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沁園春+長沙》教案+統編版必修上冊_第1頁
【高中語文】《沁園春+長沙》教案+統編版必修上冊_第2頁
【高中語文】《沁園春+長沙》教案+統編版必修上冊_第3頁
【高中語文】《沁園春+長沙》教案+統編版必修上冊_第4頁
【高中語文】《沁園春+長沙》教案+統編版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沁園春·長沙》教案教學目的:1.品味詩詞,理解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特點。2.感受詩人的博大情懷和革命壯志,并背誦課文。教學重點:感受詩中營造的闊大意境。體悟詩人主宰大地沉浮的英雄氣概和以天下為己任的壯志豪情。教學難點:從意象的角度了解關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學的描寫。領悟浪遏飛舟的深刻含義。教學過程一、導入:1925年正是革命運動蓬勃發展之際,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相繼爆發,湖南、廣東等地農民運動日益高漲,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這年深秋,毛澤東在去廣州參加會議的途中經過長沙,重游了昔日與同志們共同工作過的橘子洲。他看著滾滾東去的長江水,聯想到發展的如火如荼的革命運動,心中按捺已久的詩情終于噴薄而出,寫下了《沁園春·長沙》。不久這首詩便被發表在各大報紙上,在各界革命人士中引起巨大反響,說此詩是力挽狂瀾之作。國民黨主席蔣介石不甘自己在文學領域落后于毛澤東,便要求手下的筆匠與主編以他的名義寫出更為出色的作品來,結果可想而知,蔣的代筆們寫出的作品雖然也十分出色,但依舊無法超越《沁園春長沙》。這個故事只是一段野史,但卻以《沁園春·長沙》的寫作背景為依托,在民間廣為流傳。那么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抒發了怎樣的情,言了怎樣的志,又構造了怎樣的意境呢?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起來鑒賞這篇佳作。首先讓我們回顧有關詞的文學常識1.詞,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它原是配樂的詩。詞的句式特征是長短句,從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因此,詞的別名有:曲子詞、歌曲、樂章、樂府、長短句、詩余等等。如《敦煌曲子詞》、《東坡樂府》、《稼軒長短句》、《淮海居士長短句》、《草堂詩余》等等。2.詞牌:“詞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常見的詞牌名:沁園春、水調歌頭、蝶戀花、菩薩蠻、念奴嬌、采桑子、西江月、卜算子、虞美人、滿江紅、浪淘沙、浣溪沙、望江南、如夢令、釵頭鳳、點絳唇、木蘭花、漁家傲、摸魚兒……3.詞的段數、字數:按段的多少分為單調(只一段,也叫一闋)、雙調(兩段,也叫上下闋,或叫上下片)、三疊(三段)、四疊等。按字數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90字),長調(91字以上)。4.明確:毛澤東的這首詞是用古典的形式寫成的現代詩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教師范讀,請同學注意節奏、字音,從整體感受詩歌的藝術境界。結合注釋自由朗讀,抓住關鍵詞語。播放課文錄音或教師范讀,學生在此過程中糾正字音,初步感知課文百舸(gě)悵(chàng)寥廓(liáokuò)崢嶸(zhēngróng)方遒(qiú)浪遏(è)三、再讀課文,鑒賞評價(一)、寫壯景,書豪情1.研習“獨立寒江”圖分析這句詩的內容:明確:時間——寒秋地點——橘子洲頭起到押韻的作用。站得高看得遠,視野開闊,為全詩設立了一個秋水長天的廣闊背景,把讀者帶進了一個高遠的深秋境界里。環境——獨當時軍閥正在通緝毛澤東,詩人是在人民群眾的掩護下秘密到達長沙,獨自來到橘子洲頭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一起突出了詩人處境的險惡。2.研習“獨立寒江”圖“看”字統領的七句,是怎樣變換視角來描繪眼前的秋色的?明確:遠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靜)近觀: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靜、動)仰視:鷹擊長空(動)俯視:魚翔淺底(動)總寫:萬類霜天競自由分析各句中的意象及其意義。(山、林、江、舸、鷹、魚)放眼望去,遠處的重重高山,經秋霜之后都被染成了紅色,如火如荼。眼前的江水,清澈而透明,碧綠如翡翠,晶瑩如水晶,在這樣平靜的碧水之上,千帆競發,百船競渡,動靜結合。萬里無云的天空中,一只雄鷹在搏擊、翱翔。透明清淺的江里,魚群自由的游動,追逐嬉戲。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遠近高低各不相同,又動靜結合,可謂鬼斧神工。自古就有“秋士”一詞,意思是說每逢到了秋天,男子看到滿眼的蕭瑟凋零的破敗景象,禁不住會有一種年華易逝的傷感之情。因此才有了“萬里悲秋常作客”、“秋風秋雨愁煞人”的佳句。而詩人筆下的秋天卻是大紅大綠,萬物都生機勃勃得景象。這樣別具一格的秋景,暗示著詩人對受壓迫人民的一種號召和呼喚,對自由和解放的向往追求,使詩上升到了哲理的高度。3.體會“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真實含義明確:“悵”愿意是失意,這里用來表達深思而引發的激昂慷慨心緒。自然界的一切是這樣的蓬勃絢爛,現實社會卻又是如此的沉悶黑暗,“獨立寒秋”的詩人仰天俯地,心有所思,思有所困,不禁問蒼茫大地,誰來主宰自然界的盛衰枯榮,又有誰來主宰國家與人民的命運?這一句是全詩的詩眼,上闋就這樣通過寫景,提出“誰主沉浮”的問題,表達了青年毛澤東的偉大志向。4.討論“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的作用。這兩句起到了過渡的作用,其中的“攜”、“憶”兩字同上闕的“獨”字形成呼應和對比。上闕詩人寫的是舊地重游所見之景與觸景所發之情。下闕中詩人回憶到曾經與同學在一起的歲月。“崢嶸”原形容山勢高峻,這里是不平凡、不尋常的意思;“稠”即多,指曾經和同學們在動亂年代里一起經歷過的風雨之多,表明時代的特點,艱難時世反襯出人物的奮發有為,自然的引出下面對往昔歲月的描繪。5.研習“崢嶸歲月”圖“恰”字統領的七句,描繪了怎樣的圖景,又描寫了怎樣的一群年輕人?明確:當時的毛澤東和他的同學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飛揚、才華橫溢、意氣奔放、強勁有力,他們光芒四射,志向遠大。常常寫出慷慨激昂的文字來評價國家大事,特別是成立了《湘江評論》。“糞土”,名詞活用為動詞,視……為糞土,表現出一種對萬戶侯的蔑視。與《陳涉世家》中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有異曲同工之妙。描繪了一幅“崢嶸歲月”圖。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寫到“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里描繪的年輕人正能表現出早期革命者雄姿英發的戰斗風貌和豪邁氣概,是有才華、有抱負的熱血青年,是能夠改變一個時代,崛起一個國家的“風流人物”。6.如何理解“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明確:在詩的結尾,詩人反問到:可曾記得,那時的我們常常到激流中奮臂劃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擋了飛速前進的船舶?在這里,表示詩人要做新時代的弄潮兒,“自信人生三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乘風破浪、勇往直前,為中華崛起而獻身的豪情壯志。實質上是對“誰主沉浮”的巧妙回答,雖然是疑問句,卻比陳述句更有肯定意味,比一般的回答更形象。更有力。(二)、語言品味本詩的語言精當、形象、極富有表現力。如“萬”字寫出了山之多,“遍”字寫出了紅之廣,“漫”字寫出了江水溢滿之狀,“爭”字生動的表現出千帆競發的熱鬧場面。用“擊”不用“飛”,使鷹的矯健英姿如在眼前;用“翔”不用“游”,準確的描繪出魚兒們自在輕快,像鳥一樣盤旋的神態。(三)、景、情、志:注意意象詩的上闕描繪了一幅生機昂然、絢爛繽紛的“湘江秋景”圖,通過山、林、江、舸、鷹、魚等意象的塑造,表現出了詩人對國家于人民命運的擔憂,提出“誰主沉浮”的問題。下闕描繪了當年詩人與同學一起奮起革命的情景,并用設問含蓄的回答了正是這些有才華、有氣魄的熱血青年來主宰時代的命運。上闕重在寫景,卻處處景中寓情;下闕以抒情為主,卻情中含景,以情為經線,景為緯線交織而成,幾組畫面交相呼應。為我們展現出祖國大好河山、壯麗秋景的同時,更使我們從詩人慷慨激昂的革命熱情中看到革命前輩的身影,從中有所學習與感悟。四、結語:我國古典詩詞跟講究情和景的交融,同學們思考一下,這首詞是怎樣把寫景與抒情完美的結合起來的?明確:詞的上片著重寫景,卻處處景中寓情,描繪了一幅絢麗多彩,生機勃勃湘江秋景圖,由此生發出“誰主沉浮”的問題;下片敘事抒情,創造出一種激流勇進、力挽狂瀾的壯美的意境,集中表現了這群革命青年不畏風浪、一往無前、壓倒一切的英雄氣概,藝術地回答了“主沉浮”的問題,即主宰國家命運的,是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世界的革命青年。《沁園春?長沙》真可謂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氣勢恢弘的佳作!五、齊讀這首詞,再一次感受作者描述的景物之美與豪情之美,能背誦的盡量背誦每一個時代都有滿懷豪情的英雄,任何名垂千古的英雄都能照亮一個時代,究竟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沒人說得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