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史》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園林課件_第1頁
《園林史》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園林課件_第2頁
《園林史》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園林課件_第3頁
《園林史》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園林課件_第4頁
《園林史》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園林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

時期的園林從公元220年到581年,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共歷時360余年。園林由以雄偉的宮苑建筑為主轉向以秀麗的山水為主,開創了我國自然山水園的新局面,佛寺園林開始出現。第三章三國兩晉南北朝

時期的園林從公元220年到581年,1第一節歷史史略一、三國(一)歷時從公元220~263年,是魏蜀吳三國時期。其中從公元220~265年是以曹丕開國的魏國,建都洛陽,歷時45年;從公元221~263年是以劉備開國的蜀國,定都成都,歷時42年;從公元222~280年是以孫權開國的吳國,定都建康(南京),歷時58年。(二)史略(略)第一節歷史史略一、三國2二、兩晉(一)歷時公元265-316年,西晉司馬炎開國稱帝,定都洛陽,歷時50多年。公元317~420年,東晉司馬睿開國稱帝,定都建康,歷時103年,兩晉共歷時150多年。(二)史略三國后期,魏國逐漸強大,而蜀吳日漸衰敗。公元263年魏滅蜀。魏相司馬昭兵臨成都,劉禪出降,封安樂公。司馬懿之孫、司馬昭之子魏國大將司馬炎于公元265年廢魏元帝曹奐(被廢為陳留王)建晉國,定都洛陽,史稱西晉。二、兩晉3公元280年,晉武帝司馬炎出兵攻吳,末帝孫皓出降,封歸命侯,晉滅吳,三國結束,晉暫時統一。20幾年后,西晉出現了八王之亂,國勢時興時衰,出現五胡十六國,天下大亂。衣冠南渡,八姓入閩。北方和西方的匈奴乘虛而入,公元316年,匈奴滅西晉。司馬睿逃到南方,在當地大士族的擁戴下建立了東晉,建都建康。公元280年,晉武帝司馬炎出兵攻吳,末帝孫皓出降,封歸命侯,4西晉時內部斗爭激烈,加之兵役、服役苛重,矛盾激化,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農民棄地逃荒,經濟日衰。東晉通過肥水之戰,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使政權得到鞏固,人民生活得到了安定。積極發展經濟,修塘堰,加強排灌,土地施草木灰,推廣中耕,開辟田地,推廣水稻和小麥的種植,國力漸強。西晉時內部斗爭激烈,加之兵役、服役苛重,矛盾激化,生產力遭到5《園林史》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園林課件6《園林史》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園林課件7文學、藝術得到了發展,出現了大詩人、大文學家陶淵明,他的詩真切動人、恬然自然,人稱田園詩。其代表作有《歸園田居》《歸去來辭》《桃花源詩》與詩序《桃花源記》。《桃花源記》描寫一個環境優美、豐衣足食、不納苛稅,處于世外桃源的理想生活,對后世影響甚大。文學、藝術得到了發展,出現了大詩人、大文學家陶淵明,他的詩真8東晉時出現大書法家王羲之。他的書法獨具風格,楷書獨立完美,并擅寫草書、行書,人稱他的書法“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后人稱他為書圣,其代表作有《蘭亭序》。東晉時出現大書法家王羲之。他的書法獨具風格,楷書獨立完美,并9出現了著名大畫家顧愷之,他的人物畫清晰、優美、活潑、傳神,富有個性。顧愷之:六朝三杰(東晉顧愷之、南朝宋陸探微、南朝梁張僧繇三位大家)之一,無錫人,東晉畫家,人物畫家。其《廬山圖》被稱“山水之祖”。畫作真跡已失傳,現存《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兩摹本。出現了著名大畫家顧愷之,他的人物畫清晰、優美、活潑、傳神,富10顧愷之洛神賦圖顧愷之洛神賦圖11園林方面,兩晉時期由于思想活躍,促進了園林藝術開發,山水園林開始發展,造園活動普及民間。園林方面,兩晉時期由于思想活躍,促進了園林藝術開發,山水園林12三、南北朝(一)歷時公元420~589年,為南朝時期,共歷時160余年,順次為宋、齊、梁、陳四國;公元439~581年,為北朝時期,共歷時140余年,從北魏開始,后分為二支:一支為東魏、齊,一支為西魏、北周。公元581年,北周被隋取代。(P辭海162)三、南北朝13注:圖中有幾處錯誤注:圖中有幾處錯誤14(二)史略南朝資料:420年,東晉大將劉裕廢恭帝司馬德文,建立劉宋,南朝開始。南朝宋60年。479年,宋朝禁軍將領蕭道成廢順帝自立,建立齊朝。齊朝24年。齊國內亂,刺史蕭衍乘機奪取帝位,502年建立梁朝。梁朝56年。陳霸先廢敬帝自立,建立陳朝。陳朝33年。北朝北周大將隋國公楊堅建立隋朝,589年滅陳,統一中國。(二)史略15北朝資料:386年,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孝文帝元宏(拓跋宏)改革(471-499年在位)。孝武帝534年后分為兩支。北魏150年。孝武帝受高歡脅迫,逃往關中,高歡立元善見,是為東魏。東魏17年(534-550)。關中宇文泰殺孝武帝立元寶炬,是為西魏。西魏23年(535-556)。北朝資料:16北朝資料:東魏政權,高歡執政,高歡死后,其子高洋廢帝自立,建立北齊。北齊28年(550-577)。后主高緯。西魏大將宇文覺廢帝自立,建立北周。北周25年(557-581)。北周滅北齊,后外戚隋國公楊堅廢靜帝自立,建立隋朝,統一天下。北朝439-581,143年。北朝資料:17《園林史》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園林課件18《園林史》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園林課件19南朝時,雖經宋、齊、梁、陳朝代的更迭,但都城末動,較為平穩安定,故經濟發展很快,各方面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如齊梁時思想上出現了無神論者,如范縝;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等方面,出現了大數學家祖沖之等。北朝時,特別是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元宏)是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485年他頒布了《均田令》,把地分給農民,農民向國家納稅、服役,使國家有了收入,人民有了安定的生活。南朝時,雖經宋、齊、梁、陳朝代的更迭,但都城末動,較為平穩安20他提倡民族融合,提倡學漢話、穿漢衣、用漢姓,提倡民族間互相通婚,他的政策促進了各方面的發展。出現了著名的農學家賈思勰,他一生研究農業,用了11年的時間寫了我國最早最完整的農書巨著《齊民要術》,也是世界農學史上的名著,這對我國農牧業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北魏時,在思想上也宣傳佛教,并開鑿了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他提倡民族融合,提倡學漢話、穿漢衣、用漢姓,提倡民族間互相通21四、時期特點(重點)1、在長達360多年大混亂的時期里,社會處于大分裂、大動蕩、人口大遷移狀態,從而促進了民族大融合,思想十分活躍。在社會意識形態領域里,人們擺脫了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束縛,文化思想方面比較自由開放。儒家的綱紀觀念,法家的法理觀念,漸漸地減弱了對人們的影響。由于社會動蕩不安,人們普遍流行消極悲觀的情緒,在人生無常、生命短促的悲嘆中,滋生“及時行樂”思想。四、時期特點(重點)222、知識分子憤世嫉俗,厭惡政治、不滿現實、崇尚老、莊的清靜無為,佛教的重來生不重現實的學說流行。老、莊、佛學與儒學相結合而形成玄學,玄學重清談。玄學家們逃避現實,好談老莊或注解《老子》、《莊子》、《周易》等書以抒己志。士大夫知識分子中出現了相當數量的“名士”。名士大多是玄學家,號稱“竹林七賢”的阮籍、稽康、劉伶、向秀、阮咸、山濤、王戎就是當時名士的代表人物。玄學:是對《老子》、《莊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說。產生于魏晉。是魏晉時期的主要哲學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現的一種哲學、文化思潮。2、知識分子憤世嫉俗,厭惡政治、不滿現實、崇尚老、莊的清靜無23名士們以任情放蕩、玩世不恭的態度來反抗禮教的束縛,尋求個性的解放。一方面表現為飲酒、服食、狂狷的具體行為,另一方面則表現為寄情山水、崇尚隱逸的思想作風,這就是所謂的“魏晉風流”。3、寄情山水、崇尚隱逸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從而啟導著知識分子階層對大自然山水去進行再認識,從審美的角度去親近它、理解它。社會上普遍形成了士人游山玩水的浪漫風習。名士們以任情放蕩、玩世不恭的態度來反抗禮教的束縛,尋求個性的24人們逐漸揭開了大自然從秦漢以來披覆著的神秘外衣,使它擺脫了儒家“君子比德”的單純功利、倫理附會,讓大自然以一個廣闊無垠、奇妙無比的生態環境和審美對象呈現在人們的面前。補充:“比德說”即是以山水比喻道德、品質的說法,這是中國古代傳統的自然審美觀念。正式確立這一審美觀念的人是孔子。他曾說過“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也”(《論語·子罕》)等言論,表明了他的自然審美觀點。人們逐漸揭開了大自然從秦漢以來披覆著的神秘外衣,使它擺脫了儒25人們對大自然風景的審美觀念便進入到高級的階段而成熟起來,它的標志就是山水風景的大開發和山水藝術的大興盛。大自然作為審美客體獨立存在。人們對自然美的鑒賞逐漸取代了過去對自然所持的神秘、功利和倫理的態度而成為后世的傳統美學思想的核心。人們對大自然風景的審美觀念便進入到高級的階段而成熟起來,它的264、兩晉南北朝時,山水風景藝術的各門類都表現出很好的發展勢頭,包括山水文學、山水畫、山水園林。4、兩晉南北朝時,山水風景藝術的各門類都表現出很好的發展勢頭275、這一時期,寄情山水、雅好自然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文人士大夫、世族名流紛紛造園,私家園林因此而興盛起來。這一時期的私家園林有建在城市里面或城近郊的城市型園林--宅園和游憩園,也有建于郊外的莊園和別墅。南北方的園林由于文化背景和自然環境的差異有所不同。5、這一時期,寄情山水、雅好自然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文人士大286、佛教雕塑藝術興盛。如甘肅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都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7、繪畫藝術出現了繁榮的局面。著名畫家不斷涌現。如顧愷之、宗炳、張僧繇、謝赫、陸探微、王微等,宗炳作的《畫山水序》,謝赫作的《畫說》,王微作的《敘畫》,至今仍是作畫的理論原則,他們的作品都接近自然主義的風格。6、佛教雕塑藝術興盛。如甘肅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298、文學方面,山水詩文大量涌現于文壇,出現了如謝靈運、陶淵明等一大批文壇巨匠。9、魏晉南北朝時期,萌生出一種新的園林形態--中國士人山水園,標志著我國園林藝術的發展發生了根本性轉折。形成這種新的園林形態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條件:一是東漢以來莊園經濟日益鞏固和推廣,獨立的莊園經濟造就了一批門閥世族和世俗地主的私家園林,這些私園主憑借自己的實力和地位,有能力從事造園活動和園林藝術欣賞。8、文學方面,山水詩文大量涌現于文壇,出現了如謝靈運、陶淵明30二是隨著漢朝帝國中央集權的崩潰,權力分散,使政治對學術與藝術的干預弱化。欽定標準被廢棄,被壓抑數百年的先秦諸子學說,尤其是老、莊哲學重新為人們所重視。以此為契機而帶來的多元文化走向,為山水文化園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社會環境。二是隨著漢朝帝國中央集權的崩潰,權力分散,使政治對學術與藝術31三是魏晉玄學的興起,士大夫尚玄之風熾烈。隨著山水詩與山水畫的萌生與發展,山水園也深入人們的文化生活領域。后人所稱的“魏晉風度”,即包括詩、書、畫、樂、飲食、服飾、居室與園林,中國傳統園林與詩畫融會貫通,實從此時肇端。三是魏晉玄學的興起,士大夫尚玄之風熾烈。隨著山水詩與山水畫的3210、佛道之教的發展,間接促進了山水風景區的開發建設,后世所謂“天下名山僧占多”在此時己蔚為大觀。10、佛道之教的發展,間接促進了山水風景區的開發建設,后世所33園林方面的影響:私家園林的興起與興盛,給我國的園林藝術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且始終成為后來我國封建社會園林藝術發展的領導力量。寺觀園林拓展了造園活動的領域,也成為我國的風景名勝區開發利用的主導力量,并且奠定了我國風景名勝區建設的基本模式、基本審美理念。園林方面的影響:私家園林的興起與興盛,給我國的園林藝術發展注34第二節經典園林一、三國(一)魏都城—鄴城在今河北省臨漳縣漳水北岸,始筑于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時。其后為戰國時魏國邊疆重鎮。東漢末,曹操封爵魏公,為曹操封邑,遂銳意經營鄴城,修建城池,營造宮苑。后趙、前燕、東魏、北齊皆定都于鄴城,成為當時北方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之一。第二節經典園林一、三國35鄴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約3000米,南北約2160米,城市結構規矩嚴整,南面開三門(廣陽門、中陽門、鳳陽門),北有二門(廣德門、廄門),東西各一門相對(東面建春門、西面金明門)。鄴城的規劃采取了新的布局手法,一條橫貫東西的大道把全城分為南北兩部分;中陽門引出一條南北筆直的大道,直抵王城宮殿,形成南北中軸線。北部中央建宮城,大朝所在宮殿位于宮城的中央;宮城以東為貴族居住的坊里(戚里),宮城以西為禁苑(西園或叫銅雀園),園西側偏北,依托城墻建銅雀三臺。宮城南側有一部分衙署,東西大道以南中間部分建有官署。南半部分除衙署外就是居民居住的坊里和市集。鄴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約3000米,南北約2160米,城市結36《園林史》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園林課件37曹魏鄴城結構嚴整,以宮城為全城的中心,形成明顯的中軸線。功能明確,區劃整齊,利用東西干道劃分全城為南北兩大區,北部為宮禁及權貴府第,南區為坊里。嚴謹的封建禮制秩序,有利于宮禁防衛。城西郊的漳河穿城而過,供應居住坊里的生活用水。另外開鑿長明溝引漳河之水穿過城北,解決宮苑的用水問題。宮城居中沿用了周及東漢的舊制,把宮城放在主軸線上則有所改進。較以前的皇城規劃有進步,對以后宮城建筑和布局有啟發,曹操還在鄴城西北部建有大型禁苑--銅雀園。曹魏鄴城結構嚴整,以宮城為全城的中心,形成明顯的中軸線。功能38資料:御苑銅雀園在鄴城城內西北,長三里,寬二里。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前后為曹操所建。據《文選,魏都賦》注:文昌殿西有銅爵園,園中有漁池堂皇。在園的西北角(也就是西城墻的北段)以墻為基壘筑三個高臺:銅雀臺、金虎臺、冰井臺,宛如三峰秀峙。據《水經注·漳水》的記述:銅雀臺居中,高十丈,上建殿宇百余間,臺殿落成,曹操率諸子登臨,并命為賦。銅雀臺的北面是冰井臺,高八丈,上建殿宇一百四十間;有冰室,室有數井,井深十五丈,專為存儲冰塊、糧食、食鹽、煤炭等物資,實具戰備意義。南為金虎臺,高八丈,上有殿宇一百零九間。三臺之間相距各六十步,上有飛閣連接,凌空而起宛如長虹。三臺之間和臺基上下都有閣道相通。資料:御苑銅雀園在鄴城城內西北,長三里,寬二里。建安十五年39銅雀園毗鄰宮城,己略具“大內御苑”的性質。長明溝之水由銅爵(雀)臺與金虎臺之間引入園內,鑿有湖池,池中有魚塘、皇蘭渚、石瀨(lai,去聲,流得很急的水)和釣臺等。園內還有許多果樹和其他樹木。竹園和葡萄園單有分區。除宮殿建筑之外,還有貯藏軍械的武庫。貯藏冰、炭、糧食的冰井臺,進可以攻、退可以守。以上表明,從內容上看不僅有游賞和觀賞的功能,同時還具有一定的實用功能,這是一座兼有軍事塢堡功能的皇家園林。銅雀園毗鄰宮城,己略具“大內御苑”的性質。長明溝之水由銅爵(40五胡十六國后趙石虎為帝時,重建三臺,起五層樓閣,高370尺,頂上仍立銅鳳,隨風轉。三臺間閣道相連,裝機樞動起落。五胡十六國后趙石虎為帝時,重建三臺,起五層樓閣,高370尺,41(二)魏都城--洛陽(重點)周初期曾在洛陽建立了成周和王城,東周、東漢、魏、晉、北魏的都城都在洛陽。東漢末年,董卓之亂,洛陽焚毀。(二)魏都城--洛陽(重點)42曹丕稱帝,遷都洛陽。其后(魏文帝、魏明帝時)按照東漢舊規建南北二宮,在城北部營建園囿,主要有芳林園(北魏時建為華林園)等。西晉時,洛陽城中持續有新建宮苑。永嘉亂后(308年--311年)這座都城又被毀。北魏孝文帝決定由平城(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又在魏晉故址上重建洛陽。曹丕稱帝,遷都洛陽。其后(魏文帝、魏明帝時)按照東漢舊規建南43資料: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先在原地建北宮作為大朝,帝居北宮,以建始殿作為大朝正殿。黃初二年(公元221年)筑凌云臺,三年(公元222年)穿靈芝池,五年(公元224年)穿天淵池,七年(公元226年)筑九華臺。到魏明帝時,洛陽開始大規模的宮苑建設,又重建了南宮。資料: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先在原地建北宮作為大朝44資料:魏明帝參照鄴城的宮苑規制,以太極殿與尚書臺并列為外朝,其北為內廷,再北為御苑“芳林園”。這一模式不僅為西晉、東晉所繼承,兩百多年后北魏重建洛陽所遵循的大體上也是這個模式。單一的宮城正門前形成一條直達南城門的御街銅駝街,重要的衙署府邸均分布于街的兩側。御街與其后的宮、苑構成城市的中軸線,開創了我國皇都規劃的新格局。結合城內的宮苑建設,對洛陽的水系又做了全面的整治,并在城的西北角增建金鏞城,以加強宮城的防衛能力,保障皇居的安全。資料:魏明帝參照鄴城的宮苑規制,以太極殿與尚書臺并列為外朝,45資料:永嘉之亂

永嘉之亂是指西晉懷帝統治時期中原地區發生的戰亂,這時期國內主要矛盾從漢族統治階級內部矛盾轉化為漢族統治階級與割據的少數民族分裂勢力之間的矛盾。從晉懷帝永嘉元年的307年到311年五年中,由于晉朝國內沒有武備、從永嘉三年起連續遭受旱災蝗災等嚴重自然災害、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等因素影響,使內遷割據都城附近的匈奴集團占領洛陽,晉懷帝被匈奴軍隊俘虜,并且在次年遇害,史稱:“永嘉之亂”。

資料:永嘉之亂46鮮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權自平城遷都洛陽之后,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開始了大規模的改造、整理、擴建的工程。鮮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權自平城遷都洛陽之后,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47返回返回48重點:北魏洛陽城在中國城市建設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的功能分區較之漢魏時期更為明確,規劃格局更趨完備。內城即魏晉洛陽城址,在其中央的南半部縱貫著一條南北向的主要干道--銅駝大街,大街以北為政府機構所在的衙署區,衙署以北為宮城(包括外朝和內廷),其后為御苑華林園,己鄰近內城北墻。干道--衙署--宮城--御苑自南而北構成城市的中軸線,這條中軸線是皇居之所在,政治活動的中心。它利用建筑群的布局和建筑體型的變化形成一個具有強烈節奏感的完整的空間序列,以此來突出封建皇權的至高無上。大內御苑毗鄰于宮城之北,既便于帝王游賞,也具有軍事防衛上“退足以守”的用意。重點:北魏洛陽城在中國城市建設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的功能49重點:這個城市完全成熟的中軸線規劃體制,奠定了中國封建時代都城規劃的基礎,確立了此后的皇都格局模式。內城以外為外廓城,構成宮城、內城、外城三套城垣的形制。外城大部分為居民坊里。整個外廓城“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比隋唐長安城還要大一些。重點:這個城市完全成熟的中軸線規劃體制,奠定了中國封建時代都50(三)華林園(芳林苑)芳林苑是當時最重要的一所“大內御苑”,魏文帝曹丕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始筑。位于當時洛陽城內東北隅。據《文選》載,文帝以洛陽為都城不久即開始營建華林園。始筑時名華林園,魏明帝起名芳林苑,后因避齊王曹芳諱又改名華林園(圖3-4)。(三)華林園(芳林苑)51《園林史》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園林課件52孫盛《魏春秋》:“黃初元年,文帝愈祟宮殿,雕飾觀閣,取白石英及紫石英、五色大石于太行谷城之山。起景陽山于芳林園,樹松竹草木,捕禽獸以充其中。”由此可知,園的西北角為各色文石堆筑成的土石山--景陽山,山上廣種松竹。太極殿北起照陽殿,筑黃龍銅鳳裝飾其上,欲將長安建章宮的銅人承露移至芳林苑,途中摔破銅盤,聞聲數十里,后另鑄銅人。天淵池中有九華臺,臺上建清涼殿,流水與禽鳥雕刻小品結合于機樞之運用而做成各式水戲。園內養畜山禽雜獸,多有樓觀的建置,殿宇森列并有足夠的場地進行上千人的活動和表演“魚龍漫延”的雜技。這些都保留著東漢苑囿的遺風。孫盛《魏春秋》:“黃初元年,文帝愈祟宮殿,雕飾觀閣,取白石53明帝時在天淵池作流杯溝,在此宴飲群臣,曲水流杯最早出現于魏。“曲水流觴”的設計手法,在后世的園林設計中常可見到。資料:《宋書》記載說這種設計手法是由于迷信。后漢有個叫郭虞的人,有三個女兒。本來已有一個大女兒,又在三月七日產二女,在兩天之內三個女兒都死了,就認為三月七日是大忌日,到了這一天,郭虞全家都到曲水東流的地方去祈禱,讓盛祭物的杯子順水東流,后世即稱為"曲水流暢"。明帝時在天淵池作流杯溝,在此宴飲群臣,曲水流杯最早出現于魏。54芳林苑歷經曹魏、西晉直到北魏的若干個朝代二百余年的不斷建設,不僅成為當時北方著名的皇家園林,其造園藝術的成就在中國古典園林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四)黃鶴樓(自學)芳林苑歷經曹魏、西晉直到北魏的若干個朝代二百余年的不斷建設,55黃鶴樓黃56黃鶴樓黃57黃鶴樓黃58二、兩晉(一)都城--建康建康即今南京,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吳、東晉、宋、齊、梁、陳6個朝代的建都之地,共歷時320幾年,為六朝古都。公元222年,孫權稱帝,建立吳國,都建業,西晉時改名建康。二、兩晉59東吳都城,在石頭山東,秦淮河和玄武湖之間,城周長二十里一十九步,城內的太初宮為孫策的將軍府改建而成,公元267年,孫皓在太初宮之東營建顯明宮,“大開園圃,起土山樓觀,窮極伎巧,功役之費以億萬計”。太初宮之西建西苑,又稱西池,即太子的園林。城市建設和宮殿建設的同時,也修整河道和供水設施,先后開鑿青溪(東渠)、潮溝、運瀆、秦淮河,改善了城市的供水與水運,建業城遂日益繁榮。出城之南至秦淮河上的朱雀航(航即浮橋),官府衙署櫛次鱗比,居民宅室延綿逶迤西至長江岸,大體上奠定了此后建康城的總體格局。東吳都城,在石頭山東,秦淮河和玄武湖之間,城周長二十里一十九60東晉以后建康有迅速發展,東吳為都時有建業城和石頭城東西呼應,東晉和南朝時有建康城、東府城和西周城(西州城?)三城鼎立,成為多城的組合體,南有秦淮河,北有玄武湖,東有鐘山,西有長江要塞石頭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圖3-6)。東晉以后建康有迅速發展,東吳為都時有建業城和石頭城東西呼應,61《園林史》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園林課件62《園林史》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園林課件63建康城的城市規劃是就其自然地形和原有的基礎而逐步擴大的,所以顯得很不規整。但是還是有明顯的南北軸線。東晉至南朝各代前宮門(即大司馬門),正對都城的宣陽門,向南的大道直通到秦淮河北岸的朱雀門。這條南北大道構成了縱軸線。宣陽門到朱雀門七里,盡是居民區。大道兩側和秦淮河兩岸集中了大量的商市和作坊以及沿河碼頭,手工業十分發達。200多年的建設,建康已成為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最盛時達到28萬戶,是當時國內最大和最繁榮的都市。建康自然環境優美,自然風景秀麗,四面山阜環抱,北負玄武湖,西臨長江天險,秦淮河從中流過。“鐘山龍蟠、石城虎踞、負山帶江、九曲青溪。”這十六個字概括了自古以來建康城的特點。建康城的城市規劃是就其自然地形和原有的基礎而逐步擴大的,所以64資料烏衣巷[唐]劉禹錫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烏衣巷:在今南京市東南,是三國東吳時的禁軍駐地。由于當時禁軍身著黑色軍服,故此地俗語稱烏衣巷。東晉時王導、謝安兩大家族,都居住在烏衣巷,人稱其子弟為“烏衣郎”。入唐后,烏衣巷淪為廢墟。現為民間工藝品的匯集之地。資料65(二)華林園(自學)(三)私家園林:金谷園是西晉時主要的私家園林。金谷園為西晉大官僚石崇經營的一處莊園,位于洛陽西北郊的金谷澗。石祟因助司馬氏篡位有功,歷任中郎將,荊州刺史,在任荊州刺史期間,命手下人劫掠遠方客商,敲詐勒索而暴富,是西晉有名的富豪。晚年辭官后,耗資巨萬,在京城(洛陽)西,依邙山,臨金谷水,建造了一座龐大的園林別墅,名金谷園,又稱河陽別業。(二)華林園(自學)66資料:石崇(249年~300年),西晉文學家。字季倫。祖籍渤海南皮(今屬河北),生于青州,小名齊奴。元康初年,出任南中郎將、荊州刺史。在荊州“劫遠使商客,致富不貲。”生活奢侈,與王愷競相爭豪。王愷家中洗鍋子用飴糖水,石崇就命令自家廚房用蠟燭當柴火燒。王愷為了炫耀,又在他家門前的大路兩旁,夾道四十里,用紫絲編成屏障。石崇用更貴重的彩緞鋪設了五十里屏障。晉武帝把宮里收藏的一株兩尺多高的珊瑚樹賜給王愷,石崇看了便用鐵如意把珊瑚樹打碎,王愷氣極,石崇說:“不足多恨,今還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樹,有高三四尺者六七株,每株都大于王愷的珊瑚樹,看得王愷心亂如麻。石崇有寵妾梁綠珠,美艷且善吹笛,石崇為解綠珠思鄉之情,建“金谷園”,筑“百丈高樓”,可“極目南天”。趙王司馬倫親信孫秀垂涎綠珠美色,石崇不給。永康元年(300年)趙王司馬倫專權,石崇因參與反對趙王倫,金谷園被孫秀大軍包圍,石崇見大勢已去,對綠珠說:“我因你獲罪,奈何?”綠珠流淚道:“妾當效死君前,不令賊人得逞!”遂墜樓而亡。孫秀大怒,將石崇和潘岳等人斬首。資料:67園中清泉茂樹,百木幾于萬株,流水周于舍下。有觀閣池沼,多養魚鳥。園內亭臺樓閣備極華麗,有金谷水與人工開鑿的湖池,園中花木繁茂,有珍稀的果樹。園內有龍鱗泉,池塘有菱荷,臨水有水榭,湖中有島。從金谷園可以看出,當時的私家園林無論是在城中或是在郊外,都注重氣派的宏大和奢華,反映了統治者的貪婪和財富的集中。金谷園是一處秀麗的山莊別墅,是巧妙地利用自然地形條件及水系的山水園林,這與當時的自然山水畫有很大的聯系。園中清泉茂樹,百木幾于萬株,流水周于舍下。有觀閣池沼,多養魚68三、南北朝(一)佛寺園林興起(重點)由于佛寺建筑的蓬勃發展,一個新的園林形式--佛寺園林開始出現。佛寺園林中有以佛寺為主的建筑和各種樹木花草的配置,廣大的平民除到寺廟進香外,還可欣賞景物、游玩。隨后,就出現了所謂的“廟會”活動,寺廟園林成了百姓的活動場所。三、南北朝69最早見于記載的佛寺是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的洛陽白馬寺。北魏奉佛教為國教后,建寺之風日盛,興建佛寺是當時社會的重要建筑活動之一。據《洛陽伽藍記》所載,南朝首都建康有佛寺500多所;北魏統治期間,在正光(公元520~524年,孝明帝元詡)以后有佛寺3萬多所,僅京城洛陽地區就有1367所,其他州縣也多有佛寺。這一時期的佛寺建筑活動,對以后中國建筑的發展有較大影響。最早見于記載的佛寺是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的洛陽白馬寺70北魏著名的著作《洛陽伽藍記》記述了當時洛陽40多所重要的佛寺。北魏胡太后所建永寧寺為最大。南北朝到梁代時佛寺發展達到高潮,皇家貴族和官僚富戶都以建寺為榮耀。北魏著名的著作《洛陽伽藍記》記述了當時洛陽40多所重要的佛71資料:漢地佛教寺院的主要布局:中國佛寺建筑,本來與古印度相似,沒有殿堂,建塔藏舍利。為表示尊敬,塔建于寺的中央,成為寺的主體,四周圍以僧房。后來,殿堂供奉佛像,殿堂與塔并重,塔一般仍在殿堂之前。資料:72資料:唐宋時期,禪宗已不再風行建塔,佛寺布局以殿堂為主。完整的寺院一般皆為伽藍七堂。禪宗寺院布局,七堂指:山門、佛殿、法堂、僧房、廚庫、浴室、西凈。規模較大的寺院還有禪堂、經堂、塔、鐘鼓樓等。中國佛寺殿堂帶有明顯的民族特色,由數進四合院組成,具有中軸線,兩偏殿對稱,大型的寺院還有廊院。資料:73資料:明清以來,佛寺建筑格局已成定式,一般在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分布著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樓、毗盧閣、觀音殿。大雄寶殿是佛寺的主體建筑,東西兩側的配殿為鐘樓與鼓樓,伽藍殿與祖師堂、觀音殿與藥師殿相對應。大的寺院有五百羅漢堂、佛塔等建筑。中軸線東側分布僧房、香積廚、齋堂、職事堂等,是寺內僧人的起居生活區。現在寺院對外開放后,生活區一般都后移,或在寺院后側重建。中軸線西側主要是禪堂、接待室等,是前來掛單僧人修行之所。現在也基本上對外開放,有的辟為文物陳列室、佛經流通處。資料:74(二)寒山寺

位于蘇州市正西,處于古運河畔,楓橋與江村橋之間。古寺建于南北朝時的梁代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距今己有1500年左右的歷史。原名為妙利普明塔院。唐貞觀年間,高僧寒山和拾得從天臺國清寺到此做主持時,改名為寒山寺。這座古剎,原有一口大鐘,因其鐘聲悠揚而聞名于世。一次,唐代詩人張繼云游至此,夜泊楓橋,半夜鐘聲悠揚入耳,詩人觸景生情,寫下了《楓橋夜泊》的千古名句。形成了豐富而深遠的意境,發人遐思,耐人尋味,贏得了廣泛的共鳴。至此寒山寺以詩韻鐘聲而膾炙人口。(二)寒山寺75歷史悠久的寒山寺,在歷代更迭中曾五次毀于戰火,但屢毀屢建。現今的殿宇為光緒二十二年至宣統三年(公元1866-1911年間)重建的。寒山寺,山門前有黃墻照壁,寺門上匾額“古寒山寺”。過林蔭小院,正中為大雄寶殿,內供釋跡牟尼像,佛座兩邊和后壁有寒山子詩三十六首,還有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羅聘及鄭文焯所繪的寒山、拾得和豐干的寫意畫像石刻,大殿右側的偏殿內,供有寒山、拾得的塑像。大殿東西兩側的偏殿之內,供有用香樟木雕刻的小型全身五百羅漢像,造型古樸、生動自然。大殿后為藏經樓,環壁嵌有宋代張樗(“初”音)之書《金剛經》石刻,為傳世珍品。藏經樓兩側有長廊,左折上方臺,內嵌有明清題詠寒山寺的詩文石刻,又通向鐘樓。歷史悠久的寒山寺,在歷代更迭中曾五次毀于戰火,但屢毀屢建。現76寒山寺中懸掛的那口著名古鐘,早已失傳。明嘉靖中僧人本寂重鑄一口巨鐘,特建一座二層六角的鐘樓,古鐘懸掛其內。據傳,此鐘又失落日本,清光緒三十年,江蘇巡撫陳夔龍重修此寺時,又仿古鐘重鑄一口,懸鐘樓之內,此鐘一人多高,三人合圍。日本友人募鑄一口小銅鐘贈予寒山寺,現懸掛在大殿右側。寒山寺中懸掛的那口著名古鐘,早已失傳。明嘉靖中僧人本寂重鑄一77此寺有歷代名人石刻甚多,有岳飛的題詞,有唐伯虎和文征明的書碑殘跡,有晚清樸學大師俞樾八十六歲時的手書《楓橋夜泊》詩碑,筆力蒼勁、功力深厚。楓橋古寺、張繼絕唱、俞樾法書堪稱古剎之三絕。此寺有歷代名人石刻甚多,有岳飛的題詞,有唐伯虎和文征明的書碑78《園林史》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園林課件79《園林史》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園林課件80《園林史》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園林課件81《園林史》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園林課件82《園林史》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園林課件83(三)永寧寺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胡靈太后建,據《洛陽伽藍記》所載:“平面方形,周圍墻上皆施短椽,復以瓦,圍墻四面各開一門,其中南門樓三層,東西門樓各二層,北門用烏頭門,圍繞塔、殿,有僧房樓觀1000余間,雕梁粉壁……栝(“瓜”音)柏松椿,扶疏拂檐,聚竹香草,布護階墀(“遲”音)……四門外樹以青槐,護以綠木,使佛寺有如在叢林中一樣。”“有九層浮閣(即塔)一所,架木為之,舉高九十丈,剎高九丈,含去地一千尺,去京地百里已遙見之。剎上有金寶瓶,容二十五石,下有承露金盤三十重,周圍垂金鐸(鈴鐺),復有鐵鎖四道,引剎向浮圖四周鎖上,亦有金鐸……浮圖有九級,角皆懸金鐸,合上下有一百二十鐸,用金釘5400個,塑金像一丈八尺。”(三)永寧寺84塔是南北朝時代的新杰作,它是根據佛教浮圖的概念,用我國固有建筑樓閣的方式來建造的一種構筑物,早期時是木結構的木塔,在發展過程中磚石逐漸代替了木材。這種平面方形,四面開門,中央建建筑的布局手法,是從印度的佛寺得到啟示,同時結合漢以來的禮制建筑而發展起來的。塔是南北朝時代的新杰作,它是根據佛教浮圖的概念,用我國固有建85第三節園林特色一、園林發展(重點)(1)逐漸由秦漢時期的宮苑為主型向自然山水園林為主型轉變。(2)大力興建都城(鄴城、洛陽、建康),建設上林苑(?)、華林苑,開發玄武湖。皇家園林的狩獵、求仙、通神的功能基本上消失或者僅保留其象征性的意義,生產和經濟運作己很少存在,游賞活動成為主導的甚至唯一的功能。它的兩個類別之一的“宮”己具有“大內御苑”的性質,納入都城的總體規劃之中。大內御苑居于都城中軸線的結束部位,這個中軸線的空間序列構成了都城中心區的基本模式。第三節園林特色一、園林發展(重點)86(3)造園不再追求高大、規模雄偉,而在“窮極技巧”上下功夫,使樓閣為景所設,苑囿精巧雅致,除裝飾雕繪更加精細之外,有的還運用了機關,可動、可轉、可移、可落等。造園活動完全升華到藝術創作的境界。(4)中國古典風景式園林由再現自然進而表現自然,由單純模仿自然山水進而適當地加以概括、提煉,但始終保持著“有若自然”的基調。造園以自然山水為藍本,以山水畫理為指導,對布局和空間劃分,開始注意了迂回曲折、高低錯落。建筑作為一個造園要素,與其他的自然諸要素取得了較為密切協調、融洽的關系。(3)造園不再追求高大、規模雄偉,而在“窮極技巧”上下功夫87(5)私家園林作為一個獨立的類型異軍突起。城市私園多為官僚、貴族所經營,代表一種華靡的風格和爭奇斗富的傾向。莊園、別墅隨著莊園經濟的成熟而得到很大發展。(6)人們苦于戰亂,只好人心向佛,以修來世,促進了佛寺園林的出現和發展,出現了以建寺為榮,舍宅為寺的現象。佛寺園林拓展了造園活動的領域,一開始便向著世俗化的方向發展。郊野寺觀尤其注重外圍的園林化環境,對于各地風景名勝區的開發起到了主導性的作用。(5)私家園林作為一個獨立的類型異軍突起。城市私園多為官僚、88(7)江南園林自成體系,風格獨特,追求雅興。(8)“園林”一詞己出現于當時的詩文中。(9)中國古典園林開始形成皇家、私家、寺觀這三大類型并行發展的局面和略具雛形的園林體系,它上承秦漢余緒,把園林發展推向轉折的階段,導入升華的境界,成為此后全面興盛的伏脈。(7)江南園林自成體系,風格獨特,追求雅興。89二、園林創新在造園中出現了游墻、曲水流暢、塔、構洞穿行、閣橋、石圖五彩,開創了山水畫理、畫種、畫論六訣,并被借鑒到造園之中。出現了銅鳳、注水浴,前所未有。二、園林創新90思考題;1、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古典園林發生了哪些重要變化?2、闡述北魏洛陽城的空間結構特征。思考題;91第三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

時期的園林從公元220年到581年,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共歷時360余年。園林由以雄偉的宮苑建筑為主轉向以秀麗的山水為主,開創了我國自然山水園的新局面,佛寺園林開始出現。第三章三國兩晉南北朝

時期的園林從公元220年到581年,92第一節歷史史略一、三國(一)歷時從公元220~263年,是魏蜀吳三國時期。其中從公元220~265年是以曹丕開國的魏國,建都洛陽,歷時45年;從公元221~263年是以劉備開國的蜀國,定都成都,歷時42年;從公元222~280年是以孫權開國的吳國,定都建康(南京),歷時58年。(二)史略(略)第一節歷史史略一、三國93二、兩晉(一)歷時公元265-316年,西晉司馬炎開國稱帝,定都洛陽,歷時50多年。公元317~420年,東晉司馬睿開國稱帝,定都建康,歷時103年,兩晉共歷時150多年。(二)史略三國后期,魏國逐漸強大,而蜀吳日漸衰敗。公元263年魏滅蜀。魏相司馬昭兵臨成都,劉禪出降,封安樂公。司馬懿之孫、司馬昭之子魏國大將司馬炎于公元265年廢魏元帝曹奐(被廢為陳留王)建晉國,定都洛陽,史稱西晉。二、兩晉94公元280年,晉武帝司馬炎出兵攻吳,末帝孫皓出降,封歸命侯,晉滅吳,三國結束,晉暫時統一。20幾年后,西晉出現了八王之亂,國勢時興時衰,出現五胡十六國,天下大亂。衣冠南渡,八姓入閩。北方和西方的匈奴乘虛而入,公元316年,匈奴滅西晉。司馬睿逃到南方,在當地大士族的擁戴下建立了東晉,建都建康。公元280年,晉武帝司馬炎出兵攻吳,末帝孫皓出降,封歸命侯,95西晉時內部斗爭激烈,加之兵役、服役苛重,矛盾激化,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農民棄地逃荒,經濟日衰。東晉通過肥水之戰,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使政權得到鞏固,人民生活得到了安定。積極發展經濟,修塘堰,加強排灌,土地施草木灰,推廣中耕,開辟田地,推廣水稻和小麥的種植,國力漸強。西晉時內部斗爭激烈,加之兵役、服役苛重,矛盾激化,生產力遭到96《園林史》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園林課件97《園林史》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園林課件98文學、藝術得到了發展,出現了大詩人、大文學家陶淵明,他的詩真切動人、恬然自然,人稱田園詩。其代表作有《歸園田居》《歸去來辭》《桃花源詩》與詩序《桃花源記》。《桃花源記》描寫一個環境優美、豐衣足食、不納苛稅,處于世外桃源的理想生活,對后世影響甚大。文學、藝術得到了發展,出現了大詩人、大文學家陶淵明,他的詩真99東晉時出現大書法家王羲之。他的書法獨具風格,楷書獨立完美,并擅寫草書、行書,人稱他的書法“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后人稱他為書圣,其代表作有《蘭亭序》。東晉時出現大書法家王羲之。他的書法獨具風格,楷書獨立完美,并100出現了著名大畫家顧愷之,他的人物畫清晰、優美、活潑、傳神,富有個性。顧愷之:六朝三杰(東晉顧愷之、南朝宋陸探微、南朝梁張僧繇三位大家)之一,無錫人,東晉畫家,人物畫家。其《廬山圖》被稱“山水之祖”。畫作真跡已失傳,現存《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兩摹本。出現了著名大畫家顧愷之,他的人物畫清晰、優美、活潑、傳神,富101顧愷之洛神賦圖顧愷之洛神賦圖102園林方面,兩晉時期由于思想活躍,促進了園林藝術開發,山水園林開始發展,造園活動普及民間。園林方面,兩晉時期由于思想活躍,促進了園林藝術開發,山水園林103三、南北朝(一)歷時公元420~589年,為南朝時期,共歷時160余年,順次為宋、齊、梁、陳四國;公元439~581年,為北朝時期,共歷時140余年,從北魏開始,后分為二支:一支為東魏、齊,一支為西魏、北周。公元581年,北周被隋取代。(P辭海162)三、南北朝104注:圖中有幾處錯誤注:圖中有幾處錯誤105(二)史略南朝資料:420年,東晉大將劉裕廢恭帝司馬德文,建立劉宋,南朝開始。南朝宋60年。479年,宋朝禁軍將領蕭道成廢順帝自立,建立齊朝。齊朝24年。齊國內亂,刺史蕭衍乘機奪取帝位,502年建立梁朝。梁朝56年。陳霸先廢敬帝自立,建立陳朝。陳朝33年。北朝北周大將隋國公楊堅建立隋朝,589年滅陳,統一中國。(二)史略106北朝資料:386年,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孝文帝元宏(拓跋宏)改革(471-499年在位)。孝武帝534年后分為兩支。北魏150年。孝武帝受高歡脅迫,逃往關中,高歡立元善見,是為東魏。東魏17年(534-550)。關中宇文泰殺孝武帝立元寶炬,是為西魏。西魏23年(535-556)。北朝資料:107北朝資料:東魏政權,高歡執政,高歡死后,其子高洋廢帝自立,建立北齊。北齊28年(550-577)。后主高緯。西魏大將宇文覺廢帝自立,建立北周。北周25年(557-581)。北周滅北齊,后外戚隋國公楊堅廢靜帝自立,建立隋朝,統一天下。北朝439-581,143年。北朝資料:108《園林史》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園林課件109《園林史》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園林課件110南朝時,雖經宋、齊、梁、陳朝代的更迭,但都城末動,較為平穩安定,故經濟發展很快,各方面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如齊梁時思想上出現了無神論者,如范縝;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等方面,出現了大數學家祖沖之等。北朝時,特別是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元宏)是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485年他頒布了《均田令》,把地分給農民,農民向國家納稅、服役,使國家有了收入,人民有了安定的生活。南朝時,雖經宋、齊、梁、陳朝代的更迭,但都城末動,較為平穩安111他提倡民族融合,提倡學漢話、穿漢衣、用漢姓,提倡民族間互相通婚,他的政策促進了各方面的發展。出現了著名的農學家賈思勰,他一生研究農業,用了11年的時間寫了我國最早最完整的農書巨著《齊民要術》,也是世界農學史上的名著,這對我國農牧業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北魏時,在思想上也宣傳佛教,并開鑿了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他提倡民族融合,提倡學漢話、穿漢衣、用漢姓,提倡民族間互相通112四、時期特點(重點)1、在長達360多年大混亂的時期里,社會處于大分裂、大動蕩、人口大遷移狀態,從而促進了民族大融合,思想十分活躍。在社會意識形態領域里,人們擺脫了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束縛,文化思想方面比較自由開放。儒家的綱紀觀念,法家的法理觀念,漸漸地減弱了對人們的影響。由于社會動蕩不安,人們普遍流行消極悲觀的情緒,在人生無常、生命短促的悲嘆中,滋生“及時行樂”思想。四、時期特點(重點)1132、知識分子憤世嫉俗,厭惡政治、不滿現實、崇尚老、莊的清靜無為,佛教的重來生不重現實的學說流行。老、莊、佛學與儒學相結合而形成玄學,玄學重清談。玄學家們逃避現實,好談老莊或注解《老子》、《莊子》、《周易》等書以抒己志。士大夫知識分子中出現了相當數量的“名士”。名士大多是玄學家,號稱“竹林七賢”的阮籍、稽康、劉伶、向秀、阮咸、山濤、王戎就是當時名士的代表人物。玄學:是對《老子》、《莊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說。產生于魏晉。是魏晉時期的主要哲學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現的一種哲學、文化思潮。2、知識分子憤世嫉俗,厭惡政治、不滿現實、崇尚老、莊的清靜無114名士們以任情放蕩、玩世不恭的態度來反抗禮教的束縛,尋求個性的解放。一方面表現為飲酒、服食、狂狷的具體行為,另一方面則表現為寄情山水、崇尚隱逸的思想作風,這就是所謂的“魏晉風流”。3、寄情山水、崇尚隱逸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從而啟導著知識分子階層對大自然山水去進行再認識,從審美的角度去親近它、理解它。社會上普遍形成了士人游山玩水的浪漫風習。名士們以任情放蕩、玩世不恭的態度來反抗禮教的束縛,尋求個性的115人們逐漸揭開了大自然從秦漢以來披覆著的神秘外衣,使它擺脫了儒家“君子比德”的單純功利、倫理附會,讓大自然以一個廣闊無垠、奇妙無比的生態環境和審美對象呈現在人們的面前。補充:“比德說”即是以山水比喻道德、品質的說法,這是中國古代傳統的自然審美觀念。正式確立這一審美觀念的人是孔子。他曾說過“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也”(《論語·子罕》)等言論,表明了他的自然審美觀點。人們逐漸揭開了大自然從秦漢以來披覆著的神秘外衣,使它擺脫了儒116人們對大自然風景的審美觀念便進入到高級的階段而成熟起來,它的標志就是山水風景的大開發和山水藝術的大興盛。大自然作為審美客體獨立存在。人們對自然美的鑒賞逐漸取代了過去對自然所持的神秘、功利和倫理的態度而成為后世的傳統美學思想的核心。人們對大自然風景的審美觀念便進入到高級的階段而成熟起來,它的1174、兩晉南北朝時,山水風景藝術的各門類都表現出很好的發展勢頭,包括山水文學、山水畫、山水園林。4、兩晉南北朝時,山水風景藝術的各門類都表現出很好的發展勢頭1185、這一時期,寄情山水、雅好自然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文人士大夫、世族名流紛紛造園,私家園林因此而興盛起來。這一時期的私家園林有建在城市里面或城近郊的城市型園林--宅園和游憩園,也有建于郊外的莊園和別墅。南北方的園林由于文化背景和自然環境的差異有所不同。5、這一時期,寄情山水、雅好自然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文人士大1196、佛教雕塑藝術興盛。如甘肅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都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7、繪畫藝術出現了繁榮的局面。著名畫家不斷涌現。如顧愷之、宗炳、張僧繇、謝赫、陸探微、王微等,宗炳作的《畫山水序》,謝赫作的《畫說》,王微作的《敘畫》,至今仍是作畫的理論原則,他們的作品都接近自然主義的風格。6、佛教雕塑藝術興盛。如甘肅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1208、文學方面,山水詩文大量涌現于文壇,出現了如謝靈運、陶淵明等一大批文壇巨匠。9、魏晉南北朝時期,萌生出一種新的園林形態--中國士人山水園,標志著我國園林藝術的發展發生了根本性轉折。形成這種新的園林形態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條件:一是東漢以來莊園經濟日益鞏固和推廣,獨立的莊園經濟造就了一批門閥世族和世俗地主的私家園林,這些私園主憑借自己的實力和地位,有能力從事造園活動和園林藝術欣賞。8、文學方面,山水詩文大量涌現于文壇,出現了如謝靈運、陶淵明121二是隨著漢朝帝國中央集權的崩潰,權力分散,使政治對學術與藝術的干預弱化。欽定標準被廢棄,被壓抑數百年的先秦諸子學說,尤其是老、莊哲學重新為人們所重視。以此為契機而帶來的多元文化走向,為山水文化園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社會環境。二是隨著漢朝帝國中央集權的崩潰,權力分散,使政治對學術與藝術122三是魏晉玄學的興起,士大夫尚玄之風熾烈。隨著山水詩與山水畫的萌生與發展,山水園也深入人們的文化生活領域。后人所稱的“魏晉風度”,即包括詩、書、畫、樂、飲食、服飾、居室與園林,中國傳統園林與詩畫融會貫通,實從此時肇端。三是魏晉玄學的興起,士大夫尚玄之風熾烈。隨著山水詩與山水畫的12310、佛道之教的發展,間接促進了山水風景區的開發建設,后世所謂“天下名山僧占多”在此時己蔚為大觀。10、佛道之教的發展,間接促進了山水風景區的開發建設,后世所124園林方面的影響:私家園林的興起與興盛,給我國的園林藝術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且始終成為后來我國封建社會園林藝術發展的領導力量。寺觀園林拓展了造園活動的領域,也成為我國的風景名勝區開發利用的主導力量,并且奠定了我國風景名勝區建設的基本模式、基本審美理念。園林方面的影響:私家園林的興起與興盛,給我國的園林藝術發展注125第二節經典園林一、三國(一)魏都城—鄴城在今河北省臨漳縣漳水北岸,始筑于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時。其后為戰國時魏國邊疆重鎮。東漢末,曹操封爵魏公,為曹操封邑,遂銳意經營鄴城,修建城池,營造宮苑。后趙、前燕、東魏、北齊皆定都于鄴城,成為當時北方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之一。第二節經典園林一、三國126鄴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約3000米,南北約2160米,城市結構規矩嚴整,南面開三門(廣陽門、中陽門、鳳陽門),北有二門(廣德門、廄門),東西各一門相對(東面建春門、西面金明門)。鄴城的規劃采取了新的布局手法,一條橫貫東西的大道把全城分為南北兩部分;中陽門引出一條南北筆直的大道,直抵王城宮殿,形成南北中軸線。北部中央建宮城,大朝所在宮殿位于宮城的中央;宮城以東為貴族居住的坊里(戚里),宮城以西為禁苑(西園或叫銅雀園),園西側偏北,依托城墻建銅雀三臺。宮城南側有一部分衙署,東西大道以南中間部分建有官署。南半部分除衙署外就是居民居住的坊里和市集。鄴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約3000米,南北約2160米,城市結127《園林史》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園林課件128曹魏鄴城結構嚴整,以宮城為全城的中心,形成明顯的中軸線。功能明確,區劃整齊,利用東西干道劃分全城為南北兩大區,北部為宮禁及權貴府第,南區為坊里。嚴謹的封建禮制秩序,有利于宮禁防衛。城西郊的漳河穿城而過,供應居住坊里的生活用水。另外開鑿長明溝引漳河之水穿過城北,解決宮苑的用水問題。宮城居中沿用了周及東漢的舊制,把宮城放在主軸線上則有所改進。較以前的皇城規劃有進步,對以后宮城建筑和布局有啟發,曹操還在鄴城西北部建有大型禁苑--銅雀園。曹魏鄴城結構嚴整,以宮城為全城的中心,形成明顯的中軸線。功能129資料:御苑銅雀園在鄴城城內西北,長三里,寬二里。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前后為曹操所建。據《文選,魏都賦》注:文昌殿西有銅爵園,園中有漁池堂皇。在園的西北角(也就是西城墻的北段)以墻為基壘筑三個高臺:銅雀臺、金虎臺、冰井臺,宛如三峰秀峙。據《水經注·漳水》的記述:銅雀臺居中,高十丈,上建殿宇百余間,臺殿落成,曹操率諸子登臨,并命為賦。銅雀臺的北面是冰井臺,高八丈,上建殿宇一百四十間;有冰室,室有數井,井深十五丈,專為存儲冰塊、糧食、食鹽、煤炭等物資,實具戰備意義。南為金虎臺,高八丈,上有殿宇一百零九間。三臺之間相距各六十步,上有飛閣連接,凌空而起宛如長虹。三臺之間和臺基上下都有閣道相通。資料:御苑銅雀園在鄴城城內西北,長三里,寬二里。建安十五年130銅雀園毗鄰宮城,己略具“大內御苑”的性質。長明溝之水由銅爵(雀)臺與金虎臺之間引入園內,鑿有湖池,池中有魚塘、皇蘭渚、石瀨(lai,去聲,流得很急的水)和釣臺等。園內還有許多果樹和其他樹木。竹園和葡萄園單有分區。除宮殿建筑之外,還有貯藏軍械的武庫。貯藏冰、炭、糧食的冰井臺,進可以攻、退可以守。以上表明,從內容上看不僅有游賞和觀賞的功能,同時還具有一定的實用功能,這是一座兼有軍事塢堡功能的皇家園林。銅雀園毗鄰宮城,己略具“大內御苑”的性質。長明溝之水由銅爵(131五胡十六國后趙石虎為帝時,重建三臺,起五層樓閣,高370尺,頂上仍立銅鳳,隨風轉。三臺間閣道相連,裝機樞動起落。五胡十六國后趙石虎為帝時,重建三臺,起五層樓閣,高370尺,132(二)魏都城--洛陽(重點)周初期曾在洛陽建立了成周和王城,東周、東漢、魏、晉、北魏的都城都在洛陽。東漢末年,董卓之亂,洛陽焚毀。(二)魏都城--洛陽(重點)133曹丕稱帝,遷都洛陽。其后(魏文帝、魏明帝時)按照東漢舊規建南北二宮,在城北部營建園囿,主要有芳林園(北魏時建為華林園)等。西晉時,洛陽城中持續有新建宮苑。永嘉亂后(308年--311年)這座都城又被毀。北魏孝文帝決定由平城(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又在魏晉故址上重建洛陽。曹丕稱帝,遷都洛陽。其后(魏文帝、魏明帝時)按照東漢舊規建南134資料: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先在原地建北宮作為大朝,帝居北宮,以建始殿作為大朝正殿。黃初二年(公元221年)筑凌云臺,三年(公元222年)穿靈芝池,五年(公元224年)穿天淵池,七年(公元226年)筑九華臺。到魏明帝時,洛陽開始大規模的宮苑建設,又重建了南宮。資料: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先在原地建北宮作為大朝135資料:魏明帝參照鄴城的宮苑規制,以太極殿與尚書臺并列為外朝,其北為內廷,再北為御苑“芳林園”。這一模式不僅為西晉、東晉所繼承,兩百多年后北魏重建洛陽所遵循的大體上也是這個模式。單一的宮城正門前形成一條直達南城門的御街銅駝街,重要的衙署府邸均分布于街的兩側。御街與其后的宮、苑構成城市的中軸線,開創了我國皇都規劃的新格局。結合城內的宮苑建設,對洛陽的水系又做了全面的整治,并在城的西北角增建金鏞城,以加強宮城的防衛能力,保障皇居的安全。資料:魏明帝參照鄴城的宮苑規制,以太極殿與尚書臺并列為外朝,136資料:永嘉之亂

永嘉之亂是指西晉懷帝統治時期中原地區發生的戰亂,這時期國內主要矛盾從漢族統治階級內部矛盾轉化為漢族統治階級與割據的少數民族分裂勢力之間的矛盾。從晉懷帝永嘉元年的307年到311年五年中,由于晉朝國內沒有武備、從永嘉三年起連續遭受旱災蝗災等嚴重自然災害、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等因素影響,使內遷割據都城附近的匈奴集團占領洛陽,晉懷帝被匈奴軍隊俘虜,并且在次年遇害,史稱:“永嘉之亂”。

資料:永嘉之亂137鮮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權自平城遷都洛陽之后,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開始了大規模的改造、整理、擴建的工程。鮮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權自平城遷都洛陽之后,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138返回返回139重點:北魏洛陽城在中國城市建設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的功能分區較之漢魏時期更為明確,規劃格局更趨完備。內城即魏晉洛陽城址,在其中央的南半部縱貫著一條南北向的主要干道--銅駝大街,大街以北為政府機構所在的衙署區,衙署以北為宮城(包括外朝和內廷),其后為御苑華林園,己鄰近內城北墻。干道--衙署--宮城--御苑自南而北構成城市的中軸線,這條中軸線是皇居之所在,政治活動的中心。它利用建筑群的布局和建筑體型的變化形成一個具有強烈節奏感的完整的空間序列,以此來突出封建皇權的至高無上。大內御苑毗鄰于宮城之北,既便于帝王游賞,也具有軍事防衛上“退足以守”的用意。重點:北魏洛陽城在中國城市建設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的功能140重點:這個城市完全成熟的中軸線規劃體制,奠定了中國封建時代都城規劃的基礎,確立了此后的皇都格局模式。內城以外為外廓城,構成宮城、內城、外城三套城垣的形制。外城大部分為居民坊里。整個外廓城“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比隋唐長安城還要大一些。重點:這個城市完全成熟的中軸線規劃體制,奠定了中國封建時代都141(三)華林園(芳林苑)芳林苑是當時最重要的一所“大內御苑”,魏文帝曹丕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始筑。位于當時洛陽城內東北隅。據《文選》載,文帝以洛陽為都城不久即開始營建華林園。始筑時名華林園,魏明帝起名芳林苑,后因避齊王曹芳諱又改名華林園(圖3-4)。(三)華林園(芳林苑)142《園林史》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園林課件143孫盛《魏春秋》:“黃初元年,文帝愈祟宮殿,雕飾觀閣,取白石英及紫石英、五色大石于太行谷城之山。起景陽山于芳林園,樹松竹草木,捕禽獸以充其中。”由此可知,園的西北角為各色文石堆筑成的土石山--景陽山,山上廣種松竹。太極殿北起照陽殿,筑黃龍銅鳳裝飾其上,欲將長安建章宮的銅人承露移至芳林苑,途中摔破銅盤,聞聲數十里,后另鑄銅人。天淵池中有九華臺,臺上建清涼殿,流水與禽鳥雕刻小品結合于機樞之運用而做成各式水戲。園內養畜山禽雜獸,多有樓觀的建置,殿宇森列并有足夠的場地進行上千人的活動和表演“魚龍漫延”的雜技。這些都保留著東漢苑囿的遺風。孫盛《魏春秋》:“黃初元年,文帝愈祟宮殿,雕飾觀閣,取白石144明帝時在天淵池作流杯溝,在此宴飲群臣,曲水流杯最早出現于魏。“曲水流觴”的設計手法,在后世的園林設計中常可見到。資料:《宋書》記載說這種設計手法是由于迷信。后漢有個叫郭虞的人,有三個女兒。本來已有一個大女兒,又在三月七日產二女,在兩天之內三個女兒都死了,就認為三月七日是大忌日,到了這一天,郭虞全家都到曲水東流的地方去祈禱,讓盛祭物的杯子順水東流,后世即稱為"曲水流暢"。明帝時在天淵池作流杯溝,在此宴飲群臣,曲水流杯最早出現于魏。145芳林苑歷經曹魏、西晉直到北魏的若干個朝代二百余年的不斷建設,不僅成為當時北方著名的皇家園林,其造園藝術的成就在中國古典園林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四)黃鶴樓(自學)芳林苑歷經曹魏、西晉直到北魏的若干個朝代二百余年的不斷建設,146黃鶴樓黃147黃鶴樓黃148黃鶴樓黃149二、兩晉(一)都城--建康建康即今南京,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吳、東晉、宋、齊、梁、陳6個朝代的建都之地,共歷時320幾年,為六朝古都。公元222年,孫權稱帝,建立吳國,都建業,西晉時改名建康。二、兩晉150東吳都城,在石頭山東,秦淮河和玄武湖之間,城周長二十里一十九步,城內的太初宮為孫策的將軍府改建而成,公元267年,孫皓在太初宮之東營建顯明宮,“大開園圃,起土山樓觀,窮極伎巧,功役之費以億萬計”。太初宮之西建西苑,又稱西池,即太子的園林。城市建設和宮殿建設的同時,也修整河道和供水設施,先后開鑿青溪(東渠)、潮溝、運瀆、秦淮河,改善了城市的供水與水運,建業城遂日益繁榮。出城之南至秦淮河上的朱雀航(航即浮橋),官府衙署櫛次鱗比,居民宅室延綿逶迤西至長江岸,大體上奠定了此后建康城的總體格局。東吳都城,在石頭山東,秦淮河和玄武湖之間,城周長二十里一十九151東晉以后建康有迅速發展,東吳為都時有建業城和石頭城東西呼應,東晉和南朝時有建康城、東府城和西周城(西州城?)三城鼎立,成為多城的組合體,南有秦淮河,北有玄武湖,東有鐘山,西有長江要塞石頭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圖3-6)。東晉以后建康有迅速發展,東吳為都時有建業城和石頭城東西呼應,152《園林史》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園林課件153《園林史》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園林課件154建康城的城市規劃是就其自然地形和原有的基礎而逐步擴大的,所以顯得很不規整。但是還是有明顯的南北軸線。東晉至南朝各代前宮門(即大司馬門),正對都城的宣陽門,向南的大道直通到秦淮河北岸的朱雀門。這條南北大道構成了縱軸線。宣陽門到朱雀門七里,盡是居民區。大道兩側和秦淮河兩岸集中了大量的商市和作坊以及沿河碼頭,手工業十分發達。200多年的建設,建康已成為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最盛時達到28萬戶,是當時國內最大和最繁榮的都市。建康自然環境優美,自然風景秀麗,四面山阜環抱,北負玄武湖,西臨長江天險,秦淮河從中流過。“鐘山龍蟠、石城虎踞、負山帶江、九曲青溪。”這十六個字概括了自古以來建康城的特點。建康城的城市規劃是就其自然地形和原有的基礎而逐步擴大的,所以155資料烏衣巷[唐]劉禹錫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烏衣巷:在今南京市東南,是三國東吳時的禁軍駐地。由于當時禁軍身著黑色軍服,故此地俗語稱烏衣巷。東晉時王導、謝安兩大家族,都居住在烏衣巷,人稱其子弟為“烏衣郎”。入唐后,烏衣巷淪為廢墟。現為民間工藝品的匯集之地。資料156(二)華林園(自學)(三)私家園林:金谷園是西晉時主要的私家園林。金谷園為西晉大官僚石崇經營的一處莊園,位于洛陽西北郊的金谷澗。石祟因助司馬氏篡位有功,歷任中郎將,荊州刺史,在任荊州刺史期間,命手下人劫掠遠方客商,敲詐勒索而暴富,是西晉有名的富豪。晚年辭官后,耗資巨萬,在京城(洛陽)西,依邙山,臨金谷水,建造了一座龐大的園林別墅,名金谷園,又稱河陽別業。(二)華林園(自學)157資料:石崇(249年~300年),西晉文學家。字季倫。祖籍渤海南皮(今屬河北),生于青州,小名齊奴。元康初年,出任南中郎將、荊州刺史。在荊州“劫遠使商客,致富不貲。”生活奢侈,與王愷競相爭豪。王愷家中洗鍋子用飴糖水,石崇就命令自家廚房用蠟燭當柴火燒。王愷為了炫耀,又在他家門前的大路兩旁,夾道四十里,用紫絲編成屏障。石崇用更貴重的彩緞鋪設了五十里屏障。晉武帝把宮里收藏的一株兩尺多高的珊瑚樹賜給王愷,石崇看了便用鐵如意把珊瑚樹打碎,王愷氣極,石崇說:“不足多恨,今還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樹,有高三四尺者六七株,每株都大于王愷的珊瑚樹,看得王愷心亂如麻。石崇有寵妾梁綠珠,美艷且善吹笛,石崇為解綠珠思鄉之情,建“金谷園”,筑“百丈高樓”,可“極目南天”。趙王司馬倫親信孫秀垂涎綠珠美色,石崇不給。永康元年(300年)趙王司馬倫專權,石崇因參與反對趙王倫,金谷園被孫秀大軍包圍,石崇見大勢已去,對綠珠說:“我因你獲罪,奈何?”綠珠流淚道:“妾當效死君前,不令賊人得逞!”遂墜樓而亡。孫秀大怒,將石崇和潘岳等人斬首。資料:158園中清泉茂樹,百木幾于萬株,流水周于舍下。有觀閣池沼,多養魚鳥。園內亭臺樓閣備極華麗,有金谷水與人工開鑿的湖池,園中花木繁茂,有珍稀的果樹。園內有龍鱗泉,池塘有菱荷,臨水有水榭,湖中有島。從金谷園可以看出,當時的私家園林無論是在城中或是在郊外,都注重氣派的宏大和奢華,反映了統治者的貪婪和財富的集中。金谷園是一處秀麗的山莊別墅,是巧妙地利用自然地形條件及水系的山水園林,這與當時的自然山水畫有很大的聯系。園中清泉茂樹,百木幾于萬株,流水周于舍下。有觀閣池沼,多養魚159三、南北朝(一)佛寺園林興起(重點)由于佛寺建筑的蓬勃發展,一個新的園林形式--佛寺園林開始出現。佛寺園林中有以佛寺為主的建筑和各種樹木花草的配置,廣大的平民除到寺廟進香外,還可欣賞景物、游玩。隨后,就出現了所謂的“廟會”活動,寺廟園林成了百姓的活動場所。三、南北朝160最早見于記載的佛寺是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的洛陽白馬寺。北魏奉佛教為國教后,建寺之風日盛,興建佛寺是當時社會的重要建筑活動之一。據《洛陽伽藍記》所載,南朝首都建康有佛寺500多所;北魏統治期間,在正光(公元520~524年,孝明帝元詡)以后有佛寺3萬多所,僅京城洛陽地區就有1367所,其他州縣也多有佛寺。這一時期的佛寺建筑活動,對以后中國建筑的發展有較大影響。最早見于記載的佛寺是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的洛陽白馬寺161北魏著名的著作《洛陽伽藍記》記述了當時洛陽40多所重要的佛寺。北魏胡太后所建永寧寺為最大。南北朝到梁代時佛寺發展達到高潮,皇家貴族和官僚富戶都以建寺為榮耀。北魏著名的著作《洛陽伽藍記》記述了當時洛陽40多所重要的佛162資料:漢地佛教寺院的主要布局:中國佛寺建筑,本來與古印度相似,沒有殿堂,建塔藏舍利。為表示尊敬,塔建于寺的中央,成為寺的主體,四周圍以僧房。后來,殿堂供奉佛像,殿堂與塔并重,塔一般仍在殿堂之前。資料:163資料:唐宋時期,禪宗已不再風行建塔,佛寺布局以殿堂為主。完整的寺院一般皆為伽藍七堂。禪宗寺院布局,七堂指:山門、佛殿、法堂、僧房、廚庫、浴室、西凈。規模較大的寺院還有禪堂、經堂、塔、鐘鼓樓等。中國佛寺殿堂帶有明顯的民族特色,由數進四合院組成,具有中軸線,兩偏殿對稱,大型的寺院還有廊院。資料:164資料:明清以來,佛寺建筑格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