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高一新課標必背古詩文、文言文名句默寫《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1.(2020新高考全國I)《論語·先進》中寫到孔子的四個弟子侍坐時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時間治理一個飽經憂患的千乘之國,“可使有勇,且知方也”。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長自居,采用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使三個弟子毫無顧慮地說出各自的志向的句子是:“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面對孔子的提問,個性魯莽卻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道:“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面對孔子的詢問,公西華(點)認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學習,對于宗廟祭祀之事,他說:端章甫,愿為小相焉。5.孔子認為“禮”在國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為子路“為國以禮,其言不讓。”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面對孔子的詢問,曾皙描繪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臨風、一路酣歌的景象的句子是: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沒有直接讓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溫和自謙的話打消學生的顧慮,為他們創造一個輕松、親切、活躍的環境。他說: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對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沒有直接表態,而是用神態去暗示的句子是:夫子哂之。這既是暗示性的批評,又不傷其自尊。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最贊同曾皙的回答,從“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這句話可以看出來。1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從言談、動作、神態可以看出四個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子路的性格直率,從“子路率爾而對曰”可以看出;冉有比較謙虛,從他述志時說“如其禮樂,以俟君子”中可以看出:公西華更謙虛,從“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幾句話可以看出;曾皙從容酒脫而又謙恭,從“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的動作神態中可以看出。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面對孔子的動問,公西華認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學習,在宗廟祭祀、諸候會盟這方面,他的志向是:端章甫,愿為小相焉。1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寫孔子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志向的句子是: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1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子路急忙回答問題,他想通過軍事強國來達到“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的目的。1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子路自信認為在“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的情況下,他可以用三年時間完成軍事強國的目標。1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冉有認為在“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條件下,他可以用三年時間達到富民的目的。1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當孔子問曾皙的志向時,曾皙說自己的與他人志向不同的句子是:異乎三子者之撰。1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公西華想擔任小相達到“以禮治邦”的句子是: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1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引導曾皙不要有所顧慮,可以暢所欲言地說出自己的理想,因為每個人只是說說各種志向的句子是: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1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會是在“莫春者,春服既成”情況下,成年人帶幾個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和諧的社會里。2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每個弟子在述志時都能體現他們的性格特征,尤其是仲由,文章通過對他的神態描寫來凸顯其性格特征的一句是:子路率爾而對曰。2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認為公西華的才能可以有更大的發揮的句子是: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2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回答曾皙的問話時,連用三個語氣詞來強調弟子們都只是在談他們的志向的句子是:亦各言其志也!2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用動作描寫來說明三個學生在述志時,曾暫一直在彈琴的句子是: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易錯字:晳、毋、饉、哂、俟、甫、鏗、撰、沂、雩《諫逐客書》1.《諫逐客書》一文開頭“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這一斷語用非常警醒,委婉的言辭開宗明義,起句發意振聾發聵。2.在《諫逐客書》中,李斯開門見山提出總的論點,鮮明有力,明明是秦王下的逐客令,卻把逐客的錯誤歸咎子“史”,“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這兩句措辭委婉,十分注意諷諫策略。3.在《諫逐客書》中,作者直接表明自己對待逐客一事的態度的句子是“竊以為過矣”,原因是逐客不但會使“國無富利之實”,而且會讓秦國沒有強大的名聲。4.在《諫逐客書》中,李斯寫秦昭王加強和鞏固了王室的權力,抑制了豪門貴族的勢力的句子是:強公室,杜私門。5.在《諫逐客書》中,作者用蠶吃桑葉作比,指出昭王使秦成就帝業的句子是: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6.《諫逐客書》中,李斯認為太山不拒絕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這兩句是: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7.《諫逐客書》中,李斯認為江河湖海不舍棄細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這兩句話是: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8.李斯在《諫逐客書》中以泰山作比,說明要廣納人才才能就大業的句子是: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9.《諫逐客書》中,作者認為秦王選取人才的原則是“非秦者去,為客者逐”,如此重物輕人,決非一代英主所當為。10.《諫逐客書》中以成就統一大業作為出發點,說明重物輕人、驅逐外來人才錯誤的句子是:非秦者去,為客者逐。11.在《諫逐客書》中,寫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給人民和國家帶來直接影響的句子是:民以殷盛,國以富強。12.在《諫逐客書》中,作者以事實為依據,以秦國歷史上四位善于接納外來人才的君主為例,并用假設的語氣從反面論證不這樣做的后果可能是: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13.在《諫逐客書》中,李斯先用一個假設句“必秦國之所生然后可”總提,然后引出六個連續主謂句而且是否定性的句子進行鋪陳。14.在《諫逐客書》中,李斯認為秦國“棄黔首”“卻賓客”就好比“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是資助敵人,削弱自己。15.《諫逐客書》中,作者談及導致國家沒有豐厚的實力和強大的名聲的原因的兩句是: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16.《諫逐客書》中,對于秦的事實,用一連串排比句盡情鋪寫,給人以客卿之功績說不盡之感;然后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一句作結,一放一收,恰到好處。17.《諫逐客書》中,抓住秦王使物用人之間的尖銳矛盾,揭露逐客之非,先盡情鋪敘秦王喜愛異國的美色、音樂、珍寶,然后用“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一句收攏,得出秦王重物輕人的結論。18.比喻論證,形象生動,說理深刻,能增加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諫逐客書》中,用“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為喻來說明逐客是“資敵國”“業諸候”“益仇”的愚蠢行為,既形象生動又具有說服力。19.在《諫逐客書》中,李斯先后列舉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20.《諫逐客書》中,連類設喻,運用排比,泰山、河海兩個比喻是陪襯,“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兩句才是本意。21.李斯在《諫逐客書》的末尾作結時指出秦人“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的危害,具有極強的理論說服力和藝術感染力。22.古典散文四耀著思想的光輝,包含著濃郁的人文精神。李斯在《諫逐客書》中先以太(泰)山與河海為喻,引出“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表明領導者只有廣納賢才,才能彰明美好的德行。23.在《諫逐客書》中,李斯立足現實,通過對比論證一針見血地指出,同樣是非秦國的,如果國君對待外來物和對待外來人采取不同的態度的話,會給人“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這樣的不良印象。24.以人和物作比較,指出待非秦之人不如待非秦之物的句子是:非秦者去,為客者逐。25.諷刺秦王看重的只是聲色珠寶,輕視人才的句子是: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易錯字:穆、戎、奚、宛、蹇、丕、豹、遂、霸、鞅、殷、惠、蜀、郡、夷、鄢、郢、皋、膏、腴、壤、睢、穰、侯、鼉、駃、騠、廄、宛、簪、窈、窕、甕、缶、髀、虞、黔、裹、藉、寇、赍《諫太宗十思疏》1.《諫太宗十思疏》中開頭“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運用兩個形象生動的比喻來推理,引出正題,淺顯易懂。2.《諫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認為得天下的君王易失民心原因的句子是: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3.魏征《諫太宗十思疏》談到國君位高權重,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也就類似于砍斷樹根求得樹術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遠。4.魏征《諫太宗十思疏》開篇,用“木”“泉”作比喻巧妙自然地引出“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兩句,強調了德義對于治國安邦的重要性。5.《論語》中“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的選才納言觀點與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的“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相似。6.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描繪的政治境界是: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7.《諫太宗十思疏》中作者勸誠皇帝要不驕不躁,恪守職分,虛懷若谷,從諫如流的句子是: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8.《諫太宗十思疏》中,身居高位而有危患感,就要時時用謙虛勉勵約束自己的句子: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9.在《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海納百川”的道理來告誡唐太宗的句子是: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10.在《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善用喻,喻巧而理至,用十分熟悉的樹木、泉源勸諫太宗在安樂時要想到危難,避免奢侈,否則,“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危及治國之本。11.《諫太宗十思疏》明確指出,“人君”地位高,責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要想國家長治久安是不可能的。12.《諫太宗十思疏》中勸誡太宗不要放任娛樂游逸、狩獵的句子是: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13.《論語》中記載:“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規勸太宗娛樂游逸時要節制有度、網開一面的語句是: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14.在《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一針見血地指出古代很多帝王打紅山容易的原因的句子是: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15.魏征《諫太宗十思疏》中用“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兩句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指出歷代帝王在施政時大多虎頭蛇尾,不能善始善終。16.《詩經》有云:“靡不有名刀,鮮克有終。”《諫太宗十思疏》與此意思相近的兩句是: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17.《諫太宗十思疏》中,強調帝王不必耗費精力、違背順其自然治理天下方針的兩句是: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18.在《諫太宗十思疏》中作者以“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設問,引出更為具體的分析論證,指出“殷憂”與“得志”的不同心態:夫在股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19.《諫太宗十思疏》以三個“不”字的排比句從反面來說明問題,“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進一步強調了自己的政治意圖。20.《諫太宗十思疏》中用排比句闡明知人善任、簡能擇善效果的語句是: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1.《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認為如果帝王可以做到“十思”,就可以達到“鳴琴垂拱,不言而化”的理想政治境界。22.《諫太宗十思疏》中用對比的手法來說明竭誠待人和輕視他人而帶來不同結果的句子是: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23.《諫太宗十思疏》中,國君不僅掌握帝王的重權,占據天地的重大地位,并且還要: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24.《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質疑帝王創業守業能力不同的句子是: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25.《諫太宗十思疏》中勸誡太宗不要大興土木的句子是: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26.《諫太宗十思疏》的“十思”中,作者告誡君王要虛心采納臣子意見的句子是: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27.《諫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誡君王對自己喜好之物要知足的的一句是: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28.《諫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誡君王公平賞罰的兩句是: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29.《諫太宗十思疏》中,強調不竭誠對待臣民,如同用腐爛的韁繩駕馭馬車一樣可怕的句子是:奔車朽索,其可忽乎!30.《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水”和“舟”的關系比喻民心向背決定生死存亡的句子是: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易錯字:浚、德、愚、峻、疆、戒、奢、塞、殷、繁、寡、竭、懈、怠、壅、蔽、讒、黜、謬、茲、豫《答司馬諫議書》1.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自言與司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卻常有不同意見的句子是: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2.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對司馬光在來信中對自己因推行變法而冠之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駁的三句是: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3.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對司馬光在來信中對自己因推行變法而冠之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駁的兩句是: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4.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對司馬光在來信中對自己因推行變法而冠之以“拒諫”罪名加以反駁的三句是: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5.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對司馬光在來信中對自己因推行變法而冠之以“侵官”罪名加以反駁的四句是: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6.王安石在《答司馬諫議書》中說,和司馬光議事每不合,主要是政見和方法不同的原因,因此簡略地寫回信,不再辯解,但是又因為“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覆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希望司馬光原諒他。7.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認為有學識的讀書人所爭論的內容是: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8.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認為司馬光指責自己的主要問題的句子是: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9.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為自己辯護,他說受命于人主,為朝廷定法度,不能算是侵奪官員的職權,然后他又接著說,“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否定了“生事”之說。10.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在文中揭示眾官對他洶洶然的原因的句子是: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11.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舉例說明先王做事也會招致百姓反對,不只是朝廷士大夫反對的句子是: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12.在《答司馬諫議書》中,“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這一句概括了司馬光來信中指責王安石變法的話。13.在《答司馬諫議書》中,表明王安石對當時士大夫茍且偷安、墨守成規、隨和世俗的不滿的句子是: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14.在《答司馬諫議書》中,從“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可看出王安石對變法招來的怨誹早有預料。15.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直接點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的兩句是: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16.在《答司馬諫議書》中,“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可以說是王安石的行事準則,也是歷史上一切改革家剛決精神的一種概括。17.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在文章最后正面表明態度“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委婉的口吻中蘊含著銳利的鋒芒,一語點破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實質,直刺對方要害。18.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用“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三句將新法從決策、制定到推行的全過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順、合理合法。19.在《答司馬諫議書》中,作者舉盤庚遷都的歷史事件,面對群起怨恨的百姓盤庚是如何做的: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易錯字:蒙、竊、聒、察、辨、覆、鹵、莽、冀、恕、諫、怨、謗、廷、弊、壬、誹、恤、寡、洶、庚、胥、晤《阿房宮賦》1.杜牧在《阿房宮賦》開篇以夸張手法,用“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兩句寫出出阿房宮占地廣闊、隱天蔽日的宏偉氣勢,給人以雄偉壯觀的印象。2.杜牧在《阿房宮賦》中鋪敘阿房宮建筑宏偉、豪華,其中描寫走廊曲折和屋檐突起的句子是:廊腰縵回,檐牙高啄。3.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渲染宮內的宏偉、豪華、奇麗、壯觀,其中寫阿房宮各隨地形而建,宮室結構的參差錯落,精巧工致的句子是:各抱地勢,鉤心斗角。4.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用疑問語氣,形容長橋似龍的兩句是:長橋臥波,未云何龍?5.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用疑問語氣,形容樓閣之間的通道架在半空如同彩虹的兩句是:復道行空,不霽何虹?6.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寫宮人的奢靡生活其中寫到歌聲給人暖意的句子是:歌臺暖響,春光融融。7.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寫宮人的奢靡生活,以“舞殿冷袖,風雨凄凄”兩句寫舞蹈給人以涼意。8.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其中“綠云擾擾”和“渭流漲膩”兩句分別以比喻、夸張手法寫宮人的梳洗打扮。9.杜牧在《阿房宮賦》中以“鼎鐺玉石,金塊珠礫”兩句寫秦統治者生活極端奢侈,全然不把鼎、金等寶物放在眼里。10.杜牧在《阿房宮賦》議論部分先以“嗟乎”發出感嘆,指出人生命平等,需要也相差不遠,接著以“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兩句對比人心事理。11.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批判秦統治者窮奢極欲,以“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兩句揭露其瘋狂掠奪財富而大肆揮霍的暴行。12.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用了六組比喻句排比,盡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其中有關欄桿和門檻的句子是: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13.《阿房宮賦》中杜牧用六組“使……多于……”比喻句排比進行揭露批判后,分別以“不敢言而敢怒”和“日益驕固”對比寫出“天下之人”和“獨夫”不同的心理狀態。14.杜牧在《阿房宮賦》中連用四句十分精煉地敘述了秦王朝在人民反抗下迅速滅亡的歷史過程,其中“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兩句寫阿房宮被焚毀的史實。15.杜牧在《阿房宮賦》結尾分別指出六國和秦朝滅亡的原因,其中總結秦滅亡原因的兩句是: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16.杜牧在《阿房宮賦》結尾先以“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兩句從六國角度講愛民的重要性,接著指出秦朝滅亡也是由于其不能愛天下人民。17.杜牧在《阿房宮賦》結尾先從六國角度講愛民的重要性,接著指出秦若能仁愛天下百姓,其結果就可能“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18.杜牧在《阿房宮賦》結尾總結秦亡的教訓,并借古諷今,以“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兩句告誡今人如果不從秦的滅亡中引以為鑒,仍要重蹈歷史覆轍。19.杜牧在《阿房宮賦》的結尾處感嘆道,如果六國愛護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國,緊接著說: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20.杜牧在《阿房宮賦》中以“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描寫阿房宮人的美麗,她們佇立遠眺,盼望皇帝臨幸。21.杜牧《阿房宮賦》描寫渭樊川水流平緩的兩句是:二川溶溶,流入宮墻。22.杜牧《阿房宮賦》普用鋪排,不吝筆墨,但也有的句子惜墨如金,極為精當,比如“蜀山兀,阿房出”兩句,寥寥數字,寫秦始皇大興土木建造阿房宮,就相當生動傳神,極富動態感和氣勢。24.杜牧《阿房宮賦》中,用比喻和反問的手法描寫樓閣之間通道壯麗之美的句子是:復道行空,不霽何虹?25.杜牧《阿房宮賦》中,描寫宮中的歌唱、奏樂帶來春天股感覺的兩句是:歌臺暖響,春光融融。26.杜牧《阿房宮賦》中描寫宮女對鏡梳洗的兩句是:明星熒熒,開妝鏡也。27.杜牧《阿房宮賦》中描寫宮女頭發濃密而烏黑的兩句是:綠云擾擾,梳曉鬟也。28.杜牧《阿房宮賦》中以“煙斜霧橫,焚椒蘭也”兩句寫阿房宮里焚燒香料,宮內煙霧繚繞。29.杜牧《阿房宮賦》中,用對偶句“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描寫了秦人對從六國剽掠而來的珍寶不知珍惜,生活極度奢侈。30.杜牧《阿房宮賦》中對秦國貪婪掠奪而又有肆意揮霍財富的行為提出批評的句子是: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31.杜牧《阿房宮賦》中“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兩句,兼用夸張、比喻及反問的修辭手法,批判了秦統治者肆意搜刮、揮霍民財的行為。32.杜牧《阿房官賦》中指出“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說的是阿房宮突出的釘子比谷倉里的稻米還要多。33.杜牧《阿房宮賦》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宮的繁華奢靡,其中把阿房宮所奏之樂與市井言語進行對比的句子是: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34.杜牧《阿房宮賦》中精練形象地描繪了秦人兵敗之后,阿房宮被焚而毀于一旦的句子是:楚人一炬,可憐焦土。35.杜牧《阿房宮賦》中總結性地說明秦國滅亡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的語句是: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36.杜牧《阿房宮賦》中通過“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兩句,提出了秦國如果愛惜六國的人才,就能世代為君、安享天下這一觀點。37.杜牧《阿房宮賦》中,認為秦統治者如能調整治理方法則國家可長久延續。他在文中寫道: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易錯字:兀、覆、縵、囷、矗、霽、冥、媵、嬙、輦、鬟、膩、轆、杳、剽、鼎、鐺、邐、迤、奢、錙、銖、椽、磷、庾、戍、暇、鑒《六國論》1.《六國論》的中心論點是: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2.《六國論》中借古諷今的詩句是: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3.《六國論》中的“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引用了古人的一個譬喻,準確形象地說明了賂秦的嚴重危害。4.蘇洵在《六國論》中告誡統治者不要被強敵的積威嚇到的句子是: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5.《六國論》中認為“不賂者以賂者喪”是因為:蓋失強援,不能獨完。6.《六國論》中論述齊國滅亡根源的句子是:不賂者以賂者喪。7.《六國論》中論述齊國滅亡原因的句子是:與嬴而不助五國也。8.《六國論》中明確指出賂秦是導致滅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9.《六國論》中作者含蓄表明寫作目的句子是: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10.《六國論》中作者批評趙國殺害良將,不能堅持無力抗秦到底的句子是: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11.蘇洵《六國論》評論六國敗亡的歷史,提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的精辟論點,同時也點出了六國破滅的根本原因。12.《六國論》的兩個分論點是: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不賂者以賂者喪。13.說明燕國滅亡原因的句子是: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14.蘇洵認為,六國和秦國都是平起平坐的諸侯,實力比不上秦國,但“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借此勸說北宋統治者,“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15.蘇洵在《六國論》中告誡統治者不要被強敵積久而成的威勢所脅迫的句子是: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16.蘇洵的《六國論》“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借古諷今,發人深省;而“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的告誡又是那樣真切深沉。17.古人寫文章愛引用前人話語作為論據,蘇洵在《六國論》中便引用“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來論證賄賂秦國的危害。18.蘇洵在《六國論》中借助“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敏銳地指出了對抗秦國的辦法,此舉會讓對方寢食難安。19.關于荊軻刺秦王,歷來頗多贊語,古人也有對此非議的,如宋朝的蘇詢在《六國論》中就這樣評論刺秦事件: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20.蘇洵認為燕國雖小卻最后滅亡,這是“斯用兵之效也”。而燕國“至丹以荊卿為計”,才招來大禍。21.“荊軻刺秦王”的故事,蘇洵在《六國論》一文中用作論據,把它高度濃縮為“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11個字。22.蘇洵對趙國開始的戰略是很贊賞的,最初趙國曾與秦國交戰五次,戰績是“二敗而三勝”,但非常可惜的是“惜其用武而不終也”。23.蘇洵用精妙的比喻“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形象地批判了六國賂秦行為。24.蘇洵認為用割讓土地的方法求得安寢的方法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這是因為: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25.蘇洵認為,如果六國國君把賄賂秦國的土地用來“封天下之謀臣”,把侍奉秦國的心意用來“禮天下之奇才”,結果一定會大不一樣。26.蘇洵認為,那些沒賂秦的國家的滅亡也跟那些賂秦的國家有關,因為他們“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最終滅亡。27.蘇洵認為,齊國沒有賄賂秦國,結果“終繼五國遷滅”,原因是“與嬴而不助五國也”。28.蘇洵在《六國論》中,用“暴霜露,斬荊棘”描寫六國的祖輩創業的艱難,但他們的子孫對得來的土地卻不太珍惜。29.蘇洵在《六國論》中,描寫祖輩創業艱難的句子是: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30.《六國論》中表現列國先人艱苦開辟疆土的句子:暴霜露,斬荊棘。31.蘇洵的《六國論》觀點鮮明,論據充足,論證方法豐富多樣,其中使用了比喻論證來指出賂秦的諸候國的國君對于祖先打下的江山毫不珍惜的句子是: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32.在《六國論》中,蘇洵用對比論證的方法寫出諸侯割地越頻繁越多,秦國侵略的越急的句子是:奉之彌繁,侵之愈急。33.《六國論》中從反面提出假設,“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結果會怎樣: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34.《六國論》中,結尾指出“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明確體現文章借古諷今,告誡北宋統治者,要汲取歷史教訓的主旨。35.蘇洵在《六國論》中講述趙國敗亡的原因時說“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指出殺害良將是導致國家滅亡的原因之一。36.蘇洵在《六國論》中對北宋王朝的批評是很尖說的,他說“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還比不上六國國君的智慧。☆易錯字:賂、援、邑、厥、荊、棘、予、芥、寢、彌、繁、愈、顛、覆、薪、嬴、荊、卿、洎、讒、誅、邯、鄲《登岳陽樓》1.《登岳陽樓》中“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兩句虛實交錯,今昔對照,從而擴大了時間、空間領域。2.《登岳陽樓》中采用借代手法,詩人把個人命運和國家前途聯系在一起,抒寫了詩人的家國之痛,意境深遠,余韻無窮,體現了詩人一貫的憂國憂民的大襟懷的句子是: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3.《登岳陽樓》中描寫洞庭湖水勢浩瀚,無邊無際,承載萬物的句子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4.杜甫《登岳陽樓》中借“昔”、“今”二字展開思路,拉開時間的帷幕,為全詩浩大的氣勢奠定基礎的詩句是: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5.《登岳陽樓》中“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兩句,表現了詩人的凄涼之境、哀痛之心、憤怨之情。6.《登岳陽樓》中“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兩句,寫詩人站在岳陽樓上,遙望關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馬亂、戰火紛飛;憑倚窗軒,胸懷家國,不禁涕淚交流。7.杜甫《登岳陽樓》中虛實結合,把洞庭湖的氣象描繪得壯闊而又生動的句子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8.杜甫《登岳陽樓》中逼真描畫出洞庭湖水勢浩瀚、無邊無際的景象,可以和孟浩然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相媲美的的詩句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9.《登岳陽樓》中“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兩句,寫詩人年老多病,遠離親友,以舟為家,流落在字外。10.《登岳陽樓》中“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兩句運用象征手法,既包含著詩人對自己終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又體現了詩人將自己的命運、國家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11.《登岳陽樓》中,詩人用詞精當,一“無”一“有”,一“孤”映襯,既“老”且“病”,感情色彩濃厚,極力表現出詩人晚景的凄涼的句子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12《登岳陽樓》中,詩人面對洞庭湖的廣闊浩瀚,“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這種身世之悲愈加沉痛。13.《登岳陽樓》中,詩人自悲身世的句子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14.“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寫詩人在戰亂中流落西南,與親友失去聯系,晚年貧病交困,棲身孤舟,四處漂泊,境況極為凄苦。15.“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兩句表現了作者的孤苦無助,凄涼愁苦。16、《登岳陽樓》中,詩人更關心的是“戎馬關山北”,自己的凄苦境況并未使詩人傷心落淚,可想到國家,詩人卻“憑軒涕泗流”。17.《登岳陽樓》中,“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寫詩人的情感已由自悲身世上升到為國事而憂心,詩境深遠。18、《登岳陽樓》中,“親朋無一字”是說作者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是指作者從大歷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漂流湖湘,以舟為家。19.《登岳陽樓》中,“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這兩句是寫景,但不能看成是純寫景,寫景中滲透著詩人的胸懷,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敗和國勢的不安定。20、《登岳陽樓》中體現前人評說“雖不到洞庭者讀之,可使胸次豁達”的句子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易錯字:坼、乾、坤、戎、軒、涕、泗《桂枝香·金陵懷古》1.情以物遷,辭必情發。《桂枝香·金陵懷古》中,“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為下片的懷古所描述的遙遠的時間作鋪墊。2.《桂枝香·金陵懷古》中,把全詞置于一個憑欄遠眺的角度,交待時令地點天氣等信息,為全詞打下了凄涼感情基調的詩句是: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3.《桂枝香·金陵懷古》中“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點明了地點和季節,瑟瑟秋風,萬物凋零,呈現出一種“悲秋”的氛圍。4.《桂枝香·金陵懷古》中,化用謝朓詩句“澄江靜如練”,描繪金陵錦繡江山圖的名句是: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5.《桂枝香·金陵懷古》中,化用謝朓詩句,對仗嚴謹,點面結合,描寫金陵山水靜態圖景的詩句是: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6.《桂枝香·金陵懷古》中,由對美麗江山的描寫轉入對金陵人文的刻畫,遠近動靜結合的詩句是: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7.《桂枝香》一詞中,“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三句是暗寫在秋日黃昏里來來往往的行旅,人事匆匆,由純自然的活動景物寫到人的活動,畫面頓時生動起來。8.《桂枝香》一詞中,“背西風,酒旗斜矗”寫長江兩岸眾多參差的酒旗背著西風飄蕩,與杜牧的“水村山郭酒旗風”相比,濃烈與俊爽之差別則顯而易見。9.《桂枝香·金陵懷古》中,雄壯寬廣的氣度,開闊曠遠的視野與王勃的《滕王閣序》,千古傳誦的駢文警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可謂異曲同工的名句是:彩舟云淡,星河鷺起。10.《桂枝香·金陵懷古》中,“彩舟云淡,星河鷺起”兩句,色彩對比鮮明,動靜相生,不僅把整幅金陵秋景圖展現得活靈活現,而且進一步開拓了觀察的視野。11.《桂枝香·金陵懷古》中,揭示出六朝興亡的因果關系——以驕奢始,以悲恨終的句子是: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12.《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中,由寫景轉入懷古,并引發對六朝興亡的感慨之情的詩句是:念往昔,繁華競逐。13.《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中,“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三句表明了對六朝興亡的態度。14.《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中,“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語出自杜牧的《臺城曲》“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詩句,化用其意,以典型化手法,再現當時隋兵已臨城下,陳后主居然對國事置若罔聞,在危難之際還在和妃子們尋歡作樂的可悲。15.《桂枝香·金陵懷古》中,詞人一聲嘆息,化用杜牧的《臺城曲》詩句再現陳后主亡國悲劇,而其后的統治階級不以此為鑒,江南各朝覆亡相繼的名句是: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16.《桂枝香·金陵懷古》中批判千古以來文人騷客面對金陵山川只知慨嘆朝代的興亡,未能跳出榮辱的小圈子,站不到應有的高度,也就很難從六朝的相繼覆滅中引出歷史的教訓的句子是: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17.《桂枝香·金陵懷古》中,寫去的畢竟去了,六朝舊事隨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光伏發電購銷合同標準文本
- 出售不動產房屋合同樣本
- 公積金借款合同樣本樣本
- 入學合同標準文本
- 第18講 生物的分類和生物的多樣性 2025年會考生物學專題練習(含答案)
- ups買賣合同樣本
- 2025茶葉區域銷售代理合同樣本
- 出租合租店鋪合同樣本
- 人員轉運服務合同標準文本
- 減水劑代理合同樣本
- GB/T 16422.3-2014塑料實驗室光源暴露試驗方法第3部分:熒光紫外燈
- 計量器具校準記錄
- DB36-T 1694-2022 餐廚垃圾集約化養殖黑水虻技術規程
- 三字經全文(帶拼音及誦讀指導)精編版課件
- 井控培訓知識課件
- 技術合同認定登記培訓課件
- 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的有效設計課件
- 十二講船舶制冷裝置課件
- 第12課送你一個書簽
- 耳內鏡微創外科技術PPT通用課件[通用]
- 寧夏華夏特鋼有限公司年產40萬噸石膏制酸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