殘垣斷壁,以及敘利亞3歲男孩艾蘭·庫爾迪的遺體被沖上土耳其海灘的照片時,人們不禁對戰爭的發動者表現出極度僧惡和憤怒。

TITLE

新聞攝影以圖像為傳播媒介,擺脫了語言文字的束縛,成為一種人類共同的視覺語言,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重大作用。凡是具有新聞價值的事物,都可以作為新聞攝影的題材。新聞攝影的重要原則是真實性。它決定了作品必須由攝影者在具有新聞價值的現場進行實地抓拍。好的新聞攝影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典型的形象和充沛的情感,而且由于其記錄和揭示了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事件,使其不僅在當時具有現實意義,同時對未來也有著長遠的歷史價值。TITLE

分析照片直觀地記錄了饑荒中的蘇丹女童形如枯搞,跪倒在地,即將因饑餓而死亡,而作為食腐動物的兀鷹正在女童身后不遠處虎視耽耽,等待女童死亡后進食。該照片以極大的視覺沖擊力使人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同時真切地感受到蘇丹饑荒帶來的殘酷現實,并引發人們思索,喚起人們對全世界范圍內飽受饑餓威脅的人們的關注與同情。TITLE

二、人像攝影人像攝影又被稱為人物攝影,是以表現人物形象為主的攝影,包括特寫、頭像、半身像、全身像和群像等。人像攝影一般通過人物的姿態、動作和面部表情來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和精神氣質。人像攝影可以通過搶拍和擺拍的方式來完成。攝影者應當善于觀察細節以捕捉最佳時機,并應當注意角度的選擇和光線的運用,從而使自己的作品能準確地捕捉人物形象的外貌特點,并充分體現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內心情感。TITLE

新聞攝影以圖像為傳播媒介,擺脫了語言文字的束縛,成為一種人類共同的視覺語言,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重大作用。凡是具有新聞價值的事物,都可以作為新聞攝影的題材。新聞攝影的重要原則是真實性。它決定了作品必須由攝影者在具有新聞價值的現場進行實地抓拍。好的新聞攝影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典型的形象和充沛的情感,而且由于其記錄和揭示了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事件,使其不僅在當時具有現實意義,同時對未來也有著長遠的歷史價值。TITLE

三、風光攝影風光攝影的主要對象是自然景物、城市與鄉村風貌、名勝古跡等。它通過對自然景物等的描繪來傳達攝影者的審美感受和情感體驗,如泰山的雄偉、華山的險峻、三峽的壯麗、洞庭湖的浩森、北國風光的豪邁、江南水鄉的秀美等。風光攝影的關鍵是將自然美轉化為藝術美。它不能僅僅停留在再現景物上,必須寓情于景,使作品情景交融、意境盎然,在富有詩情畫意的景物中表現出攝影者的思想感情和審美偏好。(圖1-34)

圖1-34JeromeBerbigier風光攝影作品TITLE

第四節攝影的流派

攝影流派是指一定時期內由具有某種近似或相同的藝術觀念、美學思想、審美趣味、創作傾向和藝術風格的攝影師形成或組成的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藝術團體或派別。攝影流派的演變史也是攝影風格的發展史。TITLE

一、繪畫主義攝影繪畫主義攝影(Pictorialism)流派出現于1859-1870年,主要是由受繪畫中拉斐爾前派風格影響的英國攝影師組成的。他們主張要掩蓋平凡和丑陋,避免表現日常生活題材,經常借用流行詩、歷史傳說和《圣經》中的寓言故事、基督生活等作為題材。繪畫主義攝影流派的主要宗旨是通過攝影畫面闡述道德觀念,給人以啟迪。(圖1-35、圖1-36)圖1-35人生的兩條道路(TheTwoWa二ofLife)/雷蘭德/1857圖1-36當一天的工作完成/魯賓遜/1877由于繪畫主義攝影的題材很難出現在現實生活中,因此,攝影師就要自行布景,擺放豪華的陳設,并精心組織、指導服裝模特,從而使許多攝影師后來都成了舞臺設計專家。即使是在當今社會,他們在這方面也堪稱大師,他們的作品大多通過疊印把不同的場景組合在一起。

TITLE

繪畫主義攝影中的大部分攝影師是由繪畫轉向攝影從事創作的。在該流派中最著名的人物有奧斯卡·古斯塔夫·雷蘭德(OscarGustaveRejlander)、亨利·奇·魯賓遜(HenryPeachRobinson)、威廉·克·普攝影師朱麗亞·瑪格麗特·卡梅倫。普里斯原是一位英國水彩畫家,1854年改行從事攝影,不久就因拍攝結構獨特的舞臺背景照片而名噪一時。他的重要作品有《拜倫的節日》《唐·吉訶德在書房中》等。他是英國第一位使用多張底片拍攝合成的攝影師,因而成為該流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在繪畫主義攝影和畫意派攝影之間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19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攝影藝術的迅速普及和攝影紀實觀念的沖擊,繪畫主義攝影逐漸消失并發展為畫意派攝影。兩者同出而異名,前者是發展的初期,后者是發展的盛期。

TITLE

二、畫意派攝影畫意派攝影(PictorialPhotograph)指的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張在形式和內容上模仿繪畫的意境與意趣的攝影流派。一般認為,英國人愛默生在1886年發表的《攝影:一種繪畫式的藝術》。標志著畫意派攝影的誕生。畫意派攝影早期的創作方向受到繪畫主義攝影的長期影響。該流派首先盛行于歐美,繼而傳播到日本和中國,其創作目標是給人以美的視覺愉悅感。

TITLE

1892年,退出皇家攝影學會的攝影師愛德華·斯泰肯(EdwardSteichen)等組成攝影團體連環會(LinkedRing),目的是盡可能賦予攝影以高度的藝術形態。1902年,阿爾弗萊德·斯蒂格利茲(AlfredStieglitz)在紐約創辦的攝影分離(Phot。一Secession)組織成為連環會的分支機構,該組織的主張是使攝影成為個人表現的全新手段。歐洲巴黎攝影俱樂部和維也納攝影俱樂部等也是畫意派攝影的主要組織。1904年,國際畫意攝影協會成立,同年第一屆巴黎國際攝影沙龍展舉辦,這標志著畫意派攝影達到了一個高峰。畫意派攝影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雷德里克·伊文思(FrederickEVanS拜口阿爾弗萊德·斯蒂格利茲等。(圖1-39一圖1-41)圖1-39臺階的海洋/弗雷德里克·伊文思//1903圖1-40維也納河道/阿爾弗萊德·斯蒂格利茲/1894圖1-41冬天的第五大街/阿爾弗萊德·斯蒂格利茲TITLE

1903年,攝影分離組織的季刊《相機作品》(CameraWork)由阿爾弗萊德·斯蒂格利茲創刊。該刊到1917年停刊共出版50期。是當時世界上最重要的攝影刊物之一。1905年,攝影分離組織在紐約第五大道開設了著名的291畫廊,以推介攝影師和當時的先鋒藝術。阿爾弗萊德·斯蒂格利茲因此被稱為“美國現代攝影之父”。1910年,連環會因內部矛盾解散,攝影分離組織也逐漸失去其重要性。1917年,291畫廊關閉。20世紀初,受當時先鋒派(塞尚等)繪畫的影響。畫意派攝影逐漸被純粹攝影(StraightPhotography)取代,愛德華·斯泰肯等人發生了觀念的轉變。TITLE

三、印象派攝影

繪畫中的印象派運動從19世紀60年代中期至歸9世紀80年代在法國盛行,并對攝影產生了遲到但卻重要的影響。印象派攝影(ImpressionisticPhotography)借鑒了繪畫中的印象主義風格。在藝術上追求明暗和色彩給人的視覺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沒有明確的線條和輪廓界線,不強調立體感和質感。印象派攝影的藝術特色是調子沉郁、影紋粗糙、富有裝飾性,但缺乏空間感。1889年,英國舉辦了法國印象派繪畫的首次展覽。繪畫主義派攝影師魯濱遜在其影響下提出“軟調”攝影比“硬調”攝影更優美的審美標準。提倡“軟調”攝影。該流派是印象派繪畫在攝影藝術領域中的反映。

最初,印象派攝影師運用軟焦點鏡頭進行拍攝,并使用布紋紙洗印,以期追求一種模糊、朦朧的藝術表現效果。隨著澳化銀(silverbromide)洗相法和在顏料中混入重鉻酸鹽明膠(dichromatedgelatin)洗相法的出現,攝影師對印象派攝影作品從對鏡頭成像的控制發展到暗房加工。他們提出要使作品看起來完全不像照片,并且認為假如沒有繪畫,也就沒有真正的攝影。印象派攝影師喬治·戴維森(GeorgeDavison)在1890年一次關于“攝影的印象派”的講座中堅持認為,盡管清晰度和明晰度(sharpnessandclarity)對一些照片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在另外一些情況下它們也可以完全用不著。(圖1-42)圖1-42洋蔥地/喬治·戴維森/1890在上述理論的指導下,印象派攝影師用畫筆、鉛筆、橡皮在照片畫面上加工,特意改變其原有的明暗變化,以追求“繪畫”的效果。例如,拉克羅亞在1900年創作的《掃公園的人嫩像是一幅畫在畫布上的炭筆畫。印象派攝影師使自己的作品完全喪失了攝影藝術自身的特點,所以有人稱之為仿畫派,可以認為該流派是繪畫主義攝影的一個分支。印象派攝影的代表人物包括約翰·杜利·約翰斯頓(JohnDudleyJohnston)、康斯坦特·普約(E.J.ConstantPuyo)、羅伯特·德馬奇(RobertDemachy)、海因里希·庫恩(HeinrichKuehn)、愛德華·斯泰肯(EdwardSteichen)等。(圖1一43)圖1-43Sommeil/康斯坦特·普約/1897TITLE

四、自然主義攝影19世紀80年代到19世紀90年代屬于彼得·亨利·愛默生(PeterHenryEmerson)所倡導的自然主義攝影(NaturalisticPhotography,他第一次把攝影學作為一種有意識的藝術形態加以如實的研究,這是對當時主宰全世界攝影沙龍和展出的畫意派攝影的矯揉造作的直接挑戰。1889年。鑒于繪畫主義攝影的弱點愛默生出版了《藝術生的自然主義攝影》(NaturalisticPhotographyforStudentsoftheArt)一書,抨擊繪畫主義攝影是支離破碎的攝影,提出了“回歸自然”的口號,提倡攝影師到自然中尋找創作靈感。自然主義攝影的原則是,把眼睛感受到的自然現象直接記錄下來,強調主題的真實性而不是有意的安排或設計。另外,自然主義攝影所用的技術應簡易,任何對效果的過度加工只會損及圖片的內涵,從而破壞其自身的價值。(圖1-44、圖1-45)圖1-44搭蘆葦堆/愛默生/1886圖1-45用犁耕田/愛默生/1887

自然主義攝影的藝術主張是對繪畫主義攝影的背道而馳,它促使人們把攝影從學院派的侄桔中解脫出來,對充分發揮攝影的自身特點有著積極的作用。這一流派的創作題材大多是自然風光和社會生活。由于自然主義攝影滿足于描寫表面現實和細節的“絕對”真實,忽視了對現實本質的挖掘和對表面對象的提煉,即不注意藝術創作的典型化和藝術形象的典型性,因此,它實質上是對現實主義的庸俗化,甚至有時會導致對現實的歪曲。TITLE

五、抓拍攝影抓拍攝影(CandidPhotography)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興起的攝影流派。candid的原意為坦白、率直。這一流派的攝影師尊重攝影的自身特性,強調真實、自然,避免針對主題的事先準備,主張拍攝時不擺布、不干涉被攝對象,提倡抓取自然狀態下被攝對象的瞬間情態,使其作品具有快照(snapshot)的特點因而這一流派的藝術特色是客觀、親切、不加雕琢,形象生動而富有生活氣息。法國攝影家亨利·卡蒂埃一布列松(HenriCartier-Bresson)說過:“對我來說,攝影就是在一瞬間里及時地把某一事件的意義和能夠確切地表達這一事件的精確的組織形式記錄下來。”(圖仁46)

最初,印象派攝影師運用軟焦點鏡頭進行拍攝,并使用布紋紙洗印,以期追求一種模糊、朦朧的藝術表現效果。隨著澳化銀(silverbromide)洗相法和在顏料中混入重鉻酸鹽明膠(dichromatedgelatin)洗相法的出現,攝影師對印象派攝影作品從對鏡頭成像的控制發展到暗房加工。他們提出要使作品看起來完全不像照片,并且認為假如沒有繪畫,也就沒有真正的攝影。印象派攝影師喬治·戴維森(GeorgeDavison)在1890年一次關于“攝影的印象派”的講座中堅持認為,盡管清晰度和明晰度(sharpnessandclarity)對一些照片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在另外一些情況下它們也可以完全用不著。(圖1-42)圖1-46審判/布列松就美學思想和創作傾向而言,抓拍攝影的攝影師的組成是比較復雜的。雖然他們都崇尚人情世態的表現且大部分都從事新聞攝影工作,但有些為自然主義者,有些為寫實主義者。該派的催生作品是1893年攝影師阿爾弗萊德·斯蒂格利茲的《冬天的第五大街》,而真正有影響力的則是德國攝影師埃利克·沙樂門拍攝的大量峰會照片。例如,《海牙準備會議》(Hague尺eparationConference)以其生動、真實、自然而成為抓拍攝影的經典作品(圖1-47)。此外,該派另一位著名的攝影家雅克·亨利·拉蒂格(JacquesHenriLartigue)經常即興拍攝,但是平中見奇。(圖1-48)圖1-47海牙準備會議/埃利克·沙樂門圖1-48雅克·亨利·位蒂格作品圖1-48雅克·亨利·位蒂格作品在攝影及美學追求上,抓拍攝影流派認為以攝影的特點為基礎的照片是畫家所無法模仿的,它具有自己特殊的表現力,甚至具有用其他媒介不可能表現出來的特性。此外,在對客觀事物的表現上,他們重視和強調獨創性,認為攝影師要用自己的眼光而不是通過別人的眼光來看世界,而這正是區分照片是平淡的還是精彩的,是有價值還是沒有價值的標準。TITLE

六、純粹派攝影純粹派攝影(StraightPhotography/PurePhotography)成熟于20世紀初。其倡導者為美國攝影師阿爾弗萊德·斯蒂格利茲。純粹派攝影主張攝影藝術應發揮攝影自身的特質,應當從繪畫的影響中解脫出來,用單純的攝影技術去追求攝影所特有的美感效果—清晰的影像呈現、豐富的影調層次、微妙的光影變化、純凈的黑白影調、細致的紋理表現、精準的形象刻畫等。美國攝影師保羅·斯特蘭德拍攝于1915年的((紐約華爾街》(WallStreet,NewYork)就是純粹派攝影中的佳作(圖1-49),照片內容自然、樸實無華,毫無造作之感。圖1一49紐約華爾街/保羅·斯特蘭德/1915圖1-50卡爾·桑德伯格/愛德華·斯泰肯/1936

再如美國攝影家愛德華·斯泰肯的《卡爾·桑德伯格》(CarlSandburg),則是用多次曝光的手法。打破了單幅作品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在一幅畫面中細致地刻畫了詩人情緒的轉換,影調的組合和構圖的變化極具韻律感(圖1-50)。從某個角度說,純粹派攝影的一些主張和創作是形式主義和自然主義的“混血兒”,后來則演變成新客觀主義。該流派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們對攝影特性和表現技巧的探索和研究。歷史上真正標志著純粹派攝影成熟的是F/64攝影團體的出現。1932年,美國舊金山一批年輕的攝影師,包括安塞爾·亞當斯(AnselAdams)、伊莫金·坎寧安(ImogenCunningham),約翰·保羅·愛德華茲(JohnPaulEdwards)、維拉德·范·戴克(WillardVanDyke)和愛德華·韋斯頓(EdwardWeston)等,組織成立了F/64攝影團體。F/64是指在大畫幅相機上設置小光圈,以獲得最大景深,使拍出的照片的前景與背景一樣均勻、清晰。當時光圈的表示方式是用斜線,如f/22,f/640(圖1一51、圖1-52)圖1-47海牙準備會議/埃利克·沙樂門圖1-51美國冰川國家公園葉子特寫/安塞爾·亞當斯/1942圖1-52辣椒30號/愛德華·韋斯頓/1930TITLE

七、新客觀主義攝影新客觀主義(NeueSachlichkeit/NewObjectivity)攝影是20世紀20年代出現的一種攝影流派,常被稱為新即物主義攝影或新現實主義攝影。德語neuesachlichkeit有新現實主義和新客觀性之意。新客觀主義攝影流派以平凡的題材表現形式美,以樸實的攝影手法營造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該流派的藝術特點是,在常見的事物中尋求美,運用近攝、特寫等手法把被攝對象從整體中分離出來,突出地表現被攝對象的某一細部。精確、如實地刻畫它的表面結構,從而達到炫人眼目的視覺效果。它不考慮藝術的本質在于提示對象的本質,因而其美學思想屬于自然主義范疇。例如,德國攝影師阿爾伯特·蘭格·帕邱在1923年拍攝的《火車頭的回轉軸》就是運用近攝手法表現了火車頭回轉軸運轉時的狀態。由于畫面摒棄了除拍攝主體之外的其他細部,因而給予觀者以強烈的視覺印象。圖1一53毛地黃/阿爾伯特·蘭格·帕邱/1922保羅·斯特蘭德是新客觀主義攝影的理論先驅,他對即物主義藝術特征作了如下規定:“新即物主義乃是攝影的本質,并且也是攝影的產物和界限。”他認為攝影對生命的表現力極強,而且需要正確觀察事物的眼睛,不能依靠敷衍的過程和操作方法,而必須運用純凈的攝影術才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新客觀主義攝影的先驅是尤金·阿杰特和愛德華·斯泰肯,實際創始者是阿爾伯特·蘭格·帕邱。阿爾伯特·蘭格·帕邱反對攝影依賴于繪畫,他強調攝影藝術必須依靠攝影的自身特性,認為攝影的審美價值隱藏在自身的特性里,只有充分發揮攝影的自身特性才能創造出美。他說:“讓繪畫歸于繪畫,攝影歸于攝影。我們應著眼于攝影本身去獨立地創作,這些作品因其獨特的攝影特質而長存,無須借鑒繪畫等藝術形式。”新客觀主義攝影{幣的功績是促使人們對攝影的自身特性進行研究和探索,把攝影從審美性的虛幻世界拉回到現實生活中來。因為該流派極度強調對細部物質表面結構的表現,所以為后來的抽象主義攝影提供了萌發的土壤。(圖1一53)圖1一5斗卡爾·布勞斯菲爾德作品

1925年前后,由于出現了大口徑的小型照相機,新客觀主義攝影的表現領域有了新的發展。產生了不少人像作品以及反映社會生活和自然風光的作品。新客觀主義攝影的著名攝影師卡爾·布勞斯菲爾德(KarlBlossfeldt)用了30年時間創作完成了攝影作品集《自然的藝術形態》(圖仁54)。該作品集展示了植物的葉、莖和根等構成的自然形態之美。另外,德國攝影師伯恩·貝歇夫婦(BerndandHillaBecher)因拍攝工業建筑的照片而出名。(圖1-55)圖1一55氣罐/伯恩·貝歇夫婦/1983-1992TITLE

八、紀實攝影紀實攝影(DocumentaryPhotography)由1935年美國經濟學家羅依·斯特萊克(RoyStryker)提出。就攝影而言,最先使用“紀實”一詞的是20世紀初的法國攝影師。“紀實”源于拉丁文docere,意思是教導。紀實攝影的功能不止于傳達信息,還向觀者揭露真相并使觀者深刻認知社會的某個層面。1940年,美國紀實攝影師多蘿西婭·蘭格(DorotheaLange)為英文DocumentaryPhotography確定了理論意涵。多蘿西婭·蘭格認為“紀實攝影反映現在,并為將來作影像實證”“紀實攝影反映的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紀實攝影主要記錄人的活動,描繪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制度、習俗,并揭示影響人類行為的生活方式”“紀實攝影不僅需要專業工作者參加,而且還需要廣泛的業余攝影愛好者參與”。圖1-56童工的一組照片/劉易斯·海因雅各布·里斯(JacobRiis)被認為是最早運用攝影改造社會現實的紀實攝影師,劉易斯·海因(LewisHine)則通過紀實攝影喚起社會的良知。劉易斯·海因之前是一個自由攝影者,為一份有關社會改革的雜志攝影。1908年,劉易斯·海因成為美國童工委員會(NationalChild匕aborCommittee,NC匕C)的攝影師。到1910年,他記錄了很多童工的艱苦生活,并以此支援美國童工委員會,向政府控訴童工的問題。(圖1-56)TITLE

20世紀30年代,美國農業安全局(FarmSecurityAdministration,FSA)為調查農業大蕭條的情況,雇用許多優秀攝影師深入美國鄉間,拍攝農民的生活和農業地理形態。這項活動被稱為FSA計劃,歷時7年。共拍攝了20多萬張照片。這些照片全面、細致地反映了經濟簫條時期美國社會的現狀,留下了極其珍貴的史料。FSA計劃是以政府為中心,有組織、有計劃地長期展開的一項運動,具有深遠的意義。該項計劃中的攝影師有沃克·埃文斯(WalkerEvans)、多蘿西婭·蘭格、羅塞爾·李(Russell匕ee)、約翰·瓦尚(JohnVachon)、瑪麗恩·普斯特·沃爾科特(MarionPostWolcott)等。TITLE

1985年,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碩士生斯蒂芬尼·安·克萊恩在《紀實攝影的新定義》中提出:

紀實攝影是由技藝高超且富有獻身精神的攝影家以任何畫幅的照相機拍攝的系列照片。它能抓取人類狀況的現實本質,展現生活條件,無論是好是壞。紀實攝影是對被研究社會狀況的視覺描寫。其中流露出拍攝者的關切,并表明可能需要做出哪些改變。紀實攝影是解釋人與環境、人與社會活動之間相互關系的解說性照片。”中文“紀實攝影”概念的創始人是王惠敏。1984年,該詞初見于《國際攝影》雜志,當時的編輯王惠敏臨時為國外某一種攝影樣式進行了命名。在20世紀80年代,這個對應英文documentaryphotography的概念很快就在國內作為一個有特指而沒有確切定義的孤立存在的概念被普遍使用開來。圖1-57移民母親(Migrantllilother)/多蘿西婭·蘭格紀實攝影是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攝影師秉承人道主義精神和良善準則,以無比的毅力甚至是獻身精神深入人類的生存實際,在真正地了解并尊重被攝對象的基礎上,不虛構、不粉飾、不夸張,大多以抓拍的方式再現的真實的情景。紀實攝影作品無論是美好還是丑陋,其目的都在于表現一個真實的世界,并引起人們的關注。喚醒社會的良知,同時記錄特有的文化,為后世留下寶貴的歷史財富。(圖1一57)圖1一5斗卡爾·布勞斯菲爾德作品1924年徠卡小型照相機誕生,1936年《生活》雜志出版發行,1947年馬格南圖片社成立,它們為紀實攝影提供了方便的攝影器材和廣闊的傳播途徑。此后,紀實攝影迎來了發展的高峰期,相繼出現了阿爾弗雷特·艾森斯塔特、亨利·卡蒂埃一布列松、羅伯特·卡帕、尤金·史密斯和溫納·畢肖夫等紀實攝影師。他們以不同的視角途釋著各自所處的現實社會環境,拍攝出一批震驚世界、震撼人們心靈的紀實攝影作品。(圖1一58)TITLE

九、抽象攝影抽象攝影(AbstractPhotography)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出現的攝影流派。抽象攝影藝術的本質是感情宣泄,將點、線、面、影調和色彩等抽象符號以某種方式組合來表達感情。抽象攝影師認為具象向抽象轉化是一種藝術上的升華,否定造型藝術是以可審視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生活、表現藝術家審美感受的這一基本特性,宣稱要把攝影“從攝影里解放出來”。初期。抽象攝影師用無底放大法省略被攝對象的細部紋理和豐富影調,將照片制作成僅表現其形狀的“圖畫”;后來發展到或運用光線,或剪輯集錦,或中途曝光,或拍攝時震動照相機,使被輯集錦,或中途曝光,或拍攝時震動照相機,使被攝對象的形象在底片中的結象模糊,或多次曝光使之重影,直到改變畫面的表面結構,改變被攝對象的原有形態和空間結構,力圖使用所謂的形式、色彩和肌理的“絕對抽象的語言”,使被攝對象轉變成某種不能辨認為何物的線條、斑點和形狀的結合體。以表現藝術家奉為圭桌的所謂“人類最真實、最有本質力量的潛意識世界”。該流派認為在作品中被攝對象只不過是被藝術家借來隨心所欲地產生表現自身想象和個性“旋律”的音符。圖1-59阿爾文·蘭頓·科伯恩作品抽象攝影的發初者為約翰·威廉·德雷拍(JohnWilliamDraper),最初其作品畫面仍保持一定程度的可辨認性。至1917年,攝影師阿爾文·蘭頓·科伯恩(Alvin匕angdonCoburn)用木片和透明玻璃碎片拍攝的《波爾多畫報》已完全不可辨認了(圖1一59)。隨后若干年間,攝影師們不斷嘗試這一表現手法。拉茲洛.莫霍利.納吉和美國攝影師曼.雷等人擴大了抽象攝影的表現范圍,豐富了攝影藝術的語言,建立了自己的藝術體系,并使其風行于歐美。該流派的代表人物,除上述已提及的,還有威廉·克萊因(WilliamKlein)和沃爾夫岡·蒂爾曼斯(WolfgangTillmans)等。TITLE

十、達達主義攝影“與傳統和理性對立,宣稱與美學無緣,通過暗房、拼接等技巧構筑作品”的達達主義(Dadaism)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于歐洲的一種文藝思想。“達達”原為法國兒童語言中小馬或玩具馬的不連貫語匯。因為達達主義藝術家在創作中否定理性和傳統文化,宣稱藝術和美學無緣,主張“棄繪畫和所有審美要求”,崇尚虛無,使創作近乎戲謔,因而人們把該藝術流派稱為達達派。在這種藝術思潮的影響下,攝影藝術領域中也產生了達達主義攝影。圖1-60菲利普·哈爾斯曼作品

圖1-61日內瓦精神(TheMeanngofGeneva)約翰·哈特菲爾德TITLE

十一、超現實主義攝影超現實主義攝影(SurrealisminPhotography)是興起于20世紀30年代的一種形式主義的攝影流派。這一流派的攝影師刻意表現的對象是人類的下意識活動、偶然的靈感、心理的變態和夢幻,以剪刀、膠水、暗房技術作為主要手段,在作品畫面上將影像加以堆砌、拼湊、改組,任意地夸張、變形,創造出一種現實和臆想、具體和抽象之間的超現實的藝術境界。圖1-62奧黛麗·赫本/安格斯·麥克貝恩

圖1-63赫爾伯特·巴耶作品圖1-64莫里斯·塔波特(IVlauriceTabard)作品

圖1-65威廉·威格曼作品

十二、主觀主義攝影主觀主義攝影(SubjectivePhotography)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形成的比抽象攝影更為抽象的攝影藝術流派,又被稱為戰后派,它是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在攝影藝術領域中的反映。該流派認為攝影是人格化、人性化的藝術,畫面中的影像不論是具象的還是抽象的,都不過是自我表現的形式而已,是攝影師的感覺、意識和情緒。

主觀主義攝影的創始人是德國攝影師奧特·斯坦內特(OttoSteinert)。他認為:“攝影本來具有發揮自己能力的寬闊領域,也具有高度的主觀能動作用,但目前卻成了一種機械的寫實主義。”于是他提出了攝影藝術主觀化的藝術思想,極力主張攝影藝術的終極應是提示攝影師自身的某些朦朧意念,以及表現不可言傳的內心狀態和下意識活動。“主觀主義攝影是人格化、個性化的攝影”。這便是該流派的藝術綱領。主觀主義攝影藝術家極度強調自己的創造個性,蔑視一切已有的藝術法則和審美標準。該流派理論家表示“主觀主義攝影不僅是一種試驗性的圖像藝術,更是一種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創造性藝術,可以任意使用技術手段去創造照片”。

主觀王義攝影的特點如下:(1)畫面有具象和油象兩種,不論何種造型形式,自我意念的表現是其最終目的,畫面中的一切只不過是攝影師表現自我的載體而已。(2)充分利用鏡頭的透視特性,把被攝對象從現實中剝離出來并移到畫面中去,即,使用鏡頭的某些光學性能把客觀的物體加以改造,使之成為意念的物化體,從而在畫面中組合創造出自己的世界。這世界往往是荒誕、神秘的,或者是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的。(3)利用近攝手段清晰而又有力地強化和突出表現物體的某一細部形態。(4)運用暗房技法,簡化被攝對象原有的豐富影調,將自然、平凡的關系轉換成強烈的視覺關系。(5)利用曝光手段(如多次曝光、連續閃光),將被攝對象從時間概念中分離出來,能動地把時間概念和空間位置加以調換。

圖1-66對等物/阿爾弗萊德·斯蒂格利茲/1930

圖1-67兩個迭代的功率點(負片垂直翻轉第一版和第二版)/米諾·懷特/1970

十三、后現代主義攝影關于后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一種說法是以時間來界定,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分水嶺,20世紀初至20世紀40年代出現的藝術流派(除寫實主義藝術外)被統稱為現代主義藝術,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出現的藝術流派則被稱為后現代主義藝術。對于后現代主義藝術思想的特征,英國藝術史論家愛德華·盧西·史密斯(Edward匕ucieSmith)曾作出以下概括:“從極端的自我性轉向相對的客觀性,作品從幾乎是徒手制作轉變成大量生產,從對于工業科技的敵視轉為對它產生興趣并探討其各種可能性。”另一種說法則認為后現代主義藝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文藝運動,而是對具有反現代派藝術觀念、創作理念及創作方法,主張藝術與科技革命時代新成果結合的大眾藝術流派的統稱。圖1一68羅伯特·梅普勒索普作品圖1一69辛迪·謝爾曼作品圖1-70森村泰昌作品

十四、寫實主義攝影

寫實主義攝影(RealisticPhotography)是一種發揮攝影紀實特性的流派,在審美價值上往往是認識作用和教育作用大于審美作用,感召性和見證性多于欣賞性。圖1-71英國水晶宮/菲利普·亨利·德拉莫特/1853圖1-72通敵的法國女人被剃光頭游街/羅伯特·卡帕THANKS第二章攝影器材TITLE

知識縱觀:第一節影像工具第二節照相機的種類和性能第三節照相機的鏡頭第四節光圈、快門與景深第五節照相機的其他配件第六節照相機的選購、使用及維護保養TITLE

學習要點及目標:1.了解攝影的主要器材。2.了解照相機的類型、發展與演變。3.理解光圈、快門和景深在攝影中的作用。4.掌握正確使用、維修和保養照相機的方法。案例導入圖2-1阿波羅登月計戈l{中使用的哈蘇500EL電子相機(Hasselblad500ELelectriccamera

TITLE

第一節影像工具

一、相機的歷史

照相機簡稱相機,是攝影器材中的主體,是一種利用光學成像原理形成并記錄影像的設備,其余的則是附件或配件。很多可以記錄影像的設備都具備照相機的特征,如醫學成像設備和天文觀測設備等。最早的照相機的結構十分簡單,僅包括暗箱、鏡頭和感光材料。現代照相機的結構比較復雜,具有鏡頭、光圈、快門、取景、測距、測光、輸片、計數、自拍、對焦、變焦、閃光同步等系統,是一種結合了光學、精密機械、電子和化學等技術的精密裝置。圖2-2小孔成像最早有關相機成像原理的記錄出現于大約公元前4世紀。墨子所著《墨經》中已有針孔成像(pinholeTITLE

直到1822年,法國人尼埃普斯才在感光材料上創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但這張照片的曝光時間達到了14個小時。而且成像并不清晰。1826年,他又在涂有感光性瀝青的錫基底版上完成了通過暗箱拍攝的第一張照片。1839年,法國人達蓋爾發明了第一臺實用的銀版照相機。它是由兩個互相連接的木箱組成。將一個木箱插入另一個木箱中進行調焦,用鏡頭蓋作為快門來控制曝光時間。雖然這臺相機的曝光時間長達30分鐘,但能拍攝出清晰的圖像。TITLE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臺全金屬機身的相機。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支由數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對孔徑為1:3.4的攝影鏡頭。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可搖150“的轉機。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0年,英國的薩頓設計出帶有可轉動的反光鏡取景器的原始的單鏡頭反光相機(以下簡稱為單反相機)。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1862年,法國的德特里把兩臺照相機疊在一起,一臺用于取景,另一臺用于照相,構成了雙鏡頭相機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國的貝克制成了雙鏡頭的反光照相機。

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一一柔軟、可卷繞的膠卷(rollfilm),這是感光材料的一次巨大飛躍。同年。柯達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使用可更換膠卷的可攜式方箱相機。該相機當時的廣告語是“你來按快門,剩下的交給我們”(Youpressthebutton,wedotherest。該相機一經推出便受到公眾的歡迎,并得到了廣泛使用。(圖2-3,圖2-4)圖2-3柯達公司可更換膠卷的可攜式方箱相機廣告一/1888圖2-4柯達公司可更換膠卷的可攜式方箱相機廣告二/1888

1900年,第一臺盒式裝卷袖珍相機(pocketcamera)開始批量生產。1906年,美國人喬治·希拉斯首次在攝影中使用了閃光燈。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OskarBarnacle)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臺135相機,他被譽為“徠卡之父”。(圖2-5)1949年,第一臺五棱鏡單反相機ContaxS面世。(圖2-6)圖2-5徠卡原型照相機(L一r-Leica-camera)/1913圖2-6第一臺五棱鏡單反相機ContaxS/1949

1975年,寶麗來推出了80彩包即時成像相機。(圖2-7)2000年,尼康D1誕生,這是第一臺應用于新聞和體育攝影的數碼單反相機。(圖2-8)2010年前后,內置高性能攝像頭的智能手機(smartphone)開始在全球范圍內流行,相機的隨身攜帶成為了可能。(圖2-9)圖2-7寶麗來80彩包即時成像相機/1975圖2-8尼康D1/2000圖2-9內置高性能攝像頭的智能手機TITLE

二、傳統相機

傳統相機也被稱為膠片相機(filmcamera)或底片相機。簡單地說,傳統相機就是一個密閉、不透光的盒子。照相機是用感光膠片將景物拍攝下來的攝影器材。在圖像獲取方面,膠片相機使用銀鹽(主要是澳化銀)感光材料附著在塑料片上作為載體,拍攝后的膠卷要經過沖洗才能得到照片,在拍攝過程中無法知道拍攝效果的好壞,而且不能對拍攝的照片進行刪除和修改等操作。(圖2-12)圖2-12傳統相機膠卷TITLE

三、數碼相機

數碼相機的英文全稱為DigitalStillCamera(DSC),簡稱為DigitalCamera(DC),又被稱為數字式相機。數碼相機是一種利用電子傳感器把光學影像轉換成電子數據的照相機。與普通照相機在膠卷上利用澳化銀的化學變化來記錄影像的原理不同,數碼相機的影像傳感器是一種光感應式的電荷藕合器件(ChargeCoupledDevice,CCD)或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CMOS),在將圖像傳輸到計算機前,通常會先將其儲存在數碼存儲設備(存儲卡)中。數碼相機影像傳感器的缺點是,如果照片未能妥善保存及備份,無意間刪除或丟失,原始照片將無法恢復。(圖2-13)圖2-13數碼相機影像傳感器TITLE

第二節照相機的種類和性能一、按成像媒介性質分類(1)月交片相機。膠片相機通過鏡頭成像并應用化學感光膠片為媒介來記錄影像。圖2一14膠片相機TITLE

(2)數碼相機。數碼相機利用電荷藕合器件和數字儲存裝置來記錄影像。(圖2-15)(3)寶麗來相機。寶麗來相機又被稱為一次成像相機。是將影像直接感光在特種相紙上,在一分鐘內得到實物照片的相機。圖2一15數碼相機TITLE

二、按使用的膠片和畫幅尺寸分類膠片相機按使用的膠片和畫幅尺寸可分為散片用照相機(照相館和印刷單位使用)、135照相機(35mm照相機)、110照相機、126照相機、中畫幅(mediumformat)照相機、大畫幅(largeformat)照相機、APS相機(APS的英文全稱為advancedphotosystem,意思為高級攝影系統,APS相機是數碼相機普及前的一種過渡產品)、微型相機等。圖2-16騎士大幅照相機(Horseman4x5WoodmanWoodfieldcamera)大畫幅照相機通常指4inX5in,5inX7in,以及8inX10in的膠片機背取景式大型相機,有單軌和雙軌兩種。大畫幅照相機又被稱為技術相機(technicalcamera)或大底相機(fieldcamera)。(圖2-16)TITLE

三、按取景方式分類照相機的取景方式取決于取景器。照相機的取景器可分為同軸取景器和旁軸取景器。同軸取景器的取景與成像在同一光學主軸上,采用同軸取景器的照相機被稱為單反相機。旁軸取景器一般擁有獨立的取景物鏡和目鏡。它的取景光學主軸位于鏡頭光學軸旁邊,并且彼此平行。四、按快門形式分類照相機按快門可分為鏡頭快門照相機(又被稱為中心快門照相機)、焦平面快門照相機、程序快門照相機等。

五、按相機具有的功能和技術特性分類照相機按具有的功能和技術特性可分為自動調焦照相機、電測光手控曝光照相機、電測光自動曝光照相機等。此外,還有快門優先式、光圈優先式、程序控制式、雙優先式照相機,電動卷片(自動卷片、倒片)照相機,自動對焦照相機,日期后背照相機,內置閃光燈照相機等。六、按操作功能分類照相機按操作功能可分為全手動照相機和全自動照相機。

第三節照相機的鏡頭一、相機鏡頭的結構照相機鏡頭的結構發展經歷了很多階段。最初是屋拉斯頓風景鏡頭(Wollastonlandscapelens),而后又經歷了消色差鏡頭、匹茲伐人像鏡頭、斯坦赫·帕里斯科普鏡頭、雙消色差鏡頭、哥爾茲·達格鏡頭、科克鏡頭、海利亞鏡頭、松納鏡頭、貝奧岡鏡頭和雙高斯鏡頭等。它們的主要差別在于組數、片數(圖2-10,圖2-21)。例如,握拉斯頓風景鏡頭是攝影鏡頭史上的第一款攝影鏡頭,1組」片,1812年由英國物理學家威廉·海德·握拉斯頓(WilliamHydeWollaston)發明,其典型特征是鏡頭透鏡呈彎月形狀,被稱為彎月透鏡(meniscuslens)01896年德國卡爾·蔡司光學公司的PaulRudolph設計的著名的雙高斯鏡頭為4組6片,被命名為普蘭納(Planar)鏡頭(改進型的雙高斯鏡頭是6組7片),這種對稱性結構很好地校正了各類像差,且口徑較大,故應用廣泛。

圖2-20渥拉斯頓風景鏡頭和雙高斯鏡頭的比較圖2-21鏡頭內部結構示意

二、相機鏡頭的分類鏡頭是相機最重要的組成部件之一,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拍攝成像的質量;同時,鏡頭也是劃分相機種類和檔次的一個最為重要的標準。(一)按焦距是否固定分類鏡頭按焦距是否固定可分為定焦鏡頭(primelens)和變焦鏡頭(zoomlens)兩大類。1.定焦鏡頭定焦鏡頭的焦距固定、不可變。成像質量好,鏡頭造價相對較低,但對不同類型的被攝對象進行拍攝時。有可能需要更換相應的定焦鏡頭,從而造成使用不便。常見的135相機定焦鏡頭有15mm魚眼鏡頭、35mm超光焦鏡頭、50mm標準鏡頭、200mm長焦距鏡頭等。(圖2-23)圖2-23定焦鏡頭

2.變焦鏡頭變焦鏡頭的焦距在一定范圍內可變,技術要求高。成本較高。對不同類型的被攝對象進行拍攝時使用方便。常見的變焦鏡頭有24-70mm的變焦鏡頭、70-300mm的變焦鏡頭、70-200mm的變焦鏡頭等(圖2-24)。在鏡頭外觀上,定焦鏡頭和變焦鏡頭存在明顯的差異。定焦鏡頭只有對焦環(控制清晰度的裝置);而變焦鏡頭除了有一個對焦環外,還有一個變焦環(控制視角。即推拉裝置)。圖2-23變焦鏡頭

3.微距鏡頭微距鏡頭是一種特殊鏡頭。主要被用于拍攝十分細微的物象,如花卉、昆蟲等。為了對距離極近的被攝對象也能正確對焦,微距鏡頭通常被設計為能夠拉伸得很長,以使光學中心盡可能遠離感光元件;同時,在鏡片組的設計上也必須注重近距離下的變形與色差等的控制。大多數微距鏡頭的焦距都大于標準鏡頭,可以被歸類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