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的基本特征課件_第1頁
腫瘤的基本特征課件_第2頁
腫瘤的基本特征課件_第3頁
腫瘤的基本特征課件_第4頁
腫瘤的基本特征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腫瘤病理學南華大學腫瘤研究所羅招陽主講病理學教研室歡迎你們!腫瘤的基本特征腫瘤性增生非腫瘤性增生

異常性增生◆

單克隆性◆

無限性增生,失去控制與機體不協調◆對機體有害無益◆

侵襲和轉移反應性增生多克隆性有限性增生,受機體控制與機體協調有防御、修復作用無轉移大量研究證明,腫瘤的發生是多因素、多階段、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特點是多因素(物理、化學、生物等)交互作用,有的起致癌作用,即誘導細胞轉化,有的起促癌作用。腫瘤的發生發展經歷了啟動、促發、侵襲、轉移等階段。并且,各種因素、啟動、促發、侵襲、轉移等各階段都可能發生多種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二、腫瘤的形態(一)大體形態腫瘤的形態多種多樣,與腫瘤的性質、發生部位、生長時間等因素有關,是臨床上初步判斷腫瘤性質和來源的重要依據。

1.大小:

腫瘤大小不一,與腫瘤的性質(良惡性)、生長時間和發生部位有關。

隨著早期診斷技術的發展和衛生知識的普及,臨床與病理上能見到的腫瘤逐漸變小,如原位癌、微小癌體積很小,直徑<1cm。

長×寬×高腫瘤的形態浸潤潰瘍型胃癌

3.顏色:一般指腫瘤的切面顏色,往往與其起源組織、腫瘤繼發改變有關。

◆呈白色或灰白色的有纖維瘤、纖維肉瘤、纖維型滑膜肉瘤等;

◆呈黃色的有脂肪瘤、脂肪肉瘤、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等;

◆呈暗紅色或紅褐色的有血管瘤、血管肉瘤、多形性橫紋肌肉瘤等;

◆呈黑褐色的有黑色素瘤、基底細胞癌、神經性外胚葉瘤等。

◆當腫瘤組織繼發性改變時,如壞死呈黃色,出血呈暗紅色,陳舊性出血呈鐵銹色,黏液樣變性呈淡蘭色,含膽汁色素的呈黃綠色等。喉癌多發性子宮平滑肌瘤腎癌黑色素瘤

5.質地:

取決于腫瘤的性質和腫瘤實質與間質的比例。

●癌一般硬而脆,肉瘤軟而嫩;

●骨、軟骨腫瘤、含大量鈣鹽的腫瘤(如鈣化上皮瘤)堅硬;

●脂肪瘤、血管瘤、淋巴管瘤、腺瘤一般柔軟;

●瘤細胞豐富而間質纖維成分少的較軟(如乳腺髓樣癌),反之質地較硬(如乳腺單純癌)。

●發生壞死、液化及囊性變者質地變軟。

6.包膜:

一般良性腫瘤有包膜,凡有包膜的腫瘤,如腫瘤細胞侵犯包膜標志著惡變。

惡性腫瘤通常無包膜或不完整或有假包膜,有些在初期可有包膜,如小肝癌

8.數目:腫瘤一般為單發性,少數呈多發性,如多發性子宮平滑肌瘤、多發性脂肪瘤、多發性骨軟骨瘤、多發性軟骨瘤、多發性神經鞘瘤、家族性大腸腺瘤病等,惡性腫瘤多發者少見。淋巴瘤往往病灶泛及全身,既有多發,也可能有轉移。復發的腫瘤可在局部形成多個病灶,轉移性腫瘤可形成許多病灶。

家族性大腸腺瘤病肝癌(二)腫瘤的組織結構

腫瘤實質--瘤細胞●判明來源●判明性質間質▲支持▲營養▲免疫▲限制腫瘤的異型性定義:

腫瘤的組織結構和細胞形態上與其正常組織相比存在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稱為異型性。差異小—異型性小—分化程度高—生物學行為傾向良性差異大—異型性大—分化程度低—生物學行為傾向惡性腫瘤的異型性表現為兩個方面:組織結構的異型性細胞形態的異型性大腸高分化腺癌病理性核分裂乳腺單純癌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

良惡性腫瘤的實質細胞在形態上或多或少與其起源組織有些相似性。良性腫瘤細胞分化程度高,與其起源組織很相似,僅細胞排列結構有差異,如平滑肌瘤細胞與正常平滑肌相似。

惡性腫瘤細胞分化程度低,與其起源組織相似性很少,但仍可保留一些起源組織的特征(如腺泡型橫紋肌肉瘤可見橫紋),主要表現為與其起源組織的異型性、多形性、幼稚性。

異型性是指與正常組織細胞的顯著差異,如細胞排列、形狀不規則、核漿比例增大、核深染、核仁大而多。多形性指瘤細胞呈多種多樣形態,如細胞大小不等、出現瘤巨細胞、巨核或多核細胞、奇異形細胞等。幼稚性指有些瘤細胞分化很差,與發育原始階段的胚胎細胞形態相似,如胚胎性橫紋肌肉瘤。

瘤細胞排列可呈不同結構

上皮細胞源性腫瘤可表現為腺管狀、腺泡狀、乳頭狀、條索狀、小梁狀、巢狀、篩狀、囊狀等;

軟組織源性腫瘤可出現漩渦狀、編織狀、車輻狀、柵欄狀、裂隙狀、菊形團、假菊形團、洋蔥皮樣、波紋狀等;淋巴組織腫瘤多呈彌散狀排列。

2.腫瘤間質:

腫塊除瘤細胞以外其它成分為腫瘤間質

間質由結締組織和血管構成。

細胞有纖維細胞、纖維母細胞、未分化間葉細胞、巨噬細胞、肥大細胞等。

未分化間葉細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可分化為纖維細胞、脂肪細胞、平滑肌母細胞、內皮細胞、軟骨細胞、骨細胞、組織細胞和肥大細胞等。

巨噬細胞具有吞噬、殺傷腫瘤細胞功能

肥大細胞釋放肝素有抑制瘤細胞分裂,對抗基質透明質酸酶的作用纖維包括膠原纖維、彈力纖維、網狀纖維。

◆膠原纖維;有對抗腫瘤侵襲作用。

◆彈力纖維;可有對抗腫瘤侵襲作用。

◆網狀纖維;在間質中呈網狀結構,軟組織腫瘤細胞周圍常見網狀纖維包繞,而上皮腫瘤中只圍繞癌細胞巢,癌細胞無;上皮基底膜是否被癌細胞突破,也可用網狀纖維染色證實。

間質中浸潤的細胞包括淋巴細胞、漿細胞、巨噬細胞、嗜酸粒細胞、中性粒細胞等。

★淋巴細胞在腫瘤間質中的大量出現,表示機體對腫瘤有較強的免疫防御性反應。浸潤的淋巴細胞有T細胞、B細胞、K(殺傷)細胞、NK(自然殺傷)細胞、N(無標記)細胞以及D(T、B雙重標記)細胞。

★漿細胞常伴隨淋巴細胞出現在腫瘤中。

★巨噬細胞

★嗜酸粒細胞。嗜酸粒細胞浸潤是Hodgkin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現之一。嗜酸粒細胞能吞噬抗原抗體復合物

★中性粒細胞高分化鱗狀細胞癌

腫瘤中的血管有的是被侵犯組織的殘留血管,有的為被腫瘤刺激誘發的新生血管。

●惡性腫瘤細胞能釋放“腫瘤血管生成因子(TAF)”,促發內皮細胞增生,毛細血管生長。

●惡性腫瘤如肝細胞癌、腎透明細胞癌、腺泡狀軟組織肉瘤以及血管外皮腫瘤等高度惡性的肉瘤通常血管豐富。良性內分泌腫瘤、副神經節瘤往往也有豐富的血竇,

●一般良性腫瘤間質中血管較少。特殊類型的惡性腫瘤如乳腺硬瘤、肺疤痕癌、結締組織增生性黑色素瘤,其間質中血管較少。原位癌中無血管進入腫瘤組織。

●距血管近的腫瘤細胞生長活躍,遠離血管的腫瘤細胞容易退化和壞死。

●間質內含有豐富血管的腫瘤,可利用其血管作淺表熱相圖、X線血管造影以及插管治療等診斷或治療。

腫瘤間質的基質對腫瘤細胞浸潤有一定屏障作用。

基質由粘多糖蛋白、蛋白質等組成。粘多糖蛋白包括透明質酸、硫酸軟骨素A及C。

▲如基質中蛋白質(主要是白蛋白)成分多則膠性滲透壓增高,導致水腫;相反粘多糖蛋白(類粘液)成分多則發生粘液變性。

▲腫瘤間質可有軟骨化生、骨化生、破骨細胞化生、脂肪化生甚至平滑肌化生。

腫瘤的實質與間質相互依賴又相互拮抗。腫瘤的生長依靠間質的支持,但又受到間質固有成分及浸潤細胞等的制約。

腫瘤與正常細胞、良性與惡性腫瘤細胞之間在超微結構方面迄今尚未發現質的差別,而僅有量的差別。腫瘤類型很多,在超微結構上有共同點也有各自的特點。

惡性腫瘤的核異型性大,核膜常顯曲折,核漿比例大,核仁及常染色質都較顯著。染色質在有絲分裂期凝集成染色體,染色體的數目偏離正常的二倍體,出現超二倍體、亞四倍體、多倍體、非整倍體,形態不規則,表現為易位、斷裂、缺失、重復、倒置、環狀等。染色體的改變隨惡性程度的遞增而加重。

(三)超微結構線粒體腫瘤細胞的變得十分畸形,線粒體脊變少,排列方向雜亂。

粗面內質網在瘤細胞中減少,也有的仍保留豐富的粗面內質網,但顯畸形,如同心圓狀、指紋狀、漩渦狀或不規則分支狀,腔隙常有不規則擴張。核蛋白體生長迅速的瘤細胞核蛋白體較多。

溶酶體侵襲性強的瘤細胞中顯著增多,常見的為多泡狀體及殘渣小體,后者結構不規則,以髓膜樣結構為主。中心體生長活躍的腫瘤細胞有絲分裂增多,中心體容易見到,此乃中心體在有絲分裂時向細胞兩極拉開的緣故。高爾基器分化較好或分泌功能旺盛的腫瘤中高爾基器發達,惡性程度高的腫瘤細胞高爾基器不易見。微絲、微管腫瘤細胞微絲的數量和直徑小于正常細胞,微絲減少,微管減少。中間絲在結構和數量上無明顯改變,各種中間絲的生化組成及其抗原性具有細胞類型的特點,腫瘤細胞仍可能保持這種特點。細胞膜聯結腫瘤細胞的細胞膜聯結結構減少,細胞表面可出現較豐富的不規則的微絨毛、胞質突起和偽足等。

起源不同的腫瘤細胞各自仍程度不一地保持其相應正常細胞的超微結構特點,這是鑒別腫瘤類型的依據。也有些腫瘤組織有較為特殊的超微結構,由此可作為診斷的依據或參考。

粘液顆粒的存在表明腫瘤來自粘液上皮。

酶原顆粒是腺泡細胞的標志。

APUD顆粒主要出現在類癌、胰島細胞瘤、嗜鉻細胞瘤、垂體腺瘤。●黑素小體在確診黑色素瘤上有很大意義。

WeibelPalade小體表明腫瘤來自血管內皮細胞。腺泡狀軟組織肉瘤內可見棒狀、菱形、針狀的晶體。

Reinke晶體睪丸間質細胞瘤的細胞內有Reinke晶體

Langhan細胞顆粒見于組織細胞增生癥X。

髓鞘樣小體見于肺泡細胞癌。

Auer小體見于粒性白血病。

糖原豐富的腫瘤有腎透明細胞癌、腎母細胞瘤、精原細胞瘤、Ewing瘤,鱗形細胞癌和腸癌有時也可見。

脂質主要見于脂肪腫瘤、皮脂腺腫瘤、腎透明細胞癌以及癌細胞變性(如肝細胞癌)。

張力原纖維最常見于鱗形細胞癌。橫紋肌腫瘤肌微絲形成肌節,平滑肌腫瘤的肌微絲形成致密體。星形膠質細胞瘤、少枝膠質細胞瘤、室管膜瘤、神經母細胞瘤以及髓母細胞瘤內均可見到不同數量的微管。

溶酶體大量出現于顆粒性肌母細胞瘤及組織細胞型淋巴瘤、肝細胞癌及腸腺癌細胞。

核蛋白體在低分化及未分化癌或肉瘤以及淋巴瘤中非常豐富。核蛋白板層復合體在毛細胞白血病中常見。

線粒體大量出現于甲狀腺、甲狀旁腺及涎腺的嗜酸性細胞瘤以及骨巨細胞瘤的巨細胞。腦膜瘤、星形膠質細胞瘤、乳腺癌的肌上皮細胞及膀胱移行細胞癌中可見大量微絲。

粗面內質網在肝細胞癌、腎上腺皮質腫瘤、卵巢癌、漿細胞瘤內特別豐富。纖維肉瘤、骨肉瘤和軟骨肉瘤細胞的粗面內質網也很豐富,其分支彼此相連成網。內分泌腺腫瘤的粗面內質網常短小呈多層狀排列。低分化或未分化的瘤細胞及小淋巴細胞型淋巴瘤細胞中粗面內質網很少。卵巢黃體細胞、睪丸間質細胞來源的腫瘤中有豐富的粗面內質網。

微管見于胃、肺、乳腺腫瘤及卵巢囊腺癌。

中軸絲的微絨毛見于腸型胃癌,細長的微絨毛見于間皮瘤,分支的微絨毛見于膽管及膽囊上皮來源的腫瘤。腸胃道的腺瘤及腺癌有密集的微絨毛。

纖毛以室管膜瘤細胞表面比較明顯。

基板常見于上皮腫瘤細胞周圍,間葉腫瘤無。神經鞘瘤和平滑肌腫瘤的瘤細胞周圍常可見外板包繞。

橋粒存在于上皮腫瘤,以鱗形細胞癌中最常見,有一些非上皮組織腫瘤如腦膜瘤、間皮瘤、滑膜瘤和“滑膜肉瘤”也可見到橋粒。

“緊密連接”主要見于腺上皮及柱狀上皮腫瘤細胞間,內皮和間皮腫瘤亦可見到。“鑲嵌連接”多見于腺上皮腫瘤,移行細胞腫瘤細胞間也可見到。

細胞突起豐富的有星形細胞腫瘤和神經鞘瘤。“核裂”多見于B細胞來源的惡性淋巴瘤。腦回狀核見于T細胞淋巴瘤。腫瘤細胞間質中的“似淀粉體”見于APUD瘤。神經鞘瘤的細胞間質中易見到長間距膠原纖維。

免疫組織化學的基本原理是抗體與指示劑結合形成標記抗體,標記抗體與抗原結合形成顯色的抗原抗體復合物。目前,一般運用免疫組織化學方法可以在組織原位檢測腫瘤所含的抗原成分—腫瘤標志物,具有定性、定位、定量的優點,已廣泛用于腫瘤診斷、鑒別診斷、病因和癌變機理的研究。

腫瘤標志物一般是指腫瘤組織與正常組織比較,特別明顯增高或減少的化學物質(如蛋白質)。但是,迄今為止,尚未找到特異性的腫瘤標志物。(四)免疫組織化學

抗體有多克隆抗體與單克隆抗體。多克隆抗體制備方便、敏感、價廉,缺點是非特異性交叉反應較多,抗血清效價不穩定。單克隆抗體抗原特異性強、效價穩定。熒光素標記抗體熒光素作為指示劑的稱為熒光素標記抗體,酶標記抗體酶作為指示劑的稱為酶標記抗體。隨著免疫標記技術的發展,由直接法、橋法、PAP法、ABC法、免疫金銀法、鏈霉菌抗生物素蛋白-過氧化酶法(SP)、雙重標記染色法等。目前常用的是SP法和ABC法。體內有5種中間絲■角蛋白(keratin,CK)■神經微絲蛋白(neurofilament,NF)■膠質纖維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acidicprotein,GFAP)■結蛋白(desmin,Des)■波形蛋白(vimentin,Vim)抗中間絲抗體是有較大實用價值的一組抗體,具有較好的抗原特異性。

角蛋白存在于上皮細胞,基本上不存在于有間葉組織;

波形蛋白存在于所有間葉組織中,不存在于上皮細胞中,因此其抗體對于鑒別間葉性腫瘤和上皮性腫瘤有很大實用價值。

結蛋白存在于肌組織中,其抗體用于標記橫紋肌、平滑肌腫瘤,可與其他間葉組織腫瘤鑒別。

肌動蛋白(actin)、肌球蛋白(myosin)以及肌紅蛋白(myoglobin)都是肌源性腫瘤的標記物。

纖連蛋白(fibronectin,FN)存在于基底膜和外板,還可存在于纖維細胞,滑膜細胞、間皮細胞和纖維組織細胞的胞漿中,當然也在這些細胞來源的腫瘤中顯示。

層連蛋白(laminin)存在于上皮細胞的基底膜和某些間葉細胞的外板中,在某些腫瘤中也顯示。

第8因子相關抗原(factorⅧrelatedantigen,F-ⅧRAg)由血管內皮細胞合成,也存在于巨核細胞和血小板中,是內皮細胞的特異標記物。在毛細血管內皮、血管瘤、分化好的血管肉瘤的瘤細胞中呈陽性反應,在大血管的內皮細胞、腎小球毛細血管及分化差的血管肉瘤等則呈弱陽性或陰性反應。

荊豆凝集素(ulexeuropasus1lectin,UEA-1)是一種能與L-巖藻糖特異性結合的植物凝集素,能在內皮細胞和相應的腫瘤中顯示,敏感性比F-ⅧRAg高,但也能與一些胚胎性和正常上皮以及相應腫瘤發生反應,故特異性較低。

α1-抗胰蛋白酶(α1-antitrypsin,AAT)、α1-抗糜蛋白酶(α1-antichymotrypsin,AACT)主要存在于單核巨噬細胞和肝細胞中。

溶菌酶(lysozyme)存在于單核巨噬細胞、粒細胞、許多上皮細胞和軟骨細胞中。小膠質細胞也可表達溶菌酶、AAT、AACT。AAT和AACT也可出現于其他肉瘤和癌中,所以尚不能將此作為特異抗標記物。

上皮細胞膜抗原(epithelialmembraneantigen,EMA)正常分布于乳腺及其他分泌上皮及其胚基中。

★上皮性腫瘤中幾乎都呈陽性肝細胞癌和基底細胞癌則為陰性。一般軟組織和骨組織腫瘤均陰性,但“滑膜肉瘤”、間皮肉瘤、上皮樣肉瘤以及脊索瘤為陽性。在一些淋巴瘤如淋巴細胞消減型Hodgkin病、Kil型淋巴瘤、組織細胞型淋巴瘤常呈陽性。EMA在室管膜瘤、脈絡叢乳頭狀瘤、腦膜瘤、絨毛膜細胞癌、不成熟的畸胎瘤、神經內分泌腫瘤中為陽性,在內分泌腫瘤中,除胰島細胞瘤外均為陰性,在腎母細胞瘤、肝母細胞瘤呈陽性,造釉細胞瘤中也為陽性,骨髓瘤顯陽性,但其他白血病中均為陰性,黑素瘤均呈陰性。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CEA)出現于胚胎時期胃腸粘膜上皮細胞內,隨胚胎發育成熟,抗原水平逐漸下降,胎兒分娩后,此抗原消失。

消化道上皮細胞癌變時,癌變細胞又具有合成、分泌此抗原的功能,在細胞和血清中均可測得此抗原。胃腸道的某些非腫瘤性疾病也可產生一定量的CEA。必須指出,CEA不僅見于胃腸道上皮性惡性腫瘤,也可見于胰腺癌、交界性粘液性囊腺瘤、粘液腺囊腺癌、交界性漿液性囊腺瘤、漿液性囊腺癌、子宮頸鱗癌、腺癌及不典型增生、子宮內膜腺癌、乳腺癌、肺癌、甲狀腺髓樣癌、移行細胞癌、肌母細胞瘤中,故尚不能作為確切的腫瘤標記。

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見于正常人胚.肝細胞,隨著胎兒發育成熟,肝細胞內AFP的合成亦逐漸減少,分娩后不久即完全消失。在胚胎時期,除胚肝細胞外,內胚竇細胞亦可分泌甲胎蛋白。故在腫瘤中,除肝細胞癌外,卵巢內胚竇癌也可分泌AFP。此外,肝細胞癌旁的肝硬化細胞內亦有高水平的AFP。

膠質纖維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yacidicprotein,GFAP)是星形膠質細胞主要成分。反應性膠質細胞增生、各種星形細胞瘤、室管膜瘤、部分脈絡叢乳頭狀瘤、血管母細胞瘤.個別少枝膠質細胞瘤以及向膠質細胞分化的腫瘤(髓母細胞瘤、神經母細胞瘤、視網膜母細胞瘤、神經節膠質瘤、混合性膠質瘤、松果體瘤等)均能表達GFAP。神經系統以外能表達GFAP的腫瘤是唾腺多形性腺瘤、肌上皮瘤和畸胎瘤。

S-100蛋白是一種實用價值較大的腫瘤標記物,在各種星形細胞腫瘤、神經鞘瘤、少枝膠質細胞瘤、室管膜瘤、神經纖維瘤、周圍性惡性神經鞘膜瘤、顆粒細胞瘤(先天性顆粒細胞瘤除外)、黑色素瘤中均為陽性。此外在軟骨腫瘤、脊索瘤、脂肪瘤、混合瘤中的肌上皮細胞和乳腺纖維腺瘤的肌上皮細胞、乳腺管內乳頭狀瘤和導管瘤的部分細胞中為陽性。頸動脈體瘤的支持細胞也為陽性,在腦膜瘤、髓母細胞瘤、視網膜母細胞瘤中也有所表達。

髓磷酯堿性蛋白(myelinbasicprotein,MBP)是髓鞘結構蛋白的主要成分,是少枝膠質細胞、schwann細胞及其相應腫瘤的特異性標記物。自然殺傷淋巴細胞單抗Leu-7也能在少枝膠質細胞、schwann細胞以及相應腫瘤中表達,Leu-7也能在神經元、神經內分泌細胞及其相應的腫瘤中表達。

神經微絲蛋白是神經元特異性中間微絲,存在于神經元胞體和胞突,源于神經元和神經內分泌細胞的腫瘤中都可有不同程度的表達。

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ticenolase,NSE)、突觸囊泡蛋白(syoaptophysin,SY)、嗜鉻顆粒蛋白(chromograninA,CHG-A)、嗜鉻顆粒膜蛋白(chromomebsinB,CHM-B)、降鈣素(calcitonin)、鈴蟾肽(bombesin)、神經降壓素(neurotensin)、生長激素釋放抑制因子(somotostatin)、加壓素(vasopressin)、催產素(oxytocin)、后葉激素運載蛋白(neurophysin)、胰多肽(PP)、P物質、腦啡肽(enkephalin)、活動素(motilin)、5-羥色胺(serotonin,5-HT)、腎上腺素(epinephrine)、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多巴胺(dopamine)等分別存在于各種神經元、神經內分泌細胞、內分泌細胞及其相應的腫瘤中,可作為參考標記物。

垂體腫瘤可根據其所含激素,如生長激素、催乳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濾泡刺激素(FSH)、促黃體生成激索、促甲狀腺素(TSH)的表達對腫瘤作出激素功能分類。

胰島細胞瘤根據所含激素可分為胰島素瘤、胃分泌素瘤、高血糖素瘤、生長抑素瘤(somatostatinoma)、致腹瀉性腫瘤(diarrheogenictumor)以及分泌舒血管腸多肽(vasoactiveintestinepolypeptide,VIP)和多種其他激素(絨毛膜促性素激素、降鈣素、5-羥色胺和前列腺素等)的腫瘤。所謂非功能性胰島細胞瘤即臨床上不顯癥狀,但仍含微量激素。

碳酸酐酶C存在于正常脈絡叢上皮細胞和少枝膠質細胞中,但僅在脈絡叢乳頭狀瘤中表達。

HMB45是抗人黑色素細胞的單克隆抗體,對人黑色素瘤有高度特異性。對胎兒表皮正常黑色素細胞、交界痣和Spitz痣也顯陽性,而成人表皮內黑色素細胞和大多數皮內痣則呈陰性。個別汗腺癌、乳腺癌和骨髓瘤呈陽性。

堿性磷酸酶存在于骨母細胞性瘤細胞和肝細胞癌中。

酸性磷酸酶存在于前列腺癌和巨細胞瘤中。絕大多數淋巴瘤表達白細胞共同抗原(LCA),而非淋巴組織腫瘤均不表達此杭原.以下介紹有關這方面的鑒別。B1(CD20)、B4(CD19)和Leu14(CD22)3種抗體能檢測前B和B細胞的表面抗原。CD21(B2)出現比全B細胞抗原遲,丟失早。CD21對鑒別B細胞淋巴瘤亞型有幫助。L26能與淋巴組織和外周血中大多數B淋巴細胞反應,尤其與無核裂細胞和免疫母細胞反應最強。大多數胸腺T細胞和正常成熟T細胞中存在CD2,在前T細胞中缺乏這種抗體。CD5(T1,Leu1)抗原存在于胸腺T細胞和成熟T細胞,也存在于大多數小細胞淋巴細胞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中。CD3(T3,OKT3,Leu4)對T細胞特異,可作為常規篩選T細胞的良好標記物。CD7(3A1,Tu14,Leu9)在所有胸腺T細胞和成熟T細胞中均表達。CD45RO(UCHL1)是全T細胞單克隆抗體,可識別大多數胸腺T細胞和活化T細胞以及少數靜止T細胞。絕大多數T細胞和T細胞淋巴瘤表達UCHLI,CD4(T4)表達于胸腺外圍T細胞的輔助細胞。CD8(T8)表達于T抑制細胞。

CD34(MY10)存在于造血干細胞和成髓細胞中,分化到前髓細胞階段便喪失。CD33(My9)、CD13(MY7)、CD15(LeuM1,MY1)存在于各期髓細胞和單核細胞中。CD11b(Mol)存在于各期單核細胞和髓細胞成熟后期。CD14(Mo2)主要存在于單核細胞,也存在于濾泡樹突細胞和某些巨噬細胞。此可作鑒別。

MAC387在單核巨噬細胞系統中許多細胞,如竇組織細胞、反應性組織細胞、肺泡巨噬細胞、腫瘤中浸潤的巨噬細胞、上皮樣細胞、巨細胞以及腦小膠質細胞中均能表達。組織細胞增生癥X、皮病性淋巴結中組織細胞、組織細胞性淋巴瘤瘤細胞表達MAC387。

TdT主要位于胸腺T細胞中,也存在于骨髓的前B細胞中,是急性白血病和淋巴母細胞性淋巴瘤的一個良好標記物。

CD10(CALLA)是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的共同抗原,主要用于急性白血病亞型的確定。溶菌酶存在單核巨噬細胞和粒細胞中,不存在于B或T細胞中,可作為真性組織細胞瘤的標記物。

CD15(LeuM1、MY1)是粒/單核細胞相關抗原,也可作為Hodgkin病R-S細胞的標記物。

CD30(Ki-1,BerH2)能與各型Hodgkin病中的R-S細胞反應。在活化B和T細胞、B免疫母細胞性淋巴瘤、部分T細胞淋巴瘤中也有Ki-1陽性細胞。Ki-1陽性細胞均具有特征形態,即細胞體積大、異形、核單個或多個、多形性、染色深、胞漿豐富、嗜堿、易侵犯淋巴竇、呈粘附性生長方式。Ki-1只能用于冰凍切片,BerH2則可用于石蠟切片.

HLA-DR(la抗原)見于大多數B細胞、單核細胞和粒細胞中。漿細胞和T細胞大多缺乏此抗原。應用免疫標記物診斷淋巴瘤/白血病主要有以下幾方面:①確定病變是腫瘤性還是反應性增生;②確定腫瘤是淋巴瘤還是非淋巴組織腫瘤;③淋巴瘤的免疫分型和白血病的免疫分型。此外,病毒抗原標記也常用于人類腫瘤的研究。如人乳頭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有16個亞型,HPV-16可能與宮頸癌有關。HPV-1在宮頸不典型增生中陽性率高,在宮頸癌中不表達。Ⅱ型單純皰疹病毒(herpessimplexvirusⅡ,HSV-2)與人宮頸癌關系較密切,陽性率較高。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常用于肝癌研究。正常胃粘膜p21WAF表達陽性胃粘膜非典型增生p21WAF表達陽性胃高分化腺癌p21WAF表達陽性正常胃粘膜p53表達陰性胃粘膜非典型增生p53表達陽性胃高分化腺癌p53表達強陽性人胃癌細胞p53表達強陽性處理后人胃癌細胞p53表達弱陽性人胃癌細胞Cmyc基因表達強陽性處理后人胃癌細胞Cmyc基因表達陰性未處理HL-60細胞Bcl-2表達強陽性

處理的HL-60細胞Bcl-2表達弱陽性

未處理HL-60細胞

Bax表達弱陽性

處理的HL-60細胞Bax表達強陽性

(五)親和化學反應親和化學反應的原理是化合物間的自然親和反應,即配體(如蛋白質、凝集素、固醇類激素等化合物)與細胞內相應受體(糖、蛋白質)特異結合成復合物的反應。這些化合物先與酶(如辣根過氧化物酶等)、生物素或熒光素結合成“標記化合物”,再與受體結合形成顯色的“標記化合物一受體復合物”,即可用于檢測受體的數量和分布。日前研究和應用較多的是凝集索受體和雌、孕激素受體。

凝集素(lectins)是一種從各種植物、無脊椎動物和較高等的動物中提取的糖蛋白或結合糖的蛋白質,因其可凝集紅細胞(含血型物質),故名凝集素。純化的凝集素至今已有100多種,常用的為植物凝集素。如刀豆凝集素(conA),雙花藕豆凝集素(DBA),扁豆凝集素(LCA),豌豆凝集素(PSA),菜豆凝集素(PHA),花生凝集素(PNA),蓖麻凝集素(RCA),槐凝集素(SJA),大豆凝集素(SBA),荊豆凝集素(UEA-1),麥胚凝集素(WGA)以及Bandelraeasimpliclqolia凝集素(BSL)。

凝集素最大的特點是每種凝集素只對特殊的糖(單搪或寡糖)結構具有特異性親和力。凝集素受體是存在細胞內和細胞膜的寡糖分子(糖蛋白和糖酯)。細胞的凝集素受體在胚胎不同分化階段、細胞的不同成熟過程、代謝變化以及細胞惡性轉化等過程中可發生正常成分的丟失、增加、分布改變以及出現異常成分的現象。因此凝集素可以作為分子探針來研究正常細胞、增生細胞、不典型增生細胞、癌變細胞、惡性程度不同和不同種類的腫瘤細胞,為腫瘤的組織起源、癌變機理、診斷和鑒別診斷提供依據。例如菜豆凝集素受體在正常胃粘膜為陰性,但在胃炎、中輕度不典型增生、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胃粘膜以及胃癌細胞中陽性率逐漸上升,胃癌細胞陽性率達90%。多種凝集素受體在不同腫瘤中的陽性和陰性的不同組合,有助于對腫瘤類型及分化程度的判定。目前,發現含雌激素受體及孕激素受體的腫瘤有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宮頸癌、結腸癌、胃癌、惡性黑色素瘤、結腸類癌、腦膜瘤、膠質細胞瘤、甲狀腺癌、白血病、前列腺癌、卵巢癌等。

雌激素受體和孕激素受體的測定已廣泛應用于乳腺癌,通常受體陽性的乳腺癌對內分泌療法反應好,緩解期長,復發晚、復發少,患者存活期長。受體水平與腫瘤分化程度呈正相關。受體陰性的乳腺癌對內分泌療法反應差。目前,雌、孕激素受體測定也逐漸應用于胃癌、子宮內膜癌、宮頸癌、腦膜瘤等腫瘤。

三、良惡性腫瘤的區別

1.良性腫瘤良性腫瘤通常生長緩慢,呈膨脹擴展,邊界清楚,常有包膜,腫瘤分化好,細胞異型性小,核分裂象不易見到,各種細胞器、膜結構、細胞連接變異不大;一般不復發或僅少數復發,不轉移,通常預后良好,如果良性腫瘤位于重要的解剖部位或者分泌過多的激素,可產生嚴重危害,甚至危及生命。2.惡性腫瘤惡性腫瘤通常生長迅速,呈浸潤性生長,可破壞周圍組織,無包膜或者僅有假包膜;腫瘤分化差,組織及細胞形態與其相應的正常組織相差甚遠,異型性大,排列紊亂或極性喪失,細胞核形狀不規則,常有不同程度的深染,核仁增大增多,核分裂象增多,并出現病理性核分裂象;腫瘤內多出現繼發性改變,如出血、壞死、囊性變、感染等。超微結構也有不同程度改變。腫瘤細胞代謝功能不正常,核酸代謝旺盛,酶譜改變,細胞的遺傳性有顯著改變。腫瘤浸潤廣泛,經常復發,容易轉移,危及生命。低度惡性腫瘤其生長特性及病理形態接近相應的良性腫瘤。根據腫瘤對人體危害輕重不同,可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良惡性腫瘤的鑒別依據主要為分化,此外,轉移、復發也是重要的判斷依據。但這種區別也其有相對性。無轉移性的腫瘤屬良性腫瘤,有轉移性的腫瘤屬惡性腫瘤。惡性腫瘤中轉移率低的其生物行為接近良性腫瘤,良性腫瘤中復發率高的其生物行為接近惡性腫瘤。此外,不少良性腫瘤可發生惡變成為惡性腫瘤,罕見情況下惡性腫瘤可轉化為良性腫瘤.雖然“轉移性”是判斷腫瘤良惡性的最本質的標準,但在臨床和病理的實際工作中尚須在腫瘤出現轉移之前作前瞻性的診斷和治療。腫瘤的生長特性、大體形態、組織結構、細胞形態、核分裂象的多寡、超微結構等多方面的因素也是判斷良惡性的依據。除了“轉移”有質的改變外,上述因素只有量的變化,因此要判斷腫瘤的良惡性決非易事,需要長期工作的經驗積累才能勝任。3.交界性腫瘤

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之間界線并非絕然,良性向惡性演變也呈漸進性,因此客觀上存在著一些良惡性之間的中間型腫瘤、臨界性腫瘤或交界性腫瘤。此外,客觀上難以區別良惡性的腫瘤也可稱為交界性腫瘤。屬于交界性腫瘤的有交界性漿液性囊腺瘤、交界性粘液性囊腺瘤、皮膚隆凸性纖維肉瘤、非典型性纖維黃色瘤、叢狀纖維組織細胞瘤、非典型性脂肪瘤、血管瘤樣纖維組織細胞瘤、非典型性甲狀腺瘤、膀胱移行細胞乳頭狀瘤等。癌前疾病

概念:指具有潛在惡變的某些疾病癌前疾病可以是獲得性的,或者遺傳性的。遺傳性腫瘤綜合征患者具有一些染色體和基因異常,使他們比其他人患某些腫瘤的機會大大增加。獲得性癌前疾病則可能與某些生活習慣、感染性疾病或一些慢性炎性疾病有關。

大腸腺瘤慢性子宮頸炎,伴子宮頸糜爛乳腺纖維囊性病,亦稱乳腺囊性增生癥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潰瘍性結腸炎皮膚慢性潰瘍粘膜白斑常見的癌前疾病癌前病變概念:指具有潛在惡變可能的病理變化非典型性增生(異型增生)在增生的基礎上出現一定的異型性,但還不足以診斷為惡性的病變。這個術語主要用于上皮,包括被覆上皮(如鱗狀上皮和移行上皮)和腺上皮(如胃腸粘膜、乳腺導管上皮、宮內膜腺上皮)。

鱗狀上皮不非典型性增生分為3級:

●Ⅰ級為輕度不典型增生,不典型增生的細胞僅占整個上皮層下1/3部分;●Ⅱ級為中度不典型增生,不典型增生的細胞占上皮層下1/2;●Ⅲ級為重度不典型增生,不典型增生細胞達全層上皮的2/3以上范圍。

胃粘膜上皮的不典型增生也分為3級。

◆Ⅰ級為輕度不典型增生,腺管的形態、排列改變不明顯,上皮細胞增大,排列略有紊亂,核變為長圓或桿形,體積變大而深染,或出現大核仁,分裂象略增多;

◆Ⅱ級為中度不典型增生,上述細胞和核的異常和排列紊亂的現象存在,出現少數異型性較明顯的細胞,分裂象增多,腺管的排列有背靠背及共壁現象;

◆Ⅲ級為重度不典型增生,細胞有明顯的異型性,腺管的排列明顯異常,失去極性,大小不一,常出現管腔內乳頭和管腔外的芽蕾。上皮內瘤變

目前較多使用上皮內瘤變這一概念來描述上皮從非典型增生到原位癌這一連續的過程,將輕度和中度非典型增生分別稱為上皮內瘤變I級和Ⅱ級,重度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稱為上皮內瘤變Ⅲ級。例如,子宮頸上皮內瘤變I級、Ⅱ級和Ⅲ級。

將重度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統稱為上皮內瘤變Ⅲ級,主要是因為重度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二者常常難以截然劃分,而且其處理原則基本一致子宮頸上皮內瘤變I、Ⅱ、Ⅲ級宮頸原位癌原位癌、早期癌、微小癌、隱匿癌

●原位癌是指癌細胞仍局限于上皮層內的癌。基底膜完整。常見的原位癌有宮頸原位鱗形細胞癌、官頸原位腺癌、宮頸混合性原位鱗腺瘤、皮膚Bowen病、乳房小葉原位癌、乳房原位Paget病、膀胱原位移行細胞癌、喉原位鱗形細胞瘤。原位癌可進一步發展為早期浸潤癌,偶而原位癌可消退。原位癌的病變范圍往往為局限性,也可呈多灶性或累及較大的區域。

●早期癌是指原位癌伴有早期浸潤。所謂早期是指僅有微灶浸潤。胃腸道癌早期浸潤是指癌浸潤未超過粘膜下層;宮頸鱗形細胞早期浸潤癌是指浸潤灶的范圍限于自基底膜起至3mm深度的間質,這種浸潤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見到。一般認為浸潤灶的深度小于lmm者不會伴有淋巴結轉移,仍可按原位癌治療。浸潤灶深度大于1mm小于5mm或3mm者少數可有轉移。宮頸早期癌

●微小癌是指體積很小的癌,各種器官的微小癌的標準不一。肝微小癌或稱小肝癌是指單個癌結節或相鄰兩個癌結節的直徑之和不超過3cm,臨床上多無癥狀,所以又稱亞臨床肝癌。胃微小癌是指直徑在0.5cm以下的癌。

●隱匿性癌是指原發癌甚小,臨床上未能發現,首先發現的是轉移性癌。例如甲狀腺隱匿性乳頭狀癌的直徑小于1cm,病灶中心為纖維疤痕組織,內有散在的乳頭狀瘤組織,向周圍甲狀腺組織浸潤。腫瘤雖小但轉移卻較早,2/5病例在手術前已有頸淋巴結轉移。增生性病變

增生性病變是限局性的細胞增殖,其細胞形態和組織結構仍然保持正常組織的近似形態,增生的細胞呈彌漫狀或結節狀排列,不形成包膜,引起增生的病因消失后,增生的細胞也可消退。常見的增生性病變有乳腺小葉增生(又可分為單純性小葉增生、囊性小葉增生、腺性小葉增生等)、子宮內膜增生(又可分為輕度增生過長、腺囊型增生過長、腺瘤型增生過長等)、前列腺增生、肝臟結節性增生、假性淋巴瘤、腎上腺皮質增生、甲狀旁腺增生、甲狀腺腫(甲狀腺組織增生)、膠質細胞增生、間皮增生、各種息肉、胸腺增生、白斑病等。四、腫瘤的命名和分類

(一)腫瘤的命名

可分為普通命名法和特殊命名法兩種。普通命名法是根據腫瘤的生物行為、解剖部位、組織結構、細胞類型等而定。

●根據生物行為可將腫瘤稱為良性瘤、交界瘤、惡性瘤。惡性腫瘤來源于上皮的稱為癌,來自間葉組織稱為肉瘤。

●根據惡性程度可稱為低度、中度及高度惡性腫瘤。

●根據生長方式可稱為原位癌、浸潤癌、轉移癌。

●根據波及范圍可稱早期癌、中期癌和晚期癌以及原發性癌、繼發性瘤。八、腫瘤的命名和分類腫瘤的名稱可以反映出腫瘤的組織起源和生物學行為,即良性(benign)或惡性(malignant)

(一)命名原則*有時根據腫瘤的特點加以描述。如皮膚乳頭狀瘤、卵巢漿液性乳頭狀囊腺瘤等。1.良性腫瘤的命名發生部位+組織類型+瘤如卵巢纖維瘤、結腸腺瘤等。2.惡性腫瘤的命名2)間葉組織來源發生部位+組織類型+肉瘤如:(腹璧)纖維肉瘤、(腹膜后)脂肪肉瘤發生部位+惡性+組織類型+瘤如:(脾臟)惡性淋巴瘤、(腹膜后)惡性神經鞘瘤1)上皮組織來源發生部位+組織類型+癌如:(食管)鱗狀細胞癌、(膀胱)移行細胞癌(二)特殊命名(1)有些腫瘤的形態類似某種幼稚組織稱為“母細胞瘤”:良性者如骨母細胞瘤,惡性者如神經母細胞瘤、髓母細胞瘤和腎母細胞瘤等

(2)白血病、精原細胞瘤等,雖稱為病,或“瘤”,實際上都是惡性腫瘤(3)以人的名字命名:Ewing’s肉瘤,Hodgkin’s病(4)復合性命名:癌肉瘤,畸胎瘤

◆根據細胞的形狀可稱為梭形細胞癌、燕麥細胞癌、印戒細胞癌、上皮樣肉瘤、星形細胞瘤等;根據細胞的大小可稱為大細胞癌、巨細胞癌、小細胞癌等。

◆根據細胞的染色反應可稱為嗜銀細胞癌、嗜鉻細胞瘤、嗜酸細胞瘤、嗜堿細胞瘤、嫌色細胞瘤、透明細胞癌等;根據細胞內所含的內容可稱為粘液癌、黑色素瘤、漿液腺瘤。

◆含內分泌激素的可稱為生長激索瘤、催乳激素瘤、促甲狀腺激素瘤、促皮質激素瘤、腆島素瘤、胃泌素瘤、高血精素瘤等。

◆根據細胞的顏色可稱為棕色瘤、綠色瘤、黃色瘤等。

特殊命名法無一定規律,來自傳統習慣或特殊情況的約定俗成,難以顧名思義。

以人名命名的腫瘤有Warthin瘤、Ewing瘤、Kaposi肉瘤、Kupffcr細胞肉瘤、Wilms瘤、Schwann瘤、Huthle細胞瘤、Brenner瘤、Sertoli-Leydig細胞瘤、Bednar瘤、Pinhorg瘤、Dabska瘤、Krukenberg瘤等。以“母細胞瘤”命名的腫瘤有視網膜母細胞瘤、神經母細胞瘤、腎母細胞瘤、肺母細胞瘤、肝母細胞痛、髓母細胞瘤、胰母細胞瘤、骨母細胞瘤、軟骨母細胞瘤、平滑肌母細胞瘤、橫紋肌母細胞瘤、脂肪母細胞瘤等。這類腫瘤中有的是良性的,有的是惡性的。以“病”命名腫瘤的有Hodgkin病、Bowen病、白血病、蕈樣霉菌病、Paget病、Queyrat紅斑病等。以地名命名的腫瘤有地中海型淋巴瘤、非州淋巴瘤等。此外,含多種組織成分的腫瘤則用復合性名稱,如癌肉瘤、腺鱗癌、基底鱗形細胞癌、黏液表皮樣癌、紅白血病、支持間質細胞瘤、纖維腺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平滑肌脂肪瘤等。尚有一些歷史遺留的特殊名稱的腫瘤,如石棉狀梭形細胞瘤、草樣霉菌病等。還有一些疾病,本質上不是腫瘤而稱為瘤,如石蠟瘤、膽脂瘤、淀粉樣瘤、動脈瘤等。自2000年起,WHO腫瘤分類作了重大改變,分類的書名改為《腫瘤的病理學和遺傳學》,新系列將每一類型腫瘤視為一個獨立疾病,采用了一種新方式進行分類,即應用所有的信息,包括形態學、免疫表型、遺傳學特點、臨床表現和影像學技術來定義一種獨立疾病。該系列提供一個分類的國際標準,為監測治療反應和臨床結果的試驗設計提供不可缺少的指導。

(二)腫瘤的分類(classification)

分類意義:

分類是為了診斷的需要,便于病理醫師識別不同形態的腫瘤并統一診斷標準。而且,一個經過實踐檢驗并得到廣泛認可的分類,便于病理醫師與臨床醫師之間的交流,不會因為使用術語上的差異而影響診斷。此外,不同類型的腫瘤具有不同的臨床病理特點,常常與預后有關。腫瘤的正確分類,是擬定治療計劃、判斷病人預后的重要依據。統一的診斷標準和術語,有利于疾病統計、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結果進行比較分析。

TheWHOClassificationofTumors五、腫瘤的分級(grading)

根據腫瘤的病理形態對腫瘤進行病理分級,可表明腫瘤的惡性程度,為臨床治療及預后提供依據。由于間題的復雜性,迄今尚無統一的方法進行腫瘤分級,通常是根據腫瘤細胞和組織結構的分化程度、異型程度、核分裂象多寡、腫瘤的類型等來判斷。通常腫瘤的病理分級僅用于惡性腫瘤,但也有將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放在一起進行分級的。有的腫瘤分為2級,有的分為3級或4級。

Broders(1922)曾將鱗形細胞癌分為4級,代表由低到高逐步遞增的惡性程度。

▲I級:間變細胞在25%以下,分化細胞超過75%;

▲Ⅱ級:間變細胞占25%-50%,分化細胞占50%-75%;

▲Ⅲ級:間變細胞占50%-75%,分化細胞占25%?50%;

▲Ⅳ級:間變細胞超過75%,分化細胞在25%以下。這種分級法曾被廣泛用于其他腫瘤。國際上現在普遍采用的是3級分類法。以皮膚鱗形細胞癌為例。I級:癌細胞排列仍顯示皮膚各層細胞的相似形態,可見到基底細胞、棘細胞、角化細胞,并有細胞間橋及角化珠;

Ⅱ級:細胞分化比較差,各層細胞的區別不明顯,仍可見到個別角化不良細胞;

Ⅲ級:無棘細胞,無細胞間橋,無角化珠,少數細胞略具鱗形細胞的形態。3級分類法既可用“I”、“Ⅱ”、“Ⅲ”級表示,也可用“高度分化”、“中度分化”、“低度分化”表示。各種腺癌也可根據其腺管結構、腺細胞形態粗略地分為3級。

鱗狀細胞癌Ⅰ級鱗狀細胞癌Ⅱ級鱗狀細胞癌Ⅲ級高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硬癌髓樣癌

■實質性畸胎瘤分為4級。即0級:全部組織分化成熟;I級:有小灶性的胚胎性或未成熟組織;Ⅱ級:中等量未成熟或胚胎性組織,見到核分裂象;Ⅲ級:大量的未成熟組織或胚胎性組織,核分裂象多。

■神經膠質瘤(星形膠質瘤、少枝膠質瘤、室管膜瘤)分為4級,I級為良性,Ⅱ、Ⅲ、IV級為低度至高度惡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