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西南大學2018年秋季[1285]《中國文化中的天地觀》
單項選擇題1、五服包括甸、候、男、析、采。2、就考古發現論,在我國出土最早的古人類遺址,是北京市西南的周口店龍骨坡。3、以下句子中沒有體現天人合一思想的是有收無收在于雨,收多收少在于肥。4、“天人合一”這一思想最先出自于《中庸》中所言: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進其性,則能盡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5、考古證明,云南省元謀縣的元謀人化石是中國,乃至東亞迄今發現最早的人類化石。6、人之行事通過順天道以安排人事于天地間立足。7、對山水的崇敬,在儒家那里,被看作是禮義精神的象征。8、先賢曰:“天有九霄”,其中九霄分為神霄、青霄、碧霄、丹霄、景霄、玉霄、振霄、紫霄、太霄。9、“中”字是本義是中間、中央。10、“每依北斗望京華”這句話體現的內在邏輯是由天之北斗化生出家國、天下的理念。11、四方與四隅合起來稱之為八纮。12、“中央之國”,即是中原的稱謂。13、通過與時俱進,應對萬物的變化,把握事物發展規律來實現成功。其中,“取法于道”意味著順應自然規律,不勉強而為;“取法于人”則是強調克己復禮,努力修身;“取法于天”強調大象無形,即大道至簡;“取法于地”則是強調大德為本,尊重自然。14、中國第一部有文字記載的歷法是太初歷。15、九天之說對人的影響深遠,其中“九州赤縣常無事,萬歲千秋樂未央”表達了人們對和平繁榮的向往;“九五之尊”則強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竅”則是在闡述人體與宇宙的聯系;“重陽者,集陽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陽”則是強調了中秋節的重要性。16、米芾被人稱作“石癡”。17、《詩經.小雅.大東》中寫道:“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是在諷刺周王朝失道,被周所征服的東方諸國的臣民怨懟的情緒。牛郎織女的神話早在周朝便已為民熟知,而“織女”之星座命名,則與養蠶、繅絲、紡織有直接關系。牛郎織女之間的悲戚、動人的愛情故事則是被廣為流傳的。18、居天下之人,使安其業,是包含了“蒼璧禮天”意蘊的。19、石被先民看作是地之黃金。20、中央指的是天帝所居北辰。21、通過呵護大地之萬物生生不息,關愛生命來實現成功,其中“取法于人”強調克己復禮,努力修身;“取法于道”意味著順應自然規律,不勉強而為;“取法于天”強調大象無形,即大道至簡;“取法于地”則是強調大德為本,尊重自然。22、人的智慧通過因勢利導,辯證創新,抽絲剝繭,去偽存真,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與時俱進,應對萬物的變化,把握事物發展規律,三省吾身,反思己過等方式達到圓融、圓通的境界。23、牛郎織女的神話所蘊含的是幾千年的農耕社會,對男耕女織、安居樂業,太平盛世的向往。24、李白的名篇《蜀道難》中,有“捫參歷井仰脅息”的詩句。其中,“參”、“井”都是二十八宿中的星宿。25、甸、候、綏、要、荒指的是五服。26、后世常用“桑梓”、“故鄉”等詞匯來指代故土。27、中華一詞最早見于《魏書.宕昌轉》。28、《太初歷》是中國第一部有文字記載的歷法,因其頒行于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而得名。29、在古人眼里,黃河被稱為“百川之首”,“四瀆之宗”。30、對長壽的渴求,以“大椿”喻之,有言“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出自《莊子.逍遙游》。31、銀河西岸天琴座中最亮的星叫做織女星。32、關于詩句“九州赤縣常無事,萬歲千秋樂未央”的闡述有誤的是“未央”出自于《詩經.小雅.庭燎》,意即為還未到中間。33、“族”、“游”、“旋”、“旅”等字皆與“中”之旗建中有關。“族”之義便是帶上“弓失”來建中之旗旒下,建立中華民族。“旋”是指眾來旗旒下,繞旗以轉圈,以之為神圣,出發誓師,得勝班師,皆繞其以祀。“游”聚于旗旒之眾,并隨之行進。“旅”是指執旗桿搖旗,借以招眾。34、三垣中體現的“天人合一”思想表現為從天上的北斗,到四季的生成,再到式盤,以及司南,在化生出家國、天下的理念,以及文人士子.既有嚴密的推測,又有浪漫的想象;既有邏輯的推理,又有詩意的神話;既有科學理性的朦朧,又教神秘的濫源。35、先民把月繞地一周,謂之“一月”。36、“三尺”所代表的“士”確立于半農半牧的納西先民。在納西族的歷史中,“三尺”是一個重要的概念,代表的是士的身份。這個概念的確立可以追溯到納西先民半農半牧的時期。37、先民制定歷法體現了對天道有常的領悟、把握、繼而尊奉。歷法是先民智慧的結晶,也是對天道的尊崇表現。制定歷法不僅是對天文現象的觀察和總結,更是對天道有常的領悟和把握,因此歷法成為禮樂文明的物質載體。同時,歷法的制定也反映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觀念。38、牛郎織女的故事體現了形而上、下轉換、派生的全環節。牛郎織女的故事是中國古代文化中一個著名的傳說,流傳千年。這個故事不僅是人們愛情觀的反映,更是形而上、下轉換、派生的全環節的體現。這個故事的傳承和演繹,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實事求是,本于天,化為文的過程,是從物的自然,變成人的文化的典型的過程。同時,這個故事也體現了“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以桀亡”的規律。39、《逸周書》所闡述的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一年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等等,已基本《逸周書》。《逸周書》是中國古代的一部重要文獻,其中包含了豐富的歷法知識。其中所闡述的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一年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等等,已經成為歷法的基本構成,對后世歷法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40、“三公”“九卿”“廷尉”“御史大夫”等朝廷職官之名所引用的星名來自于天市垣。天市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指由十四顆星組成的一個星座。古代朝廷職官之名所引用的星名,大都來自于天市垣中的星宿,如“三公”“九卿”“廷尉”“御史大夫”等。41、“萬象更新,大地回春”指的是斗轉星移。斗轉星移是中國古代天文學中的一個概念,指的是天體在空間中的運動。萬象更新,大地回春正是因為斗轉星移,萬物在不斷變化,四季交替,春夏秋冬循環往復。42、“木鐸響而天下應”中,“木鐸”是搖動內木舌,以之撞擊外銅鐺,以之警示天下,號召民眾。“木鐸響而天下應”是中國古代禮儀中的一種儀式,用以警示天下,號召民眾。其中的“木鐸”是指搖動內木舌,以之撞擊外銅鐺,發出清脆的響聲,引起天下的共鳴。43、下列關于斗柄歸寅的說法有誤的是斗柄由玉衡、天權、和搖光三星組成。斗柄歸寅是中國古代天文學中的一個概念,是指斗柄指向寅宿的時刻。斗柄由北斗七星中的斗、牛、女三星組成,而不是由玉衡、天權、和搖光三星組成。44、就天而論,天之中,即天帝所居北辰。即所謂的中央。在中國古代的天文學中,天帝所居的位置是北辰。因此,北辰也被稱為中央,是天之中的中心點。45、井、鬼、柳、星、張、翼、軫屬于北方玄武七宿。北方玄武七宿是中國古代天文學中的一個概念,是指北方的七個星宿。其中包括井、鬼、柳、星、張、翼、軫等七個星宿。46、古六歷的共有之處是以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為一回歸年。古六歷是中國古代歷法中的一種,其共有之處是以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為一回歸年作為歷法的基礎單位。六歷之歷元皆相同,但其分母不同,因此被稱為“六歷”。47、人對天的認識、人與天的關系亦或是天的形狀都包含的意義是人與自然和神格的天的合一。人對天的認識、人與天的關系以及天的形狀都是中國古代文化中重要的概念,它們代表了人與自然和神格的天的合一。在古代先民的觀念中,人與自然不是對立的關系,而是互相依存、相互合一的關系。48、納西象形文字的“天”著重強調與地相對。納西族是中國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其象形文字中的“天”字著重強調與地相對的關系。這種觀念體現了納西族人對天地關系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態度。49、刪除該段50、張衡以“近取諸身,遠諸物”為基礎,發明創造了候風地動儀、渾天儀等。51、按照先秦的說法,九天是指天的形狀,天圓是講天的廣大與結構。《呂氏春秋》中對九天的劃分是縱向的,而《太玄經》中對九天的劃分是橫向的。人們認為天廣大、深遠,因此稱“天以不見為玄”。52、瑤池為帝都、仙界的神話,又衍生出了西王母、東王公、穆天子拜會西王母、玉皇成親、蟠桃等傳說。53、刪除該段54、歲首指的是一年之起點,以十一月為起始,按十二地支排列。歷元也是指歲首。55、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句話體現了人們對待事物的處事原則,即既要盡人事,又要順應天命。56、昆侖山為帝都、仙界的神話,又衍生出了西王母、東王公、穆天子拜會西王母、玉皇成親、瑤池、蟠桃等傳說。57、與天之中相對應的是地之中。58、《禮記?曲禮》中有段話:“行,前朱鳥(雀)而后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招搖在上”。這里,的“前、后、左、右”指的是“東、南、西、北”。59、四方風名是指劦、屼、彝、伇。60、先民們觀天之常道,試圖使人之所作所為,盡量與天之常道相和諧,因此對歷法進行不盡的探索。其中,周歷以十一月為歲首,夏歷以正月為歲首。太初歷以正月為歲首,殷歷則以十一月為歲首。這意味著兩種歷法的新年日期不同。在中國文化中,新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因此,不同歷法的新年日期也是不同的。“大樹底下好乘涼”這句諺語,強調了大樹的重要性。大樹可以為人們提供遮蔭,使他們避免烈日的暴曬。此外,大樹的根深葉茂可以為人們提供支持,使他們可以從容應對生活中的挑戰。黃河被稱為“百川之首”、“四瀆之宗”。這是因為黃河是中國最長的河流,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河流域的文化和歷史對中國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木鐸響而天下應”中,“鐸”是一種樂器,由內木舌和外銅鐺組成。這種樂器可以用來警示天下,號召民眾。各朝代的歷法都有一些不同。殷歷以十一月為歲首,周歷以十二月為歲首,秦歷以十月為歲首,夏歷以正月為歲首。這些歷法的不同反映了各朝代的文化和社會特點。“有九天,一為中天,二為羨天,三為從天,四為更天,五為睟天,六為廓天,七為咸天,八為沈天,九為成天。”這句話描述了九個天空的不同特點。這些天空的分類反映了中國古代人們對宇宙的認識和理解。“四圍之內,是化內,四圍之外,便是化外。”這句話強調了中國古代王朝的邊疆觀念。中國古代的邊疆觀念非常強烈,這也反映了中國古代人們對領土和國家安全的重視。集中、形象表現天之中、地之中的觀念是中州大地“中”字的創生的衍生。中州大地是中國的中心地帶,因此“中”字在中國文化中非常重要。“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參矣。”這句話強調了誠實和盡責的重要性。只有誠實和盡責,才能真正地發揮自己的潛力,創造出更多的價值。樹木在生活中有很多實用方面的用途。除了可以用于建筑和家具制造之外,一些果木還可以作為食品,桑蠶的絲可以制成衣物。東方屬于五行中的木。五行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一個概念,用來描述宇宙中的五種基本元素,即金、木、水、火、土。“圓顱方趾”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頭圓腳方,形容人的樣子。這個成語與天圓地方沒有直接關系,它強調了人的頭和腳的形狀。五湖四海是指中國境內的一些湖泊和海洋。這些湖泊和海洋在中國文化和歷史中都有著重要的地位。四隅指的是四方邊遠之處。在中國古代,四隅是指中國的邊疆地區,這些地區通常很荒涼,人們很難在那里生存。四方相交之處,是指交匯的地方,也可以理解為四面八方。四方邊緣之處則是指四周的邊緣地帶。這兩個詞語都是在描述位置和方向。“五服”中的“服”是指衣服。這個詞語作為名詞,表示穿著的衣服。“天下之土”指的是五方之土,即東、南、西、北和中央之土。這個問題是主觀題,需要根據自己的理解來回答。“士之天命也”是指士應該奉行天道,遵守禮法,執掌文武之道,以身作則,成為天命所在的士。“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西周成王五年,經歷了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標準個人消費電子產品抵押借款合同
- 汝州職業技術學院《電視包裝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課件
- 新建水溝蓋板施工方案
- 2025電子產品銷售合同簡易版模板
- 2025至2030年中國香酥肉排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員工勞動合同模板
- 森林消防知識宣講
- 室外景觀開挖施工方案
- 2025至2030年中國灌封膠粘劑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健康信息學中醫藥學語言系統語義網絡框架
- 2023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考點梳理+對點訓練(原卷版+解析版)(打包7套)
- 幼兒繪本故事:如果不洗澡
- 農業機械使用與維護課程標準
- 汽輪機上缸吊出及翻缸風險分析及管控措施
- 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填寫樣表
- 大連理工大學機械制圖習題集答案.
- 管道機器人畢業設計正文
- 小學生數學習慣養成總結-ppt課件
- 地鐵工程施工作業流程化管理的主要控制措施_工程管理
- 49.5MW風電場變電所電氣部分設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