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文化展課件_第1頁
絲綢之路文化展課件_第2頁
絲綢之路文化展課件_第3頁
絲綢之路文化展課件_第4頁
絲綢之路文化展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絲綢之路文化展 簡介絲綢之路最早由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提出,起初指西漢張騫、東漢班超出使西域時開辟出來的通道,因為絲綢為商道上的大宗商品而得名。后來,這一概念成為古代中國對外交流通道的統稱。西漢時張騫以西安為起點和東漢時班超使西域開辟的以洛陽為起點,經關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錫爾河與烏滸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大伊朗,并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陸路絲綢之路”。其基本走向定于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北線:從涇川、固原、靖遠至武威,路線最短,但沿途缺水、補給不易。南線:從鳳翔、天水、隴西、臨夏、樂都、西寧至張掖,但路途漫長。中線:從涇川轉往

2、平涼、會寧、蘭州至武威,距離和補給均屬適中。 絲路地圖絲路第一人張騫張騫(約公元前164前114年),漢族,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陜西省城固縣)人,中國漢代卓越的探險家、旅行家與外交家,對絲綢之路的開拓有重大的貢獻。開拓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張騫在危難中不失氣節,如梁啟超稱贊他“堅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開幕第一人”。 草堂寺與鳩摩羅什距西安約50公里的草堂寺位于陜西省戶縣圭峰山北麓,東臨灃水,南對終南山圭峰、觀音、紫閣、大頂諸峰,景色秀麗,是國務院確立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該寺約創建于距今1500多年的東晉末年,不僅是佛教的著名

3、古剎,也是三論宗祖庭。還是名聞關中的古跡勝境。因其以草苫為寺中一堂屋頂,故名。北周時毀,唐宋以后多次重建。后秦國王姚興崇尚佛教,于弘始三年(401年)迎請龜茲高僧鳩摩羅什來長安,住逍遙園西明閣翻譯佛典,后在園內建草堂寺,供羅什居住。由于鳩摩羅什譯經場以草苫蓋頂,故得名為“草堂寺”。鳩摩羅什既通梵語,又嫻漢文,佛學造詣極深,翻譯經律論傳94部、425卷,是中國佛教史上四大譯師之一。 文化使者玄奘 玄奘(602-664年),原名陳袆(也名祎),洛陽人(今河南偃師)人,唐代高僧,通稱三藏法師,13歲出家,629年從長安西游,歷盡千辛萬苦,到達印度,645年回到長安,帶回經書657部,十年間與弟子共譯

4、出75部1335卷,還著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游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羲皇故里秦州(天水)天水是甘肅省第二大城市,位于甘肅東南部,自古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和兵家必爭之地 。天水得名,源于”天河注水“的美麗傳說。遠在三千多年前,天水地區人煙稠密,屋宇毗連,”山水靈秀,林木密茂“。可是,到了秦末漢初,長期的征戰、廝殺加上連年的干旱,使當是繁華、富饒的上城變得殘垣斷壁,民不聊生。傳說,在一天夜里,正當人們進入夢鄉的時候,忽然天空狂風呼嘯,雷電交加,隨著一道金光閃耀,地上現出紅光。頓時,大地連續震動,在轟隆隆巨響聲中,地面裂開一條大縫。只見天上河水傾瀉

5、而下,注入裂開的大縫中,于是形成一湖,天水湖”。此湖水位穩定,水質純凈,甘冽醇厚,“春不涸,夏不溢,四季瀅然”。當時人說這湖與天河相通,又叫它“天水井”。后來,這個傳說被漢武帝聽到了,他就命令把要新設的郡建在上邽北城的湖旁,起名“天水郡”。從此,有了“天水”之名 。 黃河明珠金城(蘭州) 蘭州古稱金城,地處祖國陸域版圖的幾何中心,是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也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鎮,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漢唐時期內地通往西域的咽喉。霍去病西征,唐僧到印度取經都是從這里經過的。蘭州,始建于公元前86年。據記載,因初次在這里筑城時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還有一種說法是依據“金城湯池”的典故,喻其堅

6、固。兩漢、魏晉時在此設置金城縣。十六國前涼時又移金城郡治于此。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廢郡置州,在此設立蘭州總管府,“蘭州”之稱,始見于史冊。后來雖然州、郡數次易名,但蘭州的建置沿革基本固定下來,相沿至今。 羊皮筏子羊皮筏子俗稱“排子”,是一種古老的水運工具。它由十幾個氣鼓鼓的山羊皮“渾脫” 組成勞動人民“縫革為囊”,充入空氣,泅渡用。唐代以前,這種工具被稱為“革囊”,到了宋代,皮囊是宰殺牛、羊后掏空內臟的完整皮張,不再是縫合而成,故改名為“渾脫”。渾做“全”解,脫即剝皮。人們最初是用單個的革囊或渾脫泅渡,后來為了安全和增大載重量,而將若干個渾脫相拼,上架木排,再綁以小繩,成為一個整

7、體,即“皮筏”。它是黃河上游的主要運輸工具。古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就是指皮筏破濁浪,過險灘的情景。 武威文廟 武威文廟,也稱圣廟、孔廟,是為祭祀我過春秋時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而修建的廟宇。武威文廟位于市區東南,擴建于明正統4年(公元1439年),后經重修擴建,大殿雄立,飛架斗拱,彩繪精美,是一組造型瑰麗,類似皇家宮闕的建筑群。其建筑規模之“壯偉宏耀,為隴右學宮之冠”。它也是目前西北地區建筑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廟,屬全國三大孔廟之一。武威文廟占地面積2.5萬平方米,原由文面宮、孔廟、儒學院三組建筑構成。保存文物4.4萬多件,其中以醫藥簡、禮儀簡、木雕、墓志石刻為代表的漢唐

8、文物,以木緣塔、木版畫、金碗為代表的西夏文物,以涼造新泉、西夏銀幣為代表的貨幣文物,以明清瓷器、牌匾、水陸畫為代表的明清文物等都是舉世聞名的珍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也稱大佛寺,位于武威城南50公里處,地處中路鄉燈山村,創建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約有1600年歷史。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山有石階,拾級而上,道路崎嶇,形如懸梯,故稱天梯山。山巔常年積雪,俗稱“天梯積雪”,為涼州八景之一。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腳下碧波蕩漾,薄云纏繞其身,構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渾然一體的壯觀奇景,是涼州頗負盛名的旅游勝地。“漠漠青冥不可梯,梯山高出辟層蹊。朝天有路風云合,隱霧

9、何人竹不棲。玉塞萬年憑作障,泉源六出各成溪。振衣千仞曾尋夢,一覽青川綠樹低。”清代張昭美 張國臂掖甘州(張掖)張掖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中段的張掖市,古為河西四郡之一張掖郡,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之意。是古絲綢之路重鎮,是新亞歐大陸橋的要道,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優秀旅游城市 。張掖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景觀,富裕程度超過武威,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張掖”之美譽,古人有詩曰“不望祁連山頂雪,錯把張掖當江南”。 張掖大佛寺張掖大佛寺位于張掖市西南隅,因寺內有中國最大的室內臥佛涅槃像而得名,是絲綢之路上的一處重要名勝古跡群,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又是歷史文化名城金張掖的標志性建筑。史載西夏國師嵬眻在此掘出一翠瓦覆蓋的臥佛而初建大佛寺。現存建筑有大佛殿、藏經閣、土塔三處。大佛殿殿高33米,面闊9間,規模宏大。殿門兩側各鑲以六平方米的磚雕一塊,左為“登極樂天”、“西方圣境”,右為“入三摩地”、“袛園演法”。殿內有木胎泥塑佛像,金裝彩繪,形態逼真,視之若醒,呼之則寐。臥佛身后塑十大弟子,兩側廊房塑十八羅漢,殿內四壁為西游記和山海經壁畫。藏經閣內珍藏有明英宗頒賜的六千多卷佛經,經文保存完好,以金銀粉書寫的經文最為珍貴。黑水國遺址黑水國位于張掖城西10公里處,黑河從其旁靜靜流過。黑河古稱“弱水”發源于祁連山,是河西走廊是了大的河流。因發洪時挾帶

11、黑沙滾滾而來而得名。黑河水量充足,自古就是河西農田灌溉的主要水源。黑水國因黑河而得名,也因黑河而盛衰。黑水國遺址很早以前是個很大的湖泊,后來逐漸干涸,形成了一塊巨大的川地。匈奴民族移居這里,劃疆為“小月支國”國都就建在此地 。黑水國遺址又稱黑水鍋城堡,俗稱黑水國或老甘州,民間亦稱甘州老城,是“絲綢之路”上的驛站,距今有4000多年的歷史,是集漢唐古城、史前遺址、古寺院遺址、古屯莊、古墓葬為一體的龐大的甘州“歷史古籍”,也是集古代人文風光、沙丘、湖泊、蘆蕩、濕地為一體的河西“特色畫冊”,在考古界有“河西文物寶地”之稱,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南北長15公里,東西長10公里。城址周圍分布有大量漢魏晉

12、時期的墓葬群及小城4座,兩城間發現4處村落遺址。 肅州(酒泉)酒泉市位于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的阿爾金山、祁連山與馬鬃山之間,是甘肅省面積最大的城市。甘肅省名“肅”字由來地。酒泉為漢代河西四郡之一,自古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塞,絲綢之路的重鎮。距今2109年前的西漢中期,酒泉以“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酒泉,山脈連綿,戈壁浩瀚,盆地毗連,構成了雄渾獨特的西北風光。既有銀妝素裹的冰川雪景,也有碧波溪流的平原綠洲,還有沙漠戈壁的海市蜃樓。這別具一格的風光勝景,不但是一個令人向往的觀光樂園,而且表現著酒泉大地生態環境的個性特點和自然地理特征。 莫高窟莫高窟,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敦煌市,

13、俗稱千佛洞,一直以精美的壁畫和形象的塑像聞名于世,與龍門石窟、云岡石窟和麥積山石窟合稱為中國四大石窟,于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共有735個洞窟,4.5萬平方米的壁畫,2415尊泥質彩塑,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圣地。近代發現的藏經洞,內有5萬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 鳴沙山與月牙泉從前,這里沒有鳴沙山也沒有月牙泉而有一座雷音寺。有一年四月初八,寺舉行一年一度的浴佛節,善男信女都在寺里燒香敬佛,頂禮膜拜。當佛事活動進行到“灑圣水”時,住持方丈端出一碗雷音寺祖傳圣水,放在寺廟門前。忽聽一位外道術士大聲挑戰,要與住持方丈斗法比高

14、低。只見術士揮劍作法,口中念念有詞,霎時間,天昏地暗,狂風大作,黃沙鋪天蓋地地而來,把雷音寺埋在沙底。奇怪的是寺廟門前那碗圣水卻安然無恙,還放在原地,術士又使出渾身法術往碗內填沙,但任憑妖術多大,碗內始終不進一顆沙粒。直至碗周圍形成一座沙山,圣水碗還是安然如故。術士無奈,只好悻悻離去。剛走了幾步,忽聽轟隆一聲,那碗圣水半邊傾斜變成一彎清泉,術士變成一灘黑色頑石。原來這碗圣水本是佛祖釋迦牟尼賜予雷音寺住持,世代相傳,專為人們消病除災的,故稱“圣水”。由于外道術士作孽殘害生靈,便顯靈懲罰,使碗傾泉涌,形成了月牙泉。 居延漢簡中國漢代居延、肩水兩都尉府所轄烽燧遺址出土的簡牘。統稱居延漢簡。 20世紀

15、,中外學者在我國西北居延等地區發現大量漢代簡牘,即“居延漢簡”。對研究漢朝的文書檔案制度、政治制度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史譽其為20世紀中國檔案界的“四大發現”之一。 居延漢簡總數約3萬枚,為兩次發掘采集所獲,是迄今已發現簡牘中數量最多的。居延漢簡形制繁雜,主要有簡、牘、觚、楬、封檢等。 居延漢簡的主要內容包括官、私文書及少量典籍、歷譜等。其中官文書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詔書律令、司法文書、品約以及為處理各類事務過程中形成的上行、平行、下行文書;另一類是各式簿籍。居延漢簡大多出自掾史之手,系統地反映了漢代邊塞的屯戍生活,涉及當時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各個方面,是研究漢史的第一手資料,有較高的

16、史料價值。王國維、羅振玉合著研究居延漢簡的名著流沙墜簡,即由此得名。 若羌若羌縣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南部,塔里木盆地東部,塔克拉瑪干沙漠東南緣。總面積199222平方千米,是中國縣域面積第一大縣(約相當于2個浙江省的面積)。若羌,原為“婼羌”,屬古國名,最早見于西漢(公元前36年),為三十六國一小國。若羌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曾經是多種文化交流、互化、傳播的孔道,又一度是最開放的地域之一。若羌縣境內共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三處,分別是:樓蘭古城、米蘭古城、海頭古城。 死亡之海 羅布泊先秦時的地理名著山海經稱之為“幼澤”,也有稱泑澤、鹽澤、蒲昌海等。羅布淖爾系蒙古語音譯名,意為多水匯集之湖。位

17、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處,塔里木河、孔雀河、車爾臣河、疏勒河等匯集于此,為中國第二大咸水湖。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較多,西北側的樓蘭城為著名的“絲綢之路”咽喉,之后由于氣候變遷及人類水利工程影響,導致上游來水減少,直至干涸,現僅為大片鹽殼這里也是很多靈異事件的誕生地如:雙魚玉佩事件。因為有許多名人的出現名聲大震,如:科學家彭加木,探險家余純順,斯文赫定。樓蘭古國與米蘭古國 樓蘭古國樓蘭就是西域一個著名的“城廓之國”。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從樓蘭分道。漢時的樓蘭國,有時成為匈奴的耳目,有時歸附于漢,玩弄著兩面派的政策,介于漢和匈奴兩大勢力之間,巧妙

18、地維持著其政治生命。漢昭帝時派傅介子暗殺了新國王。為在漢朝廷作人質的王子婚配一位美姬送回樓蘭繼承王位。但是國王戰戰兢兢害怕遭遇暗殺。漢昭帝在保護國王的名義下派部隊駐屯樓蘭境內,從而為討伐匈奴和西域諸國獲得了主動權。此后漢王朝勢力衰弱,樓蘭再次走向衰落甚至后來的滅亡。 米蘭古國米蘭古城位于新疆若羌縣境內,距若羌縣城大約有90公里;遺跡有15處,其中有軍事城堡一座,佛塔和寺廟11座,可分為我國漢代和唐代兩個階段的遺存。古代的米蘭是塔克拉瑪干沙漠南面的一座綠洲城市,座落于羅布泊與阿爾金山脈的交匯處。這里曾經是絲綢之路南路的貿易中心之一,是進出中亞的重要通道。商隊為了免于穿越荒涼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塔里木盆地,往往選擇從米蘭南北兩邊繞過去。無論漢代還是唐代,米蘭都是中華帝國經營西域的重要根據地。(下圖為風凌石是中國大西北最具特色的典型奇石,美在天然,功在天成。生長在西北戈壁風沙口,經上億年風吹,雨凌,侵蝕,而千姿百態。) 玉都和田和田地區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隅。古稱“于闐”,藏話意思為“產玉石的地方”。 和田玉,古名昆侖玉,原產西域莎車國、于闐國,是有名的軟玉石品種,已有一千多年歷史中國名玉之一,被稱為中國的國玉 。 尼雅遺址 是漢晉時期精絕國故址,位于新疆的民豐縣。古遺址以佛塔為中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