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脾臟病變的CT診斷黃新文瀘州醫學院影像診斷與技術學教研室第1頁,共106頁。*2內容提要檢查方法脾臟正常解剖的CT表現脾臟先天性變異的CT表現脾臟外傷脾臟炎性病變的CT診斷脾臟囊腫脾臟腫瘤的CT診斷脾梗塞第2頁,共106頁。*3檢查方法檢查前30分鐘口服1%~2%泛影葡胺500~800ml,上檢查床前再口服300~500ml。掃描體位:常規取仰臥位。掃描范圍:從膈頂至脾臟下極。掃描方法:常規層厚、層距10mm,小病變處加薄層掃描。CT平掃:為常規檢查方法。CT增強:平掃診斷不明時需增強掃描,最好能做雙期螺旋掃描加延遲掃描。第3頁,共106頁。*4脾臟正常解剖的CT表現脾臟位于左上腹,外表面隆凸光滑,與膈肌和腹壁相貼;內緣與胃、胰尾和腎臟相鄰或受壓形成分葉狀切跡;脾動、靜脈進出脾臟處為脾門。脾切跡在不同的斷面有不同的形狀。脾的形態、大小個體差異很大。一般長徑為12cm,寬7cm,厚度3~4cm。脾臟密度均勻一致,低于正常肝臟密度。增強掃描早期因皮質強化程度高于髓質,可表現為密度不均,隨后為均勻性強化。第4頁,共106頁。*5正常脾臟的增強表現第5頁,共106頁。*6正常分葉脾第6頁,共106頁。*7副脾副脾是先天性異位脾組織,呈輪廓光滑的球形腫塊;部位:多見于脾門附近,胰尾;數目:可單個或多個;大小:由數毫米至數厘米,多為2cm左右;血供:由脾動脈供血。第7頁,共106頁。*8副脾的CT表現副脾在主脾的附近,呈單發或多發的圓形或卵圓形塊,邊緣光滑,密度與脾相似。動態CT增強掃描二者同時增強和消退,CT值也相同,有時可見脾門血管進入副脾。第8頁,共106頁。*9脾先天性變異—副脾第9頁,共106頁。*10副脾第10頁,共106頁。*11游走脾游走脾也是一種先天性異位脾或脾蒂過長使脾活動增加,可位于腹內任何位置,常因脾蒂扭轉或腹部包塊而就診。第11頁,共106頁。*12游走脾CT表現正常脾位置脾缺如,腹內見密度均勻性腫塊。增強前后的CT值變化符合正常脾規律。脾蒂扭轉性游走脾表現部分或整個脾呈低密度,提示脾梗塞。第12頁,共106頁。*13脾臟感染性炎病變第13頁,共106頁。*14脾膿腫病因與病理:35%來自血行感染,15%伴有外傷、10%有脾梗死,鄰近組織炎癥直接蔓延導致脾臟炎性浸潤、組織變性、壞死、毛細血管和成纖維細胞增生。臨床表現:腹痛、發燒、寒戰和脾大。第14頁,共106頁。*15脾膿腫CT表現早期脾彌漫性增大,密度稍低;脾內單個或多個局限性密度減低區,邊界清或模糊,CT值20~40Hu;膿腫內可見液平面或液液平面;膿腫可被分隔成單腔或多腔,增強掃描膿腫壁及分隔強化明顯;膿腔中央有致密中心,稱“靶征”,膿腫壁可不完整;脾周或包膜下繼發積液或積膿。第15頁,共106頁。*16脾臟膿腫第16頁,共106頁。*17脾臟膿腫第17頁,共106頁。*18脾外傷病理與臨床脾是腹部鈍挫傷最常受累的臟器,直接引起脾撕裂血腫和包膜下血腫。CT檢查是發現脾損傷最好的方法、準確、可靠,并可同時發現肝、腎損傷和腹腔出血。第18頁,共106頁。*19脾外傷CT表現脾包膜下血腫:脾影增大,沿脾一側邊緣見半圓形突出的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影,有時平掃難以發現,但增強掃描血腫無增強而正常脾增強才被發現。隨時間延長,紅細胞破壞,血紅蛋白減少,血腫密度降低,呈新月形低密度帶,脾受壓邊緣變平直。血腫可持續數月,形態和大小不變。第19頁,共106頁。*20脾外傷CT表現脾內血腫:新鮮血腫呈圓形或卵圓形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血腫周圍被脾實質包繞。增強掃描正常脾增強,而血腫無強化被識別。陳舊性脾內血腫CT平掃為低密度灶應與脾囊腫區別。第20頁,共106頁。*21脾外傷CT表現脾撕裂:脾光滑銳利的邊緣變為模糊不清或連續性中斷。破裂處充滿血凝塊,脾周有密度不均影,造成實質分離。增強掃描脾實質內有低密度線。愈合時形成邊緣清楚的裂隙,類似脾切跡。本癥均有外傷史,平掃結合增強掃描脾外傷診斷正確率達96%以上。第21頁,共106頁。*22脾臟包膜下血腫,慢性期第22頁,共106頁。*23脾臟撕裂并包膜下血腫第23頁,共106頁。*24脾臟撕裂并包膜下血腫第24頁,共106頁。*25脾囊腫病理與臨床脾囊腫分寄生蟲性和非寄生蟲性,后者又分含有上皮的真性囊腫和無上皮的假性囊腫。假性囊腫占80%,大多與外傷、梗塞、感染有關。第25頁,共106頁。*26脾囊腫的CT表現脾囊腫多為單發,也可多發。呈圓形囊性低密度區,CT值0~15Hu,輪廓光滑,邊界清楚。增強掃描囊腫無強化。少數囊腫壁見弧形鈣化,后天性鈣化厚而規則。先天性囊腫可伴有肝、腎囊腫。第26頁,共106頁。*27脾臟巨大囊腫第27頁,共106頁。*28脾臟囊腫第28頁,共106頁。*29脾腫瘤第29頁,共106頁。*30脾血管瘤病理與臨床血管瘤是脾臟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分海綿狀瘤和毛細血管瘤;大小多≤2cm,呈圓形或橢圓形,瘤中央可有纖維疤痕呈星狀或不規則形,可有鈣化。多為查體發現。第30頁,共106頁。*31脾血管瘤CT表現脾內圓形或卵圓形低密度或等密度影,邊界清楚。瘤內囊變時表現為混合不均密度。灶內鈣化呈斑點、放射狀排列或邊緣弧形鈣化。增強掃描病灶呈持續性邊緣強化,向瘤中心擴展,延遲掃描瘤灶與正常脾組織呈等密度。血管瘤因囊變或血栓形成而致血管組織機化者,瘤中心可見星狀或不規則狀低密度影。第31頁,共106頁。*32脾臟海綿狀血管瘤第32頁,共106頁。*33脾臟血管瘤第33頁,共106頁。*34脾臟血管瘤第34頁,共106頁。*35脾錯構瘤病理與臨床由異位的正常組織構成的腫瘤樣病變。多為單發灶,呈球形,邊界清楚,無包膜,灶內可見鈣化。無癥狀,偶伴脾亢進。第35頁,共106頁。*36脾錯構瘤的CT表現脾內多發低密度灶,邊界清楚或模糊,以脂肪為主,CT值可為負值。瘤灶中央或邊緣可有鈣化灶。脾臟可大或不大。增強掃描腫瘤呈不均勻性強化,實質部分強化明顯。第36頁,共106頁。*37脾臟錯構瘤第37頁,共106頁。*38脾惡性淋巴瘤病理與臨床脾臟是惡性淋巴瘤常見受累部位,且是何杰金氏病最早受累的器官。脾原發性淋巴瘤罕見。病理上分四型:彌漫型、粟粒結節型、巨塊型和多腫塊型。臨床表現:脾大、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第38頁,共106頁。*39脾惡性淋巴瘤的CT表現脾腫大及輪廓不規則性隆起,可有或可無脾實質內低密度灶;脾內低密度灶呈粟粒、結節、腫塊狀;脾淋巴瘤侵及周圍臟器時,脾周脂肪線消失或伴脾門、腹腹后淋巴結腫大;增強掃描淋巴瘤增強程度和速度低于正常脾組織,有助于發現病灶提示診斷。第39頁,共106頁。*40脾臟非霍奇金氏淋巴瘤,
病理證實第40頁,共106頁。*41脾臟淋巴瘤第41頁,共106頁。*42脾臟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第42頁,共106頁。*43脾轉移瘤病理與臨床脾血管豐富但少發生轉移。多來自惡性黑色素瘤以及肺、乳腺、胰腺、胃腸道、卵巢和骨癌等。多數為血行轉移,少數為直接侵潤和種植。脾轉移多見于晚期癌,應注意肝、胰和淋巴結受累情況。第43頁,共106頁。*44脾轉移瘤的CT表現脾轉移瘤表現多種多樣,脾大小正常或增大,內有大小不等低密度灶,邊界清楚或模糊。瘤內壞死液化時表現邊緣不規則水樣密度區。少數轉移瘤呈等密度,平掃正常,增強掃描可見略低密度灶。脾轉移瘤又可向鄰近組織侵犯致脾邊緣脂肪線消失。第44頁,共106頁。*45脾臟轉移瘤第45頁,共106頁。*46脾臟轉移瘤第46頁,共106頁。*47脾臟轉移瘤請找出原發腫瘤。。。。。。第47頁,共106頁。*48第48頁,共106頁。*49脾梗塞病理與臨床脾內動脈或分支阻塞,造成脾組織局部缺血而引起。原因多見于心臟病附壁血栓脫落、肝動脈栓塞術后、動脈粥樣硬化、真性紅細胞增多癥以及鐮狀細胞性貧血所致微循環內凝血和血液停滯。栓塞灶可單發或多發,多見于脾前緣。大多數無癥狀,也可有左上腹痛。第49頁,共106頁。*50脾梗塞的CT表現脾梗塞典型征象為三角形或楔形低密度灶,基底部位于脾包膜下,尖端指向脾門。少數梗塞灶呈不規則形或多發的大小不等斑片狀低密度影,邊緣模糊。增強掃描病灶無強化。陳舊性梗塞灶的纖維疤痕收縮導致輪廓變形、縮小,也可囊變或合并鈣化。第50頁,共106頁。*51脾梗塞第51頁,共106頁。*52脾臟梗塞第52頁,共106頁。*53胃腸道病變的CT診斷第53頁,共106頁。*54食管檢查方法病人禁食6h以上。檢查前口服1.5%泛影葡胺300~500ml。必要時在檢查前30min口服654一2兩片,使食管處于低張狀態。掃描時取仰臥位,掃描范圍自胸骨切跡至肝臟下緣,食管下段賁門癌可自主動脈弓下緣掃描至肝臟下緣。根據需要可靜脈注入60%泛影葡胺l00ml作增強掃描。掃描層厚10mm,層距10mm。第54頁,共106頁。*55正常解剖食管的全長大部被脂肪所包繞,易與鄰近結構區別。中等度擴張的食管壁厚<3mm,>5mm異常。上段食管位于中線,與氣管后壁緊密相貼,可在氣管后壁產生壓跡;頸段食管周圍脂肪很少,邊界常不清楚。中段食管起自胸骨切跡,食管移向氣管左側,后方緊貼胸椎,食管后方無任何結構,在主動脈弓平面食管位于氣管的左后方。下段食管起自左主支氣管下方,食管位于左心房后方,相當于左肺靜脈進入左心房的水平,在左心房的下方食管移向左側,位于降主動脈前方。食管穿過橫膈轉向左行,以水平位與胃賁門交接。第55頁,共106頁。*56食管癌
(esophagealcarcinoma)病理與臨床食管癌好發于40~70歲男性,多為鱗狀上皮癌,少數為腺癌。好發于食管中段,中下段次之,頸段上胸段少見。腫瘤生長緩慢。病理分型浸潤型:管壁呈環形增厚、管腔狹窄;增生型:腫瘤向腔內生長,形成腫塊;潰瘍型:腫塊形成一個局限性大潰瘍,深達肌層。混合型。主要癥狀為進行性吞咽困難,如腫瘤穿透食管,可進入縱隔,甚至穿透氣管形成瘺。第56頁,共106頁。*57食管癌CT表現管壁增厚,管腔狹窄或閉塞,梗阻以上食管擴張是食管癌的主要征象,一般食管壁厚度超過5mm為異常,可顯示病變食管長度。鄰近縱隔脂肪受侵:表現為軟組織密度腫塊突入鄰近縱隔脂肪內,或食管周圍脂肪層消失。氣管支氣管受侵:CT表現為氣管、左主支氣管受腫瘤推壓移位,管腔變扁或管壁向內突入。第57頁,共106頁。*58食管癌CT表現主動脈受侵:以主動脈橫斷面為一圓周,腫瘤和主動脈接觸面超過90°應高度懷疑受侵,45°以下者主動脈未受侵,45°~90°之間不能確定有無受侵。其他鄰近結構受侵:如心包、肺靜脈,縱隔胸膜等,表現為腫瘤以較寬的接觸面同這些結構直接相連。淋巴結轉移:食管旁淋巴結大于10mm提示腫瘤轉移,同時也應注意觀察膈下淋巴結(胃周、腹腔干、肝十二指腸韌帶)。增強掃描后腫瘤邊界顯示更清楚,有助于腫瘤同鄰近淋巴結和血管性結構的區別。第58頁,共106頁。*59食道癌并肝血管瘤(典型病例)第59頁,共106頁。*60食管癌第60頁,共106頁。*61食管平滑肌(肉)瘤病理與臨床占食管良性腫瘤的45%~73%,無蒂,膨脹性生長,大小形態不一,圓形或橢圓形,單發或多發,可向腔內或腔外生長,致管腔偏心性狹窄。CI表現突入腔內外的圓形或橢圓形軟組織腫塊,小者表面光滑,大者可呈分葉狀,可有鈣化。邊界光整,對側管壁柔軟,可有鈣化。腫瘤大而且中心壞死液化明顯者,多為惡性。增強掃描有輕度均一強化。第61頁,共106頁。*62食道平滑肌肉瘤伴肺轉移第62頁,共106頁。*63胃檢查方法常規空腹,可少量飲水。掃描前30min口服1%泛影葡胺或清水500ml,上檢查床前再服200ml,使胃適度擴張。掃描時取臥位(仰臥位、側臥位、俯臥位),層厚、層距10mm,掃描范圍自劍突至臍。第63頁,共106頁。*64胃的正常解剖胃的形狀變化較大,充盈良好時胃底后壁緊貼橫膈,脾位于其外側,胃體伸向前腹壁,幽門和十二指腸環繞胰頭。適度擴張的正常胃壁厚度胃底部小于6mm,胃體部小于5mm,胃竇部小于4mm,收縮狀態的胃壁厚度可達10mm。胃壁厚度基本是均勻一致的,局限性增厚意義較大。增強掃描胃壁細節顯示更清楚,胃壁呈均一強化,胃粘膜皺襞易與低密度胃腔區分。第64頁,共106頁。*65正常胃壁第65頁,共106頁。*66胃癌(gastriccarcinoma)病理與臨床胃癌發病率居消化道腫瘤第三位,主要為腺癌,早期僅限于粘膜層和粘膜下層,隨著癌腫的發展,病變可侵及肌層、漿膜層,甚至侵及鄰近器官,或發生遠處轉移。好發于40~60歲。可發生于胃的任何部位,但以胃竇、小彎和賁門區常見。病理分型蕈傘型(息肉型、腫塊型、增生型):癌瘤向胃腔內生長形成腫塊;浸潤型(硬癌):癌瘤沿胃壁浸潤性生長,使胃壁增厚、僵硬;潰瘍型:癌瘤常深達肌層,形成大而淺的盤狀潰瘍。臨床表現主要是上腹部疼痛、不易緩解,嘔吐咖啡色血液、解柏油便。第66頁,共106頁。*67胃癌CT表現最常見的是胃壁增厚,增厚的胃壁內緣多凹凸不平,范圍可以是較局限或廣泛的。大的腫瘤表現為胃內軟組織腫塊,變換體位掃描軟組織腫塊位置固定。CT檢查的目的是確定癌是否已超出胃壁,如果與鄰近器官境界清楚,胃周脂肪線完整,則病變限于胃內;如果境界模糊,或呈結節狀放射狀突起,說明已突破胃壁,胃壁厚度在2cm以上也提示腫瘤外侵。第67頁,共106頁。*68胃癌胃癌CT分期Ⅰ期:限于腔內的腫塊,無胃壁增厚,無鄰近或遠處擴散。Ⅱ期:胃壁增厚超過1cm,但癌未超出胃壁。Ⅲ期:胃壁增厚并直接侵及鄰近器官,但無遠處轉移。Ⅳ期:肯定有遠處轉移。胃癌術后改變局部復發多在吻合口或殘端,CT表現為邊界不規則的軟組織密度腫塊,然而更為常見的是淋巳結轉移、肝轉移,腹膜轉移出現腹水。第68頁,共106頁。*69胃竇癌 第69頁,共106頁。*70胃體賁門中分化腺癌第70頁,共106頁。*71adenocarcinomaofthestomachwithlivermetastases第71頁,共106頁。*72胃淋巴瘤
(malignantlymphomaofstomach)病理與臨床占胃惡性腫瘤的1%~5%,可以是全身淋巴瘤的一部份,也可能是唯一原發的部位。病變起源于胃粘膜下的淋巴組織,因增殖進展可使胃壁和皺褶增厚,而粘膜表現正常。可單發、多發。多見于胃竇部和幽門部,其次為胃體,賁門部少見以非霍奇金淋巴瘤多見。第72頁,共106頁。*73胃淋巴瘤CT表現CT可以顯示胃壁增厚和范圍,胃淋巴瘤胃壁厚度常超過1cm,約半數病例全胃的胃壁增厚,即使不累及全胃,其范圍也較廣泛,常超過全胃的1/2,偶爾也可較局限。增厚的胃壁有時出現密度稍低和不均勻區,可能由于淋巴組織學差別、壞死、水腫或出血所致。2/3胃淋巴瘤外形光滑或呈分葉狀,境界清楚,胃周脂肪線完整。第73頁,共106頁。*74胃淋巴瘤CT表現胃周脂肪線中斷或消失是腫瘤外侵的表現,最常侵犯的臟器是胰腺,也可能侵及脾,橫結腸和胸膜。淋巴結腫大常發生在胃的周圍,但腎門上下的淋巴結腫大亦不少見。具備以下CT特征者高度提示胃淋巴瘤的診斷:①胃壁增厚超過10mm,范圍較廣泛,而外緣光滑或輕度分葉狀;②胃和鄰近器官間的脂肪層完整;③腎門上下淋巴結腫大及/或廣泛的主動脈周圍淋巴腫。第74頁,共106頁。*75胃霍奇金氏淋巴瘤,治療前后第75頁,共106頁。*76胃平滑肌肉瘤
(leiomyosarcomaofstomach)病理與臨床是起源于平滑肌組織的惡性腫瘤,少數為原發惡性,大部分是由良性平滑肌瘤轉化而來。本病多位于胃體上部,可單發或多發,大小不一。呈圓形或不規則結節、腫塊,界限不清,浸潤性生長。腫塊內可有出血、壞死、液化或囊變。分型:胃內型、胃外型、混合型。第76頁,共106頁。*77胃平滑肌肉瘤CT表現常表現為胃體部腔內或/和腔外巨大腫塊,中心壞死液化明顯。肝、肺轉移:單純影像表現與良性平滑肌瘤鑒別困難。第77頁,共106頁。*78gastricleiomyosarcoma第78頁,共106頁。*79胃良性腫瘤概述最常見的是腺瘤樣息肉,其次按發病率的順序是平滑肌瘤、神經源性腫瘤、纖維瘤、脂肪瘤、血管瘤、血管外皮細胞瘤及粒細胞性肌母細胞瘤。第79頁,共106頁。*80胃平滑肌瘤病理與臨床約占胃良性腫瘤的1/4,來源于中胚層組織的良性腫瘤,可位于胃壁內,粘膜下或漿膜下,表現為邊緣光滑以分葉狀的腫塊。CT表現發現時通常較大,在5cm以上,首先表現為腔內腫塊,與平滑肌肉瘤不同,很少出現壞死,粘膜下的腫瘤常出現潰瘍。增強掃描可見明顯均一強化。漿膜下的平滑肌瘤有時難以明確和胃的關系,因位于左上腹部,故而需考慮是否來源于脾、胰尾和腎上腺,與其他實性良性腫瘤也難以鑒別。第80頁,共106頁。*81小腸檢查方法檢查前禁食8h。掃描前45min‘第一次口服1%~2%泛影葡胺400~600ml,30min前第二次服用同樣劑量對比劑,10min前第三次服用250ml對比劑,以保證近段和遠段小腸的充盈。如果病變位于回腸末段或右半結腸時,可適當提前服用對比劑,以確保這些部位有足夠量造影劑充盈。掃描層厚、層距均為10mm,胰腺部位取3~5mm。第81頁,共106頁。*82正常解剖十二指腸與胰腺關系密切,自降段始即環繞胰頭和鉤突,降段的外側是膽囊和肝臟,后方是腎和腎上腺,總膽管沿十二指腸降段內緣與胰管共同形成壺腹而進入十二指腸乳頭部。未充盈造影劑的小腸形似腹腔腫塊,足夠的造影劑充盈或改變體位掃描可以避免這種假象。CT顯示小腸壁的厚度一般不超過3mm,其厚度可因腸壁擴張的程度不同而異。第82頁,共106頁。*83小腸惡性腫瘤概述小腸腫瘤少見,約占胃腸道腫瘤的5%,而1/3位于十二指腸。最常見的腫瘤是類癌,其次按發生率高低依次是惡性淋巴瘤、平滑肌肉瘤和腺癌。第83頁,共106頁。*84小腸腺癌
(smallintestinaladenocarcinoma)病理與臨床起源于粘膜上皮細胞,好發于十二指腸及空腸上段。癌腫可呈息肉樣增生或管壁內浸潤形成環形狹窄。臨床表現為出血、黃疸、腹部腫塊和梗阻四大癥狀。CT表現病變區小腸壁增厚和腸腔局限性狹窄,尤其發生在十二指腸時,在對比劑襯托下,十二指腸球部及狹窄后的降段明顯擴張。腫瘤較大時,可見軟組織瘤體,并推移周圍腸曲,或出現腸梗阻征象。CT能較好地確定腫瘤與其周圍器官的關系,并能顯示腸系膜或腹腔內的擴散情況,以及估計術后復發及治療效果。第84頁,共106頁。*85十二指腸低分化腺癌伴肝內轉移第85頁,共106頁。*86小腸惡性淋巴瘤
(smallintestinallymphoma)病理與臨床由于遠端小腸有較豐富的淋巴組織,因此惡性淋巴瘤多發生在回腸。病變沿著腸壁縱深發展,向外可侵及漿膜、腸系膜及其淋巴組織,向內浸潤粘膜,使粘膜皺襞變平、增厚、僵硬。大體病理類型可分為浸潤型、潰瘍型、息肉型。CT表現病變可表現為腸壁增厚,管腔狹窄,或腔外生長的軟組織腫塊或并發潰蕩。可顯示腸系膜淋巴結腫大、腸套疊等。浸潤范圍較廣的小腸惡性淋巴瘤易形成瘺道,表現為包繞腸袢的腫瘤團塊,其內可有造影劑。第86頁,共106頁。*87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第87頁,共106頁。*88小腸平滑肌肉瘤
(smallintestinalleiomyosarcoma)病理與臨床腫瘤來源于腸壁,可向腔內或腔外生長,以壁外為多。腫瘤較大時,腫塊光滑呈分葉狀,中央常有小而深的潰蕩,壁外生長時多無周圍組織粘連。臨床表現為腹痛、腹部包塊、大便潛血或黑便。CT表現腔外腫塊多巨大,伴以周圍腸曲分散移位,腫塊內低密度區為壞死液化成分。CT區別平滑肌瘤與平滑肌肉瘤較困難,如腫塊較大、外形不規則、密度不均勻,則多支持惡性。第88頁,共106頁。*89十二指腸平滑肌肉瘤第89頁,共106頁。*90結腸檢查方法檢查前1h口服1%~1.5%泛影葡胺600~800ml,掃描前再服250ml,并以500ml對比劑灌腸。疑結腸腫瘤者,掃描范圍最好包括肝臟以觀察轉移灶。正常解剖升結腸和降結腸位于兩側腎前間隙內;橫結腸位于中腹部貼近前腹壁,上緣由自結腸韌帶與同大彎相連。結腸肝曲與肝下緣、膽囊、十二指腸及右腎上極相鄰。當結腸內有足夠的氣體或造影劑時,腸壁厚度一般不超過5mm,大于6mm可以肯定是病變。第90頁,共106頁。*91結腸癌(coloncancer)病理與臨床結腸癌為消化道常見的腫瘤,其發病率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70%分布于直腸和乙狀結腸。幾乎所有的結腸癌是腺癌,主要向局部淋巴結轉移,晚期可轉移至肝和肺。病理分型:增生型:浸潤型:潰瘍型:同胃癌一樣,CT的主要作用不是用來明確診斷,而是顯示病變范圍和癌與鄰近器官的關系,以及觀察術后改變。臨床表現:腹部腫塊、便血和腹瀉,或頑固性便秘,也可有膿血便和粘液樣便。第91頁,共106頁。*92結腸癌CT表現不對稱的腸壁增厚、腸腔變形或狹窄。結腸均勻充盈造影劑后,2cm以上的腫瘤可顯示為充盈缺損。較大的腫瘤表現為球形或環形軟組織腫塊,中央可有壞死。腫瘤與周圍脂肪界線不清、分葉狀或彌漫型,提示腫痛局部向外侵犯。大塊腫瘤內氣體聚集。增強掃描有利于顯示腫瘤引流淋巴結。第92頁,共106頁。*93降結腸癌第93頁,共106頁。*94升結腸癌第94頁,共106頁。*95盲腸中低分化腺癌第95頁,共106頁。*96盲腸腫瘤伴盲生結腸套疊,
手術病理證實第96頁,共106頁。*97淋巴瘤病理與臨床結腸淋巴瘤的發病率僅次于結腸癌,多位于右側結腸,特別是盲腸和回腸末端,男性多見。病理表現除腸壁增厚外,還產生巨大腫塊和腸管狹窄,另外尚有肝、脾腫大和其他部位淋巴結腫大。CT表現腹腔單個或多個腫塊。結腸彌漫性結節,或腸壁增厚,管腔狹窄。后腹膜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第97頁,共106頁。*98結腸息肉(colonpolypus)病理與臨床多數為腺瘤和炎性息肉,少數為錯構瘤。腺瘤性息肉好發于直腸、乙狀結腸,為癌前期病變。臨床上以反復血便為主,或有粘液,腹痛等。影像診斷一般鋇劑灌腸即可明確診斷。CT螺旋掃描三維重建、仿真內窺鏡有利于顯示息肉病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山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職業技能測試近5年常考版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山東服裝職業學院高職單招(數學)歷年真題考點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高職單招(數學)歷年真題考點含答案解析
- 學校傳染病防治知識培訓
- Axure培訓課件教學課件
- acls培訓課件教學課件
- 新發展英語(第二版)綜合教程3 課件 Unit 4 Expressing Compliments Appreciation and Encouragement
-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難點解決問題專項集訓
- 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金融數據挖掘》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年安徽省宣城市郎溪縣七校第二學期高三英語試題期中考試試題含解析
- 2023學年完整公開課版積極情緒
- 安徽寶鎂輕合金有限公司年產30萬噸高性能鎂基輕合金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
- 2160kn溢洪道雙向門機安裝使用說明書
- 振動篩安裝作業指導書
- 正弦交流電的-產生
- 《教育學原理》教材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質課件
- 四年級下英語Unit1PartBLet'slearn
- 消防安全檢查申報表
- 微信生態運營全景解讀
- 循環系統總論
- 會計師事務所11內部分配和考核晉升制度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