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課標實驗版-必修三-第三單元-10 過秦論(市一等獎)_第1頁
人教課標實驗版-必修三-第三單元-10 過秦論(市一等獎)_第2頁
人教課標實驗版-必修三-第三單元-10 過秦論(市一等獎)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過秦論》教學設計一、目標1.了解作者反對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張在當時條件下的進步意義及其歷史局限性。2.學習作者從史實對比中引出結論的寫作方法。3.認識“仁義不施”是秦王朝迅速滅亡的重要原因。二、導入賈誼毛澤東賈生才調世無倫,哭泣情懷吊屈文。梁王墜馬尋常事,何需哀傷付一生。教師解析:賈誼懷才不遇,空有抱負,曾深情吟詠出《吊屈原賦》。梁王落馬而死本是尋常之事,賈誼又何必為此自悲自責,抑郁而終呢?這首詩既有對賈誼才華蓋世的贊嘆,又有對賈誼自責傷懷自誤的批評。那么,賈誼“才調”到底如何呢?讓我們從其策論代表作《過秦論》中繼續尋找答案吧。三、探究聽情境教學-課文朗讀后:1.文章的主要觀點是什么?作者在最后一段中是怎樣展開論述的?明確:本文卒章顯志——“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段主要采用了對比論證的方法,將陳涉與九國之君在身份地位、武器裝備、軍隊素質以及用兵之道等方面作對比,突出了陳涉的渺小與微不足道。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的事實不得不引發人們深刻的思考,為什么秦國沒有被強大的九國之師所擊敗,反而被實力弱小的起義隊伍所推翻呢?結論就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2.全文共五段,它們之間的內在關系是怎樣的?明確:這篇文章結構層次井然。第一段寫秦孝公時期,在商鞅的輔佐之下,秦內政外交氣象一新,國力日盛。第二段緊承上一段,繼續寫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時期秦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斗爭上取得的新的成就,而本可與之相抗衡的九國之師卻錯失戰機,最終為秦所制。這兩段四個秦王在政治、軍事、外交上所采取的咄咄逼人的“攻”勢為秦始皇最終一統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從第三段開始,作者卻集中筆墨寫秦始皇統一天下后為“守”住江山而采取的種種措施,然而不可忽視的是秦始皇所采取的眾多措施不外乎強硬的鐵腕政策,缺少“仁義”,而他也終于因為自己的執迷不悟而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第四段著力寫陳涉揭竿而起,天下響應,實力依舊強勁的秦國卻迅速走向了滅亡。第五段作者更是直接將九國之實力與陳涉的實力作了一次全面的對比,結論鮮明:強秦被滅,并非自身實力不濟,而是秦始皇未能審時度勢,未能及時采取“仁政”,因而引得百姓民怨沸騰,最終失掉了江山。歸根結底:“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庇纱丝磥?,文末最后一句的確不可解釋為“因為不施行仁義而導致攻與守的形勢發生了變化”,這與前后文內容出現嚴重脫節,而且拆散了文章整體的架構。3.作者借古諷今,認為強秦的速亡究其根本是在于其不行仁政,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個結論?(進步性與局限性)明確:賈誼提出施行仁政的主張,是從維持封建統治階級利益出發的,但因為與反對暴政相聯系,所以符合當時人民的要求,加上作者充分肯定商鞅變法,主張儒法并用,所以他的仁義主張就更帶有進步性。本文還描述了陳涉起義這一歷史事實,并肯定陳涉起義的必然性、正義性以及它在推翻秦朝統治中的作用與地位。作者不僅看到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而且還看到秦國由日益強盛到統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動和當時人民要求統一的愿望相一致??梢?,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認識到人心向背是國家治亂的關鍵。但他在描述陳涉的平凡時,雖屬一定程度的客觀描寫,但卻明顯地表露出對勞動人民的輕視,這是他的階級局限性。作者還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秦朝統治者的殘暴罪行,但由于階級和時代的局限,他還看不到封建階級的本性,卻要求封建統治階級真正施行仁政,消除階級矛盾,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這是不可能的。此外,秦亡之歷史根源是多源的,僅僅從“仁政”的角度分析未免以偏賅全。4.《過秦論》的論證方法(1)以史實為論據,用觀點統率材料。作者所謂“攻守之勢異”,指的是秦要統一全國,自然要對山東(崤山以東)諸侯采取攻勢,逐步消滅它們;而在統一全國之后要防止人民顛覆其政權,這就轉入守勢了。處于攻勢“尚詐力”,處于守勢“貴順權”?!绊槞唷?,就是施行仁政以收攏民心。秦滅六國后依舊殘酷地壓迫人民,不施仁政,故而迅速滅亡。這是賈誼的基本觀點。要講清這一點,就必須以史實為據,說明秦的興亡過程。本文敘史的特點是:在觀點統率下對史實作出高度概括。例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計騙魏將公子卬而襲破其軍的結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又如山東諸侯曾多次合縱抗秦,皆被張儀等人的連衡術所破,韓、魏、楚三國多次獻地于秦,秦土日廣,這是秦的“詐力”策略的勝利,作者把所有這些史實都集中到九國之師攻秦失敗一事上來加以表現。說到秦統一全國后,則著重揭露秦始皇壓迫人民的政策,這其實是“詐力”策略的繼續。這個事實充分說明:秦在轉入守勢之后,“其道不易,其政不改”(《過秦論》中篇語),它的覆滅是不可避免的。從上面的分析還可以看出,政論敘史所看重的是歷史過程的本質,而不講求細節的準確。(2)對比論述。本文的對比論述集中在第5段,上文已有說明,這里只作一點補充:必須把這種對比放到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來看。昔年,九國之師,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進攻僅有雍州一地的秦,卻遭到慘??;而今天,陳涉以數百“疲弊之卒”發難,進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這就生動地說明了轉入守勢后的秦已經變得外強中干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形呢?孟子說:“失民心者失天下?!薄耙环蜃麟y而七廟隳”,這正是仁義不施而失掉民心的結果。這樣來論述,自然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論點。四、拓展1.回顧漢初社會情形,明確作者寫作意圖提問:作者借古諷今,強秦的速亡給后人的啟示是什么?漢初的社會情形如何?賈誼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學生討論明確:①“施仁政,行仁政”。②賈誼生活在漢文帝時代。其時,社會經濟已漸漸恢復,人民生活也較安定,但是階級矛盾卻在不斷地滋生暗長,統治階級日益滋長“淫侈之俗”,并橫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