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02古代中國的經濟-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專題突破全冊課件(共143張PPT)_第1頁
專題02古代中國的經濟-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專題突破全冊課件(共143張PPT)_第2頁
專題02古代中國的經濟-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專題突破全冊課件(共143張PPT)_第3頁
專題02古代中國的經濟-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專題突破全冊課件(共143張PPT)_第4頁
專題02古代中國的經濟-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專題突破全冊課件(共143張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考歷史專題二古代中國的經濟高考歷史(江蘇專用)【人教版(2019)】2020屆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專題突破專題02古代中國的經濟

考點一農業A組

自主命題·江蘇卷題組1.(2019江蘇單科,5,3分,中)明清時期,江南“桑蠶之利,厚于稼穡,公私賴焉”。在太湖流域,地

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卻在農戶蠶絲收獲之際,俗稱“蠶罷米”。這說明,當時江南地區

()A.小農經濟已經開始瓦解B.農耕技術呈現衰退趨勢C.農戶收入多賴家庭副業D.地主剝削程度有所減輕三年高考答案

C從材料信息看,明清時期,江南地區“桑蠶之利,厚于稼穡”,地主常在農戶蠶絲收

獲之際收取田租,這說明江南地區農戶收入多依賴“桑蠶”,也就是家庭副業,故選C項。小農

經濟開始瓦解是在鴉片戰爭后,故A項錯誤;桑蠶業發展并不意味著農耕技術衰退,故排除B項;

材料沒有涉及地主剝削程度的問題,排除D項。誤區警示(1)小農經濟開始解體是在鴉片戰爭后,是外國商品沖擊的結果。(2)家庭副業的發

展是否影響主業,并導致其衰退,要看具體情況,不能一概而論。

2.(2018江蘇單科,3,3分,中)《無錫道中賦水車》詠頌:“翻翻聯聯銜尾鴉,犖犖確確蛻骨蛇……

天公不念老農泣,喚取阿香推雷車?!边@里“水車”的使用

()A.開啟農具自動化的先河B.提高了農田抗旱的能力C.標志著灌溉技術的成熟D.使農業擺脫自然的束縛答案

B首先,由材料中“銜尾鴉”“蛻骨蛇”“翻”“推”等可判斷出是翻車;再由

“天公不念老農泣,喚取阿香推雷車”可知,農民利用翻車引水灌溉農田,提高了農田抗旱的能

力,B項正確。唐朝創制的筒車使用水力對丘陵山地進行灌溉,開啟農具自動化的先河,A項錯

誤;利用“水車”抗旱不能說明灌溉技術的成熟,C項錯誤;農業發展受土壤、氣候、水文等多

種自然因素的限制,“水車”的使用固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不利的水利灌溉境況,但遠未

能“擺脫自然的束縛”,D項錯誤。方法技巧解答本題可分為兩步:一是判斷該“水車”是哪一灌溉工具;二是認識這一灌溉工

具的作用及其在農業灌溉史上的地位。判定灌溉工具時應抓住“銜尾鴉”“蛻骨蛇”這兩

個形容其形狀的詞語和“翻”“推”等體現其使用方法的詞語,由這些詞語可以判定這一灌

溉工具是翻車。3.(2017江蘇單科,4,3分,0.61)唐人寫淮北多有“稻壟瀉泉聲”之類的詩句,北宋仍有“水闊人

間熟稻天”的描寫。但1678年,河道總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產粟米”,兩年后就有

人感嘆是“溝洫之制,水陸失宜”。淮北農耕變化表明古代農業

()A.注重作物品種選擇B.需要政府合理作為C.重視農田生態保護D.全憑興修水利工程答案

B根據題干材料,淮北農耕經歷了從唐宋時期的“稻壟瀉泉聲”“水闊人間熟稻

天”到清代“田地皆成沙土,止產粟米”的變化。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農田水利工程

的破壞和人們對土地的過度開發,這折射出政府的作為不合理,由此判斷B項正確。A、C兩項

與題意無關,D項表述過于絕對,排除。命題評審本題中的史實在教科書中沒有涉及。元朝以來,為確保對南方經濟資源的控制,統

治者開辟了漕運和海運通道。為確保南北漕運的暢通,政府在淮北地區多次興修大規模水利

工程,對淮北地區的農業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性影響。淮北地區無法種植水稻的主因是工程性

缺水,而非資源性缺水。本題以淮北地區的水稻種植狀況為切口展示該地區的農耕變化,落腳

于這種變化是“溝洫之制,水陸失宜”所致。B組

統一命題、省(區、市)卷題組4.(2019課標Ⅱ,25,4分)西漢文景時期,糧食增產,糧價極低,國家收取的實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

但百姓必須把糧食換成錢幣,繳納較高稅額的人頭稅。富商大賈趁機操縱物價,放高利貸,加劇

了土地兼并、農戶流亡。這反映出當時

()A.重農抑商政策未能實行B.自耕農經濟發展受阻C.糧價低抑制了生產熱情D.富商大賈操縱稅收答案

B材料中“土地兼并、農戶流亡”說明當時小農破產的現象已很嚴重,表明自耕

農經濟發展受阻,故B項正確。西漢文景時期,政府大力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故A項錯誤。材料

并未體現糧價低抑制了當時農民的生產熱情,故C項錯誤。富商大賈只是操縱物價,其并不能

操縱稅收,故D項錯誤。概念闡釋自耕農經濟自耕農經濟是指生產出來的產品都用于自己消費或絕大部分用于自己消費,而不是進行商品

交換,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它是一種擁有部分土地,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經營方式。5.(2018課標Ⅲ,24,4分)據考古報告,從數十處戰國以前的墓葬中發現了鐵器實物,這些鐵器不

少是自然隕鐵制作而成,發現地分布情況見下圖。據此可知,戰國以前

()

A.鐵制農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區與中原聯系緊密C.我國的冶鐵技術已經相當普及D.鐵器分布可反映社會發展程度答案

D

考古發現可以反映時代風貌。讀圖可知,戰國以前,鐵器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

黃河中下游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說明鐵器分布可反映社會發展程度,故選D項。圖中反映

的是鐵器發現地的分布情況,無法由此推斷出鐵制農具得到普遍使用,A項排除;漢代張騫通西

域以后,絲綢之路開通,溝通了中原與今新疆地區的聯系,故B項錯誤;材料中的鐵器“不少是自

然隕鐵制作而成”,無法說明冶鐵技術的普及,故C項錯誤。6.(2017課標Ⅲ,26,4分)上表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況統計表。據此可知,當時該地

()A.自耕農經濟盛行B.土地集中現象突出C.均田制破壞嚴重D.農業生產效率提高土地規模(畝)戶數戶數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計139100%答案

A

本題以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況為切入點,旨在考查學生提取有效信

息、準確描述和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表格數據顯示,該地占有130畝以下土地(包括130畝)

的戶數占總數的90%以上,說明當地盛行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自給自足的自耕農經濟,故

A項正確。表格數據顯示,占有130畝以上土地的戶數不足10%,說明該地土地集中的現象并不

突出,B項錯誤;表格顯示的是土地占有情況,不能體現均田制是否遭到破壞、農業生產效率是

否提高,C、D兩項錯誤。7.(2019課標Ⅰ,25,4分)右圖為漢代畫像磚中的農事圖。此圖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A.個體農戶的生產勞作狀態B.精耕細作農業的不斷發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體勞作D.大地主田莊上的生產情形答案

D隨著土地的集中,漢代出現了新的農業生產組織形式——田莊,農事圖體現的正

是漢代大地主的田莊上多人共同勞作的情景,故D項符合題意。個體農戶勞動力有限,不會出

現農事圖中多人共同勞作的情景,A項錯誤;農事圖體現的是多人共同勞作,無法說明農業生產

的精耕細作,B項錯誤;漢代不存在土地公有制,C項錯誤。8.(2018浙江文綜,17,4分)在古代史家的筆下,大江之南的鄉村社會,“家給人足,居則有室,佃則

有田,薪則有山,藝則有圃……婚媾依時,閭閻安堵,婦人紡織,男子桑蓬,臧獲服勞,比鄰敦睦”。

該材料反映的農業經濟狀況是

()A.土地過度集中B.有田者無力可耕C.小農戶個體經營D.地權與勞動者契合答案

C據“家給人足”“婦人紡織”“比鄰敦睦”等關鍵信息,可判斷出材料反映了

小農經濟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特點,據此辨析備選項,小農戶個體經營符合題意,答案為C

項。A、B、D三項均與題干材料不符,排除。9.(2017天津文綜,1,4分)“其制兩柄上彎,高可三尺……其所盛種粒,各下通足竅,仍旁挾兩轅,

可容一牛,用一人牽,傍一人執耬,且行且搖,種乃自下?!边@段話描述的農具是

()

答案

B本題考查古代中國的農業耕作方式。依據材料“兩柄上彎……其所盛種粒,各

下通足竅……執耬,且行且搖,種乃自下”可知該農具為播種工具耬車,故B正確;A、D反映的

是犁耕,C為灌溉工具,均不符合題意。10.(2019課標Ⅱ,26,4分,0.346)唐宋時期,江南經濟迅猛發展,南宋時全國經濟重心已移至江

南。促成這一轉變的主要動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劇C.農業技術進步D.海外貿易拓展答案

C安史之亂后,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完成。人口南遷給南方地

區帶去先進的農業技術,促進了南方地區經濟的發展,故選C項。A、D兩項與題意無關。B項

不是推動南方經濟發展的因素。11.(2018課標Ⅰ,24,4分,0.664)《呂氏春秋·上農》在描述農耕之利時不無夸張地說:一個農夫

耕種肥沃的土地可以養活九口人,耕種一般的土地也能養活五口人。戰國時期農業收益的增

()A.導致畜力與鐵制農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C.促進了個體小農經濟的形成D.阻礙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長答案

C

從材料信息看,戰國時期農業收益的增加可以養活更多的人,一定程度上可以減

輕小農的生活壓力,有利于個體小農經濟的形成,故C項正確。畜力和鐵制農具的使用有利于

農業收益的增加,A項因果倒置;農業收益增加為手工業和商業發展奠定了基礎,故B項錯誤;農

業收益的增加也會使地主實力上升,有利于土地兼并和大土地所有制的發展,故D項錯誤。12.(2017廣東文綜,14,4分)史載:明代江南昆山縣的農家,“麻縷機織之事,則男子素習焉,婦人

或不如也”。但鄉村婦女“凡耕耘、刈獲、桔槔之事,與男子共其勞”。這則材料反映了當

()A.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B.資本主義的萌芽C.男尊女卑的社會秩序D.官營手工業的主導地位答案

A題中材料大意是:用織機織布這些事,男子很早就學會了,但婦女從事耕耘、收

割、取水灌溉等事,是與男子一起勞動的。這描述的是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小農經濟

生產方式,故正確選項為A。資本主義萌芽體現為雇傭生產關系的出現,故B項不符合題

意;C、D兩項在題干材料中沒有提及。13.(2019課標Ⅰ,27,4分,0.546)河南、江蘇兩地科舉考試狀元人數表上表呈現的變化反映了

()A.理學的影響力不斷擴大B.經濟發展促進文化興盛C.中原地區經濟急劇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趨勢明顯

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蘇781749答案

B讀表可知,唐宋時期,河南科舉考試狀元人數多于江蘇科舉考試狀元人數,但到了

明清時期,江蘇科舉考試狀元人數大大超過了河南科舉考試狀元人數。這一變化反映了明清

時期江蘇較河南文化更興盛,這是由于明清時期江南經濟的發展,故選B項。理學不僅在江蘇

有影響,在河南也有較大影響,故A項并不能導致表中數據的變化,排除;南宋時期,我國經濟重

心南移完成,但并不能說中原地區經濟急劇衰退,故C項錯誤;明清時期,我國政治重心依然在北

方,故D項不正確。14.(2018山東文綜,15,4分)唐宋時期,戶籍中出現了茶戶、桑戶、藥戶、漆戶、蠶戶等許多新

的稱謂。這反映出當時

()A.自然經濟開始解體B.傳統農業生產衰退C.農業生產商品化程度提高D.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強答案

C茶、桑等均屬于經濟作物,茶戶、桑戶等稱謂的出現說明種植這些經濟作物的

農戶增多且形成一定的規模,這反映出農業生產商品化程度提高,故C項正確。15.(2017課標Ⅰ,40,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長達一個多世紀中,社會總體穩定。清政府取消了人頭稅,根據耕地

面積確定稅額,減輕了下層百姓負擔。農業上普遍采用了輪作、復種、多熟等農作制。玉

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產作物不斷推廣,人們將林木覆蓋的山地和草原廣為開墾。人口

從清初的1.8億增加到鴉片戰爭前夕的4億之眾,引起了一系列變化:一些地區“游手好閑者更

數十倍于前”“田地貴少,寸土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現象凸顯;農業人均收益遞減,各

地民變此起彼伏?!幾岳铨垵摗睹髑褰洕贰凡牧隙?/p>

為解決人口壓力,康有為認為,“西北諸省土曠人稀,東三省、蒙古、新疆疏曠益甚,

人跡既少……早謀移徙”。嚴復則認為興辦現代實業較墾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國時期,有

人認為,“人口增加是無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來越困難的。即使我們能開墾荒地、改良農

業、增加生長,總是趕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業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資,短期內難以搞

成。因此很多人認為,解決人口問題的“治本方法”是“遲婚與節育”?!獡犊涤袨槿返?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清中期人口膨脹的原因及其影響。(12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學者緩解人口壓力的主張,并加以簡要評價。(13分)答案(1)原因:統一與穩定;耕地面積增加;精耕細作;高產作物的推廣;稅收制度的變革。影響:人地關系緊張;土地過度開發,環境破壞;貧困化,社會矛盾加劇。(2)主張: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區移民;發展實業吸收勞動力;增加耕地,改良農業生產;節制生育。評價:可以總體評價,也可以就主張分別評價??傮w評價:多角度提出緩解人口壓力的方法,為后世提供了借鑒;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分別評價:康有為的主張是緩解人口壓力的傳統方法,但向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大量移民不可行;

嚴復的主張符合時代發展方向,但當時條件尚不具備;節制生育有可取之處,但未認識到人口因

素的積極面。解析(1)第一小問首先要劃分出材料一的段落層次,然后歸納出每個層次的大意。歸納時要

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如“社會總體穩定”“根據耕地面積確定稅額”“高產作物不斷推

廣”等。第二小問注意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如人地關系、環境問題、社會矛盾等。(2)第一小問主要從材料中提取關鍵信息加以概括,如“早謀移徙”“興辦現代實業”“改良

農業”“遲婚與節育”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作答時不要照抄照搬原文,一定要用專業的歷

史語言加以概括。第二小問屬于評價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既可以對所有主張進行總體評價,

也可以對個人主張分別評價。評價時一定要遵循一分為二的基本原則,既要看到該主張的進

步性,又要認識到該主張的局限性。C組

教師專用題組16.(2019江蘇單科,1,3分,易)現代考古在秦、魏等國故地出土了許多生鐵鑄造的農具。1950—

1951年河南輝縣發掘了5座大型魏墓,1號墓出土鐵器65件,其中農具占58件,包括、鋤、鏟、

鐮、犁鏵等一整套鐵農具。材料說明戰國時期

()A.生鐵鑄造由魏國獨斷經營B.成套鐵農具有利農業精耕細作C.鐵制農具成為隨葬必備品D.鐵制農具最早出現于河南輝縣答案

B“生鐵鑄造由魏國獨斷經營”與“現代考古在秦、魏等國故地出土了許多生鐵鑄

造的農具”沒有因果關系,且墓葬中出土的鐵器并不能證明生鐵鑄造由魏國獨斷經營,A項錯

誤;數量大、種類多的成套鐵農具的出土,證實了戰國時期農業技術進步、農耕生產趨向精細

化,B項正確;大量農具隨葬,只是說明其在現實生活中的普及和重要,與鐵制農具是否為隨葬必

備品關系不大,C項錯誤;材料信息不能證實輝縣最早鑄造鐵制農具,D項錯誤。17.(2018北京文綜,12,4分)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區發掘出漢代漁陽郡路縣城址和800余座戰國

至漢代墓葬,出土了錢幣及大量陶屋、陶倉等隨葬品。這些考古發現,有助于研究

()①秦漢時期郡縣的設置狀況②本區域古代農業發展狀況③漢代手工業和商業發展情況④大運河對本區域交通的影響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

A從題干中“漢代漁陽郡路縣城址”可判斷①符合題意;從題干中“出土了錢幣及

大量陶屋、陶倉等隨葬品”可判斷②③符合題意;④中的大運河開通于隋朝,與題干中的時間

信息“漢代”不符。因此A項符合題意。18.(2017課標Ⅱ,26,4分)宋代,有田產的“主戶”只占民戶總數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處租種

土地的“客戶”。導致這種狀況的重要因素是

()A.經濟嚴重衰退B.土地政策調整C.坊市制度崩潰D.政府管理失控答案

B據題干及所學知識可知,宋代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導致土

地兼并更為激烈,因而租佃關系日益普遍化,出現了題干中有田產的“主戶”只占民戶總數的

20%左右,其余大都是租種土地的“客戶”的現象,故答案為B項。A項說法不符合史實;坊市

制度崩潰是城市商業發展的表現,與題干無關,排除C項;D項表述本身錯誤。19.(2019重慶文綜,3,4分)戰國秦漢時期,北方一直是全國的經濟重心,但是到了魏晉南北朝時

期,中原經濟區獨占鰲頭的局面不復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經濟區獲得了顯著發展,使長期以

來的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性與懸殊性縮小了。這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

()A.江南經濟發展水平迅速超過北方B.江南經濟開發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經濟區的優勢地位不復存在D.全國的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南方答案

BA項中“迅速超過”、C項中“優勢地位不復存在”的表述錯誤。全國的經濟重

心轉移到南方是在南宋,D項錯誤。本題選B項。20.(2018天津文綜,2,4分)《齊民要術》自序:“蓋神農為耒耜,以利天下。堯命四子,敬授民

時。舜命后稷,食為政首?!笾苤?《詩》《書》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這段話

主要強調

()A.儒家對農業的重視B.改進生產工具的意義C.歷法與農業的關系D.農業技術的重要性答案

A題干材料的前半部分意在強調古人對農業的重視,后半部分突出儒家經典《詩》

《書》中的重農思想,因此A項符合題意。B、C、D三項內容在材料中并沒有體現。21.(2017山東文綜,10,4分)下圖描繪了漢代農民使用四齒釘耙耕作的場景。它反映出當時

()A.開始使用鐵器B.注重精耕細作C.尚未推廣牛耕D.雇傭關系盛行答案

B圖片反映出農民使用較為先進的農具進行耕作,說明當時農民注重精耕細作,故B

項正確。中國早在先秦時期就已開始使用鐵器,故A項錯誤。漢代鐵犁牛耕已經推廣到全國,

故C項錯誤。圖片不能體現出雇傭關系,故D項錯誤。22.(2019天津文綜,1,4分)圖1到圖2的變化,反映我國古代農業生產中

()

圖1圖2A.鐵犁牛耕的出現B.耕犁技術的成熟C.精耕細作的開始D.單位畝產量提高答案

B圖1反映的是漢代的二牛抬杠耕作圖,使用的是直犁;圖2反映的是唐代江南地區出

現的曲轅犁。曲轅犁相對于直犁而言,具有深耕、易碎土等優點。故從圖1到圖2的變化反映

了耕犁技術的成熟,B項符合題意。鐵犁牛耕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A項錯誤;C、D兩項在材料

中無法體現。23.(2018浙江文綜,15,4分)下列是從古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

肉”中讀出的信息,其中錯誤的是

()A.農民生活艱辛B.土地兼并嚴重C.農副產品進入流通領域D.小農業和小手工業緊密結合答案

B

由詩句“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可知A項說法正確;由詩句“二月賣新絲,五月

糶新谷”可知C、D兩項說法正確。詩句無法體現土地兼并嚴重,B項不正確,符合題意。24.(2017天津文綜,12,18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從下圖可以看出,漢代糧食畝產已達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隨著稻田復種指數增

加,玉米、甘薯種植推廣,畝產又有一定的提高。但從漢代到清中葉的兩千年中,糧食畝產只增

長了39%?!幾詤腔邸吨袊鴼v代糧食畝產研究》(1)材料一反映了中國古代農業怎樣的發展概況?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明和清前期糧食畝產提高的外來因素。(4分)材料二

在中國,小農經濟一鋤一鐮,一個主要勞動力加上一些輔助勞力,一旦和土地結合,就

可以到處組織起簡單再生產,雖然脆弱,但破壞后極易復活和再生,又非常頑強。小農經濟這種

頑強的再生機制所造成的結果便是中國傳統農業經濟的水平位移——橫向發展?!幾酝跫曳丁吨袊鴼v史通論》(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我國小農經濟既脆弱又頑強的原因。(5分)舉例說明“中國傳

統農業經濟的水平位移”的具體表現。(2分)材料三

中國傳統農業是在國家全力倡導、監督下得以發展成為一種進步的形態。但是,

“農為國本”,這話的反面,農業受到特別“照顧”的同時,也意味著國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養

支撐。正是高度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國家對農業的強控制,使農業本身受到重壓,更使農業發展

的成果無法擴散、轉化、輻射到其他的經濟領域,整個經濟結構缺乏自身運行的獨立機制,變

得非常僵硬,難以變革?!幾酝跫曳丁吨袊鴼v史通論》(3)概括材料三中“農為國本”的兩面性。(2分)從經濟角度分析農業發展的成果“無法擴散、轉化、輻射到其他的經濟領域”的原因。(5分)答案(1)糧食畝產總體呈增長趨勢,但增速較緩。新航路開辟后,玉米、甘薯等高產農作物的傳入。(2)生產規模小,封建剝削沉重,自然災害等,都使小農經濟易于破產;而小農經濟下的農民具有

生產積極性,當簡單生產工具、個體勞動力和土地結合,就能使其再生。宋朝以后,經濟重心逐漸轉移到江浙地區。(3)一方面重視農業,促其發展,另一方面過度依賴,嚴控重壓,使其難以變革。自然經濟的封閉性;對農業的重壓,使農民缺乏剩余和積累;對工商業的抑制,使農業資源難以

進入工商領域。解析(1)第一小問要結合示意圖和文字材料進行概括。第二小問要結合明和清前期的國際

形勢加以分析。(2)第一小問有兩個角度,脆弱的原因要聯系小農經濟的局限性分析,頑強的原因要聯系小農經

濟的優點分析。第二小問要列舉出最典型的經濟重心南移這一事例。(3)第一小問要從對農業的有利影響與不利影響方面概括。第二小問主要從自然經濟的特

點、古代政府的經濟政策等角度分析。25.(2019課標Ⅱ,41,12分)(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國是大豆的故鄉,甲骨文中就有關于大豆的記載。先秦時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黃河

中游地區,“豆飯”是人們的重要食物。《齊民要術》通過總結勞動人民長期的實踐經驗,認

識到大豆對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張大豆與其他作物輪種。唐宋時期的文獻中都有朝廷調集

大豆送至南方救災、備種的記錄,大豆的種植推廣到江南及嶺南……從古至今,各式各樣的豆

制品是中國人喜愛的食物,提供了人體所需的優質植物蛋白。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為飼料或綠肥。19世紀60年代,豆腐在美國開始被視為健康食

品。19世紀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發現,在美國干旱地區推廣種植,至1910年,美國已經擁

有280多個大豆品種。1931年,福特公司從大豆中開發出人造蛋白纖維,大豆成為食品工業、

輕工業及醫藥工業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種植面積超過一

億畝。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廣泛種植,美洲的農田和中國人的餐桌發生了緊密聯系?!幾詣⒄竦取丁耙粠б宦贰币曈蛳略耘啻蠖沟钠鹪春蛡鞑ァ返?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歷史上種植利用大豆的特點和作用。(12分)答案(1)特點:我國人民最早培育、馴化;種植范圍從中原推廣到南方,開發出各種豆制品;農

書對勞動人民實踐經驗的總結與推廣,政府推動。作用:民眾重要的食物來源,使中國人的食物結構合理化;推動了中國農業的發展,備荒物資。解析(1)第一小問特點,根據材料中的“中國是大豆的故鄉”“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黃河中游

地區”“推廣到江南及嶺南”“各式各樣的豆制品”“《齊民要術》通過總結勞動人民長

期的實踐經驗……與其他作物輪種”“朝廷調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災”等關鍵信息概括即

可。第二小問作用,根據材料中的“重要食物”“提供了人體所需的優質植物蛋白”“送至

南方救災、備種”等信息歸納概括即可。26.(2019四川文綜,13,12分)(節選)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材料二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糧食作物通過多種途徑傳入中國,逐漸得到推廣。番薯

“畝可得數千斤,勝五谷幾倍”,玉米“種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緩解了“民食問題”,人們

遂能騰出更多的時間、勞力和土地等去發展經濟作物,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

響。而糧食生產革命和人口爆炸互為因果,清代以來,人口壓力不斷增加,原本人煙稀少的廣大山區,因為“老林初開,包谷不糞而獲”和番薯“備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種遍

野,“生齒日繁”?!芭锩褡馍綁ǚN,阡陌相連,將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隨水落,傾注而下,溪河

日淀月淤,不能容納?!薄幾院伪?、陳樹平等的研究成果(2)據材料一、二,結合所學知識,概述美洲作物傳入對明清中國的影響。(12分)答案(2)促進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3分)促進了人口增長和人口流動。(3分)改變

了人們飲食結構及生活習慣。(3分)土地資源過度開發,破壞了自然環境。(3分)解析第(2)問提取材料信息,從經濟發展、人口流動、人口增長、人們生活習慣改變以及土

地利用等方面概述美洲農作物傳入對明清中國的影響??键c二手工業A組

自主命題·江蘇卷題組1.(2019江蘇單科,1,3分,易)《國語》講“祀,國之大節”。有學者認為,青銅器在商周時期被視

為“政治的權力”??赏茢?商周時期青銅器主要用作

()A.農具B.禮器C.食具D.貨幣答案

B材料信息顯示,青銅器在商周時期是政治權力的象征,說明青銅器主要用作禮器,

故B項正確。A、C、D三項均與“政治的權力”這一信息不符,故均可排除。規律總結就某一具體知識點的歷史試題命制,往往采用縱、橫兩種方式設計選項。如本題

的四個選項采用橫向設計,涉及政治、思想文化、農業經濟、貨幣金融、社會生活等方面。

因而復習備考時既要考慮專題,又要顧及通史,也就是要“打通三本書”,“通”了才能靈活運

用。2.(2018江蘇單科,5,3分,0.41)乾隆《吳江縣志》載明末周燦詩:“水鄉成一市,羅綺走中原。尚

利民風薄,多金商賈尊。人家勤織作,機杼徹黃昏。”詩中“人家”“機杼徹黃昏”是因為

()A.水上集市不受時空限制B.家庭紡織工勤奮“走中原”C.重農抑商政策發生變化D.尊富崇利意識蔚然成風尚答案

D材料中的“市”應是吳江地區絲織品的交易中心,它不是導致“機杼徹黃昏”

現象的主要原因,而是“機杼徹黃昏”現象的必然結果。將“水鄉成一市”解釋成“水上集

市”,概念表達錯誤,A項錯誤。家庭紡織工是在家從事生產的,他們到中原地區進行生產和銷

售活動,就不是家庭紡織工了,B項錯誤。C項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尚利民風薄,多金商賈

尊”表明乾隆時吳江一帶的老百姓崇尚物質利益,善于勤勞致富,他們尊敬、羨慕有實力的商

人,這樣的社會風氣引導和激勵著人們從事絲織業的生產,從而導致“機杼徹黃昏”的現象,D

項正確。誤區警示本題誤選主要集中于B項,原因有兩點:一是對“羅綺走中原”理解偏差,“羅綺走

中原”反映了當時吳江地區的絲織品在中原地區的暢銷,而不是家庭紡織工“走中原”。二

是對選項中家庭紡織工概念的忽略,當時還沒有出現當下這樣的農民工市場,而且他們一旦外

出打工,也就不屬于家庭手工業者了。B組

統一命題、省(區、市)卷題組3.(2019課標Ⅰ,26,4分)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縣一帶山谷中,密布著成百上千個采用新制

鹽技術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來自“他州別縣”,以“傭身賃力”為生,受雇期間,若對

工作條件或待遇不滿意,輒另謀高就。這反映出當時

()A.民營手工業得到發展B.手工業者社會地位高C.雇傭勞動已經普及D.鹽業專賣制度解體答案

A據題干可知,北宋前中期,四川地區采取新制鹽技術,井主雇傭大量外地的工匠,且

受雇工匠對工作條件和待遇有要求,不然就另謀高就,這折射出該時期民營手工業的發展需要

大量技術工匠,故選A項。僅從雇傭工匠的待遇要求無法全面說明手工業者社會地位高,排除

B項;材料只反映出制鹽業的雇傭工匠現象,并不能說明雇傭勞動的普及,C項錯誤;材料中反映

的現象與鹽業專賣制度無關,排除D項。4.(2018課標Ⅲ,25,4分)《史記》記載,西漢前期,從事農牧業、采礦業、手工業和商業的人,通

過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傾郡,中者傾縣,下者傾鄉里者,不可勝數”。這反映了當

()A.義利觀發生根本改變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業者地位C.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D.地方豪強勢力控制了郡縣答案

C本題考查古代中國的經濟。從材料信息可知,西漢前期,從事農牧業、采礦業、

手工業和商業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致富,這實際上反映了當時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故

選C項。人們致富并不能說明義利觀發生根本改變,排除A項;西漢前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故

B項與史實不符;材料信息只能說明人們靠努力和智慧致富,并不能說明地方豪強勢力控制了

郡縣,故D項與材料不符。5.(2017課標Ⅲ,27,4分)明末有人描述江南農村的變化時說,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順

而主令尊”,如今“驕惰成風,非酒食不能勸”“夏必加下點心,冬必與早粥”。這一變化反映

()A.市鎮經濟與手工業的發展B.政府積極推行重農政策C.社會矛盾日益尖銳D.農業中人身依附關系強化答案

A明末江南農村雇工驕惰成風,雇主要好生款待才能留住他們,與百年前勤勞順從

的雇工相比,其地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是因為此時商品經濟發展,社會上雇工需求量加大,

故應選A項。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私人雇傭關系,與政府政策無關,排除B項;材料并沒有體現社

會矛盾的尖銳,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農村中人身依附關系的弱化,排除D項。6.(2019浙江文綜,16,4分)“絲綢之路”是古代溝通東西方文明的橋梁。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漢唐以來“海上絲綢之路”被稱為“瓷路”B.羅馬為中心的地中海地區稱中國為“絲國”C.明清政府的嚴格管理限制了絲路商貿繁榮D.15世紀以前的絲路貿易不具有全球化意義答案

A唐宋以來,瓷器成為中國經“海上絲綢之路”外銷的重要商品,這條對外貿易路

線被稱為“瓷路”。A項說法錯誤,符合題意。B、C、D三項說法符合史實。7.(2018福建文綜,14,4分)《景德鎮陶錄》記:“唐武德中,鎮民陶玉者載瓷入關中,稱為假玉器,

且貢于朝。于是昌南鎮瓷名天下?!薄督魍ㄖ尽份d:“景德鎮……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

置鎮,因名?!辈牧戏从沉?/p>

()A.唐時瓷都景德鎮已馳名天下B.陶玉身份為官營手工業者C.該產品工藝精美暢銷海內外D.陶玉追求產品的知名度答案

D材料顯示陶玉將其所載瓷器稱為“假玉器”,上貢給朝廷,“于是昌南鎮瓷名天

下”,這反映出陶玉注重提高產品的知名度,故D項正確。由“景德鎮……宋景德中始置鎮,因

名”可知唐朝時尚未有景德鎮之名,故A項錯誤。B、C兩項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故可排除。8.(2017浙江文綜,13,4分)有學者認為,中國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愛,所以,中國被稱為

China。更有學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變(Qin→Chin-a)。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

()A.在考古學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說服力的證據B.利用計算機等先進科技手段,進行廣泛調查,得出科學結論C.調查中外著名歷史學家意見,用民主方式解決這一學術問題D.弄清最早用China稱呼中國者先獲悉了“秦”還是“瓷”的信息答案

D本題以學者對“China”含義的理解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史學研究方法及史學素

養。“China”是表示中國的英文單詞,針對這一單詞的具體歷史含義的研究,應從這一單詞

出現的歷史背景去考究,故D項正確?!癈hina”這一文化單詞很難通過考古研究去考證,A項

錯誤。B、C兩項所反映的研究方法不如D項得出的結論可靠。9.(2019四川文綜,13,8分)(節選)瓷器是人類文明的見證。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景德鎮位于昌江畔,附近盛產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嶺土。北宋景德年間,其生產的影青

瓷成為貢品,景德鎮因此得名。兩宋之際和元末的大規模戰亂,使定窯、龍泉窯等陸續衰落,相

對安定的景德鎮,遂成“天下窯器所聚”的瓷都。元代景德鎮制坯、燒瓷等分工不斷細化,這時創制的青花瓷、釉里紅和卵白釉,至今仍享有崇

高聲譽。明朝在景德鎮創建御器廠,其組織和分工相當細密,“共計一坯工力,過手七十二,方

克成器”。宣德、成化年間制造的御窯瓷器堪稱經典。嘉靖至萬歷年間,商品經濟大發展,加

之西歐等海外市場的擴大,“景瓷”銷量大增。清初對御窯廠進行了諸多改革,如匠役制改為

雇募制,使康乾時代景德鎮瓷業再度鼎盛。嘉慶后,因“墨守舊法,且有粗制濫造之弊”,景德

鎮瓷業漸趨衰落。(據葉喆民《中國陶瓷史綱要》等)(1)據材料一概括景德鎮發展成為“瓷都”的主要因素。(8分)答案(1)主要因素:優越的地理條件和獨特的資源優勢;相對安定的政治環境;商品經濟的發

展與海外需求的擴大;政府的重視,如創建御器廠、改革工匠制度。注重借鑒和改進技術,不斷

細化分工;注重核心產品的開發,如青花瓷。(8分)解析(1)要注意認真閱讀材料,從原料、生產環境、政策、技術發展、市場需求等方面歸納

概括。C組

教師專用題組10.(2019江蘇單科,2,3分)《周禮·考工記》載:“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設色之工

五,刮摩之工五,摶埴之工二?!辈牧纤从车漠敃r官營手工業生產的顯著特點是

()A.技術先進,生產標準化B.產品豐富,生產多樣化C.分工細致,生產專業化D.產量龐大,生產規?;鸢?/p>

C材料詳細敘述了官營手工業中各環節的分工情況,體現出分工細致、生產專業化

的特點,故C項符合題意。材料只涉及手工業生產過程中的工序分工情況,不能體現生產技

術、產品品種和產量狀況,故A、B、D三項錯誤。11.(2018江蘇單科,4,3分)東漢南陽太守杜詩“造作水排,鑄為農器,用力少,見功多,百姓便

之”?!八拧敝饕獞糜?/p>

()A.灌溉B.制瓷C.耕種D.冶鐵答案

D由教材知識可知,東漢時,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力鼓風冶鐵,因此D正確。12.(2019江蘇單科,4,3分)沈括《夢溪筆談》載:“世間鍛鐵所謂鋼鐵者,用柔鐵屈盤之,乃以生

鐵陷其間,泥封煉之,鍛令相入,謂之團鋼?!边@項技術最早出現于

()A.春秋時期B.西漢C.南北朝D.北宋答案

C從題干的“用柔鐵屈盤之,乃以生鐵陷其間,泥封煉之”可以看出是“灌鋼法”,

“灌鋼法”這種技術最早出現于南北朝。13.(2019四川文綜,2,4分)紡織業在商代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選項中可以支持這一判斷

的是

()A.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衤單衣B.紡織家黃道婆創造的新式紡車C.甲骨文中關于祭祀蠶神的內容D.《說文解字》中有關紡織產品的字答案

C解題的關鍵信息是“商代”,可用排除法解答。A項中“馬王堆漢墓”是漢代古

墓;B項中“紡織家黃道婆”是元朝人;D項中“《說文解字》”是東漢許慎的著作。

故A、B、D三項均可排除。商代的甲骨文是比較成熟的文字,其內容多為占卜祭祀,故C項正

確。14.(2018天津文綜,2,4分)“從宋代起,棉花開始成為一種重要紡織原料……到了元代,絲、

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過了麻。”出現這些變化的前提條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廣B.棉紡織技術的改進C.商品經濟的發展D.棉花成為經濟作物答案

B從材料信息可知,自宋代至明代,棉花作為紡織原料,其地位日益重要,這得益于棉紡

織技術的改進,故選B項。15.(2017廣東單科,3,3分)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寧織造局的生產。根據當時

的制度,該局產品

()A.全部投放市場,收入歸皇室B.部分用于納稅,部分投放市場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場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場答案

C從性質上看,江寧織造局屬于官營手工業,其產品只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場。故本

題選C。16.(2019北京文綜,41,6分)(節選)伴隨著古代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東西方交往不斷增

加。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發現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

黃褐釉瓷等。在我國海南島東南部海灘和西沙群島海域,也發現了成捆疊堆的唐宋時期瓷

器。唐宋時期,廣州出現幾種新行業:和香(把舶來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來的象牙和犀牛角

進行切割)、譯人(翻譯)和舶牙(舶來品交易經紀人)。每年進入廣州的外國人約一萬人次,廣

州出現了供外國人居住、經商的“蕃坊”。(2)結合所學,概述海上絲綢之路對唐宋社會經濟的影響。(6分)答案(2)參考答案要點:影響:海外貿易地域廣闊,商品品種豐富,交易規模擴大;促進了以制瓷業為代表的手工業的繁

榮;廣州作為海上絲路的重要港口,出現了新興行業和外國人居住的“蕃坊”,成為國際都市。解析(2)主要考查中國古代的商業和對外貿易。學生可依據材料信息總結出海上絲綢之路

對唐宋社會經濟的影響。根據材料中“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發現了大量唐代瓷器

碎片……”“在我國海南島東南部海灘和西沙群島海域,也發現了……瓷器”,可歸納出中國

當時海外貿易地域廣闊,商品品種豐富,交易規模擴大,同時也進一步促進了制瓷業的繁榮;從

第二段材料可得出廣州因海上絲綢之路而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同時引發新興行業的形

成??键c三商業A組

自主命題·江蘇卷題組1.(2019江蘇單科,1,3分,易)被孟子稱為“賤丈夫”的民間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

場上去交易。他們只能在野外找個土崗,“以左右望”,獲取利益。后來,民間商人向政府納過

稅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場上進行交易了。這一變化反映了

()A.政府放棄重農抑商政策B.民間商人推動商業市鎮崛起C.政府不再監管商業活動D.民間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答案

D從材料信息看,民間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場上去交易,后來他們向

政府納過稅后,可以到城里市場上去交易。民間商人通過向政府納稅獲取到城里市場上交易

的資格,意味著其可以取得合法地位,故選D項。中國古代一直實行重農抑商政策,A項錯誤;材

料體現的是民間商人由非法到合法的變化,沒有涉及商業市鎮崛起的信息,B項錯誤;政府不再

監管商業活動的說法明顯與史實不符,C項錯誤。誤區警示

注意古代商業的幾個誤區。(1)抑商政策有的朝代嚴格,有的朝代松弛,但始終沒有

放棄。(2)政府對商業監管有一個從嚴到松的過程,但始終沒有放棄監管,也不可能放棄監管。2.(2018江蘇單科,2,3分,易)唐前期規定“諸非州縣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則規定:“中縣戶滿

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滿三千戶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須置,舊來交易

繁者,聽依三千戶法置。”由此可見唐后期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調整B.縣不滿三千戶絕不許設市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監管D.只有州縣所在地才許設市答案

A唐朝前期就規定州縣之所可以設市,后期只是規定不滿三千戶的縣不設市官,B

項明顯與材料不符,排除。唐朝時市的交易仍受官府監管,排除C項。由材料中“若要路須置,

舊來交易繁者,聽依三千戶法置”可知D項表述錯誤。知識拓展神農氏時代就有所謂“日中為市”的情形,但交易時間短,交換范圍小,說不上有什

么管理。秦統一六國后,對“市”的管理大大加強。唐代全國有1573個縣,各地縣設市官都要

向中央報告,名義上諸縣須滿三千戶才能設市官,但也有靈活規定,“要路”“舊來交易繁

者”,亦可設市官。這樣,在全國大多數縣都可設市官。可見,原有市的建置已有所調整,宋代

變化更大,但市的交易一直受官府的監管。3.(2017江蘇單科,21,14分,中)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繁榮,海外貿易一度活躍。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產美洲的玉米、紅薯傳入中國,提高了糧食產量,使許多原本用以種植

糧食作物的耕地改種桑樹、棉花等經濟作物。在浙江湖州,每畝桑田出售桑葉可獲利5兩白

銀,比種植水稻要高出一到兩倍。當地部分養蠶人自己不種桑樹,依靠購買桑葉養蠶。嘉定縣

因種植棉花,“不產米,仰食四方”。當時商業很發達,商人擁有雄厚的資本。例如,徽州商人

“藏鏹(白銀)有至百萬者”,而資本二三十萬兩白銀的,只能算是中等規模的商人。材料二

明朝嘉靖、萬歷年間,民間海外貿易興起,中國海商的足跡幾乎遍布東南亞各國。他

們用瓷器、絲織品換取南洋的香料、藥材和珠寶。歐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來后,則用

白銀換取中國的生絲和瓷器。隆慶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開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設督餉

館,私人海上貿易取得某種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貿易中,中國始終處于出超地位,葡

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銀來支付貿易逆差。海外白銀的流入,增加了國內白銀的

總量,擴大了白銀的流通范圍。貨幣開始以白銀為主?!陨喜牧险幾圆窇椚骸逗喢髦袊鴼v史讀本》完成下列要求:(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發展的表現。(4分)(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明朝海外貿易“一度活躍”的原因,說明海外白銀流入中國

的主要背景。(7分)(3)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海外白銀流入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3分)答案答案要點:(1)表現:經濟作物大量種植;農產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資本雄厚;商幫(徽商、晉商)活躍。(2)原因:中國商人主動參與海外貿易;政府開放(放松)海禁;設立專門管理機構。背景:新航路開辟;殖民者掠奪美洲白銀(貴金屬);中國手工業品在海外受歡迎;外國無合適商品

與中國交換,不得不用白銀支付。(3)作用:白銀成為主要流通貨幣;促進了商品經濟發展(商業繁榮);加強了中國與世界的經濟聯

系。解析本題考查明朝商品經濟與海外貿易的發展。第(1)問,緊扣材料一信息,遷移所學知識,

從農作物種植、農產品商品化、資本及商業群體等角度回答。第(2)問第一小問,提取材料二

中關鍵信息,從政府政策、商業貿易的自身發展等方面歸納;第二小問,從新航路開辟、西歐國

家的早期殖民擴張、中外貿易交流等方面分析說明。第(3)問,從促進商品經濟發展、主要流

通貨幣的變化、經濟聯系的加強等角度分析。命題評審本題由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繁榮、海外貿易“一度活躍”的材料導入,引發考生

深思課本上提及的海外白銀流入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在答題過程中,考生必須聯系

和對比鴉片戰爭前,中國白銀大量外流引發清王朝政治、經濟、軍事危機的史實。本題前瞻

性比較強,契合了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熱點。4.(2019江蘇單科,21,12分,難)歷代王朝的商業政策蘊含著一以貫之的經濟思想,也會因時代變

化而作出調整。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漢文帝變“抑商”政策為“惠商”政策。下令“開關梁,弛山澤之禁”。這些措施

實行后,出現了“富商大賈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進入

山澤自由樵采、捕撈,以補助生活。但文、景時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孫亦不得仕宦為

吏”的規定一直未取消。材料二

在西漢中前期,出現了“用貧求富”的熱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徑是經商。經商也有

經商的學問,商人們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標,有“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

攘,皆為利往”的說法。為了求利而總結的經驗,有“夫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

不如倚市門。此言末業貧者之資也”,還有“以末致財,用本守之”等?!陨喜牧险幾詮垈鳝t《簡明中國古代史》請回答:(1)據材料一,指出漢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戰國至漢文帝

統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經濟后果。(6分)(2)據材料二,概述西漢中前期的“求富”觀念。(3分)(3)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抑商”和“惠商”的關系。(3分)答案答案要點:(1)做法:取消關卡和禁令(允許自由經商)。成效:商業(經濟)快速發展;民眾生活得到改善。目的:鞏固小農經濟;維護封建統治。(維護專制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后果:阻礙商品經濟發展(壓抑經濟活力)。(2)觀念:利潤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標;經商是實現富裕的最有效途徑;購買土地可以更好地保

存財富。(3)關系:抑商是基本的經濟政策;惠商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階段性政策;在某些時期同時存在抑

商政策和惠商政策。解析(1)第一小問主要考查歸納概括材料要點的能力,直接從材料中提取信息并加以簡要概

括即可。第二小問考查基礎知識的再認再現能力,回顧教材知識歸納總結即可。(2)實際要求考生劃分材料二的層次并歸納層次大意,注意一定要使用高度概括性的語言。(3)重農抑商政策是我國的基本經濟政策,其貫穿于中國整個封建社會的始終;“惠商”只是政

府為了促進經濟發展而采取的階段性政策。據此回答二者的關系。誤區警示

解答材料題,應注意兩點:一是對材料進行適當概括,切忌照抄照搬材料原文,如第

(1)問中的“做法”部分考生照抄“開關梁,弛山澤之禁”原文,“成效”照抄“富商大賈周游

天下……得其所欲”原文;第(2)問照抄“以末致財,用本守之”原文。二是注意審題,如第(1)

問中的“后果”,有的考生忽略“漢文帝統治前”這個時間概念,答成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發

展。B組

統一命題、省(區、市)卷題組5.(2019北京文綜,15,4分)明中葉以來,松江府(今上海一帶)所轄市鎮數量如下表所示。據此表

可以得出

()①市鎮數量增長體現出商人地位上升②明清時期松江地區工商業發展較快③市鎮增多與近代開放通商口岸有關④清政府與民國政府都重視商業發展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答案

B

明中葉以來,松江府所轄市鎮數量增長與這一時期松江地區工商業發展有關,但

無法體現出商人地位的提高,因此①錯誤,②正確;1862—1911年松江府所轄市鎮數量猛增與鴉

片戰爭后上海被開辟為通商口岸有關,因此③正確;民國政府建立于1912年,與材料時間信息不

符,排除④。正確答案選擇B項。6.(2018課標Ⅱ,24,4分)下圖為春秋戰國之際局部示意圖。當時,范蠡在陶、子貢在曹魯之間經

商成為巨富,這一現象反映了

()

A.區域位置影響商貿發展B.爭霸戰爭促進經濟交往C.交通條件決定地方經濟狀況D.城市規模擴大推動商業繁榮答案

A本題為歷史地圖類材料型選擇題,題中所示為春秋戰國之際局部示意圖,并設置

了范蠡、子貢在當時經商致富的歷史情境,要求學生對這一歷史情境作出合理客觀的解釋,間

接考查了歷史解釋這一核心素養。從示意圖上看,陶位于濟水岸邊,曹、宋、魯三國交界地帶,

“天下之中,諸侯四通”,這種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非常適合經商。據此分析可知,A項符合題

意。題中圖文材料未涉及爭霸戰爭及城市規模,故B、D兩項均可排除。交通條件可以影響一

個地方的經濟狀況,但不是決定因素,C項表述錯誤。考點歸納古代中國商業的命題集中點古代中國商業在高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命題量較大。命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古

代商業發展的成就,特別是兩宋時期和明清時期;二是古代的商業政策,雖然古代中國一直堅守

重農抑商政策,但在個別歷史時期,特別是南宋時期,商業政策比較靈活,經商環境較為寬松;三

是古代中國對外貿易和國內區域貿易的發展。7.(2018天津文綜,2,4分)史載,清代“朱仙鎮,天下四大鎮之一也。食貨富于南而輸于北,由佛山

鎮至漢口鎮……由漢口鎮至朱仙鎮……朱仙鎮最為繁夥,景德鎮則窯器居多耳”。其中朱仙

鎮和景德鎮位于下圖中

()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

B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商業城市的發展。首先,從材料中“食貨富于南而輸于北”

可知,朱仙鎮處于南北交通的樞紐。再根據“由佛山鎮至漢口鎮”“由漢口鎮至朱仙鎮”可

得出朱仙鎮應在佛山鎮和漢口鎮的北面,據此可推斷出①為朱仙鎮。景德鎮位于江西省,應在

③處。故B項正確。8.(2017課標Ⅰ,27,4分)明前中期,朝廷在飲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嚴格規定,例如官員不得使用

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連低級官員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這一變化反映了

(

)A.君主專制統治逐漸加強B.經濟發展沖擊等級秩序C.市民興起瓦解傳統倫理D.低級官員易染奢靡風氣答案

B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前期,為維護社會等級秩序,朝廷制定了許多用以區別不

同群體等級身份的規定,與人們生活相關的飲食器具也在其中。從材料信息可知,到了明朝后

期,人們已經違背了朝廷制定的關于器皿使用的規定,這反映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等級秩序

受到沖擊,故選B項。材料無法體現君主專制統治的逐漸加強,故A項錯誤;明朝后期,傳統倫理

并未瓦解,故C項錯誤;材料信息無法體現D項。9.(2019浙江文綜,14,4分)詩詞歌賦既是歷代文人墨客詠懷、記游、言志的文學表現形式,也往

往蘊含著豐富的社會歷史內容。下列文句,與商業經濟無直接關聯的是

()A.“九市開場,貨別隧分”(《西都賦》)B.“貝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賦》)C.“經游(營)天下遍,卻到長安城”(《估客樂》)D.“岢峨大舶映云日,賈客千家萬家室”(《廣州歌》)答案

B注意審題:“與商業經濟無直接關聯”。A項中的“九市”是城市中的商品交易

場所,與商業經濟直接關聯,排除。B項反映了絲織業的發達,與商業經濟無直接關聯,符合題

意。C項中的“經游(營)”和D項中的“賈客”都與商業經濟直接關聯,排除。10.(2018天津文綜,2,4分)右圖是北宋紙幣銅版拓片,其上文字為:“除四川外,許于諸路州縣公私從便……流轉行使?!边@一銅版

()①證實了宋代紙幣的發行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術③是紙幣交子的文物材料④是商品經濟發展的見證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B該銅版可以證實宋代發行了紙幣,①正確;該銅版可以反映宋代的印刷技術,②正

確;紙幣銅版不是紙幣交子本身,不能視為紙幣交子的文物材料,③不正確;紙幣的發行是商品

經濟發展的結果,該銅版見證了商品經濟的發展,④正確。故B項符合題意。11.(2017北京文綜,15,4分)黃崇德是16世紀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經營棉布、糧食等,后

獲得政府許可,轉而從事利潤更大的食鹽貿易,積累了巨額財富,用于購田置地。這說明當時

()①農產品大量進入商品流通領域②農本思想依然占主導地位③政府放棄對食鹽貿易的控制④商人社會地位顯著提高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答案

A“16世紀”“典型徽商”“經營棉布、糧食”等信息表明農產品大量投放市

場,故①正確;由徽商積累巨額財富后“購田置地”可知,農本思想仍占主導地位,故②正確;由

徽商在“獲得政府許可”后才轉而從事食鹽貿易可知,政府并未放棄對食鹽貿易的控制,故③

錯誤;題干并未反映商人社會地位提高,故④錯誤。故本題選A項。12.(2019課標Ⅱ,27,4分,0.252)明成祖朱棣認為,北京“山川形勝,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將都城

從南京遷至北京。這一舉措客觀上

()A.推動了國家政治統一進程B.促進了跨區域貿易的繁榮C.抑制了區域性商幫的形成D.改變了南北經濟文化格局答案

B明成祖將都城從地處全國經濟文化重心地區的南京遷到當時相對落后的北京,

需將大量物資由南方輸送到北方,客觀上促進了跨區域貿易的繁榮,為區域性商幫的形成和發

展創造了條件,故B項符合題意,C項錯誤。遷都是在國家政治統一的情況下進行的,A項錯誤;

遷都并沒有改變南方作為經濟文化重心的地位,D項錯誤。13.(2018課標Ⅱ,26,4分,0.686)北宋中期,“蜀民以鐵錢重,私為券,謂之交子,以便貿易,富民十六

戶主之。其后,富者資稍衰,不能償所負,爭訟數起”。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間交易憑證功能B.產生于民間的商業糾紛C.提高了富商的社會地位D.促進了經濟重心的南移答案

A材料中“券”“不能償所負,爭訟數起”表明交子是一種兌換券,在“富者”不

能兌付時可作為訴訟依據,體現出其具有民間交易的憑證功能,故A項符合題意。交子產生是

為了方便貿易而非解決民間的商業糾紛,B項錯誤;材料只提到富商聯合發行交子,后因不能兌

付而官司纏身,不能說明富商社會地位的提高,C項錯誤;材料缺乏對當時不同地區經濟狀況的

比較,故不能得出D項的結論。C組

教師專用題組14.(2017江蘇單科,4,3分,中)清前期《望江南百調》唱道:“揚州好,僑寓半官場,購買園亭賓亦

主,經營鹽、典仕而商,富貴不歸鄉?!辈牧戏从沉?/p>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B.商業發展改變社會風氣C.地方商業均由官員經營D.政府摒棄傳統抑商政策答案

B題干唱詞反映出在揚州做官的外鄉人經商致富后,不愿再返回家鄉,這說明商業發

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社會風氣,故B項正確。A項錯在“完全”二字,C項錯在“均由”二字,

均犯了以點概面的錯誤。清政府一直未摒棄傳統抑商政策,故D項錯誤。知識拓展古詩曰:“客行田野間,比屋皆閉戶。借問屋中人,盡去作商賈?!敝袊糯虡I發

展真的如此繁華嗎?顯然不是。詩人在詩中有鋪張之嫌。統治者為了維護其統治的經濟基礎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從時空制約、政府管理、商業重稅等方面壓制商業經濟;以編入

“市籍”、限制科考、身份劃界等手段貶低商人階層。貫穿封建王朝始終的“重農抑商”

政策不會輕易改變。15.(2019江蘇單科,3,3分)以下關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圖場景的是

()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東?!盉.“凡江淮草市,盡近水際?!盋.“千竹夜市喧”;“蠻聲喧夜市”。D.“大街兩邊民戶鋪席……十余里?!贝鸢?/p>

D解題的關鍵是準確把握《清明上河圖》反映的時代特征。《清明上河圖》描述的

是北宋東京汴河兩岸的商業繁盛局面,D項反映的是坊市界限被打破的情況,與圖片場景相

符。A項體現的是嚴格限定經營場所的特征,B項體現的是農村集市的分布特征,C項體現的是

夜市的特征,均不符合圖片中的場景。16.(2019江蘇單科,21,10分)中國古代飲茶之風始于唐,盛于宋。到宋代,茶葉已成為中原及周

邊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無”的日常消費品,對宋代的社會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材料一

西戎茶馬之市,自宋已然。蓋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

馬。以草木之葉,易邊場之用,利之最大者也?!裁鳌持x肇淛《五雜俎》材料二

蜀中舊使交子(紙幣),惟有茶山交易最為浩瀚?!菜巍程K轍《論蜀茶五害狀》材料三

宋榷(專賣)茶之制,擇要會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蘇儀征)……初數戶,后繁之。市

中茶坊林立,徽人、晉人薈萃,五音雜語?!斨谶?數倍利之,驟富焉?!菜巍城f季?!峨u肋編》材料四

(東京)朱雀門外除東西兩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點燈,博易,買賣衣

物、圖畫、花環、領抹之類,至曉即散,謂之鬼市子?!直鄙阶硬璺弧伺褂纬?/p>

茶于彼。——〔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分析宋政府茶葉專賣的主要原因。(3分)(2)根據材料二、三、四和所學知識,分析茶葉貿易對宋代商品經濟的影響。(4分)(3)茶坊、瓦肆等大量興起,乃宋代開創之新氣象。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宋代在城市商業布局、

思想、文學等方面的新變化。(3分)答案(1)增加財政收入;促進貿易發展;增強軍事力量。(2)促進紙幣流通;經濟城鎮興起;城市商業繁榮(市井生活繁榮);地域商人出現。(3)城市商業布局:打破市坊界限;思想:出現了一個以“理”或“天理”為核心的觀念系統(理學)。文學:出現一種更易抒發感情,表現市井生活的新體裁(宋詞)。解析本題考查宋代商品經濟發展對城市、思想、文學等方面的影響。第(1)問結合材料一

中“藉之可以得馬”“易邊場之用,利之最大者也”從財政收入、軍事力量增強等方面分析

宋代茶葉專賣的主要原因。第(2)問解答時提取材料二中“交子”、材料三中“擇要會之地,

曰江陵、曰真州……”“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晉人薈萃”及材料四中“茶坊每五更點燈…

…謂之鬼市子”等關鍵信息,可以得出茶葉貿易對貨幣流通、城市商品經濟繁榮方面的影

響。第(3)問回憶所學知識,從宋代城市市坊分開、理學出現、文學體裁變化等方面歸納。17.(2018江蘇單科,21,10分)歷史學家李洵認為:“明代江南地區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紀以來

中國歷史上有特點的社會勢力。他們憑借著江南地區發達的經濟文化有利條件,通過各種途

徑獲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擴展經濟實力,引領當時的社會風潮,在江南社會中扮演著極其重要

的角色。”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士大夫家多以紡績求利。其俗勤嗇好殖,以故富庶。……如華亭相(徐階)在位,多蓄

織婦,歲計所積,與市為賈?!裁鳌秤谏餍小豆壬焦P麈》卷四材料二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啟中舉,盡免其役,家業復振。……(植

蠶)與市為賈,驟富焉,市人多效之?!缎旃鈫⑽募肪硎徊牧先?松江)嘉、隆以來,豪門貴室,導奢導淫,博帶儒冠,長奸長傲,日有奇聞疊出,歲多新事

百端。……倫教蕩然,綱常已矣?!裁鳌撤跺ァ对崎g據目抄》卷二材料四前明吾鄉(蘇州)富家甚多,席費千錢而不為豐,長夜流酒而不知醉?!朽u望,亦有田三十萬畝,僮仆三千人……而好訟致窮?!睬濉冲X泳《登樓雜記》請回答:(1)據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徑。(2分)(2)據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動引起了江南社會風氣的哪些變化?(3分)(3)有學者認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資本主義萌芽的促進者,又是其阻礙者。請依據以上材料

并結合所學知識闡釋學者的觀點。(5分)答案(1)科舉(免役);發展工商業。(2)崇尚奢侈;逾越傳統倫理(道德淪喪);好訴訟。(3)促進:帶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阻礙:士大夫受到重農抑商觀念的束縛;致富后主要用于購地、消費;沒有用于擴大再生產。解析第(1)問要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材料一中士大夫以“紡績求利”,發展家庭手工業致

富;“勤嗇好殖”“與市為賈”,發展商業致富;材料二中“啟中舉,盡免其役”,表明因為中舉

而免役,成為致富的第二種途徑。第(2)問江南社會風氣的變化,要從士大夫的活動方面來分析,可以從材料三、材料四中提取信

息,抓住材料中的關鍵詞“導奢導淫”“倫教蕩然”“好訟致窮”即可得出答案。第(3)問注意結合材料闡釋。18.(2017重慶文綜,3,4分)宋太宗時期,有官員上奏:“嶺南村墟聚落,間日集裨販(小販),謂之墟

市。請降條約,令于城邑交易?!痹摻ㄗh遭到太宗的拒絕:“徒擾民爾,可仍其舊?!边@一史實

主要反映了宋朝

()A.專業市場每天開市B.鄉村市場的繁榮C.市場監管相對寬松D.坊市制繼續實行答案

C從題干信息可知,宋太宗拒絕了某官員關于取消農村集市貿易的建議,本質上反映

了宋代對市場的監管相對寬松,故選C項。A、B兩項材料未反映,排除;D項與史實不符,排除。19.(2019大綱全國,12,4分)漢初,官方禁止商人“衣絲乘車”,但后來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員

級別)輿服導從作倡樂,奢侈日甚”。這反映出

()A.朝廷的抑商政策發生了重大轉變B.休養生息造成消費觀念的改變C.官員與商人的社會地位漸趨一致D.原有規制受到商業發展的挑戰答案

D材料顯示漢初的商人不能“衣絲乘車”,但后來商人突破了這一限制,這主要是因

為商業發展和商人實力壯大,政府的原有規制受到嚴重挑戰,故D項符合題意。20.(2018大綱全國,15,4分)蕪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漿染業中心,當時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蕪

湖漿染,故有“織造尚松江,漿染尚蕪湖”之說。這一歷史現象反映出

()A.商品生產呈現區域化分工B.區域間有著不同的市場需求C.手工業技術水平日趨平衡D.抑商政策阻礙區域經濟發展答案

A題干材料顯示松江和蕪湖分別成為當時的織造中心和漿染中心,這說明當時的商

品生產呈現出明顯的區域化分工,故A項正確。21.(2017課標Ⅱ,26,4分,0.527)明朝有人描述在廣東大庾嶺所見:“蓋北貨過南者,悉皆金帛輕

細之物;南貨過北者,悉皆鹽鐵粗重之類。過南者月無百馱,過北者日有數千?!边@表明當時

()A.嶺南經濟發展程度高于北方B.嶺南是商人活動的主要地區C.以物易物是商貿的主要方式D.區域差異造成長途貿易興盛答案

D從材料信息“北貨過南者,悉皆金帛輕細之物;南貨過北者,悉皆鹽鐵粗重之類。過

南者月無百馱,過北者日有數千”,可知廣東大庾嶺南北物產存在差異,嶺南經濟發展程度低于

北方,排除A。材料信息只能說明嶺南地區有商人活動,無法說明該地區是商人活動的主要地

區,排除B。C在材料中無法體現。從材料信息看,廣東大庾嶺南北經濟差異明顯,這一差異造

成長途貿易興盛,故選D。22.(2019海南單科,5,2分)唐初征收賦稅時,錢幣與絹布、糧食并收,財政收入以貫、匹、石等

為單位計算;到南宋時,賦稅征收以錢幣為主體,以“貫”為單位計算。這表明南宋

()A.商品經濟快速發展B.農業手工業地位下降C.重農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