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十二經絡與腧穴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東區護理部宋鈍2015年9月2日十二經絡與腧穴教學目標了解經絡學說的形成基礎
1熟悉經絡系統的組成、腧穴的分類2熟悉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循行走向3掌握常用腧穴的歸經、定位方法、主治作用
4教學目標了解經絡學說的形成基礎1熟悉經絡系統的組成、腧穴的
“經”,路徑;“絡”,網絡。
經:為主干,大多直行,位置相對較深,數量少。
絡:為分支,縱橫交錯,位置相對較淺,數量較多。
※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調節體內各部的特殊系統經絡的概念“經”,路徑;“絡”,網絡。經絡的概念經絡系統的組成經絡系統經脈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絡脈十五別絡孫絡浮絡手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陰經足三陽經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經絡系統的組成經脈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絡脈十五別絡孫絡浮絡手三陰十二經脈的循行走向“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靈樞·逆順肥瘦》十二經脈的循行走向“手之三陰從藏走手,《靈樞·逆順肥瘦》手太陰肺經
手陽明大腸經
食指端足陽明胃經
鼻翼旁
足太陰脾經
心中足大趾端
手少陰心經
手太陽小腸經
小指端
足太陽膀胱經
足少陰腎經
足小趾端
胸中
手厥陰心包經
手少陽三焦經
無名指端足少陽膽經
目外眥
足厥陰肝經足大趾
肺中
目內眥流注次序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食指端足陽明胃經鼻翼旁足太陰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部位。
腧穴的概念腧穴的概念1十四經穴具有固定的名稱和位置,且歸屬于十二經脈與任、督二脈的腧穴
2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稱,又有明確的位置,但尚未歸入或不便歸入十四經系統的腧穴
3阿是穴既無固定名稱,亦無固定位置,而是以壓痛點或其它反應點作為針灸施術部位的腧穴
1十四經穴2奇穴3阿是穴近治作用:是指所有腧穴均具有治療該穴所在部位及鄰近組織、器官病證的作用遠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療本經循行所及的遠隔部位的臟腑、組織器官病證的作用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雙向的良性調整作用和相對的特異治療作用腧穴的主治作用腧穴的主治作用101234骨度分寸定位法體表解剖標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簡便定位法腧穴的定位方法101234骨度分寸定位法體表解剖標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骨度分寸法:是以體表骨節為主要標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長度和寬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骨度分寸法:是以體表骨節為主要標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長度和寬度,1、前兩額發角之間為9寸。2、胸骨上窩至胸劍聯合中點為9寸。3、胸劍聯合中點至臍中為8寸4、兩乳頭之間為8寸。5、臍中至恥骨聯合上緣為5寸。6、腋前、后紋頭到肘橫紋為9寸7、肘橫紋到腕掌(背)側橫紋為12寸。8.恥骨聯合上緣至股骨內上髁上緣18寸。9.脛骨內側髁下方至內踝尖13寸。
1、前兩額發角之間為9寸。2、胸骨上窩至胸劍聯合中點為1、前發際正中至后發際正中為12寸。2、眉間至前發際正中為3寸3、第七頸椎棘突下至后發際正中為3寸。4、腋窩頂點至第11肋游離端為12寸。
1、前發際正中至后發際正中為12寸。1、第七頸椎棘突下至后發際正中為3寸。
2、肩胛甲骨內緣到后正中線為3寸。3、肩峰緣至后正中線8寸。4、肘橫紋到腕掌(背)側橫紋為12寸。
5、股骨大轉子到腘橫紋為19寸。6、腘橫紋至外踝尖為16寸。1、第七頸椎棘突下至后發際正中為3寸。體表解剖標志定位法是以人體解剖學的各種體表標志來確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又稱“自然標志定位法”。體表解剖標志定位法是以人體解剖學的各種體表標志來確定腧穴位(1)固定標志:即不收人體活動影響而固定不移的標志,如骨節肌肉的突起和凹陷、五官、發際、乳頭、肚臍等,有些腧穴可以根據這些固定標志來定位,如,兩眉之間的印堂、兩乳之間取膻中等。(2)活動標志:即人體各部的關節、肌肉、肌腱、皮膚隨著活動而出現的空隙、凹陷、皺紋等,是在活動姿勢下才會出現的標志。如張口在耳前凹陷中
取聽宮穴等。
(1)固定標志:即不收人體活動影響而固定不移的標志,如骨節肌手指同身寸法以患者的手指為尺寸折量標準來量取腧穴的方法,又稱“指寸法”。手指同身寸法以患者的手指為尺寸折量標準來量取腧穴的方法,又中指屈曲時,中節掌側兩端紋頭之間為1寸。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背部的橫寸。①中指同身寸法:中指屈曲時,中節掌側兩端紋頭之間為1寸。用于四肢取穴的②拇指同身寸法:拇指指關節的橫度作為1寸。用于四肢部取穴。②拇指同身寸法:拇指指關節的橫度作為1寸。用于四肢部取③橫指同身寸法:將食、中、無名、小指并攏,以中指第二節橫紋處為準,四指的橫度為3寸。又稱“一夫法”。用于下肢直寸,背部的橫寸③橫指同身寸法:將食、中、無名、小指并攏,以中指第二節橫簡便取穴法簡便取穴法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簡便易行的取穴法,又稱“經驗取穴法”。
例如:
患者兩手臂自然下垂而立,于股外側中指尖到達處就是風市穴。
兩耳尖直上連線中點取百會穴。手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壓在掌心的第二橫紋上取勞宮穴。簡便取穴法簡便取穴法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簡便1.手太陰肺經(1)循行:見圖(2)主要病侯:咳嗽、氣喘、少氣不足以息、咳血、傷風、胸部漲滿、咽喉腫痛、缺盆部和手臂內側前緣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癥。(3)主治概要:主治頭面部、喉、胸、肺病和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癥。(4)本經腧穴:從胸走手,起于中府,止于少商。1.手太陰肺經十二經絡及腧穴課件尺澤【定位】仰掌,微屈肘。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功能】清泄肺熱、利咽止痛、通絡鎮痛
【主治】
1.咳嗽,氣喘,咯血,咽喉腫痛2.吐瀉,腹痛。3.潮熱,舌干。4.小兒急、慢驚風。5.肘臂攣痛,癱瘓、上肢關節麻木。尺澤【主治】列缺
【定位】微屈肘,側腕掌心相對。在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1.5寸。當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功能】宣肺祛風、疏經通絡、利咽【主治】
1.咳嗽氣喘,咽喉腫痛。2.掌中熱,上肢不遂。腕部病證。3.偏正頭痛,項強(“四總穴歌”載:“頭項尋列缺”)。4.驚癇,牙痛。
5.小便熱,陰莖痛。列缺【定位】微屈肘,側腕掌心相對。在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2.手陽明大腸(1)循行:(如圖)(2)主治概要:本經腧穴主治頭面、五官、咽喉病,熱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3)本經腧穴:從頭走手,起于商陽,止于迎香,共二十穴。2.手陽明大腸十二經絡及腧穴課件合谷
【定位取穴】側腕對掌,自然半握拳。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間,第二掌骨橈側緣的中點處。【功能】清熱散風、安神定驚、調腸降逆、催產下胎【主治】1.頭面一切疾患,如頭痛,下齒痛,口眼歪斜,鼻衄,鼻淵,耳聾,痄腮,失喑,目赤腫痛。2.胃腸病主要配穴之一,如胃脘痛,腹痛,便秘,痢疾。3.外感病:發熱惡寒,無汗多汗,咳嗽,瘧疾。4.半身不遂,小兒驚風,狂躁證。5.疔瘡,疥瘡,癮疹等皮膚外科病證。6.痛經,經閉,滯產,胎盤不下等產科病證。
合谷【定位取穴】側腕對掌,自然半握拳。在手背,第一、二掌骨曲池(腑證要穴、皮膚病要穴、降壓、清熱要穴)【定位】側腕,屈肘。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90度),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功能】疏風解表、調和氣血【主治】1.熱病,丹毒,瘡,疥,癮疹,瘰疬,瘧疾。2.咽喉腫痛,牙齒痛,目赤腫痛。3.上肢不遂,肘臂無力。4.腹痛,嘔吐,泄瀉,痢疾。5.癲狂,善驚,高血壓。6.月經不調。曲池(腑證要穴、皮膚病要穴、降壓、清熱要穴)【定位】側腕,屈【定位】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肩峰前下方凹陷中。【功能】通經活絡、利節止痛【主治】肩周炎、上肢麻痹、咯血、風熱癮疹。肩髃(yu)【定位】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肩峰前下方凹陷中。3.足陽明胃經(一)經脈循行:如圖(二)主要病侯腸鳴腹脹,水腫;胃痛,嘔吐,消谷善饑,口渴;咽喉腫痛;鼻衄,口,口唇生瘡;頸腫,齒痛;熱病,發狂以及足陽明胃經循行線的腫痛、麻木、厥冷等。(三)主治概要本經腧穴主治胃腸病,頭面、目、鼻、口、齒痛,神志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四)本經腧穴:從頭走足,起于承泣,止于厲兌,共四十五穴。3.足陽明胃經十二經絡及腧穴課件天樞【定位】臍中旁開2寸。【功能】調中和胃、理氣健脾【主治】月經不調、痛經、小兒腹瀉、急性闌尾炎、腸麻痹天樞【定位】臍中旁開2寸。足三里(強壯保健要穴、降壓降糖要穴)【定位】仰臥伸下肢,或正坐屈膝。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功能】健脾和胃、扶正培元、調和氣血【主治】1.全身強壯要穴,四大補穴之一,常用艾灸能強身健體。2.胃腸病之主穴,如胃痛,嘔吐,腹脹,泄瀉,便秘,疳疾等消化系病證。3.咳嗽多痰,癲狂,妄笑,癇證。4.心悸氣短,產后血暈,暈厥。5.膝脛痠痛,下肢不遂,腳氣。6.乳癰,水腫。足三里(強壯保健要穴、降壓降糖要穴)【定位】仰臥伸下肢,或正4.足太陰脾經(1)循行:(如圖)(二)主要病侯:脾主運化,為后天之本,對于維持消化功能及將食物化為氣血起著重要的作用。若脾經出現問題,會出現腹脹、便溏、下痢、胃脘痛、噯氣、身重無力等。此外,舌根強痛,下肢內側腫脹等均顯示脾經失調。(三)主治概要:本經穴位主治胃病、婦科、前陰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四)本經腧穴:從足走胸,起于隱白,止于大包,共二十一穴。4.足太陰脾經十二經絡及腧穴課件三陰交(孕婦敏感穴、皮膚病、降壓要穴)【定位】正坐或仰臥。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功能】健脾化濕、舒肝益腎、理血調經【主治】1.脾胃虛弱,腸鳴腹脹,飧泄,飲食不化。2.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經閉,崩漏,產后血暈,惡露不行,痛經。3.小便不利,遺尿,水腫,失眠。4.夢遺,遺精,陽痿,陰莖痛,陰挺,難產,滯產,疝氣,縮陰癥。三陰交(孕婦敏感穴、皮膚病、降壓要穴)【定位】正坐或仰臥。在陰陵泉(化濕要穴)【定位】正坐或仰臥。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髁后下方凹陷處。【功能】健脾化濕、利尿消腫【主治】1.腹脹,暴泄,黃疸。2.小便不利,失禁,水腫,喘逆。3.婦人陰痛,陰莖痛,遺精。4.膝痛。陰陵泉(化濕要穴)【定位】正坐或仰臥。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髁5.手少陰心經(一)經脈循行:如圖(二)主要病侯:咽干,渴而欲飲,脅痛,手臂內側疼痛,掌中熱痛,心痛,心悸,失眠,神志失常。(三)主治概要:心臟、胸部及精神方面的疾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癥狀。(四)本經腧穴:本經起于心中,屬心絡小腸,從肺部淺出腋下,循上肢內側后緣,經掌后,入掌內,止于小指橈側端。手少陰心經左右各9穴。5.手少陰心經十二經絡及腧穴課件極泉【定位】在腋窩頂點,腋動脈搏動處。【功能】通絡止痛,寬胸寧心。【主治】上肢癱瘓,心痛,胸悶,脅肋疼痛,瘰疬,肩臂疼痛,咽干煩渴。極泉【定位】在腋窩頂點,腋動脈搏動處。神門【定位】正坐,仰掌。在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功能】安神定志,寧心清熱【主治】1.心痛,心煩,健忘失眠,驚悸怔忡,癡呆悲哭,癲狂,癇證,失音。2.嘔血,吐血,便血。3.掌中熱。神門【定位】正坐,仰掌。在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6.手太陽小腸經(一)經脈循行:如圖(二)主要病侯:少腹痛、腰脊痛引睪丸、耳聾、目黃、頰腫、咽喉腫痛、、肩臂外側后緣痛等癥。(三)主治概要:本經腧穴主治頭、項、耳、目、咽喉病和熱病、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癥。(四)本經腧穴:從手走頭,起于少澤,止于聽宮,共十九穴。6.手太陽小腸經十二經絡及腧穴課件7.足太陽膀胱經(一)經脈循行:如圖(二)主要病侯:小便不通、遺尿、尿赤;痔;癲狂;瘧疾;目痛,見風流淚,鼻塞多涕,頭痛;項、背、腰、臀和膝后面至足等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線的腫痛、麻痹、厥冷等。(三)主治概要:本經腧穴主治頭、項、目、背、腰、下肢部病證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側線的背俞穴及第二側線相平的腧穴主治與其相關的臟腑病證和有關的組織器官病證。(四)本經腧穴:從頭走足,起于睛明,止于至陰,共六十七穴。7.足太陽膀胱經十二經絡及腧穴課件十二經絡及腧穴課件肺俞【定位】正坐或俯臥。在背部,當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功能】清熱理肺、止咳平喘、開泄腠理【主治】1.咳嗽,氣喘,胸滿,鼻塞。2.骨蒸,潮熱,盜汗。3.喉痹,吐血,咯血。4.腰背痛,癲狂。5.風疹,黃疸,痤瘡。肺俞【定位】正坐或俯臥。在背部,當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其他腧穴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腎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可治療其相應臟腑的相關性疾病。其他腧穴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委中【定位】俯臥位。在腘窩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功能】舒筋活絡、清熱止痙、祛瘀鎮痛【主治】腰痛,《四總穴歌》載:“腰背委中求”,髖關節屈伸不利,腘肌攣急,下肢痿痹。2.中風昏迷,半身不遂,癲疾反折。3.丹毒,疔瘡,發背,腹痛,吐瀉,中暑4.衄血不止(又名“血郄”)5.自汗,盜汗,瘧疾。6.遺尿,小便難。委中【定位】俯臥位。在腘窩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承山(治痔要穴)【定位】俯臥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與昆侖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功能】舒筋利腿、理腸療痔【主治】1.腿痛轉筋,腰背痛,腳氣。2.腹痛,便秘,疝氣。3.鼻衄,痔疾,癲疾。承山(治痔要穴)【定位】俯臥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與昆侖之昆侖(孕婦敏感穴)【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功能】清利頭目、舒筋通絡、催產下胎【主治】1.頭痛,項強,肩背拘急,目眩,鼻衄。2.驚癇,難產,瘧疾。3.腰骶疼痛,腳跟腫痛。昆侖(孕婦敏感穴)【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至陰【定位】在足小趾末節外側,距趾甲根角0.1寸。【功能】醒腦開竅、清利頭目、催產調胎【主治】1.頭痛,鼻塞,鼻衄,目痛。2.胎位不正,滯產,難產,胞衣不下。3.足下熱。至陰【定位】在足小趾末節外側,距趾甲根角0.1寸。8.足少陰腎經(一)經脈循行:如圖
(二)主要病侯:咳血,氣喘;水腫,大便秘結,泄瀉;心悸,恐懼;腰痛,耳鳴,目視不明;舌干,咽喉腫痛;下肢內側后緣足少陰腎經循行線腫痛、麻痹、厥冷;足心熱痛等。(三)主治概要:本經穴主要用于治療婦科病、前陰病、腎與膀胱、肺、咽喉病等。(四)本經腧穴:從足走胸,起于涌泉,止于俞府,共二十七穴。8.足少陰腎經十二經絡及腧穴課件涌泉(急救要穴、敷貼要穴)【定位】正坐或仰臥,蹺足。在足底部,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后2/3交點處。【功能】醒腦開竅、清心瀉熱、鎮痛止痙【主治】1.昏迷,暈厥,善恐,癲狂,癇證,不寐。2.頭痛,頭暈,眼花,咽喉痛,舌干,失音。3.足心熱,下肢癱瘓,霍亂轉筋。4.催產下胎,小便不利。涌泉(急救要穴、敷貼要穴)【定位】正坐或仰臥,蹺足。在足底部太溪(強壯保健要穴)【定位】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功能】補腎益陰、培本固精、壯腰健腿【主治】1.頭痛目眩,咽喉腫痛,齒痛,耳鳴耳聾,咳嗽,氣喘,咯血。2.月經不調,遺精,陽痿,健忘,失眠。3.消渴,小便頻數,下肢冷厥,足跟痛。太溪(強壯保健要穴)【定位】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9.手厥陰心包經(一)經脈循行:如圖(二)主要病侯:心痛,心悸,心煩,胸悶;癲狂;腋腫;肘、臂拘急或痙攣;掌心發熱等。(三)主治概要:本經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四)本經腧穴:從胸走手,起于天池,止于中沖,共九穴。9.手厥陰心包經十二經絡及腧穴課件內關【定位】正坐或仰臥仰掌。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功能】理氣寬胸、寧心安神【主治病證】1.心悸,心胸脅痛。2.休克,無脈癥,心動過速或過緩,心律不齊。3.胃痛嘔吐,呃逆。4.失眠,癲狂,癇證,郁證,偏頭痛。5.中風偏癱。6.咳嗽,哮喘。7.熱病,瘧疾。內關【定位】正坐或仰臥仰掌。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中沖【定位】正坐或仰臥。在手中指末節尖端中央。【功能】開竅蘇厥,清心退熱【主治】1.(急救)中風昏迷,中暑,昏厥,小兒驚風,溺水。2.胸痛,心煩,舌下腫痛。3.熱病,掌中熱。中沖【定位】正坐或仰臥。在手中指末節尖端中央。10.手少陽三焦經(一)經脈循行:如圖(二)主要病侯:1、外經病候:耳聾、外眼角痛、咽喉腫痛、腮頰部疼痛,耳后、肩及上肢部外側經脈所經過部位疼痛。2、內臟病候:腹部脹滿、少腹實、小便不通、水腫、尿頻、尿急。(三)主治概要:本經腧穴主治側頭、耳、目、胸脅、咽喉病、熱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四)本經腧穴:從手走頭,起于關沖,止于絲竹空,共二十三穴。10.手少陽三焦經十二經絡及腧穴課件外關【定位】正坐或仰臥,俯掌。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功能】清熱解表、舒筋活絡、理氣鎮痛【主治】1.手指疼痛,肘臂屈伸不利,肩痛,偏癱。2.偏頭痛,目赤腫痛,耳鳴耳聾。3.熱病,痄腮。4.胸脅痛。外關【定位】正坐或仰臥,俯掌。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肩髎【定位】正坐或俯臥位。在肩髃后方,當臂外展時,于肩峰后下方呈現凹陷處。【功能】祛風散寒、活血止痛【主治】1.肩臂痛,肩重不能舉,中風癱瘓。2.風疹。肩髎【定位】正坐或俯臥位。在肩髃后方,當臂外展時,于肩峰后下11.足少陽膽經(一)經脈循行:如圖(二)主要病侯:嘴里發苦,好嘆氣,胸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孔象蒙著微薄的灰塵,身體沒有脂潤光澤,小腿外側熱,還可發為足少陽部分的氣血阻逆,見厥冷、麻木、酸痛等癥。(三)主治概要:本經腧穴主治側頭、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熱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四)本經腧穴:從頭走足,起于童子髎,止于足竅陰,共四十四穴。11.足少陽膽經十二經絡及腧穴課件風池【定位】正坐俯伏或俯臥。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功能】祛風解表、平肝利膽、鎮痛利竅【主治】1.頭痛,頸項強痛,感冒,熱病。2.眩暈,中風,口眼歪斜。3.目赤腫痛,鼻淵,耳鳴。風池【定位】正坐俯伏或俯臥。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肩井(孕婦敏感穴、肩項軀干行氣要穴)【定位】在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處。【功能】通經調氣、清熱散結【主治】肩背疼痛,滯產,難產。
肩井(孕婦敏感穴、肩項軀干行氣要穴)【定位】在肩上,前直乳中環跳(急慢性腰臀腿病證要穴)【定位】俯臥或側臥。在股外側部,側臥屈股,當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中1/3交點處。【功能】祛風除濕、舒筋利節【主治】1.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挫閃腰痛,膝踝腫痛。2.遍身風疹,腳氣。3、坐骨神經炎常用穴。環跳(急慢性腰臀腿病證要穴)【定位】俯臥或側臥。在股外側部,陽陵泉【定位】仰臥或側臥。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功能】疏肝利膽、理氣鎮痛、舒筋活絡、強膝健腿【主治】1.脅肋痛,口苦,嘔吐,黃疸。2.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腫痛,腳氣。3.小兒驚風。陽陵泉【定位】仰臥或側臥。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12.足厥陰肝經(一)經脈循行:如圖(二)主要病癥:腰痛,胸滿,呃逆,遺尿,小便不利,疝氣,少腹腫,口苦以及下肢內側足厥陰肝經循行路線上出現的麻木、腫痛、厥冷等證。(三)主治概要:本經腧穴主治肝病、婦科、前陰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四)本經腧穴:從足走胸,起于大敦,止于期門,共十四穴。12.足厥陰肝經十二經絡及腧穴課件太沖【定位】正坐或仰臥。在足背側,當第一跖骨間隙的后方凹陷處。【功能】舒肝解郁、平肝熄風【主治】1.頭痛,目赤腫痛,咽喉干痛,眩暈。2.脅肋痛,腹脹,嘔逆,黃疸。3.月經不調,疝氣,小便不利。4.癲狂癇證,小兒驚風,下肢痿痹。太沖【定位】正坐或仰臥。在足背側,當第一跖骨間隙的后方凹陷處13.督脈(一)經脈循行:如圖(二)主要病侯:脊柱強痛,角弓反張,大人癲疾,小人風癇疾,神志病等證。(三)主治概要:本經腧穴主治神志病、熱病、腰、背、頭項局部病癥及相應的內臟疾病。(四)本經腧穴:起于長強,止于齦交,共二十八穴。13.督脈十二經絡及腧穴課件命門【定位】俯臥位。在腰部,當后正中線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功能】培元固本、強健腰膝【主治】1.虛損腰痛,手足逆冷,五勞七傷。2.遺精,陽痿,帶下,不孕,月經不調,胎屢墜。3.遺尿,尿頻,五更泄。4.頭暈,耳鳴。5.癲癇,驚恐。。命門【定位】俯臥位。在腰部,當后正中線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大椎(退熱要穴)【定位】俯伏坐位。在后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功能】疏風解表、清解里熱【主治】1.虛證,寒證。2.熱病,午后潮熱,瘧疾。3.頸背強痛,頸肩疼痛。4.癲狂,小兒驚風。大椎(退熱要穴)【定位】俯伏坐位。在后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百會【定位】正坐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功效】開竅醒腦,回陽固脫【主治】1.為頭頂部之要穴。2.頭痛,眩暈,昏厥,中風不語,半身不遂,虛脫。3.癲,狂,癇,癔病,小兒慢驚風,驚悸,健忘。4.耳鳴,鼻塞,鼻衄。5.脫肛,陰挺,久泄不止,胃、腎下垂。百會【定位】正坐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水溝(急救要穴)【定位】仰靠坐位。在面部,當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點處。【功能】醒腦開竅,通絡止痙。【主治】1.驚厥,新生兒窒息,暈針,抽搐。2.癲,狂,癇,癔病。3.急性腰扭傷,口眼歪斜。水溝(急救要穴)【定位】仰靠坐位。在面部,當人中溝的上1/314.任脈(一)經脈循行:如圖(二)主要病侯:月經不調,經閉不孕,帶下色白,小腹積塊,脹滿疼痛,游走不定,睪丸脹痛,疝氣等癥狀。任脈虛衰可表現為胎動不安,小腹墜脹,陰道下血,甚或滑胎,月經愆期或經閉,或月經淋漓不盡,頭暈眼花,腰膝酸軟,舌淡,脈細無力等癥狀。(三)主治概要:腹、胸、頸、頭面的局部病癥及相應的內臟器官疾病,少數腧穴有強壯作用或可治療神志病。如疝氣、帶下、腹中結塊等癥。(四)本經腧穴:起于會陰,止于承漿,共二十四穴。
14.任脈十二經絡及腧穴課件中極【定位】仰臥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4寸。【功能】補腎培元,清熱利濕【主治】1.癃閉,水腫,遺尿。2.遺精,陽痿,疝氣。3.痛經,產后惡露不下,陰挺,月經不調,帶下。中極【定位】仰臥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4寸。關元(強壯保健要穴)【定位】仰臥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傭金合同樣本英文
- tc租船合同標準文本
- 人力資源代理委托合同樣本
- 個人珠寶購買合同樣本
- 修公路補償合同標準文本
- 個人資金入股合同標準文本
- 產品長期合同標準文本
- 公司清潔服務合同標準文本
- 鄉村涵洞施工合同標準文本
- 中介與客戶合同標準文本
- 電影音樂欣賞智慧樹知到答案章節測試2023年華南農業大學
- 代建項目管理手冊
- GB/T 39766-2021人類生物樣本庫管理規范
- 315食品安全宣傳PPT模板
- GB/T 20145-2006燈和燈系統的光生物安全性
- GB 21519-2008儲水式電熱水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
- 2023年陜西省學業水平考試物理試真題答案無
- 運輸供應商年度評價表
- 旅游項目融投資概述
- 全旅館業前臺從業人員資格證考試答案解析
- 立式圓筒形儲罐罐底真空試驗記錄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