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東北三校高三第一次聯考文綜歷史試卷1.公元前124年,漢武帝根據董仲舒建議興太學,正式弟子五十名,又增設無定額的旁聽生,由郡國選擇“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里,出入不悖”的少年充當。正式弟子和旁聽生均每年考試一次,合格的按等第任用。這表明當時A.儒家思想發展成為官方哲學B.官員選拔標準更側重考試成績C.學校教育與用人選官相結合D.打破了貴族子弟世代為官局面2.“夫農勞于作,劇于病,愛其谷甚于生也,不得已而糶者,則有由焉:小則具服器,大則營婚喪;公有賦役之令,私有稱貸之責。故一谷始熟,腰鐮未解,而日輸于市焉”。這表明宋代A.農民生活貧困B.土地兼并嚴重C.賦稅負擔沉重D.商品經濟活躍3.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曾經把子午線從世界地圖中央向西移動170度,使中國正好出現在《坤輿萬國全圖》的中央。他這樣做A.迎合了統治者“天朝上國”的心理B.打破了中國傳統“天圓地方”觀念C.大大開拓了中國知識分子眼界D.改變了中國人觀察世界的角度4.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對一學者做過如下評價“所以能在清代學術界占重要位置,第一,在他做學問的方法,給后人許多模范;第二,在他所做學問的種類,替后人開出路來。”材料中梁啟超褒獎的學者是A.李贄B.王夫之C.黃宗羲D.顧炎武5.蔣廷黻在《半新不舊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鴉片戰爭失敗的根本理由是我們的落伍……從民族的歷史看,鴉片戰爭的軍事失敗還不是民族致命傷。失敗后還不明了失敗的理由,力圖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傷。”這反映了作者A.尋求解讀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理由B.探索近代中國挽救民族危機的正確途徑C.論證民族國家應從戰爭中學會戰爭D.強調鴉片戰爭在中國近代歷史中的地位6.20世紀40年代上海的英文刊物《密勒士評論報》曾寫到:“(中國)內戰戰場的真正分界,是在這樣兩種不同的地區中間:一種是農民給自己種地,另一種是農民給地主種地”,這“不但決定國共兩黨的前途,而且將決定這個國家的命運”。此處強調的是A.土地政策的重要性B.農業發展的必要性C.內戰勝利的可能性D.國家前途的預見性7.1978年5月2日到6月6日,在國務院副總理谷牧的帶領下,一個由包括6個部級干部在內的20名成員組成的考察團出訪了瑞士、聯邦德國、丹麥和比利時等歐洲國家,這是新中國成立后首次向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派出國家級政府經濟代表團。對這次出訪理解正確的是A.中國外交開始打破意識形態限制B.出訪有利于突破傳統思想的束縛C.出訪否定了“兩個凡是”錯誤方針D.中國同歐盟國家建立了良好關系8.《查士丁尼法學總論》中規定:原告與被告就某物發生爭執,原告所提起的是對物的訴訟。例如某人占有一有形體物,鐵提肯定這物是他的,而占有人主張他是所有人。鐵提既然主張物是他的,所以這是對物的訴訟。這說明羅馬法中A.體現了物權的法定主義原則B.物權與債權轉化是客觀規律C.所有權與占有權的性質相同D.占有人對物的權利倍受保護9.梁家麟《基督教會史略》中寫道:一般的更正教(指新教)傳統認為,宗教改革是使“基督教信仰回復它原來的單純與直接的狀態,將人與上帝之間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閡除去”。最早努力“將人與上帝之間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閡除去”的是A.但丁B.馬丁·路德C.加爾文D.達·芬奇10.羅榮渠著《現代化新論》中說:“英法美能夠率先開始工業化,主要原因是從它們的傳統社會內部自發地產生了推動工業化的因素,其特征是通過自由市場的杠桿作用,推動了工業化,形成了內生型的自由主義工業化模式。”自由主義經濟發展模式A.發揮宏觀調控對經濟調節作用B.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其喪失統治地位C.促進西方社會壟斷時代的到來D.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將其徹底廢除11.2009年7月7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俄羅斯新經濟學院畢業典禮的演講中說:“對于以往相互抗衡的對手而言,相互建立持久的伙伴關系有很大的困難,改變我們的政府和官僚機構數十年來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習慣勢力,任務也十分艱巨。”這說明A.冷戰思維依然存在B.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流C.美俄關系走向緩和D.美國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12.德國哲學家李凱爾特說:“歷史主要是研究人的,但是在人的生活中,并不是一切事物都對歷史具有同樣意義……只有價值聯系才使我們重視此一事件而忽視彼一事件……假使沒有這種價值聯系,那么我們對人類歷史生活中的個別差別,將像對海上的波浪或風中的樹葉那樣漠不關心。”對此理解正確是A.歷史研究應以個人的活動為核心B.歷史研究側重事件對事件的價值聯系C.歷史是探索發現孤立的個別事件D.歷史研究是人對價值判斷的主觀體現13.美國在中國的形象,是指一定時期內中國的精英階層和社會公眾對美國的整體印象,中國人對于美國的認識也是不斷變化的。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人物出處觀點張之洞《勸學篇·正權》考外洋民權之說所由來,其意不過曰國有議院,民間可以發公論、達眾情而已,但欲民申其情,非欲民攬其權。譯者變其文曰“民權”,誤矣。“美國人來華者,自言其國議院公舉之弊,下扶私,上偏徇,深以為患。華人之稱羨者,皆不加深考之談耳”。近日摭拾西說者甚至謂人人有自主之權,益為怪妄。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美國是新世界之老共和國,吾為舊世界之新共和國……但美國為先進文明國,事事皆為我國之典范。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美國確實有科學,有技術,可惜抓在資本家手里,不抓在人民手里,其用處就是對內剝削和壓迫,對外侵略和殺人,美國也有“民主政治”,可惜只是資產階級一個階級的獨裁統治的別名。美國有很多錢,可惜只愿意送給極端腐敗的蔣介石反動派。材料二
1993年夏季,美國根據莫須有的情報,在公海上攔截中國的“銀河”號商船,并進行檢查,從而引起中國公眾的極大憤慨。隨后美國國會的議員們以中國人權狀況惡化為由,阻撓中國申辦2000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再次點燃了中國人的反美情緒。這兩起事件導致了中國公眾心目中的美國形象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直到海灣戰爭后,中國人還認為美國在國際事務中是一個主持正義和敢于負責任的國家。但美國現在在他們眼中,已經變成了一個在世界上橫行霸道、為所欲為的國家。
——摘自牛軍《后冷戰時期中國人對美國的看法與思考》
材料三
中國人在認識西方時,有一種獨特的“師生情節”,即中國人真誠地將西方發達國家當作自己的先生,認真地討教和學習,可是在歷經坎坷以后終于發現,“先生總是欺負學生”。
——摘自牛軍《后冷戰時期中國人對美國的看法與思考》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不同時期中國人對美國的認識并分析其原因。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材料三的認識。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合院是由東、西、南、北四面房子圍合起來形成的內院式住宅。內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嚴格的,所謂“北屋為尊,兩廂次之”,位置優越顯赫的正房,都要給家長居住。東西兩側的臥室也有尊卑之分,東側為尊,正室居住,西側為卑,偏房居住,而西廂房的高度及寬度,都比東廂略矮小。
材料二
圖1為北京四合院平面結構圖,四合院始于12世紀,是中國傳統居住建筑的典范。圖2為2012年開盤的深圳某樓盤戶型結構圖。
圖1
圖2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從戶型結構變化的角度,對古今中國人住宅觀進行比較。15.【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朱元璋政權自至正二十七年十月發動北伐,迅速取得勝利,不足兩年時間,中原、華北、西北等大片地區,均為明軍占據。但是隨著明軍戰線不斷延伸,補給線日益拉長。洪武四年二月,大同衛都指揮使上書稱:“大同地邊沙漠,元季孛羅帖木兒,擴廓帖木兒等亂兵殺掠,城市空虛,土地荒殘,累年租稅不入。軍士糧餉欲于山東轉運,則道里險遠,民力艱難。”,正是基于這種狀況,山西行省提出采用開中法。開中法是指政府召鹽商赴指定地點上納糧草,再根據其上納地點及數量,酬之以相應的官鹽。這里的“中”有著認購的含意,政府開示納糧地點與所酬鹽數,出榜召商,稱之為“開中”;鹽商接受政府條件,自報納糧數量,稱之為“報中”。
表3洪武朝全國開中法實施情況表時間奏請單位納糧倉中納則例洪武三年山西行省大同每引米l石洪武四年中書省延安、寧夏等每引米7斗洪武八年產西磚耀桂林每引米2石3斗洪武十九年云南布政使金齒每引米1斗洪武二十年戶部畢節(貴州)每引米3斗洪武二十二年北平行都指揮使大寧每引米5斗洪武二十九年戶部桂林每引米1石——摘編自孫晉浩《開中法的實施及其影響等》
(1)根據材料,概括指出開中法實施的背景和特點。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開中法的作用。。16.【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
材料
歐洲工業革命之前有思想革命。文藝復興與啟蒙,都走在憲政和民主運動的前頭。近代中國的啟蒙是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發生在清末憲政與辛亥革命之后。歐洲的民主進程,先提出個人解放、自由平等與人的價值,然后提出開設議院的主張。近代中國民主思想發展過程則是一開始就從政治制度著手,先提出立憲議會主張,然后鼓吹自由平等與個人解放。因此,近代中國民主運動沒有帶來歐式的自由平等與個人解放。
清末,改良派倡導的是民權不是民主……梁啟超也刻意分辨民權、民主之別。梁氏的新民說,乃是公民的意思。公民為國家服務,主要不是為爭取個人自由與利益……民族資產階級革命領袖孫中山,提倡的也非個人的自由平等。三民主義里面只有民權主義,沒有民主主義。這個不是語意學上的問題。盡管孫中山說民權是基于法國革命的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可是他提倡的是國家自由,反對個人自由,因為,他認為中國人已經太自由了,變成了一盤散沙。他主張國家平等,可是他不相信人類有平等,因為自然界就是沒有平等的……孫中山給人民選舉、罷免、創制和復決四個基本政治權,可是人民的主權是由國家行使的。
——摘自馮兆基《民國時期中國民主的構想》
(1)依據材料,概括指出中國近代與17、18世紀歐洲相比,民主憲政運動發展有何不同。
(2)依據材料,分析孫中山不提倡個人自由平等的原因。17.【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材料
下圖是1945年以來,德國版圖變化示意圖。
(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德國版圖變化的原因。
(2)談談你對德國版圖變化的認識。18.【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博爾濟吉特·琦善(1790年—1854年)鴉片戰爭期間接替林則徐擔任兩廣總督,處理與英國有關事務。后人對于琦善的評價呈現多元化。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琦善與鴉片戰爭的關系,在軍事方面,無可稱贊,亦無可責備。在外交方面,他實在是遠超時人,因為他審察中外強弱的形勢和權衡利害的輕重,遠在時人之上。
——摘自蔣廷黻《琦善與鴉片戰爭》(1931年)
材料二
當時人的描述和后來研究者給琦善羅列的四大罪名是:一、主張弛禁,成為清王朝內部弛禁派的首領,破壞禁煙。二、英艦隊到達大沽口外時,乘機打擊禁煙領袖林則徐,主張投降。三、主持廣東中英談判期間,不事戰守,虎門危急時又拒不派援,致使戰事失敗,關天培戰死。四、私自割讓香港予英國。核心就是:賣國罪名。
——摘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潰》
材料三
蔣廷黻研究琦善,其目的是研究近代中國應采取怎樣的政策對付帝國主義的侵略。肯定琦善,是為了借此抒發自己心中的一個信念:帝國主義這種現象是“國際積勢”導致的,要真正戰勝帝國主義,方法不是除了抵抗,什么建設也不做,而是應該了解這種“積勢”,并利用它去尋找中國的出路。
——摘自蔡樂蘇、尹媛萍《反抗帝國主義的另一條道路:論蔣廷黻的琦善研究》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作者對琦善的態度及其依據。
(2)根據材料三,分析蔣廷黻研究琦善的原因。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談一談影響歷史人物評價的因素有哪些?參考答案由系統自動生成,請仔細校對后酌情使用參考答案1.C[※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依據所學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分析題干,漢武帝興辦太學,正式弟子和旁聽生均每年考試一次,合格的按等第任用。這體現了漢武帝把用人選官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思想,故選C。
考點: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漢武帝的重儒措施2.D[※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史料閱讀及史實再現能力。題干材料主要敘述了人們出售谷物的理由及益處,ABC三項在材料中均不能體現,故選D。
考點:古代中國的經濟·商業的發展·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3.A[※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歷史問題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利瑪竇為意大利傳教士于明朝萬歷年間來到中國,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把子午線從世界地圖中央向西移動170度,使中國正好出現在《坤輿萬國全圖》的中央,完全是為了迎合中國“天朝上國”的心理,其他三項均不符合史實,故選A。
考點: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和世界4.D[※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依據材料進行史實再現的能力。梁啟超強調該學者在清代學術界占重要位置的理由是做學問的方法及種類,據此可知是顧炎武,顧炎武倡導經世致用開了一代樸素學風的先河,故選D。
考點: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明清之際的儒學思想·顧炎武5.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依據所學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分析題干“鴉片戰爭的軍事失敗還不是民族致命傷。失敗后還不明了失敗的理由,力圖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傷。”作者強調了失敗后的改革和探索,故B項符合題意。
考點: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鴉片戰爭的影響6.A[※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依據所學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分析題干“一種是農民給自己種地,另一種是農民給地主種地”這表明中國內戰的本質在于土地私有的存廢,故A項符合題意。
考點: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解放戰爭7.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基本史實的再認和再現能力。A錯誤我國在20世紀70年代初九已經打破意識形態的限制了,C錯誤否定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是在1978年底,D錯誤歐盟是1993年才成立的,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向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派出國家級政府經濟代表團有利于突破傳統思想的束縛,故選B。
考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十一屆三中全會關于改革開放的決策·偉大的轉折8.A[※解析※]試題分析:《查士丁尼法學總論》中規定:原告與被告就某物發生爭執,原告所提起的是對物的訴訟。分析可知A符合題意。
考點: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羅馬法·《民法大全》9.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史料解讀及史實再現和再認能力。“將人與上帝之間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閡除去”是指人與上帝直接對話,據所學知是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故選B。
考點:西方人文精神的發展·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10.C[※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的史料解讀能力。“英法美能夠率先開始工業化,主要原因是從它們的傳統社會內部自發地產生了推動工業化的因素”是強調傳統社會內部自由主義推動了工業化,故C項符合題意。
考點: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工業革命·背景11.A[※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史料的閱讀及分析能力。依據“對于以往相互抗衡的對手而言,相互建立持久的伙伴關系有很大的困難,改變我們的政府和官僚機構數十年來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習慣勢力,任務也十分艱巨。”并結合所學知A項符合題意。
考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美蘇冷戰12.D[※解析※]試題分析:本題為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史料解讀能力。注意材料中關聯詞“只有”“假使”“那么”所表達的意義即可判斷D項符合題意。
考點:探索歷史的奧秘·歷史與歷史的重現·歷史研究中的價值判斷(課標外)13.(1)洋務運動時期:看到了美國民主共和制度弊端,抵制美國的共和制度。辛亥革命時期:學習并建立美國式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解放戰爭時期:抨擊美國扶蔣反共政策。90年代:反對美國的霸權主義。(每點2分,共8分)因素:國家利益的變化;(2分)國情的變化;(2分)對美國了解程度變化等(2分)
(2)認識觀點:美國是中國人追尋現代化進程中學習的榜樣之一,但因國家利益不同,中美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矛盾。(3分)(如果只答“我同意材料三的觀點”,或“我認為材料三的觀點是合理的”,只賦1分)
史實論證:中國以美國為師的史實:近代學習美國的民主思想(徐繼畬《瀛環志略》)與三權分立共和制度(辛亥革命、《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五取一,2分)美國“欺負”中國史實:簽訂《中美望廈條約》《中美天津條約》《辛丑條約》(三條約取一即可);扶蔣反共控制中國;冷戰時期(新中國成立后)對中國的敵視政策(或經濟封鎖、政治孤立、軍事遏制)。(三點取兩點,共4分)邏輯:1分(從辯證角度用史實論證)延展:當今世界全球化背景下,中美之間應發展合作,走雙贏之路。(2分)[※解析※]試題分析:
(1)第一小問可根據“表2中張之洞、孫中山、毛澤東的觀點”以及材料二中的“但美國現在在他們眼中,已經變成了一個在世界上橫行霸道、為所欲為的國家。”并結合所學可歸納洋務運動時期:看到了美國民主共和制度弊端,抵制美國的共和制度。辛亥革命時期:學習并建立美國式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解放戰爭時期:抨擊美國扶蔣反共政策。90年代:反對美國的霸權主義。第二小問可根據影響國家對政策的因素從國家利益的變化、國情的變化、對美國了解程度變化等角度回答即可。
(2)本題是觀點性試題在回答時需要史論結合。分析材料三可知其觀點是美國是中國人追尋現代化進程中學習的榜樣之一,但因國家利益不同,中美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在表達觀點時不能絕對化。在史料的論證上可結合近代以來中國向西方國家學習的歷程舉例論證即可,比如近代學習美國的民主思想(徐繼畬《瀛環志略》)與三權分立共和制度;簽訂《中美望廈條約》《中美天津條約》《辛丑條約》(三條約取一即可);扶蔣反共控制中國;冷戰時期(新中國成立后)對中國的敵視政策等。
考點: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近代以來中美關系的歷程14.提取信息準確:(8分)古今戶型及住宅觀念變化符合史實(古代四合院強調主次尊卑,大小有別,容納家族,內斂性強,人口眾多,占地面積較大;今天戶型強調實用性,方便性,平等性,開放性,節約空間及用地)。(古今各4分)概括綜合:(4分)住宅結構變化體現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等級觀念,封閉觀念,宗法觀念,家庭倫理道德觀念的變化(言之成理,酌情給分)[※解析※]試題分析:
本題考查學生史料解讀、有效的提煉信息以及綜合分析比較的能力。依據材料中“北屋為尊,兩廂次之”“東西兩側的臥室也有尊卑之分”再比較兩幅平面圖可得出:古代四合院強調主次尊卑,大小有別,容納家族,內斂性強,人口眾多,占地面積較大;今天戶型強調實用性,方便性,平等性,開放性,節約空間及用地。這種變化體現了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綜合所學進行分析可知影響這種變化的因素是由于等級觀念,封閉觀念,宗法觀念,家庭倫理道德觀念的變化等。
考點: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住宅的變遷15.(1)背景:邊疆地區戰事頻繁;當地經濟凋敝不能滿足軍事斗爭需要(4分)特點:主要在邊疆地區;以軍事需要為主(統一戰爭和充實邊儲,鞏固國防需要);中納實物(米)為主;鹽商為主體;(5分)
(2)作用:保證邊疆地區的軍需供給,鞏固邊防;減輕百姓負擔;促進商業、農業和邊疆地區經濟發展;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有利于鹽商群體的壯大等(五取三,6分)[※解析※]試題分析:
(1)本題考查學生材料閱讀能力。分析材料依據“大同地邊沙漠,元季孛羅帖木兒,擴廓帖木兒等亂兵殺掠,城市空虛,土地荒殘,累年租稅不入。軍士糧餉欲于山東轉運,則道里險遠,民力艱難。”可知開中法實施的背景是邊疆地區戰事頻繁以及當地經濟凋敝不能滿足軍事斗爭需要。依據“開中法是指政府召鹽商赴指定地點上納糧草,再根據其上納地點及數量,酬之以相應的官鹽。”并結合“表3洪武朝全國開中法實施情況表”分析可知開中法的特點是主要在邊疆地區;以軍事需要為主;中納實物(米)為主;鹽商為主體。
(2)考查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能力。依據材料并兵據所學開中法的作用可歸納為:保證邊疆地區的軍需供給,鞏固邊防;減輕百姓負擔;促進商業、農業和邊疆地區經濟發展;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有利于鹽商群體的壯大等。
考點:歷史上重大改革·明初開中法的實施·背景特點及作用(課標外)16.(1)進程不同:歐洲:西方思想解放運動推動了憲政民主運動。(2分)中國:憲政民主運動推動了思想解放運動。(2分)內容不同:歐洲:強調保障個人自由、平等基礎上建立民主憲政。(2分)中國:提倡國家自由,反對個人自由;(2分)強調公民為國家服務,弱化爭取個人自由與利益;(2分)主張國家平等,國家行使人民主權。(1分)
(2)原因:中國人自由散漫缺乏約束;(2分)進化論思想影響。(2分)[※解析※]試題分析:
(1)考查學生史料的解讀能力。依據“歐洲工業革命之前有思想革命。文藝復興與啟蒙,都走在憲政和民主運動的前頭。近代中國的啟蒙是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發生在清末憲政與辛亥革命之后。”可歸納中國近代與17、18世紀歐洲相比在民主進程上:歐洲是思想解放運動推動了憲政民主運動。而中國則是憲政民主運動推動了思想解放運動。依據“歐洲的民主進程,先提出個人解放、自由平等與人的價值,然后提出開設議院的主張”“。盡管孫中山說民權是基于法國革命的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可是他提倡的是國家自由,反對個人自由,因為,他認為中國人已經太自由了,變成了一盤散沙。”可歸納中國近代與17、18世紀歐洲相比在民主內容上:歐洲強調保障個人自由、平等基礎上建立民主憲政。而中國則提倡國家自由,反對個人自由;強調公民為國家服務,弱化爭取個人自由與利益;主張國家平等,國家行使人民主權。
(2)依據“因為,他認為中國人已經太自由了,變成了一盤散沙。”“可是他不相信人類有平等,因為自然界就是沒有平等的”可概括歸納出孫中山不提倡個人自由平等的原因是中國人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證券從業資格證行為規范試題及答案
- 2024年項目管理考試注重的試題及答案
- 項目文檔管理的基礎與發展試題及答案
- 2024年項目管理考試考題解析試題及答案
- 微生物檢驗人才培養試題及答案
- 行政管理師證書在企業中的應用價值及試題及答案
- 2024年項目管理考試知識框架梳理試題及答案
- 亮化工程幕墻施工方案
- 攔截鉆孔考察方案范本
- 海底設施鋪設工程建筑考核試卷
- 2025屆廣東省廣州市普通高中高三下學期二模物理試卷含答案
- 中外航海文化知到課后答案智慧樹章節測試答案2025年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大連艦艇學院
- 行政復議法-形考作業2-國開(ZJ)-參考資料
- 診所中藥飲片清單
- AOI直通率持續提升報告
- 來料檢驗指導書鋁型材
- 基于單片機的無線射頻收發系統
- 工程項目監理常用臺賬記錄表格(最新整理)
- Purchase Order模板參考模板
- 質量保證體系調查表
- -腦梗死臨床路徑2016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