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讀書報告_第1頁
《中國近代史》讀書報告_第2頁
《中國近代史》讀書報告_第3頁
《中國近代史》讀書報告_第4頁
《中國近代史》讀書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近代史》讀書報告一、書名:《中國近代史》二、著者:蔣廷黻三、出版社:北京/現代出版社四、頁數:302頁五、內容大意這本書包括四個章節和五個附錄。前四章節主要講述了19世紀之前至20世紀初的中國史,每個章節的敘述各有千秋,卻始終圍繞著“近代化”這一主題,運用中西對比、人物對比等方式,強調說明變革的重要性。第一章“剿夷與撫夷”,從標題中我們可以看出,19世紀之前至19世紀中期(即“鴉片戰爭”爆發后),統治階級對待西方的態度,始終是徘徊,毫無主張,游離在被動挨打與主動攻擊之間,矛盾且復雜,這從本質上體現了清朝封建階級的腐朽與沒落,恰恰說明了其必然走向滅亡,革命已成大勢所趨的道理。第七小節“剿夷派崩潰”:“奕訢與文祥絕不回頭看,留戀那已去不復回的閉關時代”(29頁),亦可以看出蔣先生的心聲。在第四小節中作者系統而詳盡地闡述了“為何民族喪失二十年光陰”的原因,并特以林則徐為例,指出:“第一、中國人的守舊性太重;第二、中國文化是士大夫階級的生命線;第三、中國士大夫階級(知識階級和官僚階級)最缺乏獨立的、大無畏的精神。”可謂是一陣見血,由此可見,中國近代的變革必須從根本上觸動,即思想的全面啟迪,否則救世只能是一紙空談。第二章,“洪秀全”與“曾國藩”,一個是舉著打倒孔子大旗,喊著“拜上帝”口號的農民階級代表,一個是維護傳統儒家文化,擁護大清的士大夫階級,他們之間碰撞出別樣的火花。洪秀全提出了“新口號”,卻走著舊社會的循環套,而曾國藩運用舊的文化舊的思想,卻編練出“新軍”。此二人的行動南轅北轍,背道而馳,效果更是大相徑庭,而他們卻代表了社會動蕩,處于變革時期,兩個階級之間的選擇。變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變革之中的選擇。選擇倒退,便意味著必然失敗,為歷史所不容;選擇向前看,則意味著順應社會發展的潮流,是正義的、可取的。洪秀全最終失敗了,原因是他并沒有向前,相反,他退卻了,他建立的“新朝”是根植在傳統封建制度之上的,而他提出的綱領,不切實際,難以施行,正如蔣先生所言:“我們可以說洪秀全對于宗教革命及種族革命是十分積極的,對于社會革命則甚消極。他(洪秀全)的運動當然是個民間運動,反映當時的民間疾苦和迷信,以及潛伏于民間的種族觀念。”(P36)反觀,曾國藩,他雖然成功了,可是這種卻以維護清王朝的封建統治為最終目的,從這個角度看,他是失敗的,因為他并沒有推動中國的“近代化”。最可悲的是“曾國藩的事業,如同他的學問,也是從艱難困苦中奮斗出來的。他要救舊社會、舊文化,而那個舊社會、舊文化所產生的官僚反要和他搗亂。他要維持大清,但大清反而嫉妒他、排斥他”。(P40)第三章“自強及其失敗”,社會改革必然伴隨著陣痛,因為改革涉及各方面的利益,改革不徹底會失敗,改革冒進也會失敗。在經歷了重重炮火洗禮之后,統治階級終于認識到改革的重要性,這是在經歷血的教訓之后的深刻領悟。但是統治階級卻只看到了表層,即軍隊槍炮、國防近代化的重要性,于是自強派幾乎投入了全部的人力、財力、物力,并取得了極其輝煌的成就,可是甲午中日海戰,國防一擊即潰,毫無抵抗能力,自強失敗了。關于失敗的原因,蔣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見,“近代化的國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經濟,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國民,半舊半新是不中用的。”(P51)換句話說,自強派提出的“中體西用”理論在近代中國行不通,行不通的原因是因其具有不徹底性。不僅如此,自強派在改革的過程中,又遇到了來自舊官僚、舊勢力的打壓,可以說,在中國近代,這股舊勢力如同烏云一般,始終籠罩在中國歷史的上空,亟待有人能驅散它,給中國帶來光明。第四章:“瓜分及民族之復興”:這一章主要講述了甲午中日海戰至抗戰以來的歷史。甲午中日海戰可以說是歷史的轉折點,一方面,清政府自強派的自強運動,宣告失敗,這表明僅僅是國防近代化不能挽救中國;另一方面先進的士大夫階級開始尋找新的救亡圖存的道路,即政治改革,尋求政治民主化,并由此衍生出思想、文化、社會習俗等一系列變革,等到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歷史舞臺,中國的面貌煥然一新,可以說,近代中國有了新出路,氣象變好,到后來無產階級亮相并與資產階級謀合作,都是后話了。這一過程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末代王朝—清王朝,在甲午海戰之后,清政府試圖通過“新政”來挽救統治危機,可遺憾的是,“新政”僅僅是一個幌子,“加強中央集權”才是清政府的最終目的。“新政”就像穿著狼皮的羊,鉆入資本主義的“狼群”,最終免不了遭毒手的下場。所以說“新政”像一支催化劑,不僅沒能保住清王朝,反而加速了它的滅亡。改革大勢,浩浩湯湯,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書的后續還有蔣先生的附錄,他知識淵博,從橫、縱兩個方向考察中國近代史,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嚴謹、細致的史學家。六、讀后心得:蔣廷黻對近代歷史上種種人物進行了評價。其中對林則徐、琦善、丁汝昌和劉步蟾進行了顛覆性的評價。我們眼中林則徐和琦善:一個是忠君愛國的民族英雄,一個是收受洋人賄賂的奸臣。而蔣廷黻卻認為林則徐:“讓國家日趨衰弱,而不肯犧牲自己的名譽去與時人奮斗。以為自己的名譽比國事重要,因為他當時覺悟到中國較之與西洋的落后而不敢公開提倡”。這評價很多人都大跌眼鏡吧!但回頭看看林則徐的作為,他將開眼看世界的成果交給好友魏源,魏源以此編成《海國圖志》。林則徐已經看到了中國的落后之處,卻不敢自己公開提倡!所以蔣廷黻說他是中國舊社會的最好產品!如林則徐這類人都將自己的名聲看得比國家更重,何況是別人呢!反觀琦善:“把中外強弱的懸殊看清楚了公開的宣傳了,但是士大夫階級不信他們。而且他們無自信心,對民族亦無信心,只聽其自然,不固振作,不圖改革。我們不責備他們,因為他們是不足責的”。這樣的震撼反差,是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帶來的。在震撼之外,更多的思考。他在這本《中國近代史》的總論里,把中國能否走出“中古”狀態,建立“近代的民族國家”作為全書的理論主題,顯然淵源于此。他寫道:“近百年的中華民族根本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能近代化嗎?能趕上西洋人嗎?能利用科學和機械嗎?能廢除我們家族和家鄉觀念而組織一個近代的民族國家嗎?能的話,我們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話,我們這個民族是沒有前途的。”這句話是本書的主線,四個問號更是他對近代中國的期盼,這振聾發聵的反問,問醒了多少沉睡的中國人!這兩點是看我之后最大的體會,也是看完多本歷史著作后有別于其他的感受。在此以后,看歷史書需要多想一點,更進一步。在眾多的異口同聲的觀點中要有自己的理解。面對主流意識所樹立的楷模也需持懷疑的態度。這是學習該有的態度。七、評語:我們學習歷史的目的之一是不再步入歷史的后塵。回顧中國近代史艱難的前進步伐,我們應該深刻認識到,國民綜合素質的落后就是國家綜合國力的落后。而落后就必然要挨打。我們近代的國民在政治觀念,改革創新能力,對外交往等等方面都處于一個極度滯后的狀態,造成了一直挨打的局面。最終,好不容易,在挨打中,我們覺醒了,我們長大了。對于治國者,要明白我們今天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無疑要把國民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對于我們個人,我們需知曉,個人發展其實就像國家發展,可以有自己的五年、十年發展規劃,也可以有自己的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有自己的外交原則,學習一個民族是如何發展的,用在發展自身身上,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