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委婉語的文化價值和民族特質比較,英語論文_第1頁
英漢委婉語的文化價值和民族特質比較,英語論文_第2頁
英漢委婉語的文化價值和民族特質比較,英語論文_第3頁
英漢委婉語的文化價值和民族特質比較,英語論文_第4頁
英漢委婉語的文化價值和民族特質比較,英語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英漢委婉語的文化價值和民族特質比較,英語論文語言作為人類交往的符號系統,被視為文化的載體和基本組成部分。委婉語euphemism一詞源于古希臘,意為用好字眼講話.陳望道在其(修辭學發凡〕一書中對它的定義是:委婉是修辭的一種,即講話不直白本意,只用委曲含蓄的話來襯托暗示。[1]換言之,就是用間接、含蓄或婉轉的語匯表示出不雅或禁忌的話題。在英漢文化中,委婉語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美國學者休羅森曾經指出:委婉語深深地植根于我們的語言當中,很少有人〔即便是那些自詡為坦誠直接的人〕能夠整日不用委婉語。[2]委婉語是一個民族道德、風俗、政治、生活方式及社會心理等方面的鏡子。英漢兩種語言在各自的社會文化發展經過中從建立到趨于成熟,其委婉語既有類似性,又有差異性,具體表現出出各自的文化、價值觀和民族氣質等。一、文化價值取向。著名學者尼曼曾經指出不同的文化標準決定了什么事情能夠接受,什么屬于禁忌。[3]如今,即使是同一文化背景下的標準也開場隨時代變化而變化,語言〔尤其是委婉語〕受文化影響更是首當其沖。英漢兩種語言中的委婉語能夠特別鮮明地反映出東西文化體系中的價值觀差異。以下為筆者對英漢文化價值觀中幾個重要概念的分析。〔一〕年長的英漢委婉語在不同的文化觀念之下,人們對待年齡問題的態度也大相徑庭。西方文化的個人主義和職業精神決定了人們對年老的排擠性。在當今美國,工作和事業被天經地義地視為應該凌駕于家庭之上。工作已經超越了獲得物質享受的范圍,甚至關乎一個人的榮譽感和自信心。年老則意味著虛度余生,成為社會的負擔。除此之外,美國的家庭構造中老年人往往孤身獨居,身心倍感痛苦,所以美國人談老色變,言語中盡量避免提及。例如:美國人詼諧地聲稱:當代社會中沒有老人,只要seasoned〔老練者〕和well-preserved〔保養好的人〕,他們還正處于自個的goldenyears〔黃金時代〕呢。替代old〔年老〕的其他英語委婉語還有:mature〔成熟〕,adistinguishedgentleman〔尊貴的紳士〕,thirdage〔第三年齡〕,passonesprime〔已過昌盛〕,secondchildhood〔第二童年〕等等。由此可見,西方人對年老特別在意,言談中經常用委婉語表示出。與西方文化相反,傳統的中國文化價值觀并不以年老為恥,反而要求年輕后輩尊老,敬老,因而漢字老通常暗含經歷體驗閱歷豐富之義。有很多與老有關的含有褒義的成語,如:老成持重,老當益壯,老馬識途,老驥伏櫪,姜還是老的辣等等。在日常生活中,熟人之間能夠放心地稱呼對方為老張,老王而無絲毫冒犯之意。〔二〕貧窮的委婉語在西方國家,財富意味著智慧、權利和地位,貧窮則被視為懶惰和無能的象征,是一種恥辱。盡管美國提倡平等和人權,但貧富之間的鴻溝仍在擴大。詞匯學家艾托指出:對貧窮的羞恥心令委婉語的使用順理成章。任何一個人甚至是一個國家都不愿成認自個囊中羞澀,他們會千方百計找出一系列詞匯來替代那個可怕的窮字。[4]英語中常用的貧窮委婉語詞如:needy〔有需要〕,outofpocke〔t有損失〕,self-defeating〔自我挫敗〕,deprived〔機遇不佳〕和disadvantaged〔條件不利〕和have-nots〔無恒產者〕等等。體面的詞語雖然賞心悅目,但窮的事實不變,難怪有人將此類詞語稱為修飾表示出或安心撫慰性表示出。反觀中國文化,貧窮不像在西方那樣令人諱莫如深。新中國剛剛成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中國人泰然面對貧窮,視金錢和富有為奢侈腐化的象征。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逐步意識到國家繁榮和百姓富足的重要性,對待窮的態度也由欣然接受轉變為望而生畏。于是,漢語中取代貧窮的委婉語詞應運而生。例如:手頭緊,拮據,低收入者,不寬裕和弱勢群體等等。〔三〕婚育的委婉語西方的文化價值觀一向以個人的權利和義務為中心,人與人、企業與企業乃至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比拼關系處于首位。社會環境為個人的奮斗拼搏和追求成功提供了便利。因而,對個性和獨立的崇尚沖淡了人們的家庭觀念。當代西方社會中,家庭似乎不再是為人遮風擋雨的溫馨港灣,而是成了個人發展的負擔,于是年輕人大多成為恐婚一族。他們把marriage〔結婚〕稱為gethitched/yoked〔結合〕,但這兩個單詞都含有枷鎖或羈絆的意思。tiethekno〔t結為夫婦〕的漢語直譯為打結,同樣是一種束縛。相反,單身者則是unattachedman/woman〔獨立自由的人〕。與西方不同,中國曾經是農業大國,人們以家庭為單位結伴聚居,繁衍生息,婚姻天經地義地成為中國人的人生頭等大事,在中國文化中,假如一個人30歲以上仍然單身,她/他便被委婉地稱為大齡青年、單身貴族或剩女〔男〕。結婚之后當然要生兒育女。英語中人們在談及懷孕生育時盡量避免直接使用pregnan〔t懷孕〕一詞。常見的委婉語表示出有:weartheapronhigh〔把圍裙系高〕,inabadshape〔身材走樣〕,inadelicatecondition〔弱不禁風〕,eatingfortwo〔吃兩人的飯〕,inafamilyway〔有了〕等。上述短語表示出的意思基本一樣:在英美文化中,懷胎生子對女性來講是一件令人不快的事。受其宗教文化的影響,西方人普遍以為胎兒是神的恩賜,人無權去干預正常的生育經過。因而,節育和墮胎問題在英美等國非常敏感。前者一般被稱為B.C,即birthcontro〔l節育〕的英文縮寫,后者則為theprocedure〔手術〕,bringitaway〔做掉〕,criminal/illegaloperation〔違法手術〕這些委婉語多與西方的生育政策有關。與此不同,中國人通常把子女視為福氣,因而懷孕是件好事,是有喜,懷喜,身懷六甲,身子不方便等。計劃生育在中國是一項基本國策,所以漢語中罕有關于節育或墮胎的委婉講法。二、人際交往原則。人際關系層面的文化概念一般是指某一特定區域的制度、行為以及風俗特點。在人際交往中,使用委婉語應該遵循一定的合作行為準則以確保溝通的順利成功,即禮貌謙恭和自我保衛原則。〔一〕禮貌謙恭任何一種語言都不可缺少禮貌表示出。禮貌要求講話者時刻考慮對方的感受,避免難以啟齒的話題和可能出現的尷尬場合。以禮貌為基本原則的委婉語無疑是促進成功溝通的重要工具。根據哥夫曼的面子理論可知,在人際交往中,假如話語過于生硬直白,不假思考,對方的感情必然遭到傷害,而我們自個也會被視為粗俗鄙陋無禮而顏面盡失。英語中的委婉語使用大多出于禮貌,如:人在內急時,通常會對朋友講去washmyhands〔去洗手間〕、answerthecallofnature〔解決生理需要〕或leaveofftheburden〔減輕負擔〕;容易得罪人的英文單詞fa〔t肥胖〕經常被棄用,而委婉講法chubby〔飽滿〕或heavyinweigh〔t體重稍大〕廣受歡迎;形容吸煙者的hiddensmoker〔隱君子〕一詞巧妙地使用hidden〔隱〕代替了addicted〔癮〕。另外,講話者經常采用一些晦澀或模棱兩可的語言來避開敏感話題。英語中的代詞it,thing,this,that〔它,這個,那個〕等在特定的語境下往往具有委婉語功能。例如:影片(沉默的羔羊〕中的女官員在遭到漢尼拔博士的言語污辱后怒不可扼的吼道:takethatthingtoBaltimore.〔把這個東西帶回巴爾的摩〕女官員礙于身份,無法出口不遜,只好隱晦地使用thing這個詞來代替禽獸,瘋子等詛咒字眼。與之類似,漢語中也有很多表現禮貌的委婉語詞。例如:關于排泄的詞語有方便,去W.C,凈手,去補妝等;我們稱酗酒者為貪杯而非貪酒,肥胖則美其名曰為發福、豐腴、富態等;婚外情一般講成是外遇或者有第三者.除此之外,含混講法這個,那個,這事,那事等詞在漢語中同樣屢見不鮮,如:尤氏道:我也暗暗地叫人預備了。就是那件東西,不得好木頭〔暗指棺材〕,且漸漸地辦著吧。〔曹雪芹(紅樓夢〕〕〔二〕自我保衛在人際交往中,除禮貌謙恭的行為舉止之外,自我保衛同樣不可或缺。人們總是想方設法抬高自個的身份地位,以具體表現出個人價值,保全本身顏面。對于那些薪酬微薄、職位謙虛的人們,委婉語更能因其elevation〔提升〕功能而備受青睞,例如:營銷員〔salesman〕通常自稱為業務代理〔businessdeputy〕,理發師〔barber〕現已升級為造型設計師〔beautician〕,廚師〔cook〕更愿意別人稱他為美食烹調師;政治話語中也不乏類似的保衛性詞匯,如:MinistryofDefense〔國防部〕本質上的Min-istryofWa〔r戰爭機器〕,economicrecession〔經濟蕭條〕要比crisis〔危機〕讓人輕松得多。在美伊戰爭中,新聞媒體均避免使用invasion〔侵略〕一詞,而是將其改為liberation〔解放〕,固然一字之差,效果卻是天壤之別。總之,要實現成功和諧的人際關系,委婉語功不可沒,它們不僅使我們彬彬有禮,還能幫助我們維護自個的尊嚴。三、宗教背景。基督教是被西方世界廣泛接受的宗教,其文化自然而然地成為英語委婉語產生和使用的源泉。基督教義作為西方道德、價值觀等各方面的基石,對社會文化、生活和語言等影響深遠,委婉語亦不例外。(〕中含有大量關于死亡、生育以及人體機能等的委婉語詞,如今成為交際的必要用語。以死亡為例,傳統基督教義以為上帝按照自個的形象用泥土造人,人死后便是歸于塵土〔returntothedust〕,為世間了帳〔paythedebtofnature〕。假如人相信并接受基督,離世后即可升入天堂〔as-cendtotheparadise〕,或是在的懷抱中安息〔tobeasleepinthearmsofJesus〕。除死亡之外,與基督教有關的委婉語比比皆是,例如:惹人發火稱為getonesgoa〔t奪走別人的羊〕,此語典出(約伯記〕一文中的記載,上帝曾經許可魔鬼放火燒死約伯的羊群以檢驗他的衷心和忍受;惡毒語言叫作serpentstongue〔毒蛇之辭〕,顯然是出自亞當和夏娃的傳講。與西方世界的一神論宗教觀不同,中國是一個多種信仰的國家。例如:道教、fo教和教等。相比之下,多樣的宗教文化造就了漢語委婉語詞的豐富性。道教文化影響下的關于死亡的委婉語有仙逝,羽化登仙,駕鶴西游等。fo教是中國最主要的宗教,其影響也最為廣泛,例如:fo教稱僧侶逝世為坐化,歸西,登蓮臺,圓寂或是去極樂世界。張拱貴研究發現,漢語中關于死亡的委婉語多達481條,但大部分不含宗教色彩。上述委婉語在民間極為少見,通常僅用于宗教圈內。四、結束語。當今世界,交往已經成為國際關系的本文關鍵詞語。學習一種外語不再是簡單地把握其語音、語法或詞匯,而是要了解該語言所反映出的文化特色。委婉語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在跨文化交際中發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英漢兩種文化,如價值取向、人際關系及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異同之處很大程度上具體表現出在各自的委婉語之中,這就要求我們在跨文化溝通中要做到入國問禁,入鄉隨俗,以避免由于語言引起的誤解和分歧。以下為參考文獻:[1]陳望道。修辭學發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2]Rawson,H.ADictionaryofEuphemismsandOtherDouble-talk[M].NewYork:CrownPublishers,1981.[3]Neaman,J.S.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