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腦癱康復治療策略_第1頁
小兒腦癱康復治療策略_第2頁
小兒腦癱康復治療策略_第3頁
小兒腦癱康復治療策略_第4頁
小兒腦癱康復治療策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小兒腦癱康復治療策略第一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before1980NoservicesforCPManyservicesforcp2007backgroundFoundationin1987Developmentrapidly第二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1、中國第一屆全國小兒腦癱座談會提出的定義(1988年佳木斯)

腦性癱瘓是出生前到出生后一個月內發育時期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綜合征,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診斷條件1)嬰兒期內出現的中樞性癱瘓。2)可伴有智力低下、驚厥、行為異常、感知覺障礙及其他異常。

3)需除外進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樞性癱瘓及正常小兒一過性運動發育落后。二、定義第三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2、第九屆全國小兒腦癱學術會提出的定義(2006年長沙)腦性癱瘓是自受孕開始至嬰兒期腦發育階段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育缺陷所導致的綜合征,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7,29:309.第四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美國約有75萬CP患者,英國每年新發生CP2000名。Incidence(發病率)Korea(1997)2.7/1000livebirths47.1/1000neonateswithhighriskfactors男性多于女性城鄉差別不明顯CP重癥越來越多不隨意運動型CP數量越來越少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CP類型有所區別。三、發病率第五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根據臨床表現(1988年)

痙攣型spasticity

手足徐動型athetoid

強直型rigid

共濟失調型ataxia

肌張力低下型hypotonia

震顫型tremor

混合型mixedtypes

無法分類型unclassifieble

根據癱瘓部位(1988)

單癱monoplegia

截癱paraplegia

偏癱hemiplegia

雙癱diplegia

三肢癱triplegia

四肢癱quadriplegia

重復偏癱doublehemiplegia

四、分型(類)

第六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根據臨床表現(2006)①痙攣型(spastic)②不隨意運動型(dyskinetic)。③強直型(rigid)。④共濟失調型(ataxia)。⑤肌張力低下型(hypotonic)。⑥混合型(mixedtypes)。根據癱瘓部位(2006)

①單癱②偏癱③雙癱④三肢癱⑤四肢癱

由于腦癱是腦損傷所致的綜合征,原因復雜,損傷復雜,臨床表現復雜,因此分類存在一定困難,難以從單一的角度進行分類,也難以嚴格確定某一類型。

第七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根據偏癱部位分類取消取消a.單癱b.偏癱c.三肢癱c.四肢癱e.雙癱第八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一)三大體系損傷

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異常,病灶部位大致分為

錐體系、錐體外系、小腦。

五、臨床表現第九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二)早期癥狀(三)不同類型腦癱的臨床表現第十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型別典型臨床表現體征損傷部位痙攣型上肢屈曲、內旋、內收,拇指內收、握拳、兩上肢后背軀干前屈、圓背坐(拱背坐)髖關節屈曲,膝關節屈曲,下肢內收、內旋、交叉,尖足、剪刀步、足外翻腱反射亢進、踝陣攣(+)、折刀(+)、錐體束征(+)皮層運動區為主、白質(傳導束等)不隨意運動型

不隨意運動以末梢為主,非對稱姿勢,肌張力變化(靜止時減輕,隨意運動時強),對刺激反應敏感,表情奇特,擠眉弄眼,頸不穩定,構音與發音障礙,流涎,攝食困難嬰兒期多表現為肌張力低下可伴有舞蹈征腱反射正常、TLR(+)ATNR(+)錐體外系(基底神經節等)第十一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強直型

肢體僵硬,活動減少肌張力增強呈持續性被動運動時屈曲或伸展均有抵抗抵抗在緩慢運動時最大腱反射正常、肌張力呈鉛管狀或齒輪狀錐體外系肌張力低下型肌張力低下,被動運動時可稍強仰臥位呈蛙狀體位,W狀上肢對折坐位

圍巾征(+)、跟耳試驗(+)、肌肉硬度減低、關節伸展度和擺動度增大

第十二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共濟失調型運動笨拙不協調可有意向性震顫及眼球震顫平衡障礙,站立時重心在足跟部,基底寬,醉漢步態,身體僵硬,肌張力可偏低,運動速度慢,頭部活動少,分離動作差眼球震顫、意向性震顫、閉目難立(+)、指鼻試驗(+)、腱反射正常小腦混合型同一個患兒有兩種或兩種以上類型多為痙攣型與手足徐動型混合第十三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①學習困難;②視覺損害;③聽力損害;④語言障礙;⑤癲癎或驚厥;⑥心理行為異常、睡眠、情緒等;

⑦飲食困難;⑧流涎;⑨牙齒問題;⑩消化系統和泌尿系統的問題;?感染問題等。(四)其他問題腦癱可伴有以下問題第十四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嬰幼兒期的腦處于發育最旺盛時期,腦的可塑性強,代償能力強,接受治療后效果好,因此早期發現異常,早期干預和治療十分重要。

★早期發現異常,不等于過早和急于診斷腦癱

★一般認為出生后6個月到9個月作出診斷為早期診斷,最遲應在1歲左右就要作出診斷。六、腦癱的診斷和鑒別診斷第十五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1)有引起腦癱的原因(高危因素)(2)有腦損傷的發育神經學異常(3)嬰兒期出現腦癱的臨床表現(早期癥狀及不同類型表現)(4)并發損害(5)輔助檢查1、診斷腦癱的依據:第十六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以下6個要素:

①運動發育落后或異常;②肌張力異常;③肌力異常;④姿勢異常;⑤反射發育異常;⑥輔助檢查的異常。

其中前五項是腦癱診斷的必備要素。2、診斷標準:第十七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腦癱應與以下各類異常及疾病相鑒別(1)一過性運動障礙或發育遲緩:與腦癱的區別是將來運動可以正?;?。(2)顱內感染性疾病:以顱內感染為主要臨床表現,治愈后無運動障礙。(3)腦腫瘤:為進行性發展的疾病,伴有腦腫瘤的特征性癥狀。(4)智力低下:可以有運動發育落后,但以后運動功能會正?;蚪咏?,以智力落后為主要表現。3、小兒腦癱的鑒別診斷第十八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5)進行性肌營養不良:應與肌張力低下型腦癱相鑒別,前者存在腱反射消失、肌萎縮、假性肌肥大、特殊的起立姿勢、血清肌酸激酶增高、肌電圖改變、肌活檢有特征性改變。(6)先天性肌遲緩及良性先天性肌張力低下:應與肌張力低下型腦癱相鑒別,前兩者多在以后逐漸好轉或恢復正常。(7)各類先天性代謝性疾病:除了有運動功能障礙外,都有特征性的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結果。第十九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8)腦白質營養不良:應與痙攣型腦癱相鑒別,前者病情呈進行性。(9)脊椎損傷、脊椎腫瘤、先天畸形等脊椎?。簯c痙攣型截癱相鑒別,可進行X光檢查、腦脊液檢查、脊髓造影檢查,結合臨床表現進行診斷。(10)小腦退行性病變:應與共濟失調型腦癱相鑒別,前者表現為緩慢進展隨年齡增長逐漸加重。第二十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一、身體狀況的評定二、肌力評定四、肌張力評定五、關節活動度評定六、反射發育評定七、姿勢運動發育特點與評定

第二節腦癱評定的主要內容第二十一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一般狀況、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等評定。

1、了解患兒的身體素質,患兒對康復治療的承受能力。

2、應對患兒的心理、精神狀態進行評定,注意性格特點、情緒、行為、反應能力等。

3、應掌握嬰幼兒的感覺、認知發育。

4、進行智力評定,掌握患兒的智力情況,對于制定合理可行的康復治療方案很有必要。

采用我國常用兒童發育篩查與心理測評量表

一、身體狀況的評定第二十二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1、可在全身各個部位,通過一定的動作姿勢,分別對各個肌群的肌力作出評定。2、等張、等長、等速3、常用的肌力檢查方法:

①手法肌力檢查(manualmuscletesting,MMT),②分級標準通常采用六級分級法。③檢察時置患兒的關節于中間位,觀察其對抗向各個方向運動的阻力狀況。④運動方向為屈—伸、內收—外展、內旋—外旋、旋前—旋后,通常檢察關節周圍肌群以及軀干的肌群。二、肌力評定第二十三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級別名稱標準相當正常肌力的%0零(Zero,0)無可測知的肌肉收縮01微縮(Trace,T)有輕微收縮,但不能引起關節活動102差(Poor,P)在減重狀態下能作關節全范圍運動253尚可(Fair,F)能抗重力作關節全范圍運動,但不能抗阻力504良好(Good,G)能抗重力、抗一定阻力運動755正常(Normal,N)能抗重力、抗充分阻力運動100MMT肌力分級標準第二十四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1、肌張力是維持身體各種姿勢和正常運動的基礎,表現形式有三種:靜止性肌張力、姿勢性肌張力、運動性肌張力

2、只有這三種肌張力有機結合、相互協調,才會維持與保證人的正常姿勢與運動。

3、肌張力的變化可反映神經系統的成熟程度和損傷程度,腦癱患兒均存在肌張力的異常。三、肌張力評定第二十五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痙攣型、強直型——肌張力增高或亢進遲緩型——對姿勢變化無抵抗、呈低緊張狀態不隨意運動型——姿勢張力可能時強時弱共濟失調型——偏低臨床可見:主動肌和拮抗肌同時收縮過剩;

主動肌收縮過剩;

拮抗肌過度松弛;

動搖或變化。 4、腦癱異常肌張力的表現類型第二十六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①錐體系損傷時,被動運動各關節,開始抵抗增強然后突然減弱,稱為折刀現象。②錐體外系損傷時,被動運動時抵抗始終增強且均一,稱為鉛管樣或齒輪樣運動。③錐體系損傷時,肌張力增高有選擇地分布于上肢以內收肌、屈肌及旋前肌明顯,下肢以伸肌明顯。④錐體外系損傷時,除上述表現外,可有活動時肌張力的突然增強。第二十七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⑤肌張力低下時的幾種表現蛙位姿勢(俯臥位或仰臥位)W字姿勢(仰臥位)二折姿勢(坐位)倒U字姿勢(俯懸臥位)外翻或內翻扁平足,站立時腰椎前彎,骨盆固定差而走路左右搖擺似鴨步,翼狀肩,膝反張等第二十八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倒U字姿勢(俯懸臥位)二折姿勢(坐位)第二十九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⑥肌張力增高時的異常姿勢頭背屈,角弓反張,下肢交叉,尖足,特殊的坐位姿勢,非對稱性姿勢等。對肌張力增高的傳統分度是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三個等級,比較粗略。多采用Ashworth痙攣量表或改良Ashworth痙攣量表二者都將肌張力分為

0~4級改良Ashworth量表較Ashworth量表分得更細第三十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改良的Ashworth痙攣評價量表級別評級標準0無肌張力的增加I肌張力輕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動屈伸時,在關節活動范圍之末呈現最小的阻力或突然卡住I+肌張力輕度增加:在關節活動范圍后50%范圍內突然卡住,然后出現較小的阻力II肌張力較明地增加:在關節活動范圍的大部分范圍內,肌張力均較明顯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比較容易地進行被動運動III肌張力顯著增高:被動運動困難IV受累部分被動屈伸時呈現僵直狀態而不能完成被動運動第三十一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檢查方法評價肌張力亢進肌張力低下安靜時肌肉形態肌肉硬度伸張性擺動度視診:肌肉的外觀觸診:肌肉的硬度過伸展檢查,被動檢查擺動運動檢查肌腹豐滿硬活動受限抗阻力↑振幅減少平坦軟關節過伸展抗阻力↓振幅增加活動時姿勢變化主動運動姿勢性肌張力檢查主動運動檢查調整遲緩過度抵抗無肌緊張變化關節過度伸展5、腦癱患兒肌張力評價分類表

第三十二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1.決定關節活動度的主要因素:①關節解剖結構的變化;②產生關節運動的原動?。ㄊ湛s)的肌張力;③與原動肌相對抗的拮抗?。ㄉ煺梗┘埩Β軈f同肌的肌張力。四、關節活動度評定第三十三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①頭部側向轉動試驗;②臂彈回試驗;③圍巾征;④腘窩角;⑤股角(又稱內收肌角或外展角);⑥牽拉試驗⑦足背屈角;⑧跟耳試驗。2.臨床通常采用的評定主要方法第三十四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1.頭部側向轉動試驗正常時下頜可達肩峰,左右對稱,肌張力增高時阻力增大,下頜難以達肩峰。

2.臂彈回試驗使小兒上肢伸展后,突然松手,正常時在伸展上肢時有抵抗,松手后馬上恢復原來的屈曲位置。

3.圍巾征將小兒手通過前胸拉向對側肩部,使上臂圍繞頸部,盡可能向后拉,觀察肘關節是否過中線,新生兒不過中線,4~6個月小兒過中線。肌張力低下時,手臂會像圍巾一樣緊緊圍在脖子上,無間隙;肌張力增高時肘不過中線。

第三十五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4.腘窩角小兒仰臥位,屈曲大腿使其緊貼到胸腹部,然后伸直小腿,觀察大腿與小腿之間的角度。肌張力增高時角度減小,降低時角度增大。正常4個月齡后應大于90°(0°)。5.股角(又稱內收肌角)小兒仰臥位,檢查者握住小兒膝部使下肢伸直并緩緩拉向兩側,盡可能達到最大角度,觀察兩大腿之間的角度。肌張力增高時角度減小,降低時角度增大。正常4個月齡后應大于90°。6.牽拉試驗小兒呈仰臥位,檢查者握住小兒雙手向小兒前上方牽拉,正常小兒5個月時頭不再后垂,上肢主動屈肘用力。肌張力低時頭后垂,不能主動屈肘。第三十六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7.足背屈角小兒仰臥位,檢查者用拇指抵住小兒足底,其它手握住小腿及足跟,將足向背推,觀察足與小腿之間的角度。肌張力增高時足背屈角增大,降低時足背屈角減小。正常4~12個月齡為0°~20°。

8.跟耳試驗小兒仰臥位,檢查者牽拉足部盡量靠向同側耳部,骨盆不離開床面,觀察足跟與髖關節的連線與桌面的角度。正常4個月齡后應大于90°。

第三十七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腦癱患兒平衡反應出現延遲或異常;嚴重痙攣型腦癱幾乎不能建立平衡反應;中、輕度痙攣型腦癱建立不完全,可能被不正常動作或原始動作干擾,出現較晚;不隨意運動型腦癱由于不自主動作和不能控制的姿勢和肌張力的變化,雖然大部分反應都可建立,但反應不協調、不直接。2、腦癱患兒的特點第三十八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六、姿勢運動發育特點與評定機體在相對靜止時克服地心引力所呈現的自然姿勢(一)主要特點

小兒從一個動作轉換成另一個動作時,身體各部位之間所呈現的位置關系,是克服地心引力所呈現的自然姿勢。

只有保持正常的姿勢,才能出現正常的運動。第三十九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二)如何觀察主要觀察是否遵循小兒運動發育規律,即由上到下、由近到遠、由粗到細、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連續不斷的發育。例如是否是先抬頭、后抬胸,再會坐、立、行(由上到下);從臂到手,從腿到腳的活動(由近到遠);從全手掌抓握到手指抓握(由粗到細);從陽性支持反射到站立(由低級到高級);從直腰坐到坐位的自由玩耍(由簡單到復雜)。評定時根據小兒的年齡,判斷是否存在發育落后或異常。第四十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分期年齡特點第1屈曲期第1伸展期第2屈曲期第2伸展期0~6周7~15/16周4~7個月8/9~12/14個月四肢、軀干呈半屈曲位(主要為對稱性屈曲)軀干上部、四肢伸展(可有非對稱伸展)軀干穩定、用手支撐(對稱性屈曲)可呈立位(自由伸展)1、由屈曲向伸展的發育,經過四期變化,主要受肌張力影響。2、從反射活動到隨意動作發育。3、手、口、眼協調發育。

(二)姿勢運動發育評定1、仰臥位姿勢發育第四十一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2、俯臥位姿勢發育

1、由屈曲向伸展發育:緊張性迷路反射的影響,臀高頭低→臀頭同高→臀低頭高

2、抗重力伸展發育規律:頭部貼床→頭離床→胸離床→肘支撐→手支撐→一只手支撐體重的抬頭過程3、由低爬向高爬的發育:肘爬→腹爬→四爬→高爬

第四十二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3、坐位姿勢發育

1、全前傾——半全前傾——扶腰坐——拱背坐——自由坐

2、坐位發育與平衡反射發育密切相關;

3、坐位發育是抗重力發育的繼續。

第四十三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4、立位姿勢發育

1、陽性支持反射→不能支持體重→短暫支持體重→足尖支持體重→立位跳躍→扶站→抓站→獨站→牽手走→獨走

2、連續不斷發育規律;

3、立位平衡

第四十四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5、步行姿勢發育規律1、由兩腳分開大足距向兩腳并攏小足距發展。2、由上肢上舉到上肢下落發展;3、無上肢交替運動到有上肢交替運動;

4、肩與骨盆從無分離動作向有分離動作發育;

5、由走小步向邁大步的有節律步調發育;

6、小兒步行接地期比游走期長;

7、足尖與后跟地時間短,主要為全腳接地;

8、接地時需很多肌肉參加活動,對游腳期作用大的是大腿肌肉。

第四十五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三)反射與姿勢運動發育的關系

1、手握持反射消失時,前臂的支撐就出現。

2、ATNR消失時,軀干回旋出現,可以翻身,并逐漸發展。

3、ATNR消失,手口眼協調,四肢支撐爬行出現。

4、Moro反射消失,才出現中腦以上水平的反射。

5、足握持反射消失,小兒才能支撐站立。

6、STNR消失,分離動作,自由伸展和屈曲。

7、緊張性迷路反射消失(TLR),抬頭、分離動作。

第四十六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8、小兒俯臥位懸垂反射時,頭上抬,髖膝關節伸展,說明小兒隨著神經系統的發育,軀干調節作用是由全身屈曲姿勢向全身伸展姿勢的發展。9、軀干回旋是小兒通過軀干旋轉與上肢的支撐動作,完成坐起的動作的前提,是一種旋轉坐起的矯正反射。10、側彎反射消失,身體可以穩定的直立。

11、只有坐、立位平衡反應完善時,坐位、立位姿勢方能穩定。

第四十七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四)腦癱姿勢運動發育的特點

1.運動發育的未成熟性2.運動發育的不均衡性①運動發育與精神發育的不均衡性;②粗大運動和精細運動發育過程中的分離現象;③各種功能發育不能沿著正確的軌道平衡發展;。④對于外界刺激的異常反應而導致的運動紊亂第四十八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①運動發育延遲的同時伴有異常姿勢和運動模式;②四肢和軀干的非對稱性;③固定的運動模式;④抗重力運動困難;⑤做分離運動困難的整體運動模式;⑥發育不均衡,如上肢與下肢、仰臥位與俯臥位、左側與右側運動發育不均衡;3.運動發育的異常性

第四十九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⑦肌張力不均衡,如異常肌張力、姿勢變化時的肌張力增高、降低或動搖;⑧原始反射殘存,立直反射及平衡反應出現延遲或不出現;⑨感覺運動發育落后,感覺“過敏”而導致運動失調;⑩聯合反應和代償性運動。違背了運動姿勢發育的六大規律第五十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錐體系損傷呈痙攣性癱瘓;

◆錐體外系損傷呈不自主運動、肌陣攣或強直;

◆小腦損傷呈平衡障礙、共濟失調、震顫等。◆得不到正常運動、姿勢、肌張力的感受,不斷體會和感受異常的姿勢運動模式,◆形成異常的感覺神經通路和神經反饋,◆導致發育向異常的方向發展、強化而固定下來,異常姿勢和運動模式逐漸明顯,癥狀逐漸加重。4.運動障礙的多樣性5.異常發育的順應性第五十一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第三節小兒腦癱康復治療策略

一、康復治療途徑

二、康復治療方法與技術

三、問題與挑戰第五十二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一、康復治療途徑

1、醫院式康復(HBR)

2、集中式康復(IBR)3、社區康復(CBR)第五十三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現代康復治療物理治療作業治療語言治療手術治療輔助器具與矯形器藥物治療心理康復與教育其他治療護理與管理二、康復治療方法與技術傳統康復治療藥物推拿按摩針刺穴位注射輔助設備器材第五十四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1)治療原則:①遵循兒童運動發育的規律;②在抑制異常運動模式的同時,進行正常運動模式的誘導;③使患兒獲得保持正常姿勢的能力;④促進左右對稱的姿勢和運動;⑤誘發和強化所希望的固定運動模式,逐漸完成由單個運動向多個運動的協調運動;⑥康復訓練前對肌張力的緩解等。(一)物理治療(PhysicalTherapy,PT)1、運動療法第五十五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2)治療要點:①頭部的控制;②支撐抬起訓練;③翻身訓練;④坐位訓練;⑤膝手立位和高爬位的訓練;⑥站立和立位訓練;⑦步行訓練;⑧步行的進步和實用性訓練。第五十六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從神經生理學角度分析,認為腦癱患兒根本問題是由于缺少對反射性姿勢和運動模式的抑制(中樞性抑制)而導致的異常。因此,Bobath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過反射性抑制異常姿勢和運動,促進正確的運動感覺和運動模式。

(3)治療技術:Bobath法、Vojta法、引導式教育等。Bobath療法(神經發育學療法)第五十七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Bobath療法需要一定的場所和輔助用具,如玩具、墊子、三角墊、圓滾、Bobath球、重心移動板、平衡板、站立位訓練架等。1、抑制手技(關鍵點的控制)2、促通手技(矯正反射、平衡反應)3、刺激本體感受器和體表感受器手技根據患兒狀況和治療目標,采用不同手技。第五十八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一定的出發姿勢反射性腹爬(R-K)反射性翻身(R-U)在身體的一定部位(主誘發帶和輔助誘發帶),按照一定的方向給予一定時間和強度的刺激,誘導產生全身性、協調化的下述運動發育。Vojta還創造了七種姿勢反射檢查方法

Vojta療法(誘導療法)第五十九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應用教育的概念體系進行康復治療,并不是單純的物理治療。

?通過引導者與功能障礙者的整體活動,誘發功能障礙者本身神經系統形成組織化和協調性。

?引導式教育重視機能障礙者人格的形成、認知能力、日常生活動作、人際交往等能力的提高。

引導式教育(conductiveeducation、Pet?

)第六十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目前,引導式教育已經成為腦癱康治療的一個重要方法,小年齡組的治療需有家長的輔助。輔助用具的使用課題的意圖化使韻律意識化利用人際關系的促通循序漸進的引導運用運動力學的原理日課分組實施實施辦法第六十一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漸增阻力訓練、關節活動度的維持與改善訓練、關節松動技術、減重步態訓練、平衡功能訓練等借助于輔助器具的訓練也在不同程度的開展。其他技術TempleFay法、Domain法、Brunnstrom法、Rood法、PNF法等方法運動再學習其他

這些方法被稱為易化技術,是根據神經生理學與神經發育學的原理,利用各種方式刺激運動通路上的神經元,調節其興奮性,以獲得正確的運動控制能力的一類康復治療技術。

逐漸形成許多不同類型的運動模式,這些模式經過成功與失敗的反復磨礪,最終優化形成運動程序或綱要,并在大腦中儲存記憶。第六十二頁,共七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2、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