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屬動物常見寄生蟲病演示文稿_第1頁
馬屬動物常見寄生蟲病演示文稿_第2頁
馬屬動物常見寄生蟲病演示文稿_第3頁
馬屬動物常見寄生蟲病演示文稿_第4頁
馬屬動物常見寄生蟲病演示文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馬屬動物常見寄生蟲病演示文稿現在是1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馬屬動物常見寄生蟲病現在是2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第一節馬裸頭絳蟲病病原:裸頭屬(Anoplocephala)和副裸頭屬(Paranoplocephala)的多種絳蟲。重要蟲種:葉狀裸頭絳蟲(A.perfoliata),大裸頭絳蟲(A.magna)和侏儒副裸頭絳蟲(P.mamillana)。終末宿主:馬屬動物寄生部位:大、小腸內中間宿主:地螨分布:世界性流行,我國主要流行于西北和內蒙牧區現在是3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一)病原形態1、葉狀裸頭絳蟲:蟲體短而寬,大小為2.5~5.20.8~1.4cm。特殊結構:吸盤上有1個耳狀懸垂物,無頂突和小鉤。蟲卵內含特殊結構~梨形器。寄生于小腸后半部、盲腸。現在是4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葉狀裸頭絳蟲現在是5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1葉狀裸頭絳蟲模式圖1.頭節2.成熟節片3.成蟲4.蟲卵234←現在是6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2、大裸頭絳蟲:大小為8.0~2.5cm。特殊結構(與葉狀不同):頭節大,吸盤上無懸垂物。子宮橫行,睪丸在體中部。寄生于小腸,尤其是空腸,也可見于胃內。現在是7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大裸頭絳蟲現在是8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大裸頭絳蟲模式圖1.成蟲2.前端3.成熟節片4.蟲卵1234現在是9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3、侏儒副裸頭絳蟲:蟲體短小,大小為6~504~6mm;頭節小,吸盤呈裂隙樣;寄生于十二指腸,也可見于胃內。現在是10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侏儒副裸頭絳蟲模式圖1.蟲體2.成熟節片3.蟲卵123現在是11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二)生活史現在是12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三)致病作用和癥狀腸黏膜受損,形成潰瘍;嚴重者腸壁穿孔,腹膜炎、死亡;回盲口狹窄,大量寄生造成阻塞,可引起死亡。臨床表現:消化不良、間歇性疝痛和腹瀉等消化道癥狀。現在是13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現在是14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現在是15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現在是16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四)診斷與防治診斷:臨床癥狀、糞檢,檢出蟲體或蟲卵。治療:一般驅治絳蟲的藥物均可。預防:定期驅蟲;糞便堆積發酵,減少牧場污染;輪牧,減少感染機會。現在是17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第二節馬副蛔蟲病

馬副蛔蟲是寄生于馬屬動物體內最粗大的一種線蟲。蟲體近似圓柱形,兩端較細,外形與豬蛔蟲相似。雄蟲長150~280mm,尾端向腹面彎曲。雌蟲長180~370mm,尾部直,陰門開口于蟲體前1/4部分的腹面。

診斷、防治:參照豬蛔蟲病。

現在是18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第三節馬圓線蟲病

馬屬動物圓線蟲病是由圓線目、圓線科、和盅口科的許多種線蟲寄生于馬屬動物大腸(以盲腸、結腸為主)內所引起的一類線蟲病。根據蟲體大小分為大型圓線蟲和小型圓線蟲兩大類。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我國各地馬匹圓線蟲感染率平均為87.2﹪,感染強度最高可達10萬條以上,是馬屬動物的重要寄生蟲病之一。現在是19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

大型圓線蟲屬于圓線科、圓線屬,蟲體較大,粗硬,長為14~47mm,形如火柴桿狀,呈紅褐色或深灰色。主要有三種:(1)馬圓形線蟲

特征是口囊基部背側有1個大型、尖端分叉的背齒,腹側有2個亞腹齒。(2)無齒圓形線蟲

特征是口囊內無齒,又稱為無齒阿爾夫線蟲。(3)普通圓形線蟲

特征是口囊底部有2個耳狀的亞背側齒。診斷、防治:參照牛、羊捻轉血矛線蟲病。

a.馬圓形線蟲頭部側面b.無齒圓形線蟲頭部側面c.普通圓形線蟲頭部腹面現在是20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第四節馬胃蠅蛆病是由胃蠅科胃蠅屬的腸胃蠅、紅尾胃蠅、鼻胃蠅和獸胃蠅的幼蟲寄生于馬屬動物的胃(小腸)內所引起的疾病。本病的主要特征是:慢性消瘦和中毒。馬胃蠅在我國普遍存在,牧區馬的感染率幾乎達100%。其幼蟲除寄生于馬屬動物外,偶爾寄生于兔和犬的胃內,人也有被感染的報道。現在是21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形態

成蠅

形似蜂俗稱“螫驢蜂”。第三期幼蟲

粗大,長約13~20mm。有口前鉤,蟲體有11節構成,每節前緣有刺1~2列,刺的多少因種而異。蟲體末端齊平,有1對后氣門,氣門腹側有背腹直行的3條縱裂。生活史

發育屬完全變態,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每年完成一個生活周期。現在是22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治療1.獸用精制敵百蟲胃管投服2.二硫化碳混于面粉糊內用胃管投服3.伊維菌素皮下注射預防1.在成蠅飛翔季節,定期噴灑藥物于馬體,以殺死1幼2.幼蟲寄生于口腔階段,可用5%敵百蟲豆油噴涂殺死幼蟲現在是23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第五節伊氏錐蟲病伊氏錐蟲寄生于動物的血液而引起的疾病。主要感染馬屬動物、牛和駱駝,其他哺乳動物,如豬、犬、貓及某些野生動物和嚙齒類動物亦可感染。現在是24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1、病原體:伊氏錐蟲,呈彎曲的柳葉狀,前尖后鈍圓,大小為18—30um×2—2.5um。蟲體中部有一橢圓形的泡狀核,后端有點狀動基體和毛基體,由毛基體生出一根鞭毛,沿蟲體邊緣的波動膜向前延伸,并游離出體外。現在是25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2、發育史:伊氏錐蟲的發育史簡單,只需一個宿主。蟲體寄生于宿主的血漿和淋巴液內,以體表滲透吸收營養,并以縱二分裂方式進行大量繁殖。現在是26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3、流行病學(1)感染來源:本病的感染來源為所有的病畜和各種帶蟲動物。(2)感染途徑:①主要是由吸血昆蟲在吸血時,將病畜體內的蟲體傳遞給健康家畜。②用污染蟲體的注射器或手術器械診療健畜時,也可造成感染。現在是27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4、病狀牛感染后多呈慢性經過,少數為急性發作。病牛體溫升高40—41.6C,呈不規則間歇熱型。可視粘膜先潮紅,后蒼白黃染,有出血點或出血斑。多數病牛耐過急性期轉為慢性。現在是28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慢性病牛表現為精神萎頓,行走無力,日見消瘦,四肢下部、胸前、腹下浮腫,皮膚龜裂,甚至潰爛,流出少量淡黃色粘液,結痂、脫毛,嚴重時,耳尖、尾端、角及蹄匣壞死脫落。晚期后肢麻痹,臥地不起,衰竭死亡。母牛感染時,常見流產、死胎或泌乳量減少,甚至停乳。因胎盤感染時,常見現在是29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流產,死胎或泌乳量減少,甚至停乳。因胎盤感染的犢牛可于出生后2—3周內發病死亡。馬感染后多呈急性經過,體溫升高40℃以上,初期結膜發炎,潮紅、腫脹,后期蒼白、黃染、出血。反復數次發熱后,病狀加重,高度貧血,精神沉郁,食欲減速退,逐漸消瘦,體表水腫,晚期后軀麻痹,倒地死亡。現在是30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5、部檢:見尸體消瘦,血液稀薄,凝固不良,皮下有黃色膠樣浸潤;淋巴結腫大;漿膜有小出血點。急性病例的脾腫大顯著,髓質爛泥狀。慢性病例脾較硬、色淡、包膜下有出血點;肝腫大、郁血,切面呈豆蔻樣。駱駝和牛的第三、四胃及小腸粘膜有出血灶。現在是31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6、診斷:根據流行病學、病狀、剖檢變化及血液寄生蟲學檢查確診。血液寄生蟲學檢查可采耳尖靜脈血作血液壓滴標本或血液涂片染色鏡檢,發現蟲體確診。也可用動物接種、間接血凝試驗。瓊脂擴散反應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方法診斷。現在是32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7、治療:本病應早期治療,并配合對癥療法和加強護理。伊氏錐蟲有不同的地理株,各蟲株對各種抗錐蟲藥的敏感性不同,應注意選藥。萘磺苯酰脲(拜耳205):牛每頭3-5克,一周后再用藥一次。現在是33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甲基硫酸喹嘧啶(安錐賽):馬5mg/kg、牛3—5mg/kg、駱駝2mg/kg,用滅菌蒸餾水配成10%溶液一次皮下注射,必要時2周扣再用藥一次。貝尼爾(血蟲凈):馬3.5—4mg/kg、牛3.5—3.8mg/kg,用滅菌蒸餾水配成5%溶液作深部肌肉注射。必要時隔5—12天再用藥一次。現在是34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8、預防:疫區應每年在春季虻類出現之前和冬季對易感動物進行檢查,發現陽性家畜及時治療。對假定健康家畜可在發病季節內進行藥物預防。加強對調動家畜的檢疫,調進的家畜須隔離觀察20天,確認健康后,方可合群飼養。搞好環境衛生,消滅傳播媒介,病畜尸體應深埋或燒毀。手術器械和注射器要嚴格消毒。現在是35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第六節馬副絲蟲病(血汗癥)馬副絲蟲病是由絲狀科副絲屬的多乳突副絲蟲寄生于馬的皮下組織和肌間結締組織中引起的疾病。臨床特征:常在夏季引起馬軀干部位的皮膚出血,如同出血汗,故稱血汗癥。現在是36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第七節馬尖尾線蟲病(馬蟯蟲病)

又稱蟯蟲,是由尖尾科、尖尾屬的馬尖尾線蟲寄生于馬屬動物的大腸內而引起的疾病。全國各地均有分布。本病的特征癥狀為臀部發癢,故又稱“癢尾癥”。

現在是37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形態

雄蟲體形小,白色,體長9~12mm;有一根交合刺,大頭針狀。雌蟲長可達150mm,尾部細長而尖,可達體部的三倍以上,未成熟時為白色,成熟后為灰褐色,陰門開口于體前部1/4附近。

現在是38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發育史

雌蟲將體前部伸出肛門外產卵,蟲卵在肛門周圍發育→感染性蟲卵→經口入動物體內→小腸幼蟲逸出→入大腸→成蟲現在是39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

診斷1.參考癥狀尾根部發癢,脫毛,皮炎。2.蟲卵檢查刮取肛周污物涂片檢查蟲卵。3.蟲體檢查嚴重感染時,可在糞便中發現蟲體。現在是40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治療1.敵百蟲2.噻苯唑3.石碳酸軟膏:涂擦肛周皮炎部。預防

注意衛生、飼養管理、檢疫等現在是41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四、馬圓線蟲病

馬屬動物圓線蟲病是由圓線目、圓線科、和盅口科的許多種線蟲寄生于馬屬動物大腸(以盲腸、結腸為主)內所引起的一類線蟲病。根據蟲體大小分為大型圓線蟲和小型圓線蟲兩大類。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我國各地馬匹圓線蟲感染率平均為87.2﹪,感染強度最高可達10萬條以上,是馬屬動物的重要寄生蟲病之一。現在是42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第八節馬桿蟲病馬桿蟲病也稱馬類圓線蟲病,是由韋氏類圓線蟲寄生于馬屬動物十二指腸粘膜內引起的寄生蟲病。一病原韋氏類圓線蟲是桿形目,類圓形的一種,蟲體毛發狀,長7.3~9.5mm,蟲卵呈卵圓形,殼薄,大小為(40~51)um×(30~40um)。現在是43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二發育史韋氏類圓線蟲寄生于馬屬動物十二指腸內,營孤雌生殖,雌蟲產下的蟲卵隨糞便排出,再外界環境中孵出幼蟲,發育為雄蟲和雌蟲,交配后雌蟲產卵孵出幼蟲。現在是44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三癥狀及病變由于蟲體鉆行皮膚,導致皮膚濕疹,移行會引起支氣管炎和腹膜炎。大量蟲體寄生于十二指腸時,引起腸粘膜的炎癥,表現腹痛,甚至嘔吐,精神不振。現在是45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四診斷當病畜出現皮炎,腹痛,腹瀉,肚脹癥狀時,可采取新鮮糞便裝在玻璃杯中,用紙覆蓋。1~3天后在玻璃杯內壁形成北霜狀的蟲體集落,或采用飽和鹽水漂集法檢查蟲卵以確診。現在是46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五防治(1)保持運動場及廄舍的清潔衛生,及時清理糞便,堆積發酵殺死蟲卵,定時消毒。

(2)定期驅蟲。(3)幼畜與成畜分開飼養。(4)使用常用的驅線蟲藥均有良好的治療效果。現在是47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第九節馬腹腔絲蟲病絲狀線蟲指絲狀科、絲狀屬的一些線蟲,多寄生在腹腔內,故又稱腹腔絲蟲。牛絲狀線蟲病,馬腦脊髓絲蟲病,渾睛蟲病,三種病的病原體是同一種蟲體的不同發育階段。

形態乳白色,線狀。長數cm至10余cm,尾端部卷曲呈螺旋形。口孔周圍有角質環圍繞,在背、腹面,有時也在側面,有向上的隆起形成唇狀,肩章狀或乳突狀的外觀。現在是48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

雄蟲交合刺1對,不等長,不同形;在泄殖腔前后有乳突數對。雌蟲陰門在食道部,產微絲蚴。

常見的牛、馬絲狀線蟲有三種:1.馬絲狀線蟲:寄生于馬屬動物腹腔、胸腔、盆腔,雄蟲長40~80mm,雌蟲長70~150mm。2.鹿絲狀線蟲:寄生于牛、羚羊、鹿的腹腔,雄蟲長40~60mm,雌蟲長60~120mm。3.指形絲狀線蟲:寄生于黃牛、水牛和牦牛腹腔,雄蟲長40~50mm,雌蟲長60~80mm。現在是49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發育史雌蟲產幼蟲→微絲蚴

→經血循→外周血液,當蚊子吸血時→將幼蟲吸入體內→感染性幼蟲,當含有感幼的蚊子再吸健康牛、馬血時,又將感幼注入健康牛、馬體內,在腹腔內發育為成蟲。當含有指形絲狀線蟲感幼的蚊子吸非固有宿主馬、羊血時,將感幼注入馬、羊體內,經淋巴、血循→腦、脊髓→童蟲。經淋巴、血循→眼前房→童蟲。現在是50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致病作用和癥狀成蟲寄生于腹腔,致病作用不明顯,故臨床一般無可見的癥狀。診斷

取動物外周血液檢查,發現微絲蚴即可確診。

1.壓滴標本檢查暗視野可見活動的蟲體。

2.厚涂片檢查

厚涂片干燥后置水中泡,再鏡檢微絲蚴。防治

防蚊子叮咬,滅蚊。因癥狀不明顯,一般不進行治療。現在是51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第十節馬腦脊髓絲蟲病本病主要發生于馬屬動物和羊,馬屬動物患病后,逐漸喪失使役能力,重病者多因長期臥地不起,發生褥瘡,繼發敗血癥致死。羊患病后,癥狀和馬屬動物相似。形態

本病的病原體是指形絲狀線蟲的童蟲。乳白色,絲線狀,長1.6~5.8cm,其形態特征已基本近似成蟲。發育史

參閱牛馬絲狀蟲病。現在是52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癥狀

主要表現為后軀和后肢運動失調,腰背不靈活,不能急轉彎,不能后退,強行后退時呈犬坐姿勢或倒地。嚴重時兩后肢完全不能負重,甚至呈癱瘓狀態。針刺后軀,反應遲鈍或消失。在沒有繼發病或并發病時,病畜體溫、呼吸、脈搏和食欲等均無明顯變化。重癥者多因長期臥地不起,發生褥瘡,繼發敗血癥導致死亡。現在是53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診斷1.皮內試驗用指形絲狀線蟲制備抗原,皮內注射,可進行早期診斷。2.參考癥狀治療

早期進行治療效果較好,典型癥狀出現后再進行治療,難以治愈。常用藥物為海群生。預防1.控制傳染源——蚊2.定期普查牛只3.阻斷傳播途徑——牛、馬、羊分開飼養4.藥物預防現在是54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第十一節馬媾疫馬媾疫是由錐蟲科錐蟲屬的馬媾疫錐蟲寄生于馬屬動物的生殖器官而引起的疾病。1、病原體:馬媾疫錐蟲在形態上與伊氏錐蟲基本相同,但馬媾疫錐蟲只感染馬屬動物,病原體在病馬與健康馬交配時,通地家務事殖器官粘膜的直接接觸而感染健康馬。也可在人工授精時,因所用器械消毒不嚴或利用了含媾疫錐蟲的精液而造成感染。現在是55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2、發育史:馬媾疫錐蟲在馬的生殖器官粘膜組織內,以二分裂方式進行繁殖。3、病狀:本病的潛伏期一般為2—3個月,病初體溫常呈中度升高,以后逐漸恢復正常。典型的癥狀可分為三期:第一期:即水腫期。公馬陰莖腫脹,逐漸蔓延到包皮、陰囊、腹下及后肢內側現在是56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等部位,在水腫部位上的粘膜或皮膚上發生如豌豆大小的黃紅色結節和潰瘍。這種結節和潰瘍可以自愈,愈后留下無色素的白斑。尿道粘膜潮紅、腫脹,常排黃色粘液。母馬生殖器官也發生相同的病狀。病馬性欲亢進,發情不正常。此期癥狀約持續一個月。現在是57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第二期:即發膚病變期。病馬在身體各部,特別是胸腹、臀部的皮膚陸續發生圓形或橢圓形的扁平腫塊,直徑約4—20cm,內含漿液,時現時隱的“丘疹”。此為馬媾疫所特有的癥狀之一。現在是58頁\一共有64頁\編輯于星期日第三期:即麻痹期。隨著全身癥狀的逐漸惡化,病馬某些運動神經出現不同程度的麻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