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證理論之八綱辨證_第1頁
中醫辨證理論之八綱辨證_第2頁
中醫辨證理論之八綱辨證_第3頁
中醫辨證理論之八綱辨證_第4頁
中醫辨證理論之八綱辨證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

八綱辨證

學習目的

1、掌握八綱基本證候的要領及臨床表現

2、掌握八類證候的鑒別要點

3、熟悉八綱證候間的關系

重點

1、八類證候的主要臨床表現

2、八類證候產生的機理

難點

1、證候的相兼、挾雜、轉化

2、證候的真假及其鑒別要點

八綱辨證的概念

概念:是指表、里、寒、熱、虛、實、陰、陽八個辨證的綱領

表里--辨別病位的淺深

寒熱-—辨別疾病的性質

虛實——判斷邪正的盛衰

陰陽——劃分疾病的類別

八綱辨證源流

1、《內經》:“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2、《傷寒論》:六經辨證,分三陰三陽

3、《景岳全書》:“陰陽篇”“六變篇”

4、《傷寒質難》:正式提出“八綱"名稱

第一節表里

是辨別病位外內淺深的一對綱領

表里的相對性:

表-—軀殼、腑、經絡

里--內臟、臟、臟腑

表里的狹義性:

表--身體的皮毛、肌腠、經絡

里—-臟腑、骨髓

表里辨證的意義

表里辨證在外感病中有重要意義

表證:邪淺病輕表證入里:病進

里證:邪盛病重里證出表:病退

一、表證

概念:表證是指六淫邪氣經皮毛、口鼻侵入時所產生的證候,屬外感病的初期階段.

臨床表現:發熱惡寒,頭身疼痛,舌苔薄白,脈浮;或鼻塞、流清涕、咽喉癢痛,咳嗽等。

分類:表寒證傷風表證表熱證

特點:外感時邪邪淺病輕

二、里證

概念:里證是泛指病變部位在內,

由臟腑、氣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證候。

成因:1、表邪失治,內傳入里

2、外邪直中,侵犯臟腑

3、七情、飲食、勞倦等

里證

臨床表現:壯熱或潮熱,不惡寒反惡熱,口渴煩躁,腹脹腹痛,嘔惡,大便干結,小便短赤,或神昏譫語,舌紅苔黃厚,脈洪數或沉數有力

特點:1、病位深

2、有內臟各系統的功能障礙

三、半表半里

概念:是指病邪在由表入里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又稱為“少陽病”

臨床表現:往來寒熱,胸脅苦滿或疼痛,心煩欲嘔,不欲食,口苦咽干,目眩,脈弦。

四、表里證的鑒別要點

主要是審察其寒熱、舌象、脈象等變化

1、發熱惡寒屬表,但熱不寒屬里

2、表證小便清利,飲食如故

3、里證有內臟系統的機能障礙

4、有一分惡寒,就有一分表證

五、表證與里證的關系

(一)表里同?。罕碜C和里證同一時期出現。

(二)表里出入

1、表邪入里:

2、里邪出表:

第二節寒熱

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的一對綱領

《景岳全書》“寒熱者,陰陽之化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陽盛則熱,陰盛則寒"

《素問?調經論》“陽虛生外寒,陰虛生內熱”

一、寒證

是疾病的本質屬于寒性的證候

外寒:寒邪入侵肌表所致--表寒

內寒:寒邪直中臟腑—-實寒

自身陽虛---—虛寒

臨床表現:惡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臥,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長,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潤,脈緊或遲等

二、熱證

是疾病的本質屬于熱性的證候。

表熱:熱邪外襲肌表所致

里熱:外邪入里化熱

氣郁化火,食積化火

陰虛生內熱-—虛熱

臨床表現:發熱喜涼,口渴飲冷,面紅目赤,煩燥不寧,痰黃涕濁,小便短赤,大便燥結,舌紅苔黃而干燥,脈數等.

三、寒證與熱證的鑒別

《醫學心悟?寒熱虛實陰陽辨》

“一病之寒熱,全在口渴與不渴,渴而消水與不消水,飲食喜熱與喜冷,煩躁與厥逆,溺之長短赤白,便之溏結,脈之遲數以分之.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飲冷食,煩躁,溺短赤,便結脈數,此熱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喜飲熱湯,手足厥冷,溺清長,便溏,脈遲,此寒也"

四、寒證與熱證的關系

(一)寒熱錯雜:是指在同一病人身上存在著不同性質的癥狀

1、上熱下寒:如《傷寒論》中的“黃連湯"證

胸中有熱,腹中冷痛,黃連湯主之

2、上寒下熱:如胃脘冷痛,嘔吐清涎,又兼見尿頻,尿痛,小便短赤

3、表寒里熱:《傷寒論》中“大青龍湯”證

發熱惡寒,身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4、表熱里寒:《傷寒論》中“桂枝人參湯”證

外證未解,而數下之,利下不止,桂枝人參湯主之

(二)寒熱轉化

1、寒證化熱,

2、熱證化寒

(三)寒熱真假:是指疾病在危重階段,可以出現一些癥狀與本質相反的“假象”

1、真熱假寒:“熱極似寒"

2、真寒假熱:“寒極似熱”

證候真假

1、真熱假寒--內有真熱,外現假寒

產生機理:邪熱內盛,陽氣郁而不能外達

臨床表現:高熱伴四肢厥冷,惡寒或寒戰,神識昏沉,面色紫暗,脈沉;又見口鼻氣粗,口渴引飲,小便短黃,舌苔黃而焦干

2、真寒假熱--內有真寒,外現假熱

產生機理:陰寒內盛,格陽于外(陰盛格陽)

臨床表現:身熱煩躁,面紅如妝,神志躁擾又見下肢厥冷,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浮大但重按無力

名案欣賞:陰盛格陽重證

徐國珍傷寒六七日,身熱目赤,索水到前,置而不飲,異常大躁,將門窗洞啟,身臥地上,輾轉不快,要求入井,一醫視為熱,以大承氣湯與服。余診其脈,洪大無倫,重按無力。余曰:陽欲暴脫,外顯假熱,內有真寒,觀其得水不欲咽,情已大露,豈水尚不能咽而反可咽大黃、芒硝乎?天氣燠熱,必有大雨,此證頃刻一身大汗,不可救矣.于是以附子、干姜各五錢,人參三錢,甘草二錢,煎成冷服.服后寒戰嘎齒有聲,以重棉和頭覆之,縮手不肯與診,陽微之狀始著,再與前藥一劑,微汗熱退而安。(《寓意草》清?喻家言)

分析:

假象——身熱目赤,異常大躁,索水,脈洪大;

細診——得水不欲咽,脈洪大而重按無力;

結論___內有真寒,外顯假熱,陽虛欲脫

治療___回陽救逆

寒熱真假的鑒別

寒熱真假的鑒別要點:

①假象的出現,多在四肢,皮膚和面色方面,而臟腑、氣血、津液等方面的內在表現,是如實的反映了疾病的本質,故辨證時應以里證、舌象、脈象等作為診斷的依據

②假象畢竟和真象不同,如假熱之面赤,是面色恍白而僅在顴頰上淺紅嬌嫩,時隱時現,而真熱的面紅卻是滿面通紅;假寒常表現為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卻是大熱,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真寒是身卷臥,欲得衣被

《景岳全書》提出試寒熱法:“假寒誤服熱藥,假熱誤服寒藥等證,但以冷水少試之。假熱者必不喜水,即有喜者,或服后見嘔,便當以溫熱藥解之;假寒者必多喜水,或服后反快而無所逆者,便當以寒涼藥解之”

五、寒熱與表里的關系

(一)表寒證

(二)表熱證

(三)里寒證

(四)里熱證

附病案1:

1、張某,男,54歲,1995年8月12日就診。

患者于8月9日晚間起,感周身疼痛,發燒,咳嗽,10日早晨體溫高達39。9℃,經某醫院診為上呼吸道感染,治療后體溫很快降至正常,但11晚再次發燒,次日即來就診.

初診(8月12日):發熱,頭痛,咳嗽,吐白粘痰,咽痛而干,流涕,胸悶,納差,四肢酸痛無力。舌淡紅,苔薄黃不燥,脈象浮數。

辨證:外感風熱

治則: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處方:銀花12連翹12葛根15菊花12

板藍根15竹葉6蘆根15桔梗12

荊芥12神曲12藿香6甘草6

附病案2

2、丁某,女14個月。于1972年11月8日入院.

現在癥:發熱咳喘已旬日,汗出熱不解,三天前發疹,并遍及全身,融合成片,色紅,現突然隱沒,身灼熱,咳嗽喘促,鼻翼煽動,喉中有痰鳴,目赤多眵,口干唇燥,腹脹,便溏,日二、三次,神疲嗜睡。脈疾數,指紋青紫,已達命關。

辨證:疹毒內攻,肺有蘊熱,移熱于大腸,肺氣壅遏

治則:清熱解毒,瀉肺平喘

處方:杏仁3桔梗3前胡6牛蒡子3

黃芩6木通1青皮1桑白皮6

浙貝母4銀花12連翹10甘草3

另配牛黃定喘散

附病案3:

劉某,男,33歲,農民,1997年12月2日就診

問診:主訴上腹劇痛已兩天。

兩天前因食后受寒而致劇烈胃痛,曾經當地醫生給予內服阿托品片劑等,后來又注射阿托品針劑兩支,均未能止住疼痛,后注射度冷丁100mmg才止住。令晨胃痛又作,上腹部痞悶脹滿,不思飲食,疼痛劇烈,輾轉不安,大便三日未行。來中醫科就診.

望診:發育正常,急性痛苦病容,側臥于被窩中,懷抱熱磚熨腹。舌苔白滿,中后部略浮一些黃色。

聞診:語聲略低偶有低吟.

切診:脘腹痞滿,疼痛拒按,喜暖,余未見異常。脈象沉緊。

分析:

高寒地帶,時值嚴冬,飽食受寒,食滯中焦,寒食相加,胃腑氣血升降、運行受阻而致胃脘疼痛.觀其胃部喜暖,知有寒邪,亦為中焦有滯。四診合參,

診斷:胃脘痛(胃寒)

治法:溫中止痛,導滯消積

方藥:高良姜干姜吳萸木香

枳實厚樸神曲三棱

元胡酒軍

第三節虛實

虛實是辨別邪正盛衰的一對綱領

“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素問?通評虛實論》

“實,言邪氣實,則當瀉;虛,言正氣虛,則當補”《景岳全書?傳忠錄》

“論氣血,氣有盛衰,盛則為實,衰則為虛,

血有虧瘀,虧則為虛,瘀則為實”《通俗傷寒論》

一、虛證

虛證是對人體正氣虛弱各種臨床表現的病理概括.

成因:先天不足后天失養久病耗損正氣

臨床表現:

面色蒼白或萎黃,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氣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煩熱,自汗盜汗,大便滑脫,小便失禁,舌上無苔,脈虛無力等

虛證:“精氣奪則虛"《靈樞》中有“五奪"

二、實證

實證是對人體感受外邪,或體內病理產物蓄積而產生的各種臨床表現的概括

成因:外邪入侵人體內臟功能失調,病理產物堆積

(痰飲、水濕、瘀血等)

臨床表現:發熱,腹脹痛拒按,胸悶煩躁甚至神昏譫語,呼吸喘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結,小便不利,脈實有力,舌苔厚膩等

《素問?玉機真臟論》提出“五實”

“脈盛,皮熱,腹脹,前后不通,悶瞀,此謂五實?!?/p>

三、虛證和實證鑒別表P86

四、虛實的錯雜、轉化和真假

(一)虛實錯雜

1、實證夾虛

2、虛證夾實

3、虛實并重

(二)虛實轉化

(三)虛實真假

1、假實:“至虛有盛候"

2、假虛:“大實有羸狀"

病案舉例

1、真虛假實:臟腑虛弱,運化無力,積滯內生.

《顧氏醫鏡》“心下痞痛,按之則止,色悴聲短,脈來無力,虛也;甚則脹極而不得食,氣不舒,便不利,是至虛有盛候?!?/p>

2、真實假虛:實邪裾內,耗損氣血,外顯虛象?!额櫴厢t鏡》“聚積在中,按之則痛,色紅氣粗,

脈來有力,實也;甚至默默不欲語,肢不欲動,或眩暈昏花,或泄瀉不實,是大實有羸狀"

虛實真假的辨別

楊乘六指出:“證有真假憑諸脈,脈有真假憑諸舌。果系實證,則脈必洪大躁疾而重按有力;果系實火,則舌必干燥焦黃而斂束且堅牢也。豈有重按全無脈者,而尚得謂之實證;滿舌俱胖嫩者,而尚得謂之實火哉?”

課堂小結

1、表里是辨別疾病部位的一對綱領

2、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的一對綱領

3、虛實是辨別邪正盛衰的一對綱領

4、寒熱癥的鑒別要點

5、虛實證產生機理

五、虛實與表里寒熱的關系

(一)表虛證:發熱,汗出,惡風

(二)表實證:發熱,惡寒,無汗

(三)里虛證:(氣血陰陽的虛損)

(四)里實證:(實熱、痰飲、瘀血、水腫)

(五)虛寒證:畏寒肢冷,少氣乏力,小便

(陽虛證)清長,舌質淡嫩,脈沉遲無力

(六)虛熱證: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顴紅,

(陰虛證)舌紅少苔脈細數

(七)實寒證:面色蒼白,腹部冷痛,口淡

舌苔白潤,脈緊

(八)實熱證:壯熱,滿面通紅,口渴喜冷飲

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洪滑數實

第四節陰陽

概念:陰陽是疾病分類的綱領

陽證—-表、熱、實

陰證--里、寒、虛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陰陽無謬,治焉有差?醫道雖繁,而可一

言以蔽之者,曰陰陽而已”《景岳全書》

一、陰證與陽證鑒別表P91

(一)陰證

凡符合“陰”的一般屬性的證候,稱為陰證。

臨床表現:面色暗淡,精神委靡,身重蜷臥,形寒肢冷,倦怠無力,語聲低怯,納差,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淡胖嫩,脈沉遲或弱或細澀.

(二)陽證

凡符合“陽"的一般屬性的證候,稱為陽證。

臨床表現:面色紅,發熱,肌膚灼熱,煩躁不安,聲高氣粗,口干渴飲,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黑甚起剌,脈洪大數滑實.

二、真陰不足與真陽不足

真陰不足:虛火時炎,面白顴赤,唇若涂丹,口燥,知干紅無苔,咽干心煩,頭暈眼花,耳鳴,腰腿酸軟無力,骨蒸盜汗,惡夢遺精,二便秘結,手足心熱,脈數無力等。

真陽不足:面白恍白,唇舌色淡,口中和,喘咳身腫,自汗,頭眩,水欲食,腹大脛腫,肌冷便溏,或五更泄瀉,陽萎精冷,兩足萎弱,脈大無力等。

王氏說:“寒之不寒,是無水也,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益火之源以消陰翳?!?/p>

沈金鰲:“審是火虛,右尺必弱,只宜大補真元;審是水虛,脈必細微,只宜大補真陰.”

三、亡陽證與亡陰證

一、亡陽證:是指體內陽氣極度衰微而表現出陽氣欲脫的危重證候.

成因:大汗、大失血等亡陽

久病陽氣衰微

臨床表現:冷汗淋漓,汗質稀淡,神情淡漠,肌膚不溫,手足厥冷,呼吸氣微,面色蒼白,舌淡而潤,脈微欲絕等

二、亡陰證:是指體液大量耗損,陰液嚴重虧乏而表現出的危重證候

成因:壯熱耗津、大吐大瀉、嚴重燒傷等

臨床表現:汗熱味咸而粘,如珠如油,身灼肢溫,虛煩躁擾,口渴欲飲,皮膚皺癟,小便極少,面色赤,唇舌干燥,脈細數疾等

亡陰亡鑒別表P92

亡陰與亡陽的現代認識

亡陰與亡陽見于危重病。亡陰多見于高熱汗多,或嘔吐過度,脫水、失血等體液代謝紊亂時。亡陽則多見于休克等急性血液循環障礙時。有人認為亡陰、亡陽的出現,與機體的體質及當時之反應狀態有密切關系。亡陰與亡陽到最后都轉為有效循環血量減少、缺氧、代謝障礙及酸中毒,以致危及生命。

八綱證候間的關系

一、?證候相兼:八綱中的八類證候不是孤立的,

而是從不同的角度對證候的描述

1、表里與寒熱虛實

表里與寒熱虛實的關系

表寒證:惡寒重,發熱輕,鼻塞,流清涕

表熱證:惡寒輕,發熱重,咽痛,咳黃痰

表虛證:惡風發熱,有汗,脈浮緩而無力

表實證:惡寒發熱,無汗,甚喘,身疼痛

治則簡介

表寒證—-辛溫解表表熱證-—辛涼解表

表虛證--扶正解表表實證--發汗解表

表里與寒熱虛實的關系

里寒證:面白,腹部冷痛,喜溫,小便清長

里熱證:面紅,口干苦,喜冷,小便短赤

里虛證:氣短神疲,腹痛喜按,食少便溏

里實證:聲高氣粗,腹痛拒按,脹滿便閉

治則簡介

里寒證--溫里散寒里熱證——清泄里熱

里虛證-—補虛里實證—-攻下

2、寒熱與虛實的關系

寒熱與虛實的關系

虛寒證:面色恍白,肢冷畏寒,

下利清谷,舌淡白胖大,脈弱

實寒證:面色蒼白,肢冷惡寒,

腹部冷痛,舌淡苔白,脈緊

虛熱證:潮熱,盜汗,消瘦,五心煩熱,

咽干口燥少飲,舌紅少苔,脈細數

實熱證:壯熱,煩渴喜飲,神昏譫狂,便秘,

舌紅苔黃厚而干燥,脈洪數或滑數

寒熱與虛實的關系

治則簡介

虛寒證--溫陽益氣實寒證--散寒

虛熱證--滋陰清熱實熱證--泄熱

三類證候的相兼(三維描述)

例如:

表實寒證里實寒證里實熱證

里虛寒證里虛熱證

補充:怎樣在臨床中運用八綱

建立用八綱分析疾病的思維模式

寒表寒證

表熱表熱證

虛表虛證

“疾病”實表實證+(臟腑辨證)

寒里寒證

里熱里熱證

虛里虛證

實里實證

小結:

1、陰陽是八綱的總綱,但又有具體的證候

2、八綱不是孤立的證候,存在著相兼、挾雜、真假與轉化

3、八綱是一切辨證的基礎

補充:八綱的現代研究

1、表證和里證:是機全對致病動因作用的一種主要表現為體表小動脈防御性痙攣而不伴有機能或熱量代謝深刻障礙的典型反應狀態。里證是機體對致病動因作用的一種主要表現為機能或熱量代謝深刻障礙的典型反應狀態。

2、寒證和熱證:寒證的發病學原因可歸之于機體熱量不足,代謝降低;熱證的發病學原因可歸之于熱量過剩,代謝旺盛。

補充:八綱的現代研究

3、虛證和實證:虛證的病理變化是由于神經功能低落或處于抑制,副交感神經緊張度異常上升,使心肌功能低落,心跳減慢,循環量不足,血壓下降,血管縮小,基礎代謝率下降。

有人發現,虛證患者的病理變化有:①、內分泌腺變性或萎縮;②、細胞萎縮或變性;③、慢性炎癥;④、網狀內皮系統吞噬功能低下與神經系統退行性變;⑤、Zn/Cu比值降低;

補充:八綱的現代研究

實證則一般神經功能較好,或過度興奮,交感神經緊張度異常上升,使心肌功能增強,心中跳過速,血循環增多,血壓上升,血管增大及基礎代謝率上升.

有人發現實證在病理形態上常見到:1、急性炎證;2、腫瘤;3、便秘;4、瘀血。

現代研究進展:

1.陰陽、寒熱

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功能

與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功能

與下丘腦—垂體-性腺軸功能

與交感—副交感神經功能

與前列腺素、與環核苷酸

與物質能量代謝等有關

2。陰陽、寒熱動物模型:陽虛動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包括:皮質激素法、甲狀腺功能減退法、羥基脲法、他巴唑法、利血平法、腺嘌呤法及過量寒涼中藥法等;陰虛動物模型法有:腎動脈狹窄高血壓模型、甲狀腺功能亢進模型、過量溫熱中藥模型、小腸側瘺模型、皮質激素模型、利血平模型等;寒證模型目前只有北京醫學院大鼠過量寒涼中藥模型研究較常深入,北京醫學院用大鼠過量溫熱中藥制成熱證模型.

現代研究進展:

現代研究認為:虛證幾乎包括所有的慢性疾病和部分急性疾病以及先天不足、虛弱、衰老等情況下機體所處的狀態,實證則多見于急性疾病、溫熱病、徵瘕積聚等機體狀態。虛證如氣虛模型有游泳勞損法、放血法等,血虛模型有乙酰苯肼法等,脾虛有瀉下法、利血平法、饑飽勞倦法、破氣耗氣中藥法等,實證如用艾葉注射制成肝氣郁結模型等.

思考題:

1、寒證與熱證的鑒別?

2、表證與里證發熱癥狀有何不同?其機理如何?

3、“真寒假熱”“與真熱假寒”的病機如何?

4、何謂“大實有羸狀”“至虛有盛候"?

5、亡陰與亡陽證臨床表現與鑒別要點?

第四章辨證

第一節病因辨證

概念及重點:

病因辨證,是運用病因學的基本理論,綜合分析各種病因侵入人體所致疾病各種證候的辨證方法。

重點:外感六淫的致病特點及常見臨床表現。

外感?。褐父惺芰?、癘氣等外邪引起的疾病。

一、六淫辨證

風、寒、暑、濕、燥、火

注意:要與“內生六淫”的相區別

(一)風淫證候

概念:外感風邪引起的證候,又稱外風證。

風淫特點:為百病之長,其性輕楊,善行數變,具有發病迅速,消退也快,游走不定的特點。

臨床表現:

1、風邪侵表:發熱惡寒、汗出、鼻塞或噴嚏,咳嗽,咽喉癢或痛,苔薄白,脈浮緩

2、風客肌膚:皮膚瘙癢,或起丘疹,或起風團,此起彼伏,游走不定

3、風襲經絡:顏面麻木仁,口眼歪斜,頸項拘急,四肢抽搐

4、風襲關節:關節疼痛,游走不定

5、風水相搏:顏面先腫,繼則全身

(二)寒淫證候

概念:外感寒邪引起的證候,又稱外寒證。

寒淫特點:為陰邪,其性清泠,凝滯,收引,傷人陽氣,阻礙氣血運行.

臨床表現:

1、?傷寒證:寒邪傷于肌表

臨床表現:發熱惡寒,無汗,頭身疼痛,舌苔白,脈浮緊

2、中寒證:寒邪直中臟腑(寒邪客肺、寒滯胃腸、寒滯肝脈、寒滯心脈、寒凝胞宮證等

臨床表現:腹部冷痛,喜溫,口淡不渴,小便清長或咳喘,或泄瀉,或手足拘攣,或囊縮等,舌淡苔白,脈沉緊

3、寒凝經脈:關節冷痛,痛有定處,喜溫

(三)暑淫證候

概念:外感暑邪引起的證候。

暑淫特點:其性炎熱,為病必見熱象,最易耗氣傷津,且暑多挾濕,常與濕邪相混為病.

臨床表現:

1、傷暑(輕):惡熱、汗出、口渴、疲乏、尿黃、舌紅,苔白或黃,脈虛

天氣炎熱,汗出過多,氣陰兩傷

2、中暑(重):發熱,卒然昏倒,汗不出,煩悶,氣急,甚或昏迷驚厥,舌絳干燥,脈濡數

暴曬于烈日之下,體熱難散

程鐘齡認為辨暑方法:以自汗、口渴、煩心、溺赤、身熱、脈虛為要點

病案

盛夏時,豐赴西鄉療病,路過石梁村口,見一人奄然昏倒于道旁,遂停與診。脈之兩手洪大,其為暑熱所中者昭然。即以通關散吹鼻,似欲噴嚏而不得,令人揪之,又令人入村采蒜取汁,頻頻灌之,連得噴嚏,少時蘇醒。求賜一方,遂用六和湯去參、術、厚樸、加滑石、通草、屬服三帖,數日后,登門致謝?!稌r病論》

(四)濕淫證候

概念:外感濕邪引起的證候。

濕淫特點:其性重著,黏滯,其病常纏綿留著,不易速去。

臨床表現:傷濕冒濕濕傷關節著痹

1、濕邪傷表:頭重如裹,身熱無汗,關節疼痛,四肢倦怠

2、濕侵皮膚:皮膚起泡,破流黃水(黃水瘡),或足趾奇癢,皮破流水

3、濕流關節:關節重著酸痛,肌膚麻木,疼痛固定,脈濡緩,舌苔膩

(五)燥淫證候

概念:外感燥邪引起的證候。

燥淫特征:其性干燥,易傷津液,臨床上有涼燥與溫燥之分。

臨床表現:

1、涼燥:頭微痛,惡寒,無汗,咳嗽,喉癢,鼻塞,舌白而干,脈浮

秋深初涼,西風肅殺,感之而成涼燥

2、溫燥:身熱有汗,口渴,咽干,咳嗽,胸痛,甚者痰中帶血,以及上氣鼻干,舌干苔黃,脈象浮數

久晴無雨,秋陽暴曬,感之而成溫燥

(六)火淫證候

? 概念:外感火熱病邪引起的證候

??火淫特點:(比較:溫→火→熱)

??臨床表現:熱盛津傷動風動血火邪壅滯局部

火灼氣分-壯熱口渴,面紅目赤

熱入營血,迫血妄行-吐血、衄血、發疹

熱擾神明-發狂

熱灼肌膚-皮膚生癰癤

熱傷津液—便秘,尿黃

舌-紅絳

脈-數而有力

比較:熱與暑的異同

相同點:同為夏令主氣?!端貑栁暹\行大論》:“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其性為暑。”“南方生熱,熱生火”“七月流火”

不同點:

暑-以汗出過多,氣陰兩傷為損害的一組癥狀,治以清暑益氣(清暑益氣湯)

火—以火毒內侵,或灼傷肌膚為損害的一組癥狀,治以清熱解毒(五味消毒飲)

(七)疫癘辨證

概念:是中醫對急性、烈性傳染病的總稱。其又名瘟病,是由感染瘟疫病毒而引起的傳染性疾病.

致病特點:

1、傳染性強,流行面廣

2、發病急驟,病情危重

3、多從口鼻而入

4、其產生有一定的條件

臨床表現:

1、大熱、大渴、頭痛如劈

2、絞腸痛絕,或抽搐強直

3、狂躁昏譫,吐衄發斑,咽痛喉爛

4、憎寒壯熱,痰喘腫脹

5、舌質紅絳,苔厚濁膩或白厚如積粉

6、脈濡數

二、七情證候

概念:過度、過久的情志剌激,導致臟腑氣血失調而引起的疾病

致病特點:

1、與患者的情緒波動密切相關

2、以精神癥狀主

情志內傷的臨床表現

1、怒則氣上:頭痛目脹,面紅目赤

2、喜則氣緩:神不守舍,哭笑無常

3、悲則氣消:悶悶不樂,面色無華

4、恐則氣下:腰膝酸軟,二便失禁

5、驚則氣亂:驚悸怔忡,癲狂暈厥

6、思則氣結:食少納呆,胸悶噯氣

三、飲食勞傷

(一)飲食所傷:

胃痛,惡聞食臭,飲食不佳,胸膈痞滿,吞酸噯腐,舌苔厚膩,脈滑有力。

(二)勞逸所傷:

倦怠無力,嗜臥,懶言,飲食減退,脈緩大或浮或細。

(三)房室所傷

陰虛,則咳嗽咯血,骨蒸潮熱,心悸盜汗;

陽虛,則陽萎早泄,手足清冷,腰酸腿軟,夢遺滑精.

四、外傷

指外受創傷,如金刃.跌打,獸類咬傷及毒蟲螫所引起的一類癥候。

小結

1、六淫致病的特點

2、六淫的主要臨床證型

3、疫癘的臨床表現特征

4、七情致病的臨床表現

5、勞傷、食積的臨床表現特征

第二節氣血津液辨證

一、氣病辨證

(一)氣虛證

概念:是人體之氣不足導致氣的基本功能減退的虛弱證候

臨床表現:

少氣懶言,神疲乏力,頭暈目眩,自汗,活動后諸癥加劇,舌淡苔白,脈虛無力

氣虛證經文摘錄

《靈樞?口問》;“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傾,目為之眩”

《素問?剌志論》:“氣虛者,寒也"“氣虛形虛”

《脾胃論?脾胃勝衰論》:“脾胃俱虛,則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雖肥而四肢不舉"

(二)氣陷證

概念:是因氣虛而升舉乏力、清陽下陷所表現的虛弱證候

臨床表現:氣虛證+臟器下垂

腰腹氣墜感,久瀉久痢,便意頻頻

臟器下垂

氣陷證經文選讀

《景岳全書脫肛》:“有因久瀉久痢脾胃腎氣陷而脫者,有因中氣虛寒不能收攝而脫者,有因勞役吐瀉傷且脾而脫者”

《景岳全書婦人規》:“子宮不收而外墜者,宜補中益氣湯加醋炒芍藥,飲而舉之”

“非溫補不能收"

《內經》:“下者舉之"

(三)氣滯證

概念:氣機運行不暢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脹悶、疼痛、脈弦

《景岳全書》:“痛證當辨有形無形,無形者,痛在氣分.凡氣病而為脹為痛者,必或脹或止,而痛無定處,氣聚則痛而無形,氣散則平而無跡,此無形之痛也,但宜順氣,氣順則痛愈矣”

(四)氣逆證

概念:氣機逆而向上或升發太過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

? 肺氣上逆-咳嗽,氣喘,不得平臥

??胃氣上逆-嘔吐,呃逆,噯氣

??肝氣上逆-頭痛目脹,眩暈耳鳴,面紅目赤,吐血衄血,甚至暈厥

氣病辨證小結

重點:

虛證--氣虛證氣陷證

實證--氣滯證氣逆證

第二節血病辨證

(一)血虛證

概念:血不足肌體失去濡養所表現的證候

成因:

1、失血過多(急慢性失血)

2、生血不足(脾虛生化足)

3、瘀血阻絡,新血不生

臨床表現:

面色蒼白或萎黃無華,唇色淡白,爪甲色淡

頭暈目眩,心悸失眠——血不養心

手足麻木—-經脈失養

月經量少、色淡—-化源不足

舌淡、脈細無力-—脈道不充

(二)血瘀證

概念:血液運行遲緩或溢出而停積于脈外所引起的證候

成因:

臨床表現:疼痛部位固定,痛如針剌,夜間加重

胸痛,口唇指甲青紫

腫塊,質地較硬,推之不移

嘔血,大便色黑如柏油

月經不調,痛經

面色黎黑,青筋顯露,肌膚甲錯

舌上有瘀點或瘀斑,脈澀或結代

(三)血熱證

概念:血分有熱,迫血妄行所導致的證候

成因:感受外邪--外來之火

五志化火—-內生之火

臨床表現:咳血,吐血,尿血,衄血;面紅目赤,口干,尿黃;甚狂躁;舌紅絳,脈弦數

(四)血寒證

概念:是指寒邪客于血脈,凝滯氣血,運行不暢所表現的證候

成因:外感寒邪;陽虛失溫

臨床表現:手足冷痛,膚色紫暗發涼,喜暖惡寒,得溫痛減,或少腹疼痛,形寒肢冷,月經衍期,經色紫暗夾有血塊.舌淡暗苔白,脈沉遲或澀

三、氣血同病辨證

(一)氣滯血瘀證

是氣機郁滯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現的證候

成因:情志不遂病邪阻滯氣機

臨床表現:氣滯證+血瘀證

胸脅脹悶疼痛,脅下痞塊,剌痛拒按,婦女可見經閉或痛經,經色紫暗,有瘀塊等,舌紫暗或見紫斑,脈澀

(二)氣虛血瘀證

是氣虛運血無力,血行瘀滯而表現的候

成因:久病耗氣年老氣衰

臨床表現:氣虛證+血瘀證

氣虛證-面色淡白,神疲乏力,少氣懶言

血瘀證-疼如針剌,痛處不移

舌脈-舌淡暗或有瘀斑,脈細澀

(三)氣血兩虛證

是指氣虛證與血虛證同時存在的證候

臨床表現:氣虛證+血虛證

氣虛證—頭暈目眩,少氣懶言,自汗

血虛證—面色淡白或萎黃,心悸失眠

舌脈-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四)氣不攝血證

氣虛不能統攝血液而見失血的證候

成因:久病氣虛慢性失血,氣隨血耗

臨床表現:氣虛證+失血

氣虛-面白無華,氣短懶言,神疲乏力

失血-吐血、便血、尿血、皮下出血等

舌脈-舌淡嫩苔薄白,脈弱或芤

氣不攝血證與血熱證鑒別表P104

(五)氣隨血脫證

是指大出血時引起氣脫的證候

成因:各種原因引起的大出血。

臨床表現:大出血時突然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至暈厥。舌淡,脈微細欲絕,或浮大無根

四、津液病辨證

(一)津液不足證

概念:是指體內津液不足,組織失去潤養所表現的證候

成因:津液虧虛

臨床表現:口燥咽干,唇燥而裂,皮膚干枯無澤,小便短少,大便干結,舌紅少津,脈細數

注意與“外燥”相區別

(二)水液停聚

1、水腫

概念:是指水液停聚于體內的病證

成因:脾、肺、腎三臟功能失調

臨床表現:

陽水-從面部開始,漸及全身

外邪襲表,肺失宣降,不能通調水道

陰水—從足部開始,腰以下為甚

陽虛氣化失司

(1)痰證

概念:是指體內津液內聚所形成的稠濁而粘滯的病理產物內停而引起的病證

成因:多種因素(內外因)脾、肺、腎功能失調,水液停聚

臨床表現:

在肺-咳嗽,咯痰,胸悶

在脾胃-納呆,嘔吐痰涎

在心神-癲、狂、癇

在腦-頭暈目眩

在四肢、經絡-局部冷痛,肢麻

在皮下、肌肉-瘰癘,癭瘤,乳癖

在咽喉-梅核氣

舌脈象-舌苔膩,脈滑

(2)飲證

概念:是指津液內停所形成的質地清稀的病理產生所引起的病證

臨床表現:

在胃腸-水聲漉漉,脘痞,吐清水

在肺-咳嗽氣喘痰稀白

在胸脅—滿痛,咳則加劇

在心-心悸,不得平臥,下肢浮腫

舌脈象—舌苔白滑,脈弦

小結

氣的病變:氣虛證氣陷證

氣滯證氣逆證

血的病變:血虛證血瘀證

血熱證血寒證

津液病變:痰證飲證

水腫(陰水、陽水)

兼證:氣血兩虛氣滯血瘀

氣虛血瘀氣不攝血

第三節臟腑辨證

臟腑辨證

概述:根據中醫的臟腑功能,結合四診及八綱的分析,來確定疾病的具體部位

意義:是臨床各科的重要基礎,在中醫學的辨證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內容:臟病辨證腑病辨證臟腑兼證

學習要求及方法:

要求:

1、正確理解臟腑辨證的含義及與其它辨證方法的關系

2、掌握臟腑各種證候的臨床表現及其證候分析

3、掌握臟腑兼病辨證的各種證候之臨床表現及其證候分析

學習方法:

1、縱:熟記臟腑的生理功能

2、橫:聯系八綱、氣血津液內容來分析

一、心與小腸辨證

概述:心的生理、病理

1主血脈

2主神明

3其華在面、開竅于舌

4小腸主受盛、化物和分清泌濁

心病的主要癥狀

心區:心痛、胸悶、心悸、怔忡

主神明:心煩、失眠、多夢

狂亂、神昏譫語

開竅于舌:口舌生瘡

移熱于小腸:小便赤澀灼痛、尿血

(一)心氣虛證、心陽虛與心陽暴脫證

1、心氣虛

概念:是心氣不足,鼓動無力表現的證候

成因:久病體弱年老氣衰

臨床表現:氣虛證+心動無力癥

氣虛-氣短懶言,神疲乏力,自汗

心-胸悶、心悸、怔忡、失眠、多夢

舌脈-舌淡、苔白,脈弱

2、心陽虛證

概念:是心陽虛,溫運無力,虛寒內生所表現的證候

成因:心氣虛進一步發展而成

臨床表現:陽虛+心失溫養

陽虛-形寒肢冷,面色恍白或面唇青紫

心-心悸怔忡,心胸憋悶

舌脈-舌質淡胖,脈弱

3、心陽暴脫證

概念:是心陽衰極,陽氣暴脫所表現的亡陽證候

成因:本證在心陽虛衰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臨床表現:亡陽證+心衰

亡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

心—胸痛暴作,面唇青灰,甚或神志模糊,昏迷

舌脈-舌淡或淡紫,脈微細欲絕

心氣虛、心陽虛、心陽暴脫三證的關系P107

心氣虛→心陽虛→心陽暴脫

(二)心血虛證與心陰虛證

1、心血虛

概念:是心血不足,心失濡所表現的證候

成因:久病耗傷陰血勞神過度心血暗耗

臨床表現:血虛證+心失濡養

血虛—面白無華或萎黃,唇淡白,頭暈目眩,脈細無力

心-心悸,失眠,多夢

2、心陰虛

概念:是心陰虧虛,虛熱內擾表現的證候。

成因:勞神太過,心陰暗耗熱病傷及心陰

臨床表現:陰虛證+心失所養

陰虛-潮熱,盜汗,兩顴發紅,舌紅少苔,脈細數

心-心悸、失眠、多夢

(三)心火亢盛證

概念:是指心火內熾表現的實熱證候

成因:外邪入里化火;情志抑郁化火

臨床表現:火熱證+心與小腸癥狀

實火-面赤口渴,身熱,便秘溲赤,苔黃,脈數

心-心煩,失眠,甚則狂躁譫語,

口舌生瘡,或舌尖紅赤生芒剌

移熱于小腸-小便赤、澀、灼、痛

(四)心脈痹阻證

概念:是多種因素導致心脈閉塞不通所表現的證候

成因:年高體弱;久病正虛

臨床表現:心悸怔忡,心胸憋悶作痛,痛引肩背或內臂,時作時止

臨床根據成因不同,可分為四型

心脈痹阻的分型

瘀血內阻-痛如針剌,舌紫暗或有瘀點,脈細澀

痰濁停聚-悶痛甚,體胖痰多,身重困倦,

舌苔白膩,脈沉滑

陰寒凝滯-突發劇痛,得溫痛減,畏寒肢冷,

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緊

氣機郁滯-脹痛,發作常與精神因素有關,

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五)痰迷心竅證

概念:是指痰濁蒙閉心神所致的以神志失常為主的證候

成因:情志不遂,氣郁生痰;濕濁釀痰

臨床表現:濕痰證+精神異常(癲、狂)

濕痰-面色晦滯,脘悶惡心,舌苔白膩

癲證—精神抑郁,喃喃自語

癇證-突然昏仆,口吐涎沫,喉中痰鳴

(六)痰火擾心證

概念:指痰火內盛,擾亂心神的證候

成因:七情郁結,氣郁化火

灼津為痰,上蒙心竅

臨床表現:痰火證+狂證

痰火-發熱氣粗,面紅目赤,喉間痰鳴

痰黃稠,舌苔黃膩,脈滑數

狂證-躁動,打人毀物,力逾常人

(七)小腸實熱證

概念:是指小腸經的實火證

成因:心熱下移感受暑熱

臨床表現:實火證+小腸與心經熱

實火—面赤口渴;舌紅苔黃,脈數實

小腸熱-小便灼熱澀痛,甚尿血

心熱-口舌生瘡,潰爛灼痛

二、肺與大腸辨證

概述:肺的生理、病理

1、肺主氣,司呼吸“肺朝百脈";

2、主宣發,肅降,能調水道;

3、外合皮毛,開竅于鼻;

4、大腸主傳導,排泄糟粕;

肺的主要癥狀

1、主氣,司呼吸:咳嗽,氣喘

2、主宣發、肅降:鼻塞

3、主通調水道:陽水

4、外合皮毛:外感病初期,皮膚病

5、大腸:便秘,泄瀉,腹痛,里急后重

(一)肺氣虛證

概念:是肺氣虛弱,衛氣不固所表現的證候

成因:久病咳喘脾虛土不生金

臨床表現:氣虛證+肺的機能減退

氣虛-面色淡白,少氣懶言,神疲乏力

肺-咳喘無力,短氣,咳痰清稀,語聲低怯

或自汗惡風易感冒.

舌脈-舌淡苔白,脈弱

(二)肺陰虛證

概念:是指肺陰不足,虛熱內生所表現的證候

成因:久咳傷陰癆蟲蝕肺熱病后期傷陰

臨床表現:陰虛證+肺虛熱證

陰虛-口燥咽干,形體消瘦,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顴紅

肺—干咳少痰或痰少而粘,甚痰中帶血,聲音嘶啞

舌脈-舌紅少津,脈細數

(三)風寒束肺證

概念:是風寒外襲,肺衛失宣表現的證候

成因:外感風寒

臨床表現:風寒表證+肺氣失宣

風寒表證—惡寒發熱,鼻塞流清涕,

身痛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緊

肺-咳嗽,咯痰色白清稀,喉癢不適

(四)寒邪客肺證

概念:是指寒邪客于肺所表現的證候

成因:肺氣虛發展而來年老體弱,陽氣耗傷

臨床表現:寒證+肺氣上逆

寒證-形寒肢冷,或面浮肢腫

肺-咳喘無力,痰白清稀量多如泡沫,胸悶

舌脈-舌淡苔白滑,脈遲緩

(五)痰濕阻肺證

概念:是指寒痰濕阻滯于肺所表現的證候

成因:寒濕外邪侵襲于肺

中陽不振,寒從內生,聚濕生痰

臨床表現:濕痰證+肺氣失宣

濕痰-痰多色白易咯

肺-咳嗽,氣喘,胸悶

舌脈-舌質淡苔白膩,脈滑

(六)風熱犯肺證

概念:風熱外襲,肺衛失宣所表現的證候

成因:外感風熱

臨床表現:風熱表證+肺失宣降

風熱表證-發熱微惡風寒,頭痛肢酸

鼻塞流濁涕,口干咽痛

肺—咳嗽,咯痰黃稠

舌脈—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

(七)熱邪壅肺證

概念:是邪熱壅肺,肺失宣降所表現的證候

成因:表邪不解,入里(肺)化熱

臨床表現:里熱實證+肺失清肅

里熱-發熱,口渴,煩躁不安,

小便短赤,大便秘結

肺-咳嗽,氣喘,痰黃,鼻煽

胸痛甚吐痰血腥臭痰

舌脈-舌紅苔黃,脈洪數有力

(八)燥邪犯肺證

概念:燥邪外襲,肺失清潤表現的證候

成因:秋季外感燥邪

臨床表現:外燥證+肺失清潤

外燥-唇、舌、鼻、咽干燥,尿少便干,

輕微發熱惡寒,頭身酸痛

肺-干咳無痰,或痰少難咯,甚痰中帶血;

舌脈-舌尖紅苔薄而干,脈浮細

風熱犯肺熱邪壅肺燥邪犯肺鑒別P113

(九)大腸濕熱證

概念:是濕熱蘊結大腸所表現的證候

成因:暑濕之邪外侵飲食不潔,濕熱內生

臨床表現:濕熱證+大腸傳導失常

濕熱-發熱,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大腸-下痢膿血粘液便,或暴注下迫黃褐臭穢稀便,

腹痛,里急后重,肛門灼熱

(十)大腸液虧證

概念:是大腸津虧,腸失濡潤所表現的證候

成因:年老陰血不足

高熱、吐瀉傷陰

產后失血

臨床表現:津虧證+大便燥結

津虧-口燥咽干,舌紅少苔或黃燥,脈細澀

大腸—大便干結難解,數日一行

伴口臭,噯氣,腹脹

三、脾與胃病辨證

概述:脾的生理、病理

1、脾主運化,主升清

2、脾主統血

3、主肌肉四肢

4、開竅于口,其華在唇

胃為水谷之海,主受納,腐熟水谷

脾病的主要癥狀

1、運化失常:食少納呆,腹脹,浮腫便溏,濕聚生痰

2、清氣不升:頭暈,神疲

3、有統血:慢性出血

4、四肢失充:肌肉瘦弱無力

5、胃失和降:噯氣、惡心、嘔吐、呃逆等

(一)脾氣虛證

概念:是脾(胃)氣不足,運化失健所表現的證候

成因:飲食不節勞累過度

思慮傷脾久病耗氣

臨床表現:氣虛證+運化失司

氣虛—少氣懶言,神疲乏力

運化失司-腹脹納呆,便溏

面色萎黃,形體消瘦

面色恍白,形體肥胖

舌脈-舌淡苔白,脈緩弱

(二)脾陽虛證

概念:脾陽虛衰,陰寒內盛所表現的證候

成因:脾氣虛進一步發展而來

過食生冷,過食寒涼

寒涼藥太過,損傷脾陽

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脾陽

臨床表現:陽虛證+脾虛證

陽虛-形寒肢冷,四肢不溫,面白,口淡不渴

脾-腹部冷疼,喜溫喜按,大便稀溏,

或肢體浮腫,小便不利,

或帶下量多而清稀色白

舌脈-舌質淡胖或有齒痕,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三)中氣下陷證

概念:是脾氣虧虛升舉無力反而下陷的證候

成因:多由脾氣虛進一步發展而致

臨床表現:脾氣虛證+臟器下垂

脾氣虛-腹脹納少,神疲,四肢乏力,

頭目眩暈,面白無華;舌淡苔白,脈緩弱

氣陷-脘腹墜脹,或便意頻頻,或久泄不止

精微物下瀉-小便渾濁如米泔

臟器下垂—子宮、胃、肝、腎、直腸等

(四)脾不統血證

概念:是脾氣虧虛不能統攝血液所表現的證候

成因:久病脾虛勞倦傷脾

臨床表現:脾虛證+出血癥

脾虛—面色萎黃或蒼白,食少便溏

出血—便血、尿血、肌衄、齒衄、崩漏

舌脈—舌淡,脈細無力

脾虛四證鑒別表

脾氣虛證:運化失職

脾陽虛證:溫煦功能下降

脾虛氣陷證:升舉功能下降

脾不統血證:固攝功能下降

(五)脾陰虛證

概念:是指脾陰不足,健運失調所表現的證候.

成因:過食辛辣;熱病傷陰;

臨床表現:陰虛證+脾失運化

陰虛—五心煩熱,口燥唇干

脾失運化—脾脹,不思食,大便干結

舌脈—舌紅少苔,脈細數或細澀

(六)寒濕困脾證

概念:是寒濕內盛,中陽受困表現的證候

成因:過食生冷;久居潮濕,寒濕內生

嗜食肥甘,濕濁內生

臨床表現:寒濕證+脾失健運

寒濕-頭身困重,面色晦暗,泛惡欲吐

脾—脘腹脹痞悶脹痛,食少便溏

舌脈-舌淡,苔白膩,脈濡緩

(七)濕熱蘊脾證

概念:是濕熱內蘊中焦,脾主運化功能受困所表現的證候

成因:感受濕熱

嗜食辛熱肥甘,嗜酒

寒濕蘊久化熱

臨床表現:濕熱證+脾運受困

濕熱-身熱不揚,汗出不暢,身目鮮黃,或皮膚發癢

脾—脘腹痞悶,納呆嘔惡,大便不爽,肢體困重,渴不多飲

舌脈—舌紅少津,脈細數

(八)胃陰虛證

概念:是指胃陰不足,胃失濡養所表現的證候

成因:熱病后期,胃陰劫傷

嘔吐過頻,過用辛燥

肝郁化火,灼傷胃陰

臨床表現:胃部癥狀+陰虛證

胃-胃脘隱痛,饑不欲食,干嘔,嘈雜,呃逆

陰虛—口燥咽干,大便干結,小便短少

舌脈—舌苔厚膩,脈滑

(九)食滯胃脘證

概念:指飲食停滯胃腸所表現的證候

成因:飲食不節,暴飲暴食

臨床表現:胃脘痛+食滯證

胃-胃脘脹悶,甚則攻撐作痛,拒按,

吐后痛減

食滯-噯腐吞酸,厭食,瀉下不爽,

便如敗卵,或大便秘結

舌脈-舌苔厚膩,脈滑或沉實

(十)胃寒證

概念:是寒邪犯胃,胃氣凝滯,胃失和降所表現的證候

成因:乘涼飲冷,腹部受寒

嗜食生冷,胃陽受損

臨床表現:胃脘疼痛+寒證

胃-胃脘冷痛,甚劇痛,得溫痛減

惡心嘔吐,呃逆噯氣

寒證-口淡不渴,畏寒肢冷

舌脈-舌質淡白苔白滑,脈沉緊或弦

(十一)胃熱證

概念:是指胃中火熱熾盛所表現的證候

成因:過食辛辣,食積化火

情志不遂,氣郁化火

臨床表現:胃脘痛+熱象

胃-胃脘灼痛,拒按,消谷善饑,

或口臭;牙齦腫痛,潰爛

熱象—大便秘結,小便短黃

舌脈—舌紅苔黃,脈滑數

胃病寒熱虛實鑒別表P118

四肝與膽病辨證

概述:肝、膽的生理、病理

1、主藏血:貯藏血液,調節血量

2、主疏泄:調節情志,協助消化

3、開竅于目,在體為筋,其華在爪

肝膽病的常見癥狀

肝區:脅肋脹痛

主情志:煩燥易怒

主筋:抽搐、震顫

沖任失調:月經病

開竅于目:目疾

經脈所過:睪丸脹痛

膽?。嚎诳?、黃疸、驚悸

(一)肝氣郁結證

概念:是肝的疏泄功能異常,氣機郁滯所表現的證候

成因:情志抑郁不遂

突然精神剌激

臨床表現:氣滯證+肝失疏泄

氣滯證-胸脅或少腹脹痛

肝氣不舒-情志抑郁,善太息

氣郁痰凝-咽喉異物感,或癭瘤

氣結-瘕塊,時聚時散

婦科-乳房脹痛,月經不調

舌脈-舌苔薄白,脈弦

(二)肝火上炎證

概念:是指肝經氣為上逆所表現的證候

成因:情志不遂,氣郁化火

火熱之邪內侵累及于肝

臨床表現:實火證+肝經癥狀

實火-面紅目赤,口苦口干,吐血、

衄血,大便秘結,小便短黃

肝-急躁易怒,頭暈脹痛,痛勢劇,

脅脅灼痛,耳鳴如潮

舌脈-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三)肝血虛證

概念:是因肝血虧虛而相關組織器官失養所表現的證候

成因:失血,久病營血虧虛

腎精虧虛,精不化血

脾胃虛弱,化源不足

臨床表現:血虛證+筋脈失養癥

血虛-面白無華,頭暈目眩,爪甲不榮;

視物模糊,夜盲;經量少,色淡

筋脈失養-肢體麻木,關節拘急,

手足震顫,肌肉瞬動

舌脈—舌淡,脈細

(四)肝陰虛證

概念:是肝之陰液虧虛,虛熱內擾所表現的證候

成因:氣郁化火,火灼肝陰

溫熱病后期,耗傷肝陰

腎陰不足,水不涵木

臨床表現:陰虛證+肝失所養

陰虛-潮熱盜汗,五心煩熱,面部烘熱,

或顴紅,口咽干燥

肝失養-兩目干澀,視力減退;

手足蠕動,胸脅隱隱灼痛

舌脈-舌紅少津,脈弦細而數

(五)肝陽上亢證

概念:是指肝腎陰虧,肝陽偏亢所表現的證候

成因:傷精失血,陰液虧耗

年高陰虧,肝腎不足

臨床表現:本虛標實

標實-頭目脹痛,眩暈耳鳴,面紅目赤,急躁易怒

本虛-腰膝酸軟,頭重腳輕,失眠多夢

舌脈—舌紅少津,脈弦勁

肝氣郁結肝火上炎肝陰虛肝陽上亢鑒別P120

(七)肝風內動證

概念:是指肝陰虧虛,肝陽亢動而出現的

眩暈、抽搐、顫動等動搖特點的證候

成因:肝腎陰虧,陰不制陽

邪熱熾盛,引動肝風

熱病后期,肝陰未復

營血虧虛,筋脈失養

1、肝陽化風證

成因:腎水不足,不能涵養肝木,而使肝陽亢動所產生的證候

臨床表現:肝陽上亢+內風證

肝陽上亢-眩暈,頭搖頭痛,肢顫

內風證—突然倒地,口眼歪斜,

半身不遂,舌強不語;脈弦勁

2、熱極生風證

成因:高熱傷津

臨床表現:實熱證+內風證

實熱證—高熱神昏,躁擾如狂

內風—四肢抽搐,頸項強直,

角弓反張,兩目上視,牙關緊閉

舌脈-舌紅絳苔黃燥,脈弦數

3、陰虛動風證

成因:熱病后期,肝腎陰液耗損未復

臨床表現:虛熱證+筋脈失養

虛熱-潮熱盜汗,顴紅咽干,形體消瘦

陽亢—眩暈耳鳴,頭痛

筋脈失養-手足蠕動

舌脈-舌紅少苔,脈細數

(四)血虛生風證

成因:慢性失血或生血不足

臨床表現:血虛證+筋脈失養

血虛-面白無華,爪甲不榮,眩暈耳鳴,

視物模糊;舌淡苔白,脈細

筋脈失養-手足震顫,肌肉瞬動,

肢體麻木,關節拘急不利

肝風四證鑒別表P121

一、內風證明顯

肝陽化風:病重而險,可留后遺癥

熱極生風:來急去快,見于小兒高熱患者

二、內風證不明顯,以筋脈失養為主

陰虛動風:熱病后期,伴陰虛內熱

血虛動風:慢性貧血患者,伴血虛證

(八)寒滯肝脈證

概念:是指寒邪凝滯肝脈所表現的證候

成因:外寒侵襲肝脈

臨床表現:外寒證+肝經寒證

肝經寒證-少腹牽引睪丸墜脹冷痛,

或陰囊收縮引痛,得熱則緩

或巔頂冷痛,干嘔

舌脈--舌苔白潤,脈沉弦或遲

(九)肝膽濕熱證

概念:是指濕熱蘊結肝膽所表現的證候

成因:感受濕熱邪

嗜食肥甘及飲酒

脾胃濕熱,蘊結肝膽

臨床表現:濕熱證+肝失疏泄

濕熱-納呆腹脹,口苦,泛惡,

大便不爽,小便短赤

肝—脅肋灼痛或脹痛,目黃,寒熱往來

濕熱下注-陰部瘙癢,或帶下色黃穢臭

舌脈—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

(十)膽郁痰擾證

概念:是指痰熱內擾,膽失疏泄所表現的證候

成因:情志抑郁,痰郁化火

臨床表現:痰熱證+膽實證

痰熱-口苦嘔惡,頭暈目眩耳鳴

膽—驚悸不寐,煩燥不寧,失眠多夢

舌脈-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五、腎與膀胱病辨證

概述:腎的生理與病理

1、腎藏精,主生殖

2、腎主水

3、腎主納氣

4、腎主骨生髓

5、其華在發,開竅于耳及二陰

腎的主要癥狀

1、腰膝酸軟或腰痛

2、水腫(陰水)

3、脫發、耳鳴、頭暈,齒搖

4、陽痿遺精、精少不育;宮寒不孕

5、虛喘

(一)腎陽虛證

概念:是腎陽不足,其溫煦、生殖、

氣化功能下降所引起的一類虛寒證候

成因:久病傷腎房勞傷腎年高腎虧

臨床表現:陽虛證+腎虧

陽虛—面色恍白或黧黑,形寒肢冷,

夜尿多,小便清長,五更泄瀉

男子:陽萎、早泄、精冷

女子:宮寒不孕

腎虧—腰膝酸軟

舌脈—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尺部尤甚

(二)腎陰虛證

概念:是腎陰虧虛,虛火內生表現的證候

成因:久病傷腎;熱病后期傷陰

臨床表現:陰虛證+腎虛

陰虛-五心煩熱,潮熱盜汗,

或骨蒸發熱,口咽干燥,形體消瘦

腎虛-腰膝酸軟,耳鳴

男子遺精早泄

女子閉經或崩漏

舌脈-舌紅少津,少苔或無苔,脈細數

(三)腎精不足證

概念:是由于腎精不足,以致生長發育遲緩、生殖功能低下及早衰所表現的證候

成因:先天稟賦不足

后天失于調養

久病傷腎,房勞傷腎

臨床表現:發育遲緩+早衰

小兒-身體矮小,囟門遲閉,智力低下,

骨骼痿軟,動作遲鈍

成人—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經閉不孕

性功能減退

老人-早衰,耳鳴,健忘恍惚,兩足痿軟

發脫齒搖,神情呆鈍

舌脈-舌淡,脈細弱

(四)腎氣不固證

概念:是腎的固攝功能失職所表現的證候

成因:年幼腎氣未充;年高腎氣虧虛

臨床表現:固攝失司+腎氣虧虛

腎虧—腰膝酸軟,神疲乏力,耳鳴失聰

失固攝-尿后余瀝不盡,或遺尿,

或夜尿頻多,或小便失禁

男子滑精,早泄;

女子滑胎

舌脈-舌淡苔白,脈弱

(五)腎不納氣證

概念:是腎氣虧虛,納氣無權表現的證候。

成因:久病咳喘肺虛及腎年老腎虧

臨床表現:腎虛+虛喘證

虛喘—咳喘無力,動則尤甚,呼多吸少

甚冷汗淋漓,肢冷面青,脈浮大

腎虛-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弱

腎病五證比較簡表P124

(六)膀胱濕熱證

概念:是濕熱蘊結膀胱所表現的證候

成因:感受濕熱飲食不潔,濕熱內生,下注

臨床表現:尿道癥+濕熱證

尿道-尿頻急、剌痛,或尿血,或挾有砂石

濕熱-發熱,腰部脹痛或腹痛,尿黃

舌脈—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臟腑辨證部分內容小結:

臟腑辨證是重要的臨床辨證手段

臟腑辨證可以確定病位和病性

以各臟腑的生理功能異常加上癥狀表現的性質來進行;

病位+病性

(臟腑的功能異常)(八綱)

各臟腑均有不同證型,注意掌握其主要證型

其證型的構成不外乎寒、熱、虛、實

寒—實寒、虛寒

熱-實熱(火)、虛熱(火)

虛—氣、血、陰、陽的虛損

實-氣滯、血瘀、痰飲、水濕、水腫

1、心、肺、脾氣虛鑒別表

2、心、肝血虛鑒別表

3、心、肺、肝、腎陰虛鑒別表

4、心、脾、腎陽虛鑒別表

六、臟腑兼證辨證

概念:臨床表現涉及到兩個以上

臟腑的證候稱之為臟腑兼證

機理:各臟腑之間都存在著密切的聯系,

主要通過五行和氣血經絡來反映。

如:五臟之間的相互關系

心—肺:同居上焦,肺氣助心行血

肝:心主血,肝藏血

脾:心火下溫腎陽以暖脾

腎:水火相濟,君相之火相助

肝—腎:精(腎藏精,精生血以養肝)

脾:肝主疏泄以助脾運化

肺:克與反克

脾-肺:肺主氣,脾土生金,為氣血生化之源

腎:土克水,腎主水;腎火溫暖脾陽

腎—肺:肺為水上之源,腎主水,金水相生;

肺主呼吸,腎主納氣,共同完成呼吸運動;

(一)心腎不交證

概念:是水火既濟失調所反映的證候

成因:思慮勞神太過久病腎陰虧耗

臨床表現:腎虧+心火

腎虧于下—腰膝酸軟,遺精,口燥咽干,

或五心煩熱,潮熱

心火亢于上—心煩不寐,心悸,或口舌生瘡

舌脈—舌紅,脈細數

(二)心脾兩虛證

概念:是心血虛與脾氣虛證同時出現

成因:思慮過度慢性失血久病失養

臨床表現:失眠證+氣血虛證

失眠-淺睡眠,易醒

氣血虛-面色萎黃或淡白無華;舌淡脈弱

心-心悸;

脾-腹脹便溏

(三)心肝血虛證

概念:是心肝兩藏血虛所表現的證候

成因:思慮勞神,暗耗心血

失血過多,心肝失養

臨床表現:血虛證+心肝失養

血虛-面白無華,頭暈目眩,爪甲色淡

心-心悸怔忡,失眠多夢

肝-兩目干澀,視物模糊,肢體麻木

舌脈-舌淡苔白,脈細

(四)心腎陽虛證

概念:是心腎陽氣虛衰所表現的證候

成因:心陽虛衰,久病及腎

腎陽虛衰,水氣凌心

臨床表現:陰水證+心衰

心—心悸怔忡,朦朧欲睡,唇甲青紫

陰水-肢體浮腫,尿少,畏寒,小便不利

舌脈-舌淡暗或青紫,苔白滑,脈沉微細

(五)心肺氣虛證

概念:心肺助氣行血功能減弱表現的證候

成因:久病咳喘,耗傷心肺之氣

年高體弱,精氣漸損

臨床表現:氣虛證+心肺功能減弱

心-心悸,胸悶氣短,動則尤甚

肺-咳喘,不能平臥,痰液清稀

舌脈-舌淡苔白,脈沉弱或結代

(六)脾肺氣虛證

概念:是脾肺兩臟氣虛所表現的證候

成因:久病咳喘,肺虛及脾

脾氣虛弱,土不生金

臨床表現:氣虛證+脾肺虛

氣虛-少氣懶言,神疲乏力,面白無華

脾—食欲不振,腹脹便溏

肺-咳喘無力,痰液清稀

舌脈-舌淡苔白,脈緩弱

(七)脾腎陽虛證

概念:是脾腎兩臟陽虛,溫化失職的證候

成因:腎陽虛不能溫養脾陽

久瀉久痢,脾病及腎

臨床表現:陽虛證+脾腎虛癥狀

陽虛-形寒肢冷,面色恍白

脾-腹部冷痛,久瀉久痢或五更瀉

腎—腰膝酸軟,小便不利甚面浮肢腫

舌脈-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八)肺腎陰虛證

概念:是肺腎兩臟陰液虧虛所表現的證候

成因:癆蟲、久咳傷肺,損及腎陰

房勞過度,腎陰虧耗

臨床表現:陰虛證+肺腎虛

陰虛—骨蒸潮熱,顴紅盜汗

肺—干咳少痰,聲音嘶啞,痰中帶血,瘰疬

腎—腰膝酸軟,男子遺精

舌脈-舌紅少苔,脈細數

(九)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