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上冊科學第三單元《地球表面與其變化》教案_第1頁
五年級上冊科學第三單元《地球表面與其變化》教案_第2頁
五年級上冊科學第三單元《地球表面與其變化》教案_第3頁
五年級上冊科學第三單元《地球表面與其變化》教案_第4頁
五年級上冊科學第三單元《地球表面與其變化》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五年級上冊科學第三單元《地球表面及其變化》教案

第一課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峽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多種多樣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

低起伏、崎嶇不平的。

過程與方法:

觀察描述常見地形的特點。

會看簡單的地形圖,能在地形圖上指認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脈、河流、

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對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興趣,能自覺關注和收集相關的信息。

【教學重點】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點。

【教學難點】從地形圖中發現整個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點,知道并

描述各種地形地貌的特點。

【教學準備】

分組器材:學生事先準備一些自己去過的地方的風景照片,有條件的學校為

每組學生準備一份世界地形圖、中國地形圖。

教師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圖片或課件,世界地形圖、中國地形圖、

家鄉地形圖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教師用課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問:你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

從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嗎?你能說說它的地形特點嗎?學生回答,

教師適當糾正并補充介紹地形特點。

2、你去過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來介紹一下呢?你可以說說那里的

地名,有什么特點,地形是怎樣的。

二、我們看到過的地形

1、學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紹該地方,注意說清楚地形地貌的類型,能簡單

描述其特點。

2、教師補充介紹。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補充介紹,結合學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關圖片和課

件,介紹各種地形地貌的特點。

平原:寬廣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較緩,由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組成;

高原:面積很大,地形開闊,周圍以明顯的陡坡為界;

山地:地勢較高,蜿蜒起伏,層巒疊嶂;

盆地:四周地勢較高,中間低平;

……

3、了解家鄉的地形。

我們的家鄉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點呢?

教師出示家鄉地形的照片或課件,學生回答后補充介紹,并填表板書。

4、小組交流,統計地形。

學生自己帶來的照片在組內交流,說出地形地貌的類型,簡單描述其特點,

整理并做好地形統計記錄,完成上面表格。

5、匯報、小結。

三、觀察地形圖

1、引入。

剛才我們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幾張照片可以反映出我們整個家鄉的以及整個

國家的地形嗎?我想光憑我們的照片是很難了解清楚的。整個地球表面的地形又

是怎樣的呢?所以,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幾件禮物。請看!(教師出示世界地

形圖、中國地形圖、家鄉地形圖)希望在它們的幫助下我們可以更好的了解(師

板書課題: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觀察地形圖。

這三張地形圖雖然范圍不一樣,可是它們卻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你發現了嗎?

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顏色所代表的意思嗎?

學生觀察并回答。

3、教師補充介紹地形圖的相關知識。

地形圖,是普通地圖的一種,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

程的一種正射投影圖。它用符號和顏色來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圖上

都有比例尺和圖例。如深淺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別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

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終年積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淺不同

的藍色表示各種深度的海洋……

4、小組觀察地形圖

從地形圖上我們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請以小組為單位仔細觀察世界地形

圖和中國地形圖,交流并注意記錄從地形圖中獲得的信息。

5、匯報、小結。

四、拓展延伸

1、關于地球的表面,我們還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討論。

2、小結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會不會發生變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

發生變化呢?下節課我們將繼續研究。

五、課后活動

收集有關地形地貌發生變化,特別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變化的資料,

最好是文字加圖片。

第二課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火山和地震會改變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內部的運動造成的。

地球內部的運動會引起地殼的運動,從而形成山脈、高原、裂谷和海溝等地

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變化有時是迅猛激烈的,有時是緩慢不易覺察的。

過程與方法:

閱讀資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樣改變地形地貌的。

做板塊運動的模擬實驗,想象和理解地球內部的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地球內部是不斷運動著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斷變化著的。

【教學重點】火山和地震會改變地球表面的地形,它們是由于地球內部的運

動造成的。

【教學難點】地球內部的運動會引起板塊運動,板塊運動影響和改變著地表

的地形地貌。

【教學準備】

分組器材:有關火山和地震的資料、毛巾、橡皮泥、泡沫塑料塊、彩色筆等。

教師演示:火山和地震對地形地貌影響的圖片或課件、反映地殼板塊運動的

圖片或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會不會發生變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發生變化呢?今

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嗎?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嗎?

2、師生共同交流收集來的關于火山和地震的資料。教師著重引導學生閱讀

分析書本上的三個相關事例。

3、通過剛才的交流和學習,大家都已經知道了火山和地震會使地球表面的

地形地貌發生變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內部的運動

1、教師介紹。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我們知道,地球內部可以分為地殼、地

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嗎?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溫度就越來越高,

壓力也越來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質就像一鍋煮熱的粥,在不斷的運動,驅動地球

的表層運動,造成地球表層的變化。

2、學生閱讀資料。

許多科學家認為,組成地球外殼的巖石圈原來是一個整體,后來地球內部運

動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幾塊,形成了現在的大陸板塊。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熱粥上的

柚皮塊,這些大陸板塊相互碰撞、分離、平移,從而導致地表的巨大變化。如形

成山脈、高原、裂谷和海溝等。還會引發火山爆發、地震、海嘯等。

3、教師課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塊,以及六大板塊間的相互碰撞、分

離、平移等運動方式。

4、指導學生做板塊運動的模擬實驗。

實驗一:幾塊不同顏色的毛巾折疊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層,用手從毛巾的兩

端向中間擠壓。模擬板塊的擠壓會形成褶皺。

實驗二:幾塊不同顏色的橡皮泥疊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層,用手從兩端往外

拉,橡皮泥斷裂。模擬巖層斷裂和錯位。

實驗三:一塊長方形泡沫塑料塊,側面染出不同的層次表示地層,在上面畫

出一條河,然后從中間斜著切開。模擬兩塊巖層的上下錯動、水平錯動等不同的

錯位方式。

5、小結。

四、總結延伸

1、地球上海陸的形成和分布、陸地上大規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

局,都是地球內部運動引起地殼運動的結果。

2、地殼內部的運動能使地表形態發生不斷的變化,有的猶如火山、地震一

樣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馬拉雅山年復一年的隆起般緩慢而令人難以察覺。

3、地球內部的運動能引起地形地貌發生改變,但還有另外一種緩慢的,在

短期內難以察覺的力,也在影響著地形地貌的變化。那就是流水、風、冰川、海

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們是怎樣影響著地球表面的呢?我們將在以后的學習中進

行探究。

五、課后活動

注意繼續收集并和同學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關資料。

第三課堅硬的巖石會改變模樣嗎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巖石在大氣、水、生物等長期聯合作用下會發生風化現象。

風化作用會改變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這種變化是在緩慢的過程中進行的。

過程與方法:

根據巖石變化的特點,嘗試推測巖石變化的原因。

做冷熱變化、流水、植物等對巖石影響的模擬實驗來驗證推測。

根據模擬實驗中的現象,想象并初步解釋自然界中巖石變化的原因。

用口頭和書面語言來描述實驗中的現象,用流程圖或圖畫表示巖石風化的過

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過程與方法中證據、邏輯推理及運用想象建立假設和理解的重要性。

欣賞自然界巖石變化形成的景觀,獲得美的體驗。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斷變化著的觀點。

【教學重點】通過模擬實驗,驗證冷熱變化、流水、植物等對巖石的影響。

【教學難點】根據模擬實驗中的現象,想象并初步解釋自然界中巖石變化的

原因。

【教學準備】

分組器材:小的巖石塊、酒精燈、鑷子、燒杯、水、帶蓋塑料瓶、碎磚塊。

教師演示:有關巖石風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圖片或錄象資料、植物根對

巖石影響的實驗裝置和結果(提前準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巖石都很堅硬,除非我們用錘子敲,否則它們不會輕易破碎、斷裂。可

是在野外,山上的巖石都布滿了裂縫,山腳下往往堆著不少的碎石和沙,河道和

海灘上的巖石都是圓圓的很光滑。我們看到過這樣的情景嗎?能解釋這是怎么回

事嗎?

2、學生猜測引起巖石模樣發生變化的原因。

二、探索巖石變化的原因

根據學生的猜測來選擇實驗。

1、冷和熱的作用。

⑴猜測用酒精燈加熱巖石,然后放入冷水中(模仿自然界一年四季溫度的

變化對巖石的作用),巖石會發生什么變化。

⑵學生分小組實驗活動:冷熱對巖石的影響。

⑶有什么現象產生?

⑷說一說從實驗中知道了什么。

2、流水的作用。

⑴猜測將幾塊巖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劇烈晃動,巖石會有什么變化。

⑵學生分小組實驗活動:水的沖刷對巖石的影響。

⑶觀察有什么現象發生。

⑷說一說從實驗中知道了什么。

3、植物的作用。

⑴演示實驗:向杯內倒入石膏糊,撒上幾粒豌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將

結成塊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盤子。

⑵出示豌豆發芽后的石膏(提早準備的)。

⑶觀察有什么現象發生。

⑷說一說從實驗中知道了什么。

4、小結,延伸。

⑴由于受水、大氣、氣溫或動植物的作用,巖石破碎,這種現象叫風化。

⑵現在我們能夠解釋山上的巖石為什么布滿了裂縫,山腳下為什么堆滿了

碎石了嗎?

⑶我們能描述巖石風化的過程嗎?

⑷推測一下這些碎石再繼續變化,會成什么樣呢?

三、風化作用改變了地形地貌

1、巖石的風化改變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許多美麗的景觀,讓我們一

起來欣賞大自然的杰作吧。

2、出示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的有關圖片和資料,師生共同欣賞分

析成因。

四、課外拓展活動

我們的家鄉有沒有特殊的地質景觀呢?形成原因是什么呢?請課后好好去

搜索調查一下吧!

第四課土壤中有什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會使巖石最終變成土壤。

土壤包含巖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

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

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輕的顆粒后沉積。

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為我

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

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教學難點】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準備】

分組器材:為學生準備新鮮濕潤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鏟子、塑料盒、報

紙、放大鏡、去掉上部的透明飲料瓶、鑷子、小棍、水、牙簽等。

教師演示:有關圖片和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整塊的巖石風化成碎石,碎石繼續變化就會變成越來越小的顆粒,這些

顆粒又是怎樣變成土壤的呢?

2、學生猜測土壤是怎樣形成的。

二、尋找土壤的成分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尋找一下吧!

1、觀察新鮮濕潤的土壤。(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把土倒在紙上進行觀察。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進行觀察?我們觀察到了什

么?

小組觀察后交流,并做好記錄。

全班交流、匯報、小結。

2、觀察干燥的土壤。(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簽把土壤顆粒分開,借助放大鏡仔細觀察,土壤的

顆粒大小一樣嗎?我們能描述它們的大小嗎?

小組觀察后交流,并做好記錄。

全班交流、匯報、小結。

資料閱讀:根據顆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類,最大的土壤顆粒是沙礫(小

石子),其次是沙,接著是比沙還要小的沙粉,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這些統

稱為巖石的微粒。沙礫(小石子)直徑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

眼都沒有辦法看清楚。

圖片或課件出示:放大后的沙礫、沙、沙粉和黏土顆粒。

3、觀察土壤的沉積實驗。(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們發現了什么?

攪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靜置一段時間,我們又看到了什么現象?

土壤的沉積物分成了哪幾層?試著解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順序?再做一次

驗證自己的想法。

小組觀察后交流,并做好記錄。

全班交流、匯報、小結。

4、延伸、小結。

土壤里還有我們沒有發現的物質嗎?(腐殖質、鹽分)

現在我們能解釋土壤是怎樣形成的了嗎?

三、土壤和生命

1、討論。

有人說: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我們怎么解釋這一觀點?說說自己

的理由,和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

2、出示圖片和文字資料,教師講解,學生閱讀學習。

3、說說土壤和人類的關系。

4、小結。

四、課外拓展活動

閱讀高士其的詩歌《我們的土壤媽媽》。

第五課雨水對土地的侵蝕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雨水和徑流會把地表的泥土帶走,使土地受到侵蝕。

侵蝕使地表的地形地貌發生改變。

過程與方法:

通過模擬實驗來探究雨水對土地的侵蝕。

用文字、圖畫、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用口頭和書面語言描述實驗中的現象。

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在小組內交流結果和想法。

設計模擬實驗,探究影響土壤被侵蝕程度的因素。

情感、態度、價值觀:

關注自然界的侵蝕現象。

【教學重點】認識雨水對土地的侵蝕作用。

【教學難點】設計模擬實驗,探究影響土壤被侵蝕程度的因素。

【教學準備】

分組器材:濕潤、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側有孔的長方形塑料水槽、報紙、

塑料薄膜、小鏟子、降雨器(飲料瓶,瓶蓋上扎孔)、水。

教師演示:雨水侵蝕土地的圖片或錄象、介紹實驗操作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下雨是一種經常發生的天氣現象。下雨時,雨水降落到土地上。雨水會

不會對土地產生影響?土地會發生什么變化?雨水會發生什么變化?

2、學生討論交流。

3、好!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一下這些問題。

二、雨如何影響土地

1、我們先來看兩幅圖。(出示雨水侵蝕土地的圖片)

你能說說你看到的景象嗎?

你平時看到過類似的景象嗎?

你認為出現這樣的景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2、模擬實驗:下雨。

學生觀察實驗裝置,明白實驗器材所代表的含義。

教師課件出示介紹實驗的基本操作方法,學生觀看學習。

學生分組實驗。要求:實驗前仔細觀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態;實驗時注意觀

察“降雨”過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徑流”的情況,并做記錄;實驗后

描述實驗中的現象并根據實驗結果進行分析。

小組交流、匯報。

3、小結、拓展。

雨水會不會影響土地?

教師出示圖片,學生觀察并思考:斜坡上的這許多小細溝是怎樣來的,這許

多小細溝中匯集的水流又會怎樣改變地形。

三、影響侵蝕的因素

1、如果我們剛才實驗中的土地不是斜坡而是平地,如果斜坡上長滿樹木,

如果降雨量很大,結果又會怎樣呢?為什么?

2、學生回答。

3、接下去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影響侵蝕的因素”吧。我們能設計實驗進行

研究嗎?

4、學生小組選擇一個研究的問題,進行實驗設計前的討論交流。

5、學生小組嘗試撰寫實驗方案,教師提示這是對比實驗,方案中要注意明

確不同條件和相同條件,實驗器材的選用和實驗裝置的設計。

四、課外拓展活動

還有什么影響侵蝕的因素呢?希望你們課后能繼續觀察與研究。

第六課什么樣的土地容易被侵蝕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坡度的大小、有無植被覆蓋、降雨量的大小等會影響土地被侵蝕的程度。

侵蝕在不斷地改變地表的地形地貌,也會使土地流失,影響我們的生產生活。

保護森林、退耕還林可以減少土地的侵蝕。

過程與方法:

在交流的過程中,反思和修改實驗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

按照已定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操作,認真觀察實驗現象。

根據實驗結果,分析“土地坡度的大小”“有無植物覆蓋”“降雨量的大小”

對土壤侵蝕的影響。

用實驗結果推測自然界的情況,并運用所學知識思考洪水災害的原因和預防

措施。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關注有關洪水帶來的災害,及人們采取什么措施預防等相關信息。

【教學重點】交流實驗設計方案和按計劃進行實驗操作。

【教學難點】實驗方案的進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學、合理。

【教學準備】

分組器材:濕潤、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長的土、一側有孔的長方形

塑料水槽、報紙、塑料薄膜、小鏟子、降雨器(飲料瓶,瓶蓋上分別扎大孔、小

孔)、水、接水容器。

教師演示:有關水土流失、黃土高原、黃河水的圖片或錄象。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上節課,我們各小組已經制定了雨水對土壤的侵蝕程度和什么因素有關的研

究計劃,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交流一下吧。看看,我們的設計是否科學、合理。

二、交流、討論實驗方案

1、小組交流展示實驗方案。

2、全班討論,評價、修改或完善實驗方案。

3、思考:在實驗中我們還要注意什么問題?

4、小結。

三、探索侵蝕的實驗

1、實驗前的準備:明確實驗方案和注意事項,教師特別要提醒注意實驗中

的公平性、操作的規范性;準備實驗裝置。

2、學生小組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要求用容器接住“徑流”,認真觀察并記錄實驗中的現象。

3、小組交流:實驗中我們看到了什么現象,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

4、全班交流匯報。

5、小結:土地被侵蝕的程度和哪些因素有關呢?

四、拓展延伸

1、剛才我們進行了探索侵蝕的實驗,由此我們可以推測在自然界中什么地

方的土地最容易發生侵蝕呢?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出示“黃河水”、“水土流失”等相關圖片和錄象。

2、土地在被侵蝕的過程中地形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出示“黃土高原”等相關圖片和錄象。

3、思考:侵蝕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災害?

學生交流討論。

五、課后作業

事物都有雙面性,侵蝕在給我們帶來災害的同時,又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呢?

請同學們課后去思考一下,并找找有關資料。

第七課河流對土地的作用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河流也是流水侵蝕土地而形成的。

河流會侵蝕河床和兩岸,并帶走泥土,在水流比較緩慢的地方,這些泥土又

會沉積下來。

河流的侵蝕和沉積作用,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過程與方法:

做河流實驗,探究河流對土地的作用。

推測河流什么地方流速快,什么地方流速慢,什么地方將會有侵蝕,什么地

方將會有沉積。

觀察河流實驗中的現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號記錄和表示河流實驗結果,并

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

嘗試解釋沖擊平原的形成原因。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斷變化著的。

培養對土壤的感情,認識保護耕地不被破壞的重要性。

風化、侵蝕、沉積等作用對人類有利有弊。

【教學重點】做河流實驗,探究河流對土地的作用。

【教學難點】觀察河流實驗中的現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號記錄和表示河流

實驗結果,并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

【教學準備】

分組器材:濕潤、混有少量沙的土、長方形塑料水槽(可用一升牛奶盒剖開

對接成河道裝置)、報紙、塑料薄膜、小鏟子、大飲料瓶、塑料杯(杯底側邊扎

孔)、水、尺子、接水桶。

教師演示:河流形成、河流侵蝕兩岸和河床、江河下游泥沙沉積成平原的圖

片或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我們國家有哪些大的河流?家鄉有哪些河流?這些河流和我們的生活生

產有什么關系?你知道長江和黃河的形成原因嗎?

2、學生回答,教師小結后講解:河流一般是由冰雪融化形成的小溪,或是

山澗溪流匯集而成的。當流水漫過地表時,會形成細小的水流和溝壑,這些細小

的水流會逐漸形成溪流并匯成河流,而溝壑在流水不斷侵蝕的過程中會逐漸發展

成大的切溝和沖溝并形成河床。

3、河流的形成也是流水對土地的侵蝕結果。那么河流對土地又會有什么影

響呢?

學生討論交流。

4、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索河流對土地的作用。

二、探索河流對土地的影響

1、河流會侵蝕兩岸的土地嗎?

2、如果河流從崎嶇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勢平緩的地方,河水攜帶的泥沙會怎

樣呢?

回憶沉積實驗,觀看關于“大石頭—鵝卵石—細沙”的圖片。

3、學生實驗。

準備實驗裝置:注意空出盒的1/3不要裝土。

觀察無河水流過的“河道”,在記錄紙上畫出河道的形狀,并把它的寬度、

深度標記在圖上。

推測:當河流形成時,什么地方流速大,什么地方流速小,什么地方會發生

侵蝕,什么地方會發生沉積?

在河道上記下自己的推測,用虛線標出。

學生動手實驗。注意:在向“河流”注水時,一定要檢查出水口是否正對“河

道”,試一試,流出的水是不是正好流入“河道”中。確保無誤后,才能正式向

“河道”注水。注水一開始,要保持杯子中的水始終是滿的。在實驗盒的出水口,

一定要用較大的容器接住流下來的水。為了讓效果明顯,觀察得更清楚,可以讓

實驗觀察的時間長一些,也就是說在一瓶水流完后,再接著倒一瓶水。

觀察河水流動速度的變化,注意河水的什么地方被侵蝕了?什么地方會有土

沉積下來?

4、小組交流、討論。

5、全班交流、匯報。

6、小結。

三、侵蝕和沉積形成的地形地貌

1、思考:為什么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學生討論回答。

2、自然界中每時每刻都有侵蝕和沉積的現象發生。教師出示相關圖片或課

件。

四、課外拓展活動

除了流水,還有什么自然的力量能引起土地的侵蝕和沉積?請課后閱讀單元

資料庫,了解其他自然力如風、冰川、海浪等對土地的侵蝕和沉積作用。

第八課減少對土壤的侵蝕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各種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態的過程中,也會影響人類的生產生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